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理中的三種測速度的方法
1.用超聲波照射運動物體,利用多普勒定律造成的波長變化來求速度 (波源遠離物體時波長變長,反之變短)
2.利用頻閃照片(和打點計數器一樣的原理)
3.利用快門。即產生一激光束,使物體穿過激光束擋住光路。若已知物體長度,再處以光被遮住的時間,就得出速度了。
補充4:先取某一固定物作發射器,同時發出一超聲波信號和一紅外信號;再將接收器捆綁在運動物體上,接受這兩個信號。通過測量兩個信號的時間差,來計算運動物體的速度。
1.長度:刻度尺(直尺、捲尺)(特殊測量方法:棉線、滾輪、刻度尺間接測量)
2.液體或固體體積:量筒、量杯,規則固體可用刻度尺
3.質量:天平(實驗室)、電子秤、桿秤、磅秤(日常生活),彈簧測力計間接測量
4.時間:秒錶、鍾
5.速度:速度計(汽車上),平均速度:尺(皮尺)、鍾表(秒錶)
6.溫度:液體溫度計(實驗室用);體溫計(測體溫);寒暑表(測氣溫)
7.力(重力、拉力、摩擦力、浮力):彈簧測力計
8.液體的密度:密度計;天平、量筒;或彈簧測力計、量筒
9.固體的密度:天平、量筒;或彈簧測力計、量筒
10.液體的壓強:壓強計 大氣壓:氣壓計(水銀氣壓計即托里拆利實驗和無液氣壓計)
11.電流:電流表 電壓:電壓表 電阻:電流表和電壓表(伏安法)或歐姆表。
電功:電能表 電功率:伏安法或 電能表、秒錶
12.直接測量型實驗有10種基本儀器、儀表:鍾表(或停表)、刻度尺、溫度計、天平、量筒、彈簧測力計、電流表、電壓表、變阻器、電能表.要求學生會根據測量范圍選合適量程和根據精確程度先最小分度值,會正確操作與讀數,能判斷哪些是錯誤的操作.每種儀器測量前:都要認真觀察所使用的儀器零刻度線的位置(調零)、最小分度值和測量范圍等。
13.掌握四個重要實驗:
①.測密度:原理ρ=m/V,器材:托盤天平、量筒,注意實驗步驟的先後次序盡量減小誤差。
②.測機械效率:原理:η=W有/W總,器材:一套簡單機械裝置(如滑輪組、斜面等)、彈簧測力計、細繩,測量時,注意要勻速豎直拉動彈簧測力計,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動滑輪的重、摩擦和物體本身的重.同一滑輪組,所提升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
③.伏安法測小燈泡電阻和功率:原理:電阻R=U/I,電功率P=UI;器材:電源、導線、開關、小燈泡、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要求會畫電路圖,會連接實物,會選擇電壓表、電流表量程,小燈泡不亮時,能根據電壓表、電流表示數分析電路故障,知道燈泡在不同的電壓下,測出的電阻值不相等是因為溫度變化了.知道測小燈泡電功率與測定值電阻阻值都要求多次測量意義有什麼不同,知道兩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有什麼不同。如果只有一個電流表或電壓表時(缺少測量工具),如何利用定值電阻或電阻箱測電阻。
與人體有關的物理量(初中學生)
1、質量約:50kg 2、重力約:500N 3、密度約:1×103 kg/m3
4、體積約:0.05 m3 5、身高約:160-170cm 6、電阻約:幾千歐
7、手臂長約:50——60cm 8、手掌面積約:100-120cm2 9、腳掌面積約:200-250 cm2
10、對地壓強:行走時約:2×104Pa 站立時約:1×104Pa
11、步長約:50-70cm 12、步速約:1.5m/s
13、騎自行車速度約:4m/s 14、騎自行車時受到的阻力約:20N
15、大拇指指甲寬約:1cm;手掌寬約:1dm 16、脈搏跳動頻率約:70-75次/min(1.2Hz)
17、正常血壓約:收縮壓<130 mmHg,舒張壓<85 mmHg 18、人體正常體溫約:36.5℃(37℃)
19、100米短跑時間約:13-14s 速度約:7.5m/s
㈢ 初二物理測量平均速度咋求啊
1、如果是一個簡單的勻速直線運動,那麼這個運動的任意時刻的速度都相等,平均速度就等於總路程s除以總時間t。
2、如果是幾個勻速直線運動復合而成的直線運動,要分段求解。第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S1/t1;第二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S2/t2;第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S3/t3;……;(初中接觸到的直線運動的題型不會超過3段,就連3段的都很少);而如果問整個運動的平均速度V總=(S1+S2+S3)/(t1+t2+t3) !!!! 注意不等於(V1+V2+V3)/3 !!!!!!
3、所有直線運動中,有兩種特殊情況,一個叫做中間時刻速度,一個叫做中間路程速度,這兩種情況都適用上面我講的第二種情況,不信你帶帶看。中間時刻類型的平均速度V=(S1+S2)/(t1+t2)=(S1+S2)/2t 【因為t1=t2】 =S1/2t + S2/2t 【把分子拆開】 =V1/2 +V2/2=(V1+V2)/2;
同樣中間路程類型的平均速度V=(S1+S2)/(t1+t2)=S/(t1+t2)【因為S1=S2=s/2,t1=S1/V1=S/2V1, t2=S2/V2=S/2V2】 =S/(S/2V1+S/2V2)【約掉所有的S】
=1/(1/2V1+1/2V2) 【分子分母通風,同乘以2V1V2】 = 2V1V2/(V1+V2) 。
以上就是初中階段遇到的所有的求平均速度的情況,供你參考!
㈣ 初二物理最後一張關於速度的所有知識點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於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練習:
☆詩句「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船和山。
☆坐在向東行駛的甲汽車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後退去,同時又看到乙汽車也從甲汽車旁向後退去,試說明乙汽車的運動情況。
分三種情況:①乙汽車沒動;②乙汽車向東運動,但速度沒甲快;③乙汽車向西運動。
☆解釋毛澤東《送瘟神》中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為參照物,地面繞地心轉八萬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體為參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許多河流。
二、機械運動
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採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採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採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採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練習:體育課上,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他們的成績分別是14.2S,13.7S,13.9S,則獲得第一名的是 同學,這里比較三人賽跑快慢最簡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時間短運動的快。
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⑵直線運動。
Ⅰ 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變形,。
速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m/s;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單位大。
換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約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1m。
直接測量工具:速度計。
速度圖象:
Ⅱ 變速運動: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v2>v>v1。
常識: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車速度5m/s;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客運火車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光速和無線電波3×108m/s。
Ⅲ 實驗中數據的記錄:
設計數據記錄表格是初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設計表格時,要先弄清實驗中直接測量的量和計算的量有哪些,然後再弄清需要記錄的數據的組數,分別作為表格的行和列。根據需要就可設計出合理的表格。
練習:
某次中長跑測驗中,小明同學跑1000m,小紅同學跑800m,測出他兩跑完全程所用的時間分別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請設計記錄表格,並將他們跑步的路程、時間和平均速度記錄在表格中。
解:表格設計如下
跑步路程
時間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紅
800m
3分20秒
4m/s
㈤ 在初中物理中怎麼用刻度尺和停表測量平均速度
利用帶刻度尺的斜面,讓小車從斜面頂端(起點為0刻度)由靜止開始下滑,用停表記下小車到達某一刻度的時間,利用v=s/t即得出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
㈥ 在物理上測速有幾種方法和有那些工具
發條就是一根長長的捲起來的鋼條。鋼條位於中心的那一端固定在一個可以轉動的軸上,外圍的一端則固定在一個不能移動的柱子上。
當發條被卷緊的時候,儲存了彈性勢能。發條想變松,而由於外圍的那端已經固定住了,發條只能通過讓中心的軸旋轉來達到變松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彈性勢能就被釋放了。而中心的軸就籍此旋轉了起來。
利用發條捲曲產生的彈性勢能,跟彈簧差不多。
日常生活中的鍾表就是上了發條。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㈦ 速度測量的方法
光電門, 打點計時器
㈧ 初中物理,就路程、時間、速度,三個物理量,試用三種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
控制變數的思想,先確實一個不變的量
第一種,路程相等,比如我們兩個都跑100米,誰先到達誰就快,也就是說,時間少的快
第二種,時間相等,比如我們兩個都跑了2分鍾,你跑了1000米,我跑了800米,那你就比我快。也就是說,相同時間路程大的快。
第三種方法,利用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比較。如果時間不等,路程也不等時,如你1分鍾走了30米,我1個小時走了3.6千米,那麼先把單位換為相同單位,然後再求比值。那麼你就是30米/分,我就是60米/分,那麼我就比你快。
第三種方法實際上也就是比較相同時間內誰運動的路程大,跟第二種同理。當然,學習速度這一概念後,第三種實際就是直接比較速度大小。因為速度就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㈨ 初二物理第三章第四節平均速度的測量方法是什麼呀!!!
甲先以80KM/H的速度跑1H,在用50KM/H速度跑1H,求平均速度
80*1+50*1=130
[1+1]/130=2/130=65KM/H
㈩ 物理知識!測量速度的方法初中,高中的知識
測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測出物體通過距離為s的點用的時間t,則物體在這一段距離上的平均速度=s/t.
測量瞬時速度的方法:用光電計數器測。在相距為△s的很近的兩點處設置光電計數器,測出物體通過的時間△t,則物體的瞬時速度v=△s/△t。由於△s很小,所以可以認為v就是物體的瞬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