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拜佛磕頭的正確方法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我天天就是這樣拜的,沒問題
❷ 怎樣拜佛是正確的
教你怎麼正確的拜佛http://jingyan..com/article/90895e0fbf945364ec6b0bf3.html
拜佛具有懺悔罪過、修持禪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借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宗教儀式。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當五體投地,接觸到大地時,則令人感動於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懷著感恩心,以飲水思源的心,感謝大地,感謝一切眾生。
如果加以細分,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虛。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了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只知道「他」在拜。
如果在寺院拜佛,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接連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經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隻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拜佛的動作解說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是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撐起,直腰起立,兩手合掌立直。
❸ 如何拜佛·動作詳細圖解
1、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3)正確拜佛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每當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凈與安詳,生起了一份庄嚴與寧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拜佛含有三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❹ 拜佛該怎麼拜
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 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能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迴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凈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 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 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 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
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 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逕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以上來自網路 ......
❺ 在家拜菩薩像,要怎麼拜具體的方法,比如口中誦什麼,要磕幾次頭,跪拜幾下之類的,越詳細越好。
在家禮佛儀式:http://www.zhfgwh.com/lifo/lfzs/11497.html
1、 兩手十指並攏合掌當胸,距胸一拳遠,站離拜墊約三寸,兩足成八字,左右足跟距約二寸,足尖距約八寸。
2、 身前躬,同時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心;兩膝分開跪於拜墊上。
(沒有跪拜用的蒲團,可以直接跪在地板上)
3、 左掌按於拜墊左前方。
4、 右掌移至拜墊右前方,兩掌距六寸許。兩肘對兩膝。
5、 兩足尖往後滑,使足背挨拜墊,臀部盡量下坐,不要抬起。
6、 頭叩於兩掌中間的拜墊上。
7、 兩掌向外翻轉,令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故曰頭面接足禮)
8、 兩手屈指如輕握拳,立即邊翻轉邊伸直手指,令手心按於原處。
9、 頭抬起。
10、右掌移至拜墊中心。
11、足尖前移,令足心著墊,臀部抬起,兩膝離墊,起身。
12、同時左掌離墊,移至胸前如合掌狀。
13、右掌撐起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遞加。
14、拜畢尚有一禮,名曰問訊,當拜畢兩手當胸時,鞠躬,將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後,將雙手食指豎起相合,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間齊,再邊徐徐下移至腹前,邊右手置於左手之上,(手心向上),兩大拇指相注,手便散開而退。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
如果樓主有持咒習慣的話,可以在漱洗、整裝、肅容後,先念21遍凈法界真言、7遍凈三業真言、3遍壇前普禮真言
(前二者隨意或站在佛台前合十念誦,壇前普禮真言一邊拜一邊念)
❻ 如何正確的上香拜佛
如何上香才能有求必應?
1、不可批評佛像的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奉於卧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處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凈。
(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焚化,並將余灰持往凈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上香的正確方法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❼ 如何拜佛視頻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拜佛是我們對佛菩薩表示感恩與敬意的最常用方式之一。若能如禮如法地拜佛,則能更好地開發我們的自性,修整我們的習氣。我們禮請廣州光孝寺常住法師,為我們詳細介紹如何正確地拜佛禮佛。
拜佛的意義
我們禮拜佛陀,有三個原因。
第一,感恩。
感恩佛陀為我們指出了修學之道,
告訴我們如何解脫;
第二,見賢思齊。
因為佛陀不僅是我們的老師,
更是我們的道友,我們修學的目標。
所以,
我們要像佛陀一樣發大願,行大行;
第三,回觀自己,柔軟自身。
在拜佛的時候,
我們可以看見自己柔軟的內心,
讓我們真正地懂得謙虛,
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卑微,
放下執著,了知無我。
拜佛圖解
1、站立時,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以『足跟』支力,深吸氣,脊椎挺直,全身放鬆。
2、佛者『覺』也。拜佛是『覺性』之開發,故須時時觀照『當下之動作』。因此拜佛中注意『勿閉目』。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
3、合掌[攝心]雙手合掌當胸,此時手雖端正,但仍保持柔軟。
4、問訊,以兩手相屈,彎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兩手拱舉齊眉。
5、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6、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拜墊。當頭著地時,是以「額頭」接觸拜墊,並非「頭頂」去著地。
7、翻掌接佛,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手指如蓮花瓣輕柔,此名為「頭面接足禮」。此時可想像自己的雙手變成蓮花,托著佛陀雙足。
8、翻掌接佛時,全身放鬆,身心安樂,並自然的深呼吸。此時,觀想佛立於蓮手上接受禮拜。
9、恢復立姿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10、再重復兩遍如上動作,一共三遍,以表三業歸敬。
11、最後,再問訊一次,即功德圓滿。
拜佛時要注意,動作需緩慢、輕柔一些,讓自己去感知當下的每一個動作細節,這樣就會讓你的身心變柔軟,培養出你的感恩心,並開發出自性。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本 期 單 詞
拜佛
Worshipping Buddha
感恩
Gratitude
見賢思齊
❽ 佛教禮儀中的正規拜佛禮,應該是怎樣的拜法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懺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
拜佛的動作: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當頭著著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8)正確拜佛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佛門禮儀:
一、不可批評佛像之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
二、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三、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❾ 如何正確的拜佛
正確拜佛步驟: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是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撐起,直腰起立,兩手合掌立直。
【注意事項】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接連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經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隻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拜佛的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虛。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了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只知道「他」在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