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刮痧板的正確使用方法
刮痧板的正確使用方法:
一、拿出一隻手,自然握拳,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勞宮穴
⑵ 自己如何給自己後背刮痧
找個邊緣光滑的調羹,沾點食物油,一手摸著穴位,另一手用調羹去刮,開始動作要輕些,找准穴位後再用力些,皮膚發紅或有些變黑,就可以換一個穴位。
最好准備兩個鏡子,才能自己看到自己的背後。
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經發展到專業工具:刮痧板、扶陽罐。 刮痧工具一覽1、薴麻、麻線、棉紗線團; 2、銅錢、銀圓; 3、瓷碗、瓷調羹、木梳背; 4、小蚌殼; 5、檀香木、沉木香刮板、小水牛角板等等。另外,還有水、油、潤膚劑等輔助材料。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 ●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20分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扶陽罐,集溫刮、溫灸、磁療、紅外線於一體,國家專利產品,為新一代的刮痧醫療器械,據專家介紹,傳統刮痧都伴有疼痛,一種結合了傳統醫學和現代科技的全新溫通經絡醫療器械「扶陽罐」,它所倡導的「無痛刮痧,扶陽養生」新理念逐漸被社會認識並認同,因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優點被人們廣為推崇。 《痧脹玉衡》記載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症,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頭額和胸脅出現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用紙捻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 然後用火頭直接粹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熄滅, 再點燃去粹燒其他痧點。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擰、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現出血點,此法若用於治療痧症,則叫撮痧法。 民間刮痧法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選取刮拭部位,基本上採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中暑、急性胃腸炎、其它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類症證。刮痧法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見影的療效,既在民間流傳不衰,也被醫家廣泛重視。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面。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採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處理:刮痧療法和針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1)暈刮出現的症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 (2)預防措施: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讓患者平卧;讓患者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稜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湧泉穴(重刮)。 頭部刮痧 刮痧是傳統的中醫物理療法,現在的頭部刮痧治療方法是用有活血潤養功效的天然牛角做成的刮痧板,根據顧客的情況,刺激頭部相關穴位,疏通頭部經絡。如刺激風池穴有利於疏通腦部神經,減少疲勞;刺激頭竅陰穴可起到淋巴排毒功效;刺激玉枕穴有利於給大腦補充氧分,減輕壓力等。 頭部是一個全息器官,對五臟六腑有調節功能。經常作頭部刮痧可以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消除頭疼、改善大腦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頭的方法來達到保健的效果。長期做頭部刮痧還有利於改善頭發乾燥、脫發的現象。 提醒: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減小症者無論頭部還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經衰弱,最好選擇在白天進行頭部刮痧。 面部刮痧 1、面部刮痧美容法是傳統和現代結合,具一定中醫理論依據;中醫的基本理論是陰陽平衡,全身刮痧出痧瘢是排出陰毒,這是有形的,面部是陽經聚合地方,疏刮痧氣是陽毒,這是無形的。現代醫學里人體的五臟六腑在面部有全息反射區。經絡之間是息息相聯的,這種聯結是內到五臟六腑?,外到四肢百骸。當在面部進行刮拭刺激通過全息元傳遞經絡穴位反射區至內臟雙向調節,以外達內,以內養外,調節各個器官的生理活動,以求體魄的健康,肌膚的亮艷潤澤。 2、面部刮痧美容對於面部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暗瘡、色斑、皺紋、黑眼圈等,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性的面部「刮痧」刺激,改善了面部血管的微循環,增加血液和淋巴液、體液的流量,使皮膚毛孔細胞得到充分增殖,維護纖維的彈性狀態,激發?肌體「潛能」,使信息反饋而重新分配能量,增加「固衛」作用。獲得吐氧納氧排毒養顏,舒緩皺紋,行氣消斑,保健美膚的功效。 刮痧臉部的正確手法 手法1、刮痧板的提法:以刮痧板角45度,左手按壓地倉穴,右手刮承漿穴,再刮至右側地倉穴。 手法2、 同上方式由右側開始 手法3、 左手按壓地倉穴,由右往左側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倉穴,右手按壓右側,由左手往右側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倉穴。 按摩手法4、 雙手握刮痧板,以側邊由下鄂滑至耳下(經大迎、頰車)。 按摩手法5、 雙手握刮痧板,板尖處輕提下巴3秒{ 默上數1、2、3、}再輕放。 6、 再由承漿穴沿法令紋刮至迎香穴按壓。 7、 在迎香穴兩側輕壓3秒,{ 默上數1、2、3、}再輕放。 8、 輕提下巴。 9、 沿法令紋刮至迎香穴按壓。 10、雙手握板傾斜45度,平滑雙頰至耳門,輕按翳風穴。 11、由眼下(眼頭處)刮至四白穴至承泣至太陽穴。 12、雙手四指握刮痧板上,拇指握板下固定姿勢。 13、由板尖角按壓攢竹穴(眉頭)。 14、以板刮滑(眉上)刮至絲竹空穴(眉尾)。 15、雙手握板,左右交替在額頭上刮6~10次[刺激額上及陽白穴] 16、雙手握板由鼻側上側,平滑至鼻頭。 17、雙手握板以比板角尖處輕刮鼻翼6次,再按迎香穴。 18、刮痧板面按壓經由下關至耳門,板輕提按下再按翳風穴。 注意事項 1、要了解病情,辯證施治,審病求因,確定刮拭的部位。 2、根據病人的虛實、寒熱、表裡、陰陽採取手法。 3、婦女懷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小兒臼門未合者禁刮。 5、皮膚有感染瘡療、潰瘍、瘢痕或有腫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靜脈曲張者,宜由下而上採取相應手法。 7、血本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謹慎刮試。 8、不要面向電風扇刮痧、盡量避風。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銅錢、塑料晶、瓷器、紅花油,好得快)。 10、頭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著衣刮拭,治病出痧。必須使用專門的刮痧油。 11、刮完在痧退後再刮痧,平時可以補刮,以加強退痧作用。 12、刮痧時,有一定量的毛細血管出血,滲到附邁組織,然後再行吸收,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種方法。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熱水澡或熱敷再刮痧,以減少疼痛。 14、刮痧後,會使汗孔擴張,半小時內不要沖冷水澡,可洗熱水澡,邊洗邊刮無妨。 15、刮痧後喝一杯熱(溫)開水,以補充體內消耗的津液,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作的排出。 16、根除頑症,除刮痧,排毒(服用清腸食品)外,還要針對性地調理(樂多壽系列,迪芬斯系列)。 17、刮痧不必強出痧。 18、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來,從頭到足每個部位,第條經脈,都刮拭8次,每天3-10分鍾,自然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了。 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 適應症: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證: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4.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用輕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這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⑷ 刮痧需要的器材,刮痧的具體操作步驟(刮痧部位、具體如何操作、結果)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20分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另外,刮痧之前,為了防止劃破皮膚,還要在皮膚表面塗一層潤滑劑,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當然,有條件的話,最好採用專門的「刮痧活血劑」, 從而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開泄毛孔、疏通經絡、排毒驅邪、消炎止痛等作用。
⑸ 刮痧的手法具體有哪些
刮痧雖然簡單,但也有幾條基本手法的規律:
拿刮痧板
用手拿握著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
刮拭方向
頸、背、腹、上肢、下肢部從上向下刮拭,**從內向外刮拭。
刮拭角度
刮板與刮拭方向保持90度到45度進行刮痧。
刮拭力度
刮痧時應用力均勻,包括上下、內外、左右,刮痧部位應盡量拉長。
補刮、瀉刮、平補平瀉手法
補刮、瀉刮、平補平瀉刮法主要根據刮痧的力量和速度來區分。下圖為補瀉手法簡明表
13種常用刮拭手法
1、輕刮法
初學者常用手法之一。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大,移動速度慢或下壓刮拭力量小。一般接受者無疼痛或其他不適感覺,多適應於對兒童、婦女、老年體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2、重刮法
是一種針對骨關節軟組織疼痛性病症所採取的一種手法。在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小,移動速度快或下壓刮拭力量較大,以能承受為度。多適應於對年輕力壯、體質較強或背部脊柱兩側、下肢及骨關節軟組織較豐滿處的刮痧。
3、快刮法
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鍾30次以上,力量有輕重之別。力量重,快速刮,多用於體質強壯的人,主要刮拭背部、下肢或其他明顯疼痛的部位;力量輕,快速刮,多用於體質虛弱或整體保健的人,主要刮拭背腰部、胸腹部、下肢等部位,以舒適為度。
4、 慢刮法
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鍾30次以內,力量也有輕重之別。力量重,速度慢,多用於體質強壯的患者,主要刮拭腹部、關節部位和一些明顯疼痛的部位;力量輕,速度慢,多用於體質虛弱或面部保健的患者,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下肢內側等部位,以不感覺疼痛為度。
5、直線刮法
也稱直板刮法,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刮痧板的上下邊緣在體表進行直線刮拭。保健刮痧師一般用右手拿住刮痧板,拇指放在刮痧板的一側,食指和中指或其餘四指全部放在刮痧板的另一側,與體表成45度角,刮痧板薄的一面1/3或1/2與皮膚接觸,利用腕力下壓並向同一方向直線刮拭,要有一定長度。這種手法適用於對身體比較平坦部位的經脈和**位(如背部、胸腹部和四肢部位)進行刮痧。
6、弧線刮法
指刮拭方向呈弧線形,刮拭後體表出現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刮痧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結構特點而定。對**肋間隙、頸項兩側、肩關節前後和膝關節周圍刮痧多用此法。
7、逆刮法
指刮痧方向與常規的由里向外、由上向下方向相反,即由下向上或由外向里進行刮拭的方法。多用於對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浮腫或按常規方向刮痧效果不理想的部位。逆刮法操作宜輕柔和緩,從近心端部位開始逆刮,逐漸延長至遠心端,其方向是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其目的是促進靜脈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或疼痛。
8、摩擦法
將刮板的邊、角或面與皮膚直接緊貼或隔衣、布進行有規律地旋轉移動或直線往返移動的刮拭,使皮膚產生熱感為度並向深部滲透,其左右移動力量大於垂直向下的壓按用力。操作時動作輕柔,移動均勻,可快可慢。一個部位操作完成後再進行下一個部位。多用於對麻木、發涼或綿綿隱痛部位刮痧,如肩胛內側、腰部和腹部。另外,每一部位在刮痧前可使用該法使皮膚有熱感後再繼續其他操作手法。
9、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子,從前額發際處及雙側太陽**處向後發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刮痧板或梳子與頭皮成45度角,輕柔和緩刮拭,如梳頭狀,故名梳刮法。梳頭時力量適中,一般逐漸加力,在**位或痛點處可適當使用重刮或點壓、按揉。此法具有醒神開竅、消除疲勞、防治失眠的作用,患有頭痛、疲勞、失眠等病症用該法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10、點壓法
點壓法也叫點**手法,多用於對**位或痛點的點壓,與按摩法配合使用。用刮痧板的厚邊角與皮膚成90度角,力量逐漸加重,以耐受為度,保持數秒鍾後快速抬起,重點操作5~10次。操作時將肩、肘、腕的力量凝集於刮痧板角,施術要靈活,既要有彈力又要堅實。此法適用於肌肉豐滿、刮痧力量不能深達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部位和骨骼關節凹陷部位,如環跳、委中、犢鼻、水溝以及背部脊柱棘突之間等。它是一種較強的刺激手法,具有鎮靜止痛和解痙作用,多用於實證。
11、按揉法
按揉法是用刮痧板在皮膚經絡**位做點壓按揉,向下有一定壓力,點下後做往復來回或順逆旋轉的手法,操作時刮痧板緊貼皮膚不移,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常用於足三里、內關、太沖、湧泉、太陽**等**位。
12、角刮法
使用特製的角形刮痧板或讓刮痧板的稜角接觸皮膚,並成45度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靈活,不宜生硬,適宜於四肢關節、脊柱雙側經筋部位、骨突周圍、肩部**位(如風池、內關、合谷、中府等)。因角刮接觸面積相對小,要避免用力過猛而損傷皮膚。
13、邊刮法
是最常用的一種刮痧方法。將刮痧板的兩側長條棱邊或厚邊或薄邊與皮膚接觸成45度角進行刮拭。該法適宜於對大面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
⑹ 面部刮痧的方法
1、良性的面部「刮痧」刺激,不僅能改善面部血管的微循環,增加血液、淋巴液及體液的流量,使皮膚中的細胞得到充分的營養和氧氣,促進衰老細胞的脫落,還能起到排毒養顏,舒緩皺紋,行氣消斑,保健養顏的功效。
2、每一個部位,要刮試五到十次。先刮試前額,塗刮痧乳,額中開始到太陽穴結束,刮板與皮膚的角度小於十五度。
3、眼周圍的話,從上眼眶開始,有里往外,玉板先直立,後順式平拉,上眼眶刮到就好了。下眼眶的話,由里往外,玉板先直立,後順式平拉。
4、面頰的話,此處寧重刮也不可以漏刮,手法要有按壓力,卻不要過多拉動皮膚,從鼻子側上部至面頰外側,直到太陽穴。
5、口周圍、上唇中到嘴角二側、下唇到嘴角二側。對於鼻尖,手法要輕,不要出痧。下頜的話,用刮板的角,分上下刮試面頰到耳前。
(6)木杖背部刮痧的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面部刮痧注意事項:
1、面部刮痧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如果進行刮痧的屋內溫度低應減少暴露的部位,而且夏季刮痧也不能在有風的地方進行。這是因為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一旦遇風寒氣,就會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人體。
2、面部刮痧後喝一杯熱水,由於刮痧時會會消耗體內很多水分,所以刮痧後要喝一杯熱水,這樣不但能補充消耗掉的水分,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
⑺ 背部如何刮痧
刮痧(Skin scraping) ,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症百餘種。近代著名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現代科學證明,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的來歷與道理:「刮痧」這個「痧」字也就是「痧症」。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於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療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於痧症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郁積的越厲害,那麼它就越劇烈,象發急如燎原之勢,對於這種情況,就必須採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刮痧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作用刮痧施術於皮部對機體的作用大至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作用。
一、預防保健作用
刮痧療法的預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預防與疾病防變兩類。刮痧療法作用部位是體表皮膚,皮膚是機體暴露於外的最表淺部分,直接接觸外界,且對外界氣候等變化起適應與防衛作用。皮膚所以具有這些功能,主要依靠機體內衛氣的作用。衛氣出於上焦,由肺氣推送,先循行於皮膚之中,衛氣調和,則『『皮膚調柔,腠理緻密」(《靈樞·本臟》)。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強衛氣,衛氣強則護表能力強,外邪不易侵表,機體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及時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將表邪及時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進入五臟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療作用
刮痧療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出有害的沖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它們常互為因果關系,刮痧治療中我們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鬆弛,則疼痛和壓迫症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於病灶修復。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緊張、痙攣的有效方法,主要機理有:
一是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組織的痛閾;
三是緊張或痙經脈與十二皮部的關系:「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十二皮部的劃分是以十二經循行分布為依據的,即十二經脈都各有分支之絡,這些絡脈浮行於體表,有各自的分布區域,因為經脈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為十二,手足六經相合則稱為六經皮部。
經脈的分支為絡脈,皮部又可說是絡脈的分區,故《素問·皮部論》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經絡的關系對診斷、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素問·皮部論》:「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舍於府藏也。 」指出病邪由外入內,經皮呻絡呻經呻腑攣的肌肉通過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從而解除其緊張痙攣,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調整
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當臟器發生病變時有關的生物信息就會發生變化,而臟器生物信息的改變可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全身的機能平衡。
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臟器,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起到對病變臟器的調整作用。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據之一。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內關穴,輸入調整信息,可調整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延長左心室射血時間,使心絞痛患者的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電圖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脈流量和血氧供給等。如用刮法、點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輸入調整信息,可對垂體、腎上腺髓質功能有良性調節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調整腸運動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過程(用刮法使皮膚出痧)可使局部組織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經受到刺激使血管擴張,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運力量加強,使體內廢物、毒素加速排除,組織細胞得到營養,從而使血液得到凈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減輕病勢,促進康復。
(六)行氣活血
氣血(通過經絡系統)的傳輸對人體起著濡養、溫煦等作用。刮痧作用於肌表,使經絡通暢,氣血通達,則瘀血化散,凝滯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氣血通達無礙,局部疼痛得以減輕或消失。
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現象,此等血凝塊(出痧)不久即能潰散,而起自體溶血作用,形成一種新的刺激素,能加強局部的新陳代謝,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個延緩的良性弱刺激過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機能,使其得到調整,還可以通過向心性神經作用於大腦皮質,繼續起到調節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和內分泌系統的平衡。
痧症中醫的「痧症」是以症狀而起的名字,是指刮痧後痧痕明顯的病症。刮痧後,皮膚很快會出現一條條痧痕和累累細沙粒(出血點),並且存留的時間較長,這是它的特徵之一。
痧症多脹。所謂脹,就是痧症多有頭昏腦脹,胸部悶脹,腹部痛脹,全身酸脹等。明、清時代,我國有位對痧症有研究的醫生叫郭志邃的,曾寫過《痧脹玉衡》,就是一本介紹痧症的專門書籍。
「痧」的概念
又叫做「瘴氣」等。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從廣義來講,一方面是指「痧」疹徵象,即痧象;另一方面是指痧疹的形態外貌,即皮膚小現紅點如粟,它以指循皮膚,稍有阻礙的疹點。清代邵新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說:「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它是許多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巾,反映在體表皮膚的—種共性表現。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病,許多疾病都可以出現痧象,痧是許多疾病的共同證候,統稱之為「痧證」,故有「百病皆可發痧」之說。
痧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什麼病?目前尚難確定。痧證所包括的范圍很廣,現存中醫古籍中,有關痧證的記載涉及到內、外、婦、兒等多種疾病。《痧驚合壁》—書就介結了40多種痧證,連附屬的共計100多種。根據其所描述的症狀分析:「角弓反張痧」類似現代醫學的破傷風;「墜腸痧」類似腹股溝斜疝;「產後痧」似指產後發熱;「膨脹痧」類似腹水;「盤腸痧」類似腸梗阻;「頭瘋痧」類似偏頭痛;「縮腳癰痧」類似急性闌尾炎等。此外民問還有所謂寒痧、熱痧、暑痧、風痧、暗痧、悶痧、白毛痧、沖腦痧、吊腳痧、青筋痧等,名目繁多。
從狹義來講,痧證是特指一種疾病。古人認為,痧證主要是內風、濕、火之氣相搏而為病。天有八風之邪,地有濕熱之氣,人有飢飽勞逸。夏秋之際,風、濕、熱三氣盛,人若勞逸失度,則外邪侵襲肌膚,陽氣不得宣通透泄,而常發痧證。—年四季都布發生痧症的可能,但以夏秋季為多見。痧證的主要特徵有二:一是痧點,二是酸脹感。根據病情輕重,其臨床表現可分為一般表現與急重表現:1)一般表現:多表現為頭昏腦脹,心煩郁悶,全身酸脹,倦意無力.胸腹灼熱。四肢麻木,甚則厥冷如冰。邪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為蓄為淤;遇食積痰火,結聚而不散.則皖腹痞滿。甚則惡心、嘔吐。2)急重表現:起即
心胸憋悶煩躁,胸腔大痛,或吐或瀉,或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甚則卒然眩暈昏例,面唇青白,口噤不語,昏厥如屍,手足厥冷,或頭額冷汗如珠,或全身無汗,青筋外露,針放無血,痧點時現時隱,唇舌青黑,均為病情危重的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痧是皮膚或皮下毛細血管破裂,是一種自然溶血現象,易出現在經絡不通暢,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它不同於外傷淤血、腫脹。相反,刮痧可使經絡通暢,淤血腫脹吸收加快,疼痛減輕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
適應症: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證: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4.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用輕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這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刮痧手法詳述: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經發展到專業工具:刮痧板。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20分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面。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採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處理:刮痧療法和針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
(1)暈刮出現的症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
(2)預防措施: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讓患者平卧;讓患者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稜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湧泉穴(重刮)。
在刮痧的過程中和刮痧後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刮痧時,應迴避風扇直接吹刮試部位。
2.刮痧出痧後30分鍾以內忌洗涼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准。
4.刮痧出痧後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並休息15-20分鍾。
「出痧」會損害皮膚嗎?紅紅的皮膚何時能恢復正常?
「出痧」的皮膚紅紅的,看上去有點兒可怕。其實,不管怎麼紅,都不必擔心,因為這對皮膚是沒有損害的。紅斑顏色的深淺通常是病症輕重的反映。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顏色也深,如果病情較輕,「痧」出得少些,顏色也較淺。 一般情況下,皮膚上的「瘀血」會在3-5天內逐漸消退,遲一些也不會超過1周就會恢復正常,不僅不會損害皮膚,而且由於這種方法活血化瘀,加強了局部的血液循環,會使皮膚變得比原來還要健康、美麗。
⑻ 刮痧刮臉的正確方法
刮痧板刮臉步驟:
1、由眉心沿額頭的中線往上刮至美人尖處,之後再由眉心往上用畫圈的手法刮至額角和太陽穴兩個部位,可以重復一至兩遍。
2、由鼻翼兩側輕刮至太陽穴下方,再從嘴角往斜上方輕刮至顴骨下方。可以重復一至兩遍。
3、以下巴為起點,沿著頷骨的方向,以畫圈方式往斜上方輕刮至耳垂前方,可以重復一至兩遍。
4、 以眉頭為起點,沿著鼻樑側邊,由上往下畫小圓圈輕刮至鼻翼,可以重復一至兩遍。
(8)木杖背部刮痧的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刮痧板:
(1)牛角類
①特點與功效牛角類刮痧板臨床上尤以使用水牛角為多。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發散行氣、活血消腫;咸能軟堅潤下;寒能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且質地堅韌、光滑耐用、原料豐富、加工簡便;
②注意事項忌熱水長時間浸泡、火烤或電烤;刮痧後需立即把刮板擦乾,塗上橄欖油,並存放於刮板套內。
(2)玉石類
①特點與功效玉石具有潤膚生肌、清熱解毒、鎮靜安神、辟邪散濁等作用。其質地溫潤光滑,便於持握,因其觸感舒適,適宜面部刮痧;
②注意事項用完後要注意清潔;避免碰撞;避免與化學試劑接觸。
(3)砭石類
①特點與功效砭石採用的材質是泗濱浮石,這種石材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紅外輻射頻帶極寬,可以疏通經絡、清熱排毒、軟堅散結,並能使人體局部皮膚增溫,用於刮痧的貶石刮痧板邊厚小於3mm;
②注意事項因砭石可能含有有害物質,購買時需認真辨別真偽,購買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不含有害物質的砭石。
⑼ 刮痧方法
刮痧法:
直按刮法:
指用熱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膚,然後均勻塗上刮痧介質,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觸患者皮膚,在體表的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現痧痕為止。
間接刮法:
指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上放一層薄布類物品,然後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間接刮拭,此法有保護皮膚的作用;主要用於兒童、高熱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開始出現抽搐者、年老體弱和某些皮膚病患者。
撮痧法:
根據手法又可分為挾痧法、扯痧法、擠痧法、拍痧法及點揉法;
(1)挾痧法:
又稱揪痧法,在民間稱之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塗上刮痧介質,然後施術者五指屈曲,將中指和食指等彎曲如鉤狀,蘸刮痧介質後夾揪皮膚,把皮膚和肌肉挾起然後用力向外滑動再松開,一挾一放,反復進行,並連續發出「巴巴」的聲響,在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7遍,被挾起的部位就會出現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膚出現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時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2)扯痧法:
(3)擠痧法:
對因痧引起疾患,用兩手或單手大拇指與食指互相擠壓皮膚,連續擠出一塊塊或一小排紫紅痧斑為止的治療方法,叫做擠痧療法。
(4)拍痧法:
指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體的刮拭部位,一般為痛癢、脹麻的部位。
(5)點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點壓,同時做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是點壓與指揉的復合手法。該法不屬於刮痧手法而屬於按摩手法,在治療和保健中常與刮痧法配合應用,可起到增強療效和彌補刮痧療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療中主要用於頭面部、腹部、肢體關節及手足部。
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針刺挑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於治療暗痧、宿痧、郁痧、悶痧等病症。
放痧法:
又稱刺絡療法,以針刺靜脈或點利穴位出血,用於因痧而達到治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療法。
(1)瀉血法:
(2)點刺法:
——感謝您對中醫拔罐的關注和支持!
——中國好輕松健康團隊。
⑽ 自己在家刮痧 的方法步驟 和應該注意那些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20分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