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時集中注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節省學習時間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最為基本的方法。集中注意指學習時專心致志。學習過程中注意高度集中時,學習者對周圍其他事情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高度注意使人的心理能量能夠集中地投入於正在進行的思維活動,使思維在特定的問題上處於最佳激活狀態,從而使人腦能夠高效地進行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迅速地掌握知識和高效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正是建立在這種以集中注意為特徵的思維狀態基礎上的。通常,人們的認識傾向於,智力的差異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上的明顯分化。實際上,智力差異並不是學習分化的惟一原因,對於許多學生來說,其成績落後是由於缺乏學習時高度集中注意的習慣而逐漸積累起來的。國內外心理學家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智力正常乃至優秀的學生都沒有養成學習時精神專注的習慣,這部分學生在面對高考這樣的挑戰時,會有明顯的基礎不足或思維深刻性不夠的困難。注意投入的缺乏導致了他們平時不能像其他精神專注的同學一樣積累知識和思考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觀察學生上課是否分心,很容易了解到哪些學生有集中注意的問題。通過孩子對學習環境的要求,家長在家庭中也可以很好地確認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注意膚淺的問題。如果一個學生更喜歡獨自在安靜的環境里學習,而且的確專心於學習和有關問題的思考與研究,則說明該學生有良好的注意品質。一般情況下,注意缺乏深度的學生會喜歡開著電視機或聽著音樂學習,或者學習時喜歡開著門聽別人講話。這樣的學生難於在精神狀態上達到高水平的激活狀態,思維上也會缺乏應有的深刻性。
從外部因素說,噪音、其他人活動的干擾、不適當的光線和溫度等都會影響人的注意集中,環境的混亂或過分舒適也會對注意的集中產生不良影響。對於沒有能養成學習時集中注意習慣的學生來說,來自個人自身內部的干擾與中斷對注意集中的影響甚至超過外部因素的消極作用。很多學生都有一種習慣,每學習一會兒,便會找到各種理由起來活動,或是找書、找筆記本、拿幾張紙。這些習慣不僅直接引起學習活動的中斷,更重要的是,它使學習者的思維總是在一個膚淺的層面上簡單重復,而不能有縱向的深入。心理學研究揭示,許多學習和學習性質的發現與體悟,要在思維深入到一個較深的層次時才能夠完成。當學習活動頻繁中斷和思維缺乏注意高度集中的支持時,學習者的思維根本不能被預熱到高度敏感和深入的水平,因而也不能獲得真正掌握知識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至關重要的思維經驗。
這樣,對許多考生而言,數月之後的高考應試任務就轉化成了目前的改進學習習慣、學習科學學習方法的目標。雖然,在理論上,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科學學習方法應當更早地成為一個學生的目標,但由於家庭和學生對有關意識的缺乏,很多考生需要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科學學習方法,不僅是可以使人終身受益的心智發展方法,而且也是高考應試的良策,是提高高考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很顯然,沒有掌握知識方法的改善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一切考試准備階段的高考應試策略都只是空談。
2. 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
首先要有制定計劃的習慣,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甚至可以每日細化目標。並且有實現目標的措施。
3. 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首先你要制定學習計劃,必須把自己的閑余時間合理的安排規劃,然後這個自己要掌握的內容按照這些規劃逐一分配,當然在這種活動的安排中一定要勞逸結合,也就是說一定要把休閑和運動的時間排在裡面。
然後根據你這一天中最優的學習時段學習最重要的內容,按照這個邏輯逐一分配。
學習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適應的學習方法肯定不一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按照指定的學習計劃嚴格執行
4. 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1、合理規劃安排學習時間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的事情都講究規劃,學習也不例外,家長應該根據不同時間段的特點,幫助孩子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比如:周一到周五的學習計劃、周六周日的學習計劃、寒暑假的學習計劃等等。
根據研究,清晨和晚上入睡前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段可以安排進行一些背誦和記憶的學習,比如語文和英文。
每天放學後,回家先把校內的功課作業完成。從學校回來後,還處在學習的狀態之中,這時候的效率是較高的。如果去玩一會啊,比如看電視、運動之類的,再吃個晚飯,這時候心理狀態需要平靜才適合進入學習。正所謂,趁熱要打鐵!
2、善用錯題本
錯題本是小學學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錯題本的習慣,各個學科都需要。語文重點在於字詞句,數學在於不同題型。定期給孩子滾動復習,舉一反三的練習。
但凡長期的事都很難堅持,很多家長自己都無法做到堅持,更別說孩子了。所以,一開始的一年以內,家長要幫助孩子製作錯題本,不要嫌題目簡單就不記錄,不要嫌題目繁瑣就懶得抄寫。一絲不苟,錯題必記,小學幾年下來,會發現孩子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3、重視口頭作業
小學期間特別是低年級經常會布置一些看似輕松的口頭作業,比如朗讀課文、單詞、背誦課文、閱讀課外書籍、口頭造句組詞等等。很多家長對這類的作業總是不太重視,要麼不做,要麼草草了事,這是犯了小學學習的大忌。
小學階段的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打基礎,閱讀的習慣、朗讀的習慣、都在一天天的口頭作業中進行著訓練,久而久之會給孩子以巨大的幫助,這一點必須重視。
4、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影響著學習習慣,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書桌,收拾好自己的書本、玩具,打掃自己房間的衛生等等。這些小生活習慣的培養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與學習相輔相成。
5. 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
時間規劃,早睡早起,養成良好作息,課堂保持高效,思路跟著老師走,養成午休的習慣,即使只有半小時,也能讓你整個下午充滿活力,制定目標,要有一個理想大學,並為之奮斗。
積累範文美句,每天練字,一手好字能決定你作文的分值范圍,學過的東西不能丟了,比如每天堅持=打卡單詞詞語,那麼第二天學習新知識之前先復習下前面學過的,要每天都復習, 勤查字典和語法書, 多做試題翻譯,嘗試把試卷上的文章翻譯下來,多做聽力訓練,增強聽說能力。
6. 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一)主動學習、專心學習
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在學校要配合老師進行課堂常規的訓練,培養自己認真聽課的習慣。
2、排除干擾,靜心學習。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者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同學們要學會找個地方讓自己安安靜靜地學習,使自己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同時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養成專心學習的習慣。
3、別人不督促也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鍾學習時間。
(二)課前做好預習
課前預習對於學習新的知識十分重要,如果上課前對即將要學的內容進行預習,有利於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它是學習中重要的一環。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提前預習課程。每天都要對將要學習的課程作簡要的預習,了解課程的知識點、重點和難點,為課堂學習做好准備。
2、預習時,採用邊閱讀邊思考的方法,把內容的要點,層次,聯系劃出來或標上記號,寫下自己不懂的地方與問題,最後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問題,
以便上課時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這樣可以提高聽課的效率。
3、預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過查字典、查資料尋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學、家長詢問,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要標記出來,以便在課堂上有重點的學習。
4、預習時要學會用筆在書上作不同的標記,如:重點內容在文字下面標「△」,有疑問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畫「∽∽∽」,並在旁邊寫上「?」等,以便在課堂學習時多留心。
5、預習時要集中精力,培養自己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
(三)課堂上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1、課前做好准備,自覺檢查課本、課堂練習本、作業本及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備齊全。
2、課堂上認真接受老師指導,專心致志地參與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3、勤於發言,勇於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爭論,並不斷修正、彌補自己的不足。發言時說話完整,口齒清楚,聲音洪亮,儀態端莊。
4、上課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多思、善問、大膽質疑。遇到疑難問題,及時舉手發問。
5、在接收到老師的指令後,應該快速作出反應。比如快速打開課本、快速從位置上站起、快速整理學慣用品等。
6、善於傾聽同學的發言、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樂於交流,交流時目光專注,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話,不嘲笑別人的錯誤。
7、主動合作學習,在進行分組實驗、動手操作、課外考察等活動時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7.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有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讓孩子經常閱讀,就要先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如果孩子有了閱讀興趣,積極性增強了,讀書自然就成了一種樂事,一種滿足。於是,我開始了嘗試,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改進課內閱讀,上好每一節閱讀課。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非常好的閱讀文本。怎麼使學生喜歡學習,喜歡去朗讀,成了我最關心的問題。經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和參加多次的學習研討,我找到了一些途徑。
1、導入巧設計,引發生興趣。
「萬事貴乎始」。一個巧妙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很快地融入到課文中。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時,先給學生講了雷鋒故事,孩子們被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同時對雷鋒叔叔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從而,很想走進詩歌去進一步了解雷鋒叔叔的事跡。
2、課中創情境,激發生興趣。
兩年來,我一直從事低年級教學,針對低年級課文短小精悍,富有童趣,深受學生喜歡的特點,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設計有趣的談話、活動的環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我親自扮演維吾爾族阿姨,戴上新疆帽,播放新疆歌曲,彷彿把學生帶到了真的葡萄溝,孩子們又唱又跳,快樂地朗讀,積極地參與,對課文大有興趣。又如教《雷雨》一課。課前,我製作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幻燈片,錄制了帶有風聲、雷聲、雨聲等音響的課文朗讀材料。教學時,我一邊放映幻燈片,一邊播放錄音,一邊講解,把學生帶進雷雨的情景之中。學生又看又聽,興趣盎然,情緒高漲。
3、課末來拓展,延續生興趣。
做事貴在善始善終,能否把課內閱讀的興趣延伸至課外,每節課後的拓展活動至關重要。當學生學習完一課後,我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為孩子設計了不同的拓展活動,創造課外閱讀的機會。在教學《丑小鴨》後,我看孩子們對安徒生的童話饒有興致,就布置了「讀安徒生故事,講安徒生童話」的作業,並適時召開了「安徒生故事會」,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指導課外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一)推薦適合年齡特點的書籍。
每一個家長都會給孩子買很多的書,每一個都不缺少書,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讀書,都愛讀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書不一定適合他們。
曾經有一次,一個孩子拿著一本書來找我,很沮喪地告訴我,他根本看不懂手裡的那本書,問我是不是自己學習太差了,我拿過書一看,頓時笑了起來,告訴他,不是他的問題,是書不適合他。那本書名叫《魯迅全集》。
有了那一次的經歷,讓我由衷感受到,我們的孩子並不完全是不愛讀書,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對書籍的興趣。因此,我開始網羅書籍,去挑選他們感興趣的圖書,並買回來,發給他們看,漫漫地,孩子們都特別期待打開「小小圖書島」的櫃門,去選取自己喜歡的圖書。
(二)邀請家長閱讀,爭取親子閱讀。
若想讓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親子閱讀,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孩子的興趣,還能使父子、母女間的感情更加融洽。因此,我用家長信的方式,誠懇地邀請家長與孩子共讀。起初,只有零星幾個家長肯於配合,大多數家長都以工作忙為理由不參與,我便發出第二封家長信,讓大家分享個別家長寫給孩子的話,還有他們進行親子閱讀的感受,這樣一來,很多家長感同身受,不約而同地加入到親子閱讀的行列里。於是,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和家長犯小性兒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8.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
習慣是什麼?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不僅與學生的智力有關,更重要的還是與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關。所以俗話說:「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但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學生存在著以下不良的學習習慣。例如:
1、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一心二用;
2、沒有養成記事本記錄每天要做的作業題的習慣;
3、家庭沒有制定出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導致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沒有時間觀念,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4、在學習和做作業時,不認真,不專心,審題不嚴,書寫不工整;
5、缺乏自己整理書桌用品和收拾書包的習慣;
6、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總是希望老師、家長能告訴他怎麼做等等。
以上這些不良好的學習習慣,只要我們老師、家長平時對學生能做到嚴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並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我想以上這些不良學習習慣會逐步克服掉的。
培養習慣的思考
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
一般來說,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而良好的習慣必然在有意識的訓練中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的形成,這是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根本區別。相對於其他習慣而言,不良習慣形成以後,要改變它是十分困難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從根本上說,任何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要培養一個好習慣,首先必須要研究它的重要性,因為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會有培養這個習慣的強烈願望。
進行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
對所培養的習慣進行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從某種意義說,克服一個壞習慣,培養一個好習慣是人生最難的,而又是對人生最有價值的。因此,要培養一個習慣,開始前的可行性的分析很重要,這樣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學的基礎上。否則,頭腦一熱,盲目去做,常常會半途而廢。
統籌安排,逐一擊破。
要培養好習慣,就要:「統籌安排,逐一擊破」。我們知道,人的習慣實現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像一棵大樹一樣,有干、有枝、有葉。它可以是我們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是學習方面的,健康方面的,感情方面的。與人相處方面的各種習慣,也可以是思維方式的習慣,也可以是行為方式習慣。因此當我們明白習慣對我們人生和命運的重要性後,要對准備培養的習慣作統籌安排。這樣可以分清主次,明確先後,然後有步驟的去培養,就會更有成效。
關鍵前三天,重在一個月。
培養習慣關鍵在前三天,重在一個月。當我們下決心要培養一個好習慣之後,成功的關鍵在於前三天,特別重要的是前一個月。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培養習慣也是一樣。至於說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這是指度過前幾天,真正的是一個習慣的養成,這過程差不多要一個月左右。因為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成為21天,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會形成你的信念。
怎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是: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我們在期初這幾個星期寧可少學點知識,也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2、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系。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邊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這樣,孩子能靜下心來學習嗎?不能!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家庭學習環境。
平時在家裡,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對孩子表示過度關心即問孩子肚子餓不餓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著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
從小注重習慣養成,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訂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會很好集中思想,也不會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為從小養成了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如今孩子到了學習時間,他自己都會比較自覺地坐在自己的書桌上開始看書做作業了,能學好,也能玩好,均衡全面的發展。
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就遵循古人說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給人魚吃,不如告訴人打魚的技術。培養學生也是這個道理。
學習時,父母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地完成。至於碰到實在不會做的題目,需要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促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