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磨刀的步驟和方法
一、磨刀前的准備工作:
1.1,先觀察刀刃:將刀刃朝向眼睛,使刀面與視線成≈30°角。你會看到刀刃上有一段弧——白色的一條刀刃線,表示刀已經鈍了。
1.2,准備磨刀石:一定要准備一塊細膩的磨刀石。如果刀刃線較粗大,還要准備一快粗糙的磨刀石,用來快速磨刀。如果沒有固定的磨刀架,可以找一塊厚布(毛巾類)墊在磨刀石下面。在磨刀石上澆一些水。
二、開始磨刀(以刀刃線較粗大為例):
2.1,先磨內刃面。使菜刀與磨刀石呈3°~5°角(內刃面越小,切菜時越省力)。來回磨刀時,保持此角度基本不變。每磨幾十下,按照1.1的方法觀察刀刃,直到刀刃線很小為止。如果繼續磨刀,會使刀刃捲曲,刀刃線加大。
2.2,再磨外刃面。使菜刀與磨刀石呈5°~8°角(外刃面保證被切掉的菜能夠順利地與菜刀分離,但也不宜太大)。來回磨刀時,保持此角度基本不變。每磨幾十下,按照1.1的方法觀察刀刃,直到刀刃線很小為止。如果繼續磨刀,會使刀刃捲曲,刀刃線加大。
2.3,精磨。換細膩的磨刀石。按照2.1和2.2的步驟磨刀。磨到以下結果為止:
A 刃面上看不到粗磨的痕跡。刃面光亮。
B 用手順著刃面摸刀刃,刀刃無捲曲(不卷口)。
C 按照1.1的方法觀察刀刃,直到刀刃線很小,幾乎看不到刀刃。
至此,一把菜刀就磨好了。
刃面角度的大小依你的切菜經驗而定,我只能提供一個刃面角度的范圍。一般情況,用來切片的菜刀內刃面盡可能平一些較好。
刀與磨刀石的角度過大,這樣雖然能夠較短時間把刀磨快,但容易造成兩邊刀印較厚,在短時間切配後,刀印就會鈍化。
對策:
刀與磨刀石的角度應該保持在5度以下,以加大刀與磨刀石的接觸面,將刀印兩邊磨薄。刀印兩側越薄,刀鋒越快,切配效果最好。
Ⅱ 物理 科學研究實驗的七個探究步驟
1、提出問題
2、猜想或假設
3、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
5、分析論證
6、評估
7、交流
具體解釋
1、提出問題:在問題的思考上,進行初始化的提問,力求問題得到最原始的提問。
2、猜想與假設:對於一個未知事物進行理論性上的猜想,以便於接下來進行情景的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在符合一定科學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猜想與假設的實施,幫助這些猜想得到證明。
4、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嚴謹的進行實驗,並且在過程中記錄足夠的數據,來完成最終論證的可靠性。
5、分析與論證: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科學性的討論,幫助證明自己的假設。
6、評估:對自己實驗中的不足,進行一定的誤差分析,判斷自己的數據是不是可以嚴謹的驗證猜想。
7、交流與合作:把這份實驗的結果進行大眾交流,讓更多人來分析自己的猜想與論證。
實驗構成
無論何種類型的科學實驗,它們都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
1、實驗者
這是組織、設計和進行科學實驗的人。實驗目的的確定,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步驟的制定、實驗過程的操作、實驗結果的處理解釋等,沒有一個環節可以脫離實驗者。實驗者是實驗活動的主體。實驗者從事科學實驗是為了取得對自然界特定對象的認識。沒有實驗者這個認識主體,科學實驗就不會發生。不過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實驗者理解為孤立的個人。
在任何情況下。實驗者都不是作為孤立的個人在活動,而是作為社會的人在活動。實驗者繼承著前輩們所已經建樹起來的積極成果,也借鑒著同時代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同時還依賴著人們之間進行的各方面的協作勞動。因此,實驗者所取得的任何一點有益成果,都將融匯到社會精神財富的總體中去。這樣說,並不是要否認實驗者個人的創造能力,而是說這種創造能力只有不脫離社會這個基礎時才能得到發揮。
2、實驗對象
這是實驗者所要認識的對象。實驗對象可以是自然界的物體及其現象,例如太陽光,也可以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物體及其現象,例如機床、布匹。但是,不管何種種實驗對象,它既是實驗者進行變革和控制的對象,又是實驗者的認識對象。因此,從認識論上看。實驗對象是處於認識客體的地位。
3、實驗手段
實驗手段是由實驗的儀器、工具、設備等客觀物質條件組成,實驗儀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實驗手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實驗者通過實驗手段把自己變革和控制實驗對象的意圖傳遞給實驗對象,使實驗者的意圖得到物化。
另一方面,實驗手段又顯示實驗對象的特性,而把實驗對象在經受變革與控制後呈現的狀態傳遞給實驗者,使實驗者能夠獲得關於實驗對象的有關認識。
所以,實驗手段是實驗者和實驗對象之間的中介環節。沒有適當的實驗手段,實驗對象的某些特性就不能暴露出來,人們就不能獲得對這些特性的認識。
在這個意義上,實驗手段的狀況,決定著科學實驗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實驗手段的每一步改進,都意味著人們對實驗對象的可觀察量的增加,意味著科學實驗水平的提高。從科學史上可以看出,新的實驗手段的採用,往往會帶來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發展。因此,有意識地改進實驗手段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但是,一個時代的實驗手段又是那個時代生產力水平的具體表現,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制約。因此,實驗手段的改進,新實驗手段的裝備,只有伴隨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才能實現。
Ⅲ 菜刀上有什麼物理原理
以切肉為例: 1,刀刃鋒利,肯定刀鋒對肉的壓強會很大。如果肉表面支撐不住,刀刃就會切下去。反之依然; 2,刀把、刀刃長時,手在移動幅度較小的情況下,刀可以起伏很大,適合切較厚、較多的蔬菜等,不會覺得累; 3,刀身寬窄,是對應刀的重量,在揮動的時候,可以儲存很大的勢能;刀刃的壓強,就更大; 4,鋸齒形刀刃的壓強會更大,更省力,但切口比較粗糙; 按照用力情況分析: 刀把不能太高,使它的的延長線接近刀刃中點,刀就不會容易傾斜; 刀落下時,刀的重心應靠近肉的中心(尤其是砍排骨時候); (尖銳的刀最省力;) 1869年2月,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發現的63種元素列成元素周期表,並留下一些空格,預示著這些元素的性質。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導下,人們「按因索驥」找出了這些元素。 元素種類到底是否有限? 周期表有否終點? 這是科學家們,也是諸位讀者所關心的問題。 本世紀30~40年代,人們發現了92號元素,就有人提出92號是否是周期表的最後一種元素。然後從1937年起,人們用人工合成法在近50年時間又合成近20種元素,元素周期尾巴越長了。這時又有人預言,105號元素該是周期表的盡頭了,其理由是核電荷越來越大,核內質子數世越來越大,質子間的排斥力 將遠遠超過核子間作用力,導致它發生蛻變,然而不久,又陸續合成了106~109號元素。這些元素存在的時間很短,如107號元素半衰期只有2微秒,照此計算是否周期表到盡頭了? 1969年起,理論物理學家從理論上探索「超重元素」存在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具有2,8,14,28,50,82,114,126,184等這些「幻數」的質子和中子,其原子核比較穩定,這就是說,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其原子核不一定不穩定。因此在109號元素之後還能合成一大批元素,這樣一來,第七周期32種元素將會被填滿,第八周期也將填滿(按理論計算,第八周期元素共50種,其中7種主族元素,1種惰性元素,10種過渡元素或副族元素,還有32種超錒系元素,列在周期表下方的錒系下方)。 然而理論的唯一檢驗標準是實踐,能否不斷合成新元素至今還是一個謎案,科學家將上天(如到月球)入地(如海底)或反復在粒子加速器中進行實驗,企圖合成新元素,其結果將會如何,人們正拭目以待。 有趣的是,有些科學家還提出元素周期表還可以向負方向發展,這是由於科學上發現了正電子、負質子(反質子),在其它星球上是否存在由這此些反質子和正電子以及中子組成的反原子呢?這種觀點若有一朝被實踐證實,周期表當然可以出現核電荷數為負數的反元素,向負向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了。
Ⅳ 菜刀上的物理知識
1、刀刃很薄,是為了縮小接觸面積,增大壓強以便切開物體。
2、刃口界面呈銳利的三角形,是為了利用力的分解原理,將刀背上較小的壓力分解為兩側面上很大的側向壓力,以將切口擴大。
3、菜刀的重心在刀把前方,是為了利用杠桿原理,提高揮動菜刀時的速度(手腕是轉軸,食指根部是外力的作用點),以便利用慣性和沖量原理提高瞬間壓力、切開較堅硬的物體。
4、切較軟物體(如菜葉)時,常將刀尖接觸砧板作為支點,上下移動刀刃來切割。這是為了利用杠桿原理,減小刀刃移動速度,以便提高切割精度。同時可以讓砧板承擔部分重力,提高手腕控制的准確度。
Ⅳ 菜刀的物理知識
一提起"刀"這個字,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刀",家家戶戶都有,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幾乎每天都用它來切、割、砍、削食物,而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就是"刀"與物理學中的力學之間的關系。
菜刀的結構:菜刀主要由刀刃(1)、刀身(2)和刀把(3)三部分組成。
一、刀刃
菜刀的刀刃是用來切削食物的,刀刃的截面是一個三角形,且刀尖非常銳利,即三角形頂角θ很小,當我們使用菜刀切削食物,給刀刃施加力F時,首先,這個力作用在食物上,對食物產生很大的壓強,從而把食物切開,同時,這個力會產生兩個效果,這就使刀刃的兩側面的推壓作用力F1、F2為F的兩個分力,若刀刃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可知F1=F2=F/2Cos 。因此,θ越小,刀刃越鋒利,菜刀越容易切削食物,但刀刃的強度和鋼度要相對減弱,我們磨刀的目的就是減小刀刃的頂角。
二、刀身
不同的菜刀,刀身的形狀有很大的不同,常用的菜刀,刀身呈長方形,厚度一般為1mm左右,剁肉用的肉刀(肉斧),刀身呈圓弧形,且非常厚實,如圖所示,水果刀,整體較小,刀身長而窄,質地較輕。這些刀的形狀是由他們的用途決定的,對於肉刀,因為要切肉,同時,還要跺肉骨頭,所以需要質量較大的刀,當菜刀以一定速度去切肉或"跺"肉骨頭時,質量大的菜刀就會對食物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從而達到切削食物的目的,而對於水果刀,切割的是水果,相對較脆,所以切削時,不需要很大的作用力,所以質地較輕的水果刀,慣性小,容易操作。
三、刀把
如果用刀"跺"骨頭時,當刀的前端接觸骨頭時,手會感到刀把向下震,反之則向上震,有那麼一個位置,刀上的這一點跺到物體上時,手感十分輕松,這是因為繞軸轉動的任何物體都有一個"打擊中心",當力的作用線通過"打擊中心"時,轉動軸所受的"打擊"作用力為零,屠夫經常用來跺肉的肉斧的刀身是圓形的,這是為了在"跺"肉骨頭,不管力的哪一個部位與肉骨頭接觸,都能保證肉骨頭對刀的作用力基本上通過以刀柄為轉動軸?quot;打擊中心",這樣就可以減小跺肉時刀對手的作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力學現象隨處可見,從而對力的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次研究,是對我們以前所學的力學知識一定實踐的過程,使我們對力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今後的物理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Ⅵ 用力學分析什麼樣的菜刀切菜快
以切肉為例: 1,刀刃鋒利,肯定刀鋒對肉的壓強會很大。如果肉表面支撐不住,刀刃就會切下去。反之依然; 2,刀把、刀刃長時,手在移動幅度較小的情況下,刀可以起伏很大,適合切較厚、較多的蔬菜等,不會覺得累; 3,刀身寬窄,是對應刀的重量,在揮動的時候,可以儲存很大的勢能;刀刃的壓強,就更大; 4,鋸齒形刀刃的壓強會更大,更省力,但切口比較粗糙; 按照用力情況分析: 刀把不能太高,使它的的延長線接近刀刃中點,刀就不會容易傾斜; 刀落下時,刀的重心應靠近肉的中心(尤其是砍排骨時候); (尖銳的刀最省力;) 一提起"刀"這個字,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刀",家家戶戶都有,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幾乎每天都用它來切、割、砍、削食物,而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就是"刀"與物理學中的力學之間的關系。 菜刀的結構:菜刀主要由刀刃(1)、刀身(2)和刀把(3)三部分組成。 一、刀刃 菜刀的刀刃是用來切削食物的,刀刃的截面是一個三角形,且刀尖非常銳利,即三角形頂角θ很小,當我們使用菜刀切削食物,給刀刃施加力F時,首先,這個力作用在食物上,對食物產生很大的壓強,從而把食物切開,同時,這個力會產生兩個效果,這就使刀刃的兩側面的推壓作用力F1、F2為F的兩個分力,若刀刃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可知F1=F2=F/2Cos 。因此,θ越小,刀刃越鋒利,菜刀越容易切削食物,但刀刃的強度和鋼度要相對減弱,我們磨刀的目的就是減小刀刃的頂角。 二、刀身 不同的菜刀,刀身的形狀有很大的不同,常用的菜刀,刀身呈長方形,厚度一般為1mm左右,剁肉用的肉刀(肉斧),刀身呈圓弧形,且非常厚實,如圖所示,水果刀,整體較小,刀身長而窄,質地較輕。這些刀的形狀是由他們的用途決定的,對於肉刀,因為要切肉,同時,還要跺肉骨頭,所以需要質量較大的刀,當菜刀以一定速度去切肉或"跺"肉骨頭時,質量大的菜刀就會對食物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從而達到切削食物的目的,而對於水果刀,切割的是水果,相對較脆,所以切削時,不需要很大的作用力,所以質地較輕的水果刀,慣性小,容易操作。 三、刀把 如果用刀"跺"骨頭時,當刀的前端接觸骨頭時,手會感到刀把向下震,反之則向上震,有那麼一個位置,刀上的這一點跺到物體上時,手感十分輕松,這是因為繞軸轉動的任何物體都有一個"打擊中心",當力的作用線通過"打擊中心"時,轉動軸所受的"打擊"作用力為零,屠夫經常用來跺肉的肉斧的刀身是圓形的,這是為了在"跺"肉骨頭,不管力的哪一個部位與肉骨頭接觸,都能保證肉骨頭對刀的作用力基本上通過以刀柄為轉動軸?quot;打擊中心",這樣就可以減小跺肉時刀對手的作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力學現象隨處可見,從而對力的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次研究,是對我們以前所學的力學知識一定實踐的過程,使我們對力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今後的物理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