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的古詩鑒賞題應該怎麼做答題技巧和方法是什麼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鑒賞詩歌的形象就是通過分析詩歌意象的個性特徵,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社會意義。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
暖色—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 冷色—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傳達出無比歡欣的心情。
B、通過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手法開拓詩境,傳達情感。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詩中「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態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又突出顯示了「春澗」 的幽靜。
C、詩歌的形象有時與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各方面發生聯系,被賦予某種特殊意義。我們在鑒賞時要優先考慮這些具有象徵意義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懷遠」 、「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
鴻雁——思鄉,信使;
杜鵑——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惋,至誠;
鷓鴣——思鄉,凄情;東籬——山塵脫俗之境;
菊花——高潔品質;楊柳——依依離別;
歲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鳥——自由。
分析詩歌形象應注意景和情、物與 情;景和人,物與人之間的關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詠石灰》)
c.感物傷懷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二、鑒賞詩歌的語言
1、熟記常用術語,如:准確、生動、形象、傳神、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雋永、新奇、優美、絢麗、工麗、含蓄、質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詩眼」(「煉字」)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梅影疏淡,幽香縷縷,梅花神態活現。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用字新鮮,突出了詩人內心的痛苦。
3、注意 「煉句」
由於詩歌篇幅、韻腳的約束或修辭的需要,詩人往往會對詩句進行特殊的處理,所以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古詩詞的語法知識,才能讀懂詩歌,進而鑒賞詩歌。
A、詞類活用
如: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使……歡快;空,使……空明。
B、互文見義
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煙月籠罩著寒水,煙月籠罩著沙。
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花徑不曾緣客掃而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而今始為君開。
C、倒裝
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杜甫《秋興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杜甫在這里主要寫京城長安的風物之美,強調那裡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尋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三、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於事、聯想、想像、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象徵、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寓理於事: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幾大詩人如杜甫、陸游、蘇軾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裡面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觀書有感》里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修辭: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要發現修辭,直接說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誇張——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精煉含蓄;擴展內容;富有文采。
(這方面對課外閱讀量和歷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句;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拓跋燾的故事;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語「以靜襯動」,「以響襯靜」。
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正襯(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
對比(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與最後一句)
通感,感覺器官的溝通。(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此時的雪花彷彿是春風中盛開的梨花,香飄萬里。視覺與嗅覺溝通,詩人的情意飽含其中。)
其他必備的知識和能力:
1、詩詞流派——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詞有豪放派、婉約派。
2、詩歌的個人風格
大而言之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各詩家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
陶淵明—樸素自然、李白—豪邁飄逸、杜甫—沉鬱頓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維—詩畫一體、王昌齡—雄健高昂、李商隱—朦朧隱晦、蘇軾—曠達豪放、柳永—柔美婉麗、陸游—悲壯愛國。
3、鑒賞詩歌應懂得「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
4、鑒賞詩歌應善於聯想、想像
表面上,讀者閱讀詩歌時似乎跟著詩的形象走,處於被動地位。事實上,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審美習慣和美學理想等,通過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給詩的形象和詩人意到而筆未到的藝術空白加以補充和豐富。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不僅使讀者看到杏花盛開的情狀,而且還可想像出花叢中鳥兒的嬉鬧,鳥語花香,有聲有色,把春的意境寫活了。
四、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評價是鑒賞的最後一步:由對詩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就是分析評價作品主題的社會意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分析評價要實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貶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從字面上看,此詩似在指責酒家賣唱女的無知和無心。但商女所唱得由聽者來點,可見這不過是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該是座中的豪紳、貴族、上層官僚。他們才是作者實際抨擊的對象。)
❷ 古詩文答題技巧及格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 或詞作賞析。
2、解答分析: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3、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找出詩中的物象、 意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一般用兩個雙 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體。 (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表達了詩人什麼 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分析形象意境」復習建議]
1、重視解題思路和步驟的訓練,平時訓練時要養成「按部就班」 的習慣,一步一步地走,拒絕「越級」做題。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2、解答題目時一方面要「寧多勿少」、「寧濫 勿缺」、、「寧詳勿簡 」,多答多寫總是沒有害處;另一方面要「點到」、「 面到盡可能答到「點」子上,不能遺漏任何一個方面。
3、適當了解一些詩歌鑒賞「專門術語」,在本節尤其要注重一些關於意境(氛圍)特點方面的「術語」積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 凄寒蕭條
......
(古代詩歌的常見意境類舉]
●1、雄渾、開闊 2、高遠、純清 3、庄嚴、肅穆●4、清幽、明麗 5、深隱、曠達 6、靜謐、悠閑
7、空靈、秀美 8、慷慨、豪邁 9、和諧、融洽●10、激越、狂野
●a、纏綿、悱惻 b、蕭瑟、落寞 c、蒼涼、悲壯●d、 凄婉、冷落 e、荒涼、 衰敗 f、凄苦、悲涼●g、痛苦、悲憤 h、低沉、怨婉 i、幽暗、憂懼
二、情感、主旨型,
1、提問方式:
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這首詩寫了幾個層次?你同意某種看法嗎?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2、解答分析: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涉及 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3)詩 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 (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3、答題步驟:
●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②運用何種表達技巧;③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三、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
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
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這首詩的某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這幅畫面的。試從動和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刻畫這一意象的? 對第三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詩人採用什麼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2、解答分析: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 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3、答題步驟:
●①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此手法的效果或者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 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3、答題步驟: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 -個更好;
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者運用的藝術手法
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五、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2、解答分析:
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
3、答題步驟:
●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准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鬱、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 ;
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六、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
2、解答分析:
●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3、答題思路:
①認真審題;
②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③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4、答題注意:
緊扣詩文內容, 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七、比較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2、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❸ 古代詩歌寫作技巧有哪些
詩歌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詩歌表達技巧:
①表達方式:敘述、議論、描寫、抒情
敘述: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②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比擬)、誇張、對比、對偶、借代、雙關、用典、反問、設問、反復、互文、通感等。
③表現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徵、襯托(正襯、反襯)、借古諷今(用典)、虛實相生、先抑後揚、以動襯靜、想像、渲染、烘托等。
其實,不管是古詩也好,現代詩也好,寫作技巧和表達技巧有時是很難區分開來的,有時寫作技巧里就含有表達技巧,反之亦然。
❹ 如何創作古詩
詩詞創作很簡單,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難。以我個人的學習經歷為例,一共有如下要點:
古詩創作:
1:掌握格律。古詩的格律很重要,分為七言、五言(一句話7個字和一句話5個字)以及律詩、決絕(一共8句話和一共4句話,一個逗號為一句)。
2:注意韻腳。古詩創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押韻。雙數句子末尾及開頭第一句必須押韻,押韻及每一句最後一個字的韻母必須相同(這種說法不算太准確,因為有些韻母不完全相同,比如hen和hun也是同一個韻腳,但韻母卻不同。詳細分類請參考網路。)
3:虛實相對。虛對虛,實對實。及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顏色對顏色……諸如此類。不過,這一條不需要太刻意去遵守,如果有比較好的構思,虛實不相對也是可以的。
古詞創作:
1:選擇詞牌。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格律,寫作之前務必先選擇一個詞牌,如「醉花陰」。
2:按照詞牌的格律填寫。每一句的字數,必須和詞牌相同,韻腳也必須按照詞牌的要求填寫。
3:填寫規律。初學者建議直接選擇一首古人的詞,然後自己分析那一句的韻尾是相同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陰》上闋只有1、2、5句韻腳相同,韻母都是ou。然後在填寫的過程中,只要按照此法填寫,一般就不會出錯。
以上均為個人經驗,不屬於正規模式。但是個人認為,詩詞之屬條框甚是復雜,如果樓主只是想大概抒發胸臆,並非想深入研究,只要依照我所說的方式去練習即可。
以上均為肉打,如有不正確的地方,請諸位高手多多指教……TAT,樓主如果真的很喜歡詩詞,可以HI我,大家共同討論,相互學習,以求進益~O(∩_∩)O~
❺ 古詩詞「創作技巧」有哪些
1、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節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採用婉曲、象徵、比擬、隱語、用典等手段間接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經常把要抒發的情感,要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依依惜別之情寓於帆影、碧空和長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2、景與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里,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先景後情,情因景生,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不少的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似乎已成常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一些詩是先情後景。還有一些詩,看上去完全寫景,而實際上景物裡面蘊含著詩人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這些都屬寓情於景。一般情況下,有什麼樣的景,就生什麼樣的情,如樂景生樂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時,觸景生情,生出的情與客觀的景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叫情景相異。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較為常見,以哀景寫樂情比較少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樂景寫哀情。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名句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
3、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賦、比、興三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形象,比興為優。
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用賦的手法寫成,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思親之情,誤剪同心之花,別開生面。還有古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含蓄之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賦的手法寫成。
比喻的手法在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有創造優美的意境,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傳神,彷彿就在眼前。
興是藉助其它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興同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和第四章開頭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運用了興的手法。前者既隱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後者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既隱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貳其行,二三其德」。興經常有統攝下文,提綱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興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運用比興手法,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❻ 語文 古詩鑒賞做題技巧
希望你耐心看完
你學業順利!
一、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古代詩歌的形象主要指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帶有作者強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產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二、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
鑒賞詩歌的語言包括准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包括准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方面的藝術效果以及語言風格。
三、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結合、比興、直抒胸臆等表達方式方法的運用。
四、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包括作品的內容與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態度,作品的意義(包括作品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審美趣味與感情基調。要准確評價「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是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
對於賞析詩詞,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詞彙語言的積累,這是基礎。只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獲得質的轉變,從而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把握詩人的觀點態度和所寄託的情感,進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義,深一層地鑒賞古詩。
❼ 古詩鑒賞中的寫作手法和寫作方法都有哪些具體點哦!
寫作方法就是寫作手法,又稱表現手法,可分為如下幾種: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7)做古詩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古詩的敘事方式
順敘法
順敘是按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敘述事情,這就跟事情發生發展的實際情況相一致,所以易於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脈絡分明。運用順敘,要注意剪裁得當,重點突出。
倒敘法
倒敘並不是把整個事件都倒過來敘述,而是除了把某個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順敘的方法。而採用倒敘的情況一般有三種:
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敘;
三是為了表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倒敘時要交代清楚起點。倒敘與順敘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還要有必要的文字過渡,做到自然銜接。特別要注意,不要無目的地顛來倒去,反反復復,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敘法
插敘是為了表達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時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故事情節的追敘;有時是對出場人物的情節作注釋、說明。使用插敘一定要服從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節外生枝,不喧賓奪主。在插入敘述的時候,還要注意文章的過渡、照應和銜接,不能有斷裂的痕跡。
補敘法
補敘主要用於對上文的敘述補充說明,一般是片斷性的、簡要的,不具備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釋或說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補敘的作用,一般不發展情節、事件,只對原來的敘述起豐富、補充作用。
分敘法
分敘的作用是把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情,寫得眉目清楚,有條不紊。分敘可以先敘一件,再敘另一件,也可以幾件事情進行交叉地敘述。採用分敘時要根據文章內容和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確立敘述的線索,還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發生和發展的時間。
詳敘法
詳敘一般用在對每件事發展變化過程的具體敘寫。詳敘時要抓住人物的特徵或事情的細節進行詳盡、細致的描敘。作文時,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的部分,要詳敘。與中心思想關系不大,而又與也須交代的,則幾筆帶過。否則文章會出現無中心或多中心,顯得繁瑣。
略敘法
略敘的作用是在於交代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詳敘的內容。它與詳敘相結合,便整個敘述有詳有略。略敘一般用於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與中心思想關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❽ 如何能學會做古詩詞有什麼訣竅嗎
如何學會寫古詩詞並且有訣竅的問題。就我個人之體味,在此想告訴詩友們一些自已的感悟與體驗。說出來與大夥共享。不足之處望眾友們見諒。
首先要熱愛古文化,要對它產生強烈的興趣。
大家學唱一首新歌,耳聽心記幾遍就會唱了。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你喜歡和熱愛唱歌。同理詩詞也同然,你背會幾十首古詩,你就會寫。盡管寫不好,日積月累,總是會天天進步。比如諧音式寫詩法,過去有一賣元霄的,餡子壞了。吃家邊吃邊自言道:有點臭,賣家聽到後馬上接一句:秤不夠?不夠再來一碗。這就叫諧音。還有象521就是我愛你的諧音發聲,等等,例子大多就不多說了。寫詩先要模仿古人詩的口氣與韻味,變成自已音同字不同的詩。這是個最減單易行的辦法,天長日久你就自學成材了。
另外寫詩不是寫文章,它無需主語、賓語或謂語。它是舞者,(不是行者)要有韻律和節奏,需要跳躍與飛翔。更要有聯想和意淫。把大腦中夢想與科幻的東西放大或縮小到帶音符感的字里行間,這詩就飄逸和靈動起來了。這一定是首超越自我的好詩佳作。在許久後自我心賞時,你會詫異,不相信自已能寫出這么神妙的好詩來。但這確實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