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中的良好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良好習慣
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家吳正憲曾說:「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讓學生養成好習慣!」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之大萬萬不可忽視。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孩子的可塑性與模仿性較強的特點,採取適當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
而目前新課改讓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讓課堂教學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成為了21世紀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尤其是「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加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就從不同層次的學生方面,談一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小組的養成。
一、應從學生性別、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個性等方面考慮,合理分組。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習小組應由性別、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個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學組成,以4人一組比較好,一般不超過6人,全班若干個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在每一次的合作學習開展之前,小組成員都要進行分工,明確各人的責職。
二、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精心組織合作小組進行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的培養應經歷學生體驗感受向學會合作逐漸邁進的過程,不得操之過急,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學會運用技能。我們不必每一節課都使用合作小組學習的形式,如果確定需要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授課,則按照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組織好合作小組。
三、創設條件,提供學生小組合作的空間。
自主探索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或已有知識背景去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好師生間、學生間的多邊合作探索活動。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體驗到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的樂趣。
四、設計情境,誘發學生小組合作的動力。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和教師的生活實際或生活中發生的熱點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提問、去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有效地進行數學認知活動的目的。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設計情境:(1)結合教材中的主題圖創設情境,2)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五、創設民主氛圍,促進小組合作的養成。在新課程教學中,數學的學習方式就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了。應該在教師的組織下,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與體會,並對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問題展開深入討論,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
總之,培養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是新世紀數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次機遇與挑戰。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
潛能生轉化工作總結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好潛能生的輔導工作,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因而對他們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轉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這種反差告訴我們,對潛能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老師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那麼如何做好潛能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在教育轉化工作中對潛能生充滿愛心。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會環境條件不良影響而表現異樣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轉化工作中,我們應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提高潛能生的道德覺悟和上進心,培養潛能生的是非觀念,堅持正面誘導,以理服人,絕不能簡單粗暴,以勢壓人。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2、在教育轉化工作中老師應當尊重潛能生的人格。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進步的動力之一,我們應當尊重、信任潛能生,逐步消除他們的疑慮。因為學習不好或紀律差,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雖套有一層硬殼,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信任。老師應嚴於律己,走出心理誤區,尊重潛能生的人格。嫌棄、斥責、批評、挖苦或者變相體罰,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引發逆反情緒和對抗行為。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師的一句話:「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3、在教育轉化工作中及時賞識潛能生的優點。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後,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可見,在轉化潛能生工作中,表揚激勵的運用也極為重要。古人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才也。」潛能生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即使再差的學生也總有某方面的特長或優勢,比如學習差的,他在音樂、美術方面有特長,我們要善於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適時的加以表揚。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表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惡跡高明得多」。作為班主任,及時肯定和表揚潛能生,滿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為轉化創造契機。
4、在教育轉化工作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當運用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一種利於激發學生內驅力的環境氛圍;要對潛能生以表揚為主,抓住每一次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表揚;要設計相宜的課堂練習。使潛能生在課堂上「有飯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標奮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識的重點性、系統性,方法的啟發性、問題的針對性和潛能生的學習個性;此外還要經常與潛能生談心,融洽師生間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勵,並制定可行的目標,培養他們的成功感。
5、在教育轉化工作中要樹立他們轉化的信心。歌德有這樣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麼都失去了。」因此,使潛能生進步,重新確立起自信心是轉化工作的關鍵。老師要花功夫、下力氣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潛能生通過努力取得成績時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標。在班級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後進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適合他們乾的工作,更可以讓一些取得進步的潛能生介紹經驗,發揮作用,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進步的內在潛力,確立起不斷進步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不能只是「恨鐵不成鋼」,而需煉鐵成鋼。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不失時機的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爬起來再前進。
總之,轉化「潛能生」是一項困難而艱巨的工作,我們要滿腔熱情地、冷靜地、客觀地分析原因,反復抓、抓反復,並且還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2. 教師招聘考試之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一、重視班風建設,培養德育基地。
建立良好的班風,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是保證班級體正常運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基地。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如舉止文明,說真話,辦實事等。要教育學生嚴格按照《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嚴格要求自己,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規范要求。可建立監督台,批評台,實行「一幫一」或「幾幫一」制度,使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逐漸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自覺行動。如我班的學生康珊是留守學生,從小由奶奶帶大,由於奶奶的嬌生慣養,她好吃懶做,亂花零用錢,學習長期弄虛作假,虛榮心特強,怕別人瞧不起,總是人前人後耍大方,所以養成了偷摸的不良習慣。上四年級時,有次她在外面偷了50元錢,我通過學生反映的情況,理論上分析出她的作案時間和動機,讓她心服口服的承認了錯誤,借機又指出了她的許多小毛病,提出一些改正的措施和辦法。再加上她的所作所為令同學們不恥,並時常挑出她的毛病。於是在老師堅持不懈的正面教育,良好班風的熏陶感染,還有迫於班級輿論的壓力下,到了五年級,康珊同學變化特大,不再虛華,不再小偷小摸,學習積極性也有所提高,上進心強,能積極參加學校和班集體的各項活動,由於美術特長,通過公平競爭擔任了我班的「藝術副編」一職,負責辦班級黑板報和學校專欄。
二、明確教師職責 ,發揮身教重於言教的作用。
教師要做好學生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工作中,老師不僅要用師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也要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納入自己的條例,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 ,啟蒙教師的言行甚至會影響學生的終生。記得上小學二年級時,我們班的中午自習紀律一直不好,我便試著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利用好中午自習時間鞏固一下學業。於是我不再站在講台上監督同學,,索性自己專心研究教材和備課,在我的帶動下,同學們自己漸漸的也認真做起中午作業來,到現在孩子們已經養成了習慣,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們都會「自習」了。
教師還要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自己犯錯誤也能勇敢的承認。記得有一次數學課上,由於我看脫了小數點把計算的答案算錯了,學生指出後,我馬上向學生道歉,並順勢教育學生千萬不要像老師這樣粗心大意,同學們對我的行為都非常驚訝,尷尬了幾秒鍾之後,都會意的笑了起來。
三、堅持正面教育、啟發誘導學生改正不良思想行為。
堅持正面教育 ,從內容上講就是以美好的、進步的人和事為主要教育內容 ,從正面講清道理 ,堅持以表揚為主 ,啟發誘導 ,說服教育。要從關心和愛護出發 ,撫慰他們稚嫩的心靈 ,不給他們增添痛苦 ,不去觸動他們心靈的創傷。記得有一次,上小學三年級時,一天中午,我到班上守自習,發現我班學生顏紅韻扒在桌上傷心哭泣,同學們不明原因,她本人也不願意說,我覺得可能有什麼隱情,就抱起她到辦公室准備與她單獨交流,到辦公室後,她仍然用手摭住自己的額頭哭個不停,後經我耐心細致勸說,她終於放下手來,原來她的留海被院子里的小調皮鬼剪成了光處處,她因為「丑」而傷心不巳,這時,我大笑說「這有什麼,你看老師跟你變戲法,保證讓你漂亮起來。」她半信半疑的看著我,我從抽屜里找來一把剪刀,「嚓嚓嚓」的重新為她剪起一排整齊的留海,再拿出小鏡子給她照了照,說:「漂亮了吧。」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這時我抓緊時機順勢針對她平時不愛個人衛生(如衣服、頭發又臟又亂、常不洗臉、不洗澡、不洗手、不洗頭)的壞習慣進行教育:「如果你今後把臉洗得乾乾凈凈的,衣服穿得整整潔潔的,勤洗臉洗手,你就更加漂亮了」。從那以後,顏紅韻好像變了一個人,非常愛清潔講衛生。
四、通過課內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 通過課內外實踐活動教育學生,對他們進行道德觀念的教育,然而要使學生具有真正的道德觀念,克服消極的心理因素,及時改正不正確的行為,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要教育學生始終以良好的心態去堅強地面對一切,不能因自己的一時成功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珍愛生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提高生命的質量。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她凝結了家人的關愛與付出。
四、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德育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現實社會需要公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更需要公民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質。而學校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塑造社會所需的人才,因此突出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課應發揮主陣地作用。
《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們祖國各行各業取得的輝煌成就,為自己的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自豪。讓他們知道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有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了祖國的繁榮,有多少科學家獻身於科學事業。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從小就熱愛自己
3. 低年級學生有什麼特點要通過正面誘導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心智不全,易努好發脾氣,自控力差。
只能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通過一些實例要讓孩子選擇其對與錯,讓孩子分析自己的行為的對與錯……只有從小事入手,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 課堂上老師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
講課不吸引人,學生精力就會分散;經常不吸引人,學生就會對您的課產生厭煩情緒。
講課靠什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有幾條建議。
1、老師講課精神飽滿,有熱情,學生就會受到感染,聽課時精神集中。
這種熱情不一定表現在「高音教學」上;也沒有必要像電視劇里的老師那樣在教室里轉著圈走來走去地講課——那樣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分散;至於一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啊?」「對不對啊?」,然後學生齊聲喊「是!」「對!」我並不欣賞,因為這只是熱鬧,誰知道喊得最響的人真懂了沒有?
老師講課時的熱情其實是教師內心對知識的熱愛的外在體現,也是自己工作熱情流露。
如果老師講課沒精打采,肯定不吸引人。如果老師總是個「戰斗臉」,學生懶得看你,還有什麼吸引力?如果老師動不動就激動地進行訓斥教育,您的精神倒是很飽滿,但是那能吸引人嗎?我的孩子上初中時只要回家對我說「我們老師又唱了半節課的詠嘆調」,我就知道他們那位班主任又發火了,而且我的孩子的抗干擾自學能力又提高了一截。
順便說一句,男教師不修邊幅,女教師過度化妝,都會分散學生注意力。
2、靠知識的新穎性吸引學生。
新知識、新方法、新觀點等等都是新穎的。這里說的「新穎」當然是對學生而言的,因為這些內容對於老師來說已經不新鮮了。然而,正因為如此,不少老師忽略了知識的引入過程,以為一上來就說「今天我們講***」學生就會豎起耳朵聽,恐怕實際效果不是這樣的。
一篇課文一定有它的時代背景、作者背景;一個新知識一定有它的理論背景或實際背景。總之,知識的發生過程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是新穎的,還是有啟發意義的——至少使他們意識到這個知識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產生的,或者這篇課文所在的文章是在什麼背景下寫出來的,這段歷史發生的時候社會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所有這些對於青少年來說都是一段生動的故事,都會有吸引力。
我見過幾本美國的大學數學教材,每當提到以某個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概念或定理時,在附註部分肯定有這位數學家的姓名、生卒年月、生平和主要成果,讀來十分吸引人。每當引入一個新概念之前,一定會舉出大量的背景實例。可是我們的教材和我們的老師,對於知識的發生過程多半是一帶而過。例如講圓,通常就是舉幾個諸如車輪、井蓋的例子,跟著就給出圓和圓心、半徑的定義。依我看,這些對於學生其實並不新穎,而為什麼車輪、井蓋做成圓形的,這才是教師要啟發學生並予以討論的。
如果學生既不知道知識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它有什麼用,就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學習它,自然也就失去了興趣,怎麼可能集中精神聽老師講課?至於有的老師成天說「這個知識很重要,考試一定要考」,以為這就能吸引學生認真聽課,可是您是否知道,同樣的話說得多了,與「狼來了」也就差不多了。
3、靠知識的應用前景吸引學生。
明知道學了也沒用的知識,誰會有興趣去學習?但是學生沒有開始學習之前不會知道它有什麼用,有人還會被人誤導或者自以為是地認為這門課沒用呢!
問題是誰來告訴學生知識有沒有用?當然是老師。
老師說些什麼?起碼能說一說為什麼要開設這門課吧?當然,如果能就這門課的某些知識說出它們有什麼用那就更好了。需要指出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不一定都能直接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相當多的知識是為後續知識打基礎的,但這也是應用。請老師們自己去收集一些實例吧,即使課堂上沒有時間多作介紹,留給學生課外閱讀也是好的(查閱資料恰好是中國學生的弱項)。不過有兩點建議:一是課程的重要性不能只體現在中考高考要考它;二是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教的這門課的重要性。
知識的發生背景和知識的應用可以稱之為知識的來龍去脈,忽視這「兩頭」,只對中間部分——理論推導和解題練習感興趣,是舍本求末的做法。這樣學得的知識是不完整的。
4、靠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吸引學生。
能將抽象復雜的知識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簡明扼要地進行講授,還不失知識的科學性,就叫深入淺出——這是我的理解。
但是做到這一點可不容易,主要還是「深入」不易。這個問題以後有時間我可以就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發表我的見解。此外「淺出」也要注意不要像「戲說**」那樣,更不能將嚴肅的知識「低俗」化,就像小品中的「腦筋急轉彎」那樣。
還有的老師喜歡總結知識要點,這很好,但是要點過多對學生也是負擔。例如一本高考總復習上面總結了求函數值域的8種方法,是不是太多了?求值域不是什麼重要的內容,而且用導數加極限知識很容易就能解決,何必搞得這么繁瑣?
老師做的工作主要是解釋前人的成果,但是這種解釋必須有老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否則不要說深入淺出了,那乾脆就是照本宣科。
5、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
這個問題不用我多說了。不過您使用無論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別忘了一條:您是在引導或指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學生按著您的主觀意願在學習;別以為凡是您已經懂得了的東西學生就必須得懂,或者一定能懂。真要是那樣就不用老師了,更輪不到咱們這些草根教師了。
5. 幼教老師是應該如何教育好孩子成長
一、榜樣激勵法。
榜樣激勵法是指對幼兒的良好品行和行為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鞏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為習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干凈手後,教師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二、故事引導法。
故事引導法實際上也是一種榜樣教育,但這種教育方法主要是運用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向幼兒介紹遵守常規的典型,啟發幼兒向文藝作品中的榜樣學習,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方法。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師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為了強化教育效果,教師有時還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使幼兒在游戲的模仿實踐中學習和養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品質。
三、生活體驗欣賞法。
生活體驗欣賞法是指經常組織幼兒進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務活動,在活動達到目的之後,組織幼兒觀賞和評價自我服務的勞動成果,從中欣賞規范生活的美感和進行良好的情緒體驗。當幼兒能夠正確欣賞自我服務的勞動成果時,不僅會對生活常規教育要求產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夠使幼兒獲得成功感,從而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當幼兒通過自己的小手把棉被疊整齊,使休息室變得整潔時,教師再組織其他班級的幼兒來參觀,使幼兒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產生自豪感。這種良好的生活體驗欣賞教育對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起到了重要作用。
6. 有些學生屢教不改,教師應該如何引導
對於班級有特殊個性的學生來說,老師必須開動腦筋,多想辦法,摸准學生的性格,因材施教,方法靈活,釆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定,因人而異,隨機應變。吃軟的來軟的,吃硬的來硬的,軟硬兼施。但最終還是要講究科學的教育方法,不妨這樣試試:
 ̄、關心體貼,親近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無微不致地關心和照顧學生,尊重學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就喜歡老師,學生就會聽老師的話,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二、善於溝通,正面誘導。學生能喜歡老師了,那就願意與老師交流溝通,沒有障礙,就自然而然肯說實話,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老師因勢利導,開導學生。講做人的道理,要做一個文明守紀,刻苦學習的好學生,這樣不就水到渠成了?
我們經常說,會教育的老師用一千種方法教育一個孩子,不會教育的老師用一種方法教育一千個孩子。
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前者能在遵循教育原則和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據孩子的實際選擇適合的教育方式。7. 科任教師應當如何對待差生
我認為這些後進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二、自尊心強。一旦科任和班主任的批評沒有到位,他們的心理與言行就會走到老師的對立面去。三、自卑感強。後進生由於各方面在學習和表現上都較差,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教育;還有同學間的諷刺、挖苦,使他們感覺低人一等,進而自暴自棄。四、逆反心理強。他們深感別人對自己的輕視,在日常道德行為上言行不能統一。科任老師的對他們的言行的批評讓他們不滿意了,下節課他就講話或者做小動作,影響科任老師上課和其他同學聽課。針對後進生的以上特點,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以下工作:一、愛心和耐心是轉化後進生的基礎。不論何種學生以及他們的何種行為,作為班主任或科任教師應該以愛心和耐心來面對他們,接受他們,多關注班級的特殊群體——後進生,讓他們感受到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眼裡他們與其他同學是平等的。 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師生平等對話是轉化後進生的主要途徑 針對後進生經常違規違紀的行為,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師生平等交流對話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話讓他們意識到自身行為的不規范性,使其從思想上得到認識。堅持正面誘導,以理服人,不簡單粗暴,以勢壓人,還可以利用集體輿論,給這些後進生以分明的獎罰。三、尊重信任後進生是轉化後進生的主要方法。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識的重要標志之一,表現為對個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別人尊重自己的權利和人格。
8. 小學班主任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轉化後進生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4 非觀念,必須堅持正面誘導,以理服人,切忌簡單粗暴,以勢壓人。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
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三、在教育轉化中應遵循尊重信任的原則 尊重信任學生。現代倫理學告訴我們,在社交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是人對人應有的行為准則。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把小學生當作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看待,才能培養學生做人的尊嚴,增強自信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識的重要標志,是進步的動力源泉,教師應當尊重、信任後進生,逐步消除他們的疑慮。學生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雖套有一層硬殼,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信任。
四、在教育轉化中應遵循賞識原則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後,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可見,在轉化後進生工作中,表揚激勵的運用也極為重要。古人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才也‛。後進生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即使再差的學生也總有某方面的特長或優勢。我曾經遇到過一名父母都在市區工作,他則從市區轉到農村小學就讀的學
5
生。當問他為什麼從條件好的市區轉到條件差的鄉下就讀時,他說在市區已經‚讀崩‛了所有的學校,雙親無奈只好讓他回到故鄉里求讀。從他的言談和臉色中,我發現他很難為情,很自卑,缺乏自信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和給予肯定和表揚,這個學生逐漸拋棄了自卑感,樹立了自信心,紀律、學習都趕上來了,期末被評為 ‚三好學生‛。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表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惡跡高明得多‛。作為班主任,及時肯定表揚後進生,
滿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為轉化創造良好契機。
五、在教育轉化中應遵循激發興趣的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要用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一種利於激發學生內驅力的環境氛圍;對後進生要以表揚為主,抓住每一次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表揚;要設計相宜的課堂練習,使後進生在課堂上‚有飯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標奮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識的重點性、系統性,方法的啟發性、問題的針對性和後進生的學習個性;此外還要經常與後進生談心,融洽師生間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勵,並制定可行的目標,培養他們的成功感。
我遇到的後進生中,有厭學的,有愛搗亂的,但是沒有一個是不喜歡玩具的。有一次數學課,內容是統計,我帶來了布娃娃、恐龍、熊寶寶、小汽車、手槍等玩具,統計同學們喜歡這些玩具的人數,女生都喜歡布娃娃,男生一半喜歡小汽車,一半喜歡手槍,
6 課堂氣氛活躍極了!同學都紛紛說出喜歡這些玩具的理由:‚我喜歡小汽車,我長大了要買一輛屬於自己的小汽車‛。‚我喜歡手槍,我長大了要當警察,把壞蛋全部抓起來‛……。我接著說;我知道了,同學們個個都是有理想的孩子,那麼,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該怎麼做呢?教室里又像炸開了的鍋,‚努力學習‛、‚專心聽講‛、‚聽老師的話‛……,就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後進生也激動地嚷起來。我把目光停在幾個後進生的身上,微笑著點點頭,說:老師相信你們,從現在努力吧,你們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穿上警服,舉起真槍,有信心嗎?‚有!‛聲音響亮極了。之後,我常找他們談心,談警察多威風,多神聖,講警察英雄的故事。他們也漸漸地學會來找我問問題,與我討論學習中的苦與樂,也能與班裡的人打成一片。我知道,正是‚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把他們頭上‚後進生‛的帽子摘掉了。
六、在教育轉化中應遵循重樹信心的原則 歌德有這樣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麼都失去了‛。因此,使後進生進步,重新確立起自信心是轉化工作的關鍵。教師要花功夫、下力氣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後進生通過努力取得一定成績時既要及時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標。在班級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後進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適合他們乾的工作。如有時在安排作業時,可有意安排最簡單的題,當
7
平時作業不及格的後進生得到了高分時,就在班內公開表揚,再在作業本中留評語:‚瞧瞧,只要你認真去做,你就會和別的同學一樣出色,老師相信你!‛或‚老師常盼著你有困難就來找老師‛等。這樣,後進生就會慢慢地感受到老師並沒有冷落他們,明白‚我也能行!‛。信心樹立了,成績自然也就進步了。有時也可以讓一些取得進步的後進生介紹經驗,發揮作用,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進步的內在潛力,樹立起不斷進步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只是‚恨鐵不成鋼‛,而需煉鐵成鋼。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不失
時機的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爬起來再前進。
綜上所述,轉化‚後進生‛是一項困難而艱巨的工作,是一場持久戰。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我們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需要教師做出特殊的努力。小學班主任一定要認識到轉化‚後進生‛的工作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此,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善於克制,能容忍別人,保持冷靜、沉著的情緒,耐心和藹地教育後進生。尤其是後進生跟你頂撞時,更要沉住氣,不能輕易下結論,甚至刁難、體罰他們。要滿腔熱情地、客觀地分析原因,反復抓、抓反復,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實踐證明,教育轉化後進生採取‚暴風驟雨‛式是難以成功的,我們提倡‚隨風潛入夜‛式,‚以退為進‛式或‚先揚後抑‛式,反對‚急功近利‛。只要像關愛自己的兒女一樣關心、愛護和幫助他們,使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老師的溫暖、關愛
8 和無微不至,他們就會自覺地摘掉戴在頭上‚後進生‛的帽子,與其他小學生一樣健康發展。
9. 作為幼師如何看待體罰幼兒的行為
陳惦惦/文
今天跟家長聊起幼兒園體罰事件,分享一下我對體罰的看法:
第一,我不排斥體罰,我個人覺得小孩不聽話,老師適當地體罰是符合人性操作的,老師也是人,面對哭鬧,不講理的小孩,體罰是她唯一能嚇唬小孩的行為,只要不過分,不傷害到孩子的身體,適當的體罰是有助於老師管理好學生的。
第二,合理地引導小孩面對體罰這件事,讓她在面對比她強大的大人時,能適當地反抗老師。
比如我是這樣的引導我家小魔女的,老師經常會給我女兒扎頭發時,使用比較容易引起頭發損傷的皮筋,我稱它為「痛痛皮筋「。每次老師扎「痛痛皮筋」,我都會讓我女兒跟老師提議不要使用這種皮筋,可每次放學回來,我女兒就會說老師沒聽她的。這時,我就會教她使用強硬的口氣,讓她告訴老師,你媽媽說不能扎痛痛皮筋。
所以,在她面對不睡覺時,老師說要帶她去小房間時,她也能強硬地跟老師說,我媽媽說不能進去小房間,讓她成功避免了嚇唬體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小讓孩子養成願意與你分享的習慣。在小魔女去年4歲開始讀書時,每次她讀書回來我都會問她,今天幼兒園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持續到現在,已經快1年多,現在不用我問,她也會主動跟我說起在幼兒園的一切日常吃喝玩樂。
但要記住分享不是說教,如果你用說教的方式進行的話,恐怕孩子只會說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她就會因為害怕而自我篩選掉。
平時我都是這樣跟小魔女分享的,比如她對我說,今天對某某男同學吐口水了,首先,我沒罵她,先問她是不是討厭這個人,還說我以前小時候對討厭的人也會吐口水的。
這時,她對於我沒說教而放下了戒心,加上我那句小時候也是這樣,又給她帶來了同理心。在這兩種心理的帶動下,她更能如實跟我分享事實的經過。等知道她的感受與想法後,你再來進行說教講道理。
我會跟她說:面對討厭人吐口水的行為是最沒用的,你討厭他,可以不跟他玩,他欺負你,你可以告訴老師,也可以自己打過去。反而,吐口水的行為是最膽小,懦弱的行為,因為你既想跟他玩,又怕他欺負你打不過他。
媽媽小時候也跟你一起膽小,所以老交不到好朋友。正確的做法就是和他一起玩,如果他欺負你,或做了一些你不喜歡的事,告訴他你不要,你不想,他打你,你就打過去,而不是用吐口水這種最沒用的做法。
結果沒過幾天,這閨女跟我說,她喜歡那個某某男同學了,他們現在是最好的朋友了。
當你沒說教,用小朋友的思維跟她分享時,她才更願意跟你說有關在幼兒園的一切事情。
除了她的分享,我還會根據老師上傳的照片來驗證她是否會不會說謊,比如吃什麼,做什麼手工,都是每天在幼兒園家園APP上都能看到的事實。
所以,今天有家長跟我說,怎麼會有體罰,小房間事件,怎麼孩子從來沒提過,不懂老師為什麼這么做,問我有沒有跟老師談過體罰的事。
其實,我很少跟老師聊天,除了日常的活動通知以外,幾乎就沒聊天過的。對於幼兒園的適當體罰,我也覺得挺正常的,老師也是普通人,也會有情緒,也是需要一些適當的小技巧才能管好班裡的20個小朋友的。
面對體罰,比起質問老師,我覺得更應該是引導孩子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與威脅。
但保護好自己的前提,是你要知道她是如何受到威脅的,這就需要你從小培養分享的好習慣。
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說過,家長和老師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孩子聯系,孩子是家長和老師聯系的唯一橋梁。家長或者老師繞過孩子互相聯系,我認為是教育的失敗。
我一直以來都很相信因果循環的定律,你種下什麼果必定會收到什麼樣的因。每天花30分鍾跟孩子聊天,日積月累,你就會成為一個比別的家長還知道更多的人,收獲一個什麼都會跟你分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