① 土地沙化的措施
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
中國十年防沙治沙規劃2013年初發布,未來的防沙治沙將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2011至2015年,第二階段為2015至2020年。計劃治理沙化土地2000萬公頃,到2020年,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在防沙治沙措施中,還有一些民間的環保項目,比如3A環保漆在百萬森林項目旗下發起的「愛心成就夢想之林」,建立了數十萬沙棘樹構成的生態林。百萬森林由氣候組織聯合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是主要發起人之一,同時由知名影星李冰冰擔綱亞太區「推廣大使」,目標是種植百萬沙棘樹,以每個貧困農戶家庭5畝(每畝400塊)的援助標准,幫助中國西部氣候貧困地區人口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收入。農戶是沙棘樹的所有者,通過將沙棘果以市場收購價格賣給當地的榨汁工廠,獲得收入。 在草原地區牲畜壓力過大,過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採用「圍欄封育」,即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復。
圍欄封育,建設「草庫侖」,實行劃區輪牧的做法,本身沒有把區域內的人畜壓力釋放出去。圍起來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轉;沒圍起來的地方,由於人畜壓力的加大,植被破壞更加嚴重,勢必造成沙漠化的繼續加劇。他認為,當前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側重於恢復植被、控制土壤風蝕,而沒有直接從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即消除造成沙漠化的人口壓力入手,這是沙漠化治理成效不夠顯著的主要症結所在。
② 如何治理土壤沙漠化
沙漠化主要由缺水引起。民勤一帶沙漠化嚴重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一是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主要原因。
從自然因素來看,民勤盆地處於石羊河下游,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是地質歷史時期,隨著陸海結構、緯度地帶性、地貌格局的變化早已孕育形成。而且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北方氣候處於更加乾旱的時期,加劇了民勤盆地沙漠化趨勢。
從人為因素來看,首先,人口增加造成了趨向沙漠化的壓力。
1953年,民勤縣只有11萬人,目前已增加到了30多萬人,幾乎增加了兩倍。這些增加的人口大多數是農業人口,客觀上增大了對水和耕地的需求。
其次,水資源利用不當。如上中游過度用水,造成下游的民勤一帶來水量大幅度減少。
20世紀50年代,石羊河每年提供給民勤縣5億多立方米水,如今每年不到1億立方米。
再次,土地開墾過度。從1977年到1993年,民勤縣就開墾了2萬多公頃農田。以前在綠洲與沙漠之間有大量天然灌木叢作為過渡帶,有力地保護著綠洲。
但是這些過渡帶被開墾成了農田,又很快被暢通無阻的風沙變成了沙丘。
這些人為因素增加了耗水量,石羊河又提供不了,民勤縣只好從地下取水。
而隨著每年5億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抽走,地下水位下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在人類治沙的歷史中,我們有過慘痛的教訓。歷史告訴我們,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活動要根據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來決定。要根據自然規律的要求來治理沙漠化,再不能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搞「人定勝天」那一套。以前民勤盆地有許多湖泊,鳥群眾多,草灘連片。後來大量開墾耕地,把草灘都變成了農田。不注重涵養水源,大量砍伐森林,又大規模開采地下水,結果形成了沙漠化。
在治理沙漠化的過程中,不能把林業、農業、水利等分開,而應把石羊河整個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綜合考慮,處理好上游與下游的關系,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貫徹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
在對水資源進行技術和經濟管理的同時,要加強行政管理和立法管理,並加大對水資源危機的宣傳力度,增強公民對水資源緊缺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首先,要合理分配水資源,禁止超采地下水,從源頭上治理民勤沙漠化。水資源是民勤生態問題的本質,因此,解決民勤生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開源、節流,合理利用水資源。應該明確水權,制定落實流域分水方案,盡快減少地下水超采量,抑制地下水位下降,並逐步使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
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和圈養型畜牧業。在水資源緊缺地區,土壤鹽漬化、水質惡化會使灌溉農業的簡單大規模發展以失敗告終。民勤的最終出路和前途是建立節水型高效農業,改善灌溉技術,發揮規模效益,通過深度加工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和經濟含量,如種植一畝春小麥一般要400立方米水,如果採用滴灌,只需90立方米水。
受沙漠化威脅嚴重的土地則應封閉起來種草,等草恢復起來後,發展圈養型畜牧業。還要適度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改變以農為主的經濟結構。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要堅持退耕還草,開發風能、太陽能,恢復草地、灌木叢帶。通過退耕還草,農民有了國家給的糧食和錢,就減少了為生計所迫而開墾土地的現象。大規模利用風能、太陽能,使農民有了可用的能源,就減少了砍伐燒草的可能性,保護了生態環境。退耕還草至少要堅持10年不變才能走上良性循環。
要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風沙,加速防護林體系建設,改造鹽漬化土壤,改善地下水質。要加速民勤盆地防護林體系建設,阻止流沙侵入盆地。可以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喬、灌、草結合,帶、網結合的方法。要利用鹽生植物改造鹽漬化土壤,使土壤鹽分得到轉化和轉移。要改善地下水質,使地下水中的鹽分轉移,降低地下水的礦化度,與鹽鹼地改造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民勤縣的沙漠化十分嚴重,已到了刻不容緩需要治理的程度,一定要盡快行動起來。而要取得成效,靠甘肅省的力量估計很難完成,必須爭取國家在生態保護和建設經費方面向石羊河流域傾斜。
③ 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土地的沙化問題
在我國廣大沙區,過度放牧和過度樵採對生態破壞影響巨大。預防土地沙化應當著力解決好人口、牲口、灶口「三口」問題,這是當前防沙治沙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防沙治沙工作將採取一系列措施做好「防」的文章:切實保護沙區自然植被,嚴格執行「三禁」措施,禁止濫開墾、濫放牧、濫樵採;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以及因保護生態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在沙區,合理調配江河上、中、下游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替代燃料,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沼氣等能源,有條件的地方應鼓勵農牧民營造薪炭林。加強防沙治沙執法體系建設,嚴厲打擊破壞沙區植被行為。
治沙方面的總體戰略是,對於沙漠綠洲周圍,要營建防風固沙林帶、林網,保護現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綠洲;對於半乾旱沙地類型區,在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基礎上,通過大力開展造林種草、小流域治理和生態移民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適度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對於青藏高原高寒沙地類型區,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採取以封育為主要方式的綜合措施恢復植被,嚴禁不合理的開發。
④ 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治理土地沙漠化
要從根本上治理土地沙漠化,應該從多方面入手。一是保護現有植被,加強林草建設。栽種植物,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二是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科學利用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水資源的科學利用。 三是改變農牧業生產方式,減輕對草場和植物的破壞。四是設置沙障,防止沙丘流動。
⑤ 治理沙化土地可以採取那些措施
《防沙治沙法》第二十三、二十四條規定,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沙治沙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因地制宜地採取人工造林種草、飛機播種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調配生態用水等措施,恢復和增加植被,治理已經沙化的土地。
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在自願的前提下,捐資或者以其他形式開展公益性的治沙活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公益性治沙活動提供治理地點和無償技術指導。
從事公益性治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技術要求進行治理,並可以將所種植的林、草委託他人管護或者交由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管護。
⑥ 解決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
一要全面保護
保護好沙區天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第一要務。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以自然恢復為主,全面落實荒漠生態保護紅線,對大江大河源頭、風沙源區、草原退化沙化重點區域實行嚴格的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措施,逐步把沙區自然生態系統全面保護起來。
促進自然植被休養生息。深入實施《防沙治沙法》,全面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獎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等制度,嚴厲打擊沙區毀林開墾、違規采礦及建設等活動,對破壞沙區植被和生態的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切實保護好沙區的每一寸綠色。
二要科學治理
荒漠化治理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堅持用科技手段,讓自然演化過程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農林水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立足沙區實際,大力發展雨養林業、節水型林業,堅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綠。科學營造林草植被,大力推廣喬灌草結合、混交造林、低覆蓋度治沙等模式,著力增強荒漠化治理的科學性、多樣性。
三要綠色惠民
綠色發展必須有生態資源作支撐,沙區的林草資源既是生態之基,也是財富之源。防沙治沙要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主動承擔起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生態富民的歷史使命,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充分利用沙區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土地資源廣闊等優勢,積極發展以灌草飼料、中葯材、經濟林果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種植業、精深加工業,以及生物質能源、沙漠旅遊業等綠色產業,讓沙區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促進治沙興林惠民。
四要全民參與
多年的實踐證明,荒漠化防治最大的力量在於人民群眾的創造和奉獻。必須動員廣大群眾參與荒漠化治理,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堅持「建設人人參與,成果人人共享」,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
積極搭建平台、提供服務、探索機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荒漠化治理,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治理體系。加大治沙精神、典型人物和事跡的宣傳力度,凝聚社會力量愛綠植綠護綠,讓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和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五要全球共治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全球生態治理、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要積極履行國際公約,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完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金、兩個技術」,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借鑒分享各種先進技術與治理模式,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周邊國家沙源治理,加強與非洲和阿拉伯國家荒漠化防治的交流與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打造合作新亮點,推動全球荒漠化防治事業共同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動綠色發展
⑦ 用生活垃圾治理沙漠與沙化土地的方法
首次聽說還能這樣做。治理沙化土地還能理解,但不知沙漠要如何去治理。
⑧ 目前關於荒漠化治理,有沒有新方法
關於荒漠化的治理:地將風力控制技術引入荒漠化治理中,將防風和固沙有機結合起來,利用風力控制技術將大風的吹揚能力大幅度衰減後,加上固沙手段,效果顯著提高。
⑨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設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成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於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間距1~2
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並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乾旱少雨的環境。
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乾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恢復與重建:
荒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當下荒漠化嚴重真正的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由此可見,只有保護、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
⑩ 土地沙漠化現狀、速度及治理方法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處於發展過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響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於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據我國北方沙漠化地區自然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特點,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經驗,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須本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目標,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進生產發展的資源節約型、適度開發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經濟體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體措施上,在農牧交錯地區可針對沙區中居民點、耕地、草場相對分散分布的特點,可以生態戶為基礎,採取天然封育,調整以旱作農業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擴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較好的土地,並和營造防風沙林帶、林網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間地營造片林或封育相結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區,除了合理確定草場載畜量,輪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飼料基地外,還應與合理配置水井,確定放牧點密度,修建牧道等結合起來;在乾旱地帶,要以內陸河流域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確定用水計劃,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內部護田林網、綠洲邊緣喬灌結合的防沙林帶和綠洲外圍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治體系。
許多實踐證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達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續利用的目的的。以陝西省榆林地區為例[5],據史書記載,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區還是個林草茂密,宜農宜牧之地。後因歷代征戰摧殘,亂砍濫伐,植被覆蓋率僅有 1.8%,流沙已越過長城,逼近榆林城。據調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時間里,有近 13.4萬hm2 農田和草場院由於沙漠化而被放棄,11.3萬hm2 農田和 26.7萬hm2 草場受到沙漠化的威脅,產量和載畜量低而不穩。自 50 年代以來,通過統一規劃、調整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堅持以治沙造林、保護和發展農牧業為主導,取得了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從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積達 74.0萬hm2,恢復和改良草場 66.7萬hm2 多。糧食總產量 1990 年較 1950 年增產 6 倍,大家畜由 7.6 萬頭增加到 36.3 萬頭,羊由 36 萬只增加到 150 萬只,活立木蓄積 340萬m3,價值 7 億多元,有 5 萬多農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