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塔吊垂直度允許偏差怎麼計算
獨立起吊高度狀態架體,垂直度容許偏差千分之四;最高附牆以上架體,垂直度容許偏差千分之四。
塔式起重機安裝到設計規定的基本高度時,塔身軸心線對支承面的側向垂直度偏差不應大於0.4%;附著後,最高附著點以下的垂直度偏差不應大於0.2%。
操作各控制器時,應依次逐步操作,嚴禁越擋操作。在變換運轉方向時,應將操作手柄歸零,待電機停止轉動後再換向操作,力求平穩,嚴禁急開急停。
碳素工具鋼是基本上不含合金元素的高碳鋼,含碳量在0.65%~1.35%范圍內,其生產成本低,原料來源易取得,切削加工性良好,處理後可以得到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1)塔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經過檢查,確認情況正常,繼續開動卷揚機,使塔身穩定豎立,輔助地錨處的鋼絲繩隨之松動。塔身立至60°後,隨塔身重心的變化卷揚機要逐漸減速。
當塔身重心接近安裝鉸時,卷揚機停止工作,用移動式起重機拉緊保險鋼絲繩,靠塔身自重緩緩落在預先墊好的墊木上。塔身穩定後,再拉緊保險鋼絲繩,使塔身稍歪,隨即撤下墊木層,然後松保險鋼絲繩放穩塔身。
接地體引出銅導線截面積應不小於25,若土壤導電不良,可在土中埋入氯化鈉(食鹽)。然後灌水。對於行走式塔吊,每根鋼軌必須接地,兩根軌道間應用導線連接。兩節鋼軌之間也應進行電氣連接,接地電阻不大於4。
㈡ 長春板式高層 、塔式高層、板式多層日照間距怎麼么算 求計算公式
告知大家日照間距計算公式:D=(H-H1)/tanh
日照間距計算公式中:D—日照間距
h—太陽高度角
H—前幢房屋女兒牆頂面至地面高度;
H1—後幢房屋窗檯至地面高度(根據現行日照相關設計規范,一般H1取值為0.9m,H1>0.9m時仍按照0.9m取值)
日照間距的計算方法:以房屋長邊向陽,朝陽向正南,正午太陽照到後排房屋底層窗檯為依據來進行計算。
實際應用中,常將D換算成其與H的比值,即日照間距系數(即日照系數=D/H),以便於根據不同建築高度算出相同地區、相同條件下的建築日照間距。
如居室所需日照時數增加時,其間距就相應加大,或者當建築朝向不是正南,其間距也有所變化。在坡地上布置房屋,在同樣的日照要求下,由於地形坡度和坡向的不同,日照間距也會隨之改變。
當建築平行等高線布置,向陽坡地,坡度越陡,日照間距可以越小;反之,越大。有時,為了爭取日照,減少建築間距,可以將建築斜交或垂直於等高線布置。
日照間距概念:
所謂日照間距,就是指建築物之間為保證陽光不受遮擋,能直接照射到房間內應留出的距離。
日照間距,是由建築用地的地形,建築朝向,建築物的高度及長度,當地的地理緯度及日照標准等因素決定的。日照間距和衛生間距、防火間距、通風間距等一樣,都是確定建築間距的依據之一。
「日照間距」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日照間距前後兩列房屋之間為保證後排房屋在規定的時日獲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間距稱為日照間距。日照量的標准包括日照時間和日照質量日照量的標准涉及因素較多目前尚無統一的規定一般要求在冬至日中午前後至少有2小時的日照時間。
㈢ 塔吊基礎怎麼計算
《塔式起重機設計規范》上有專門的預埋固定式基礎計算公式。
1.e=(M+Fh*h)/(Fv+Fg)<=b/3
2.Pmax=2*(Fv+Fg)/(3*b*l)<=[Pb]
l=b/2-e
滿足以上2個公式,塔吊抗傾翻穩定性就得到滿足。
如果是底架式基礎,可以直接代用底腳支反力(塔吊說明書的數據)計算基礎最大壓應力。小於地耐力就滿足。
樁基礎應先計算樁頭支反力,可以用底腳支反力根據力偶公式計算得出。再根據樁頭反力驗算樁的承載力。樁的設計要達到樁基礎的各項要求。可以參考《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樁基礎一章來設計
。
相信我,說明書中只給出了一個死數,而且對地耐力要求極為苛刻。要想讓塔吊基礎適應各種不同地質情況,就需要按照標准規范自行核算!上述公式是《塔式起重機設計規范》(GB/T13752-1999)中的相關章節節選,不信自已買一本去學習學習。
更新一些的標準是《建築施工塔式起重機安裝、使用、拆卸安全技術規程》(JGJ196-2010),對格構式和承台式塔吊基礎給出一些設計參考意見,但並不實用。有興趣的可以買一本回來自己學習。
㈣ 哪位知道塔機額定起重量與最大起重量的區別及計算方法!!急用!!謝謝
根據國家標准GB6974.2《起重機械名詞術語——主要參數》規定,
額定起重量:起重機允許吊起的重物或物料,連同可分吊具(或屬具)質量的總和(對於流動式起重機,包括固定在起重機上的吊具)。對於幅度可變的起重機,根據幅度規定起重機的額定起重量。
最大起重量:起重機正常工作條件下,允許吊起的最大額定起重量。
塔式起重機的額定起重量就是性能表中每個幅度下的能起吊重物的質量;而最大起重量是以上一系列額定起重量中的最大值,這個值一般都是最小幅度時的額定起重量。
比如某塔式起重機,在1m~10m幅度下最大可以起吊10t,在11~15m幅度下最大可以起吊8t,。。。。。。那麼這里的10t和8t等都是額定起重量,而10t是這一系列數值中最大的,它就叫最大起重量。
㈤ 塔吊的起重力矩怎麼計算的 比如說63 是怎樣得來的
計算方法
在輪胎式起重機的系列參數中,為最大起重量載荷和相應的最小工作幅度之積;對於塔式起重機則表示最大工作幅度與相應額定起重量載荷之積。單位為N·m。
起重臂的構造特點
可分為俯仰變幅起重臂(動臂)和小車變幅起重臂(平臂)塔式塔吊。
俯仰變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起重臂升降未實現變幅的,其優點是:能充分發揮起重臂的有效高度,機構簡單,缺點是最小幅度被限制在最大幅度的30%左右,不能完全靠近塔身,變幅時負荷隨起重臂一起升降,不能帶負荷變幅。
小車變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水平起重臂軌道上安裝的小車行走實現變幅的,其優點是:變幅范圍大,載重小車可駛近塔身,能帶負荷變幅,缺點是:起重臂受力情況復雜,對結構要求高,且起重臂和小車必須處於建築物上部,塔尖安裝高度比建築物屋面要高出15-20米。
塔吊租賃或購買價格越高者,其額定荷載也越大。塔吊生產企業往往設計了一定程度的理論過載,以適應施工作業的實際要求。
但是,這也為部分心懷僥幸的塔吊公司以及司機提供了省錢的機會。實際上,不同型號的塔吊通常採用起重力矩為主控制,當工作幅度加大或重物超過相應的額定荷載時,重物的傾覆力矩超過它的穩定力矩,就有可能造成塔吊倒塌。因此,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在一些風大、吊路復雜的情況下,塔吊司機常常採取斜吊的辦法,匆匆忙忙就把需要起吊的物資進行運輸,這也是十分危險的行為。畢竟,斜吊重物時會加大它的傾覆力矩,在起吊點處會產生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
在塔吊底部支承點會產生一個附加的傾覆力矩,從而減少了穩定系數,造成塔吊倒塌。所以,在起吊重物前,除了要保持其重量不超過塔吊額定荷載外,還應確立垂直吊路,盡可能迴避斜吊,嚴禁六級以上大風作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因斜吊引發的危險。
㈥ 怎麼計算塔吊吊重
塔式起重機在最小幅度時起重量最大,隨著幅度的增加使起重量相應遞減。因此,在各種幅度時都有額定的起重量。不同的幅度和相應的起重量連接起來,可以繪製成起重機的性能曲線圖。額定起重量*小車距塔身中心的距離=額定起重力矩。
一般的塔式起重機的平衡臂所產生的力矩要大於最大起重力矩,塔吊本身就是個起重臂和平衡臂不平衡的鋼結構,這個不平衡的部分是靠基礎來平衡的。既然說平衡臂產生的力矩大,也就是說,在不弔物的情況下,外加最大的風荷載產生的力矩就是塔吊的傾覆力矩。矩形基礎驗算的時候,基礎的彎矩是對角線的方向最大,以此來配筋。
最大起重力矩就是在不考慮風荷載的情況下得出的,理論上的,要達到很危險的
㈦ 塔吊的最大起重量怎麼計算
計算方法:在輪胎式起重機的系列參數中,為最大起重量載荷和相應的最小工作幅度之積;對於塔式起重機則表示最大工作幅度與相應額定起重量載荷之積。單位為N·m。
起重臂的構造特點
可分為俯仰變幅起重臂(動臂)和小車變幅起重臂(平臂)塔式塔吊。
俯仰變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起重臂升降未實現變幅的,其優點是:能充分發揮起重臂的有效高度,機構簡單,缺點是最小幅度被限制在最大幅度的30%左右,不能完全靠近塔身,變幅時負荷隨起重臂一起升降,不能帶負荷變幅。
小車變幅起重臂塔式塔吊是靠水平起重臂軌道上安裝的小車行走實現變幅的,其優點是:變幅范圍大,載重小車可駛近塔身,能帶負荷變幅,缺點是:起重臂受力情況復雜,對結構要求高,且起重臂和小車必須處於建築物上部,塔尖安裝高度比建築物屋面要高出15-20米。
(7)塔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從塔機的技術發展方面來看,雖然新的產品層出不窮,新產品在生產效能、操作簡便、保養容易和運行可靠方面均有提高,但是塔機的技術並無根本性的改變。塔機的研究正向著組合式發展。
所謂的組合式,就是以塔身結構為核心,按結構和功能特點,將塔身分解成若幹部分,並依據系列化和通用化要求,遵循模數制原理再將各部分劃分成若干模塊。
根據參數要求,選用適當模塊分別組成具有不同技術性能特徵的塔機,以滿足施工的具體需求。推行組合式的塔機有助於加快塔機產品開發進度,節省產品開發費用,並能更好的為客戶服務。
㈧ 塔吊的臂長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算
塔吊臂長是指塔身中心到起重小車吊鉤中心的距離。塔吊臂長隨著小車的行走是變化的,隨著塔吊臂長的變化,塔吊的起重能力也是變化的。
「臂長」不是塔機基本數據,只是描述塔機外形的一個數據,適用意義不大,准確的應該是「最大工作幅度」,指塔機中心到變幅小車在臂架上能夠正常工作的最遠處的距離。一般塔機的「臂長」與「最大工作幅度」基本相等。
塔吊是建築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種起重設備 又名」塔式起重機「,以一節一節的接長(高)(簡稱「標准節」),用來吊施工用的鋼筋、木楞、混凝土、鋼管等施工的原材料。塔吊是工地上一種必不可少的設備。
(8)塔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塔吊的分類:
按變幅方式可分為:俯仰變幅式和小車變幅式。
按操作方式可分為:可自升式和不可自升式。
按轉體方式可分為:動臂式和下部旋轉式。
按固定方式可分為:軌道式和水母架式。
按塔尖結構可分為:平頭式和尖頭式。
按作業方式可分為:機械自動和人為控制。
㈨ 塔式起重機如何設計計算
一.臂架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俯仰變幅臂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1 載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2 臂架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2小車變幅臂架計算(單吊點三角截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2.1 載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2.2臂架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3小車變幅臂架計算(雙吊點三角截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1.3.1 載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1.3.2臂架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二 塔式起重機塔身結構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2.1塔身受力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2.1.1塔身在臂根鉸接截面受力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2.1.2 塔身內力計算工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2.2桁架塔身整體強度和穩定性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2.2.1塔身截面幾何性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2.2.2塔身的長細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2.2.3塔身強度與整體穩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2.3桁架塔身主肢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2.4腹桿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2.5塔身位移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2.6塔身的扭轉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2.7塔身的連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三 整機穩定性的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3.1 第一種工況(無風,驗算前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3.2 第二種工況(無風,驗算後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3.3 第三種工況(最大風力作用下,驗算前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3.4 第四種工況(最大風力作用下,驗算後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3.5 第五種工況(45度轉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3.6 第六種工況(非工作狀態、暴風侵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