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現代文閱讀中的常用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現在可知的語文積極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
[編輯本段]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老舍《濟南的冬天》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13.聯想:
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像.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15.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6.頂真
頂真也做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恆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恆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17.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弔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裡,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里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好壞而歡欣悲傷.」
18.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19.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 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盪,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裡, 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 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嘆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別是: 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於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於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 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編輯本段]帶有修辭手法的成語
1.比喻的修辭手法的成語: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雞 風燭殘年 揮汗如雨 浩如煙海 門庭若市 虛懷若谷 輕如鴻毛 震耳欲聾 聲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膚之痛 親如手足 人面獸心 如虎添翼 如膠似漆 喪家之犬 望眼欲穿 對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擬人的修辭手法的成語: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鴉雀無聲 花枝招展 鳥語花香 烘雲托月 風卷殘雲 百花爭艷 鼠竊狗盜 兔死狐悲 龍爭虎鬥 卧虎藏龍
3.其他(除比喻、擬人、誇張)修辭手法的成語
a明喻:虛懷若谷 門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飢似渴 味同嚼蠟 壽比南山 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車水馬龍 有口皆碑 唇槍舌戰 草木皆兵 冰清玉潔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 血海深仇 犬馬之勞
c借喻:望穿秋水 破鏡重圓 風平浪靜 班門弄斧 銅牆鐵壁 豺狼當道 掌上明珠 畫龍點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對比: 口蜜腹劍 口是心非 虎頭蛇尾 好逸惡勞 陽奉陰違 南轅北轍 外強中干 吃一塹長一智 掛羊頭賣狗肉
e對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窮水盡 謙受益,滿招損 家喻戶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f借代:目不識丁 披堅執銳 扭轉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東去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g比擬:閉月羞花 百花爭艷 草木皆兵 風塵僕僕 呆若木雞 生龍活虎 鶯歌燕舞 抱頭鼠竄 肥頭大耳 土崩瓦解 風燭殘年
h反復:登峰造極 星移斗轉 提綱挈領 審時度勢 情真意切 罪魁禍首 豐功偉績 心灰意冷 真憑實據 一心一意
i反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塞翁失馬,焉之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j雙關:風雨同舟 藕斷絲連 立地成佛 樂在其中
k回環: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頂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傳十,十傳百 一而再,再而三
m誇張:日理萬機 日月如梭 三頭六臂 怒發沖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發百中 膽大包天 寸步難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總結:修辭手法有這樣幾大類: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借代,反語,對比,聯想,通感,雙關,頂真(頂針),互文,回環以及移情.
❷ 課外現代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抓住文章的題目,每篇文章起碼讀三遍,篩選文中的重點詞語和中心觀點,認真審題,完善簡潔地回答問題等是現代文課外閱讀答題技巧。
技巧一、抓住題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體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課外閱讀時,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就能抓住文章的靈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體。
記敘文可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類型,記敘文的題目一般也分為這幾種類型。簡析題目可以幫助推測記敘文內容,推測文章主題,如《月是故鄉明》一文,從題目入手分析,可推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應是借描寫明月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說明文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說明的對象或對象的特徵,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戲曲》一文,從題目可推測出文章說明的對象應該是中國戲曲,說明的中心是中國戲曲的特點。如何把握說明的中心內容?考生可沿著題目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一定要注意總說性的語段、過渡性的語段,通常在這樣的語段中能找出體現說明對象特徵的詞語或句子。
議論文的題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論述的話題或文章的中心論點。如《談寬容》、《說天才》,這些題目是作者要議論的問題,即論題。《寬容是一種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勁》,這些題目是作者對「寬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論點。由此可見,論題包含著論點,以論題為線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論點。抓住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抓住了文章的靈魂。
技巧二、由略到精最少讀三遍
①文章讀三遍:閱讀質量的高低往往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語文的現代文閱讀共有三個課外語段,對於任何一篇課外閱讀,考生都要至少讀三遍。
第一遍略讀,整體把握。第二遍精讀,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第三遍更換角度,檢查試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讀一遍,就下結論寫答案,那麼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記自己想表達什麼。
②畫重點詞句:考生在閱讀語段時,可以在重點地方(說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結句,文中的設問句、過渡句;記敘文開頭和結尾句、議論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寫的句子、人物描寫的句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議論文中標志中心論點的詞語,如「我認為」、「所以」、「總之」、「可見」、「綜上所述」等)用鉛筆畫線,以利於了解、分析問題,同時也節省了再次整體閱讀的時間,提高答題效率。第三遍閱讀可根據畫線部分快速瀏覽,檢查回答是否准確。
③換角度審題:很多考生對答案檢查了很多遍,也沒有發現錯誤,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有些考生只檢查答案,而沒有再看看問題。二是一直用同樣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同一個角度,當然只能得出同樣的結果。防止這種錯誤出現就要更換角度,重新審題思考,避免答題的片面性,使錯誤能及時得以糾正。
技巧三、還原詞句就近找論點
在記敘文閱讀和議論文閱讀中,經常設置如對某個詞語的理解、對某個語句含義的把握等問題。考生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一定要牢記「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
首先,找到這個詞語或句子的出處。把詞語或句子還原到文中,然後再思考問題。只有結合具體語境,才能准確推斷詞語的含義,准確了解語句在文中所佔的位置。考生萬不可一見到題就草率作答,這樣極易斷章取義,偏離文章中心。
其次,不要隨意聯系現實。有些考生在回答問題時,總喜歡聯系現實,當現實與文章內容不一致時,總認為文章的作者是錯誤的,然後就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認知答題,完全不顧文章,這是大錯特錯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則。議論文中經常設置這樣的問題:某某文字直接證明的道理是什麼?某種論證方法的作用是什麼?考生在回答時,首先應關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後面是否有說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沒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沒有,那麼再找文章的中心論點。
技巧四、依靠重點詞完善采分點
有的考生做閱讀題時,發現問題簡單,自己會做,就盲目樂觀,精神鬆懈,考生常因此丟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點。
譬如《揚州個園》中有這樣一段話,「揚州的個園,是一座獨具風格的名園。它是清嘉慶、道光年間興建起來的。當時園中遍植翠竹,又因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故名個園。園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疊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據此段內容設置問題:此園名為「個園」的原因是什麼?考生會感到回答此題非常輕松,但是卻容易忽視一個最基本的采分點「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因此,考生越是認為試題容易,越應該慎重。
特別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說明文提煉信息准確度好把握,信息點回答不全面卻是個大問題。那麼,如何全面篩選信息呢?像上面介紹的例子,只要考生在閱讀時注意到「因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前有一個「又」字,此題就不會輕易丟掉采分點了。所以在閱讀時,尤其是閱讀說明文時,考生一定要注意「又、還、也、此外、而且」等詞語。
技巧五、言簡意賅分條作答
做課外閱讀,需要書寫的文字較多,一些考生常懷有僥幸心理,答案寫得非常詳細,以便閱卷教師從中找到正確答案,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問題時,應言簡意賅。比如在回答「請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實論據,或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一類的問題時,考生可按照這樣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如果是正面的事實,可以概括為「某某按照論點的內容去做了,有怎樣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實,可以概括為「某某沒按照論點的內容去做,有怎樣的後果」。這樣既節省筆墨,又抓住了采分點。
有些問題的采分點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內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於閱卷教師批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丟分,考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應注意條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題,考生應在每一條答案前標明序號,以便閱卷教師一目瞭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幾個采分點。
技巧六、仔細審題避免丟分
不論閱讀的題型如何,都必須審慎對待,細心透視題乾的重點和考點。須知:正確的審題是正確答題的基礎和前提。在審視閱讀題時,應注意兩點:一要看懂題乾的字面義,重點詞語要仔細推敲、體味;二要領悟題乾的隱含義,明確考點、命題要求和答題指向。
考生因不仔細審題而丟失的分數,往往多於沒有掌握知識點而丟失的分數。如題干讓你找錯誤的選項,而你找了正確的;題干讓你用原文語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這都是不注意審題所致。這類考生在答題時,往往是「想當然」,思維總停留在見過的題型上,總認為此題似曾相識,然後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答題,而很少去領悟此次考試出題者的意圖。成績發表後,才追悔莫及,為時已晚。所以,越是似曾相識的題,越要仔細審題,避免丟分。
❸ 急求!現代文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①不要急著去做題,在進入題目之前,必須讀兩遍文章。第一遍速讀,作快速瀏覽,攝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選文寫的是什麼?第二遍精讀,仔細閱讀每句話,揣摩、參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對文章的主旨產生一定的認識。②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需要重點研讀的,通過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③心中要有文體意識,找出畫龍點晴的句子。作為托物言志類的哲理性散文,在敘述和描寫中總有一些議論和抒情的語句,閱讀時一定要善於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結尾的議論抒情,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記:欲速則不達。一定要讀懂文章再做題,堅決杜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第二步,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於准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設置題乾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於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乾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詞句,准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記: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
第三步,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麼答什麼,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確、有條理。整合時一定要確保文通句順。
牢記:
1、弄清題干中所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
另外,要弄清試題中常用的名詞術語。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詩歌鑒賞五步法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藉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最給力.
❹ 現代文閱讀,答題的技巧,方法
首先是散文的閱讀.
散文基本特徵:情感濃烈,選村廣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實自然,富於美感(寫真人真事,可以藝術加工,表達方式多樣);以小見大,紙短韻長(哲理性)。
散文據內容和性質分類: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對人和事物進行具體描繪和敘述(突出特色)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2、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文章)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採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寫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轉換為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點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3、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強烈的抒情性為其突出特點。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4、哲理散文。
其次是小說的閱讀。
小說的基本特徵:性格刻畫豐富、細致;情節構造完整、復雜;環境描寫具體、生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敘述方式: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環境:自然環境(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和社會環境(時代背景)
一、語文基礎知識以及名詞術語的歸納整理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2.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3.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4.描寫方法: ①語言描寫 ②動作描寫 ③心理描寫 ④外貌描寫 ⑤神態描寫 ⑥環境描寫 ⑦景物描寫 ⑧場面描寫 ⑨細節描寫 ⑩側面描寫
5.修辭方法: ①比喻、擬人②誇張、反復③對比④對偶⑤排比、反問、設問⑥引用、反語、互文、雙關
6.文章寫法: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想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志;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現手法。
7.賞析標題: 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出主題 ③含蓄凝練、耐人尋味 ④巧用修辭、引人入勝
8.賞析結尾:①總結全文、照應開頭 ②突出主題、深化主題 ③意味深長、引人深思
9.特殊用詞: ①疊字 ②反語 ③雙關 ④褒貶易用 ⑤大詞小用 ⑥詞性變化
二、閱讀技巧與答題的方法的指導與探究
(一)概括提煉能力訓練
在中考閱讀題中,考察「概括提煉能力」的考點有:1、概括提煉中心、主旨;2、概括題目的用意;3、提煉記敘的線索;4、概括文章的情節;5、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6、概括文、段的內客;7、通過劃分文、段的結構,提煉文段的思路。
概括提煉中心或主旨其實就是歸納「人、事、景、物、情、理」之間的關系。具體方法與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記敘了(描寫了、刻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感情;說明了…道理。
概括題目的用意: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山主題 ③含墓凝練、耐人尋味④巧用皆辭、引入入勝
提煉記敘的線索:人物、事物、感情。
概括文章的情節;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
第19題.本文以書桌為線索貫穿全文,選材詳略得當,質朴情深。從文章內容上
看,作者詳寫了與書桌有關的哪幾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書桌發泄自己對李老師的怨恨。(或回答「在書桌上寫下辱罵李老師的話」)②借畫畫的事例來寫書桌。(或回答「在書桌上畫畫」)③書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分析人物的描寫方法。
比如:長春市2008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模擬試題。季羨林《懷念師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質可概括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待人熱情,廣交朋友,體貼細致。
(二)詞語理解能力訓練
聯系詞語本義,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出題的正確形式為「說說下面加點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答題的形式為「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語句特色評價:
生動形象、准確嚴密、通俗易懂、語言簡練、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說理透徹,有說服力、朴實無華、清新優美。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 馮驥才 《失去了的書桌》
第18題.本文用詞准確生動,在朴實的敘述中恰切地表達了獨特的內心感受。說
說下面加點的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4分)
①每當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②並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顯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圖——又不是復原一件碎損的稀世古物。
答案:①心曠神怡:原指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里表達我坐在書桌前的喜悅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這里表達了木匠師傅對我想要復原書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語言能力表達訓練
1.修辭之美:了解幾種修辭的形式與作用。
比喻: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的寫出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的心情,說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試卷 謝璞 《呼喚》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鷂鷹和老貓獨特的形象。請從修辭的角度,分別體會下面兩句話在語言表達上的作用。(4分)
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響。猝然身子一斜,翻了個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氣勢洶洶地飛遠了。②它如餓虎捕羊似的,拱著背,彎著兩只前爪,尾巴豎得高高的,兩只金黃的眼睛盯住斑鳩,它的鬍子利箭似的動彈著。
示例: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具體地把鷂鷹擒斑鳩而沒有得逞恨恨的神態描寫出來。(答比擬或擬人均可)②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地寫出貓看到獵物時急於得到獵物的狀態。
擬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強生命力,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xx的心裡(心情),說明xx道理。
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反復: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客的作用。
誇張:突出事物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對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優美。
反問:增強語氣,強烈抒情。
引用、反語、互文、雙關: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生動活潑。
2.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反問句加強語氣,感嘆句的抒情,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3.用詞之美:動詞的連續,運用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畫了人物的格特徵或反映精神品質,表現xx的高超技能;擬聲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如「金光燦燦、殺氣蹲蹲」「錐子般的目光颼颼飛來」等疊詞的使用。很有表現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訓練
某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結構方面:總領全文、承上啟下、點題,總結全文。
開頭:總領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或埋下伏筆、設置懸念。
中間:承上啟下、呼應(照應)前文(開頭)、行文線索。
結尾:照應開頭、篇末點題、總結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應、畫龍點睛,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內容方面:結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節、事物的特點、景物的特點、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題。
寫法方面:「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來談。
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第22.古人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表現了人物置身於環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對四季景色的描寫似與小桌關系不大,但仔細想來卻很有韻味,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每當這樹冠的枝影間滿是小小的黑點點時,那是春天;黑點點則是大槐樹初發的芽豆豆。這期間,偶爾還有一種俗名叫做「綠葉兒」的候鳥,在枝間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現在桌面上。夏天來了,樹影日濃,漸漸變成一塊蔭涼,密密實實地遮蓋住我的小桌。等到這塊厚厚的蔭涼破碎了,透現出一些晃動著的陽光的斑點兒時,秋風還會把一兩片變黃的葉子吹進窗;像幾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這如同無風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隨後該關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氣。那片葉無存、光禿禿、只剩下枝椏的樹影,便像一張朦朧模糊的大網,把我的小桌罩住……
這段文字寫出了小桌陪我度過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溫馨的氣
氛,烘託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情。(共4分,能圍繞「陪伴、溫馨、美好、靜謐、和諧」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氣氛可得2分;能圍繞「喜歡、喜愛」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還要通過環境描寫。試找出課文中環境描寫,分析一下它們的作用。如;(我的叔叔於勒》一文:(1)「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這里的自然景色描寫烘託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歡快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五)表達能力訓練
直桂考查某個具體句子或文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了解表達方式的幾種類型:記叔、描寫,抒情、議淪、說明。
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本段(本句)運用了哪些描寫?簡要說明這些描寫的作用?
2.描寫的形式: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正面與側面;人物描寫方法,環境描寫人物描寫方法:
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思想等。
語言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現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細節描寫:指一些細小的或反復出現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
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朴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就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
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如雲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寫了景物特點,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或襯託人物…的形象、預示人物的命運、為下文作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有時也起突出主題的作用。
社會環境
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杯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主題。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氣氛③烘託人物思想感情④鋪墊情節⑤更好地表現主題
3.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引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4.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表現手法能力訓練
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懲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態;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理手法。
1.正反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比較。通過比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點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
2.側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3.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4.欲揚先抑: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突出強調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徵。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託一個事物,寄寓某種深刻含義。所託之物同所喻的對象必須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8.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即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表達方式是適應著寫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產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則表達方式不同,分為四種:記敘——所用材料是發展變化著的人和事,有時包括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的場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經過。說明——說明事物闡明事理,便讀者了解事物的性質、狀態、功能等,都給人以知識。議論——是作者就所議論的問題所持見解,看法,態度,主張。抒情——抒發作者的某種情感,使讀者與作者間產生共鳴.
9.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作家在作品中為了使事物描寫富於動態美與靜態美的和諧統一,虛寫與實寫的結合,經常採用此法。
10.類比:所謂類比幾即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它介於對比與比喻之間,同時也含有對比與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兩類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對象是次要的,起到領起下文或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點、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闡釋或說明的對象。
比興,「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寫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應、自後照應:照應題目。解釋題目、回答題目問題、結尾與開頭內客一致、照應伏筆、前暗示後結果,後文對前文相同相關內容的照應。作用是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2.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3.引用: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當然,現在的趨勢是現代文閱讀的主觀題目增多,它的答案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可能不惟一,只要意思對就可以,我們應該更重視作答的表述。根據題意准確概括出思維的結果,表述要准確、全面、簡潔。特別要注意范圍程度等方面的准確表達.
❺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中考,全稱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和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是初中畢業證發放的必要條件,考試科目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規定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學生可根據中考成績報考相應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中技、中職等。其中以報考普通高中為主。
中考要考慮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後繼續學習的潛在能力,但普通高中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的范疇,因此,中考既要堅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堅持考查學科能力。中考命題嚴格遵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考慮教學情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情況、教材使用情況,最大限度地求同避異,充分體現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平穩過渡,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
❻ 現代文閱讀有那些寫作技巧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在教學中,由於各個方面的因素,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並且經常變化,教師的責任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地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教學計劃的進度,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以便順利進行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又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然而,學生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不可能適應以上兩個方面的全部需要,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輔相成。閱讀重在理解和吸收。為寫作提供寫作材料和表達技巧的借鑒;寫作反過來也促進和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是學生取得言之有物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廣泛閱讀之後,知識更加豐富,眼界更加開闊,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更加發展,審美、修養更加提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深入了解現實生活,廣泛地收集材料,有助於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每個語文老師都不可忽視。�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對於中學生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弄清楚什麼是閱讀,閱讀包括哪些內容。一般來說,閱讀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認讀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義、片語、磁聯詞、標點、修辭和句式等,這是閱讀的基本層次,只有打好扎實的基礎,才能進一步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各個脈絡;另一個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閱讀的目的是理解,而絕不是孤立地認識幾個字、詞或認識幾個人物。如果把閱讀僅僅停留於認識的階段,就不可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更不能領略文章的精彩之處。�
因此,閱讀文章必須經過熟讀深思,心領神會,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華,很自然地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這樣,學生在閱讀中領會到文章的精微奧妙之處,才能獲得內心的喜悅,把閱讀文章當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享受。例如,閱讀一篇記敘文。首先要掌握記敘文的有關知識,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順序,記敘的人稱,記敘中的描寫等,特別是記敘線索。線索是記敘文布局謀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貫穿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時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並沿著它一步步弄清各個段落、層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內容。這是閱讀一篇記敘文的基本方法。當然閱讀是個充滿感情色彩的思維活動,每個人對文章的理解角度,側重點不完全相同,感受也有差異,但是我們都應該遵循閱讀理解的一般規律,達到閱讀的理解要求,即准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特點,由認讀理解,到完全消化,這是閱讀的必走之路。
當然教師的指導閱讀要力求選文內容豐富,適合學生的閱讀,要結合大量的富於生活氣息,反映當前生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時代精神面貌。引導閱讀作品要符合時代要求,要通過作品中的語言,展開想像,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進一步地思索,領略文章的精髓,找到文章中精確的反映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達到感受和理解的統一,學生在閱讀中才能得到實際性的效果.
平時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要做到持之以恆,要有一個相當長的練習過程,要勤於閱讀,有恆心,長期堅持閱讀中的精讀、速讀等訓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也說明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事實證明,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閱讀能力很難得到提高。每天要定時定量地閱讀,注意閱讀的積累,平時要多花時間在課外擴大閱讀量,以補充課內所學的東西,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
只有學生做到持之以恆,不懈地把閱讀當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結起來
要做到5方面:聽\\說\\讀\\寫\\書,聽:上課認真聽講,說:上
課舉手發言,讀:多讀課外書,寫:多寫作文,書:字跡工整
回答者:我是殷維我怕誰 - 魔法師 四級 3-10 13:26
修改答復: 我是殷維我怕誰,您要修改的答復如下: 積分規則 關閉
在教學中,由於各個方面的因素,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並且經常變化,教師的責任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地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教學計劃的進度,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以便順利進行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又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然而,學生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不可能適應以上兩個方面的全部需要,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輔相成。閱讀重在理解和吸收。為寫作提供寫作材料和表達技巧的借鑒;寫作反過來也促進和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是學生取得言之有物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廣泛閱讀之後,知識更加豐富,眼界更加開闊,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更加發展,審美、修養更加提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深入了解現實生活,廣泛地收集材料,有助於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每個語文老師都不可忽視。�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對於中學生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弄清楚什麼是閱讀,閱讀包括哪些內容。一般來說,閱讀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認讀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義、片語、磁聯詞、標點、修辭和句式等,這是閱讀的基本層次,只有打好扎實的基礎,才能進一步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各個脈絡;另一個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閱讀的目的是理解,而絕不是孤立地認識幾個字、詞或認識幾個人物。如果把閱讀僅僅停留於認識的階段,就不可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更不能領略文章的精彩之處。�
因此,閱讀文章必須經過熟讀深思,心領神會,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華,很自然地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這樣,學生在閱讀中領會到文章的精微奧妙之處,才能獲得內心的喜悅,把閱讀文章當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享受。例如,閱讀一篇記敘文。首先要掌握記敘文的有關知識,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順序,記敘的人稱,記敘中的描寫等,特別是記敘線索。線索是記敘文布局謀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貫穿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時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並沿著它一步步弄清各個段落、層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內容。這是閱讀一篇記敘文的基本方法。當然閱讀是個充滿感情色彩的思維活動,每個人對文章的理解角度,側重點不完全相同,感受也有差異,但是我們都應該遵循閱讀理解的一般規律,達到閱讀的理解要求,即准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特點,由認讀理解,到完全消化,這是閱讀的必走之路。
當然教師的指導閱讀要力求選文內容豐富,適合學生的閱讀,要結合大量的富於生活氣息,反映當前生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時代精神面貌。引導閱讀作品要符合時代要求,要通過作品中的語言,展開想像,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進一步地思索,領略文章的精髓,找到文章中精確的反映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達到感受和理解的統一,學生在閱讀中才能得到實際性的效果.
平時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要做到持之以恆,要有一個相當長的練習過程,要勤於閱讀,有恆心,長期堅持閱讀中的精讀、速讀等訓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也說明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事實證明,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閱讀能力很難得到提高。每天要定時定量地閱讀,注意閱讀的積累,平時要多花時間在課外擴大閱讀量,以補充課內所學的東西,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
只有學生做到持之以恆,不懈地把閱讀當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結起來
要做到5方面:聽\\說\\讀\\寫\\書,聽:上課認真聽講,說:上
課舉手發言,讀:多讀課外書,寫:多寫作文,書:字跡工整
"文章用了...的手法,突出了....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這種造句在任何閱讀文里都可用,而且還高分,屢試不爽,哈哈!
❼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有哪些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 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了解。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范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並回讀檢查]
最後: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
❽ 現代文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地區分,可認為二者是同意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一、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
②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
③選材剪材;
④行文的結構;
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的運用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技巧,都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分析語言、理解文章內容,必須認識表達技巧的作用。
二、在鑒賞現代文閱讀中,表達技巧包括:1、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手法:想像、聯想、類比、象徵、烘托、對比、渲染、修辭'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4、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擬物、誇張等
❾ 誰能告訴我現代文的所有描寫方法
描寫方法按內容來分,有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兩種。人物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六種,即概括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景物描寫則有感官拓展法、時間拓展法、空間拓展法、虛實拓展法四種方法。
一、人物描寫:
1、概括描寫
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加以簡明地寫出來,扼要重寫。例如:寫作記敘文,有時除了需對其中的一兩個場面進行具體描寫,還需對其它的場面進行概括敘述,以做到點面結合,詳略得當。
2、肖像描寫
描繪人物的面貌特徵,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飾、打扮以及表情、儀態、風度、習慣性特點等。肖像描寫的目的是以「形」傳「神」,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3、動作描寫
人物的每一行動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約的,因此,具體細致地描寫某一人物在某一情況下所作出的反應──主要是動作反應,就勢必顯示出了這一人物的內心活動、處世態度、思想品質。
成功的動作描寫,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進程,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有時候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4、語言描寫
包括人物的獨白和對話。獨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重要手段。對話可以是兩個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幾個人的相互交談。描寫人物的語言,不但要求做到個性化,而且還要體現出人物說話的藝術性。
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5、心理描寫
是指在文章中,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進行的描寫。
最常用的是描寫人物的內心獨白,寫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讓人物一無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聲,說出他的歡樂和悲傷、矛盾和愁郁、憂慮和希望,使讀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質或情感。
6、神態描寫
專指臉部表情,主要描寫的是臉上的表情。描寫時要用表示表情、神態的詞語,例如哭喪著臉,專注的神情等。
二、景物描寫:
1、感官拓展法:
每種景物都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形狀、顏色、聲音、氣味、姿態、質地等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去體驗,既觀其形與色,又聽其音,嗅其味,「色、香、味、形」俱全,從而描寫出景物的特點。
2、時間拓展法。
時間季節不同,景物就會有不同的特點。描寫一處景物,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還可以從一天中不同的時段來寫。這樣,不僅從時間上拓寬了思路,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而且把不同時間景物的不同特點表現出來,給人一個完整的印象。
3、空間拓展法。
同一地點的景物,由於觀察的角度、方位有變化,也會看到不同的美景,正如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們描寫景物時,應注意變換寫景角度,或俯視仰望,或前後內外,或遠近高低,從不同的方位去觀察,多角度、多側面去描繪,才能准確表現出景物特點。
4、虛實拓展法。
寫景不僅要實寫,也需要虛寫。虛寫就是採用聯想、想像、比喻、擬人等方法描寫景物。
景物虛寫的途徑很多:可以化靜為動,或化動為靜,動靜結合,虛實相映;可以藉助夢境虛寫景物;可以通過多種感覺觸發聯想和想像,抒寫與眼前景物相似或相關的景緻。
可以運用比喻和擬人把實景虛擬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景中蘊情,情景交融,等等。景物描寫動與靜、明與暗、虛與實的有機結合,不僅打開了行文的思路,而且使寫景畫面富於立體感和藝術性。
❿ 高考語文現代文答題技巧(非常急!!!!!!)
首先,你要通讀一遍文章,了解他講的是什麼意思,標出自然段,再看問題,看他大概是出自哪個段落。一般來說,科技現代文好做,因為它的專有名詞叫多,不會為難高考考生,所以,很多答案可以從文中找到。再如,如果是小說類的,那就比較困難,問的都是一些作用啊,感情啊等等。這也很好答,只要你看懂了文章,回答使用上套話,盡量把格占滿,分基本上能的不少。
另外,一些技巧性的東西很重要,正如我提到的套話。可以用 通過對......的描寫,表達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作者把.....展現在讀者眼前,抒發了.....等一系列的用語。最後,我希望你能寫上一手好字,他會給你加分的
高分口訣:讀懂文章審准題眼規范作答
現代文(各類文本)閱讀與答題基本知識
(一)答題基本知識:
1.閱讀:注意整體閱讀,注意抓三個方面:一是要有文體特徵意識(散文和小說,新聞和傳記的文體特徵概述見後);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識(邊讀邊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三是要有尋找中心句意識(每段的中心句,特別是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句以及標題)
2.審題:從題干中求啟示,尋求解題的突破口,確保准確答題。題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題區域;暗示答題思路;暗示答題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審題時注意:
◆是否選准題眼(答題重點);◆是否選全要點(要答幾個方面);
◆是否選准角度(以誰為陳述主體);◆是否選好恰當的句式(要與設問的句式一致)
組織語言時,注意「問」與「答」要照應好.如問:「為什麼對作者來說這是一次短暫而愉快的旅行?」則:(1)題眼(答題重點)是:短暫而愉快;(2)要點(回答的內容)應包括:「短暫」和「愉快」兩點;(3)設問的角度:以「這」作陳述對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應為:兩個句子,且構成並列關系。
3.答題:「規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⑴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於文中或或從文中提煉);⑵選擇並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3)分點分條作答(高考閱卷采點給分)
(二)常用寫作手法(技巧)(加橫線的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第二類:表現手法:對比、襯托(反襯),變換人稱,聯想想像,象徵,類比,虛實結合渲染烘托
第三類:結構方式:前後照應、鋪墊,過渡(承上啟下)、設置懸念、卒章顯志,欲揚先抑、製造波瀾,特定線索、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等),
第四類:修辭手法:比喻、反復、對比、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借代:
第五類:描寫手法:
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三)基本題型題(非探究型和評價型)及解答思路
題型1: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應標題(開篇點題);⑵渲染氣氛(定下情感基調);⑶埋下伏筆
⑷設置懸念;⑸為下文(中心)作輔墊;⑹總領下文;
2文中句:⑴前後照應,⑵承上啟下(過渡);⑶總結上文;開啟下文;⑷為下文作輔墊
3文末句:⑴總照應開頭或標題,結構緊密;⑵卒章顯志,揭示中心;⑶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題型2:整理文章思路並歸納文章的內容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麼寫的和寫了什麼: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系(相並,相承,相屬),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各段與中心的關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與主要內容就在你眼前了。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
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題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見前四大類13小類).這里主要舉例說明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化物為人,拉近距離,親切自然;便於對話,交流情感。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語氣強勁,抒情強烈。
7.反復:突出思想,強調情感;承上啟下,層次清晰;多次強調,增強感染力。
題型4: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歸納主旨
解題思路:⑴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⑶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⑷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一: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辯明文體,選准角度.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理清行文思路,並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並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物發展,或按事理邏輯來劃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呼後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
技巧3: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詞,C指代詞,D范圍詞,E類別詞,F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技巧4:(1)從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視具有前後銜接、勾聯、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重視有區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②掌握文章因文體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結構規律:議論文常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論證事理;說明文常採用總分總式或並列式結構來說明問題。
重難點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將文章的整體內容和文章的主題中心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
1.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有文體特徵意識:論述文,論題、論點(分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和論證是次要信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容和對象的特徵(特點)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層分層意識: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同一關系取其一;相屬關系取其」屬」;相並關系取其」和」;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體意識: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才能全面准確。
語言組織方法主要有:
(1)採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
(2)採用合並法: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容合並起來;
(3)採用提煉法:對於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容;
2.分析歸納中心意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尋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標題即是中心,有的開頭點明中心,有的結尾揭示中心。
(2)合並各段內容,概括中心意思:尋找各段中心句,合並各段主要內容來提煉概括。
(3)採用整體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沒有主旨句,須將全文各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提煉。
重難點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是指作者對某具體事物的主觀傾向,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憎惡,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其表述因文體而有差異。有的直接說出,有的則分散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在具體的分析概括時,首先要抓住文體特點,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性詞句,如「認為」、「覺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思想、主題。分析的具體做法是:
① 統觀全文,篩選出能直接體現作者觀點和態度的句子;
② 從材料的中心內容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③從作品的表達方式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