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懲罰孩子講究原則,該如何掌控原則
我覺得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對於問題的處理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對於孩子的懲罰不得當的話,就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造成影響,或者是讓孩子歪曲對於事實的理解。我覺得在懲罰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原則,講究方法。
最後一定不要經常地懲罰孩子,這樣會讓孩子不敢去面對一些事情。還是要採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多多誇獎孩子,因為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就是心理學上經常說的一個觀點,你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好,你認為他是一個不好的孩子,他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好。
❷ 如何教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學習的「三要素」: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規范其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 你要用1個月的時間要你的孩子必須養成以下習慣: 1、在上新課之前有效地先預習將要學的課文。 2、在做作業之前必須要孩子先復習後再做作業。 3、在孩子做完作業之後再叫孩子將做作業用了多少時間記錄下來。 二、家長做好「八大環節」的管理: 1、 計劃管理:要讓孩子制定好整個學習計劃(什麼時間學什麼的計劃表)。 2、 預習管理:要讓孩子進行課前預習,找到不明白的,並在預習筆記本上記下 重點和難點,上課時重點解決這些重點和難點。預習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只 需7-10分鍾找到重點和難點,並記錄下來就行了。 3、 聽課管理:家長要同孩子溝通,不要討厭某某老師,喜歡某某老師,導致 偏科。聽課要跟著老師思路走,將自己預習記錄本上所記的重點和難點聽懂 並記憶在腦子里。 4、 復習管理:一是讓孩子閉目回想老師當天講了些什麼。二是看書本復習。 三是讓孩子復述課文(閱讀課文和講課文自己講給自己聽)。每隔一段時間 (20天左右)要復習才能記牢固。 5、 作業管理:在做作業之前必須要孩子先復習後再做作業。 要做到:⑴不復習不作業:做作業前必須先復習。 ⑵不計時不作業:做作業用了多少時間一定要讓孩子記下來。 ⑶不檢查不作業:作業做完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有無借漏。 ⑷不小結不作業:作業做完一定要讓孩子寫小結,學到了什麼。 在孩子做完作業之後在叫孩子將做作業用了多少時間記錄下來。並要限時學 習,學習時間不要太長。 6、 錯題管理:要讓孩子准備一個「錯題管理本」將做錯了的題,錯的記錄 上後,寫明錯的原因,再將正確的解答記錄下來,並將舉一反三的解題方法都 記上,並歸納提醒。 7、 難題管理:要讓孩子准備一個「難題管理本」將難題解答方法記錄下來, 以及舉一反三的解題方法都記上,並歸納提醒。在解難題時要讓孩子先做,在 20多分鍾都解不了的題,允許孩子可以問其他人,弄懂其解答原理。 8、 考試管理:除學校考試外,並在20天左右再讓孩子做一次其考試題。
❸ 好的學習方法很關鍵,如何有效引導孩子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1、陪伴孩子學習,做好榜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父母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拿本書在旁邊陪著孩子學習,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就會認真學習。父母陪孩子學習,也能夠給孩子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在學校里,孩子學習有老師和同學的陪伴,在家裡如果突然沒有了學習的同伴,很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4、從小做起
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從小做起。孩子年齡越小,習慣越容易建立,且易於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如果不良的習慣越積越多並鞏固定型時,那麼改造和矯正就得花費巨大的功夫了,且效果還不一定好。
5、讓孩子多閱讀和提前預習功課
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系,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❹ 怎麼管理小朋友
(一)小班的生活常規管理
1、 打好開學工作的第一仗
新學期開學是小班工作最為重要,也是最為辛苦的一個階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師齊心協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會迎刃而解。為什麼這樣說呢?一般情況下,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園時會哭鬧不止,輕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嚴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個別特殊的有一個月左右。孩子在教室裡面哭,有的婆婆、媽媽在教室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長敲門,要求進來給孩子喂飯,總之,家長們送孩子入園時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離去,面對這樣的一群孩子和家長,應該這樣做的。首先,孩子來一個抱一個,不要家長進教室,盡管家長不理解,過後一段時間再給家長解釋;然後,第一周的頭三天,不給孩子編固定的座位,孩子們肯定會到處亂跑,第四天開始,把跑的孩子,不願坐座位的孩子哄他上座位,就連哭的孩子也是這樣,使孩子心中形成一個影象,要坐座位。
2、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的簡單的管理
小班幼兒第一次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一方面有些膽怯,另一方面又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習慣,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觀念,我們教師應該拋棄以前那種將幼兒視為成人的客觀附屬物或「小大人」的觀念,應樹立科學兒童觀。即兒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顧和保護,兒童應有主動、自由和充分活動的權力,兒童在體、智、德、美等各方面應該協調發展。教師應該是幼兒健康和安全的保護者,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引導者,既不能把幼兒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辦代替,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眾所周之,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四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有的甚至還有保姆,所以,幼兒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說是一點也不會。因此,盥洗、解便、進餐、午睡等環節就成為小班教師工作的難點,同時也是生活常規建立的關鍵環節。怎樣突破這些難點,可以採取了以下的幾種方法:
A、示範、模仿法
在運用這一方法時,改變以往單一說教的形式,以及「不準這樣」「不準那樣」的戒律,採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讓幼兒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如在學習折餐巾的常規時,可採用「變魔術」的形式,先教幼兒擦完嘴巴後,再將正方形的毛巾變成長條形。請幼兒模仿教師的做法,一會兒就學會了折餐巾。再如,在進行點名這一常規上和晨間入園時,請能力比較強的幼兒做示範,其他幼兒模仿他的做法,既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又培養了幼兒互相幫助的精神。這樣,幼兒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規。
B、兒歌的妙用
兒歌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極其短小精悍,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在對兒童進行生活常規時,經常使用兒歌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幫助幼兒掌握生活常規的要領。在洗手的時候,可邊教幼兒一邊洗一邊念兒歌:「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縫,洗手腕,看誰洗得最干凈。」洗臉時念兒歌:「小毛巾,對著揪,扯平放在手裡頭。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臉,最後洗臭鼻子,看誰洗得最干凈。」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之中根據兒歌引導的步驟完成了洗手、洗臉的任務。
在吃飯前,可利用餐前的時間,給幼兒念兒歌:「白米飯,香噴噴,右手拿好勺子,左手扶助小碗,大口大口吃飯飯,看誰吃得最快。」總而言之,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情況和各環節的情況,隨機地編念一些兒歌,來幫助幼兒掌握常規環節。
C、在游戲中學習、練習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游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充分利用教學游戲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開學初,可組織幼兒玩「找朋友」的游戲,在老師的引導下認識自己的毛巾標記,並反復找出自己的標記,找自己的標記朋友,使幼兒很快地記住了自己的標記,學會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還可通過智力游戲「猜猜我是誰」,加深幼兒對班上老師的認識,對小朋友的認識,增進與老師、小朋友的感情。再如:開學初,往往小班的孩子玩了玩具後容易亂扔、亂放,如果教師包辦代替,替幼兒收拾玩具,勢必違反了《綱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作為教師應放手讓幼兒自己學習逐步進行自我的管理。就可採取了「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戲,當幼兒玩了玩具後,在收拾玩具時,就說:「小朋友,送玩具回家家了。」如果,有些孩子動作較慢,或者還想玩時,就以玩具的口吻說:「怎麼我的汽車寶寶還沒有回家呢?」這時幼兒就會很快地將玩具送回來。通過這樣反復的游戲,幼兒知道什麼玩具改該送什麼地方,加深了幼兒玩具哪裡拿,哪裡放的常規習慣。
D、誇張的比喻
在生活常規中,有時運用一定的誇張的比喻是非常有利的,它是促進常規管理的有效途徑。就拿吃飯這一環節來說吧,吃飯慢是小班幼兒的通病,因此,常常很多老師都傷透了心,費了很多精神。大家都知道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仍帶有很大的直覺行動性,另外,小班幼兒還喜歡誇大想像,根據這樣的年齡特點,就可採用了誇張的方法使幼兒在進餐上有較大的提高。在幼兒吃飯時,經過仔細的觀察,了解到多數孩子是咀嚼較差,不肯吞。於是,教師可以自己親自示範,並誇張說自己是大老虎的嘴巴,獅子王的嘴巴,能嚼得很快,並還不時地鼓勵不肯吞的孩子,要像吞葯一樣。自己一邊說一邊做,在巡視中,還不停地說:「怎麼聽不到老虎的牙齒聲音了」,其實,這也是在提醒孩子們要不斷的咀嚼,不能包飯。經過教師的老虎的牙齒,一會兒又是鯊魚的嘴巴,恐龍的牙齒等誇張比喻,孩子們吃飯的速度大大的提高,包飯的現象減少了。
E、大紅花的魔力
為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激發幼兒在各方面的進步,可發揮了大紅花的作用。放學離園也是一個很亂的環節,如果組織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安全問題的發生,因為,有的孩子吃完了飯,而有的孩子又沒有吃完飯,教師又在一邊給孩子喂的喂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等大多數幼兒吃完飯後,把剩下的幼兒交給保育老師,自己在一邊組織其它的孩子放學。這時有的孩子會到處亂跑或在玩玩具,就可發揮了大紅花的魅力,手舉著大紅花,並嘴裡念著兒歌:「我有許多大紅花,小朋友們都愛它,請你快快坐坐好,坐好了就發大紅花。」小朋友看見後,很快的就坐好安靜下來。同時,還可用紅花鼓勵幼兒的進步,如:吃飯獨立地吃,睡覺不哭,自己解便等良好的常規習慣,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小朋友為了爭做好寶寶,努力認真地遵守著各項常規。
F、個別教育
在常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研究影響遵守常規的原因和幼兒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異,而情緒、經驗、疲勞或環境則是構成破壞規則的因素。教師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教育。比如班上如有幼兒睡覺時總有個壞習慣,就是手裡要拿著塊小毛毯才能入睡。經調查才知道,從孩子出生開始手裡就一直拿著毛毯,她們顯出對毛毯的情有獨鍾,不時地聞它的氣味。到了幼兒園以後,她們的媽媽要求教師改掉她們的壞習慣。開始時。老師不讓她們拿毛毯,她們中午簡直無法入睡,後來,有一天我對他們說,毛毯被老鼠吃掉了,我把他們的毛毯藏起來,漸漸地,他們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午睡中,小班的孩子是容易流尿的,如不及時提醒愛流尿的孩子解便,孩子流尿後也很容易生病,給保育教師也帶來工作的不便。在經過開學一、二周的觀察後,教師可以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和家長的調查情況結合起來,在愛流尿的孩子的床前貼上標記,孩子中途是幾點種解便一次,也便於提醒保育教師及時地請孩子解便。細心地做好這一工作,午睡環節就順利地度過。
(二)小班的教育常規管理
1、運用貼切的比喻方式,促進教學活動中的常規管理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小班幼兒控制力很差,思維的發展是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因此,幼兒理解能力往往是很直接很表面的,具體形象的。
在引導幼兒坐姿上,可採取了很貼切的比喻,如:坐好了就說成是小腳關門了,小手粘上膠水了。形象的比喻幼兒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在對全班幼兒的分組上,通常小中大班是用數字1、2、3組等代替,而這種分組的方法用在小小班就是很難的,幼兒不能理解。教師可採取了水果分組法對幼兒進行分組。因為,水果是幼兒平常生活中常見的,又是幼兒喜歡的物品。所以,用水果把幼兒分成了香蕉寶寶、蘋果寶寶、笸籮寶寶、西瓜寶寶等,並在幼兒的桌子上貼上水果標記,這樣幼兒一看見自己的標記,就知道自己是什麼組的,也便於教師有序的管理。
在美術活動中,常規管理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拿放筆盒的常規習慣。可把水彩筆比喻成筆娃娃,筆筒比喻成娃娃的帽子,在第一節美術活動中,先教幼兒認識水彩筆盒,告訴幼兒筆娃娃在睡覺,拿出筆娃娃時,要用勁取出。並用取帽子和戴帽子的比喻,讓幼兒反復練習拿放習慣。由於水彩筆的顏色較多,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顏色。開始時,教師提供可以是紅、黃、綠、藍四種,然後逐漸增加到6種色彩,最後用一段時間增加到12種。這樣便於教師管理,幼兒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常規習慣。
塗色是小班的美術教學的重點,如何讓幼兒學會順著一個方向塗、塗滿、不塗出線外,卻是小班塗色的難點。在塗色的活動中,教師可能發現許多的孩子老是在一個地方塗,結果就把紙塗破了,有的孩子握筆不對,控制力差就沒有順序地亂塗。這時教師可以教孩子握筆,把握筆比喻成「捉蟲蟲」,孩子們很快地掌握了握筆的姿勢。在塗色的時候,可比喻成手在走路,並配以兒歌進行:「塗塗塗,小手要走路,上邊走了,下邊走,每個地方都走完。」在塗色的教學中,我還採用了「我是一個粉刷匠」「給動物穿衣服」等的比喻,使孩子們較好地掌握了塗色方法和順序。
2、運用情景式的教學常規管理
由於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轉移,對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他們就容易接受,並且接受很快,反之,幼兒就注意力不集中,就會影響教學的常規,甚至出現混亂的教學次序。
在教學中可利用小班幼兒這一年齡特點,盡量採用情景式的教學,如在識字過程中,以「幫助字媽媽找寶寶」的形式開始,然後採用游戲「給字寶寶洗臉、洗澡」「與字寶寶捉迷藏」結合歌舞「找朋友」等幼兒喜歡的游戲情景,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中、與小朋友的互動中,生動有趣地學習了知識,教師活而不亂地進行著教學常規管理。
盡管教育活動的途徑、形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情景式教育管理是小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情景式的教學管理不光是在識字課中進行,還可以在體育活動、語言、計算等教學中進行。總之,採取情景式的教學管理方式在小班是非常適用的,和有效的。
三、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松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生情並茂
大家都知道,在〈綱要〉中多個地方都涉及到,如「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對愉快、寬松的外部氛圍的重視,同時這也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小班幼兒年齡小,在他們入園以前,主要接觸的是家庭中的人,包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保姆等,當他們來到幼兒園,發現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會產生一種分離焦慮與陌生人焦慮。他們會苦哭鬧不止,或不接受老師的幫助等行為,這時如果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每天多和他們談心交流,有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微笑,也能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漸漸地孩子們就會從不接受老師——接受老師——喜歡老師——離不開老師。
通過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們常規管理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路石。
作為一名教師,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去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常規管理就會迎韌而解
❺ 家長只要掌握哪7個科學的方法,就能輕松管教好2歲的孩子
幼兒到2歲左右會有一個反抗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經常任性、哭鬧、 難以調教。英語中有一個詞來形容這個階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s,就是「可怕的兩歲」。
想像一下:你在家裡的辦公桌旁工作。你兩歲的女兒拿著她最喜歡的書走到你面前。她要你讀書給她聽。你告訴她:現在不能,要過一小時讀給你聽。她開始撅起嘴,接下來,你知道,她盤腿坐在地毯上,放聲大哭!
許多父母在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問題上不知所措。因為你的孩子根本不聽你的話,你可能會覺得搞不定自己的孩子。
1、訓練你的孩子需要你在嚴厲和同情之間保持平衡。
2、記住,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一部分。當你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讓他們心煩的事情時,就會發脾氣。
3、記住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保持冷靜,用同情來對待你2歲的孩子。這將有助於防止孩子將來的發脾氣。
❻ 怎樣掌控孩子
本身孩子的心智不完全成熟,有時不能完全和成人思維一樣,不能夠完全和成人較好的溝通。家長一定要耐心給孩子進行解說,孩子也會有自己的道理。如孩子摸火,小孩子會覺得很好奇,其實並不知道會燙,也不知道會造成損傷,所以需要家長耐心進行解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全部聽大人的話,家長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孩子不聽話,找到原因,有時需要循序漸進的溝通或教育,多進行常識性教育,可能會減少叛逆或孩子不聽話的情況。
❼ 能快速提高孩子自控能力的妙招,都有哪些
我們管教孩子,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要讓孩子有自控力,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子。自控力強的孩子會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管理壓力,做出健康的選擇,即使你不在身邊。
什麼是孩子自控力?一個孩子表現良好,並不意味著他就自控力強。自控力強的孩子可以選擇放棄即時的滿足。不管感覺如何,他們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自控力強的孩子能夠以一種健康的方式處理不舒服的情緒。他們學會了憤怒管理技巧,能夠控制沖動行為。當大人們糾正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有禮貌的回應,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自控力強的孩子會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為自己做出健康的選擇。他們認識到做出健康選擇的重要性,而不是說「我必須這樣做是因為我的父母這么說的」。他們可以在家務、家庭作業、金錢、同輩壓力和自我照顧方面做出正確的決定。
自控力是幫助孩子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質。你的孩子自控力越強,他對你的要求就越少。當你的孩子有很強的自控力的時候,你可以專注於教授孩子新的技能和建立健康的關系。
❽ 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小時候,父母很喜歡用這句話來鼓勵我們勤奮學習,而現在,很多父母也喜歡用這句話來教育孩子。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孩子單靠“勤奮”不一定可以獲得好的成績,也不一定能夠成才了。父母想要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單單靠“勤學苦練”肯定是不夠的,父母還得想辦法幫孩子提高學習效率,讓他能夠高效地學習。
其實,只要孩子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學習,並且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訂學習計劃,那麼,孩子的學習效率就一定會提高的。
這樣,孩子不但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充實,還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最重要的,是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令孩子終生受益。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❾ 父母要學會哪些教孩子控制情緒的方法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會這樣?一聽到孩子哭鬧,就開始本能的心跳加速、緊張加倍,立即開啟「滅火模式」,恨不得下一秒孩子就破涕為笑,天下太平。
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呢?
威脅式:別哭了,不許再哭聽見沒......
講道理:寶寶乖,你不能這樣,這是不懂事哦!
迴避式:乖哦,寶寶想吃什麼,不哭媽媽就給你買
遺棄式:這么不聽話,那你哭吧,我不要你了
大多數父母,都是如此對待孩子鬧情緒的吧,但也能發現這次哄好了,下次還是會「跌倒」在同一件事情上。
一定不要和孩子同時指責媽媽,這樣會讓媽媽心力交瘁陷進自我懷疑和難過的情緒中無法拔出來。
給孩子買新奇的玩具、讓TA去昂貴的補習班、買漂亮的公主裙,提供的一切物質都是最好的,
然後,我們就一味的認為這些就是孩子需要的、想要的。但事實卻是,我們忘了停下自己的腳步,真正的聽一聽孩子的心聲,問一問孩子的煩惱。教會孩子情緒管理,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在這一刻停止哭鬧。
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產生情緒的原因是什麼,並且知道, 所有的情緒都會被接納,才是真正的情緒管理。
如果孩子還太小,一時間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先讓孩子學會表達,
你可以陪著TA,給TA一個擁抱,等待孩子慢慢的平復,事後再告訴孩子可以慢慢的控制自己。
起碼,在這一刻你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哭並不是錯誤,沒事,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我」
❿ 如何增加孩子掌控感好處
從心理學角度講主要在於有很強的控制感,坐車的人呢,因為他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控制感,他也不知道司機什麼時候會加速剎車拐彎,總是喚起她潛在的這種焦慮和無助,讓人產生了這種暈車反應。
而開車的人呢,就有一種主動和掌控的感覺,這種掌控感可能讓人能夠提前預見到哪些不舒服。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同樣我們感受一下,比如說寫字樓上面的裝修工人在用沖擊鑽發出刺耳的聲音,就是樓下的住戶覺得非常的煩躁,恨不得上去痛罵一頓,但是裝修工幹活就幹得很認真,為什麼它不受到一些噪音的干擾?
因為他自己是在掌控這一切,而樓下的人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出來,所以感覺到非常的煩躁,事實上當我們所有的活動如果離開了這種控制感,我們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游戲充滿樂趣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有控制感,同樣的話自己說出來和被人逼著說出來感覺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你逼著孩子認錯,和孩子自己認做感覺也是不一樣的,當你自己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可以掌控人生的時候,你就會充滿樂趣,對生活更加樂觀。
如果你感覺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掌控能力,就會變得非常悲觀,喪失自信,並且失去人生的大部分的快樂。
孩子感受不到學習樂趣,可以分兩類:
有一類,他們很少有機會左右一切,他們無法選擇聽課的時間和內容,也無法選擇老師無法控製作業的內容和數量,無法選擇考試與休息的時間,所以當學校停電而無法上課,或者是天下雪路途不能上課的時候,學生們會無比的興奮,因為他們內心是不喜歡被別人掌控的。
有一類成績非常好的學霸,他就非常有樂趣,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所以這些學霸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有強烈的控制感。
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從普通的學生變成學霸,就得讓他們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有強烈的掌控感。
那該如何做呢?
以下有3點的建議,第1點建議,就是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這裡面重點包括暑期的自學或者是平時晚上的預習的習慣。
如果第二天老師講什麼,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然後甚至它只有一些不懂的問題,帶著提問的話,這個學習他會完全有掌控感,給人會帶來很大的樂趣。
如果今天上的內容沒搞明白,第二天上什麼也不知道,他的內心就會充滿著不安感,這種恐懼感對他學習帶來巨大的壓力。
第2個就是在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的時候,不要由父母來決定。由父母來協助孩子來幫助他,讓孩子自己來安排制定學習計劃和他的休息時間,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定的掌控感,甚至包括你們家的一些事情。
比如說出去旅遊的時候,開家庭會議一家人准備出去做個旅遊計劃,一起商討,商討完之後把這條旅遊的計劃總負責交給孩子。
然後給他1000塊錢,讓她自己來掌控,怎麼花費,積極性和責任心完全不一樣。
第3點,給各位父母的建議,就是在你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啊,想辦法本來是用你說了算的事情,讓孩子說了算。
多讓孩子選擇,比如說問孩子,放學回到家,你是自己先寫完作業,有足夠的時間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第二天老師還表揚你作業寫得認真。
還是回家先打游戲不管作業,最後晚上很晚很辛苦做完,第2天作業老師批評你不認真。
你喜歡哪一個?結果孩子說我喜歡第一個。這時父母就說了孩子就按你說的辦,在孩子溝通的智慧很多。
大多數父母很急,總想要求孩子,孩子有被掌控的感覺就沒有樂趣,所以你要想辦法從以前強的形象變成示弱的形象,讓孩子說出來。
讓你的孩子來享受到自己掌控一切的樂趣,引導孩子養成這些好的習慣,同時也要求自己從以前你說了算變成讓孩子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