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有效的說服別人的 7個方法
顛倒黑白
一旦常規性邏輯被弄混,人的思維就會產生錯誤,失去判斷能力,這是人們普遍的心理特點。
以打破對方邏輯思維結構為目的的詭辯不應該受到常規邏輯的約束。
利用正當名義
名義總是具有給予希望、刺激功名欲並誘發對新生活的嚮往的魔力。它對後悔的人和尋找奮斗目標的人都能起到激勵作用。
利用數字提高可信度
即使是令人難以信服的內容,只要列出「以調查和客觀事實為基礎的」具體統計數據,就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因為很多人都十分迷信數據。記住,最好精確到小數點以後,如「99.9%」。
用事實進行反駁理論
對方提出某種理論時,用具體事實進行反駁。因為越是強調理論的人越缺乏具體素材,對此應堅持用事實反駁。
不要貪小失大
有句諺語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喻為貪小利而失大益。有時必須臨機應變、主動丟掉芝麻。如果只顧著避免眼前的損失,可能會導致日後無法彌補的大損失。只顧眼前利益就可能丟掉全局,即所謂的貪小失大。所以要具備丟掉芝麻的勇氣。
揭其短處
雖然是討論,可一旦升級為近似口角的爭論,就難以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時與其使用正當的語言進行理論,不如直接攻擊對方身體、能力、地位上的缺陷。這種方法雖然有些卑鄙,但在爭論中不進則退,取勝才是最重要的。
B. 如何成功地說服別人
說服別人的有效策略是什麼呢?以下經驗值得借鑒:
(1)以情感人。人是十分珍視感情的,在人與人的接觸和交往中,感情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在說服人的時候,首先要創造一種平和、溫暖或是熱情、誠懇的氣氛。有人說,再雄辯的哲學家也不好說服不願改變看法的人,唯一的手段是先使他的心變軟。在說服對象抵觸情緒比較重的情況下,先讓他們發揮一下是對的。發揮不只是情緒的宣洩,而且,可以讓他們在原來的路上往前走得更遠,錯誤越容易暴露,他們自己便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自己就把自己說服了。
(2)以退為進。心理學有個「名片效應」,是說與人接觸,先要向人家介紹自己的情況,讓人家了解自己,取得信任。心理學還有個「自己人效應」,是說與人接觸,要取得人家信任,就應該先讓人家認可你是他的「自己人」。人們採用這種先順後逆的說服方法,可以消除對方的對立情緒,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引出認同感。
當兩個方面對立起來的時候,再在對立的觀點、認識上說服,就很難收到效果了。但是,你轉換一下思維的角度,取其可取之處、可揚之光加以肯定,先轉化對方的心理和情緒,然後再進行理性說服,這就容易有效果了。
先退後進是說,要先按被說服者的思維線路和行為途徑往前推,一直推到錯誤處,以此得出結論——此路不通。這樣,站在對方的思想和行為的角度說理,就容易被接受。
(3)引起共鳴。這即是如何引起對方注意、善於提出問題。實際上,無論在心理上、感情上,還是在理性上,我們都可以找到雙方的共鳴之處,即溝通點。共同的愛好、興趣,共同的性格、情感,共同的方向、理想,共同的行業、工作等等。這都是很好的溝通媒介。事情往往是這樣的,對方哪怕是向我們這方邁過一小步,他們的立場、態度、認識,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4)歸納分析。這是一種提供多種事實,讓對方自己去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對立情緒的人,採用只提出事實,不給結論的方法,容易被接受。
(5)對比說服。擺出正反兩個方面的事實,讓對方自己去判斷是非曲直,或讓他們跟著我們一起判斷對錯。
(6)就事論事。在具體問題上發生分歧,把問題停留在具體問題上,事情往往不好解決。如果把這個問題挪到相關的,如目標、理想,這樣的高層次上,我們就容易找到共同點。自然,有共同點,又是大共同點,統一認識、看法,也就好辦了。
(7)以事喻理。道理的「理」性愈強,愈要注意讓事實講話、佐證,否則就會因教育對象缺乏感生體驗,影響對「理」的理解、消化和吸引。用事實充實大道理,還可以避免說大話、空話,聯系實際把道理講實。現在一些大道理所以讓人聽不進,就在於講得虛。
(8)以小見大。思想是有差別、有層次的,講道理也應有層次。缺少層次,一下子跨越幾個台階,會讓人感到道理離得很遠,接受不了。講者應擅長於小事情中講蘊涵著的大道理,於淺事情中挖掘可觸摸的深道理。
(9)迂迴引導。正面一時講不通,不妨搞些「旁敲側擊」。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剝繭抽絲,逐步引導,層層深入,最後「圖窮匕見」,將大家的思想統一和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有時也可借題發揮。講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這樣可以避免把講道理變成簡單的演繹論證,使教育對象易於接受。
(10)理在情中。有時講大道理,教育對象並非對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與講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來。這時講道理的人要善於聯絡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無令對方反感的地方,及時克服和糾正。尤其當對方抵觸反感情緒較大時,首先要以誠相待,要在理解、尊重、關心的原則基礎上,再講道理。
(11)談心滲透。「大鍋飯不覺香」,講大道理僅靠在課堂上和公共場合講,受當時環境氣氛的影響,有些朋友可能聽不進。出現這種現象,有時就要開「小灶」,選擇一個恰當的場合,與對方真誠、平等地談心交流。
(12)點到為止。話講得啰唆就讓人厭煩,聽不進。有些人生怕人家聽不懂,翻來覆去地講一個道理,結果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是,應該視情況因人出發,針對實際把握要講的內容,該講的一定要「點到」,同時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對方去領悟、消化。
C. 講話的技巧如何掌握
讓你充滿魅力的10大說話技巧
1、說話過程中要保持兩個基本原則
(1)觀點對錯不判斷
我們在說話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自己在心裡判斷對方的觀點,其實每個人的觀點,只是對事物的不同的看法,很難做出誰對誰錯的判斷,之所以要判斷,是因為在我們自己的頭腦中,有一套自己的處理事情、甄別是非的價值觀或方法論,它不能代表別人,更不能代表真理。如果邊聽邊判斷,就會對說話者在心裡定格,也就難免會在談話中帶有情緒、言詞上的不良表現。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有細心的傾聽完其表述,才會知道事情與觀點的原委,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也許對方能給你帶來一套全新的觀念或創意。抱著將要發現新大陸的心態去傾聽,他(她)會興致勃勃。
(2)充分的尊重
孔聖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就象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人對事物的觀點方法也是不同的,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去與人交流,這是產生尊重的基礎。尊重能保持你在交流中的良好姿態;尊重能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誠可敬;尊重能讓人向你展示到心靈最深層。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
2、盡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詞語
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在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的詞語,會比使用否定性的詞語效果更好。因為使用否定詞語會讓人產生一種命令或批評的感覺,雖然明確地說明了你的觀點,但更不易於接受。如:「我不同意你今天去北京」這句話,我們換一種說法;「我希望你重新考慮一下你去今天北京的想法」。交流中,很多的問題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詞語來表達的。
3、換一個角度表達更易接受
漢語是世界最復雜的語言之一,這種復雜性,也說明了它的豐富多彩,同樣的一種觀點就會有多種表達的方法。如,我們要說的意思是一個女士很胖。一種說的方式:「你真的很胖,需要減肥」;另一種說的方式:「你從前您一定是個很苗條的人」。表達的方式還會有很多種,如果你是那位女士,會喜歡哪種說法,當然是第二種。所以,我們在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不妨深思三秒鍾,也許會生成更精彩、讓人喜歡的語言。
4、運用好你的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包括身體各個部分為表達自己觀點而配合的各種動作。文字、語調、肢體動作構成了人交流的一個表達系統,只有各個部分完美的配合,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交流時文字、語調、肢體動作等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佔7%,語調佔38%,肢體動作(語言)佔55%。
如,我們僅看文字「這是一百萬元」,你可能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如果加上語調和表情就會很易理解其要表達的意思。如:我們在說「這是一百萬元」時,加上吃驚的表情和語調,就會讓人產生,來的很突然的感覺;如果加上很憤怒的表情和語調,就會產生惹了大禍的感覺,還會有很多的意思可以表達了。
5、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語言能給人以歧視、不尊重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削弱人的積極性,有時還會讓人反感,產生這樣的感覺,自然會對結果產生不良的影響。如: 「你必須在五天內完成這項工作。」變成這樣的說法:「依你的能力,相信你會在五天內出色的實現我們的目標。」這種表達交流方式,在工作中的效果是最顯著的,要養成這樣布置任務或工作的習慣,不但不降低你的權威,反而會更大提升你的魅力。
6、一語概全最傷人
說話就事論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時候人們說話時,就會把意思擴大化、深層化。如,孩子在倒水時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長有時就會說:「你天生就是一個敗家子。」想一想,就打碎一個杯子,就把人定性為敗家子,這與文化大革命有什麼區別。換一種說法:「沒關系,以後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說明你在成長,我們很高興。」切記,從觀念上不要給任何人下結論;從語言上不要給任何人下定論。事情是變化的,人也是在變化,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積極的因素,就事論事,決不概全。
7、情緒不穩少說話
人在情緒不穩或激動、憤怒時,智力是相當低的,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高度的情緒不穩定時,智力只有6歲。在情緒不穩定時,常常表達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話也講不明,更不能做決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謊言。生活、工作中,一句反目成仇,甚至鬧出命案的例子舉不勝舉。
8、幽默的話語分時說
有人很幽默,給人添加了不少交流的歡樂,但幽默要分時分地使用,切不可不分時間、地點隨意幽上一默。唐王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卻因大臣的一個幽默錯殺了一員大將。有一次,李世民接到密報,說邊疆守將王和可能要謀反,逐約幾名朝廷重臣商議,這時大臣李展內急,因事情緊急,李世民與幾個重臣就先開始商議對策,正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時,李展如廁回來了,他回來看大家都很嚴肅,就想幽默一下活躍一下氣氛,說到:「惡疾之存,傷身誤國,斬之最佳!」他本意是說自己拉稀,又傷自體還誤國事,沒有了才最好呢。可李世民沒有那麼想,他以為李展是讓他殺了王和,就說到:「依卿之意吧」,李展還說:「皇上聖明」。事後查明,王和根本沒有反心。
9、愛是一股無窮的力量
說話時以愛為根基,從關愛的角度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會讓人產生力量。我們常常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孩子犯了錯誤碼,家長一怒之下,把孩子暴打一頓,還會美其名曰:「我不是為你好嗎!」,你能肯定你的孩子會把你的行為理解成為他好嗎?部屬有了問題,領導會猛批一頓,並會最後補上一句:「這是為了讓你記住,也是為你好!」你的員工怎麼理解,誰都說不準。
10、能讓出成績也是一種藝術
誰也不會喜歡一個搶功的人,人們往往更希望得到鼓勵,讓出成績也是鼓勵,這主要是指智慧上的成績。如,我們在探討某某難題的解決方案時,有時是在自己的提示下,別人想到了辦法,這時就需要說:「你這個方法很有創意,可以一試。」而不是說:「我想法啟發了你」。說話能讓人喜歡,不只是一個表達技巧的問題,還而要我們養成學習、觀察的好習慣,不斷的約束與修煉自己,要常反思,悟出來的才真正成為自己的。良言一句三冬曖,惡語傷人六月寒,培養好自己的語言魅力吧!
D. 如何說服別人
在生活中需要說服的對象有很多,可能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上司、等等,在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要說服別人的情況,如果不掌握技巧,說服就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以下六點說服技巧值得借鑒:
總之,說服別人要有一定的技巧,掌握了這種技巧,你才有可能說服別人獲得成功。
E. 有效說服別人的步驟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面臨這說服,說服父母,兄弟,朋友,同事,領導等等,只要存在談話就會有理念的闡述,就會有意見的分歧,也就存在著說服
F. 採取怎樣最有效的策略說服別人
說服別人的有效策略是什麼呢?以下經驗值得借鑒:
(1)注重感情
人是十分珍視感情的,在人與人的接觸和交往中,感情作用十分重要。在說服人時,首先要創造一種平和、溫暖或是熱情、誠懇的氣氛。有人說,再雄辯的哲學家也不好說服不願改變看法的人,惟一的手段是先使他的心變軟。其道理就在這里。在說服對象抵觸情緒比較重的情況下,先讓他們發揮一下是對的。發揮不只是情緒的宣洩,而且,可以讓他們在原來的路上往前走得更遠。這時,因為事情已經過火、過頭,也因為走得越遠,錯誤越容易暴露,他們自己便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自己就把自己說服了。
(2)先順後逆,先退後進
心理學有個「名片效應」,是說與人接觸,先要向人家介紹自己的情況,讓人家了解自己,取得信任。心理學還有個「自己人效應」,是說與人接觸,要取得人家信任,就應該先讓人家認可你是他的「自己人」。我們採用這種先順後逆的說服方法,確實可以消除對方的對立情緒,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引出認同感。
當雙方已經對立起來的時候,要說服對方就很難了。但是,你轉換一下思維的角度,取其可取之處,先轉化對方心理和情緒,然後再理性說服,就容易有效果了。
先退後進是說,先按被說服者的思維線路和行為途徑往前推,一直推到錯誤處,以此得出結論——此路不通。這樣,站在對方思想和行為的角度說理,就容易被接受。
(3)尋找溝通點
這就是如何引起對方注意、善於提出問題。實際上,無論在心理上、感情上,還是在理性上,我們都可以找到雙方的共鳴之處,即溝通點。共同的愛好、興趣,共同的性格、情感,共同的方向、理想,共同的行業、工作等等,都可能是很好的溝通媒介。事情往往是這樣的,對方哪怕是向我們這方邁過一小步,他們的立場、態度、認識,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4)拿出權威的數字
心理學有個「權威性偏見」,是對權威產生的一種過分崇拜的評價性偏見。人們聽到、看到權威的,往往是閃光的東西,並不了解他的另一面,所以會產生盲目性。問題是,人們並不很清楚這一點。你用權威的話說,人們就信服;你拿出權威的數字,人們就很少提出疑義。這樣,在一定的條件下,適當引用權威的語言或材料,也能起到說服的作用。比如,「事故多發地段,請注意安全」和交警提醒您:「這里一個月有3人死於車禍」顯然,後者的作用會大得多。
(5)歸納法
這是一種提供多種事實,讓對方自己去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對立情緒的人,採用只提出事實,不給結論的方法,容易被接受。
(6)對比法
擺出正反兩個方面的事實,讓對方去判斷是非曲直,或讓他們跟著我們一起去判斷對錯。這也是一種好方法。
(7)以大同求小同
在具體問題上發生分歧,如果一直在具體問題上糾纏,事情往往不好解決。如果把這個問題挪到相關的,如目標、理想這樣的高層次上,我們就容易找到共同點。自然,有共同點,又是大共同點,統一看法,也就好辦了。
(8)利用興奮點
就是利用人們最關心,能引起人們興趣、興奮的事情,把這些事情和我們要說的事情聯系起來,以此激勵、刺激人們的理性,以便獲得說服的效果。這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善於尋找那些確能使人興奮的事情。
(9)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愈強,愈要注意讓事實講話、佐證,否則就會因對方缺乏感性體驗,影響對「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擺事實,講道理,讓事實來說明道理。現在一些大道理所以讓人聽不進,就在於講得虛。
(10)以小見大
思想是有差別、有層次的,講道理也應有層次。缺少層次,一下子跨越幾個台階,會讓人感到道理離得很遠,接受不了。應善於講清小事情中所寓含著的大道理,從近邊事情中講可望及的遠道理,從淺表事情中挖掘出十分深刻的道理。
(11)反詰設問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干問題,用問話提出。一則引發興趣,啟發大家共同思考;一則用以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使人覺得不是在灌輸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討問題。這種方法,變聽為想,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在拋磚引玉、換位思考中,讓「系鈴」人自己「解鈴」。
(12)迂迴引導
正面一時講不通,不妨搞些「旁敲側擊」。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剝繭抽絲,逐步引導,層層深入,最後「圖窮匕見」,將大家的思想統一到一個新的高度。有時也可借題發揮。講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這樣可以避免把講道理變成簡單的演繹論證,使對方易於接受。
(13)理在情中
有時講大道理,對方並非對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與講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來。這時講道理的人要善於聯絡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無令對方反感的地方,及時克服和糾正。尤其當對方抵觸或反感情緒較大時,首先要以誠相待,要在理解、尊重、關心的原則基礎上,再講道理。
(14)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發人深省,給人以啟迪。現在有不少青年人,對名人與名人名言有一種崇拜感。把大道理與名人名言巧妙地結合,可以把大道理講得耐人尋味,富有吸引力。
(15)談心滲透
「大鍋飯不覺香」,講大道理僅靠在課堂上和公共場合講,受當時環境氣氛的影響,有些朋友可能聽不進。出現這種現象,有時就要開「小灶」,選擇一個恰當的場合,與對方真誠、平等地談心交流。
(16)語言感染
以適應對方「口味」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口語魅力,把道理講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美妙的語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殼,它能吸引聽眾去深入理解「內核」。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樹立自信心,相信正確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語言的訓練,努力提高表達的技巧。
(17)點到為止
講話嘮叨讓人厭煩,聽不進。有些人生怕人家聽不懂,翻來覆去地講一個道理,結果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是,應該因人而異,針對實際把握要講的內容,該講的一定要「點到」,同時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對方去領悟、消化。
(18)言行結合
有時對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條就在於講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贏得「講」的資格。把單純地講道理變成見諸於行動的邊講邊做,讓人在「看服」中更好地信服,自覺地接受大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