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什么
一.定义
国画创作中运用的某种技法
二.分类
一为按运用技法上分工笔,和写意,兼工带写,主要有构思、构图、用笔、用墨
二为运笔,用墨,设色。三为蹭,擦,点,染
三.具体分类:
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体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方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
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11、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中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待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参考资料:http://www.ke.com/wiki/%E4%B8%AD%E5%9B%BD%E7%94%BB%E6%8A%80%E6%B3%95
② 中国画的笔法有几种
中国画的笔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飞白锋。
1、中锋:中锋即锥形毛笔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其特点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外柔内刚,极富表现力。
2、侧锋: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或倾斜。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在墨线一侧,并出现飞白的效果。
3、逆锋:逆锋是相对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逆锋运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松紧变化不同于顺笔意味。特点是笔力刚硬,力透纸背,但缺少柔劲。不可常用,适可而止。
4、拖锋: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画求形准确要求下,拖锋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实用简便。缺点是用笔比较浮,没有力透纸背的感觉。
5、折钗股与屋漏痕:根据自然中的现象与痕迹而追求的用笔方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从而丰富了中锋用笔的表现。
6、飞白锋:此笔法是从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特点是用笔松、毛,看似蜻蜓点水,实则虬劲有力,阳刚而有内力,松散见精神,有一种苍茫的感觉。
(2)中国画中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中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③ 中国画4种基本笔法分别是什么
中国画的基础笔法分别是中锋、侧锋、顺笔、逆笔。
1、中锋:要求毛笔与国画纸面垂直,毛笔尖隐含于线条的中间,特点是圆浑厚重。
2、侧锋:需注意笔尖偏在画纸一侧,延着线的一端运行,特点是变化丰富、较为苍砺。
3、顺笔:方向是由左至右,手顺着毛笔的方向前进,特点是平顺圆润。
4、逆笔:毛笔运动的方向是由右至左,毛笔尖逆着用毛笔的方向推进,特点是艰涩凝重、刚健有力。
(3)中国画中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国画创作中用笔技法:
白描:使用不同浓淡的墨线,画出物体的轮廓。
双钩填彩:先用墨线勾出物体的轮廓,再在其中填上色彩。
没骨:完全不用墨线,只用墨与色的变化,表现所画物体形态美。
写意:强调感动、意念、神彩的表现;造形是概括、大略的,因此形式简略,形象可以不精准、不写实。
笔线种类:
铁线描:如铁丝般,粗细一致。
兰叶描:如兰叶般,有轻重粗细。
钉头鼠尾描:如钉头鼠尾,起笔重,收笔轻。
曹衣出水:如由水中出来的贴身衣物线画。
④ 中国画4种基本笔法是什么
1、勾
也叫勾勒或线描。它的表现力很强,可以独立地表现对象(如白描画法)。人物画中的衣纹、器物,花鸟画中的花叶、枝干,山水画中的山石轮廓)、树木、屋宇、车、舟往往用勾法表现。尤其工笔画,用勾法更为普遍。
2、皴
字本义是指皮肤被冷风吹得粗皱的意思。画法中的这个皴字,指的是表现物体表面粗糙不平的一种手法,山水中的山石,主要是靠皴法来表现的。
3、点
山水画中的点主要是点苔与点叶,山石妓法也有用点皴的(如雨点、豆瓣)。在写意的人物画与花鸟画中,用点很多。例如写意的燕叶等,大半是用点的笔法。
4、染
染也是国画常用表现手法之一,但它不能独立成画,只是一种辅助手法。例如工笔人物画与工笔花鸟画中勾染法所用的染法,就是勾的一个补充效果。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1、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3、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4、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⑤ 技法为绘画根基,国画中的三大技法形式都是什么
传统的国画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墨画,以笔墨纸砚作为主要的绘画工具,在创作中注重写意,追求神韵,而忽略物象的神似,就像齐白石说的那样: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油画追求写实,它的四大元素或者说四大技法分别是:要有精确严谨的造型,饱满绚丽的色彩,明暗对比强烈的光影关系,质感鲜明的笔触,要实现这些,必须以素描作为根基。
传统的国画不需要学习素描技巧,只需了解笔墨和宣纸的特性,掌握国画的技法和技巧,就完全可以画出趣味十足的国画作品。
花鸟画的构图也非常多,常见的有S形构图,交叉形构图,半环形构图,以体现出花花草草的灵动和优雅为主要原则。
人物画的构图主要有纪念碑式构图,三角形构图,中心式构图。
纪念碑式构图用来展现人物的高大伟岸。
三角形构图里,人物的连线会构成一个三角形,这个构图用来体现画面的稳固关系。
中心式构图往往用在人物群像里,在一群人里边,以一个重要人物作为中心,其他人围绕在他的左右两边展开刻画,这种重在体现重要人物的精气神。
⑥ 中国画的绘画方法有
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从中国画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⑦ 中国画两种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中国画用笔方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和飞白锋。 中锋是毛笔在运行时,笔尖始终在中心位置; 侧锋是毛笔倾斜,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 逆锋是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 拖锋是毛笔倒于纸面拖拉运行; 折钗股与屋漏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 飞白锋是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
⑧ 国画各种花卉的画法,最常见的有哪几种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欣赏花鸟画。花鸟画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各种花、鸟、动物、昆虫等主题,其表现形式独特多样。花是花鸟画的主要题材。花卉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活泼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画家们通过笔墨和色彩来传达自己的感情。牡丹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丛生,羽状复叶,小叶通常3裂,长圆形或披针形,叶脉带红色。花单生在茎顶,长梗,有白色、粉色、玫瑰色等多种颜色。
中国画家喜欢描绘的花主要有梅花、菊花、牡丹、兰花、荷花、水仙等。然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些花并不仅仅代表自己,它们更被文人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是各种美好和高尚道德的象征。那么,花是怎么回事呢?中国画中的花卉,也是先造型,造型完成后再着色的。中国画的造型是非常简单的。今天,我教大家的是花卉的基本画法,简单易学,适合0基础学习临摹。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⑨ 中国画的技法有哪些
希望能够帮得到你,中国画的常用技法: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铁线描(又粗些);四、行云流水描;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六、钉头鼠尾;七、混描;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十四、竹叶描;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十八、蚯蚓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间画家并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线画法简称“线法”,亦称“勾股法”。中国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干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 ◇湿笔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代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难征墨”。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着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干笔亦称“渴笔”。与“湿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着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着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枯笔”、“焦笔”、“渴笔”,《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渴笔“干笔”的另一称谓,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叁见“干笔”。 ◇枯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焦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颤笔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皴法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直擦皴(关仝、李成用之)、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括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钩斫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形,谓之“钩”,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钉头皴等),画出山石的纹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谓之“斫”。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 ◇矾头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故名。北宋米芾《画史)谓:“巨然少年时多作矾(矾)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说:“画山石者,多作矾头,众为凌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则谓:“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三远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六远山水画技法名。见“三远”。 ◇七观法山水画技法名。分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推远看);以小观大(拉近看);专一看;取移视;合“六远”。“七观”之法相互联系,在表现时,可有所侧重。古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均可运用此法分析之。参见“三远”。 ◇攒聚中国画技法名。专指山水画构图中,石块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须精心斟酌,得当相宜。清代龚贤说: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唐岱说:“石须大小攒聚。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横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滚滚流动之意。”◇小景中国画术语。与小品不同,是山水画流派之一。始于北宋初惠崇,有所谓“惠崇小景”之称。沈括《图画歌》亦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解说:“寒汀远渚,慌洒虚旷之象”。黄庭坚亦说:“得意于荒率平远”。此即小景风格。惠崇生前诗名大于画名,死后半世纪,其“小景”方得王安石重视,谓为:“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熙宁、元祐(1068一1093)间以小景见胜者,如赵令穰、晁说之、马贲、周曾等,可说是惠崇的后继者。但不久为宋徽宗赵佶的御用画院所排斥,置小景于墨竹类下,贬赵令穰为“京城外坡坂汀渚之景,不足与重山峻岭可比”。然小景自有其独特之意趣。 ◇山水林石山水画术语。古人谓千岩万壑,片石疏林,皆山水也。传统习惯,前者指为“山水”;后者称作“林石”。明代李日华说:“古人林木窠石,本与山水别行,大抵山水意境高深回环,备有一时气象,而林石则草草逸笔中,见偃仰亏蔽与聚散历落之致而已。李营丘(成)特妙山水,而林石更造精微,倪迂(瓒)源本营丘,故所作萧散闲逸,盖林木窠石之派也。”◇没骨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升擅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五代黄荃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 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绘花卉,摒去墨线钩勒,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仿之。
⑩ 中国画有哪五种技法
1、勾,即先用非常干的浓墨勾出山水的外形轮阔;
2、皴,在勾出山水的外形轮阔上,再用略干的稍淡的墨侧锋进行皴;
3、擦,用墨比皴淡,比皴湿一点,侧锋进行擦;
4、染,用墨非常淡,比擦还要湿,大面积染,一般用来画远山,表现山雾迷蒙的感觉;
5、点,在勾出的山上,点上象征的各种树形。
点之后,再略加修饰,一般一幅山水画就可以完工了。在画山石和树干时,勾完轮廓,用沾了淡墨的干毛笔的侧峰,在轮廓边内“摩擦”,制造出纹理,凹凸,折皱的效果。
(10)中国画中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国画的临摹方法: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