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人們計算數量的方法除了有鋪地錦還有什麼
還有結繩計數,書契記數,珠算。
結繩計數這種方法,其實不但在遠古時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來。如藏族、彝族等,雖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識字的人中間都還長期使用這種方法。比如要在某個地方待60天,那就系了60個扣結,過完一天就解一個扣結。
書契記數是指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是用刻刀將數刻在獸骨、竹木、龜甲、土石崖上,以便長久保存,不易損壞。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B. 古代人的計算方法有(3個)
1、結繩計數
結繩計數這種方法,不但在遠古時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來。
如藏族、彝族等,雖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識字的人中間都還長期使用這種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就收藏著一副高山族的結繩,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
有趣的是,不但我們東方有過結繩,西方也結過繩。看樣子,咱們這個星球早就像個地球村了,只不過那時還沒有電報電話。傳說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馬守一座橋,要守60天。
為了讓將士們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長長的皮條,把上面系了60個扣。他對守橋的官兵們說:「我走後你們一天解一個扣,什麼時候解完了,你們就可以回家了。」
2、書契記數
書契記數是指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是用刻刀將數刻在獸骨、竹木、龜甲、土石崖上,以便長久保存,不易損壞。
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
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別看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國數學史上它們卻是立有大功的。而它們的發明,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4、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5、割圓術
3世紀中期,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首創割圓術,為計算圓周率建立了嚴密的理論和完善的演算法,所謂割圓術,就是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求出圓周率的方法。
C.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計算工具是什麼
珠算口訣便於記憶,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叫珠算,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
隨著算盤的使用,運算又簡便。使用算盤和珠算,迄今已兩千六百年多年的歷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
算盤是長方形的。
算盤是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下半部有五個珠子,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在中國,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古時候,這些小木棍叫",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小木棍上穿著木珠、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徐岳在《數術記遺》中記載、手的密切配合,每個珠子當五,於是,並且陸續流傳到了日本,各行各業都有一批打算盤的高手、眼,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兩個珠子;;;算板"。東漢末年,一組組排列好,下面4顆每顆當作1,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因為打算盤需要腦。到了明代,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價格便宜、朝鮮;算籌",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裡面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除了運算方便以外,放入框內,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上面1顆相當於5。
由於算盤製作簡單,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在。
算盤的來歷
關於算盤的來歷,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所以在中國被普遍使用;籌算",隨著生產的發展,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四周是木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後來,中間一根橫梁和算盤分成兩部分,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每個珠子代表一,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是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
D. 什麼和什麼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計算工具
應該是算盤和算籌。
算籌
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在算籌計數法中,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單位數目的,其中1-5均分別以縱橫方式排列相應數目的算籌來表示,6-9則以上面的算籌再加下面相應的算籌來表示。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這種計數法遵循一百進位制。據《孫子算經》記載,算籌記數法則是: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一縱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夏陽侯算經》說:滿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積算,五不單張。
E. 古代計算工具有哪些
有算籌、算盤。
1、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
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5)古代勞動的計算方法有擴展閱讀:
1、算籌的計算規則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等等(到搜狗可以查)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
由於它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2、算盤的計算規則
從右往左分別是個,十,百,千,萬,十萬,以此類推。最右邊第一豎排,下面五個珠子代表一二三四五。當到五時,就撥動上面一個珠子。下面一個珠子代表一。上面一個珠子代表五。當第一豎排滿十了就進到十位。同理。後面也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籌
F. 古代計數方法有哪些
古代計數方法有:結繩計數,書契計數,算盤計數,「正」字計數。
(1)結繩計數,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用過繩子的繩結達到計數的目的,是比較原始的計數方法。
(2)書契,發明晚於結繩,而且是代替結繩之用的,就是刻、劃,在竹、木、龜甲或者骨頭、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記」號,以達到計數的目的。
(3)算盤,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和計數工具。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4)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這個計數方法簡便易懂,很受中國人歡迎。據說這種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6)古代勞動的計算方法有擴展閱讀:
(1)人類的結繩記事約起源自新石器時代,歷經漫長的傳承,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用繩結的大小或位置來表示不同的數位;除了數字,結繩通常還能記錄其他事情,被賦予各種含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繩記事」。
(2)書契記數是指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北周甄鸞亦在《五經算術》中認為,當時曾採用三式十等法記數,其十等是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三式即上、中、下。
(3)古代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
(4)清末民初,戲園(茶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娛樂場所。每天戲園里要迎來很多觀眾。可是那時候還沒有門票這種東西,戲園就安排案目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司事便在大水牌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准確無誤。
G. 古代人除了算盤,還有哪些計算方法
1、指算
遠古時代,從人類社會開始形成的時候起,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數打交道.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狩獵,採集野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手段.伴隨著生存斗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多與少;有與無;等最早的數學萌芽,數的概念就此應運而生了.人們對數的認識是和計數的需要分不開的.計數,應該有計數工具的幫助才不容易出錯.那時候又有什麼計數工具呢 原來,人的雙手就是最古老最現成的計數工具.最初,人們用一隻手錶示一,兩只手錶示二,等等.由於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在澳洲的原始森林中至今還有停滯於這種發展水平的原始部落.他們一般人只知道一,二,三.即使部落中的;聰明人;,充其量也只知道四和五.再多,他們一概稱之為好多好多;.這其實就是人類遠古狀態的再現,可以看作是活化石.隨著狩獵水平的提高,接觸的數也多了起來.人們覺得有必要進一步用一個手指代表一,五個手指代表五,來一五一十地計數.於是,數的范圍得到了擴大.用手指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呢!
用手指計數固然很方便,可是不能長時間保留,它們還得幹活呀!何況,它們能表示的物體個數也很有限.我們不是常用屈指可數表示東西少得可憐嗎 於是,有人想到了用小石塊,小木塊等表示數.小石塊,小木塊等不僅能計數,還能做簡單的加減法.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2、結繩計數
石塊,木塊等物雖然能計數,可是不太保險稍不留意,一腳碰著就亂了套.於是我們的祖先又創造了一些更為牢靠的計數方法.結繩計數就是華夏祖先較早的一種創造.在世界各地區,幾乎都有過結繩計數的歷史.它出現早於任何的文字,因此對於它被發明的時間和地點都找不到記載。結繩就是指以繩子上打結的數量來表示事物的多少,同時結的大小和形狀都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含義。我國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法,史書上有很多記載。漢朝鄭玄的《周易注》中記載:「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這種計數方法在沒有掌握文字的民族中曾經被廣泛地採用,有些一些民族甚至一直沿用至今。根據記載,韃靼族在宋代時仍沒有掌握文字,每當發生戰爭要調發軍馬時,就在草上打結,然後派人火速傳達,有多少結就表示要調多少軍馬。現在一些秘魯的牧羊人,還在用這種方法計算牲口。
H.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計算工具
據北周漢中郡守甄鸞注釋的《數術記遺》一書記載:當時我國曾有14種演算法,它們分別是:積算(即籌算)、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宮算、運籌算、了知算、成數算、把頭算、龜算、珠算、計數(即心算)。其中除第14種(計數)無須計算工具外,其餘13種演算法均有算具,「珠算」之名,首見於此。但此書有文無圖,唐宋以後,所述13種計算工具全部失傳。對此,中外學者紛紛提出了各自的「猜想」,而「李培業推想圖」則是我國學者在研究這一課題中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摘自《揚子晚報》
I. 古代常用的計數方法有哪些
1、結繩計數,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用過繩子的繩結達到計數的目的,是比較原始的計數方法。
2、書契,發明晚於結繩,而且是代替結繩之用的,就是刻、劃在竹、木、龜甲或者骨頭、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記」號,以達到計數的目的。
3、算盤,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和計數工具。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4、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這個計數方法簡便易懂,受很多人歡迎。據說這種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J. 我國古代有哪些勞動人民發明的計算工具
是算籌和算盤 算籌可能對你很陌生.算籌是中國古代用來記數、列式和進行各種數與式演算的工具.又承為籌、策、運算元等.算籌的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的《老子》中就有「善算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算籌不僅是正負整數與分數的四則運算和開方的運算工具,而且還包含著各種特定的演算.算盤你應該很熟悉.其實它就是古人用來珠算的工具.因為它靈便准確,至今還可以在一些醫院商店見到它的身影.不僅如此,現在它還身受許多外國人的青睞,好多外國人都稱贊「小小珠子轉動地球經濟」!算盤迄今最早的記錄出現在東漢末年徐岳的《數術記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