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3 11:50:26

⑴ 脊髓型的颈椎病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1.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主要表现为:
(1)椎管矢状径大多小于正常:按比值计算,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绝对值也多小于14mm,约半数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变:病程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因此,在动力性侧位片上患节椎体间关节可显示明显的梯形变,其出现时间较MRI技术检查阳性所见的时间为早。同样,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邻节在出现骨刺之前亦先从梯形变(椎节不稳)开始。
(3)骨刺形成:约80%左右的病例于患节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刺形成,其矢状径可为1~6mm或更长,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变:某些病例可伴有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3~4为多)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异常所见。此种异常与本型症状的发生与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2.MRI技术 MRI图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纵向剖面解剖图,可使局部的病变一目了然,所以每个病例均应争取选用,这不仅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至关重要,且为手术的决定、手术部位的判定及术式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
3.其他 包括CT检查、脊髓造影等对本型的诊断均有作用,可酌情选择。

⑵ 脊髓型颈椎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求解

1.锥体束征 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所致。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锥体束症状。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坠落(表示锥体束深部已受累)。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 锥体束在髓内的排列顺序,从内及外依序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视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型(上肢型):是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处,故又称为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2)周围型(下肢型):指压力先作用于锥体束表面,使下肢先出现症状。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纤维时,则症状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的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时发病者,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影响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本型的特点是患病快,经治疗痊愈亦快;非手术疗法有效。 以上三种类型又可根据症状的轻重不同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指症状出现早期,虽有症状,但尚可坚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则属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压物,仍有恢复的希望。但如继续发展至脊髓出现变性甚至空洞形成时,则脊髓功能难以获得逆转。 2.肢体麻木 主要是由于脊髓丘脑束同时受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型与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即痛、温觉障碍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3.反射障碍 (1)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节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和桡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此外,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出现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征(图1)及掌颏反射出现的阳性率为最高;病程后期,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等均可出现。 4.自主神经症状 临床上并非少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其中以胃肠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统为多见,且许多患者是在减压术后症状获得改善时,才追忆可能系颈椎病所致。可见,术前如不详细询问,常常难以发现。 5.排便、排尿功能障碍 多在后期出现,起初以尿急、膀胱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而引起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 6.屈颈试验 此种类型最怕屈颈动作。如突然将头颈前屈,由于椎管内有效间隙突然减小,致使脊髓处于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状态,在患有脊髓型颈椎病者,其双下肢或四肢可有触电样感觉(图2)。此主要是由于,在前屈情况下,不仅椎管容积缩小,且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软骨性致压物可直接撞击脊髓及其血管,与此同时,硬膜囊后壁向前方形成的张压力亦加重了对脊髓的压应力。 本型的主要诊断依据为: 1.临床上具有脊髓受压表现 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中央血管型。三者又可分为重、中、轻三度。 2.影像学检查 可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椎节不稳(梯形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硬膜囊受压征及脊髓信号异常等各种影像学所见。 3.除外其他疾患 包括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脊髓痨(梅毒晚期)、颅底凹陷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肿瘤、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共济失调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注意,两种以上疾患共存的病例,临床上常可发现。 4.其他 可酌情选择腰椎穿刺、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检查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⑶ 脊髓型颈椎病的检查

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有益于发现畸形,观测颈椎活动,判定不稳定。
2.CT扫描
便于辨认韧带骨化
3.MRI检查
医生可通过矢状位结合轴位平扫在头脑中形成神经通道的三维立体图像,了解椎间盘,后纵韧带,钩椎关节和黄韧带病变以及脊髓受压病理改变。脊髓型颈椎病虽然在MRI上表现为多节段狭窄,但目标(target)椎间,或称责任椎间往往只有一处,在T2加权像上脊髓内常有高信号,代表脊髓受压退变,缺血,炎症水肿的病理。MRI还可以用来发现其他引起脊髓压迫症的病变,如畸形,肿瘤,结核。

⑷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脊髓型颈椎病如何诊断?下面,小编将为您带介绍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缓慢出现肢体麻木、紧束感,手部动作笨拙,痉挛步态。2.有一定的感觉障碍平面,上下肢肌张力升高,腿反射亢进,Hoffmann、BaLin—等病理征阳性。3.X线检查无特征性表现,可见病变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CT检查则对椎体后缘骨刺、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及椎间盘突出的判断较为直观和准确,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指导手术方案设计,三维CT可重建脊柱结构,在立体水平上确认致压物的大小和方向,为排除椎管内病变,可行CTM检查。MRI显示脊髓前方呈弧形压迫,多节段病变可使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如合并后方压迫则脊髓呈串珠状。磁共振还可显示椎问盘突出,病程长者可见压迫员重的部位脊髓变性,其信号增强。严重者脊髓内可有空洞形成。脊髓有空洞形成者往往病情严重。即使彻底减压也无法恢复正常

⑸ 颈椎病的检查方法都有什么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指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体格检查是颈椎病检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地方诊断颈椎病时,忽略了体格检查,仅仅是依靠影像学诊断的结果,是不对的。毕竟,像CT扫描、MRI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检查,在确定其诊断价值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颈椎病体格检查的内容包括:(1)压痛点的部位:比如棘突间压痛多见于病变早期。(2)颈椎的活动度检查: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对颈椎的屈、伸影响比较大;椎动脉型颈椎病对颈椎旋转活动影响比较大等等。(3)颈椎病的感觉检查:感觉障碍检查对颈椎病人做皮肤感觉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现的感觉障碍可确定病变颈椎的节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现,出现麻木时已进入中期,感觉完全消失已处在病变的后期。
之后我们需要借助影像学诊断来进一步确诊所患颈椎病的类型和损伤程度。我们平时多见的就是X线片、CT以及核磁共振。那么,这三种检查手段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2、X线平片检查
X线检查是颈部最常用的检查技术,而且一般是最先拍X线片。因为X线片比较简单,价格较低,而且若X线片可以确诊,可以不做CT、MRI之类的检查了。

凡颈椎病患者都应该拍正位及侧位、双斜位X线片。X线平片主要能够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张、椎间隙狭窄、椎体移位、小关节骨质增生等问题。
3、CT检查
可见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神经根管狭窄等。特别是对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MRI检查
MRI主要是测定各组织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别,较CT更为先进,图像十分清晰,被称为活的解剖图谱,故其价格比较昂贵。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了解椎间盘的突出类型、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的情况,髓内有无缺血和水肿的病灶等。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⑹ 脊髓型颈椎病怎么确诊

颈椎病有很多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是有明确手术指征的一型。禁做按摩、牵引、颈部激烈活动等,严重时可引起高危截瘫,很多时候手术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您提供的症状和mri表现,确实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具体情况还遵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亲自查体后的建议。
电力总医院-骨科-崔准副主任医师

⑺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做什么检查

磁共振是维一的检查设备。
发来磁共振照片为你指导是否需要手术。提示,手术做不好会导致高位截瘫,且会迟发脊髓再度损害导致终生痉挛性高位截瘫。

⑻ 脊髓型颈椎病有哪些症状表现,该怎么去分析

颈椎病是一种脊髓受压迫造成损伤。脊髓病实际上就是“脊髓干扰或者疾病”,它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现,即需要及时介入治疗。其病理变化常包括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增生和韧带肥厚造成病变等等。

脊髓型颈椎病需要及时地治疗。一般要做常规检查X线,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显示症状潜在原因。可做核磁共振的检查,如果病人有这方面的禁忌,比如体内有金属物体话,脊髓造影后计算机断层扫描,也就是我们常说CT,也是一个很好地选择。

治疗方法

如果确诊了脊髓型颈椎病,就要去医院治疗了。如果症状加重或者是突然进展话,应该紧急手术,手术目是稳定脊柱并防止出现进一步损害。

⑼ 颈椎病体格检查有哪些特殊检查

方法:是头向一侧和后方压迫,出现同侧上肢放射样疼痛者为阳性。
原理:此动作可以使同侧的神经根管明显变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在根管部位神经根受到增生的骨赘或膨出的间盘的压迫。出现症状。这个检查是通过促进压迫加重使症状表现出来。使鉴别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检查。
2、Barre-Lieou征:诱发和证明交感神经型(或称椎动脉型)颈椎病。
方法:将头部向一侧旋转和侧屈并保持几秒钟,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为阳性。
原理:考虑椎动脉型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原理是由于椎动脉附近受到颈椎增生的压迫,这样的动作,可以使压迫更加明显,诱发症状。实际上,Barre-Lieou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仍然不清,这个动作也不一定可以诱发症状出来,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部分患者,头部向一侧倾斜或旋转时容易出现症状。

⑽ 颈椎病做什么检查比较合适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一)牵引
1. 适应证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2. 颈椎牵引的方法 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着,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O-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二)推拿
1.作用与适应证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1)旋转角度不可过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3)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四)运动疗法
1. 运动疗法的作用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五)神经阻滞疗法
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六)药物治疗
颈椎病症状显着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七)心理治疗
(八)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1. 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 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3. 某些日常活动应该停止:在患病期间,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

阅读全文

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打开鸡蛋的方法 浏览:443
路由vpn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468
吊车头的拉线安装方法 浏览:81
番茄灰霉病治疗土方法 浏览:424
oppo手机耳线的包装方法 浏览:713
如何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 浏览:738
羊布病普遍治疗方法 浏览:896
研究方法论是谁写的 浏览:532
婴儿肚子胀怎么办有哪些方法 浏览:337
苹果手机的感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15
香碗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01
北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浏览:792
有哪些方法稀释油漆 浏览:193
可以替代焊锡的sma头连接方法 浏览:476
剪辑视频的方法 浏览:600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环己烷和苯胺 浏览:548
浙江菜烹饪方法有哪些 浏览:391
星战模拟器怎么找到自己的家正确方法 浏览:779
2020洪灾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834
长期失眠睡不着怎么办最好的方法 浏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