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體格測量指標和評價的具體方法

體格測量指標和評價的具體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4 16:08:04

㈠ 體格測量指數的對象和方法

所有受試者於空腹、排空大小便、無劇烈運動的前提下進行體格測量和人體成分分析,受試者赤足、單衣. 使用圍度尺測量上臂圍、腰圍和臀圍;使用RGT?140人體秤和標准身高計進行體質量身高測量,記錄每位受試者的測量數據. 用體質指數公式[體質量(kg)/身高(m2)]計算每人的體質指數. 使用Biospace公司生產的Inbody 3.0人體體成分分析儀測量體成分分析參數:受試者脫去鞋襪,將足安放在足電極上,雙手握住手電筒極. 使用鍵盤,依次輸入受試者的年齡、身高、性別後,測量出受試對象的體脂百分數、身體總水分、細胞內、外液體、蛋白質含量、礦物質含量、去脂體質量、肌肉質量量等.
理想體質量:男[理想體質量(kg)=身高(cm)-100],女[理想體質量(kg)=身高(cm)-105]. 實際體質量超過標准體質量的20%為肥胖,低於標准體質量的20%為消瘦.
統計學處理: 採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管理, 用SPSS12.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用u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㈡ 體格測量主要內容有哪些如何評價

身高、體重的測量是體格測量的主要內容,其表示方法有按年齡的身高,按年齡的體重及按身高的體重。按年齡的身高偏低,表示較長期的慢性營養不良,而按身高的體重偏低,表示較急性的營養不良

㈢ 體格發育評價標准

體格生長評價是一種以生長標准為依據,判斷個體兒童或群體兒童生長狀況的過程。兒童體格生長評價是兒童保健和臨床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處於快速生長發育中的兒童身體形態變化較大,臨床醫師可通過定期對兒童進行體格測量,如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及上臂圍等,並對測量結果作出正確合理的評價,以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有效措施,保證兒童健康成長。01

生長監測的主要指標

臨床上常用反映體格生長的指標主要包括體重、身高(長)和頭圍;特殊情況下可測量皮褶厚度、上臂圍、腰圍。

體重指人體的總質量,包括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內臟及體液的綜合重量,是衡量營養狀況最重要的指標。

身高(長)指頭頂到足底的垂直距離,是人體線性生長的重要指標,與長期營養或遺傳關系密切。

頭圍表示頭顱的大小和腦的發育程度,是篩查嬰幼兒潛在腦發育或神經功能異常的常用指標。

上臂圍是在身高、體重獲取困難的情況下的一種替代指標,用以評價營養狀況。

皮褶厚度是測定身體皮下脂肪的指標,可用於衡量兒童營養狀況及肥胖程度。02

體格評價的基本要求

1.可靠的測量數據

測量體格生長指標,必須採用規范的、准確的、恆定的工具及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需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如採用杠桿秤(砝碼、游錘、杠桿)測量兒童體重;3歲內兒童仰卧位測量身長,3歲後立位測量身高;3歲內採用軟尺測量頭圍等。

2.橫向比較並定期縱向觀察

橫向比較即應用兒童體格測量資料與可供參考的數據相比較,以了解個體在同齡人群中所處位置,全面評價兒童生長狀況,以利於盡早發現並糾正問題。通常年齡越小,生長速度較快,糾正後恢復快。而定期縱向觀察更易發現個體生長軌道,了解兒童生長趨勢。通常建議<6月齡兒童每月、6~12月齡每2個月、1~3歲每3個月、3~6歲每6個月、≥6歲每年進行體格測量;高危兒童宜適當增加觀察次數。

3.選擇合適的參照人群值

目前WHO2006年已發布世界兒童體格生長參數表及曲線圖;我國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也已確定將2005年調查的中國九大城市兒童體格生長數據作為中國兒童的體格生長參照值,用於比較兒童生長及營養狀態。

㈣ 簡述身體形態的評價方法

一 概述
人體形態學的評定內容:
⑴ 體格評定: 身高、體重、胸圍、肢體長度和圍度
⑵體型評定: 內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壯型) 、外胚型(瘦小型)
⑶身體成分評定:皮膚、脂肪、肌肉、骨骼及內臟器官
⑷身體姿勢評定
在現在的康復評定中,主要以身體姿勢評定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論述一下身體姿勢的評定的內容及方法。
二 身體姿勢的評定
身體姿勢是指身體各部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它反映人體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神經系統等各組織間的力學關系。
正確的身體姿勢應具備如下條件:具有能使機體處於穩定狀態的力學條件;肌肉為維持正常姿勢所承受的負荷不大;不妨礙內臟器官功能;表現出人體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體姿勢。
評定人體姿勢時,通常採用鉛垂線進行觀察或測量。所謂鉛垂線,是將鉛垂或其他重物懸掛於細線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線被稱為鉛垂線,它與水平面相垂直。姿勢正常時,鉛垂線與一系列或若干個標志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一) 後面觀
1.正常所見 正常人跟骨底與跟腱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雙側內踝在同一高度,脛骨無彎曲,雙側腘窩在同一水平線上,大粗隆和臀紋同高,雙側骨盆同高,脊柱無側彎,雙側肩峰,肩胛下角平行,頭頸無側傾或旋轉。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雙膝關節內側中心 雙踝關節內側中心
(2)觀察內容 從足部觀察開始,足有無內外翻畸形,扁平足;雙側脛骨是否同高,脛骨是否彎曲:膝關節有無內外翻,雙側腓骨頭高度是否一致;雙側股骨大轉子高度是否同高;觀察骨盆,雙側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無側彎;雙側肩胛骨是否與脊柱距離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側呈翼狀;頭頸部有否側偏,旋轉或向前。
(二)正面觀
1.正常所見 雙足內側弓對稱;髕骨位於正前面,雙側腓骨頭,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對稱,肩峰等高,斜方肌發育對稱,肩鎖關節,鎖骨和胸鎖關節等高並對稱。頭頸直力,咬頜正常。
2.檢查方法與內容 從足部開始觀察,有無足內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脛骨有無彎曲,腓骨頭髕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張,膝外翻。手放在雙側髂棘上觀察骨盆是否對稱。如果脊柱側彎,觀察肋弓,旋轉的角度和側方隆起。肩鎖和胸鎖關節是否等高。頭頸部有無向前或傾斜等。
(三) 側面觀
1.正常所見 足縱弓正常,膝關節0度到五度屈曲,髖關節0度,骨盆無旋轉。正常人脊柱從側面觀察有四個彎曲部位,稱為生理性彎曲。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有較明顯的前凸;骶椎則有較大幅度的後凸。頭,耳和肩峰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轉子,膝關節前面(骸骨後方)一外踩前約
2cm。
(2)觀察內容 足縱弓有否減小,踝關節有無跖屈攣縮;膝關節是否過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後上棘的位置關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後傾或髖骨向後旋轉;若髂後上棘高,則提示骨盆前傾或髖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彎曲有否增大,軀干是否向前或向後彎曲,背部變圓、變平或駝背;頭是否向前伸。
四記錄結果與分析
記錄上述觀察所見。將垂線與標志點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測量,量化後填人評定表格。
姿勢的對線發生改變繼發於結構畸形、關節退變、關節不穩、重力的改變、不良姿勢習慣或疼痛等。脊柱發育畸形、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變正常的姿勢;胸部結核可致脊椎後凸增加,形成駝背畸形;由於髖關節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側彎過多,可造成側突畸形。不同側面的觀察所見及分析參見表5—5。
三、注意事項
1.檢查項目的選擇要有針對性 人體形態學測量的內容較多,檢查時應根據疾病、障礙
的診斷對相關的內容予以詳盡的記錄,如與小兒發育有關的疾病應對小兒身長、身長中點、小兒坐高、頭圍、胸圍、體重等進行測量。而對肢體水腫的患者則應重點測量肢體的周徑等.
2.測量應按規定的方法操作 測量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性。為了使
評定難確、客觀,治療師必須熟悉各人體解剖的體表標志,嚴格按照測量的方法進行操作:
3.向被測量者說明測量目的和方法,以獲得充分配合。
4.使用儀器測量時.每次測量前應對儀器進行校正。使用皮尺進行測量時,應選擇無伸
縮性的皮尺。
5.被測量者著裝以寬松、不厚重為原則,被測量部位應充分暴露。
6.在測量肢體周徑或長度時,應作雙側相同部位的對比以保證測量結果可靠。重復測量時,測量點應固定不變。
7.評定表格設計科學,記錄方法嚴格統一 為了防止遺漏,應對不同障礙診斷設計出不
同的評定表格,如對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身體重心線的測量與記錄;對截肢的患者應詳細填寫截肢殘端評定表。並且對評定表的諸項予以認真填寫,以便動態觀察患者指標的變化,為調整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㈤ 兒童保健常用的體格測量指標有哪些

1.
體重: 是身體各器官、 骨骼、 肌肉、 脂肪等組織及體液重量的總和。意義: 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骨骼、 肌肉、體脂肪和內臟重量的綜合情況, 是內最易變化和最活躍的指標, 它和身高的比例還可以輔助說明兒童的營養狀況...
2.
身高(身長) : 是從頭頂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 表示立位時頭、 脊柱和下肢長度總和, 是准確評價生長發育水平、 發育特徵和生長速度不可缺少的指標; 未滿3周歲卧位測量, 為「身長」 。意義: 身高是反映長期...

㈥ 簡述體格發育的測量方法

需要對兒童體格的幾個指標進行定期測量。能反映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指標主要有:身長、體重、頭圍和胸圍等。

㈦ 幼兒體格發育評價標准

兒童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
一、發育是連續的,有階段性的過程
嬰兒期是第一個生長高峰;青春期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峰。
二、各系統器官生長發育不平衡
人體各器官系統的發育順序遵循一定規律,神經系統發育較早,腦在生後兩年發育較快——神經系統發育先快後慢;淋巴系統在兒童期迅速生長,於青春前期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慢-快-慢);生殖系統發育較晚——先慢後快。其他系統如心、肝、腎、肌肉的發育基本與體格生長發育相平衡。
三、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
生長發育遵循一定的規律,比如說運動發育為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出生後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2個月)、後抬胸,再會坐(6個月)、7月翻身、8月爬;9月站、123歲走跳跑。(2月抬頭6月坐,7月翻身8月爬,9月會站成正果,123歲走跳跑。)
四、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
在一定范圍內受遺傳、環境的影響,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生長「軌道」不會完全相同。
2孩子體格發育評價的三個方面
(1)發育水平:對體重、身高、頭圍、胸圍、上臂圍等進行橫斷面測定評價,就是將孩子在某一階段時間的某一項體格生長發育指標測量值與正常參考人群值相比較。此比值就是孩子的發育水平(它一般可分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個等級)。如果孩子的某一指標大於或者小於正常人群測量參考值的最高或者最低標准,父母就應該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和醫生一起尋找原因,以便進行合理的干預治療。
(2)生長速度:每次對小兒的體重或者身長測量後,要進行動態縱向觀察(比如生長監測),看其每月生長發育是否正常。這種連續縱向的測量觀察,可以跟隨孩子的自己生長軌跡,及時發現生長偏離(增長過快、過慢或者不增長)情況,早期採取干預措施。
(3)勻稱程度:對小兒體重、身長等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評估,比如:醫生通過對小兒的坐高/身高比值進行評估,可以看出小兒下肢的發育是否正常,以此評價孩子的身材發育是否勻稱。用孩子的體重(kg)/身高(Cm2)即KAUP指數,來評價孩子是否太胖或者太瘦等。
3兒童生長發育標准
一、體重 體重是反映兒童生長發育的最重要也是最靈敏的指標。因為體重反映兒童的營養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體重可以受多種因素如:營養、輔食添加、疾病等的影響。體重在出生頭3個月增長最快,一般為月增長600~1000克,最好不低於600克。3~6個月次之,一般月增長60 0~800克。6~12個月平均每個月增長300克。1歲後兒童生長速度明顯減慢,1~3歲兒童平均每個月體重增長150克。1歲後兒童的體重可用下列公式計算:體重(kg)=年齡(歲)?+7(或8)
二、身長 身長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但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短期內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營養、疾病等)對身長影響不明顯。它主要受遺傳、種族和環境的影響較為明顯。身長的增加同體重一樣,也是在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長10厘米,第三年平均增長4~7.5厘米。 幼兒期兒童的體型由嬰兒期的肥墩型向瘦長型轉變。這期間軀干稍長些,下肢稍短些。幼兒期後,四肢的增長逐漸快於軀乾的增長。一歲以後平均身長的公式為:身長(cm)=年齡(歲)? +80(cm)。兒童的身長與體重都可以用國際衛生組織的標准來評價。
4一個月寶寶的體格發育
體格發育
體重 此時的嬰兒體格生長速度非常快,比出生時重了700-1000克。剛滿月時體重約為4公斤(4000克),快到兩個月時增加到5公斤(5000克)。
身長 比出生時增加2-3厘米,男嬰平均為56.95厘米,女嬰平均為56厘米。
頭圍 男嬰為38.2厘米,女嬰為37.47厘米。
胸圍 男嬰為38厘米,女嬰為37.32厘米。
神經精神發育
運動機能 俯卧時能將下巴抬起片刻,頭會轉向一側;覺醒時,顯得十分活躍,會慢慢地轉動頭部,伸胳膊,蹬腿,身體有些伸展運動,能蠕動身體。
視覺 嬰兒能注視片刻離他20-30厘米處的物體和母親的臉。
觸覺 有物體碰觸他的手心時他會抓住(稱之為握持反射)。
聽覺 聽到母親的心跳聲會安靜下來。近旁約10-15厘米處的響聲會引起孩子的警覺,頭會轉向聲源。能區別人的語言聲和非語言響聲,以及不同的語音。母親和嬰兒說話,他能注視母臉片刻,出現反射性微笑,會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

㈧ 身幼兒身高體重營養評價方法

(一)按體重評估

  體重反映小兒身體的總重量,表示身體的大小。年齡別體重,即由年齡看體重的大小,這一指標下降可反映小兒長期或近期存在的營養不良問題,也是我們目前最常用的反映小兒營養不良的體格測量指標。

  小兒的年齡別體重如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中的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為低體重。這里的中位數是指參照人群假如為1000人,將這1000人的體重從小到大進行排列,然後再把他們分成100等份,而對應於50%位的數值即為中位數。標准差是指在這一參照人群中,體重大小不一,其值的分散程度。例如,根據我國9市城區正常小兒體格發育指標的參考標准,6個月大的男小兒體重的中位數是8.39千克,標准差為0.94千克。這個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即8.39-2×0.94=6.51千克,也就是說,凡是6個月大的男孩體重小於6.51千克的,這就是低體重的小兒。

  但年齡別標准體重指標所反映的小兒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還可能包括著現時和長期環境中的兩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使用年齡別體重標准對小兒現時營養的評價還混雜著長期環境因素的作用。

  (二)按身高評估

  身高反映著小兒的線性生長狀況,因此,小兒年齡別身高偏低則表明某些小兒存在著長期的、累積的健康問題和營養不良問題。小兒的年齡別身高如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參考人群值中的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為生長遲緩。生長遲緩主要反映慢性長期營養不良。例如,根據我國9市城區正常小兒體格發育指標參考標准,6個月大的男小兒身高的中位數是68.6厘米,標准差為2.6厘米。中位數減去2個標准差=68.6-2×2.6=63.4厘米,即假如一個6個月大的男小兒身高低於63.4厘米,那他就被認為是生長遲緩兒。

  (三)按體重和身高評估

  根據小兒身高和體重的雙重生長參考值,求出身高別體重值,可反映小兒近期的急性營養不良問題。評價方法為:以同等身高下體重的第50百分位數,即為中位數為該身高的標准體重。標准體重為100%,±10%為正常,低於標准體重90%為營養不良。營養不良還可分為輕度(<90%)、中度(<80%)、重度(<70%)和極重度(<60%)。例如,根據我國9市城區正常小兒體格發育指標參考標准,75厘米高的男小兒其標准體重為9.33千克,那麼其±10%的范圍是:9.33±9.33×10%,即8.40千克~10.26千克。所有低於8.40千克的小兒均為營養不良症患兒。其中低於8.40千克,也就是低於標准體重90%的為輕度;低於80%的為中度等等。

  採用身高別體重指標,可在同等身高的小兒中比較體重的大小,這樣能消除發育水平、遺傳和種族因素等造成的身材發育不同影響,同時也可更充分地反映小兒現時的營養狀況。

  (四)按中上臀圍和皮脂厚度評估

  小兒臂圍包括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膚厚度。經研究證明,小兒中上臂圍在1歲以下增加迅速,1~5歲間增加1~2厘米。因此,在不能用秤稱體重和量身長的地區,評定小兒營養是否良好,也可用測量上臂圍的辦法來測定。其標準是:1~5歲小兒臂圍超過13.5厘米為營養良好,12.5~13.5厘米為營養中等,而低於12.5厘米為營養不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的標準是:當採用中位數百分比時,上臂圍值大於中位數的85%為正常,85%~76%為營養不良(其中85%~80%為輕度,80%~76%為中度,<76%為嚴重營養不良)。

  另外,皮脂厚度也是衡量小兒營養狀況及肥胖度的良好指標,而且可直觀地表示近期的營養狀況。用這一方法衡量,目前醫生大多選用小兒上臂肱三頭肌處進行測量,因為該處便於裸露,測量也方便。其次是肩胛下角處。皮脂厚度的正常范圍是中位數加減一個標准差,超過該標准可視為肥胖或消瘦。

  (五)按指數評估

  指數法是一種根據小兒身體各部分之間有一定比例,再用數學公式將幾項有關小兒體格生長的指數聯系起來再判斷生長、營養狀況、體型、體質的方法。這是一種綜合評估,在兒童保健工作中,保健醫生會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選擇不同的指數對小兒進行評估,而常用的指數,即是Kaup指數。Kaup指數一體重(千克)/身長(米)2,它是將身長(高)的平方設想為小兒的體積,它既反映一定體積的重量,又反映機體組織的密度。因此是評估嬰幼兒營養狀況一個較好的指標。一般情況下,指數定為<12為營養不良,12~13.5為偏瘦,13.5~18為正常,18~20為營養優良,>20為肥胖。例如,一個3歲男小兒體重10千克,身高94厘米,即為0.94米,其Kaup指數即為10÷0.942=11.32,這個小兒屬於營養不良

同意請採納!!謝謝!

㈨ 體格檢查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很多學員對2020臨床實踐技能很感興趣,在考前也比較焦急,百通世紀給大家整理了2020臨床實踐技能體格檢查和基本操作供大家考前學習,具體如下:
體格檢查:
1.氣管的檢查
操作前准備:囑患者被檢查前安靜休息30分鍾,戴帽子、口罩,洗手。
操作步驟:
囑被檢者取坐位,檢查者站立在被檢者右前方,說明情況取得被檢者配合。檢查者將示指與環指置於雙側胸鎖關節上,以中指自甲狀軟骨向下移動觸摸氣管,感覺並觀察氣管是否居中。檢查者將示指與中指置於氣管與雙側胸鎖乳突肌之間的間隙,通過感覺兩側間隙的寬度判斷氣管是否居中。並將檢查結果,報告考官。
注意事項:
(1)檢查前應囑患者安靜休息30分鍾,避免劇烈運動或心情激動等因素影響檢查結果。
(2)測量完畢後,應協助被檢者整理衣袖,再向考官報告相關內容。
(3)向健側移位常見於大量胸腔積液、氣胸等。向患側移位常見於肺不張、胸膜粘連等。
2.語音震顫
檢查語音震顫時,檢查者用手的尺側緣放於被檢者的兩側胸壁,囑被檢者發長音「yi」,雙手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左右對比感受震顫的強度。
注意事項:
檢查前,應注意協助被檢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前胸部,檢查者應站立在被檢者右側。
檢查時,雙手握拳,以手的尺側緣放置在被檢者兩側胸壁上,待被檢者發長音yi後,雙手自上而下,左右對比。檢查後,注意向考官報告檢查結果。
若感覺到語顫減弱,常見於肺氣腫、大量胸腔積液、氣胸、阻塞性肺不張的病例;若語顫增強見於肺實變(如大葉性肺炎),或接近胸膜的肺內巨大空洞等。
(由此可以聯想語音共振的檢查,語音共振是用聽診器聽診。)
3.脾臟觸診
腹部觸診前,被檢者應取仰卧位,雙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檢查者站立於右側。
單手觸診時,檢查者右手掌平放於臍部,與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右手示指、中指、環指與肋緣垂直,以指腹的橈側面進行觸診。同時囑被檢查者做深大的腹式呼吸,右手隨呼吸運動進行滑動觸診。
雙手觸診時,檢查者左手放在患者左腰部第10肋處,稍用力上抬脾臟,檢查者右手從臍部開始,再以同樣的方法,觸診至肋緣下。
報告考官:被檢查者未觸及腫大的脾臟,屬於正常,如果觸及腫大脾臟後,應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況、有無壓痛等。
基本操作:
男性導尿術
物品准備:導尿術必備的物品是無菌導尿包,包內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清潔外陰消毒包,主要用於對外陰做第一次消毒;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鑷子、無菌手套、治療碗和紗布。下面一層是消毒導尿包,主要用於對外陰做第二次消毒和導尿,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鑷子、無菌手套、洞巾、治療碗、紗布、導尿管、20ml注射器、液體石蠟油、生理鹽水。
操作前准備:洗手、帶帽子、口罩
操作步驟:
1.操作前,帶好帽子、口罩、向考官口述洗手。
2.操作者將所用物品攜至床旁,向病人解釋操作目的,取得病人同意,協助病人取仰卧位,將中單置於病人臀下。
3.取上層清潔外陰消毒包,放置在病人的兩腿間,打開後,操作者左手戴無菌手套,將碘伏棉球倒入治療碗內,右手持無菌鉗,夾取碘伏棉球對外陰做第一遍消毒。
先消毒陰阜,陰莖和陰囊,然後,左手以無菌紗布裹住陰莖,翻開包皮,向後旋轉塗擦尿道口、龜頭和冠狀溝。消毒完畢後,撤走污物盤,脫掉手套。
4.取下層導尿包,打開後,雙手帶無菌手套,鋪蓋無菌洞巾。然後,用20ml注射器向導尿管側方的「氣囊介面」注入無菌生理鹽水,檢查導尿管是否通暢,使用液體石蠟油潤滑導尿管前端備用,將碘伏棉球倒入治療碗內,左手取無菌紗布裹住陰莖並提起,自尿道外口開始,由內向外,依次消毒尿道外口,龜頭和冠狀溝,每個部位只限用一個棉球。
5.消毒完畢後,右手用無菌鉗,夾取導尿管前端,緩緩插入病人尿道,插入尿道深度為20~22cm,見尿液流出後,再插入5~7cm,以保證導尿管前端的氣囊完全進入到膀胱內,然後取20ml注射器向導尿管側方「氣囊介面」內,注入15~20ml生理鹽水,使前端氣囊膨脹,輕拉導尿管有阻力感時,即證實導尿管固定於膀胱內,最後,清理操作用物,將引流袋固定在床旁,協助病人整理好衣物,詢問病人感受。
注意事項:
男病人外陰消毒的要點:
1.第一遍「清潔外陰」消毒,是由外向內進行,一共消毒六個部位:先消毒陰阜、陰莖和陰囊,然後再消毒尿道口、龜頭和冠狀溝。
2.第二遍「消毒外陰」是由內向外進行,一共消毒三個部位:先消毒尿道口,然後再消毒龜頭和冠狀溝,而陰阜、陰莖和陰囊,第二遍不必再做消毒;第三遍同第二遍。
3.尿道口、龜頭和冠狀溝三個部位的消毒方法,是由尿道口向後,旋轉塗擦。
女性導尿術
物品准備:假人、導尿術必備的物品是無菌導尿包,包內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清潔外陰消毒包,主要用於對外陰做第一次消毒;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鑷子、無菌手套、治療碗和紗布。下面一層是消毒導尿包,主要用於對外陰做第二次消毒和導尿,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鑷子、無菌手套、洞巾、治療碗、紗布、導尿管、20ml注射器、液體石蠟油。在考場上,可能要求大傢具備自行配齊上述物品的能力,因此對導尿包內的物品要求熟練掌握。
操作前准備:戴帽子、口罩,洗手。
操作步驟:
1.操作前,戴好帽子、口罩、向考官口述洗手。
2.操作者將所用物品攜至床旁,向病人解釋操作目的,取得病人同意,協助病人取仰卧位,兩腿外展曲膝,暴露外陰。
3.取上層的清潔外陰消毒包,放置在病人的兩腿間,打開後,操作者左手戴無菌手套,將碘伏棉球倒入治療碗內,右手持無菌鉗,夾取碘伏棉球對外陰做第一遍消毒。消毒的順序是:先消毒陰阜、然後分別消毒兩側大陰唇、小陰唇、尿道外口;最後一個棉球由尿道外口消毒至肛門部。消毒完畢後,撤走污物盤,脫掉手套。
4.取下層的消毒導尿包,置於病人兩腿間;打開後,雙手帶無菌手套,鋪蓋無菌洞巾,要求使無菌洞巾與導尿包布的內層,形成一個無菌區。然後檢查導尿管是否通暢,氣囊是否漏氣,使用液體石蠟油潤滑導尿管後備用;右手持鑷子夾取碘伏棉球,自尿道外口開始,由內向外,自上而下,先後消毒尿道外口和小陰唇,最後再次消毒尿道口。第二遍消毒結束後,囑病人張口呼吸,右手持無菌鉗,夾取導尿管前端3~5cm處,緩緩插入尿道約4~6cm,見到尿液流出後,再插入7~10cm,以保證導尿管前端的氣囊完全進入到膀胱內,然後向導尿管注入20ml生理鹽水使前端氣囊膨脹,輕拉導尿管有阻力感時,即證實導尿管固定於膀胱內。最後,清理操作用物,將引流袋固定在床旁,協助病人整理好衣物,詢問病人感受。
注意事項:
1.測量完畢後,應協助被檢者整理衣袖,再向考官報告相關內容。
2.女性導尿,需要第三方護士在場。
看了以上內容後,相信大家對2020臨床實踐技能體格檢查和基本操作已經了解了,希望小編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體格測量指標和評價的具體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艾草種子的種植方法 瀏覽:50
碘甲烷氣相檢測方法 瀏覽:865
快速穿拉鏈頭方法圖解 瀏覽:206
生意翻倍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124
教育新激勵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99
5以內算術加減法簡便方法 瀏覽:268
需求分析可以用哪些方法 瀏覽:216
怎麼消除痘痘小疙瘩快速方法 瀏覽:158
什麼方法瘦小腿最有效 瀏覽:380
數學模型的解決方法 瀏覽:549
肝經眼痛的治療方法 瀏覽:347
隧道未賦值解決方法 瀏覽:52
starclima壁掛爐暖氣管連接方法 瀏覽:657
簡便方法記算講解 瀏覽:671
如何溫柔地養噠宰的方法 瀏覽:977
自信腿法的正確方法 瀏覽:706
簡單閨蜜手鏈編織的方法 瀏覽:505
空氣開關漏電保護器連接方法 瀏覽:989
血漿提取rna方法步驟 瀏覽:50
小膠布和紙快速撕開方法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