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與思想路線

教學方法與思想路線

發布時間:2022-08-10 06:37:52

『壹』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傾盡心 血獻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1.教育作用:
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較多勞動力,「富」指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對個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先天素質,「習」指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2.辦學方針:
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一般平民,利於教育和文化發展。它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學而優則仕」孔子提出從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養人才的路線,概括為「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把讀書與做官聯繫到一起,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和籠絡人才的手段。
4.教學內容:
孔子創立私學,以「六藝」為內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編撰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教學的特點有:偏重社會人事;偏重文事;輕視科技與生存勞動
5.教學方法
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提倡啟發式教學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以「仁」為最高道德准則。「仁」 與「禮」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德育原則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 改過。
7.教師條件:
孔子認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有:(1)學而不厭(2)溫故知新(3)誨人不倦(4)以身作則(5)愛護學生(6)教學相長
8.歷史貢獻: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如 強調教育的作用,創立私學,編纂六經,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全面、正確地去評價,批判繼承

『貳』 如何上好思想道德的課程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於道德修養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藉此,教育思想大討論之際,淺談一個個人一點膚淺的觀點。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為大學承擔著培養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著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我們在大學期間學英模、趕先進,加強道德修養是十分必要的。

[b]如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呢?[/b]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說、零食等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說或懶說,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著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著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所以說應該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其次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開設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並設立專項研究機構,根據學生狀況因材施教。我們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為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為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丑」,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最後,加強大學生學英模、趕先進,自覺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從過去全社會學雷鋒,學習孔繁森等給人們的思想也帶來一定浪潮,今天我們的大學教育將學習先進、英模的活動開展的怎樣呢¡至今我所見的也只是學術報告、信息交流等一些專業技術報告。而各行各業的先進事跡報告在我們高校講座中幾乎沒見過,也只是從報紙、新聞里能見到。特別是我國最近發生的「非典」災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非常時期涌現出來的白衣天使的先進事跡,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去學習。她們的道德品質是那麼高尚,我們的高校教育者應在「非典」結束後將這些「白衣英雄」請進我們高校,給我們的當代大學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類似這樣的活動應多開展,這將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有深遠的意義。

以上的觀點和看法是我對高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的有益探索,是為我們高校素質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它必將對我們高等教育的跨世紀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b] 黨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b]反映和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規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貫徹落實《綱要》,要注意抓重點人群和重要環節。「思想道德修養」課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必經環節。我們應當緊密結合這門課程的特點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實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認真貫徹落實《綱要》。

[b]一是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准確把握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b]當前大學生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有理想、有道德是他們的主體形象。但隨著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大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顯增多。對於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要實事求是地調查和分析,要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對於大學生中比較普遍存在的道德觀上的某些觀點和傾向性問題,要在教學中作深入的剖析、正確的回答。在摸清大學思想道德狀況,研究其形成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綱要》要求和德育總體目標,規劃和確定大學階段道德教育的內容、要求、原則和方法,在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

[b]二是要豐富和拓展「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的內容[/b]。《綱要》在總結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應當說,公民道德和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這就要求我們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在已有的基礎上,加強研究,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說充分講清楚,把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說充分講清楚,把「五愛」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作為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說充分講清楚,把「三德」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說充分講清楚。

[b]三是要把握和突出「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道德觀教育中的重點[/b]。《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基本道德規范,既包含了傳統美德、革命道德的內容,又弘揚了時代精神,體現了時代特色。我們應當注意到,這20字基本道德規范在《綱要》中不是放在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中來表述,而是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中來表述。這反映了這些基本道德規范在當前公民道德建設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表明了這些基本道德規范是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點工程,當然也應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b]四是要改進和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方法[/b]。教學方法應該是課堂講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既要搞好課堂教學,講授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又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他們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把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結合起來。

[b]五是要推進和深化「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建設[/b]。《綱要》在公民道德建設的方針原則方面提出了「六個堅持」。這些方針原則,是我們在教學內容中要體現和貫徹的,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建設也是有指導意義的。我們應遵循「六個堅持」,正確認識和處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面臨的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建設與批判、自律與他律、先進性與廣泛性、一元性與多樣化等關系,切實增強教學和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和時代性,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叄』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樣繼承其積極因素和發揮其現代價值

古代教育思想精粹解讀(轉載)
教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教育的內容是適應現代人的發展,教育的方法永遠都在更新與變革之中,這是勿庸置疑的。雖然教育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並不長,但中國的教育實踐已有豐富的經驗,教育哲學思想稱得上是源遠流長。我們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渴望「詩意地棲居」,倡導「最優化的教學」(巴班斯基),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質教育,這些差不多都可以從遠至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找到理論與實踐的雛形。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仍在給當代的教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
一、「天人合一」中的人性化思想
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的「天」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體,同時又是一切價值的源頭。從天與人的關繫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幾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脈絡。
「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人要做到「盡心」與「知性」,這樣才能達到天人渾然一體的最高境界。傳統教育注重德育問題,關注人的內心。孟子說: 「萬物皆備於我」,發展成一種以「內省」和「反身」為特徵的心性修養理論。到了宋明儒家那裡,「知性」與「天理」又成為理學家們身心性命之學的指導思想。王守仁說:「必欲此心純乎天理」。就是極端重視本心的作用。
盡管傳統教育思想缺乏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比如現今教育所主張的「人化」教育理念在傳統教育思想中或隱或顯地貫穿始終。從外在的規范向人心的心靈深處探尋意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價值。注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是傳統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二、「開拓胸次」、「聖者氣象」的教育境界。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這種人既能克己復禮,獨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濟天下。中國的思想家和道德家們大多以「聖人」的後繼者自許,道德培養也因此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學》里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韓愈以「道統」的繼承者自命,宋明理學家們嚮往的是「孔顏樂處」,「處處表現聖者氣象」。他們也都著重培養氣節和操守,主張發奮立志與自我節制的結合,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負自我砥礪。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經常和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著更高的思想境界。
總的說來,《大學》中提出的「三綱」和「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對儒家傳統政教關系的極為精練的闡明。古人講「修己安人」,又要「內聖外王」,「修己」之後是要「安人」,「安人」即是為「外王」,從自身做起,將「八目」落到實處才能實現「內聖外王」。這其中也包含著儒家知識分子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因材施教,「不憤不啟」的教學方法。
古代的教育家們是深諳現今我們所說的教育心理哲學的,例如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為政》),根據學生的才能的高低進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著差異,教育應以學生的不同的才能和特長作為依據。《論語》中子張、子路、子夏、子貢、仲弓都曾向孔子「問政」,孔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個性予以解答,表現出對不同個性的寬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莊子則主張順其自然,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在他看來各揚其長各避其短,才能終得其所。
如何教導學生呢?《論語·述而》中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中國最早的教學理論專著《學記》中也認為:「君子之教,喻也。」教師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也就是說教師應當積極引導,以開導代替「牽」、「抑」的教學方法。師友間甚至可以相互質疑問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四、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修齊治平」的基礎,只有重視自身的修養,才能夠造就理想人格,實現「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傳統儒學重在培養治世「賢才」,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四教」(文、行、忠、義)「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又提倡循序漸進、專心致志、虛心涵泳、居獲持志等等學習方法和態度。
例如學思結合,學思並重的問題。孔子有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禮記·中庸》把孔子學思並重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五個學習步驟,充分肯定了其中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孟子強調「思」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而朱熹又進一步發展了《札記》中的觀點。到了王夫之那裡,則認為「學愈博則思愈遠」。這些對學思關系的精闢總結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有著重要啟發性的。
「知」 和「思」的同時還要「習」與「行」,孔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行」、荀子說:「知這不若行之「,朱熹主張「力行」、「知行相須互發」,王守仁主張「事上磨練」,王夫之「知行相資以為用」,顏元倡導「習行教學法」。雖然在知與行的先後、難易問題各有己見,但都注重「行」在為人與治學方面的重要性。
又例如如何處理「廣博與專精」的關系,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韓愈在《進學解》中一方面強調博學,另一方面又主張「提要鉤玄」。由博返約,以約馭博,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本期所選的幾段教育文字都涉及到這個問題。
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善於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善於啟發學生甚至教者的性情與智慧。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孔子:「有教無類」、「教學相長」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曾經提出過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義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認為以仁為本,仁者愛人;人各有所長,用人就要用人之長;德才兼舉,大度寬容。除此以外,他關於教育的論述范圍還是十分廣的,例如聞韶樂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張「君子習六藝」等等,這些都是美育與藝術教育的范疇。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特長都很了解。並且要求學生將學和思、學和行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注重啟發式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也」。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二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其三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關於學習的方法,他則認為要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董仲舒:「必仁且智」、「美道慎行」
董仲舒(約公元前179~前104),廣川人。董仲舒生活在大一統的漢初時期。他以舉賢良對策(「天人三策」)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教政策奠定了基礎,發展了儒家的道德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一時聲名顯赫,「為群儒首」(《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的教育心理思想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建構而成的。他把人性劃分為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被後世公認為性三品論的「始作俑者」。並且認為聖人之性不須教,斗筲之性無法教,中民之性應當教。最後一點是董仲舒重視教育的核心思想。性與教相結合,只有「繼天而成於外」(《深察名號》),才能培養出善性這塊「合金」來。
董仲舒把德育過程分為知、情、意、行四個階段或環節。提倡「必仁且智」、「安人正我」、「重志貴意」等等。特別重視道德行為的實踐,提出「事在強勉」,強勉努力才能修行成才。他的仁智統一論、「愛人」與「正己」論,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有實踐價值,與現代認知學派的德育統一論有不少相合的地方,至今仍熠熠發光。
朱熹:「格物致之」、「居敬持志」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出生於福建。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為主幹,兼取佛、道觀點,並嘆收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構建了一個「致廣大,極精微,綜羅百代」的集大成的學術思想體系。他把「理」作為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而「理」無所不在,「萬物皆有理」。他從理氣論出發,提出了「宇宙生成論」。在道德修養上,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天理勝則人慾退。
他還繼承了孔子「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的教育目標,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於「明人倫」。並且以「正心修身」為教育方法,以「聖人之德」或「賢人之學」為培養目標,以「修齊治平」作為士人階層的最高理想。
朱熹四十餘年從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學思想指導教育實踐,並總結出一套教學方法和原則。他認為學習是一個貫通和積累的過程,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時習、篤行。而貫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條原則。在他去世後不久,其門人編成《朱子讀書法》一書,用六句話對朱熹主張的學習原則加以概括,分別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會後期期最有影響的一位教育家。《四書集注》成為元明清朝代讀書人的必讀書;《朱子家訓》成為南宋以後家族文化教育的典範。從南宋以來七八百年,中國教育可以說受朱子的影響最為深遠。
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子。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學術思想,在知與行的關繫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並進」的觀點。以知為行,知而必行,行而後知,其中蘊含著許多有價值的認識和道德修養思想成分。他又明確地宣稱平生講學,專在「致良知」三字。他以「良知」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無類」的理論依據。從「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發,主張教學重在引導學者「各得其心」。
王陽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學說作為反對朱學的精神武器,批評理學「外心以求理」,同時猛烈抨擊朱熹以及當時學者那種「循章摘句」、「支離決裂」的惡劣風氣,明確破除當時的迷信,獨樹一幟,另立體系,是時代的勇者。他所倡導的、所身體力行的,就是一條以內聖帶動外王的路線,其中包含了一種道德和形而上學的復興的要求,以及對宋代以來的理性主義潮流的一種反抗。
黃宗羲:「學貴履踐」、「經世致用」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明天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主張「窮經」、「通史」、「經世致用」,對浙東學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夷待訪錄》是黃宗羲的政治論著,裡面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改革要求,對君主專制提出了猛烈的抨擊,
其中專列《學校》一篇,集中闡述了他對學校的主張。首先他主張各類學校都要成為講政議事、確定是非、監督政府的機關。主持學校的是「學官」,為使學校能夠真正地履行議論國政、監督朝廷的職權,學官應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權力。那麼學官如何行使這種權力呢?黃宗羲主張天子和郡縣官吏,都要接受祭酒和郡縣學官的思想指導和政務監督。另外一方面,廣開言路,使學校成為輿論和議政的場所,限制君權。這種力主學校議政、由學校決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學民主的思想,在當時無疑起到振聾發饋的作用。
黃宗羲繼承了王陽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公言之而已矣」的思想,提出了「道」與「學」都「非一家之私」。真可謂千古不刊之論。
陸九淵:「切己自反」、「發明本心」
陸九淵的教育思想是其「心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槐堂興發教學開始到應天山建築精舍講學為止,陸九淵培養了數千名的學生。他的心學理論長期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眾多學派中獨樹一幟,而且直接開啟了明代的陽明學派。
他提出「六經皆我注腳」,這就突破了宋儒通過箋注經書來表達思想的理論框框,為人們表達思想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其中蘊含的是對主體獨立思考的肯定。
在教育方法上,陸九淵認為必須堅持向內不向外,為己不為人的反省內求的教育方向,並以「易簡」工夫作為諸種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則。具體的教育方法大致包括:辨志立志、改過遷善、學當知本、優游讀書、師友相輔等等。他認為通過這些教育、學習和道德修養功夫之後,人方有可能成其理想的教育人格。
總的說來,陸九淵的教育思想體系,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證了充塞宇宙之「道」「理」的客觀性、實在性和普遍性,遵循其對「心即理」等命題的邏輯規定,提出了一系列與其本體論、心性論思想相互呼應的教育原則和方法,不乏真知灼見。
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善於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善於啟發學生甚至教者的性情與智慧。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中國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轉載)
在現代社會,由工業文明所造成的人的本質失落,精神衰退以及道德滑坡等現象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通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新的世紀特別是我國社會的轉型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是構建轉型期道德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寶庫,其中,古代儒家追求個體人格完善美的德育目標,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在心理欲求的統一、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以及強調道德情感培養的德育過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追求個體人格完善的德育目標
在儒家倫理中心的思想體系中,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構成了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孔子所設想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和「君子」。「聖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來,能具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人就是聖人。但是,「聖人」的標准遠非常人所能企及,即便是堯、舜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聖人,因為「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由此可見,「君子」有兩個條件,第一是「修己」,第二是安人。君子人格的最終完善就是通過修己而治人。與「聖人」、「君子」相應的是「仁」。「聖」是具有效果的客觀業績,「仁」則是主觀的理想人格規范。「仁」實際上是對個體提出的社會性義務和要求,它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作為人性的本質和「仁」的重要標准。正是由於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一方面強調學習知識,另一方面強調意志的剋制和鍛煉。追求知識和控制、鍛煉意志成為人格修養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最終使個體人格的「仁」達到最高點。
孟子在完善人格設計上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孟子看來,理想的人格應是「聖人」、「君子」,「內聖外王」是對這種理想人格的基本規定。聖人人格是一種最高的道德人格,它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徵。
自孔孟而後,中國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視理想人格的設計,強調對個體完善人格的追求。對於個體完善人格的追求激勵著無數志士仁人臨事不懼,不計成敗得失,不問安危榮辱,具有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當然,儒家對於個體完善人格的塑造並非沒有缺陷,但是,對於當前的市場經濟社會而言,追求個體完善的人格確是應予以重視的一個問題。
二、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在心理欲求的統一
一般認為,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仁」。但孔子講「仁」是為了釋「禮」。「禮」是對社會的個體成員具有外在約束力的一套習慣法規、儀式、禮節,如:「入則孝,出則悌」等都是無多少道理可講的禮儀,只是要求人們遵守的一種傳統的規范。但是,作為統治秩序和社會規范的禮,是以食色聲味和喜怒哀樂等「人性」為基礎的。在孔子那裡,這種作為基礎的「人性」就是心理上的依靠。《論語·陽貨》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為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在這里,孔子把「三年之喪」的傳統禮制,直接歸結為親子之愛的生活情理,把「禮」的基礎直接訴之於心理依靠。這樣就把「禮」從外在的規范約束解說成人心的內在要求,把原來僵硬的強制規定,提升為生活的自覺理念,把原本神秘性的東西變為人情日用之常,從而使道德倫理規范與人的內在的心理欲求溶為一體。[1]外在的倫理道德規范不再是僵硬的、完全強制性的,而是人性化的,屬於理性與情感的統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由於孔子強調內在的心理依據,實際上使得「禮」從屬於「仁」,外在的道德規范(禮)服從於內在的心理(仁)。正如孔子說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可見,外在的實體(禮和儀)是次要的,根本和主要的是人的內在的倫理—心理狀態,也就是人性。
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他將道德的內在心理狀態或者說心理原則作為其理論結構的基礎,把他的「仁政王道」完全建立在心理的情感原則上。「仁政王道」之所以可能,並不在於任何外在條件,而只在於「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在這里,「不忍人之心」成為「仁政王道」的充要條件。這樣,就極大地突出了「不忍人之心」的情感心理。何謂「不忍人之心」呢?孟子認為:「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這也就是說,人的道德行為只是無條件地服從於內在的「惻隱之心」,亦即「不忍人之心。」以此看來,孟子把孔子的內在心理原則發展成了一種道德深層的「四端」論。在孟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強調內在的心理是其重點。荀子的觀點則與孟子相反,他更為強調外在規范的「禮」的作用。
儒家思想體系中所蘊涵的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在的心理欲求統一的思想對於現實的德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道德教育本質上是個體人格和品德的建構過程,是個體的內在需要與社會道德原則的對話過程。[2]道德領域是人自覺活動並充分發揮主體性的領域。道德本身是人探索認識、肯定和發展自己的種積極手段,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由於現實的積極的需要,是人積極性的源泉,因而道德需要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道德需要是道德行為發生的心理源泉。人的道德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的道德需要的滿足,從而獲得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過去,道德教育的根本缺陷在於過於重視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而忽視了道德教育的個體功能,忽視了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內在道德需要。因此,改進道德教育,必須使外在的社會道德規范與個體內在的心理欲求相統一。
三、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
由於道德上的心理依靠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道德規范與人的內在心理欲求的統一使得儒家強調道德自律,從而極大地突出了個體的人格價值及其所負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為著達到道德的自律,個體的自我道德修養至關重要。所以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自我道德修養。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立志。「志」就是「心之所之(止)」,立志即確立目的和理想,使個體有明確的努力方向,以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孔子非常重視立志的作用,正如他所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應當使自己分清善惡,要「好仁」、「惡不仁」,應「志於道」,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做到「行已有恥」(《論語·子路》),如果「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總之,「苟志於道,無惡也」(《論語·里仁》)。孟子與孔子一樣重視立志。他認為首先應「尚志」,就是要「居仁由義」(《孟子·盡心上》)。在孟子看來,一個人能以「仁義」為志,就能分辯善惡,認清應為與不應為之事,「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一個人既立志為善,就應當以不能行善為可恥,羞恥之心愈強,積極的為善勇氣愈增,「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孟子在強調立志的同時,還進一步闡述了他的「養氣」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志,無暴其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第二,內省。內省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自我道德修養方法。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內省實際上是道德上的一種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能對人產生重要的心理作用,「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人應當隨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論語·里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如果能夠寬於責人,嚴於責已,就能避免與別人發生怨恨,在人與人發生矛盾時,應「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根源。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忠恕」思想,他認為一個人如果碰到別人以不合理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時候,要「自反」,做到「反求諸己」。他說:「愛人不親,反其全;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自省的目的在根本上是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禮記》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慎獨」的修養方法。《中庸》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的方法強調的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人能夠獨善其身,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這種「慎獨」的方法無疑將孔子以來的自省主張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第三,力行。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立志和力行是密不可分的。他非常強調行,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他要求人慎言敏行,少說多做,「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在力行中,孔子特別強調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要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第四,改過遷善。改過遷善是儒家自我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孔子要求人能夠正視自己的過失,有改過遷善的勇氣。他說:「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他所重視的不是人不犯過,而是有了過錯之後能否改正,並且不重復自己的過失,即「不二過」。他還要求人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論語·子罕》),對於他人正確的意見,應認真聽取,並加以改正。孟子則繼承了孔子改過遷善的思想,主張「聞過則喜」、「見善則遷」。他贊賞子路和夏禹的做法,說:「子路,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丑上》)。他認為一個人能夠不固執己見,舍己從人,就能樂取於人以為善,就能日遷於善。人只有通過改過遷善,才能成為道德高尚之人。
道德教育作為個體品德的自我建構過程,離不開個體自我道德修養。古代儒家所強調的自我道德修養方法,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

『肆』 教師應該如何走群眾路線

第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並將理論用於指導實踐。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群眾路線等重要理論,有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和理論指導,有的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經過無數共產黨人總結得出的寶貴經驗。這些理論與經驗總結凝結著無數黨員的心血,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每位共產黨員都應該加強對這些理論的學習,從思想上提高認識,這些理論不僅對黨的事業和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們所從事的每項具體工作都具有指導意義。我們應該自覺地把黨的各項理論、方針、政策與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實際相結合,將大的理論應用於指導小的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第二,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開拓國際視野下的教育思想。

當今世界在各領域的交流不斷增強,教育領域也是如此。中國與世界各國大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在不斷發展和擴大。鄧小平同志曾經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論斷,在當今世界交流與融合日益增強的大形勢下,這一論斷更顯睿智,應該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當代教師應該努力學習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開拓國際視野,將先進教育理念應用於自己的教學活動,並注意理論總結,將中國的教育理念與世界接軌。

第三,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一方面要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關注本專業的前沿動態,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將新動態、新知識及時融入課堂教學,開拓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學習,站好講台,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讓學生滿意,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還要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引導他們在專業領域有所開拓。

第四,搞好科學研究工作,為本專業的科學研究添磚加瓦。

除搞好教學外,科學研究是高校教師的另一項基本能力和要求。搞好科學研究不僅有利於本專業的發展,還有利於本單位的學科發展和教師的個人發展。科學研究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促進,相互支持。高校教師應該教學、科研兩手抓,兩方面都搞好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教育學生,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培養後繼者和接班人。

第五,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積極聽取學生意見和建議,以學促教,教學相長。

早在先秦時代,我國的著名古籍《禮記》的「學記」篇中就有關於「教學相長」的經典論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高校教師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呢?學習本專業知識,更新知識結構,關注本專業前沿動態的同時,還要關注教學活動,積極聽取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要採取多種方式增加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如課堂交流、課間談話、座談等等,將他們的好意見和好建議吸取到今後的教學過程之中。

第六,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加強思考,加強理論總結。

從具體實踐到理論的總結是感性經驗到理想經驗的升華,及時總結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的優秀經驗無疑對今後的教學和科研大有裨益,這一點毋庸置疑。

加強思考和理論總結不僅包括本專業內的思考和總結,還應該包括對當前中國整個教育現狀的理性思考和總結。當今中國的教育事業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各級各類學校為祖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高速發展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眾多學校的辦學水平、辦學條件參差不齊,多了不一定是好的,國家應該如何控制?如何改善和提高一般學校的辦學水平,從而使祖國的青少年都能真正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如何能夠更趨於合理化,突出各自特色,如何設置既有利於社會發展,又有利於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精髓?高校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是分數高的還是綜合素質高的?如何將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社會風氣建設結合起來?等等。這些問題看似泛泛而論,實際上卻關繫到祖國教育的發展和祖國的未來,因為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與祖國和民族未來的命運直接相關。這些問題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員,尤其是同時又是黨員的教育人員應該深深思考的,這樣才能不負人民群眾的期望和重託,才是一個黨員教師應該踐行的群眾路線。

第七,要帶好學生,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知識的傳播注重傳承,更注重創新和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老師是把學生領入神聖學術殿堂的人,這一工作光榮而又艱巨。帶好學生不僅是針對帶研究生的導師而言,而且對所有的老師都是適用的。老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有不同的思維,允許不同的觀點與看法的存在,如果把學生禁錮在一種思想、一種觀點之中,科學研究就無從發展,也就不會培養出優秀人才,社會和國家都將會停滯不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是一句空話,教師應該深入思考,把這句話作為自己工作的要求和目標,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學生。

第八,加強師德修養,為人師表;具有奉獻精神,愛崗敬業。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黨員教師更加光榮。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加強師德修養,查找自身不足,端正工作作風,做好學生的表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激勵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用這句古詩來形容教師的工作是十分貼切的,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應該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把自己的知識和愛灑向學生,灑向講台,真正做到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

總之,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兼教師,人民群眾賦予了我們雙重的艱巨任務,我們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流於形式,要關心並致力於解決人民群眾所關心的教育問題。既要加強理論學習,也要積極參加實踐活動,積極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建言獻策。

『伍』 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以下幾點來講:一、網路信息技術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 二、網路信息技術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三、網路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更好地解決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的抽象性和實際問題具體性之間的矛盾。 信息技術,為政治學科的知識、信息的傳遞和交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不僅營造出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增大了課堂信息量,恰當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使教學生動形象,而不再是知識的權威灌輸和脫離實際的說教者,真正做到回歸生活。增強了政治學科思想教育的真實性說服力。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從而達到優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思想政治課,是共產主義國家在軍隊以及國家教育系統中所進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使學生了解並掌捏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並轉化為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

『陸』 孔子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編者按:孔子不但在德育方面總結了育人的原則,在教學也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原則。他的這些教育教學理念對今天的教育教學影響非常巨大。

教學方法知識的來源是認識論的根本問題,歷史上曾存在不同的認識路線。孔丘本人的自學過程和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經驗,表明了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實際上,他遵循的是「學而知之」的認識路線,他的教學方法論是以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認識路線為基礎的。

(一)學、思、行結合

「學而知之」是孔丘進行教學的主導思想,學是求知的途徑,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

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他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要多聽、多看,還要多問,擴大知識的來源和范圍,以獲得一些直接的經驗。學習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

他主張「學而時習之」,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復習、練習,才能牢固掌握。他要求弟子每天檢查所傳授的知識復習了沒有。在他影響下,弟子們很重視復習。曾參就把是否復習作為每天反省的三方面內容之一,子夏則說:「月無忘其所能。」各人的學習安排雖有不同,但重視復習卻是一致的。

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地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在論述學與思關系時,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讀書記誦一些知識,而不通過思考加以消化,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領,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而不通過讀書學習以吸收實際知識,那也會心中疑惑,不能解決問題。

單純的學或單純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學習過程中,必先掌握豐富的知識材料作為依據,才可能憑借這些材料進行有效的思考。因此,在學與思兩者關系中,學習居先,它是基礎,是主要方面。在有了知識材料的條件下,需要進一步思考,才能使認識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質。學習和思考兩者應當結合起來,這種見解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已初步揭示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教師根據學思結合的要求,不僅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知識,而且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思維能力,對所學習的事物,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弄清事實和形成這種事實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去思考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孔丘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如學《詩》,不僅要學懂記牢,還要能實際應用在政治上、社交上。如果不能應用,學得學得再多也沒有意義。學習道德也一樣,知道社會道德規范,就要體現於生活實踐中,如當仁不讓、聞義能徙、擇善而從、知過能改等便都是積極的行動。把自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統一起來,這才是孔丘所要求的躬行君子。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誇誇其談而言行脫節是可恥的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勤快一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應當更重視行動。學是為行服務的,能夠行,也就證明已有學。他的弟子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里體現的就是能夠行等於已有學的觀點。

從學與行的關系來看,學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學更重要。由學而思而行,這是孔丘所探究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過程基本符合。這一思想對後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庸》把學習過程分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顯然是繼承孔丘學、思、行結合的思想並加以發展的。

(二)啟發誘導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提出引導學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助產術」早幾十年。

孔丘認為,不論學習知識或培養道德,都要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思考,獲得切實的領會,才是可靠和有效的。為了幫助學生形成遇事思考的習慣,培養善於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提倡啟發式教學。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與悱是內在心理狀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朱熹《論語集注》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孔丘說這段話的意思是:在教學時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比如一個方的東西,已說明一個角的樣子,如果這個學生不能類推其餘三角的樣子,這表明他未開動腦筋去思考或者是他的接受能力還不夠,教師就暫不必多講,否則就是包辦和硬灌,難於達到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這種啟發教學包含三個基本要點:

第一,教師的教學要引導學生探索未知的領域,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慾,積極去思考問題,並力求能明確地表達;

第二,教師的啟發工作以學生的積極思考為前提條件,其重要作用就體現在「開其意」、「達其辭」;

第三,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發展,能從具體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則,再以普遍原則類推於同類事物,而擴大認識范圍。

孔丘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訓練學生的思考方法,他提出:「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簡稱為「由博返約」。博學以獲得較多的具體知識,返約則是在對具體事物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歸納,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則與觀點。博與約兩者是辯證的統一。學生具有了這種思考能力,對掌握知識就能起重要作用,最明顯的就是能把復雜的知識系統化,把握住知識的核心。孔丘問子貢:「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子貢答:「然。非與?」孔丘說:「非也。予一以貫之。」所謂「一以貫之」,是在多學廣識之後,綜合各事物的本質特徵形成一個基本的思想觀點,然後又以它為指導,貫穿於一切處事接物的言行中。顏回所以能「聞一知十」,就是他善於思考,掌握基本觀點並能運用推理方法來說明同類現象。

孔丘還提出「叩其兩端」的思考方法,從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進而解決問題。他有應用這種方法的實際經驗,「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他用反問的方式,引導對方從事物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答案。孔丘常用這種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他曾和子貢討論對人進行評價的問題,子貢問:「鄉人皆好之,何如?」孔丘說:「未可也。」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孔丘又說:「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評價一個人不可簡單片面,盲目從眾,失去准則,「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把握好人的准則,從正反面考察,只有全鄉的好人喜歡他,全鄉的壞人痛恨他,才能證實是好人。這種思考方法注意事物的對立面,在分析其矛盾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判斷,是合乎辯證法的。

孔丘善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廣為學生們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孔丘能循序漸進、巧妙誘導啟發人思考,不僅使學生學習廣博的知識,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思想觀點,在學習上不斷前進。顏回的好學和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啟發式教學是分不開的。

(三)因材施教

孔丘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並作為教育原則,貫徹於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他是我國歷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的提出,有其客觀的歷史條件。孔丘適應社會變革對人才的需要,開辦私學。其眾多學生的情況頗為復雜。就年齡來說,多數是青年,也有部分是成年,年齡差距較大;社會成分也各式各樣,貧民、小生產者、商人、地主、貴族都有;又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養、性格特徵存在很大差別;要求也不一致,有的請教幾個問題就走,有的則長期追隨左右,流動性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要進行集中統一的教學是不可能的,只有從各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來進行教育,才能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因材施教是適應這種需要的最好方法,有利於加速各種人才的成長。實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並了解學生的特點。孔丘了解學生,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通過談話。有目的地找學生談話,有時個別談,有時二三人或四五人聚集一起談,方式較為靈活。他了解學生的志向,就是通過與幾位學生自由交談而得到的。

第二,個別觀察。注意從學生的言論來了解學生思想特點是重要的,但也要避免單憑言論作判斷的片面性,因此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只憑公開場合的行為表現作判斷有片面性,要「退而省其私」;只憑一時的行為作判斷有片面性,還應對行為的全過程進行考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說,要注意學生的所作所為,觀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傾向,這就可以把一個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徹。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積累很多經驗,認為不同的事務、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質。通過了解,孔丘熟悉了學生的個性特點,並作出了評價。

(四)好學與實事求是的態度

孔丘認為,教學需要師生雙方配合協作,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

1.要有好學、樂學的態度

學生好學應當表現於實際行動,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求學的人對於吃住問題不必過多計較,重要的是要勤敏做事,慎於言論,向有道德學問的人學習,這才算得上是好學。好學還不夠,進一步還應樂學,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學問有用而學的人,不如為了愛好學問而學的人;為愛好學問而學的人,不如以求學為樂的人。以學為樂的人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學習存在濃厚的興趣,名利引誘不能動其心,對飢寒威脅

『柒』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實施、評價三個方面的教學能力

(廣西浦北縣小學數學五班學員:秦翔飛)教師只有把握好自己,把握好數學,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為什麼要進行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最基本的途徑,有效地設計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條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關注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參與,關注課堂效益和質量上,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勞動,但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1、現在的學生與過去的學生有很多不同,面對學生的變化,教學中的變化不能跟進。2、一些教師的教學目標全面而空泛,在教學中過程與方法游離,使得教學目標落實不夠;3、一些教師熱心於新課程下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但經常迴流於形式,有形式無實質;4、教學評價不能有效地引導與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5、教師不能對教學積極的改進與調控。6、教學的本質是根,教師在關注教學手段,形式的同時,有時會忽視教學的本質。感悟:對於作者指出的這些問題,逐一對照,感覺自己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著不少問題,在教學中對學生會出現哪些問題考慮的還是不多,如何應對考慮的也不充分,也就是備課中備學生方面做得還時不夠好。 二、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師要進行教學設計,必然要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考慮:要教授什麼,即教學目標是什麼,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前測;怎樣開展教學,設計出讓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路線;如何評價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設計評價問題。 在寫教學設計時,要圍繞幾個方面來寫:1、教學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在設計教學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時不要浮於表面,不能簡單的將一些寬泛的理念作為萬能的點綴,要讓理念真實的進入教學。體現教師在本節課或本單元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是對觀點的支撐,依次說明做法的有理有據。2、教學的背景分析。包括學生情況分析,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技術准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和反思。3、教學的目標設計。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安排等。教學目標應當描述學生通過學習後應知、應會的行為變化。4、教學的過程與資源設計。本部分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應把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學生活動、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表達清楚,可附教學流程圖。5、教學的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評價方式應應盡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強、靈活多樣。 三、教學設計時教案新的表現形式教師更習慣於撰寫教案,教學設計對教師而言是新生事物。將兩者進行比較時,發現主要有以下不同:①教案主要為教師的教服務,教學設計的作用更為廣泛;②教案更關注如何教學,教學設計更加系統化,更注重教學實效;③教學設計的起點更高,視野更寬泛;④教學設計更注重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⑤教師在寫教案時將自己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和學習效果的評價在大腦中呈現,而教學設計時教師更明確地分析學生情況,將對學生的了解明晰化,並事先思考評價手段來檢驗本課教學設計的實效性,對教學效果、對學生學習效果採取一定的評價工具進行客觀、科學評價、適時反饋,及時調控。教學設計關注教學目標的實施落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關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設計的形式本身利於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的落實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規律和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進行預設,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增強預設的開放性,某些問題的處理在預設時可以採取多個方案,課上針對學生情況選擇方案即時處理,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學生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從而增強教學目標落實的效果。在課堂教學實施後完成的教學設計,還可設置反思的環節,在反思中評價自己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並從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等方面的審視中分析原因,思考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做法。 四、在教學目標設計中要注意的細節問題:1、教學目標從關注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 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多個預案,根據預設目標,教學過程可由過去的直線型向樹型轉化,事先預設學生的多種狀況,特別是要考慮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的有差異的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決定選哪個樹枝,繼續實施數學教學。在互動中推進教學目標的提升。學生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成人不同,教師要考慮自己的設計是否順應了學生的思慮,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也就是學生的反應與教師不一致時,學生為什麼會出問題,原因是學生不夠聰明,還是因為沒有順應學生的想法,事實上很多情況都是因為教師這個前因帶來的後果,學生跟不上教師節奏的轉換,學生仍停留在對前一個問題的思考之中。教師因為是設計者,認為幾乎每個環節都是水到渠成的,但學生是這樣的思考方式嗎?當學生「出問題」時,建議老師給我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此時思考些什麼2、教學目標不要漂浮要融入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知識技能目標虛化,過程方法目標游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貼標簽的情況。設計目標注意要切實。三維目標可以藉助教學活動實現,他們不是彼此分離的。任何學習過程都是一定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有機整體,不存在脫離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或脫離情感態度的學習過程,可以通過恰當的數學活動設計,將三維目標融入同一個教學活動之中。 3、教學目標從關注知識技能目標向關注三維目標發展。但教學目標不能太寬泛,不是每節課都能凸現三個維度的目標。教學目標設計中允許對三個維度中的某個目標有所側重。與其面面俱到,不如有所突破。既關注預設目標,又關注生成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規律和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進行預設,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增強預設的開放性,某些問題的處理在預設時可以採取多個方案,課上針對學生情況選擇方案即時處理,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從而增強教學目標落實的效果。對於教學設計來說,教師要在認真分析教材,分析學生的基礎上,處理好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關系,使有效預設成為有效生成的前提。教師動態把握教學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問題,有效進行引導,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4、設計教學目標要從整體考慮,既考慮長期目標,又考慮近期目標和一節課的目標。五、教學設計關注教學背景分析教學設計中教師能夠深入分析學生情況,深入分析教學內容,並針對教師自身及學校教學實際,根據教學內容的適切性和學生特點預期學習效果,分析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背景分析的同時給以對策,通過背景分析給實施方案以具體支持,使實施方案更具有說服力。教師分析學生情況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而且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 六、教學方式設計重實效 根據教學內容對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比較,根據教師自身的教學優勢和所教學生的特點,作出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實現課堂教學多樣教學方式的有機組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教書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可以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七、深化教學設計案例研究進入課堂教學的只能是教師,課程改革的深層次發展,對教師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在新課程實踐中自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調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行教學設計研究,是教師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的過程。其一:有利於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學設計為教師潛能的發掘提供了空間,有效激發了教師創新的慾望,能夠使教師以自身的教育智慧開拓出很多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再通過創新型工作的開展,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其二:有利於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加強。教學設計研究引導教師思考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資源,處理好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關系。在課堂教學研究和實施中圍繞教學目標,在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並對以往相關教學行為深刻反思,促進教師思考和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審慎思考,全面規劃,提高教學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教師提高教學設計的水平,可以關注一下幾個方面。1、教師要認可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在與專家及教師同伴的對話中生成新的經驗和智慧,使自己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2、教師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思考有效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思維方式的有效方法。3、多學習。深入解讀教材,並參考其他教材,更好的挖掘數學本質,借鑒他人經驗,對比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4、多思考,勤反思。在教學設計實施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考其中的成功與坎坷。有時成功與否就差那麼一小步。大家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向前走那麼一小步,就將使你位於前列。5、多研究。與身邊的教師共同研討,聽骨幹教師和專家的意見,並吸取其中適於自己的成分。

『捌』 運用所學的現代教育思想的知識和理論,分析身邊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認識或解決辦法,建議使用

摘要 ×年月我從××師范大學畢業到××中學參加工作。擔任學校初一、初二年級個班(各個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同時在學校辦公室兼職工作。工作一年來,積極創新,努力進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教學水平,以教師職業標准來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順利地完成了從大學畢業生到教師的轉變。

『玖』 在教育教學中,你應如何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我們做事情就要實事求是,不能捏造,更不能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解放思想就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做為一個中學生更應該有創新的精神,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有意識的進行新的思維創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應該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因為這是我國綜合發展的必要步伐。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與思想路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7歲晚上失眠有什麼方法 瀏覽:30
手滑式手機使用方法 瀏覽:550
人民日報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 瀏覽:566
矩形梁工程量計算方法說法正確的 瀏覽:475
增生性喉炎治療方法 瀏覽:445
電腦無人機的操控方法 瀏覽:430
快速電熱水器清洗方法 瀏覽:267
紫蘇雲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4
懷孕怎麼減肥最好方法 瀏覽:356
人類都用什麼方法治病 瀏覽:227
紅米5的簡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32
汽車脫脂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915
雞下軟皮蛋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476
如何用中醫的方法來看病 瀏覽:15
腸子漏氣出血治療方法 瀏覽:810
曬白金的鑒別方法 瀏覽:439
痛風快速消腫方法 瀏覽:245
摩托羅拉翻新機鑒別方法 瀏覽:840
單晶硅的檢測方法是怎樣檢測的 瀏覽:58
吸奶器吸奶的正確方法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