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古人測量精度的方法

古人測量精度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2 12:37:42

1. 古時測量長度的方法

在古代,人類為了測

量田地等就已經進行長度測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為長度的單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換中遇到了困難,於是便出現了以物體作為測量單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現

的古埃及腕尺,中國商朝出現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製造的新莽銅卡尺等。

數學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師與長度的測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羅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濫,淹沒大片的田地,洪水帶來的泥土覆蓋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無法辨認,所以每當洪水退去以後,人們就要重新丈量土地,於是產生了最

早的幾何學.幾何學的願意是」土地丈量」

測量長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腳步等.但是這些方法在測量結果不需要很精確下使用.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種量尺來測量長度.常見的量尺有直尺,捲尺游標卡尺和測量器等.游標卡尺適合測量

一般尺難以測量的圓形物品,零件的孔徑,厚薄等.精密度較高.

長度的計量單位是米,記作M.1978年,法國規定:以地球北極與南極之間相距長度的千萬分

之一為一米.這項規定經過推廣,現已作為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

我們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長度單位的由來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製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

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准.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

准.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

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准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

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後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

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准缺點很多,由於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

終於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

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

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於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

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於

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採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

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並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准尺,

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准確;另外,國際米

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准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

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

長的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如

果用它來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誤差不超過1.

http://yuntang.vicp.net/htdocs/XXLR1.ASP?ID=5384

2. 古代的人是怎麼准確計時的

這個很簡單~太陽最高點能用影子測量出來,以最高點為正午,就可以准確分出十二時辰了。具體最常使用工具是日晷和漏刻計時。日晷可以算出真太陽時,日晷都是差不多一樣,漏刻可以算出平太陽時,漏刻的種類就非常多了,原理是使用勻速勻量的滴水或者虹吸水量,然後在容器中刻上均勻的刻度,以此計算時間。民間也用線香計時。按照固定手法製作一根香,燃完就是一定刻度就是一定時間。在晚上的時候,一個場鎮會有打更的根據線香或者漏刻知道時辰,然後使用鑼、鼓喊話通知大家。

3. 古代人們是怎樣測量的

在古代,人類為了測 量田地等就已經進行長度測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為長度的單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換中遇到了困難,於是便出現了以物體作為測量單位,如公 元前2400年出現 的古埃及腕尺,中國商朝出現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製造的新莽銅卡尺等。
數學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師與長度的測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羅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濫,淹沒大片的田地,洪水帶來的泥土覆蓋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無法辨認,所以每當洪水退去以後,人們就要重新丈量土地,於是產生了最 早的幾何學.幾何學的願意是」土地丈量」 測量長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腳步等.但是這些方法在測量結果不需要很精確下使用.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種量尺來測量長度.常見的量尺有直尺,捲尺游標卡尺和測量器等.游標卡尺適合測量
一般尺難以測量的圓形物品,零件的孔徑,厚薄等.精密度較高.
長度的計量單位是米,記作M.1978年,法國規定:以地球北極與南極之間相距長度的千萬分 之一為一米.這項規定經過推廣,現已作為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
我們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長度單位的由來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製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 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准.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 准.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
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准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 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後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
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准缺點很多,由於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 終於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 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
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於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 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於 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採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 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並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准尺, 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准確;另外,國際米 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准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 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 長的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18845312.html

4. 中國古代是用什麼東西來測量時間的

日晷 漏壺 圭表 火 燭光 石英鍾 電子鍾 原子鍾
古代西安城的「晨鍾暮鼓」,解放前上海外灘的「落球報時」,這些古老的授時方式,因自身的局限性已成為久遠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入20世紀後,人們開始通過無線電波向外傳送標准時間信號。為了使發射的時間信號便於覆蓋全國,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選擇了位於我國版圖幾何中心位置的陝西省蒲城縣境內,成為我國惟一的授時機構。目前授時部通過專用長波、短波、低頻時碼三個無線電授時台連續不停地發播我國的標准時間、標准頻率信號。國家各個部門、各領域的廣大用戶只要通過接收機或其他定時終端,就可接收到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發出的標准時間。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斷取得進展,衛星授時系統也在發展。國家授時中心對於衛星授時技術的研究和模擬也取得了長足進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自主的衛星授時系統也會進入國家授時體系。同時,網路授時、電話授時等方便、廉價的授時方式也已經對公眾開通服務。
縱覽中國計時發展的過程,就是一部社會科技進步的歷史。從4000多年前堯帝時期的「土圭測景」開始,計時器具歷經了日晷、漏刻、香篆鍾、沙漏、機械水鍾、機械鍾、天文鍾、石英鍾、分子鍾、原子鍾……人類計時的精度已經達到3000萬年不差一秒。現在,還在為更高的精度孜孜追求……
詳細的古代計時介紹: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5. 古代是用什麼東西計量長度

1、布手知尺

《孔子家語》:「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大意是:中指節上一橫紋,叫一 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兩臂伸長,叫一尋。

咱們的祖先首先拿什麼東西測量呢?最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不過「布手知尺」限於男子,女子的手小怎麼辦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2、舉足為跬

先秦時商鞅規定「舉足為跬,倍跬為步」,即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賣出為「步」。跬是早期社會中,土地面積測量的最小單位。秦代曾規定「六尺為步」相當於現在的1.4米。商鞅說,舉足為跬,倍跬為步。也就是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

3、掬手成升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來測量。兩手合盛就是掬,一隻手盛的就是「溢」。人們採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計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變得有據可依。《小爾雅·廣量》曰,「掬四渭之豆」,即4掬=1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即4升=1豆。

我國度量衡歷史悠久。據古書記載:自夏代以來,不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還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單位制度混亂。

(5)古人測量精度的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是用計量長度即古代的容量、長度或者重量單位等。常見容量單位有石、豆和斛;常見重量單位有石、鈞;常見長度單位有:跬、仞、舍和尋。

1、跬:長度單位,半步為跬。

2、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

3、舍:長度單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4、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古代容量單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2、豆:容量單位。

3、斛:容量單位,五斗為一斛。

4、鈞: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6. 古代測量時間的方法,要有簡介

1、漏壺、漏刻

一隻裝滿水的陶壺,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時間,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時間越長。公元前1千多年,古埃及人就會用漏水的容器計量時間。

中國古代則用漏刻來測量時間,漏刻是由漏壺箭刻組成,漏壺里頭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來表示時間。但漏壺漏水的速度並不穩定,滿水時,漏水較快,水快流盡時,漏水較慢。為了穩定水流速度,得多加漏壺,讓原先漏壺的水位固定。

於是東漢出現了二級漏壺,晉代出現了三級漏壺,唐代出現了四級漏壺。

2、日晷

日晷則是白天記錄時間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見影的原理。太陽隨著時間在天空中運行,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就可以來測量當下的時刻。

日晷又稱「日規」,是最早的計時工具之一,日晷本意是指太陽的影子,故而它的計時原理也和太陽有關,通過太陽投影的移動方向來確定並劃分時刻,由晷面和晷針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日晷上面的刻度並不是都相同的,因為不同的緯度太陽光的照射時長不同。

因此,日晷有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3、月晷

是與日晷相似,用來指示時間的工具。最基本的月晷是與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滿月的夜晚才能正確的顯示時間。而因為月出時間平均每天延遲48分鍾,因此假設有足夠的月光能讀出時間,滿月之後指示的時間每天平均會快48分鍾。

因此,在滿月前或後一個星期,月晷指示的時間會與實際的相差5小時又36分鍾。 比較高級的月晷會包括一張圖表,顯示如何計算以得到正確的時間,並且有轉盤可以調整經度和緯度。

4、圭表

圭表是另一種利用日影的計時工具,它被用來記錄一年的日變化。圭表是由兩根互相垂直、呈L形的石柱所構成,以正南正北方向平放在地面的稱做圭,垂直地面的稱做表。

當正午時分,太陽經過子午線的時候,會落影在圭上,日影的長短隨著一年四季有所變化,北半球夏至的時候,日影最短,冬至最長,南半球正好相反。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節令,作為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6)古人測量精度的方法擴展閱讀:

其他測量時間的方法

1、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濕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里的油所需的時間。

2、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3、機械鍾(1世紀) 第一台機械鍾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針計時。

4、鍾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准確的鍾。這些鍾由一個鍾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鍾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1637年發現的 。

5、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鍾表匠約翰·哈里森在1735年發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鍾",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鍾。

6、電子鍾(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鍾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鍾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7、石英鍾(1929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鍾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鍾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鍾表使用數字代替了鍾面。

8、原子鍾(1949年)原子鍾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鍾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鍾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7. 古人是如何測量長度的

在古代,人類為了測
量田地等就已經進行長度測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為長度的單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換中遇到了困難,於是便出現了以物體作為測量單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現
的古埃及腕尺,中國商朝出現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製造的新莽銅卡尺等.
數學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師與長度的測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羅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濫,淹沒大片的田地,洪水帶來的泥土覆蓋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無法辨認,所以每當洪水退去以後,人們就要重新丈量土地,於是產生了最
早的幾何學.幾何學的願意是」土地丈量」
測量長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腳步等.但是這些方法在測量結果不需要很精確下使用.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種量尺來測量長度.常見的量尺有直尺,捲尺游標卡尺和測量器等.游標卡尺適合測量
一般尺難以測量的圓形物品,零件的孔徑,厚薄等.精密度較高.
長度的計量單位是米,記作M.1978年,法國規定:以地球北極與南極之間相距長度的千萬分
之一為一米.這項規定經過推廣,現已作為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
我們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長度單位的由來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製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
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准.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
准.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
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准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
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後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
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准缺點很多,由於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
終於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
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
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於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
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於
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採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
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並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准尺,
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准確;另外,國際米
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准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
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
長的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

8. 中國古代是怎樣測量角度的

我們的先輩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最早通過觀察太陽、月亮的變化,認識的幾何圖形是「圓、方、矩、角」———圓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角至圓及圓至角的演化,發現了它們圍繞著「角」這一可計量的量,並且具有相互導出的科學關系。

准、繩、規、矩」是古代使用的測量工具。 「准」是古代用的水準器。這在《漢書》上就有記載。「繩」是一種測量距離、引畫直線和定平用的工具,是最早的長度度量和定平工具之一。禹治水時,「左准繩」就是用「准」和「繩」來測量地勢的高低,比較地勢之間高低的差別。

「規」是校正圓形的用具。「矩」是古代畫方形的用具,也就是曲尺。古人總結了「矩」的多種測繪功能,既可以定水平、測高、測深、測遠,還可以畫圓畫方。一個結構簡單的「矩」,由於使用時安放的位置不同,便能測定物體的高低遠近及大小,它的廣泛用途,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

(8)古人測量精度的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不用「度」表示的角

很多史料表明,中國古人不用「度」表示「角」。歸納例舉在漢語語匯中表示「角」的字詞有:

1、「隅」(yú):角也、方角。物之方者皆有四隅。

2、「方」:與「圓」相對。四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或六面都是直角的四邊形的立體。

3、「觚」(gū),其解:為古代酒器。或為稜角。「觚」為正六邊形的內角。同時,此術還是中華古代數學科學最早發明使用「割圓術」的典型實例。

通過「六觚為一握」將圓周長分割為六等份,即通過算籌圖形證實了「徑一周三」圓周率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割圓術」。另有《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為削》:「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

4、「桷」(jué),方形的椽子。也指平直的樹枝。

5、「楞」,四方的木塊。

6、「矩」,古代畫方的工具,亦稱之為「曲尺」,就是現代列入依法管理的計量器具「直角尺」。

9. 古人是用什麼方法去測量珠穆朗瑪峰的海拔

古人使用“日影法”對珠穆朗瑪峰進行測量海拔的。何為“日影法”?所謂日影法其實就是等到一天中影子和實物的長度一樣的時候,去測量影子的長度,就可以知道實物的長度了。那麼如何得知什麼時間影子和實物的長度一樣?很簡單,只需要找一個短小的物體,對其自身長度和影子長度進行測量即可,等到它的影子長度和自身的高度一致時,就是進行“日影法”測量的時刻。例如一個人身高一米八,當他的影子長度達到一米八的時候,影子的長度就是他的身高。

綜合而言,這種方法雖然十分的粗糙,但古時候對這座山的高度並沒有什麼需要精確刻量的地方,所以大致計算出高度有一個滿意的說法就可以了。

10. 古人是怎麼精準的用水來測量時間的

漏壺也叫漏刻,古代利用滴水多少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漏壺按計時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箭漏和稱漏。
箭漏是通過水刻度來計量時間的漏壺,又分兩種:一種是觀測容器內的水漏泄減少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泄水型漏壺(也稱沉箭漏);另一種是觀測容器(底部無孔)內流入水增加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受水型漏壺(也稱浮箭漏)。泄水型漏壺(沉箭漏)是在漏壺中插入一根標竿(稱為箭),箭下用一隻箭舟托著,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下沉或上升,藉以指示時刻。受水型漏壺(浮箭漏),是在漏壺中插入一根標竿(稱為箭),箭下用一隻箭舟托著,浮在水面上,流入壺中時,箭上升,藉以指示時刻。在一些文明古國,如中國﹑埃及﹑巴比倫等,都使用過漏壺。巴比倫一般使用泄水型漏壺;埃及人兩種類型都用,不過受水型漏壺使用較晚,也較罕見。
稱漏是以滴水的重量來計量時間漏壺。據記載,稱漏的最早製造者是公元五世紀的北魏道士李蘭,盛行於唐﹑宋。它的構造是一桿吊著的秤,受水壺掛在秤鉤上,以受水壺里受水的重量計量時間。按李蘭的規定,流水一升,重增一斤,時經一刻。也可以把秤桿上的重量刻度改成時刻刻度,從而直接讀出時刻數。

閱讀全文

與古人測量精度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卓手機亮屏時間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55
激光筆的使用方法 瀏覽:623
架接果樹方法視頻 瀏覽:683
名師閱讀教學方法 瀏覽:759
長發快速剪發方法視頻 瀏覽:74
銅絲球連接方法 瀏覽:42
駁口金油使用方法 瀏覽:858
足背伸的鍛煉方法 瀏覽:794
牛舍風機安裝方法 瀏覽:392
道路綠地覆蓋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766
做木珠子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96
燈光控制手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83
目的基因檢測的步驟和方法是什麼 瀏覽:678
分數混合計算方法總結 瀏覽:374
英語教學方法有哪些直接法情景法 瀏覽:929
分析和綜合思維方法的運用 瀏覽:784
aca電蒸鍋使用方法 瀏覽:854
畫疊被子的簡便方法 瀏覽:363
舞蹈正確踢腿方法 瀏覽:822
企鵝支架訓練方法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