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兒童急性腎炎,該如何治療
兒童群體是處於長身體的重要階段,這時身體的免疫力也還未健全,因此比起成人更容易生病,其中急性腎炎就是一種多發於兩歲到六歲兒童群體的疾病。兒童急性腎炎的發病率較高,特別是在經濟落後的地方更為明顯,該病主要是發病急,而危害性是不高的,不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險,因此只要及時採取治療就能恢復健康。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以下幾種該病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一般治療、葯物治療和透析治療就是目前常用的治療兒童急性腎炎的方法,除了採用這些方法進行治療外,患者家屬還應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注意多給患者鼓勵和支持,讓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疾病,這也能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❷ 急性腎炎有哪些好的治療方法
分證論治急性腎炎分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病因,症狀採取不同的治療葯方。 1.風水相搏 證候 眼瞼先腫,繼而四肢,甚則胸腹,皮膚光亮,按之不凹陷,小便短 急性腎小球腎炎
黃,多有血尿,兼有發熱惡風,咳嗽,肢痛,喉核赤腫疼痛,苔薄白,脈浮。 本證以眼瞼浮腫,皮膚光亮,按之不凹陷,發熱惡風,苔薄白,脈浮為證候要點。 治法 疏風利水。 方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 或越婢加術湯 方中麻黃宣肺祛邪,連翹清熱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腫。 若有表寒時,加荊芥、防風、羌活祛風解表 夏季感寒,可加香薷、浮萍解錶行水 煩躁口渴,有里熱者,加石膏、黃芩清肺衛之熱; 血尿明顯者加白茅根、大小薊等以清熱止血; 咽喉乳蛾腫痛者,加土牛膝根、馬勃、板藍根解毒利咽;或用牛蒡甘桔湯加減。 濕勝於風,腰以下腫明顯者加大腹皮、茯苓、豬苓、澤瀉以利水濕。 2.濕熱內侵 證候 面目浮腫,小便短赤,多有血尿,皮膚瘡毒,舌質較紅,苔薄黃,脈滑數。 本證以小便短赤、皮膚瘡毒、舌紅苔黃為證候要點。 治法 清熱解毒,淡滲利濕。 方中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清熱解毒,陳皮、桑白皮、生薑皮、大腹皮、五加皮淡滲利濕。 腫甚者,加車前草、滑石利水消腫; 皮膚有瘡瘍者,加苦參、白蘚皮滲濕解毒; 尿血明顯者,加大薊、小薊、石葦、丹皮、生地、茅根涼血止血。 濕熱壅盛:浮腫甚,煩熱口渴,苔黃膩,脈沉數。可用疏鑿飲子:[NextPage] 3.肺脾氣虛 證候 恢復期或病程較長者。可表現浮腫不著,或無浮腫,面色少華,倦怠乏力,易汗出,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緩弱。 本證以浮腫不著,易汗出,易感冒,舌淡苔白為證候要點。 治法 健脾益氣。 參苓白術散健脾胃化水濕,旨在培土製水,以黃芪、防風扶正祛邪,益氣固表。 若遷延日久,有腎陰不足,證見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者,治宜補益腎陰,可用六味地黃丸。 4.水氣上凌心肺 證候 少尿或無尿,肢體浮腫,咳嗽氣急,心悸胸悶,神情煩躁,難以平卧,口唇青紫, 指甲發紺,苔白或白膩,脈細數無力。 本證以肢體浮腫、咳嗽氣急、心悸胸悶、口唇青紫、脈細無力為證候要點。 治法 瀉肺逐水,溫陽扶正。 方中葶藶子、大黃瀉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參大補元氣,附中溫壯元陽。 肢厥汗多者,加肉桂、龍骨、牡蠣溫陽斂汗;尿少者,加桂枝、澤瀉溫經利水。[NextPage] 5.邪陷心肝 證候 頭痛,眩暈,視物模糊,煩躁,甚或抽搐、昏迷,舌質紅、苔黃糙,脈弦。 本證以頭痛、眩暈、苔黃、脈弦為證候要點。 治法 瀉火利濕,平肝潛陽。 龍膽瀉肝湯瀉肝經實熱,重用龍膽草瀉肝經實火,合羚羊角、鉤藤平肝熄風,佐以當歸、生地、白芍養血柔肝,肝火得瀉,肝風得熄,則痙厥自止。 嘔惡者,加半夏、膽南星豁痰化濁; 神志不清,可選用安宮牛黃丸清熱開竅; 抽搐者,加鉤藤、石決明熄風止痙。 6.水毒內閉 證候 全身浮腫,尿少或尿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甚或昏迷,舌苔膩,脈弦。 本證以尿少或尿閉、頭痛、惡心、苔膩,脈弦為證候要點。 治法 辛開苦降,辟穢解毒。 溫膽湯即二陳湯加竹茹、枳實、大棗; 附子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黃芩、附子組成。方中大黃、黃芩、黃連辟穢解毒,清泄邪熱,附子溫經扶陽,乾薑辛開溫中,陳皮、半夏燥濕化濁,竹茹、枳實清膽和胃。 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玉樞丹以增強辟穢解毒作用;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止痙開竅。
❸ 急性腎炎的治療措施
你好!急性腎炎治療以休息及對症治療為主。急性期應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腫消退及血壓恢復正常後逐步增加活動量。急性期應予低鹽(每日3g以下)飲食。對症治療包括利尿消腫、降血壓,預防心腦合並症的發生。休息、低鹽和利尿後高血壓控制仍不滿意是,可加用降壓葯物。
❹ 急性腎炎會變成慢性腎炎嗎急性腎炎怎麼治療好呢
急性腎炎是有可能轉化為慢性腎炎的。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出現疾病的遷延不愈,或者是遺留血尿,蛋白尿這些相關的問題,那麼就說明急性腎炎轉化為慢性腎炎了。
急性腎炎病程較長,病機復雜,臨床大多表現為「虛實夾雜」之症。「虛」的一面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結合臟腑又有脾虛、腎虛之分;「實」一面有水濕、濕熱、瘀血等不同。
循經護腎療法,根據個體差異准確的判定患者症結,一人一方,可以減少用葯量,降低毒副作用,為治療急性腎炎提供可靠的保證。
❺ 急性腎炎的治療方法是怎樣的
1.起病2~4周內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浮腫消退、血壓恢復正常後逐漸下床活動。要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及上呼吸道感染。
2.浮腫及高血壓期間應低鈉鹽飲食。
3.去除誘因:有感染者使用常規劑量青黴素10~14天。對病程3~6個月以上尿檢仍異常,且有扁桃體病灶者,應考慮手術摘除。
❻ 什麼是腎炎急性腎炎如何治療
什麼是腎炎腎炎通常叫做腎小球腎炎,腎炎也分成若干個種類,比如說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和隱匿性腎小球腎炎。這三種都是臨床上常見的腎炎綜合征。急性腎小球腎炎又稱為急性感染後,腎小球腎炎通常是在溶血性鏈球菌感染以後出現的。
避免吃一些腌制食品,如鹹菜、咸魚等。建議優質低蛋白飲食為主,優質低蛋白主要指動物蛋白,如瘦肉、魚肉、雞蛋、奶、大蝦等。因為蛋白攝入過多會產生含氮類代謝廢物,加重腎臟負擔,同時注意出入量平衡及飲食營養結構的均衡。
❼ 腎炎的治療方法
腎炎治療方法:
一、積極接受治療
輕度腎炎水腫患者無需治療,限鹽休息後即可消失,有明顯水腫的病人可以用葯物治療,可以連續使用葯物達到有效的緩解作用。
二、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對急性腎炎很重要,可有效達到消除水腫的效果,能夠快速的降低血壓,可緩解尿異常,患者可適當步行,逐漸增加一些輕度活動,但不能突然增加活動量。
三、抗感染治療
急性腎炎患者感染病灶應給予足夠的抗感染治療,當沒有感染性病灶時,一般是不合適的。
四、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的治療
高血壓性腎炎患者需常規治療高血壓,急性腎小球腎炎引起的腎小球腎炎患者有高血容量問題,治療的重點應放在清除水分、保留鈉和減少血容量。
五、飲食與水
飲水量多少,其實和高血壓以及心力衰竭的程度有一定的關系,建議急性腎炎患者應該攝入飲用水,但是不應該過量,如果存在明顯的水腫現象,鹽分的攝入控制在兩克左右,腎炎患者症狀基本緩解後,可恢復正常飲食。
六、抗凝治療
纖維素沉積和血小板聚集是腎小球內凝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此類患者的治療中,抗凝治療可用於緩解腎炎。出現腎炎現象時,雖然說有很多的並發症,但是只需要積極接受治療,完全不需要過於的擔心,能夠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控制病情。
❽ 中醫辯證治療急性腎炎方法有哪些
有關急性腎炎中醫臨床分型的方法,臨床各家的方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亦有一些共識。
由於急性腎炎起病急,變化快、多以水腫和血尿為主要表現,中醫學將之歸入「水腫」、「尿血」等病中。
進行審驗
急性腎炎水腫期、中醫認為是由於風熱、風寒之邪入侵,肺衛失和,肺氣失宣,水道失調,不能通調水道以輸膀胱,導致水邪泛溢,諸症而起,故又稱之為「風水」,或由於瘡毒內侵或濕熱內生,脾失健運,水濕不得運化,留而泛溢於肌膚。總之,此時多為病之初期,證候屬實,多為陽水,治療以利水消腫,瀉其邪實為原則。水腫
消退之後,根據病人素質不同,可表現為陰虛濕熱、肺衛不固、脾虛濕阻等不同證候。但大多數仍為邪實為主,正虛為輔,不可以驟然進補。其治療方法仍以法邪為先,必要時可採用攻補兼施的方法。
常規治療:
風水泛濫型
表現為水腫先起於顏面而後逐漸發展為四肢、全身水腫,多伴有表證。急性腎炎可選用越婢加術湯治療,用葯如麻黃、生薑、甘草、大棗、白術、茯苓,水腫重者可加用陳皮、大腹皮、桑白皮等以加強利水消腫。
風熱為主型
可伴有發熱微惡寒,口渴咽痛,尿少而赤,咳嗽痰粘或黃痰,舌邊尖紅而苔薄黃,脈浮數,宜用疏風清熱、宣肺利水方法,可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用葯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茯苓、車前草、澤瀉等,若急性腎炎血尿重者,可加用涼血止血葯,如大小薊、白茅根等。
濕熱內蘊型
此型多發於麻疹、瘡瘍、扁桃體化膿之後,邪毒內侵,濕熱夾毒內蘊,表現為水腫,發熱,尿少而赤,食少納呆,脘腹脹悶,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滑而數,急性腎炎宜用清熱解毒、化濕利水方法,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上五味消毒飲治療,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蒲公英、魚腥草、紫花地丁、大腹皮、茯苓等。
❾ 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有哪些方法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葯治療和中醫葯治療。
(1)西醫葯治療。
以休息及對症治療為主。不宜用激素及細胞葯物。要求低鹽飲食,氮質血症時限制蛋白質攝入。存在細菌感染時應用抗菌葯。利尿可消腫、降血壓。常用雙氫氯噻嗪25毫克,每日2~3,必要時速尿20~40毫克,注射或分次口服。血壓控制不滿意時,加用硝苯吡啶每日20~40毫克分次口服或肼酞嗪25毫克,每日3次。急性腎功能衰竭者予透析。
(2)中醫葯治療。
①風水相搏:浮腫頭面部為劇,皮膚鮮澤光亮而薄,尿少,惡寒發熱,舌苔薄,脈浮。治宜疏風宣肺、利水。
方葯:浮萍、麻黃、防己、桂枝、白術各10克,石膏20克,茯苓、澤瀉各30克。
②濕毒蘊結:全身水腫,腹脹胸熱,口乾尿短赤,或瘡毒未愈,舌苔黃膩,脈沉數。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方葯:麻黃、木通、大腹皮各10克,銀花、連翹、桑白皮各15克,茯苓皮、赤小豆各30克。
③風熱傷絡:血尿明顯,咽痛咽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涼血。
方葯:銀花、蒲公英、麥冬、玄參各20克,益母草、白茅根各3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④陰虛血熱:尿血心煩,口乾喜飲,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涼血。
方葯:生地、玄參、白茅根、側柏葉各30克,丹皮、竹葉、藕節各15克,燈芯、通草各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