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銀兩的計算方法

銀兩的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0 21:49:23

Ⅰ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文錢,一兩金子等於多少銀子

1兩銀子=1000文錢,1兩金子=10兩銀子

出處:

1、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

2、「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3、「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由以上史料可得在古代1兩銀子=1000文錢,1兩金子=10兩銀子。

(1)銀兩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金是較稀有、較珍貴和極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國際上一般黃金都是以盎司為單位,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不僅是用於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的重要材料。

Ⅱ 古代銀兩怎麼換算

古代銀兩有兩種演算法:

1、以銀兩克數計算,一兩相當於10錢,一錢等於現在的5克。那也就是說一兩等於50克,如果按照現在的銀價來計算的話,每克7元,一兩也就是350元。

2、以購買力來換算,由於生活用品等等很難去衡量銀兩的價值,所以基本是以米為基礎換算單位的。

《明史》里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吧)只是45兩白銀,據《宋史食貨志》提及「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30文」的記載,等方面可以大概猜測出當時的貨幣價值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急速上漲,在當時一兩銀子等於兩千零六十五元人民幣。

(2)銀兩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銀兩貨幣歷史:

1、《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

2、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

3、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4、宋代時,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5、到了金、元時期,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

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Ⅲ 古代一兩銀子摺合現在人民幣是多少

古代一兩銀子摺合人民幣在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以大米為衡量單位,推算過銀子的價值,雖然換算數字不一定準確,換算方法卻值得參考。

比如: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如果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660.8元

又如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可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等於2065元人民幣。

又根據《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宋朝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3)銀兩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銀子的歷史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銀常以純銀的形式存在,人們便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

而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

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Ⅳ 中國古代的一兩銀子等於於多少人民幣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一兩銀子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換算方式來進行一個簡單明了的呈現,在開元盛世,是唐朝的國力最為鼎盛的時期,當時的一斗米只要五文錢,而一兩銀子則等於1000文銅錢,可以買到200斗米。

十斗米就是一石,200斗米就是20石,按照唐朝時期的等量換算,一石是59公斤,現在的米是一斤一塊七毛五,那麼一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4130元。

(4)銀兩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清朝的銀兩:

按照購買力來說,清朝的一兩銀子能夠兌換1000文銅錢,一旦米需要600到700文錢,按照現在的米價3塊錢一斤,一旦米需要510塊錢,也就是說一兩銀子不到1000塊錢。

而現在的銀價在3.5元左右,一兩銀子才170塊錢,這樣對比下來,我們的生活成本可比古代高多了啊,當然清朝採用16兩,我們採用的是10兩制,所以用現在銀價去比較古代是很不合適的。

巨貪和珅富可敵國,有現銀100萬兩,銀元寶55600個,大銀元寶500個,摺合下來是655600兩銀子,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計算相當於65億,按現在的銀價則是2.27億。

Ⅳ 古代,一文錢,一錢銀子,一兩銀子,一錠銀子,金子都是如何換算的

1、在古代貨幣的兌換,通常是指銅錢,白銀,黃金之間的兌換,且兌換的比列並不固定,每個時期都會有一定的變動,大致的兌換比列約為:

一萬文銅錢=十貫(吊)銅錢=十兩白銀=一兩黃金

2、現在的貨幣有「分,角,元,百」等基本單位,古代的貨幣同樣也有基本單位:「文,貫,兩」,即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貫銅錢,一兩白銀,一兩黃金。

而「錠」不作為基本的兌換單位,因為「錠」在古代作為量詞,如一錠白銀,就是一塊白銀的意思。

(5)銀兩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貨幣:

古代貨幣指的是相對於現代貨幣,具有歷史性、貴重性、交換性的貨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的增多,人們逐漸互相依賴,收到別的物品,需要輸出自己多餘的物品,這是最早作為中間媒介的古代貨幣。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

我國古代貨幣兌換制度:

中國的古代貨幣制度,與其它國家不同,不存在什麼本位制度,也沒有主幣副幣之分,往往金、銀、銅、谷、帛以及後來的紙幣都同時不同程度地行使貨幣的職能,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所側重而已。各個朝代的貨幣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區別,敘述起來不勝枚舉

Ⅵ 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

因為現在古裝電視劇播放的很多,很多人常看到「銀兩」,但不知道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人民幣? 中國人關於銀子到底價值幾何,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經常犯錯誤。很多電視劇尤其可笑,描寫古人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現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銀票這些荒唐的情節,顯示了創作人無知以及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 甚至包括金庸這樣的大師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 這些錯誤荒唐嚴重到什麼程度,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之所以犯錯誤的原因,主要為兩個誤區: 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 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看過一些古籍就可以發現,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相當的高。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 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 《紅樓夢》里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雇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只是45兩白銀。而《射鵰》時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銀流通量還低於明清,其價值只能更高才對,這19兩多一餐飯,不管是怎樣難得的美味佳餚都似乎太過分了。 中國古代的貨幣單位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但唐宋之後卻也相差不大。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採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准,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由於《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劉姥姥拿到了一萬三千多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而郭靖則付出了超出一萬二千元人民幣一餐飯錢,還是在張家口這樣一個小地方,太誇張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窮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錢的價值,黃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這一宰吧。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並且當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我們知道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宋史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制」,非常混亂。 川陝地區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不一樣。一貫實際有多少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貫,並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賬。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 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范圍)。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你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會怎樣?),只存在於朝廷賞賜與會計結算當中,比如稅收、國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歲幣「銀帛」多少之類),實際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局部地區出現了紙幣)。 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以後的事。但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為銀兩是歷來的流通貨幣呢,主要是因為明清小說的盛行,均按照當時的生活情況為常識對前朝進行描寫,如《水滸》、《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這些作品中的銀兩價值均以明朝的銀價為標准,與原有的文、貫、緡、銖等貨幣單位攪合在一起,並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此今人所寫較多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武俠小說作品如《射鵰》等書中也跟著把古代流通貨幣統統說成「銀兩」。但畢竟現代人比起明清時代的人時距更遠,對前朝貨幣制度及銀兩的實際購買力的認識更加不足,才會經常出現天價饅頭、天價酒菜,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情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兩」的價值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綜上所述,關於「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時期2000—4000元。 下面再提供一些古代數據,提高一下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哪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古代的銀兩隨著朝代的文明和技術的進步越來越不值錢。

Ⅶ 明朝銀兩換算

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600到800元。

一兩=10錢,所以1錢等於60到80元。

一兩=1000文銅錢,所以1文等於0.6到0.8元。

不同時代銀子的價值不同:

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7)銀兩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銀子簡介

古代銀子又叫紋銀,紋銀的成色是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

習慣上每百兩紋銀須升水6兩才等於足銀。當時作為貨幣的白銀,還有一個成色的問題。成色是指銀質貨幣、飾品和器物的含銀純度,又稱銀色。銀兩的成色,自古即不統一。清朝民間使用的白銀,成色自很低直至所謂十足都有。

各地所鑄的寶銀成色各不相同,如有二四寶、二五寶、二六寶、二七寶等。但銀兩在流通時又必須計算其成色,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清朝政府規定了一種全國性的假想標准即紋銀,其成色是935.374‰,它是清朝法定的一種銀兩的標准成色,僅是一種種標准。

實際上並無實銀。民間完納錢糧,即以紋銀為標准,其他銀兩須各按成色摺合計算。當時認為紋銀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紋」之稱,其實其成色比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將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這種升水是指成色較高的寶銀摺合為紋銀時,在比價上的提高。

例如,二四寶銀就是說五十兩重的寶銀,在流通時要升水二兩四錢,等於五十二兩四錢的紋銀。換句話說,也就是五十兩重的二四寶銀所含的純銀,等於五十二兩四錢紋銀所含的純銀。

Ⅷ 古代的一兩銀子,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錢

各個時期銀子的價值都不同,唐宋時期一兩銀子大概等於3000塊人民幣,北宋時期一兩銀子大概等於1000塊人民幣,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大概等於200塊人民幣。

Ⅸ 1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

計算一下
1、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
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由於《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劉姥姥拿到了一萬三千多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
而郭靖則付出了超出一萬二千元人民幣一餐飯錢,還是在張家口這樣一個小地方,太誇張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窮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錢的價值,黃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這一宰吧。
2、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
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3、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范圍)。
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
假定南宋銀價與北宋相差不多,那麼郭靖請黃蓉一餐吃掉了少則一萬三多則超三萬的錢,難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了。

Ⅹ 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銀子

一兩是十錢銀子,所1錢銀子=0.1兩

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閱讀全文

與銀兩的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折尿布的方法視頻 瀏覽:961
年輕人血壓差大的解決方法 瀏覽:919
嫩生薑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53
用化學方法鑒別苯甲醇和苯乙酮 瀏覽:838
要學會調查研究方法 瀏覽:19
惠州除甲醛最佳方法 瀏覽:624
公路隧道火災探測方法研究 瀏覽:433
社會統計學有哪些統計檢驗方法 瀏覽:237
自動調整臂原理圖及安裝方法 瀏覽:257
拉肚子不吃葯有什麼方法好的快 瀏覽:846
數學萬用表的使用方法 瀏覽:20
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包括 瀏覽:280
嬰兒食道檢查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888
初中化學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53
客廳空調開關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935
種植荊芥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981
艾灸條的食用方法功效 瀏覽:78
電火花檢測儀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03
最厲害的計算方法 瀏覽:522
狗不吃飯還吐簡單方法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