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文言文教學步驟
一、抓住好奇心培養學文言文的興趣
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鮮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詞語、句子對小學生來說十分拗口,難懂。這時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鮮感會喪失,還會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上課之前,我在黑板上寫了:1、課前能讀通課文的同學是學習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個句子意思的同學是學習文言文的奇才;3、最先背過這篇文章的同學是良才。學生都想成了這三個中的一個,一下子就誘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孩子們都躍躍欲試,不想落後。於是很自然就進入了預習階段,目的是掃除文字障礙,學生自讀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生字障礙,可以藉助注釋和查閱工具書進行解決。教師此時可巡迴指導。
二、 抓住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我認為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背;細細品位。讀的方法很多在這里可以充分發揮讀的作用: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學生在反復聽讀的過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韻、節奏、停頓以及大體的文意。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我在上課時一句一句地教,並且對一些難讀的句子劃分節線,以幫助學生掌握語句的停頓。如《學弈》中:「使/弈秋/誨/二人弈」,「為/是其智/弗若與?」「思/援弓繳/而射之。再如《兩小兒辯日》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學生在准確的反復跟讀的過程中,對文言文的音韻、節奏、停頓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漸加深。3、學生自由朗讀。目的讓全體學生鍛煉朗讀,獲得語感,領會課文大意;4、同桌互讀,這樣他們之間就可相互幫助糾正錯誤的發音。並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學習。 5、全體學生齊讀。目的讓優生帶動差生,讀通課文,讀出課文的節奏。這環節,主要是學生反復讀,讀到文章自然上口,讀出韻味。
三、放手讓學生在結合注釋,自讀提示的基礎上,自主把握大意
在此環節中我採用的辦法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先逐字逐句對照注釋一句句去讀通,去讀懂,去理解每一句話乃至於通篇文章的意思。然後小組相互討論進行交流解決各自在閱讀過程中的問題。理解課文大意,同桌互相翻譯理解課文。同時老師不能忽略了課文中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這也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重要的手段。老師也不能小看現在學生的能力,他們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此時課堂上的氣氛是十分活躍的,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提高了。一會兒時間學生基本能說出《學弈》這篇文言文的大體內容,知道講的是兩個人一起跟老師學下圍棋,一個人專心致志,另一個人卻在想射下飛翔的天鵝。想天鵝的人沒有專心的棋技高。並能很快知道課文所告訴的道理。這樣開放式的教學,學生一定會對自己的自主學習效果滿意,也會對文言文產生興趣。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學生不僅提高了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之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背誦。學生會毫不示弱,都想成功。
四、及時總結學法
這也就是應了一句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及時和學生一起總結每課的學習方法,只要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當在教《兩小兒辯日》、《鄭人買履》時我就感到非常輕松,我只是來回指導就完全可以了,而且學生學起來也非常有興趣,而且暗自有一種競爭在裡面。我想只要方法得當,即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還對我說,他喜歡學古文。還有的看起了《古文觀止》,都令我吃驚,我想這也就達到了我們教的目的了。
②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古詩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後,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像之後,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像的情景,然後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像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全詩對樹乾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絛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徵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在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麼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設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設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像,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於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1、巧設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 )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 》中的( )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 》中的詩句()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 3、設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 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 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的樂章、描繪的迷人的畫卷。除了學完課本中的詩文,還應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詩書讓他們課外誦讀。學生通過課外誦讀,展開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文的語言,步入詩文的境界,就會得到很多課外的積累。學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課外的誦讀與積累,反過來,就會大大地促進我們語文的教學。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絢麗多姿。特別是我國的古詩,更是我國語言中的珍寶,藝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華的積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我體會到,要讓學生喜歡和學好古詩文,以上就是我個人總結的經驗。
③ 如何讓讓小學古詩文教學生動有趣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深入學習古詩詞的前提條件,有助於了解詩歌傳達的感情,有助於理解詩歌表現的意境,有助於更深層次分析詩歌塑造的形象,是解讀古詩詞的起點。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為詩人自我形象 ,或間接地、或多或少地帶有詩人的影子。《孟子·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見,解讀詩歌時如果能夠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就能站在詩人的立場上,與詩人為友,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准確地把握詩人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內涵。因此,我們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應將知人論世作為解讀古詩詞的起點,以引導學生准確領悟和把握詩情詩境。
那如何能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能知人論世呢?新授課前教師布置學生預習,查詢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因為古詩詞寫作時代久遠,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還有典故,與今日學生的視域和生活經驗落差大;加上古詩詞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我們的課前預習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利用工具書,讀准每一個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第二,利用學生現有的圖書資料或到學校圖書室借閱相關圖書資料了解相關寫作背景;第三,利用網路資源或向大人們詢問;第四,教師提供一些相關的卡片資料等等;通過這樣的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詞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第二步:激趣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首先要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學習慾望,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順利進行。古詩詞教學,激趣方法很多,只要我們巧妙使用,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其思維,就會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魅力無窮!筆者在多年來的古詩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古詩詞素。
④ 小學語文古文怎樣教
一、品讀文言之韻味
對於初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能否正確、流利地誦讀文言文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便是教學的重點。
1.師備讀,乃品文言之先決
朱熹雲:「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首先是備朗讀,少則讀五六遍,多則數不清,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仔細體味每個字,每句話;再讀得有聲有色、抑揚頓挫;要求學生背的,我一定要先背下來。這樣我才敢走進課堂,因為我可
以讓學生從我的朗讀里去感受、去理解;因為我取得了指導朗讀的發言權。
2.導生讀,必品文言之韻味
新課標指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朱作仁教授也說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因為有了充分的「師備讀」,走進課堂我便能信心百倍地在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引領學生親吻語言的馨香,咀嚼語言的滋味,觸摸語言的體溫,辨別語言的色彩……,從而領悟其中的內涵。課中,我總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學生讀,然後,把難讀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劃上分節線,並按分節線一句一句地帶讀,以幫助學生懂得什麼是停頓得當,怎樣得當停頓。這樣學生便能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韻、節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孰/為汝/多知乎?」等等。再如嘉興市平湖叔同實驗小學的錢
⑤ 文言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學方法如下:
一、課前預習
高中文言學習,學生的課前預習顯得極為重要。課前應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讀音障礙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這一步下來,學生能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對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有很大幫助。
二、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文章的寫作背景包括當時社會背景和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生存狀況。引導學生了解這些,也就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時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傾向,也就能夠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這樣對文章的一些帶有議論性或抒情性的疑難語句的理解也就更容易去揣測了。
三、課堂上小組自主學習
課堂上可以將學生2~4人分為一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對照注釋和其他參考資料討論並翻譯全文。對於文中不能理解和翻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做上記號。這一步既可以使學生鞏固過去學過的文言知識,又可以學習一些新的文言知識。
運用這種討論翻譯全文的方法,由於很多地方是學生自己翻譯的,所以學生比教師全文翻譯時記得更為深刻持久。另外,學生也得到一點成就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給了學生的自主權,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
四、小組代表發言,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討論之後,各小組推薦一人對討論時遇見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來,對於簡單的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起來自己解決。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等到所有問題都提出來之後,教師再集中按照在文章中出現的順序從前至後的對這些問題進行逐個解答。
對於學生沒有提出的,教師又認為比較重要的或學生容易出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老師應進行補充和講解。對文章中的重點段落可以要求學生進行筆譯,以便學生能夠看到並糾正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誤。
比如說,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間需要背誦的那幾段,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筆譯。這樣就可以把字音、詞義、句意、背誦四者結合起來訓練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夯實了學生的文言基礎。
五、課後文言知識點歸納總結
一節課結束時,教師和學生應一起對字、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字詞的歸納主要有實詞與虛詞的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注意古今差別極大的詞)和詞類活用。
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主要由教師以題目的形式列出,要求學生解答,在解答中記憶並學會運用;對於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的詞按類讓學生採取自由發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的糾正和補充。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也應由學生自己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的糾正和補充,並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總結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
⑥ 學習小古文有哪些方法
學習小古文首先要學習閱讀,讀熟,會背更好,然後理解,釋義,再深入理解內容。
⑦ 小古文的四部學習法分別指什麼
一、幫助學生認識文體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教學原則。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小古文,是他們對其產生興趣,是小古文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以《陋室銘》為例,從學生們學過的《秋詞》入手。在復習了舊知識的同時,引出作者劉禹錫。從而再來看《陋室銘》,以「銘」入手,讓學生們認識這一種新的文體形式。這里採用「四讀法」來有效的幫助學生認識文體。在認識了新的文體之後,就要開始讀這篇文章了。不同於我們自己讀書,在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時候,我們盡可能讓其發音。在發音的同時,也是對記憶力的另外一種加強。對於小古文,我認為讀它的方法可以總結為小古文「四讀法」。
第一讀,正音之讀。由教師自己先來通讀,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證讀音正確,咬字清晰,發音洪亮,讓學生們明白正確的讀音。在小古文中有時會出現一些對學生而言相對陌生的詞彙和生澀的詞彙,通過第一讀,先讓學生們掌握它們的正確讀音。
第二讀,校音之讀。指定學生來讀小古文,或者在學生中間依次輪流每人讀一小段,出現問題時相互指正。這樣的效果就是在更正讀音的同時,還能加強記憶。
第三讀,音韻之讀。在小古文中,常常都會有韻腳的存在,學生在讀小古文的時候,可以唱和的方式,來由師生對讀。以《陋室銘》為例,因為《陋室銘》通篇幾乎都是押韻,所以在對讀之中,可以產生一種音韻、節奏之美。學生因此可以產生更濃厚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小古文學校有很大幫助。
第四讀,古風之讀。在誦讀文章時,模仿古人讀書時的搖頭晃腦狀,這不只是一種形式意義上的模仿,其實在以這種形態讀小古文的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們對於小古文節奏感的把握。最終取得熟讀成誦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知其大意
在熟讀成誦後,讓學生先結合注釋,做到懵懂知其意。在掌握了通篇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對於難以理解,相對晦澀的詞句,聯繫上下語句,加之猜想的運用,試著理解其意,看能否通順其意。然後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們相互討論,完善對文章大意的掌握程度。最後,由同學們每個人說一說自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三、帶領學生學習文章
在明白了文章大意後,我們就要開始學習文章的深層寓意,結構等。首先,理清這篇銘文的思路,分析其段落結構,弄明白每個段落想要表達的內容。其次,學習的層次感。這里以《陋室銘》為例,文章由景色入手,卻是通篇在寫其胸懷情趣。然而在結尾之時,也是極為巧妙,表現出了勸誡之意。通篇讀來,層次感極強,又富有深意,這些,都是學生們應該去學習模仿的。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保障合適的教學時間、場地,給學生們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 後備力量,營造濃濃的小古文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將興奮轉化為勤奮 。
四、課外加強作業拓展
學生的引導不應當只是局限於課堂的誦讀,了解其意。除此之外,利用作業的形式來做拓展練習,以期達到拓展學生們讀、說、寫的能力,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關於小古文的學習的一種另外的重要形式。課外以練習為重。興趣永遠都是學生學習的巨大動力。課堂的教學方式,只是引導學生們對小古文感興趣。而更多地練習和培養則是需要在課外來完成。例如,在對於學校開展小古文的背誦。每天早晨,利用幾分鍾的時間來誦讀小古文,或者自主發言推薦小古文,說一說對所讀的小古文的理解,都是可以開展課外練習的形式。另外,還可以某些故事情較強的小古文為範本,要求學生以小品等形式表現出來。多樣的實踐形式,都是保持學生學習小古文興趣的有力方法。
總結起來,學習小古文其實就是從讀說寫三方面來入手。讀,重在正音。說,偏於對注釋的理解,來鍛煉孩子們讀懂文章的能力。寫,側重於課下的作業練習的方式,學習文章的優點,汲取精華,在自己的寫作中去學習和模仿。
⑧ 小古文怎麼教
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可以自己製作一個「常用文言詞簡表」,列出「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使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講一概當成解釋字義的根據,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於勸善規過足矣」一句,課文下面註解為「能夠做到規勸行好事,不行壞事就不壞了」。這僅是串大意,但學生常據此對號入座地去釋義,誤以為「至於=能夠做到」,「足=不壞」,這就脫離了字詞的既定意義,造成錯誤概念。其實「至於」和「足」不解釋也行。而若認為「勸=規勸」,就又脫離了具體語境,因為「規勸」與行善搭配不起來。這個「勸」就是「勸勉」的意思,與「勸學」的「勸」同義。對翻譯和字義的准確解釋不加區分,很容易違背理解字義詞義的基本原則。
3、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5)、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很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4、提倡誦讀
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可培養語言感悟能力。只有多誦讀,才能了解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才能領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更是一個「泱泱文章大國」,文言文中有許多為政、為人、為學的好文章,好觀點。還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詞語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過讀,尤其是誦讀,才能體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蘊。
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藉助注釋,粗讀課文。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課文結構。結合注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對課文內容應該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第二步,質疑、解難、細讀課文。通過課內細讀,要能准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領會,精讀課文。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第四步,鑒賞評價,熟讀課文。這一步主要靠同學們在課後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評價能力。
誦讀時要做到把眼、口、耳、腦都動員起來。
⑨ 怎樣教小學生學文言文
步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