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媽媽的情緒管理方法與技巧

媽媽的情緒管理方法與技巧

發布時間:2022-05-20 11:12:40

Ⅰ 作為媽媽,應該怎麼面對情緒失控的自己

很理解你的情緒,我也是一個媽媽,大寶5歲,二寶六個月,每天都在不斷的崩潰,又在不斷的自愈中徘徊。

但是,作為媽媽,我們不應該把這種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可能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是最累的。其實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兩個字?每個人都不容易。

我們必須學會消化自己的情緒,怎麼消化自己的情緒呢?

可能你會感覺老人帶孩子,帶的不是那麼好,達不到你的心裡期望。但是,畢竟她們年齡大了,跟我們思想是有代溝的。

你是一個職場媽媽,可以在下班後有限的時間為孩子洗個澡,打扮打扮,雖然累點,但是可以增加你跟孩子之間的感情。畢竟,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媽媽陪伴自己。

情緒不好你會對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每當想發脾氣的時候換位一下,等我們年齡大了,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沖我們大喊大叫,我們會什麼感受?

一個能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必定是一個成熟的人,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做一個好媽媽。

如何做好媽媽的情緒管理

爸爸這個角色很重要,媽媽有情緒時,身邊需要一個人開導。

Ⅲ 父母應該學習哪些情緒控制技巧這些技巧有用嗎

父母應該學習哪些情緒控制技巧?這些技巧有用嗎?

無論你不想吃零食,還是因為建築物被隱藏到一半,孩子們會失去脾氣暴躁。面對脾氣暴躁的孩子,有些父母可以送他自己的房間,讓他失去脾氣,或提高暴力暴力,警告他不要生氣。雖然成年人也避免生氣,但不可否認的是處理成人或兒童情緒管理的一部分非常重要。越來越多的聰明的父母已經開始意識到情緒管理是從娃娃抓住。如果您開始培養他在孩子憤怒的能力,培養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將使您的孩子有益一生。

舉個例子。成年人是孩子的例子,孩子的生長是一個學習和模仿的過程,所以父母處理他們的憤怒和挫折肯定會影響你的孩子。因此,父母應該注意學習積極的反應技能。如果你經常使用憤怒或責任,當你面臨挫折或沮喪的東西時,你會毫無疑問你會這樣做你的孩子。柯特其正確。不要使用「你怎麼看孩子是如何,你是怎麼回事,你怎麼樣,你怎麼樣,當她用積極的方式處理她的憤怒時,父母會注意到,並及時給予她的肯定,給予積極的反饋,讓孩子們經歷鼓勵的快樂,導致自我推進,形成良性的流通。

Ⅳ 媽媽如何調節情緒

媽媽的情緒直接會影響孩子,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所以媽媽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對孩子成長很重要,。首先,媽媽們在遇到問題時要學會冷靜,如果不能保持理智的話不妨先去做點別的,甚至可以出門逛逛,等自己心情稍作平靜再處理。
其次,有的媽媽屬於多愁善感型,不妨在哭泣或傷感時遠離孩子,都聽些正能量和搞笑的事情。
最後,還可以學著同理心,換位思考去緩解內心不好的情緒。

Ⅳ 父母教育孩子時如何管理好情緒

情緒管理能力,是指一個人覺察和表達自己情緒、感受、識別他人情緒,並依據某一目標,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和能力。作為父母,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親子溝通的保證,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

有位爸爸要去上網遭妻子拒絕,倆人爭吵,爸爸隨即將1歲9個月的兒子舉起狠摔到地上,造成孩子顱骨骨折。這是今年4月4日發生在西安的一件真實的事件。也許很多父母說這是極端的例子,自己絕不會如此。可是當我們自己心情不佳時,真的沒有拿孩子當過出氣筒?當孩子任性哭鬧時,我們真的還能做到情緒穩定、理性表達?情緒管理,是每位父母都躲不過的課題。

課題一:左右我們情緒的,究竟是孩子的行為,還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甚至僅僅是我們當時的心情?

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要明白情緒的來源。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壞情緒歸咎於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左右我們的情緒,那麼為什麼你面對同一種行為,卻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孩子很頑皮、淘氣,心情好時你會覺得是活潑可愛,但心情不好時卻覺得煩人、討厭,有沒有?而不同的父母對孩子的同一種行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你認為聽話是好孩子,所以不聽話你就會生氣,而我認為獨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備品質,聽話不是,所以孩子質疑我時,我不僅不生氣,還會欣喜孩子的成長和獨立。

真正左右我們情緒的,其實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有時甚至僅僅是我們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緒主人。當我們懂得了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就不會再用「你真讓我生氣」,「你真讓我失望」之類的話批評孩子,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說:「孩子,別看你只有3歲,但你要對30的媽媽情緒負責。」一個真正能負起自己負責的父母,會把自己當成情緒的主詞:「我覺得很生氣」,「我有些失望」。

課題二: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不是否定和壓制自己的情緒,而是尋找適合自己又不傷害孩子的緩解方式。

對情緒管理,從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開始。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有對錯的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所以說,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不是壓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緒,那樣不僅無益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積壓的情緒,還會以極端的方式釋放,對家人也是一種災難。

所以,無論我們產生了何種情緒,正面的或負面的,都選擇去正視、關注和體驗它,從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問題,把能量用於尋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壓抑中。

接納自己的情緒後,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而又不傷害孩子人格尊嚴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為發泄自己情緒的工具的表達方式。那麼,父母都有哪些情緒釋放和表達方式呢?只要確保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的大原則,如何表達是我們自己的自由和權利。比如:學著擁抱情緒,想哭的時候就讓自己哭會兒;找朋友傾訴;運動、閱讀、唱歌、畫畫等等。近來我也常會看到一些父母發微博上@王人平,說要趕緊看看我的微博,否則就要打孩子了。如果看我的微博能成為做父母的一種不傷害自己和孩子的情緒緩解方式,那我也是很高興的,能成為您的免費「降火葯」。

課題三:當父母可以接納和調整自己的情緒之後,不要忘記關注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幫助孩子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所謂的「打人」「咬人」「抓人」等有一定攻擊性的行為,以及哭鬧、滿地打滾等讓父母惱火的表現。這些都只是孩子缺乏情緒、情感的表達能力和方式的表現。這個時候,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

就像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一樣,對待孩子的任何情緒,我們也都要給予無條件接納。情緒是人內在的體驗和主觀感受,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沒有對錯之分。對孩子情緒的接納,是對他作為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是把孩子當人的基本體現。同時,情緒也是一種能量,一旦涌現便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反應時,父母要多一份同理心,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否定、壓抑。當孩子感知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便為問題的解決奠定基礎。

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我們要試著幫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例如提示:當孩子或他人表現出某種情緒時,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氣」,「明明看上去很傷心」。交流:自己有情緒時,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備表達各種情緒的詞彙,如生氣、恐懼、傷心等,演示或講解給孩子。游戲: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劇等方式,讓孩子學會觀察他人和表達自己。情緒識別圖:把各種情緒用臉譜等方式闡釋,教孩子識別各種情緒等等。

附加課:在對孩子的情緒教育中,父母最需要避免的是無心之錯。

警惕最不可取的8種方式:1.以暴制暴。恐嚇、威脅和打罵,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會導致孩子自我傷害和攻擊行為。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種心理需求。4.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簽,扭曲孩子的自我認知。5.流於說教。當情緒主導孩子意識時,講道理無濟於事。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6.回力球效應。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無法保持冷靜,形成惡性循環。7.冷漠無視。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8.歸咎他人。為了安撫情緒,把孩子遭遇的各種挫折的原因都歸咎於外界環境。

對「轉移注意力」和「冷處理」兩種方法的特別提醒。轉移注意力在特定情況下是適用的,但不要濫用,否則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不當的信息:憤怒、害怕、傷心、失望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而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並不是只有正面情緒的人,而是能感覺到自己的不良情緒,並有能力和它們和平相處的人。冷處理則更是一種被濫用的手段。當孩子的某種行為或情緒不被我們接受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先去關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行為的原因和動機,接納並協助孩子覺察、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理清原因,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而對孩子的情緒一味地不聞不問,不理不睬,不是冷處理,而是冷暴力。

Ⅵ 情緒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一、 分散注意力
平穩情緒的另一種好方法就是分散你的注意力。當與人發生爭吵時,馬上離開這個環境,去打球或看電視;當悲傷、憂愁情緒發生時,先避開某種對象,不去想或遺忘掉,可以消憂解愁;在余怒未消時,可以通過運動、娛樂、散步等活動,使緊張的情緒鬆弛下來;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這些方法都可以使情緒得到緩解。
二、疏導技巧
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緒。首先必須承認不良情緒的存在;其次,承認了不良情緒的存在後,就要分析產生這一情緒的原因,並弄清楚究竟為什麼會苦惱、憂愁或憤怒,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弄清自己所苦惱、憂愁、憤怒的事物,是否確實可惱、可憂、可怒,有時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那麼不良情緒就會得到消解;最後,有時確實有可惱、可憂、可怒的理由,那麼,就要尋求適當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它。比如,你如果因為客戶拜訪的把握不大,對能不能完成任務感到焦慮不安,你就要積極把精力轉移到充分准備工作上來,集中精力搞好演練,減輕自己的憂慮。
三、深呼吸
當你在壞情緒中苦苦掙扎的時候,深呼吸是一種讓自己冷靜下來的很好的方式。「慢慢地呼吸能夠使心率減緩。」肯尼說。美國心理協會推薦從橫膈膜進行深呼吸,而不要從胸腔進行淺呼吸。深呼吸有助於產生一種自然的放鬆反應。這種反應是由於呼氣導致的,當你呼氣時,肌肉通常會隨之放鬆。而伴之放鬆的,還有人的壞情緒。一些研究者發現瑜伽也很有幫助,這也是深呼吸帶來的效果。聽安靜的音樂以及肌肉放鬆練習,同樣也能對平穩情緒產生一定的幫助。
四、發泄技巧
將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泄出去。比如當你發怒時,不如趕快跑到其它地方,或是用拳頭錘擊牆壁,或是找個體力活干一千,或是跑一圈,這樣就能把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使心情平靜下來,或者在你過度痛苦時,不妨大哭一場。笑,也是釋放積聚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方式。
五、剋制沖動
不要只是因為對方沒有足夠在乎你就沖進屋子裡大喊大叫,試著寫下自己的煩悶或者使用其他一些消除壞情緒的技巧。不要一開始就指責某個人大喊「你總是這樣!」,不如只談談讓你感到惱火的具體的事情。而且,當你意識到自己在生氣時,要立刻停下來問自己:「我應該做些什麼?」花時間冷靜下來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以給你時間去處理你的情緒所傳達的信息。

Ⅶ 想要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需要怎麼做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

工作不順心的一天,回家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散落一地的玩具,馬上就怒火中燒,忍不住對孩子咆哮起來,大人的指責、孩子的反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

反之,如果是股票漲停、心情很棒的一天,面對同樣的場景,反應就沒這么激烈,甚至覺得孩子淘氣地可愛,忍不住給他一個愛的抱抱,充滿溫情。

你看,多麼「有原則」的父母,對待孩子同樣的行為,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情緒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父母的情緒,常常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法。

而小時候父母為人處世的方式、情緒的表達,都會影響孩子性格脾性的形成。


三、給負面情緒找到合適的出口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慮問題不可忽視,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焦慮的父母常常難以保持情緒的穩定,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會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

但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是無辜的,不應該由他們來承擔我們的負面情緒,父母自身要學會給這種負面情緒找到合適的出口。


1.盡量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

把自己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冷靜思考,給自己一段時間獨處,分析自己為何會生氣,帶著這樣的情緒可能會對孩子做出怎樣的行為?帶來怎樣的後果?這樣做對解決問題有沒有實質性幫助?

通過冷靜的思考,很多沖動性行為就會被避免,穩定的情緒下,父母會更客觀公眾地評價孩子的言行,更有效地處理問題。

2.誠懇地和孩子溝通,表達真實的感受

沒有人可以完美控制自己的情緒,當自己被各種負面情緒籠罩,實在做不到風輕雲淡時,不妨誠實地告訴孩子:


「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現在心情不太好,需要一個人冷靜一下,如果你總是打擾我,我怕會對你發火,媽媽不想對你發脾氣,所以希望你乖一點」

比如父母吵架,盡量不要當著孩子面,或者要與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明白:我們的負面情緒不影響我們和你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是因為你。

通過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孩子會明白有矛盾有沖突不可怕,只要敢於面對,通過正確的處理,結果也會是好的。

真正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是好父母。作為父母,情緒平和穩定樂觀,家庭更溫暖,孩子更有安全感。

Ⅷ 情緒管理的八種方法

情緒管理的人,早已戒掉了暴躁!8個控制情緒的技巧,受用一輩子

人生智慧全解讀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始於愚蠢,終於懊悔。」憤怒或者說暴躁情緒對一個人危害性極大,會讓周圍的人對你避之不及,也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此外,脾氣暴躁對身體也有毀滅性的傷害,它主要表現在,會讓血壓升高、肌肉緊張、消化和免疫系統降低。此外,情緒暴躁也是自律的大敵,多少人敗就是敗在了暴躁上!要想做到自律,必須控制好情緒。以下就分享8個控制情緒的小技巧,助你戒掉暴躁,做一個自律的人,真正自律的人,也早已戒掉了暴躁!

一、預設解決問題的方案。

很多人暴躁發脾氣,常常是為了某些重復或類似的事,比如經常被老闆命令加班,又或者總是被人當面冷嘲熱諷。假如屬於這樣一種情況,在平時就可以預設面對這類問題時的方法和心態,有意識地告誡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如此,就可以有效避免暴躁。

二、就事論事,而不是發泄情緒。

忽視和遺忘那些讓自己暴躁憤怒的因素,不要總說「氣死我了」,而是應該側重事物的本質,就事論事地做出行動,去解決問題。只顧發泄情緒,對解決問題沒有意義。

三、凡事三思而後行。

這也就是說,在發表觀點之前最好先克制一下自己,考慮周全後再發表,或者索性就保持沉默。

四、躲避刺激。

假如你遇到一件使你生氣、讓你暴躁的事情,盡量先遠離他,或者說暫時迴避一下,以免使情緒激化。盡管這種做法有點消極,但只要不是真正的逃避,事實上還是很管用的。

五、心理暗示。

要時常在心裡提醒自己「我應該做一個大度的人,不要輕易生氣,這些小事還影響不到我」。比如,很多人經常因為小孩不聽話,出門忘帶鑰匙這樣的小事而搞得怒氣沖天,事實上,這些暴躁情緒都是源於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心態。在心中暗示自己不要被瑣事所煩、避免去想這些小事,自然就能很好地控制因為這類事情而產生的暴躁情緒。

六、不要使用「憤怒」或「生氣」之類的詞。

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說「我有些不高興」。研究表明,不管一個人怎麼大聲地說「我有些不高興」,都不會激起太大怒火。而用詞越嚴重,情緒變壞的可能性就越大。

七、絕對不說臟話。

出口成臟,不為別人著想,輕易攻擊別人,別人自然很容易反擊你,而讓你的情緒變壞變暴躁。而不說臟話,相互體諒,則能有效消除怒氣。

八、做深呼吸。

假如你覺得以上的技巧太麻煩或者不適合自己,那麼在你剋制不住暴躁情緒時,不妨做一次深呼吸,深呼吸能使心理得到放鬆,有效緩解暴躁情緒,而且十分簡單,適合每一個人。

總之,自律的核心就是控制情緒,而控制情緒的關鍵就是控制暴躁情緒,所以,要想做到真正自律,必須戒掉暴躁情緒,希望以上8個小技巧能有效幫助到你。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心得,也歡迎留言分享。

Ⅸ 媽媽情緒管理推薦書籍

1、《媽媽的人生成長課》、《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不生氣的情緒掌控術》、《我的第一堂情緒管理課》、《每天學一點超級自控力》、《正能量》、《別讓小情緒害了你》、《憤怒之舞》、《積極情緒的力量》、《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自控力》、《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自律力》、《情緒為什麼比智商重要》、《情緒的奧秘》。

2、《PET父母效能訓練》、《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孩子,把你的手給我Ⅱ》、《傾聽孩子》、《正面管教》、《孩子,你慢慢來》、《熱鍋上的家庭》、《窗邊的小豆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1)積極暫停

在情緒爆發下,是比較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在發生沖突時,常常受到「爬行動物腦」的控制(爬行動物會吃掉自己的幼仔),此時唯一的選擇是「戰」(權力爭奪)或者是「逃」(放棄努力,無法溝通)。「積極的」暫停可以讓我們的感覺好起來,並且在親密和信任(不是疏遠和敵意)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具體怎麼做?

每個人舒緩情緒的方式不一樣,選擇自己最舒適的那個方式就可以,比如:泡澡、吃東西、喝杯熱花茶,大聲的在公園里喊一聲,練練拳擊,唱K、加入驢友旅行、熱奶茶... ... 讓自己在沖突中冷靜下來,不著急去解決問題,先花點時間去調整自己的心情。等10min後雙方否冷靜下來了,再進行下一步的溝通,才會變得容易解決。

(2)用「冷靜箴言」防止情緒失控

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所有的情緒孩子都能感受到。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成人,他們也只會更敏銳地覺察到我們的情緒,甚至會被我們的負面情緒同化。

如果我們真的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覺得自己的「壞脾氣」實在控制不住了,那在即將爆發之前,用幾句「冷靜箴言」讓自己冷靜下來。比如:

「憤怒沒用,沒意義」
「現在缺乏理智,我會失去控制。」

「控制情緒,必須冷靜。」
「凶起來我丑,他會看到。」

情緒會吞噬問題本身。如果我們任由壞情緒肆意增長和發散,到頭來就不是對錯的較量,而是情緒的較量。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們才能慢慢去把事情細化分析,梳理出導致問題的緣由,而這樣,我們也才能驅趕壞情緒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讓自己有可以去辯證思考問題的機會。

(3)用ABC模式改變認知模式

ABC模式是認知療法的其中一部分,從思維、認知的角度,找到情緒的源頭,改變我們的情緒反應模式。 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張圖片:A代表事件本身,B是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和解釋,而C是隨之帶來的感受和行為。因為對事件的看法不同,接下來產生的感受和行為也會不同。

早上爸爸想吃前一晚剩下的湯圓,媽媽要爸爸熱了再吃,爸爸不想熱,媽媽就開始生氣大喊。我們站在媽媽的角度試想一下,可能在當時的情景下,媽媽覺得:

-吃前一晚剩下的湯圓對身體不好。
-為什麼爸爸不願意熱一熱再吃呢,這又不是什麼麻煩的事情。

發現出現這樣的想法,就要評估,試圖找出證據,來證明這些想法是否正確:

「吃前一晚剩下的湯圓對身體不好。」
- 我平時吃的甜品湯圓也是冷的,而且昨晚剩下的湯圓也沒壞,對身體應該造不成傷害。
「為什麼爸爸不願意熱一熱再吃呢,這又不是什麼麻煩的事情。」
- 可能爸爸想偷會兒懶,但是平常爸爸在其他地方也是很勤快的。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結果往往是天差地別的。

當你因為什麼事情即將要爆發時,請再往深思考:這件事真的會造成不可逆的、災難性的後果嗎?退一萬步講,哪怕真造成了最壞的後果,發脾氣有絲毫幫助嗎?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但這種化解災難性思維會引導我們最後走向不同的感受和行為。

用ABC情緒療法,就是把生活中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事件不斷去思考、分析、梳理:

-我為什麼會這樣想?
-我這樣下結論,證據是否充分?
如果這種結論不合理,下次再遇到類似事件,可以換個什麼角度思考。

反復練習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同樣的事情,因為解釋方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用全新的解釋方法來看待問題的你,也會逐漸成為情緒的主人。

Ⅹ 情緒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深呼吸,相信大家一定知道,簡單的介紹一下,在緊張不安的時候,你吸氣的時候跟自己說:「我吸進了宇宙中的光和愛」。吐氣的時候是吐出所有的緊張、壓力和不安。

假如這個太太今天在公司里非常不高興,但是家裡有一個2歲的小孩,她可不可以帶著那一堆情緒垃圾帶回家?不可以。要在小區里轉一圈,讓自己坐幾分鍾,做五個到十個深呼吸,就把自己的情緒釋放掉,這樣回到家裡還是一個好媽媽。

如果這堆情緒垃圾沒有處理掉,有沒有可能對她2歲的孩子造成危害。尤其要注意,有些媽媽還在哺乳期,就是還在餵奶的媽媽,心情指數一定要比較高,如果說情緒長期處於抑鬱、憤怒,對孩子會有害,他會分泌一些毒素,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第二種方法叫「暫離現場」,這就是了解6秒鍾的策略,什麼叫6秒鍾策略?也就是說人類有一個情緒腦,還有一個理性腦,你是不是感覺到你有一個理性腦,有一個情緒腦。你左腦是分析理性的,而你的右腦是比較感性的。

我們如果碰到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你的情緒腦馬上反應,情緒腦比理性腦速度快多少倍呢?8萬倍,所以情緒失控,社會新聞都是這一類的案例,就是這個原因。如果你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知道6秒鍾的策略,就是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6秒鍾內你的情緒腦和理性腦沒有連接上,是斷開的,只有6秒鍾以後才連接上,這時候才會有理性進來,理性會分析這樣發展會對我造成什麼結果,對別人造成什麼結果。當你有理性進來的時候,也許你做的決策才是對的,沒有理性的時候,就會喪失理性,做出的決策有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6秒鍾決策,暫離現場。

第三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叫「重新選擇情緒」。

大家知道唐太宗,他每次下朝之後專門去幹嘛?散步。他為什麼散步?他身邊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魏徵,魏徵是提意見的,每次上朝的時候提意見,國君的臉色就會不好看,但是為了治理這個國家,他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胸打開,之所以去散步,是因為他怕錯殺了魏徵,也就是說他每天都想殺他。

所以為了管理自己的情緒,只好去散步。所以唐太宗為什麼管理得比較好,是因為跟他的內在格局有關,一個人的內在格局,決定了他的外在格局。

第五種叫「暫時抽離法」,什麼叫暫時抽離法?

比如說在公司開會,有一個人提出激烈的批評,讓你怒火萬丈,這時候你不可以跟他發脾氣,你可以做的就是暫時抽離出自己,讓這個會繼續開完,然後再找一個合適的時間解決問題。

否則,怒火萬丈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爆發了,當然真的要掌握這個方法是要練習的。

閱讀全文

與媽媽的情緒管理方法與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嘌呤片計算方法 瀏覽:271
室內隔熱條的安裝方法 瀏覽:542
紫草油寶寶使用方法 瀏覽:292
沙漠空氣取水方法圖片 瀏覽:383
治療香港腳的方法 瀏覽:270
鄭強教學方法有哪些 瀏覽:196
研究方法中的測驗 瀏覽:652
黨校開展課題研究的方法 瀏覽:969
ecco護理劑使用方法 瀏覽:242
棗庄女人月經不調治療方法 瀏覽:750
除蟎最快方法圖片 瀏覽:561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拆手機 瀏覽:95
檢測抗紅細胞抗體方法 瀏覽:604
列印機緩存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65
食用營養膏使用方法 瀏覽:521
經測定蛋白質含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34
蘋果輸入法的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48
找到簡單的方法英語 瀏覽:525
水的潔治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05
如何去液毛的方法18歲以下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