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避免七情致病的方法

如何避免七情致病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5 04:46:44

① 中醫理論認為人有七情,七情不能表現太過,否則對身體不利。這七情是指

a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七情做為致病因素,有別於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
http://ke..com/view/32322.html?wtp=tt

怎麼預防疾病

1、經常洗手
您是否知道微生物可以在惰性表面生活幾分鍾到幾個月?想像一下,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生活在計算機鍵盤里,電開關上, 甚至在人行道的扶手上! 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有效洗手是最好的預防措施。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使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然後用紙巾擦乾手。在沒有流動水的地方,基於酒精的凝膠可以滿足洗手的要求,盡管它不如肥皂和水好用。

2、不要共享個人物品
牙刷,毛巾,剃刀,手帕和指甲刀都可以是傳染因子(細菌,病毒和真菌)的來源。在幼兒園,孩子通常會被教導共享玩具,但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手。嘗試記住不要把自己的個人物品與別人共享。
3、咳嗽和打噴嚏時掩住嘴
本著同樣精神,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包括個人清潔,還包括在咳嗽和打噴嚏時掩住嘴巴的傳統做法。 為什麼這在沒有生病時也很重要?因為對於大多數傳染,致病微生物在症狀出現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增長和分裂。咳嗽或打噴嚏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這些病菌。建議用手臂,袖子遮住嘴,而不是用手。
4、注射流感疫苗
人體免疫系統被設計的具有「記憶」先前感染的功能。當身體遇到了以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時,它會提高生產白血細胞和抗體,以防止第二次感染。因此,通過接種疫苗,可以欺騙身體,讓它認為曾經感染過某些特定微生物,從而提高自己的傳染病防禦能力。
5、使用安全烹飪方法
不良食品製作和飲食習慣常常是造成食物性疾病的原因。事實上,微生物喜歡所有食品,特別是放在室溫環境下時。 冷藏可以減緩或阻止大部分微生物生長。給熟食和生食准備單獨的砧板,並在吃之前確保清洗所有水果和蔬菜。
6、做聰明的旅行者
在旅途中很容易感染傳染病,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旅遊時。如果旅遊目的地的水值得懷疑,請務必准備安全水源,如瓶裝水用來飲用和刷牙。吃煮熟的食物,避免生吃水果和蔬菜。建議根據旅遊目的地更新所有免疫接種。

7、安全性行為
性傳播疾病可能是最容易預防的傳染病。 聰明的採取有關安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可以預防把傳染性細菌或病毒從 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
8、不要摳鼻子(或嘴和眼睛)
它不僅是一種社會禁忌,也會導致各種疾病傳染。環顧四周,會發現許多人把手放在自己的臉上。許多微生物喜歡鼻子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以及眼睛和嘴巴的粘膜覆蓋表面等。避免觸及這些區域,就很容易預防傳染病。
9、謹慎接觸動物
動物傳染給人的疾病叫做「動物傳染病」 ,它比人們知道的還要普遍和常見。如果養有寵物,應確保它們獲得定期檢查,接種最新疫苗。
10、收看新聞
很好的了解當前發生的事件,可以幫助你對旅遊和其他娛樂活動做出明智決定。例如,曾經在亞洲發生的禽流感就值得引起你的注意。

③ 中醫的七情的應用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中醫認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於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動劇烈、過度,超越人體能夠承受的限度,並持久不得平靜,那就必然影響臟腑氣血功能,導致全身氣血紊亂。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偏激對人體的氣血、臟腑均有一定的損害理 。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是高興過度就會傷「心」,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超乎常態的「喜」,會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語無倫次,舉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故事,就是講他數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舉,高興得舉止發狂,瘋癲而目不識人。這就是中醫所謂「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過度喜悅能引起心跳加快,頭目眩暈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過度興奮而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樂當適度。喜則意和氣暢,營衛舒調,但過度會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現的氣憤不平、怒氣勃發的現象。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當人犯怒時,破壞了正常舒暢的心理環境,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故當生氣後,人們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飯、腹痛;甚至出現吐血等危症。中醫術語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現代醫學也認為:人處在極度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或形成消化性潰瘍;亦有因血壓升高而誘發冠心病導致猝死的。三國時代的周瑜因生氣吐血而亡,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偶然發生。因此,從健康的角度出發,最好的辦法是盡量戒怒,因為這對人對己有益。

「憂」,指憂愁而沉鬱。表現為憂心忡忡,愁眉苦臉而整日長吁短嘆,垂頭喪氣。《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若過度憂愁,則不僅損傷肺氣,也要波及脾氣而影響食慾。諺語說:「愁一愁,少白頭」。傳說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之間須發全白,就是因為心中有事,過分憂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思慮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觀意志來加以支配的。如果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諸如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病,大多與過分思慮有關。中醫認為:過思則傷脾,脾傷則吃飯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則氣結不暢,百病隨之而起。因此,對待社會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話,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為越「解」越不順,心中不順則有可能導致「氣結」。

「悲」,是由於哀傷、痛苦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偶有所觸及,即淚涌欲哭或悲痛欲絕。中醫認為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兩者損害的均是肺臟(指肺氣),故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之說。這說明悲哀太過是會傷及內臟的。因此,家庭中一旦發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節哀,以保重身體為要。
「恐」,是懼怕的意思,因精神極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非常事變,導致精神上的卒然緊張。諸如驟遇險惡,突臨危難,目擊異物,耳聽巨響等,都可發生驚嚇。驚與恐不同,驚是自己不知道而驚嚇;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懼。無故恐懼害怕的人,大都腎氣虛,氣血不足;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呆,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

總之,人的情志活動若要保持相對的平靜,平時就要重視思想修養及精神調攝,客觀對待周圍事情的變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經常處在樂觀、愉快、安靜、平和之中,這對於養生有益。

七情致病

l)直接傷及內臟

七情過激過久,可以直接損傷內臟。情志傷臟,既可表現為反傷\本臟\,呈現出相應臟腑氣機紊亂的病變規律;亦可\發無常分,觸遇則發\。

①反傷本臟: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外界的刺激作用於相應的內臟,才能表現出特定的情志變化,故說七情分屬於五臟。其基本規律是:怒為肝之志,喜為心之志,悲(憂)為肺之志,思為脾之志,恐(驚)為腎之志。七情過激過久,可以損傷相應的內臟。其反傷\本臟\的基本規律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這種傷規律又稱為\自傷\。

②發無常分,觸遇則發: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傷本臟,導致臟腑氣機紊亂的規律、次序致病。它可發無常分,觸遇則發。其一,一種情志可以傷及多臟:如暴怒傷肝,亦可橫逆,乘脾犯胃,出現臌脹、飧泄、呃逆、嘔吐等症;思慮太過,不但損傷脾胃,亦能耗傷心血,神失所養,出現心悸、失眠多夢等症;過恐傷腎,精傷不能上奉,則水火失濟,可出現心中煩、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虛膽怯等症。其二,多種情志可以同傷一臟:七情過激過久,雖可分別傷及五臟,但與心之關系尤為密切,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動,因而七情傷臟,均先影響心神,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產生種種病變。此外,由於肝的疏泄功能能夠調暢情志,關繫到機體全身氣機的運轉,因而,七情致病導致臟腑氣機紊亂,必然影響到肝的疏泄功能發生太過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發病機制的關鍵。又由於脾胃為人體臟腑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各種情志傷臟,常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納運升降失常。所以說,情志所傷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氣血的功能失調為多見。

(2)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致病傷及內臟,主要是影響臟腑的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不同的情態刺激,對氣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七情影響臟腑氣機的病變規律,《素問》概括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郁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郁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3)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暴張,血壓可以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臟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動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七情調攝

古今養生家和醫家都非常重視對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的調攝,以此作為健身益壽或治療疾病、促進葯效的手段。

《黃帝內經》總結出「恬淡虛無」的調攝法,指出人們若能保持愉悅安靜,虛懷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確處理,「自解」,「自語」,「自悟」,才能頤養真氣,卻病增壽。

古代養生家把情緒調節作為治病的良葯。醫家更重視調節情志,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認為將七情調攝與葯物治療相結合是預防和治療虛勞大病的根本之點。清代醫學家程履新則指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須以七情勝服化制以調之,時者不悟,徒恃醫葯,則輕者增重,重者危矣!」祖國醫學和心理治療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概括有以下幾類:

說理開導式心理治療:這種心理治療起源於《黃帝內經》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告之以其敗」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對疾病的重視。第二是「語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與醫務人員合作,及時治療,措施得當是可以恢復健康的,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第三「導之以其所便」,即告訴病人如何調養,指出治療的具體措施。第四「開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極的心理狀態。

以情勝情式心理治療:此法起源於《黃帝內經》所說的「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實踐證明情志致病,按照這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驚式心理治療法:這是一種利用精神刺激治療人體生理機能活動的失調方法。《靈樞》有載「噦,大驚之,亦可已。」

例如醫生對處在催眠狀態的焦慮患者說:「經過這種治療後你的心情很快就能變得平靜,不再有不安和焦慮,頭痛很快就能減輕或消失,睡眠會一天一天地好轉,會睡得很熟很深」。

④ 七情內傷的七情調攝

古今養生家和醫家都非常重視對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的調攝,以此作為健身益壽或治療疾病、促進葯效的手段。
《黃帝內經》總結出「恬淡虛無」的調攝法,指出人們若能保持愉悅安靜,虛懷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確處理,「自解」,「自語」,「自悟」,才能頤養真氣,卻病增壽。
古代養生家把情緒調節作為治病的良葯。醫家更重視調節情志,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認為將七情調攝與葯物治療相結合是預防和治療虛勞大病的根本之點。清代醫學家程履新則指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須以七情勝服化制以調之,時者不悟,徒恃醫葯,則輕者增重,重者危矣!」祖國醫學和心理治療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概括有以下幾類:
說理開導式心理治療:這種心理治療起源於《黃帝內經》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告之以其敗」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對疾病的重視。第二是「語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與醫務人員合作,及時治療,措施得當是可以恢復健康的,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第三「導之以其所便」,即告訴病人如何調養,指出治療的具體措施。第四「開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極的心理狀態。
以情勝情式心理治療:此法起源於《黃帝內經》所說的「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實踐證明情志致病,按照這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驚式心理治療法:這是一種利用精神刺激治療人體生理機能活動的失調方法。《靈樞》有載「噦,大驚之,亦可已。」
例如醫生對處在催眠狀態的焦慮患者說:「經過這種治療後你的心情很快就能變得平靜,不再有不安和焦慮,頭痛很快就能減輕或消失,睡眠會一天一天地好轉,會睡得很熟很深」。

⑤ 七情致病的條件有哪些

七情致病的條件
(1)外界的不良刺激
由於七情是人對現實的對象是否符合人的要求和社會要求而產生的體驗。因而,客觀事物及其變化作用於人可以產生不良刺激。如社會動盪,個人政治地位、經濟狀況的變遷,親人的生離死別,工作上的困難,家庭風波,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氣候、生產環境的影響等,均可誘發異常的活動,或造成不良的心境。如果這種不良刺激過激過久,而人又不能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堅定的行為方式來控制情緒,不能樹立遠大理想與堅定信念來駕馭不良心境,就可以成為致病因素,使人發病。
(2)臟腑氣血失調
客觀事物的刺激只有通過臟腑功能活動才能反映出七情的變化,而臟腑的功能活動又依賴於氣的溫煦、推動和血液的濡潤、滋養,所以,七情又是臟腑氣血功能活動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現。因而,臟腑氣血失調,又可繼發產生異常情志。如肝病患者疏泄功能失職,常可出現情緒抑鬱不樂,多疑善慮,或心煩易怒;心病患者藏神功能失職,常可出現心悸不安,哭笑無常或精神情緒異常等症。所以,臟腑氣血失調也常是情志致病的重要條件。
(3)心理特徵與身體素質
個體的性格差異是人體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徵,性格差異與情志致病具有-定的關系。性格樂觀者,常表現為喜志,"喜"是-種積極情緒,"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氣血和平,正氣充盛,可減少疾病的發生,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疾病的痊癒。《靈摳。論勇》根據人之勇、怯不同性格,結合體態、生理特徵等,將人分為勇者與怯者兩大類型。心、肝、膽功能旺盛,體質健壯者勇,勇者氣血暢行,可以防禦或消除驚恐等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故雖外界刺激,事過則已,常不病;心、肝、膽功能衰減,體質弱者怯,怯者心虛膽怯,不僅易驚善恐,而且易致氣血壅滯留著,因而外界事物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保持時間也較久,易於情志致病。
大體說來,屬陽性體質者,陽盛於陰,在性格氣質特徵上多自信、興奮、多喜、無憂無慮、多怒、外向性等;屬陰性體質者,陰盛於陽,在性格氣質特徵上多呈現抑鬱、悲憂、沉靜、內向性等。由於個體性格和體質等的差異,所以,在同一事物的刺激下,有的人不致形成暴風雨般的激情或保持持久的情緒狀態;有的人易罹患情志內傷疾患。

${FDPageBreak}

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l)直接傷及內臟
七情過激過久,可以直接損傷內臟。情志傷臟,既可表現為反傷"本臟",呈現出相應臟腑氣機紊亂的病變規律;亦可"發無常分,觸遇則發".
①反傷本臟: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外界的刺激作用於相應的內臟,才能表現出特定的情志變化,故說七情分屬於五臟。其基本規律是:怒為肝之志,喜為心之志,悲(憂)為肺之志,思為脾之志,恐(驚)為腎之志。七情過激過久,可以損傷相應的內臟。其反傷"本臟"的基本規律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這種傷規律又稱為"自傷".
②發無常分,觸遇則發: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傷本臟,導致臟腑氣機紊亂的規律、次序致病。它可發無常分,觸遇則發。其一,一種情志可以傷及多臟:如暴怒傷肝,亦可橫逆,乘脾犯胃,出現臌脹、飧泄、呃逆、嘔吐等症;思慮太過,不但損傷脾胃,亦能耗傷心血,神失所養,出現心悸、失眠多夢等症;過恐傷腎,精傷不能上奉,則水火失濟,可出現心中煩、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虛膽怯等症。其二,多種情志可以同傷一臟:七情過激過久,雖可分別傷及五臟,但與心之關系尤為密切,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動,因而七情傷臟,均先影響心神,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產生種種病變。此外,由於肝的疏泄功能能夠調暢情志,關繫到機體全身氣機的運轉,因而,七情致病導致臟腑氣機紊亂,必然影響到肝的疏泄功能發生太過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發病機制的關鍵。又由於脾胃為人體臟腑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各種情志傷臟,常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納運升降失常。所以說,情志所傷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氣血的功能失調為多見。
(2)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致病傷及內臟,主要是影響臟腑的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不同的情態刺激,對氣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七情影響臟腑氣機的病變規律,《素問》概括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郁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郁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3)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暴張,血壓可以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臟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動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責編:張燕君 )

⑥ 《黃帝內經》怎麼解釋以情勝情

「以情勝情」即以一種情志抑制另一種情志,以達到淡化,消除不良情 緒,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之目的。《素問•五運行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優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關於這種方法,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據說,戰國時代的齊閔王患了憂慮 症,請了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看過之後,用了激怒的方法來診治。於 是,在齊王約見文摯的時候,他故意屢屢失約,在連續失約H次之後,齊王 非常生氣,痛罵不止。過了幾天文摯又突然來造訪,連禮也不行,鞋也不脫, 就上到齊王的床鋪上看病,並用粗話、野話激怒齊王,齊王實在忍耐不住, 便起身大罵文摯。這一怒一罵,虛悶一泄,齊王的憂慮症卻好了。

⑦ 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你們知道七情也可致病嗎

健康是人類關注和追求永恆不變的主題。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情志養生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強調 「五行生剋,陰陽平衡」,藏象學」表明機體的外在表現反映臟腑機能,臟腑機能是否異常通過外在表現,情志活動可反映臟腑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氣血是否充盈,若七情太過則陰陽失調而傷及臟腑而致病,七情合宜則氣機順暢而維護機能所以治病。重視養生,調攝情志,採用健康積極的七情療法是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關鍵。

中醫養生;七情致病;七情療法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精神調攝在養生防病中的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食療、功法、方葯等保持身體健康,如食用「養心湯」、「銀耳粥」;練「五禽戲」、「易筋經」,現在市場上各類養生保健品比比皆是等,可見,中醫養生已成為老百姓所追崇的保健方法。養神,養氣,養精是中醫養生的三大法寶,其中養神在中醫養生中佔有主要地位。
1 中醫七情致病與治病概述
養神,顧名思義即濡養精神。心理學家把情緒稱為「生命的指揮棒」,「健康的寒暑表」。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復。有關情緒與疾病的關系,西醫提出了心理療法,中醫素有情志調攝之說。我們知道人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為宇宙萬物之精靈。隨著人類思維模式發散的和醫學技術的提高,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其實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葯庫。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人體內的還有另一個自葯系統——七情。 有醫家認為:「七情如葯,用之過則害於人,用之適當則益於人」。
到底何為七情?七情如何致病?如何治病?
我們知道人有中醫用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基本情緒,中醫上將這七中情緒統稱為「七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表明情感的異常變化可傷及內臟。究其原因:情志活動過激則影響臟腑氣機,氣機升降失常,就會引起氣血功能紊亂,若情志出現長期持續性的變化,人體陰陽失衡,臟腑機能失調,就會發生疾病。氣機異常往往表現出兩極傾向,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憂則氣聚,悲則氣消,驚則氣亂,喜則氣緩。

2 中醫七情致病認識
2.1 過喜傷心
喜為七情之首,是精神活動的主宰。而心又為君主之官。過喜必然傷及心氣,然而除喜之外,其他六情也會影響心臟,心氣受損,不僅影響心臟本身功能其他各臟也會受到影響,若喜樂過極損傷了心神,就會誘發各種心病。

2.2 過怒傷肝
肝主升發,主條達氣機。《素問·生氣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意思是說:勃然大怒會導致氣機升發太過,氣血上沖,使人暈厥。研究證明,容易動怒的人患有心肌梗塞,腦血栓,肝癌等的幾率很高。臨床常見很多老人就因大發雷霆導致腦充血而入院救治。這是因為長期動怒,使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失調,肝氣郁結過久,易患血等淤誅症。

2.3 過思傷脾,思則氣結
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精微儲於脾胃生化氣血,濡養機體,脾失健運,通常表現為不思飲食,疲乏無力,形容憔悴,體質虛弱。

2.4 過憂傷肺
肺主氣,憂為肺志。悲傷過度使人情緒低落,心神沮喪,意志消沉,從而憂郁致病。過度孤獨悲傷,思慮憂愁會影響人的情志,目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帶來了社會思考,像這樣的一類人或多或少處於一種長期的精神壓力下,孤獨憂愁,久而久之,導致臟腑機能失調,產生疾病,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的患者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2.5 過恐傷腎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內經》曰:「驚則氣亂,恐則氣下。」當人體處於恐懼狀態下,可見小便失禁,目瞪口呆,心跳加速,身體顫抖或是僵硬等表現。恐傷腎「志亂」,受到威脅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失去理智。很多人在看恐怖片時總會出現尿頻,神情緊綳的現象。當法醫屍檢時,發現死者呈目瞪口呆狀態往往初步判斷為死前受到驚嚇,這些例子都可作為「恐傷腎」的佐證。
綜上所述,可見情志失調是致使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歷代醫家在整理分析各類醫案,精心研究,不斷剖析和總結基礎上,形成了 「臟腑藏神」,「七情內傷」的理論和「情志相勝」的治療手段。

3 中醫調攝情志的方法應用
運用「五行生剋,情志相勝」的方法治療疾病的實例還有很多,總而言之中醫養生學認為,情志病可不葯而愈。情勝療法在治療疾病中有著妙不可言的作用,情志調攝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關鍵。

3.1 情志相勝以攝神
「情勝療法」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世間萬物陰陽平衡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陰陽結合的整體,陰陽平衡則人體康健,陰陽失衡則人體致病。七情分屬五臟,每一種情致都對應一種器官,七情失調則氣機不暢,根據五行生剋的道理,七情之間同樣彼此制約。只要科學合理運用這樣的原理調攝情致活動,就能維持陰陽平衡,保持機體健康。
3.2 順應四時以暢神
遵循中醫養生學順應自然規律以養生的原理,順應一年四季,一日四時的陰陽之氣的自然變化規律,有意識地調養自己的精神活動。中醫學認為,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的神志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精神調攝不僅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時制宜。
3.3 以情移情以調神
通過「移情」分散轉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從或悲傷憂愁,或煩惱多慮、或焦急抑鬱的不良心境中解脫出來,改變不良習慣,改善生活模式。
生活中,難免遇到諸多不順之事,我們需要以正確的態度,理智的頭腦去待人接物,時常持有一個寬容之心,保持良好心境,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之。 哲人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劑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學會愉快的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可之謂「健身之道」。

⑧ 七情的致病特點是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七情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於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就稱為五志。

七情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動范圍內,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作為病因,七情是指過於強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變化,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的情志活動。因七情而病稱為因郁致病。此外,由於某些慢性疾病,體內臟腑功能長期失調,引起人的精神情志異常,稱為因病致郁。七情還與機體本身的耐受、調節能力有關。七情致病不同於六淫,六淫主要從口鼻或皮毛侵入人體,而七情則直接影響有關臟腑而發病。七情不僅可以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疾病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可促進病情的好轉與惡化。由於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系1.七情與臟腑的關系:人體的情志活動與臟腑有密切關系。其基本規律是: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這說明臟腑病變可出現相應的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過度又可損相關之臟腑。七情生於五臟又傷五臟的理論在診斷和治療中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七情與氣血的關系:氣和血是構成機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基本物質。氣對人體臟腑具有溫煦推動作用,血對人體臟腑則具有濡養作用。氣血是人體精神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情志活動與氣血有密切關系。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故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臟腑的生理活動必須以氣血為物質基礎,而精神情志活動又是臟腑生理功能活動的表現,所以人體情志活動與人體臟腑氣血關系密切。七情的致病特點1.與精神刺激有關:七情屬於精神性致病因素,其發病必與明顯的精神刺激有關。在整個病程中,情緒的改變可使病情發生明顯的變化。如癲病多由情志所傷,憂郁傷肝,肝氣郁結,損傷於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氣上逆,迷濛心神,不能自主而成。狂病多由惱怒悲憤,傷及肝膽,不得宣洩,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結為痰火,痰火上擾,蒙蔽心竅,神志逆亂而發。可見精神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2.直接傷及臟腑:七情過激可影響臟腑之活動而產生病理變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如喜傷心,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七情過激雖可傷及五臟,但與心肝的關系尤為密切。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集中的表現,又必須接受心的統一主宰,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肝失疏泄,氣機紊亂又是情志疾病發病機制的關鍵。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運化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氣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傷為害,以心、肝、脾三臟和氣血失調為多見。如過度驚喜損傷心臟,可導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煩躁、驚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現哭笑無常、言語不休、狂躁妄動等症。郁怒不解則傷肝,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出現脅肋脹痛、性情急躁、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物梗阻,或因氣滯血瘀而致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症瘕等。或因暴怒引起肝氣上逆,損及血脈,血隨氣逆,發生大嘔血或暈厥。若思慮過度,損傷於脾,使脾失健運,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七情所傷,心、肝、脾功能失調,可單獨發病,也常相互影響,相兼為害,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郁怒不解、肝脾不調等等。

此外,喜、怒、憂、思、恐等情志活動失調,能夠引起臟腑氣機紊亂,郁而化火,出現煩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屬於火的表現,稱之為「五志化火」。情志失調又可導致「六郁」為病,即氣郁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郁而生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換言之,由氣郁可致血郁、痰郁、濕郁、食郁為病。

3.影響臟腑氣機:「百病皆生於氣」。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氣,即七情。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熱,稱為九氣。氣貴沖和,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氣出入有序,升降有常,周流一身,循環無端,而無病。若七情變化,五志過極而發,則氣機失調,或為氣不周流而郁滯,或為升降失常而逆亂。

七情致郁,或為氣不周流而郁滯,或為升降失常而逆亂。七情不舒,氣機郁結,氣滯而血瘀,氣郁而聚濕生痰,化火傷陰。或在形軀,或在臟腑,變病多端。

七情損傷,使臟腑氣機紊亂,血行失常,陰陽失調。不同的情志變化,其氣機逆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怒則氣上:氣上,氣機上逆之意。怒為肝之志。凡遇事憤懣或事不遂意而產生一時性的激怒,一般不會致病。但如暴怒,則反傷肝,使肝氣疏泄太過而上逆為病。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可見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者嘔血或昏厥。肝氣橫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脹、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樣。若克胃則可出現呃逆、嘔吐等。由於肝腎同源,怒不僅傷肝,還能傷腎。腎傷精衰,則現恐懼、健忘、腰脊軟等症。肝為五臟之賊,故肝氣疏泄失常可影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而導致多種病變。

喜則氣緩:氣緩,心氣弛緩之意。喜為心之志。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表現為健康的狀態。但是喜樂無極,超過正常限度,就可導致心的病變。暴喜傷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亂等。

悲則氣消:氣消,肺氣消耗之意。悲憂為肺之志。悲,是傷感而哀痛的一種情志表現。悲哀太過,往往通過耗傷肺氣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臟的病變。如耗傷肺氣,使氣弱消減,意志消沉。可見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

悲憂傷肝,肝傷則精神錯亂,甚至筋脈攣急、脅肋不舒等。悲哀過度,還可使心氣內傷,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憂傷脾則三焦氣機滯塞,運化無權,可現脘腹脹滿、四肢痿弱等。

思則氣結:氣結,脾氣郁結之意。思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若思慮太過,則可導致氣結於中,脾氣郁結,中焦氣滯,水谷不化,而見胃納呆滯、脘腹痞塞、腹脹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不但傷脾,也可傷心血,使心血虛弱,神失所養,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等。

恐則氣下:氣下,精氣下陷之意。恐為腎之志。恐,是一種膽怯、懼怕的心理作用。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皆能導致腎氣受損,所謂恐傷腎。過於恐怖,則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可見二便失禁、精遺骨痿等症。恐懼傷腎,精氣不能上奉,則心肺失其濡養,水火升降不交,可見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驚則氣亂:氣亂是指心氣紊亂。心主血,藏神,大驚則心氣紊亂,氣血失調,出現心悸、失眠、心煩、氣短,甚則精神錯亂等症狀。

驚與恐不同,自知者為恐,不知者為驚。驚能動心,亦可損傷肝膽,使心膽亂,而致神志昏亂,或影響胎兒,造成先天性癲癇。

4.情志波動,可致病情改變:異常情志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如眩暈患者,因陰虛陽亢,肝陽偏亢,若遇惱怒,可使肝陽暴張,氣血並走於上,出現眩暈欲仆,甚則突然昏仆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發為中風。

總之,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與內臟有著密切的關系。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而人的各種精神刺激只有通過有關臟腑的機能,才能反映情志的變化。故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情志為病,內傷五臟,主要是使五臟氣機失常、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而致病的。至於所傷何臟,有常有變。七情生於五臟,又各傷對應之臟,如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此其常。但有時一種情志變化也能傷及幾臟,如悲可傷肺、傷肝等,幾種情志又同傷一臟,如喜、驚均可傷心,此其變。臨床應根據具體的表現,作具體分析,不能機械地對待。

⑨ 七情都有哪七情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七情做為致病因素,有別於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作用。
一、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系
人體的情志活動,必須以氣血作為物質基礎,氣血來源於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而臟腑所以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須依賴於氣的溫煦、推動和血的滋養。如《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個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變化。由此可見,氣血是臟腑生理功能所必須的物質基礎,而情志活動又是臟腑生理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所以,情志活動與臟腑氣血的關系非常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點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
(一)影響臟腑氣機,七情致病,主要影響臟腑氣機,使氣血逆亂,導致各種病證的發生。其中主要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二)直接傷及內臟。七情過激可直接影響內臟生理功能,而產生各種病理變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三)情志波動,可致病情改變情志活動的異常,既然能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那麼,對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響,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惡化,甚至導致死亡。
人有七情,屬於精神活動范疇,包括喜,怒、思、憂、悲,恐、驚等情志情緒的變化。通常情緒的波動一般不會危害人的健康。但強烈的情緒波動,或長期消極情緒能引起過度的或長期的精神緊張,使人的健康受到影響,並可引發一些疾病。
中醫認為:七情與人的五臟密切聯系,與五臟的生理、病理變化相關聯,喜與心、怒與肝、思與脾,憂悲與肺、恐驚與腎—一相對應。七情波動能影響人的陰陽氣血平衡和運行。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處於平衡狀態,保證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劇烈的情志變化,可以使陰陽平衡失調,影響人的氣血正常運行,導致氣血功能紊亂。正如《素問·舉痛論》指出的:「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中醫認為七情分屬於五臟,為五臟所主。正常情況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為脾志,悲(憂)為肺志,恐(驚)為腎志。
情志太過之時,則損傷五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
1.喜。喜為心志,心能表達人的喜悅之情。心能主血,喜悅時人體氣血運行加速,面色紅潤,禦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腦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悅時,思維敏捷,想像力豐富,創造力增強,考試時也能有超常發揮,運動員易破紀錄;心其華在面,喜悅時會神采飛揚,面帶笑容,喜形於色,熱戀中的情侶越發嬌美動人或瀟灑英俊等;心開竅於舌,高興時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語言流暢動聽等;
由於心與小腸相表裡,故人在高興時也胃口大開,久則心寬體胖等等。
喜傷心。過喜的異常情志可損傷心,常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健忘,多汗出,胸悶,頭暈,頭痛,心前區疼痛,甚至神志錯亂,喜笑不休,悲傷欲哭,多疑善慮,驚恐不安等症狀,可導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發生,嚴重者還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時造成中風或突然死亡,中醫稱之為「喜中」。
2.怒。怒為肝志,肝能表達人的憤怒之情志活動。怒是個人的意志和活動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達到時,所表現的、以緊張情緒為主的一種情志活動。怒既有積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戰前動員要鼓舞戰士的土氣,包括激起戰士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使之在戰斗時化為巨大的戰鬥力;怒又有消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消極和不良的影響。暫時而輕度的發怒,能使壓抑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緩解緊張的精神狀態,有助於人體氣機的疏泄條達,以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
怒傷肝。大怒、過怒易傷肝,表現為肝失疏泄,肝氣郁積,肝血瘀阻,肝陽上亢等病證。出現胸脅脹痛,煩躁不安,頭昏目眩,面紅目赤,有的則會出現悶悶不樂,喜太息,曖氣,呢逆等症狀。人體發怒時可引起唾液減少,食慾下降,胃腸痙攣,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血中紅細胞數量增加,血液黏滯度增高,交感神經興奮。長此以往,會使人患上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對患有心腦血管病者,可導致病情加重,誘發中風、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3.憂(悲)。憂(悲)為肺志,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這主要是因為肺開竅於鼻,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過多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憂(悲)傷肺。人在悲傷憂愁時,可使肺氣抑鬱,耗散氣陰,出現感冒、咳嗽等症狀。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悲憂傷肺,還可表現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膚病上。情緒抑鬱,憂愁悲傷可以導致蕁麻疹、斑禿、牛皮癬等。
4.恐(驚)。恐(驚)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驚恐是人對外界突發刺激的應急反應。人在受到劇烈驚恐之時,會出現大小便失禁,這與腎主前後二陰,腎主兩便的功能相符。腎藏精,生髓充腦,人受到驚嚇後,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與腎藏精,生髓充腦有關系。驚恐在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是有一定的益處的,可以引起警覺,避免機體遭到危害。
恐傷腎。驚恐過度會耗傷腎氣,使得腎氣下陷,二便失禁,遺精滑泄,嚴重的驚恐,還會導致人的死亡。這方面的例子並不鮮見。
5.思 恩為脾志,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牌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在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思傷脾。思為脾志,因而過思則易傷脾。傷牌可以表現為氣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現頭昏,心慌,貧血等症狀。有的還可出現曖氣,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狀。
精神狀態對於人的陰陽、氣血、臟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樣當人的陰陽、氣血、臟腑發生問題時也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人們常說的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也就是這個道理。補益有利於健康長壽,在補益的過程中實施精神補養很重要,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調整到最佳狀態。

⑩ 怎樣能斷絕七情

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 醫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七情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何謂七情? 《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六欲 那麼,什麼是六欲呢?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欲到底是什麼東西? 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後人總結 後人又將六欲總結為: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七情六慾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慾」,而不把七情六慾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慾」,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麼「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慾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慾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慾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後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慾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並不一樣,七情六慾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慾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慾,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情與欲的區別 情畢竟不等於欲,在現代漢語概念里,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屬於人的心理活動范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屬於生理活動的范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屬於「心」與「身」兩個聯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於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後,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麼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麼個關系。文學藝術作品如果無情無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學藝術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雲遮霧障,稀里糊塗了。 不過科學家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說法。在我們生存的世界裡,可以把一切分為礦物、植物、動物三大類。礦物是沒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沒有欲覺,只有接受而沒有感受;動物有生命有慾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動物,當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慾望,所以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但人畢竟不是禽獸,而是高等動物,是「萬物之靈」,比起禽獸的慾望當然要高級得多,也就是說,人類不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還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動、激動、沖動,並理智地加以節制或處理,把動物的慾望發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動物的慾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藝術就是表現人的七情六慾的藝術。看一件文藝作品的精粗、雅俗與高下水平,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作品表現人的七情六慾時,究竟達到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種程度或高度。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避免七情致病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增加水的含氧量簡單方法 瀏覽:446
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方法有哪些 瀏覽:440
硬碟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76
下巴皮膚破損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665
底濾魚缸正確打氧方法 瀏覽:838
電子和電流的計算方法 瀏覽:834
如何瘦小腿大腿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60
三維觸控使用方法 瀏覽:558
約束帶的使用方法 瀏覽:911
抗疫治療的最新方法 瀏覽:521
魅族2手機許可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40
治療孕吐的方法 瀏覽:573
用錢折東西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04
數據驅動的決策方法研究 瀏覽:412
干蒜瓣怎麼腌制方法大全 瀏覽:619
數字電子設計教學方法 瀏覽:745
華為拍照照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27
大米枇杷粥的食用方法 瀏覽:335
李子園施肥方法視頻 瀏覽:580
恐懼症治療好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