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葯怎麼吃葯效最好
服用中葯如果想要保證其效果,患者一定要按照醫囑定時服用,尤其是慢性病的調理。患者服葯最好選擇吃飯以後,或者空腹的時候,兩者至少要間隔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的時間,避免葯食同服。中葯的飲用方法,主要與其中葯物的葯效有關,如果是滋補的葯物,一般建議清晨空腹飲用,可以增強葯物吸收速度。如果是解表的葯物,一般建議中午之前服用。喝中葯一定要根據時刻,這樣可以提高葯物功效。中葯怎麼喝效果才最好,這個問題涉及很多個方面。首先,喝中葯是治療疾病的,而疾病的產生很大程度上與人的生活習慣、作息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治療痤瘡,有些患者的職業性質決定了作息時間是黑白顛倒的,這樣不論吃什麼葯物,都決定了治療效果不會太好。因此,想要喝中葯效果好,首先需要人的作息要規律。另外就是服葯期間需要忌口的問題:不要喝濃茶及咖啡,忌生冷油膩食物;特殊疾病,如患皮膚過敏疾病時,需忌口魚、蝦、蟹、牛羊肉等腥膻食物;水腫患者忌食鹽等。服葯期間注意情志的舒暢,也有利於葯效的發揮。
B. 如何喝中葯才能發揮出最大的葯效
中葯是許多人養生滋補、增強抵抗力的選擇之一,服用中葯有很多講究,每天喝幾次中葯,喝中葯不能夠吃什麼,甚至連喝葯的姿勢以及溫度都有要求。中葯並非越燙越好,如果趁熱一飲而盡,不僅會對自己的胃腸道有刺激性,反而對於宜溫服的中葯來說,熱服之後並不會發揮全部的葯力。
如果真的不願意喝中葯的話,可以利用吸管直接將吸管口放在喉嚨處,不接觸舌面自然不會嘗到過多的苦味。
C. 中葯正確的喝法是什麼如何更好的發揮葯效
飯前、飯後服用中葯,還是要根據身體症狀區分。屬於上焦(心肺症)可飯後服用,這樣葯效能夠持久。屬於下焦(膀胱和腸道)要想葯效快速到達,可以飯前服用。服用時間點的選擇,跟葯性以及病位密切相關。一般治療下焦疾病或者補益類的中葯多在飯前服用,以使「飯壓葯」使葯物直達下焦肝腎;同理,若是治療上焦疾病或是發散類的中葯,一運用中葯湯劑療病是一個系統工程,科學的服葯方法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環。正如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說:「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反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來評判飯前還是飯後服用,哪個好,而只能說,有些葯物適合飯前,而有些葯物適合飯後。
中醫則更多的要考慮,飲食和葯物之間的沖突,因為中醫方麵食葯不分家,葯和飯之間會產生相互的作用。所以,中葯來說的話,大部分有一定的嚴格的不同中葯的服用時間也有所不一樣,有的適合飯前空腹時喝,有的放在飯後喝更好,這要根據葯物作用特點和對腸胃道的影響來決定。恨不得救活無數眾生,但憑心而論,無能為力,做為醫務工作者的我來說,四十多年臨床,治病無數(真正無數)一個小小的鄉醫,讓高大上看不上的小鄉醫,但是我發揮我的特長,為鄰里。
D. 服用中葯要注意這些,才能喝出好葯效
不少朋友都有過喝中葯的經歷,但是,你知道中葯要怎麼喝嗎?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喝葯調理本身就是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的,氣候與葯材本性是無關的,只要針對病症用對葯材,夏天喝中葯也是能起到調理身體的效果的。
中葯的煎煮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它的療效。
煎葯宜用砂鍋、陶器
一般推薦陶器、砂鍋、搪瓷等器皿煎葯,因陶器與葯物所含成分不發生化學反應,加上砂鍋傳熱均勻、緩和,價格低廉,易於保暖,被人們廣泛使用,所以認為砂鍋是首選的煎葯器具。
煎中葯不宜選用鐵鍋、不銹鋼和鋁鍋等金屬鍋。明代李時珍說: " 煎葯忌用銅鐵器,宜瓦罐" 。因為鐵質容易與中葯中所含鞣質或甙類成分起反應,易被氧化,會改變中葯葯液性質,影響中葯療效。
煎煮前冷水浸泡
准備煎葯前,中葯飲片只需快速漂洗一次,不需要過度清洗,以防有效成分流失,尤其是對於特殊炮製過的中葯。煎煮前最好能用飲用水浸泡,水量一般須浸沒葯物或高出葯物2~3厘米,讓水分滲入葯材組織內部,以便於在煎葯過程中,中葯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
浸泡時間,根據葯材而定。一般對花、根、莖、全草類葯材為主的可浸泡20~30 分鍾。以種子、果實等為主的葯材,在浸泡前應先打碎。提醒一下,需要後下的中葯不用煎前泡浸。
先武火煮沸後改文火
煎煮火候一般是武火煮沸,文火煎葯。《本草綱木》雲: " 先武後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未沸之前宜用較強的火力,俗稱武火,沸後改用較弱的火力,俗稱文火,這樣以保持微沸狀態,既可減少水分蒸發太快,甚至煎糊、煎干,又有利於葯材中成分的充分析出。
煎煮時間
不同的中葯由於葯性的不同,煎煮的時間也有長短之分。一些貝殼類的葯物因為有效成分難析出,需要先煎煮30~60分鍾;一些有毒性的中葯如熟附子等,也要先煎。一般治感冒的解表葯應先用大火煮開後,再調到小火煮15-20分鍾便可。而其他中葯則在大火煮開後再煮30分鍾。滋補性的中葯大火煮開後再煮約40分鍾。通常,一劑中葯用3碗水泡浸後,煎制一碗湯葯較宜。
煎煮次數不宜過多
一般一劑中葯可煎2次,每次可煎煮約300毫升。第一次煎出的葯效成分最好,第二次煎出的次之。有的專家主張將兩次所煎葯液混勻,分2次服用,葯效平衡。
建議一劑中葯煮一次即可,不必復煎,尤其是砂仁和木香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揮發油,不宜久煎,煎久無效。此外,不少的胃病患者都是脾氣虛,常常用到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的葯物,在復煎過程中會使這類葯物的葯性變得更加溫燥,如果有虛火,患者服用復煎的中葯後容易出現咽乾咽痛等上火症狀。
服葯時間和服葯溫度是很多朋友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要記住的:
服葯時間
教科書上建議服葯時間根據病情和葯性而定,滋補葯宜飯前服,以利於葯物的吸收。解表葯煎後應趁熱服,覆蓋衣被,促使汗解。對胃腸有刺激的葯應在飯後立即服下,以減輕對胃腸的刺激。驅蟲、攻下葯應空腹服使葯力集中,見效迅速。安神葯應在臨睡前服用,增加鎮靜安神作用。
對於胃病患者,我建議盡量白天服用中葯,有利於補充脾胃陽氣,可選擇半飢飽的時候,如早、中飯後的1小時左右服用,這樣不會影響進食量。如果飯前服用1碗中葯,無疑會使胃的空間減少,正常進食量自然就會減少。
服葯溫度
溫服:一般葯物均需溫服,達到和胃益脾,減少胃腸刺激。而且對於風寒感冒者最好是熱服,以增強解表發汗祛寒的效果。
服中葯時一般應少食生冷及其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消化吸收,從而影響康復速度,尤其是脾胃虛弱的患者。
服中葯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和利尿成分,與中葯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葯有效成分的吸收,加快排泄,降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
此外,不同性質的中葯有不同的忌口食物:
服用清熱葯或滋陰葯,應忌用或少食酒類、辣味、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服用溫補葯時,應忌食生冷寒涼之食物;服解表葯時,應忌食具有收斂作用的生冷及酸味食物;吃安神助眠等中葯的也不宜喝濃茶、咖啡等興奮神經的飲料。
服中葯期間,為更好發揮葯物療效,在服葯食忌、頻率、時間各方面、應注意一些具體細節,具體如下。
服葯食忌
服發汗解表葯後,宜多喝熱開水或食熱稀粥,服後應安卧,以助葯力促使汗出,同時忌服酸味食物及冷水。
忌食可能妨礙脾胃功能,影響葯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多脂、黏膩及有刺激性的葯物。
服用中葯期間不要喝濃茶和咖啡。茶葉中的鞣質與中葯成分結合易形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鐵,降低葯效。
服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平肝、潤肺、明目等葯物時,忌酒、蒜、可樂、咖啡、辣椒、羊肉等辛溫刺激之品。
服用溫經、補陽、澀精止瀉、祛風濕、止寒痛葯物時,忌食冷飲、生梨、螃蟹、柿子、竹筍等寒涼之品。
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類、羊肉、臭豆腐、豬頭肉等誘發食物;水腫病患者要禁食腌制食品及過量鹽。
忌服葯過量,否則會造成不良後果。催吐葯過量會傷脾胃;清熱葯過量能導致中焦部分陽氣衰微;理氣葯用量過多易耗氣傷陰;病邪未凈者服補養葯過早會產生「閉門留寇」之患。
服葯頻率
一般疾病,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危重者,可每間隔2~4小時服用一次,晝夜不停;嘔吐及食管有病變的患者可小量頻服。峻烈、有毒葯劑,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收效即止。
夏季服用中葯最好在飲食上有所節制,最好不要在吃中葯期間吃燒烤、冷飲和海鮮。
因為,燒烤的食物容易上火,生冷的食物不易消化,冷飲也要少喝,這些東西都會損傷胃氣,影響脾胃功能。
建議清淡溫和飲食為好;喝中葯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葯成分與茶的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但可以喝水,如果覺得口味較苦,非糖尿病患者還可以加些冰糖再服用。
E. 怎麼樣喝中葯才能讓中葯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是要剛熬好就喝嗎
通常請求在飯前或飯後服用中葯,但無論飯前還是飯後,進餐的時間距離都不應太短。許多人飯前空腹服用或飯後飽腹服用。他們最容易嘔吐,影響飲食,營養和葯物吸收。
有句老話「中葯灌腸」,這意味著您每次服用的中葯越多越好。但是,喝很多苦葯水會刺激胃腸道,畢竟不舒適,而且服用的葯物因人而異。每天一劑中葯,每劑三湯,合計約750ml果汁,三劑,每次250ml最佳。
F. 中葯一般怎樣喝才能更容易被吸收
中葯的服法餐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用於治療肝腎虛症和腸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葯均宜餐前服。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性容易下達,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粘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餐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用於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因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葯,或毒性較大的葯,均宜在飯後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常用於治療脾胃病。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用葯後應仰卧;有心、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康部位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病部位側卧。
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沖服:沉香、木香等貴重葯物或芳香葯,久煎影響葯力,有時要沖服,即先將葯物置入杯中,乘熱將葯沖入,溫浸片刻再服。肉桂、藏紅花等熱水浸泡後即可服用,以免久煎使葯物的有效成分揮發。
冷服:在葯液冷卻後服。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宜冷服。
溫服:葯煎好後放一會,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凡平和補益葯均宜溫服。
熱服:在葯液比較熱時服用。凡解表葯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的目的,袪寒、通血脈的葯也宜熱服。
G. 怎麼樣喝中葯才能讓中葯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有什麼辦法
很多朋友在身體出現一些疾病的時候,喜歡吃一些中葯來治療,因為我們都知道中葯的副作用是比較小的,並且可以治癒很多疾病,但是你真的吃了中葯嗎?其實中葯有很多的講究,中葯的消費也有講究,正確的飲水方法可以增加葯物的功效。
冷熱衣物: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治療發燒的葯物,如腸胃熱,患者想喝冷飲,可服感冒。對於寒證的治療,如外感感冒葯,宜服熱葯,服熱葯後,要喝一些熱粥,用汗液蓋住被子,這樣才能顯著發揮效果。中葯的溫度是細膩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液的溫度是很講究的。光服法有十餘種,液溫分溫服、熱服、冷服三種。一般的中葯湯劑應「溫」,即湯劑煮沸後立即過濾乾燥至30℃~ 37℃室溫下飲用;丸劑、粉劑中成葯要用溫開水服用,這也是一種溫。散風寒的中葯應「帶熱服」,服後可吃一些熱粥和熱水,以助葯。解毒清熱的葯物,尤其是夏季的中葯,感冒時服用效果更佳。
H. 中葯的喝法.
千百年來中葯以其獨特的治療方法和良好的治療作用深受人們喜愛。中葯的服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中醫對中葯的煎法和服法均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恰當掌握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1、中葯的煎法是指煎葯方法。煎葯方法歷來受到人們重視,清代名醫徐大椿曾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煎葯用具:前人認為「銀為上,磁者次之。」不主張用錫、鐵鍋煎煮,因有些葯物用後會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目前則通用砂鍋、砂罐,價廉而且不會發生化學變化。(2)煎葯用水:用清凈而無雜質的河水、井水、自來水或蒸溜水為宜。用水量視葯量大小而定,一般以漫過葯物一寸左右適宜。入煎前最好用冷水將葯物浸泡半小時後再煎。(3)煎葯火候:煎葯火候需要根據葯物性質而定。如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花葉類葯物,一般需急火煎,煮沸3—5分鍾即停火,再燜10分鍾左右即可,否則過火可能喪失葯效。如滋膩質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莖一類葯物,一般須慢火煎,烏頭、附子宜慢火煎1小時,中間不加水,可減低毒性。(4)煎葯時間:一般葯物煎煮15—20分鍾左右。但根據各類葯物的不同,又有較特殊的煎法。
先煎:如介殼類,礦石類葯物應打碎先煎,煮沸後約10—20分鍾,再下其他葯。泥沙多的和質輕量大的葯物,如灶心土、茅根、竹茹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後以汁代水煎其它。
後下:氣味芳香的葯,宜在一般葯物即將煎好時下,煎4—5分鍾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
包煎: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種子類葯物宜布包煎,防止煎後葯液混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刺激。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葯,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時被其他葯物吸收,可另燉或另煎。如人參,應切成小片,放入加蓋盅內,隔水燉2—3小時(也可研粉吞服或單煎服用)。又如難於煎出氣味的羚羊角、犀角、應切成小片另煎2小時取汁服(亦可水磨汁或銼成細粉服)。
2、中葯的服法。服葯是否合法,對療效也有一定影響。(1)服葯量:中葯一般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考慮每天服二劑。慢性病可以一劑分二天服,或隔一天服一劑。每劑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補葯可煎三次。每次煎成葯汁250—300毫升。可以分煎、二煎分服,也可將兩次煎的葯汁混合後分2—3次服。(2)服葯時間:一般來講宜在飯前約一小時服,滋補葯宜空腹服,治症疾葯宜在發作前二小時服,安神葯宜在睡前服。(3)服葯方法:一般湯劑宜溫服。服發汗解表葯除溫服外,葯後還需溫覆避風,使遍身持續地微微有汗。嘔吐或葯物中毒,宜小量頻服。丸、散、片等葯劑,除有特別規定外,一般都用開水吞服。
參考資料:自貢日報
I. 中葯起效關鍵:煲葯、服葯常見問答
中葯治病,是有幾千年 歷史 的,是行而有效的。但中葯煲的好不好,是絕對決定了中葯治病效果的。
中醫門診病人問的最多的,其實是煲中葯和服中葯的問題。我一直以為廣東人煲中葯是跟煮家常菜差不多,每家都應該會的,不需要我們醫生過多叮囑。但是,並不然,現在的年輕人基本是不知道的,中年婦女也很多不知道,只剩下那些知道的老年婦女,又不是家家都有。這個時候,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了。
中醫有言,多言耗氣傷神,所以,為了陳醫生的身心 健康 ,保留體力更集中精力給病患看病,撰文一篇,誰再問怎麼煲葯我就發文章給你看,白字黑字絕對比我都不是那麼標準的普通話和粵語更能描述得更清楚。
而且,最主要的是,如果個個病人都把這些問題問一遍,我全都一一詳細回答,我估計就真的成了慢郎中,一天只能看幾個病人,其他病人就有的等了。
那麼,門診病人常有哪些比較常見的問題呢?
第一、醫生,中葯是不是三碗水煲成一碗水?
答:煲葯用的水要泡過葯面3-5cm(首次煲就3-5cm水,翻渣煲就3cm水),最後煲到剩一碗水那麼多葯汁,就可以倒出來了。
不知幾何時,民間就開始有煲中葯「三碗水煲成一碗水」的說法,而且深入民心,這樣說法,醫方是省事了,患方可能就糊塗了。其實,但凡會動動腦,想想每一個人撿的的中葯材,大包小包,體積、吸水量都是不同的,哪有固定用多少碗水的呢?假如你家煮飯,煮1杯米和煮10杯米,難道都用3碗水?這肯定是說不通的嘛!
第二、醫生,中葯直接倒鍋里煲嗎?
答:葯材不能直接煲,大部分葯材可過一遍水去掉塵灰雜質,再用水泡半個鍾到一個鍾,然後把泡葯的水和浸泡葯材一起放入鍋里,大火燒開,小火再煲到充足時間即可。
中葯材用干凈冷水浸透後,這個時候中葯材基本都滲透了水分,就比較容易煲出葯物成份。如果不泡直接煲,容易造成水幹了葯物成份還沒煲出來的後果。
第三、醫生,煲葯用什麼鍋煲?
答:首選砂煲、瓦煲或陶煲,優質不銹鋼鍋也可以。但一定要避免鐵、銅、鋁等容易腐蝕生銹的鍋。
中葯材成份復雜,部分葯材容易腐蝕不穩定金屬,或與不穩定金屬起化學反應,形成有毒性的物質,或破壞葯材有效成份,對疾病和人身體 健康 不利,需嚴格避免。
第四、醫生,中葯一天煲多少次?
答:中葯一般煲兩次,分為頭煎、二煎(也叫復煎)。煲第一次,濾出葯汁,剩下的葯渣再煲一次,再濾出葯汁。然後頭煎和二煎的葯汁混合在一起,分成2~3份,一天喝2~3次,一次喝一份。葯物煲兩次有效成份已基本釋放出,沒必要煲第三、第四、第五……次。
道理很簡單,就像家裡的茶葉,泡一次,喝完,剩下的茶葉再泡一次,也可以喝,但第三遍泡,就沒味了。復煎可以節省葯材,保護環境。雖然有些病人可能不差錢,但是,浪費葯材就是浪費資源,也是不對的。
第五、醫生,能不能早上煲一次喝了,剩下的葯渣留在鍋里晚上回來再煲來吃。
答:不可以。正確做法是:頭煎、二煎連續煲兩次後濾出葯汁放保溫瓶或冰箱存放,分兩~三次進服。
中葯材也是含有很多營養物質的,葯汁常溫存放或留在葯煲里,葯汁里的細菌會過度繁殖、變質,引起胃腸道感染。這種情況在氣溫越高、越潮濕的天氣(如春夏季)越嚴重。放冰箱的中葯再拿出來喝時,最好是用微波爐或倒鍋里加熱再喝。
第六、醫生,中葯煲多久?
答:一般中葯,頭煎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類中葯(急性病如感冒、急性陰道炎或盆腔炎等)頭煎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類(大部分調經種子葯)中葯頭煎30-40分鍾,二煎20-30分鍾。
如果煲的太久導致葯汁過濃,會造成葯汁反滲透至葯材里,引起葯汁有效成份流失,補救方法:再往鍋里加開水,小火再煲5分鍾,讓滲透進葯材的濃葯汁再釋放返回至葯汁里。
第七、代煎的袋裝中葯能不能整包放熱水裡泡熱後喝?
答:不建議。建議用微波爐或鍋徹底加熱後再進服。
袋裝打包的中葯整包置入熱水中泡的話,容易出現葯液周圍熱中間冷現象,這種冷熱混合的葯液,容易引起腸胃脆弱的人群腹脹腹瀉,所以盡量避免。
第八、先煎、後下、包煎、焗服是什麼意思?
答:各種特殊用法如下:
先煎:特殊葯材先小火煲30分鍾,再加入其他葯材一起煲。如紫石英、龍骨、牡蠣、珍珠母、制附子(黑順片)、鱉甲、龜板、鹿角等。
後下:特殊葯材在其他中葯煲好前5-10分鍾入鍋煲。如藿香、佩蘭、薄荷、鉤藤、豆蔻、砂仁、大黃等。
包煎:如滑石、海金沙、灶心土、蒲黃、籽類葯材等因過細小、容易浮起、不易過濾需要棉布包裝好入鍋煲;如枇杷葉、旋覆花、辛夷等有絨毛對咽喉有刺激的葯材也需要包煎;
焗服:某些葯材如肉桂粉、三七粉、紅花等不適宜煎,需用滾燙葯液或開水沖茶葉一樣沖泡,然後蓋子蓋住焗一下即可入服。
第九、醫生,中葯餐前吃還是餐後吃?
答:大多數中葯都餐後吃,只要醫生沒交代,基本都是餐後吃,不需要再問。而特殊葯物醫生一般會特別叮囑,如驅蟲葯和瀉下葯,則需空腹時吃;安神類中葯應在睡前服用。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葯,都應有半小時至1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葯效。
第十、醫生,能不能用中葯湯送服西葯?
答:絕對不能!中葯(包括中成葯:即中葯製成的丸、膠囊、顆粒、口服液、粉等)成份復雜,與西葯一起吞服容易產生各種已知的或未知的復雜化學反應,降低葯效、增加毒性,所以不能一起吞服。建議中葯和西葯間隔開一個鍾頭吃或三餐錯開時間吃以避免出現中西葯物嚴重反應。
細節決定成敗,中葯煲的好不好,就決定了葯物的療效。可重要了,需要吃中葯調理治病的親們可得認真學習學習了。
(圖: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