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把脈
脈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 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並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體位
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於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響脈象。
指法
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後,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舉按尋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
平息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 地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是:一方面藉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 、代、促脈。但必要時可以延至第二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鍾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學習脈診(把脈),最好仔細研讀 中醫診斷學,並請教有經驗的醫師指導
② 中醫診斷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
1、診法
是對病人進行檢查,收集與病人健康有關資料的方法。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疾病表現可以反映內在疾病的本質。
所以,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通過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醫生觀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現來推斷病人內部的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以表知里……以診則不失矣」,認為外在變化可以反映體內病變。
《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認為體表的變化會正確地反映出內在的病變。這種「以表知里」的診法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2、診病
亦稱辨病,即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疾病的病名,是對該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出的概括與抽象。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應學習的主要內容。
3、辨證
辨證是中醫學的精華,為了弄清辨證的含義,首先要掌握症、證、病、辨證等概念。
4、病案
又稱病歷,古稱診籍,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病案是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將患者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都如實地記錄下來。
(2)中醫診斷脈診的操作步驟及方法擴展閱讀:
中醫診斷學原理介紹: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於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系,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裡相關的整體觀點。
中醫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和因果聯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於局部。
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於「內」,但必有一定的症狀、體征反映於「外」,局部的表現常可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通過審察其反映於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應當採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
③ 中醫脈診是怎麼做的
病人的手掌向上平放,醫生則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順次按在手掌下第一橫紋後高骨內側(橈骨莖突)之橈動脈上。三指所按部位,近腕側叫做「寸」部,近肘側叫做「尺」部,寸部與尺部之間,則叫做「關」部。然後用輕指力、重指力、不輕不重指力3種不同的指力去尋取脈象,就叫做「浮取」、「沉取」、「中取」。小兒的脈息和成年人不一樣,所以診小兒一般以擦指紋為主。脈象可因運動或飲酒、洗浴等而影響,所以診脈之前,病人必須先有半小時左右的休息。
脈象分類非常復雜,經歷代醫家整理,定為二十八脈,這里又將最常用的作以下分類介紹。
浮脈:脈來浮在皮膚表面,手指輕著皮膚,就有感覺,一般見此脈大多屬表證。
沉脈:脈來沉行筋骨間,重按才有感覺,見此脈大多屬里證。
遲脈:脈來遲慢,一呼一吸之間只有2、3次(正常脈4、5次。古人都用自己的呼吸來估計脈搏的速度,就診以前,醫生必須先自己安心定神,調整呼吸次數到均勻後,才能就診)。見此脈大多屬寒。
數脈:脈來快速,一呼一吸之間有6、7次。這種脈屬熱。
以上四種脈象,浮沉是表現了脈的部位,從而反映了疾病的部位(表或里)。遲數是表現了脈的速度,也從而反映了疾病的性質(寒或熱)。這四種脈象,又可從按脈的手指感覺有力或無力,來分辨虛或實,因此又有浮而有力,浮而無力;沉而有力,沉而無力;遲而有力,遲而無力;數而有力,數而無力等等不同脈象。
細脈:脈來細小如線而軟。見於氣衰血少的病證中。
大脈:脈來洪大,手指下有充滿豐盛的感覺,說明邪氣亢盛。
濡脈:脈來軟弱無力,輕取較顯,重按即無。見於虛證,尤多見於氣虛者。
弦脈:按脈時如有線勒手指,彷彿按在緊張的弓弦上,這種脈象多說明肝病氣郁或寒痛。
滑脈:脈在手指下往來流利圓滑,好像珠子在圓盤中滑動。說明有痰,或邪氣盛,但正常早期妊娠時也可見這種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流利,是氣血運行不暢的表現。多見於血虛或氣滯證。
細脈和大脈,表現了脈的形狀;濡脈、弦脈、滑脈和澀脈表現了脈的動態。這些是較常見的脈。此外還有長、短、緊、促、結、代、動、弱、微、緩、芤、革、牢、散、伏、疾等脈。
④ 中醫是怎麼把脈的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 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中左手寸脈能摸到 代表心脈正常 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 接不上氣的現象
左手關脈 正常為不強不弱 太強說明肝氣太盛 , 太弱 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
左手尺脈 太弱 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 太弱為肺虛 一般有咳嗽現象 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 太弱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類 太強 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MOD}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
動脈:動脈搖搖數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熱陰陽參。
促脈:數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症,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學者用心都精通
⑤ 中醫是怎樣把脈的,怎樣知道病情的
中醫把脈屬於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切診,又稱為號脈。目前最常用的把脈方法是寸口脈診,並將寸口分為寸、關、尺三部,以對應相應的臟腑,其中左寸候心,關候肝,尺候腎;右寸候肺,關候脾,尺候腎;左尺以腎水為主,右尺以命門為主。
患者保持合適體位,醫者在安靜的環境下通過示、中、環三指運用浮取、中取、沉取三個不同程度的指力細細揣摸按壓患者腕部橈動脈,配合醫者的呼吸次數觀察脈動次數、脈形變化以輔助辨證論治和臟腑病情診斷。中醫把脈僅是四診中的一診,仍需要聯合其他診斷方式以明確診斷。
⑥ 脈診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脈診步驟歌訣:
首分浮沉,二辨虛實;
三去長短,四算疾遲;
五察脈形,樣樣皆知。
1、首分浮沉
什麼是「首分浮沉」?現解釋如下:
①、首先區別脈象是浮脈還是沉脈。因為切脈時手指是從淺表往深層逐漸探查的,首先輕觸皮膚(即「舉」),即可探出脈象是否浮脈;無浮脈則又加壓(即「尋」),在這個層次可觸到許多脈象;然後第三種力量即「按」,此時檢查是否沉脈。所以實際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頭用力的順序來探測脈象的位置。
②、在區別浮、沉過程中,可根據是否浮脈或沉脈來區別與浮、沉相關的脈象種類,它們是:
浮脈類——浮脈、濡脈、革脈、芤脈、散脈;
沉脈類——沉脈、牢脈、伏脈。
③、區別了浮脈類和沉脈類,在辨證診斷上可指明表證或里證。
2、二辨虛實
什麼是「二辨虛實」?現解釋如下:
①、在完成浮與沉兩類區別後,既知道了病證是表證或是里證,還要知道正氣和邪氣的關系(虛證或實證),而實證和虛證在脈象上的區別就是虛脈和實脈。所以探測脈象的第二步是區別脈象的虛與實(有力與無力)。
②、在區別脈象的虛或實(即有力與無力)時,又可區別與虛、實脈象相關的其他脈象。虛脈類——虛脈、微脈、弱脈;實脈類——實脈
3、三去長短
什麼是「三去長短」?現解釋如下:
①、長脈與短脈是兩類在脈形上有十分明顯特徵的脈象,手指觸及脈管即可區別是長或是短。
②、在作寸、關、尺三部探測時,首先區別出脈象的長脈、短脈,然後才能進一步探測寸、關、尺的脈象。
③、在區別長、短脈時,可以同時察知其他相關的脈象,如:長脈類——長脈、弦脈、細脈 短脈類——短脈
4、四算疾遲
什麼是「四算疾遲」?現解釋如下:
①、在確定好脈的脈位(脈位者左右辨長短弦細,上下看浮沉)和脈勢(脈勢者虛實也)後,接著就是脈搏的頻率和節律問題。
②、與脈搏頻率與節律相關的脈象有8種:
脈率——數脈、疾脈、遲脈、緩脈
脈律——促脈、結脈、代脈、散脈
5、五察脈形
什麼是「五察脈形」?現解釋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測後,即可區別23種脈象,餘下的便是以脈形為主要特徵的4種脈象,它們是:洪、滑、澀、緊。
②、除洪脈獨特外,滑與澀相對而言,緊脈與澀脈相對區別。而洪脈出現的時機多在夏季或是發熱性疾病(陽明熱盛或溫病的氣分階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後階段,可以從其他信息獲得提示。
6、樣樣皆知
什麼是「樣樣皆知」?現解釋如下:
①、這是最後審查的時機。做到這一步時,對脈象的脈位(左右上下)、脈勢(虛實)、脈率(疾遲)和脈律(結代)、脈形(洪緊滑澀)等已經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難明,心中難了」。
②、將所有的信息予以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得出結論的方法是:
A:將所有的脈象信息如過篩一樣在腦中用28種脈象的定義過篩一遍,能用獨立脈象名定義則用獨立脈象名定義,否則用相兼脈象法定義脈象。
B:審查所得脈象與望、聞、問診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後決定脈象的真假,決定脈象在治療決策上的取捨。
C:細分寸、關、尺的問題:病情復雜、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時分寸、關、尺仔細檢查,否則可以不分。
舉例:
第一步浮沉,測得:脈位——浮;
第二步虛實,測得:脈勢——虛、軟;
第三步長短,測得:脈位——寸關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遲,測得:脈律、脈率——正常;
第五步脈形,測得:脈形——如絲線;
第六步綜合,還有信息:病症四肢無力、面色淡黃、頭重嗜睡、口淡無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紅、苔薄白膩;
結論:用相兼法判脈: 浮細——不對! 用獨立命名法判脈: 濡——對。
以上是個人對脈學的體會,臨床用來很是得心應手;有時被朋友考問中醫技術的神秘時,也令朋友不得不嘆服!要有這個技術的前提是:1)心裡真正明白每種脈象的概念;2)多多臨床實踐。
脈診是中醫的基本技術。當前的中醫脈診一般是指寸口脈診,同時多以李時珍醫神歸納的28脈為標准,現今的大學本科教材也多以此為教材,本文也是以此為基礎標准。根據學生的要求,結合本人的看法,現修校解析如下,也歡迎中醫同道批評指正和探討。
一、脈診的基本理論
1、切脈的意義:
脈診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診察步驟和內容。脈診之所以重要,是由於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窺視體內功能變化的窗口,可為診斷病證提供重要依據。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①辨別病證的部位:如浮脈主表證,沉脈主里證。
②辨別病證的性質:如遲脈、緊脈主寒,數脈、滑脈主熱。
③辨別邪正的盛衰:如虛脈主正氣虛,實脈主邪氣實。
④辨別病證的進退:如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像。
2、中醫切脈的特點
①中醫脈象的構成元素包括脈博的位置、速率、節律、形態、勢力(氣勢力量)五種。
②脈診學是一門深奧的經驗醫學知識,具有的技巧很多,必須熟悉理論,然後勤於實踐。
③脈象與病症有不相符之處,診斷時要運用從舍方法來處理脈象。
3、脈象的取捨(脈症順逆與從舍)
脈象的取捨是指從脈和症的相對應性來判別疾病的順逆和何時取脈或何時取症。這說明脈象是疾病表現的一個方面,不是全部,只能把脈象當作一個方面的信息為診斷作參考,要全面運用四診合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①脈症順逆
脈症順逆是指從脈症的相對應、不相對應性來判別疾病的順逆(順逆是指疾病順利進展與否,邪氣與正氣的關系),如:
脈症相應——脈與癥候相一致:表證見浮脈,熱證見數脈為順。
脈症不相應——脈和癥候不一致,如表證見沉脈,熱證見遲脈為逆。
脈症相應——暴病、新病見浮、洪、數、實為順,說明正氣充實能抗邪。久病、舊病見沉、微、細、弱為順,說明邪衰正復有望。
脈症不相應——新病見沉、細、微、弱,說明正氣已衰。久病見浮、洪、實為逆,說明正氣已衰,邪氣不退。
②舍脈從症,舍症從脈(症真脈假,症假脈真)
症真脈假——舍脈從症,即不考慮脈象的意義,只考慮症的意義。如:症見腹脹悶,疼痛拒按,大便乾燥,舌紅苔黃厚焦躁,脈沉細——真症,為里熱證,取其症;脈沉細為脈假(脈沉細主虛寒);這時要舍脈。
症假脈真——舍症從脈,即不考慮症狀的意義,而考慮脈象的意義。如:症見四肢冷,大便閉,腹痛腹脹,脈滑數——症假(似為寒盛證候),舍症;脈滑數為脈真,是里熱壅盛的表現,這時要取脈。
4、三部九候的應用
疑難病運用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和三部舉按尋,一般情況下不用九候。
5、正常脈象——胃、神、根
在中醫理論中,正常脈象可以用「胃、神、根」三個字來概括。正常脈象的形象特徵是:寸關尺三部皆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當於72-80次/分(成人),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並隨生理活動、氣候、季節和環境等的不同而有相應變化。
①有胃:「有胃」是指指下具有從容、徐和、軟滑的感覺。平人脈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來去從容,節率一致;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沖和之象,也是「有胃氣」。
②有神:「有神」是指脈率整齊、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脈,但未至於散亂而完全無力;弦實之脈,仍感柔和之象,皆屬「有神氣」。反之,脈來散亂,時大時小,時急時徐,時斷時續,或弦實過硬,或微弱欲無,皆是「無神」。
⑦ 中醫把脈的方法
切診是指醫生用手指觸按病人的動脈搏動,以探查脈象,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
切脈的部位可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診法和腹診。寸口位於兩手腕後橈動脈搏起動處,分為寸、關、尺三部。掌後高骨處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口脈可分候臟腑之氣,左寸候心,小腸;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膀胱;右寸候肺,右關候脾、胃;右尺候腎。
切脈應注意時間、姿勢、指法。時間應選在清晨病人未活動時,若病人活動,應休息15分鍾左右再進行脈診。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與心臟接近於同一水平。切診時,三指要同時切脈,用力要平衡,由輕到重,分為浮取、中取、沉取三種指力。診脈時間應不少於1分鍾。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於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鍾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鍾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脘腹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脾,臍腹屬腎,少腹屬肝。通過手指的觸摸、按壓可了解局部的冷熱、軟硬、脹滿、腫塊及壓痛等情況,有助於了解臟腑的病情。一般以觸摸、按壓虛里穴(心夾搏動處)診斷病況。
虛損病證:跳動明顯,按之搏指。
肺氣虛證:跳動散漫而數
肝氣郁滯:兩脅脹痛,痛處按此連彼。
肝虛:脅痛喜按,脅下按之空虛無力。
瘀血:脅下腫塊,刺痛拒按,痛處不移。
肝癌:脅下腫塊,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則應警惕肝癌。
肝氣犯胃:胃部脹痛,按之旁及兩脅。
胃寒:胃痛驟烈,疼痛拒按,發冷怯寒。
氣虛:胃腹痛經久不愈,按之痛緩或痛止。
虛: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軟無力。
實:腹痛脹滿拒按,按腹充實,叩之聲音重濁,或按之有包塊不移者。
⑧ 如何學習把脈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
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中醫診脈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脈搏處,感知病人脈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關尺三個部位,九候是指醫生手指的輕、中、重力量,這樣三三得九而稱「三部九侯」。
相傳公元前五世紀名醫扁鵲就開始採用脈診的方法來診察疾病,古老的《內經》就記載了21種脈象,中醫脈學經歷代的不斷發展,已記載30餘種。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脈診,把它作為臨床診病、辨證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之一,故常用來識病因、析病機、定病位、辨病性、測病勢之進退預後等,尤其是在辨證候的真假、寒熱、虛實之時,更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8)中醫診斷脈診的操作步驟及方法擴展閱讀: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
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後,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⑨ 中醫如何診脈
你好!!
中醫切診方法是指醫生用手指觸按病人的動脈搏動,以探查脈象,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
切脈的部位可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診法和。寸口位於兩手腕後橈動脈搏起動處,分為寸、關、尺三部。掌後高骨處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口脈可分候臟腑之氣,左寸候心,小腸;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膀胱;右寸候肺,右關候脾、胃;右尺候腎。
切脈應注意時間、姿勢、指法。時間應選在清晨病人未活動時,若病人活動,應休息15分鍾左右再進行脈診。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與心臟接近於同一水平。切診時,三指要同時切脈,用力要平衡,由輕到重,分為浮取、中取、沉取三種指力。診脈時間應不少於1分鍾。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於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鍾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鍾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脘腹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脾,臍腹屬腎,少腹屬肝。通過手指的觸摸、按壓可了解局部的冷熱、軟硬、脹滿、腫塊及壓痛等情況,有助於了解臟腑的病情。一般以觸摸、按壓虛里穴(心夾搏動處)診斷病況.
虛損病證:跳動明顯,按之搏指。
肺氣虛證:跳動散漫而數
肝氣郁滯:兩脅脹痛,痛處按此連彼。
肝虛:脅痛喜按,脅下按之空虛無力。
瘀血:脅下腫塊,刺痛拒按,痛處不移。
肝癌:脅下腫塊,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則應警惕肝癌。
肝氣犯胃:胃部脹痛,按之旁及兩脅。
胃寒:胃痛驟烈,疼痛拒按,發冷怯寒。
氣虛:胃腹痛經久不愈,按之痛緩或痛止。
虛: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軟無力。
實:腹痛脹滿拒按,按腹充實,叩之聲音重濁,或按之有包塊不移者
凡是看過中醫的患者,往往會看到醫生先給病人「號脈」教科書上叫「切脈」,切脈的同時醫生會先「看」,看病人的「動」、「靜」,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後觀察病人氣色、通過氣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脈象的遲數和尺膚的寒溫,分清疾病屬「陰」屬「陽」屬「寒」屬「熱」,再看病人的舌,舌體分上、中、下,舌質,舌底,上以求上「心、肺、頭、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腎、下焦」。通過舌苔的厚薄,以及脈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裡」,通過脈象的有力、無力,分清患者的「虛實」。「八綱」既明,通過病人對疾病的主訴,進一步辨明疾病所屬的臟腑、經絡。以此辯證,論治。
⑩ 如何自學中醫怎樣把脈
1、《中醫基礎理論》要學,然後《中醫診斷學》配合《瀕湖脈學》一起學習,如果條件允許去其他中醫那見習一下,學會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想學精比較難。一般把脈象分成28種,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注意:《瀕湖脈學》是一定要好好研究的。
2、自學必在學好中醫基礎後,再讀脈學有關書籍,接觸臨床慢體會。
自學也有三忌
一忌浮:指自學之人,心不專一,不能深入書中,只是浮光掠影地瀏覽一下,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什麼結果之可言;二忌亂:指自學之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計劃和步驟,一會兒看這本書,一會兒看另一本書,好像蜻蜓點水。
這種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學習,也必「學無所成」;三忌畏難:指自學之人,在自學過程中,有的內容看不進去,發生了困難。孰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識貧乏的具體反映。如果不以釘子精神向深處深鑽以求解決,反而畏難自棄,必然枉費—番心機,半途而廢。記
得古人鞭策人們學習,說出許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麼「石杵磨銹針,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鐵石為開」啦,「不經一翻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啦,都說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只有堅持學習兩不畏難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