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有何新的認識
根據中國畫發展的特點,筆者將其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中國畫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則。中國畫講究氣韻、追求意境。一個畫家應具備「畫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無神,那麼即使畫得再像也不是中國畫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形無神的畫是存在的,而有神無形的畫是不存在的。寫形是為了傳神、為了暢神。形可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要知道,「以形寫神」的最終目的是「達意」。蘇軾曾言:「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沒有「形」的支架,「神」無處依附。相傳五代荊浩為松寫生的畫集達幾萬冊,所以用筆能夠「運轉變通」、「如飛如動」,用線既不專以渾朴勝,也不專以娟麗勝,而是達到了所謂「神化」的境地。中國畫歷來要求以「形」這個支架表現「神」。這個「神」指的是客觀對象的生命力、生動氣韻和本質特徵。「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現代大家齊白石、黃賓虹都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畫才算是好畫。也就是說,畫得太像就太俗了;畫得一點兒也不像,更不是中國畫。所謂「意象造型」就是這個道理。而從西方繪畫史來看,古希臘以及文藝復興以後的繪畫著重於形的逼真再現;發展到現代派,則走上了另一極端。現代派畫家主張繪畫是「自我表現」的憑借,因此,可以隨意擺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談不上了。
二、中國畫以線、墨為主,講究筆法,追求「筆精墨妙」的藝術效果,講究骨法用筆。這些都是對筆墨內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畫家以挺勁的筆法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過程中,畫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筆力融在一起。筆所到之處,留下的盡為畫家感情活動的痕跡。
用筆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畫的重要特徵。雖然西方畫家也用線條,現代派繪畫更追求曲線美,但西方畫的線條不像中國畫這樣具有豐富的變化,同時又有嚴格的用筆規律和用筆方法。黃賓虹這樣總結中國畫的用筆:「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墜石。」這是對中國畫筆法的高度概括。中國畫中雖然有「沒骨法」,但此法在著色過程中仍然很注重筆法。要知道,點是有體積的,點是力量的積聚,積力而成的線也有內在之骨。
三、中國畫在色彩上以墨為主,強調「墨分五色」、「尚純而戒駁」。中國畫雖也講究隨類賦彩,但最重要的是畫面整體效果。為了整體的需要,對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變動。在中國畫中,無論是平塗的重色,還是暈染的輕色,都「尚化而戒駁」。墨是中國畫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種。每一種墨色若運用得巧妙、適當,則會呈現豐富的變化。
創作中國畫時,如何繼承傳統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繼承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創新的前提是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當然,對傳統繪畫的繼承並不是不加思考地繼承,而是有選擇地繼承,且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關於這一點,「揚州八怪」認為,繪畫「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對於前人的繪畫,應該「師其意不跡象間」;或者說,要「學一半,撇一半」。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四、中國畫的構圖講究氣勢,不受透視規律束縛。畫家取景時,要步步移、面面觀;要善於利用紙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悶。「畫意」是畫家精神感受的傳達。構思「畫意」是創作的開始。它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畫意」在構思之後並不是不可變化,而是可根據需要在作畫過程中不斷調整。畫家邊作畫邊改變自己的「畫意」,在逐步完善繪畫中尋找創作的樂趣。因此,作品的「畫意」產生於作畫前,完善於創作中。
構圖是因得勢而稱盡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勢不同而變化的。構圖、布勢有兩種,一張一斂。張的力量是向外擴散,呈輻射狀,能給人一種畫外有畫的感覺;斂的力量是向內集結,能給人一種畫中有畫的感覺。一張一斂以求其變、求其勢。宋王微《敘畫》載:「夫言繪畫者,意求容勢而已。」而西方畫的構圖有嚴格的透視規律,不太講究對畫家情感的抒發。
五、詩書畫印有機結合,是中國畫區別於其他畫種的一個特徵。傳統的形成,取決於一個民族獨特的歷史經歷和生活習慣,以及特殊的審美觀念。它是在歷代畫家的不懈努力下演變而成的。而這種傳統反過來又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東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國畫之所以被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也正基於這一點。
若用以上的傳統精神來審視我國繪畫史上的各種流派,我們可以發現,一切優秀流派的畫家都在藝術上既繼承了傳統精神,又有獨特的畫風,正所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家之生面」。而守舊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當做傳統來繼承,以此代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表現,使藝術失去了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謂「只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傳統就像大樹的主幹,一切創新的流派是它無數的分枝。這些創新的分枝一方面從主幹獲取水分和養料,另一方面又從外界獲得陽光和空氣,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豐富、更充足的養分提供給主幹,使其成為蔥郁茂盛的參天大樹。因此,當代畫家要創新,不能僅從傳統的技法和表現形式出發,而是要結合中國的繪畫理論,緊跟時代步伐,並融入自己的審美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
㈡ 中國傳統繪畫指的是什麼
中國歷代繪畫,既以中國傳統毛筆和墨,在宣紙和綾絹上所作的畫。為了區別油畫、水粉、水彩等西方繪畫,統稱為中國畫或簡稱國畫。建國初期,出現把國畫叫做水墨畫的一種叫法,最新潮的又出現「改造水墨畫」或可叫做「當代水墨畫」。為了區別開來,便把以國畫傳統繪畫方法繪制「歸」進歷代繪畫,叫「傳統繪畫」。簡單點這么說吧:堅持國畫美學基礎的國畫家把自己的作品叫做中國畫,學了西畫美學基礎的「國畫改造者」則把他們叫作「傳統派」和「傳統繪畫」,自己是「當代派」和「當代國畫」。當代國畫家即使堅持國畫美學基礎和在創作中使用傳統繪畫技法,難道其作品就不是「當代國畫」么?「國畫改造者」把當代國畫家的作品歸類進傳統繪畫一說實在不倫不類,且有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之嫌。
不同於中國畫
中國畫包括:
寫意:山水、花鳥、人物
工筆:花鳥、山水、人物
實則中國畫不以寫意和工筆分類,例如山水根本沒有工筆一說。即使界畫寫樓台亭閣比較工整,配景仍然採用寫意手法,同樣不屬工筆。
㈢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在哪裡你知道嗎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在於寫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情懷融入畫當中,讓看畫之人,感受到自己激情澎湃的內心,這就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魅力。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不僅僅有著自己的情懷,其中也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美術學思想以及相關的哲學觀念。特別是在我國古代一些繪畫作品當中,不僅可以看到當時朝代的繁榮,也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狀態。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在如今得到了很多人的傳承,現代青少年們也對於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非常感興趣。他們在研究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時候,也非常重視古人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也期待他們能夠在自己的畫作品當中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㈣ 中國傳統繪畫技法有哪些 國畫常識
中國畫技法包括山水、人物、花鳥畫的基本繪畫技法。 中國畫技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 中國畫的技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畫家運用毛筆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筆而產生的用筆、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到了元以後(文人畫家的介入),中國畫的抒情意味越來越濃。中國畫的筆墨的含義,已不是簡單的技法問題,而是中國畫的代名詞。在中國畫的筆墨觀中,滲透了中國畫的精神。簡單說來,中國畫的筆法,是由點、線、面組成,而線條的運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產生了濃、淡、干、濕、深、淺不同的變化。中國畫的書寫線條的方法被稱為「用筆」,中國畫用水墨的方法,被稱為「用墨」。 古人總結了用筆的幾種特點: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只有控制住筆,線才能平實有力。 2.圓,如「折釵股」,豐腴,光滑圓潤,圓轉有力,富於彈性,轉折自如,剛柔相濟,富於彈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不漂不浮,象刻進牆皮,沉穩有力。線條是高度控制,行處皆留,意到筆隨。宋郭熙說:「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墜石」,下筆就有力量,筆的壓力要大,要壓得住紙,充滿力量,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驚蛇入草」。 古人把用墨的種種變化歸納為如下的方法稱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經驗,總結起來,主要有七法:濃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所以墨法,離不開水的運用。 濃墨法。運用濃墨,要濃而滋潤、活脫。用筆頭飽蘸濃墨後速畫。 淡墨法。有濕淡、干淡兩種,濕淡是筆上先蘸清水,然後蘸少量濃墨,略加調和後速畫。 焦墨法。焦墨用法關鍵在於筆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運筆擠壓中,使水分從焦墨中滲出,達到焦中蘊含滋潤的效果。 宿墨法。分濃宿、淡宿兩種。由於宿墨脫膠而含渣,墨跡顯露。故用筆時要注意虛靈、松動,更不得拖塗。 破墨法。分濃破淡、淡破濃、干破濕、濕破干,還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種變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將干未乾時進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滲化。
㈤ 傳統中國畫表現的形式是什麼
按表現形式分:工筆畫、寫意畫、小寫意畫、大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敦煌壁畫。
按題材分: 花鳥畫、 山水畫、 人物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地宣紙或絹上作畫。
中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
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
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
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
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㈥ 中國畫的傳統畫法有哪兩種分類這兩種分類有什麼區別與統一
中國畫的傳統畫法有工筆畫,也有寫意畫。前者用筆細致工整,結構嚴謹,無論人物或景物都刻畫得十分具體入微;後者筆墨簡練,高度概括,灑脫地表現物象的形神和抒發作者的感情。然而,不管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在處理形神關系時都要求「神形兼備」,在造型和意境的表達上都要求「氣韻生動」。
㈦ 中國畫的傳統表現技法
中國畫的傳統表現技法有很多,包括山水、人物、花鳥畫的基本繪畫技法。
中國畫技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
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
1、用筆 《古畫品錄》中六法:骨法用筆。是指用筆要有力度,有骨氣,心隨筆轉,意在筆先。具體說來即提,按,順,逆正,側,藏露,快,慢等。用筆要覺著、痛快,講究提按、順逆、快慢、轉折、正側、藏露等變化。 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
2、中鋒運筆,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筆線粗壯而毛辣,多用於山石的皴擦。
3、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以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乾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露鋒運筆。
4、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樹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運用。
5.、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故畫出拇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
中國畫運筆方法十講究,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
1、」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
2、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
3、所謂「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回顧,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誕獷野,要「如屋漏痕」。所謂「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
4、所謂「變」,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互相呼應,「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
」筆線的形式概括起來無非是畫線時求得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使之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山水畫的線條的提倡: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枯而能潤上乘用筆應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太濕則無筆,太枯則無墨」,所以,必須學會運用枯、潤這一對矛盾,使一對矛盾統一起來。哪么這種筆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呢?李可染先生說得非常清楚:「筆內含水不要太多,這樣運筆則蒼;行筆澀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擠出來,這樣運筆鍘潤。」 剛柔相濟是指筆線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剛和柔,又是用筆上的一對矛盾。不會運用這對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剛」,就是失之「柔」。
執筆
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所以,中國畫中怎樣用筆是畫好中國畫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中國繪畫執筆同於書法,雖然各人喜好不同,執法也無定式,但初學必須要掌握基本要領。拿毛筆時用大指、食指把住筆桿,呈「龍眼」或「鳳眼」狀,中指緊隨食指把住筆桿。執住筆後,一般筆桿不超過食指的第一指節。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運轉收放要自然。書法執筆較嚴謹,繪畫執筆較靈活,可直掌可橫卧,執筆可略高一些,筆鋒轉動才能靈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動轉方能得力。
用筆「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另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畫畫家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行、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這前做到「胸有成竹」。 用墨有光彩、講層次,求變化。對墨的要求,清、潤、沉、和。清,層次分明。潤,墨色滋潤。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潑墨法:用筆毛飽蘸濃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膽落於紙上。積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後)層層添加。 破墨法:先畫一種墨,未乾時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㈧ 中國傳統書畫指的是什麼
書畫是繪畫和書法的統稱。畫,是人們生活中創造的結晶,畫的起源久遠,有著豐富的意思。中國古代,詩與畫分不開。畫的作品也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畫中常常包含著藝術家強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藝術也深深地孕育在畫中。
書,一說是書法,也就是俗話說的所謂的字,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書是指文化內涵。由此可知,書畫是指繪畫和書法,也可以理解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繪畫。
傳統繪畫的分類
從畫的內容來看,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卉畫、禽鳥走獸蟲魚畫、界畫等等。從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或顏色上則可分為水墨、青綠、金碧、淺絳等。
人物畫,是我國最早的傳統畫科之一,內容以描繪人物為主。因繪畫側重不同,又可分為人物肖像畫和人物故事、風俗畫。據記載,人物畫在春秋時期已經達到很高水準。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傳統繪畫畫科之一。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在魏晉六朝,逐漸發展,但仍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獨立的山水畫創作;發展到五代、北宋而益趨成熟,作者紛起,從此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大畫科。
㈨ 中國傳統繪畫是什麼其形式和方法是什麼
樓上的不準確!中國傳統繪畫形式是國畫,是一種以水為媒介調和顏料在紙上,絹上或牆上的繪畫。國畫有兩種風格:工筆畫和寫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