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線程有幾種實現方法
在java5以前實現多線程有兩種方法(繼承Thread類和實現Runnable介面)
它們分別為:
使用new Thread()和new Thread(Runnable)形式
第一種直接調用thread的run方法,所以,往往使用Thread子類,即new SubThread()。
第二種調用
Runnable的run方法。
第一種:
new Thread(){}.start();這表示調用Thread子類對象的run方法,new Thread(){}表示一個Thread的匿名子類的實例對象,子類加上run方法後的代碼如下: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start();
第二種:
new Thread(
new Runnable(){}
).start();
這表示調用Thread對象接受的Runnable對象的run方法,new Runnable(){}表示一個Runnable的匿名子類的實例對象,
runnable的子類加上run方法後的代碼如下:
new Thread(new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
}
).start();
2. 如何解決java 多線程問題
Java線程同步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學習中掌握相關的知識訊息,來完善我們自身的編寫手段。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Java線程同步的優先順序代表該線程的重要程度,當有多個線程同時處於可執行狀態並等待獲得 CPU 時間時,線程調度系統根據各個線程的優先順序來決定給誰分配 CPU 時間,優先順序高的線程有更大的機會獲得 CPU 時間,優先順序低的線程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機會要小一些罷了。 你可以調用 Thread 類的方法 getPriority()和 setPriority()來存取Java線程同步的優先順序,線程的優先順序界於1(MIN_PRIORITY)和10(MAX_PRIORITY)之間,預設是5(NORM_PRIORITY)。 Java線程同步 由於同一進程的多個線程共享同一片存儲空間,在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訪問沖突這個嚴重的問題。Java語言提供了專門機制以解決這種沖突,有效避免了同一個數據對象被多個線程同時訪問。 由於我們可以通過 private 關鍵字來保證數據對象只能被方法訪問,所以我們只需針對方法提出一套機制,這套機制就是 synchronized 關鍵字,它包括兩種用法:synchronized 方法和 synchronized 塊。 1. synchronized 方法:通過在方法聲明中加入 synchronized關鍵字來聲明 synchronized 方法。如:1.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ccessVal(int newVal); synchronized 方法控制對類成員變數的訪問:每個類實例對應一把鎖,每個 synchronized 方法都必須獲得調用該方法的類實例的鎖方能執行,否則所屬線程阻塞,方法一旦執行,就獨占該鎖,直到從該方法返回時才將鎖釋放,此後被阻塞的Java線程同步方能獲得該鎖,重新進入可執行狀態。 這種機制確保了同一時刻對於每一個類實例,其所有聲明為 synchronized 的成員函數中至多隻有一個處於可執行狀態(因為至多隻有一個能夠獲得該類實例對應的鎖),從而有效避免了類成員變數的訪問沖突(只要所有可能訪問類成員變數的方法均被聲明為 synchronized)。 在 Java 中,不光是類實例,每一個類也對應一把鎖,這樣我們也可將類的靜態成員函數聲明為 synchronized ,以控制其對類的靜態成員變數的訪問。 synchronized 方法的缺陷:若將一個大的方法聲明為synchronized 將會大大影響效率,典型地,若將線程類的方法 run()聲明為 synchronized ,由於在線程的整個生命期內它一直在運行,因此將導致它對本類任何 synchronized 方法的調用都永遠不會成功。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將訪問類成員變數的代碼放到專門的方法中,將其聲明為 synchronized ,並在主方法中調用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 Java 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 synchronized 塊。 2. synchronized 塊:通過 synchronized關鍵字來聲明synchronized 塊。語法如下:1. synchronized(syncObject)2. {3. //允許訪問控制的代碼4. } synchronized 塊是這樣一個代碼塊,其中的代碼必須獲得對象 syncObject (如前所述,可以是類實例或類)的鎖方能執行,具體機制同前所述。由於可以針對任意代碼塊,且可任意指定上鎖的對象,故靈活性較高。 Java線程同步的阻塞 為了解決對共享存儲區的訪問沖突,Java 引入了同步機制,現在讓我們來考察多個Java線程同步對共享資源的訪問,顯然同步機制已經不夠了,因為在任意時刻所要求的資源不一定已經准備好了被訪問,反過來,同一時刻准備好了的資源也可能不止一個。為了解決這種情況下的訪問控制問題,Java 引入了對阻塞機制的支持。 阻塞指的是暫停一個Java線程同步的執行以等待某個條件發生(如某資源就緒),學過操作系統的同學對它一定已經很熟悉了。Java 提供了大量方法來支持阻塞,下面讓我們逐一分析。
3. Java多線程方案如何處理關鍵代碼
public<T>voidParallelRecursive(finalExecutorexec,List<Node<T>>nodes,Collection<T>results){
for(Node<T>n:nodes){
exec.execute(newRunnable(){
publicvoidrun(){
results.add(n.compute());
}
});
parallelRecursive(exec,n.getChildren(),results);
}
}
public<T>Collection<T>getParallelResults(List<Node<T>>nodes)
throwsInterruptedException{
ExecutorServiceexec=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Queue<T>resultQueue=newConcurrentLinkedQueue<T>();
parallelRecursive(exec,nodes,resultQueue);
exec.shutdown();
exec.awaitTermination(Long.MAX_VALUE,TimeUnit.SECONDS);
returnreslutQueue;
}
4. 在Java 中多線程的實現方法有哪些,如何使用
Java多線程的創建及啟動
Java中線程的創建常見有如三種基本形式
1.繼承Thread類,重寫該類的run()方法。
復制代碼
1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2
3 private int i = 0;
4
5 @Override
6 public void run() {
7 for (i = 0; i < 100; i++) {
8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9 }
10 }
11 }
復制代碼
復制代碼
1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for (int i = 0; i < 100; i++) {
5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6 if (i == 30) {
7 Thread myThread1 = new MyThread(); // 創建一個新的線程 myThread1 此線程進入新建狀態
8 Thread myThread2 = new MyThread(); // 創建一個新的線程 myThread2 此線程進入新建狀態
9 myThread1.start(); // 調用start()方法使得線程進入就緒狀態
10 myThread2.start(); // 調用start()方法使得線程進入就緒狀態
11 }
12 }
13 }
14 }
復制代碼
如上所示,繼承Thread類,通過重寫run()方法定義了一個新的線程類MyThread,其中run()方法的方法體代表了線程需要完成的任務,稱之為線程執行體。當創建此線程類對象時一個新的線程得以創建,並進入到線程新建狀態。通過調用線程對象引用的start()方法,使得該線程進入到就緒狀態,此時此線程並不一定會馬上得以執行,這取決於CPU調度時機。
2.實現Runnable介面,並重寫該介面的run()方法,該run()方法同樣是線程執行體,創建Runnable實現類的實例,並以此實例作為Thread類的target來創建Thread對象,該Thread對象才是真正的線程對象。
復制代碼
1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2 private int i = 0;
3
4 @Override
5 public void run() {
6 for (i = 0; i < 100; i++) {
7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8 }
9 }
10 }
復制代碼
復制代碼
1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for (int i = 0; i < 100; i++) {
5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6 if (i == 30) {
7 Runnable myRunnable = new MyRunnable(); // 創建一個Runnable實現類的對象
8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myRunnable); // 將myRunnable作為Thread target創建新的線程
9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myRunnable);
10 thread1.start(); // 調用start()方法使得線程進入就緒狀態
11 thread2.start();
12 }
13 }
14 }
15 }
復制代碼
相信以上兩種創建新線程的方式大家都很熟悉了,那麼Thread和Runnable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呢?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個例子。
復制代碼
1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for (int i = 0; i < 100; i++) {
5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6 if (i == 30) {
7 Runnable myRunnable = new MyRunnable();
8 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myRunnable);
9 thread.start();
10 }
11 }
12 }
13 }
14
15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16 private int i = 0;
17
18 @Override
19 public void run() {
20 System.out.println("in MyRunnable run");
21 for (i = 0; i < 100; i++) {
22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23 }
24 }
25 }
26
27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28
29 private int i = 0;
30
31 public MyThread(Runnable runnable){
32 super(runnable);
33 }
34
35 @Override
36 public void run() {
37 System.out.println("in MyThread run");
38 for (i = 0; i < 100; i++) {
39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40 }
41 }
42 }
復制代碼
同樣的,與實現Runnable介面創建線程方式相似,不同的地方在於
1 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myRunnable);
那麼這種方式可以順利創建出一個新的線程么?答案是肯定的。至於此時的線程執行體到底是MyRunnable介面中的run()方法還是MyThread類中的run()方法呢?通過輸出我們知道線程執行體是MyThread類中的run()方法。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Thread類本身也是實現了Runnable介面,而run()方法最先是在Runnable介面中定義的方法。
1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
2
3 public abstract void run();
4
5 }
我們看一下Thread類中對Runnable介面中run()方法的實現:
復制代碼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if (target != null) {
target.run();
}
}
復制代碼
也就是說,當執行到Thread類中的run()方法時,會首先判斷target是否存在,存在則執行target中的run()方法,也就是實現了Runnable介面並重寫了run()方法的類中的run()方法。但是上述給到的列子中,由於多態的存在,根本就沒有執行到Thread類中的run()方法,而是直接先執行了運行時類型即MyThread類中的run()方法。
3.使用Callable和Future介面創建線程。具體是創建Callable介面的實現類,並實現clall()方法。並使用FutureTask類來包裝Callable實現類的對象,且以此FutureTask對象作為Thread對象的target來創建線程。
看著好像有點復雜,直接來看一個例子就清晰了。
復制代碼
1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5 Callable<Integer> myCallable = new MyCallable(); // 創建MyCallable對象
6 FutureTask<Integer> ft = new FutureTask<Integer>(myCallable); //使用FutureTask來包裝MyCallable對象
7
8 for (int i = 0; i < 100; i++) {
9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10 if (i == 30) {
11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ft); //FutureTask對象作為Thread對象的target創建新的線程
12 thread.start(); //線程進入到就緒狀態
13 }
14 }
15
16 System.out.println("主線程for循環執行完畢..");
17
18 try {
19 int sum = ft.get(); //取得新創建的新線程中的call()方法返回的結果
20 System.out.println("sum = " + sum);
21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22 e.printStackTrace();
23 } catch (ExecutionException e) {
24 e.printStackTrace();
25 }
26
27 }
28 }
29
30
31 class MyCallable implements Callable<Integer> {
32 private int i = 0;
33
34 // 與run()方法不同的是,call()方法具有返回值
35 @Override
36 public Integer call() {
37 int sum = 0;
38 for (; i < 100; i++) {
39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i);
40 sum += i;
41 }
42 return sum;
43 }
44
45 }
復制代碼
首先,我們發現,在實現Callable介面中,此時不再是run()方法了,而是call()方法,此call()方法作為線程執行體,同時還具有返回值!在創建新的線程時,是通過FutureTask來包裝MyCallable對象,同時作為了Thread對象的target。那麼看下FutureTask類的定義:
1 public class FutureTask<V> implements RunnableFuture<V> {
2
3 //....
4
5 }
1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Future<V> extends Runnable, Future<V> {
2
3 void run();
4
5 }
於是,我們發現FutureTask類實際上是同時實現了Runnable和Future介面,由此才使得其具有Future和Runnable雙重特性。通過Runnable特性,可以作為Thread對象的target,而Future特性,使得其可以取得新創建線程中的call()方法的返回值。
執行下此程序,我們發現sum = 4950永遠都是最後輸出的。而「主線程for循環執行完畢..」則很可能是在子線程循環中間輸出。由CPU的線程調度機制,我們知道,「主線程for循環執行完畢..」的輸出時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那麼為什麼sum =4950會永遠最後輸出呢?
原因在於通過ft.get()方法獲取子線程call()方法的返回值時,當子線程此方法還未執行完畢,ft.get()方法會一直阻塞,直到call()方法執行完畢才能取到返回值。
上述主要講解了三種常見的線程創建方式,對於線程的啟動而言,都是調用線程對象的start()方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對同一線程對象兩次調用start()方法。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5. java多線程有幾種實現方法
繼承Thread類來實現多線程:
當我們自定義的類繼承Thread類後,該類就為一個線程類,該類為一個獨立的執行單元,線程代碼必須編寫在run()方法中,run方法是由Thread類定義,我們自己寫的線程類必須重寫run方法。
run方法中定義的代碼為線程代碼,但run方法不能直接調用,如果直接調用並沒有開啟新的線程而是將run方法交給調用的線程執行
要開啟新的線程需要調用Thread類的start()方法,該方法自動開啟一個新的線程並自動執行run方法中的內容
*java多線程的啟動順序不一定是線程執行的順序,各個線程之間是搶佔CPU資源執行的,所有有可能出現與啟動順序不一致的情況。
CPU的調用策略:
如何使用CPU資源是由操作系統來決定的,但操作系統只能決定CPU的使用策略不能控制實際獲得CPU執行權的程序。
線程執行有兩種方式:
1.搶占式:
目前PC機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線程搶佔CPU的執行權,當一個線程搶到CPU的資源後並不是一直執行到此線程執行結束,而是執行一個時間片後讓出CPU資源,此時同其他線程再次搶佔CPU資源獲得執行權。
2.輪循式;
每個線程執行固定的時間片後讓出CPU資源,以此循環執行每個線程執行相同的時間片後讓出CPU資源交給下一個線程執行。
6. 多線程有幾種實現方法,都是什麼同步有幾種實現方法,都是什麼
java中多線程的實現方法有兩種:1.直接繼承thread類;2.實現runnable介面;同步的實現方法有五種:1.同步方法;2.同步代碼塊;3.使用特殊域變數(volatile)實現線程同步;4.使用重入鎖實現線程同步;5.使用局部變數實現線程同步 。
其中多線程實現過程中需注意重寫或者覆蓋run()方法,而對於同步的實現方法中使用較常使用的是利用synchronized編寫同步方法和代碼塊。
7. 實現多線程都有哪幾種方法
1:UI線程。這個線程是操作系統自動創建的,你畫了個winform,那麼程序一啟動,自然有了這么個線程。值得注意的是,你添加一個Timer控制項,現實的多線程,實際上,依然在UI線程里。只是定時被Timer奪去控制權而已,本質上依然是單線程。另一個線索也可以論證:本來非UI線程想更新UI界面,是需要利用delegate,involk等來實現的,但是在timer控制項的線程里,是不需要的。2:Threadthread=newThread(obj.functionName);thread.start();這樣自定義的線程是真正的多線程,它的使用也是最靈活的。不像Timer線程,精確度只有50ms。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需要啟動的線程函數是帶輸入參數的,怎麼?有兩個法:A:你不是啟動obj對象里的函數嗎?在thread.start();之前,你先添加這句話MyObjectobj=newMyObject(inta,intb);這樣,obj.functionName函數里可以直接使用a和b了。還有個方法,就是利用委託封裝函數,然後thread.start(參數);具體代碼如下:[ComVisibleAttribute(false)](Objectobj)//這個Thread類的構造方法的定義如下:publicThread(ParameterizedThreadStartstart);(Objectobj){Console.WriteLine(obj);}staticvoidMain(string[]args){Threadthread=newThread(myStaticParamThreadMethod);thread.Start("通過委託的參數傳值");}3:利用threadpool線程池技術。threadpool的主要原理是池裡面的線程不會完成一個任務就消亡,而是會繼續執行其他的任務,這減少了線程的消亡和生成的代價。主要是ThreadPool.QueueUserWorkItem()和ThreadPool.RegisterWaitForSingleObject(···)兩個靜態函數。具體如下:QueueUserWorkItem的使用:staticvoidThreadProc(ObjectstateInfo){Console.WriteLine("Hellofromthethreadpool.");}Main函數里ThreadPool.QueueUserWorkItem(newWaitCallback(ThreadProc));即可。(注意WaitCallback系統委託),它的功能就像第2種方法里提到的newthread。那麼RegisterWaitForSingleObject是干什麼的呢?這個方法的做用是向線程池添加一個可以定時執行的方法。有點像第一種方法里提到的timer線程,卻不屬於UI線程。具體的使用如下:AutoResetEventwait=newAutoResetEvent(false);objectstate=newobject();ThreadPool.RegisterWaitForSingleObject(wait,newWaitOrTimerCallback(test),state,5000,false);//5000是間隔調用的時間,也就是wait變數卡住的timeout時間(我覺得內部是這樣實現的)wait.Set();//如果有set這句話,那麼第一次執行不用等5秒,則直接執行目標函數,否則沒這句話,第一次執行要等5秒的。還有一個要注意:我平常使用的是ManualResetEvent,但在threadpool里,首先要選的是AutoResetEvent,因為AutoResetEvent能自動reset,所以下一次間隔來了,又要重新等待5秒鍾,達到定時器的目的。如果是ManualResetEvent,要麼一次執行不了(初始值為false),要麼不間斷的玩命執行。ManualResetEvent和AutoResetEvent的另一個重要區別是前者能一次喚醒多個線程,而後者一次只能喚醒一個線程。其實RegisterWaitForSingleObject函數的使用有點想我封裝好的MyTimer類的實現了:我裡面的while死循環里用了個wait.waitone(2000,false);即可。對了,說到這里,RegisterWaitForSingleObject函數實現的定時器,如果手動停止呢?這要用到Unregister函數:RegisteredWaitHandlerw=ThreadPool.RegisterWaitForSingleObject(wait,newWaitOrTimerCallback(test),state,3000,false);rw.Unregister(wait);嗯討論了這么多線程的東西,乾脆再說一個小點:Thread.IsBackground=true的時候,指示該線程為後台線程。後台線程將會隨著主線程的退出而退出
8. 解決多線程安全問題,代碼方面怎麼優化
有2種解決方法。
第一,是採用原子變數,畢竟線程安全問題最根本上是由於全局變數和靜態變數引起的,只要保證了對於變數的寫操作要麼全寫要麼不寫,就可以解決線程安全,定義變數用sig_atomic_t和volatile。
第二,就是實現線程間同步啦,用互斥索,信號量。讓線程有序的訪問變數就可以啦
9. java電商項目面試官問我高並發多線程怎麼解決
這個很簡單,高並發有多種解決方法:
1、從代碼上分入手,必須得保證代碼沒有冗餘,不要有廢代碼;
2、從伺服器上入手,高並發一台伺服器並發量有限,我們可以採用多台伺服器來分擔壓力;
3、從存儲方便入手,像我們一般高並發但是數據卻可以不用存到資料庫中的,我們就存在內存中,因為讀內存的速度是資料庫的N倍。
10. java多線程解決同步問題的幾種方式,原理和代碼
在Java中一共有四種方法支持同步,其中前三個是同步方法,一個是管道方法。管道方法不建議使用。
wait()/notify()方法
await()/signal()方法
BlockingQueue阻塞隊列方法
PipedInputStream/PipedOutputStream
阻塞隊列的一個簡單實現:
在enqueue和dequeue方法內部,只有隊列的大小等於上限(limit)或者下限(0)時,才調用notifyAll方法。如果隊列的大小既不等於上限,也不等於下限,任何線程調用enqueue或者dequeue方法時,都不會阻塞,都能夠正常的往隊列中添加或者移除元素。
wait()/notify()方法
生產者的主要作用是生成一定量的數據放到緩沖區中,然後重復此過程。與此同時,消費者也在緩沖區消耗這些數據。該問題的關鍵就是要保證生產者不會在緩沖區滿時加入數據,消費者也不會在緩沖區中空時消耗數據。
要解決該問題,就必須讓生產者在緩沖區滿時休眠(要麼乾脆就放棄數據),等到下次消費者消耗緩沖區中的數據的時候,生產者才能被喚醒,開始往緩沖區添加數據。同樣,也可以讓消費者在緩沖區空時進入休眠,等到生產者往緩沖區添加數據之後,再喚醒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