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的区别和共同点
角色扮演练习法和移情训练法的相同点是,都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都属于幼儿园常用且非常有效的社会教育方法。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角色扮演练习法更侧重“行为”的训练和培养,是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移情训练法不仅能够强化幼儿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还能够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移情训练的途径也更为丰富,例如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
B. 用模仿状态的方法,解决对同伴失去玩具,老师如何让幼儿移情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教师设计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表演游戏“门铃响了”“谁病了”,让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习如何分享。如开“玩具商店”,(每周五为玩具开放日,幼儿从家里自带玩具来园)在游戏中,幼儿轮流扮演售货员、顾客或其他角色,进行公平买卖。这些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乐趣,能满足幼儿不断交换玩法的需要,有效的提高的玩具的使用率。幼儿既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也喜欢同伴的新型玩具,“两相情愿”促使友好相处,在游戏中幼儿学习了怎样在集体中与人分享、谦让、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B、激励评价法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是否品德高尚,必须以他对别人的贡献大小来衡量。而这种贡献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是否能以自己人的善良去温暖他人的心。”教师和家长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孩子。作为家长更应该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关心社会,关爱家庭,家庭各成员互相关心,特别是孝敬长辈。
C、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就是指提高幼儿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而“移情”是沟通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因素。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就利用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区角活动渗透共享教育。
首先,在自由选择游戏内容、人员分配时,告诉孩子每个区域限制几个人,当进区域的小花片、小帽子、放鞋处人数满了,就必须更换内容,久而久之,小朋友就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因为他们都会说“人满了,换一个地方。”
其次,在材料使用方面,刚开始游戏的一段时间,总不免有些争执,为一块积木、一个娃娃、一个电话机,时常会出现争着玩的情况。拿娃娃家来讲,参加的幼儿多,可谓是大户人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三姑四婆总共五六个人,其中免不了为锅、碗、瓢、盆而伤和气的。教师应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回家看看,家里的大人会不会为了“打个电话”、“谁烧饭”而吵架,告诉幼儿一家人可以分工,如爸爸上班、奶奶买菜、妈妈管孩子,理房间,一家人和睦共处多好啊,逐步使幼儿能够体验到他们的情感,愉快合作游戏。
C. 在移情训练中如何运用奖励和示范的方式
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训练法首先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其次,移情发生建立在情绪识别与命名上。老师要从情绪辨别与情绪命名入手进行教育。第三,移情发生还得利用幼儿的自我中心,通过情感换位,让幼儿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训练中选择移情对象应变换身份、性别,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的人物移情,扩大移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第五,移情训练法应与情境演示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各种形式、方法相辅相成而使移情训练达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移情能力和对待移情训练的态度能影响幼儿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师使用移情训练法时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D. 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情绪,情感,也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情感”。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利用移情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的限制、要求等外部约束有效的多,他们若能深刻的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于是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谦让等积极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的方法很多,如推荐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影视节目,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利用游戏,比赛等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移情训练。
在体育游戏中,也可透视学生之间的友爱、互助,这也是他们友情的真实表达和流露。如果教师坚持经常性的运用游戏等教学手段,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模仿就可以他行为的源泉。研究证明,表演、游戏可以培养亲社会行为,而且他的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星期,经常角色扮演训练的学生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助人行为要多。这比诱导法、说教法的效果显着,对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教会儿童他们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在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都是遵循一定规则,在规则下,学生之间的合作、对抗也得到充分体现,日积月累的训练,能使学生最终把存在于“头脑”利的行为准则,超出时空范围迁移到其他情景与转向未来,指导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内化的结果得以外化。
(二)借助集体力量,提升亲社会情感
全社会的规范对每个人都影响,但对每个人影响最直接的是所属群体的规范,家庭,学校和伙伴群体是实现学生社会化合个性化主要群体,而班级是最重要的场所。
想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最恰当的是以活动带动交往,营造宽松、和谐、亲密的交往氛围,努力消除因竞争而引起的紧张和焦虑,在礼貌、诚实、信任、沟通、宽容中学习成长。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与同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教育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看看能为他人做些什么?
(三)借助教师魅力,激发亲社会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生活在学生当中,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便能成为学生效仿学习的榜样,所以,要培养学生有公德,有亲社会行为,教师自己就必须先有公德和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首先,对学生要有关爱的行为,教师在行为方式中应作出表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怎样回报别人给予的爱。其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境。好的心境能增加助人行为,因此它能暂时提高将来社会的认知转化行为的可能性,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表现,要把握最佳的心理状态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具有正义感和公平感的积极心境中,并促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E. 名词解释: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法就是通过提高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直至达到共鸣的一种方法。
F. 举例说明,移情训练法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训练法首先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其次,移情发生建立在情绪识别与命名上。老师要从情绪辨别与情绪命名入手进行教育。第三,移情发生还得利用幼儿的自我中心,通过情感换位,让幼儿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训练中选择移情对象应变换身份、性别,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的人物移情,扩大移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第五,移情训练法应与情境演示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各种形式、方法相辅相成而使移情训练达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移情能力和对待移情训练的态度能影响幼儿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师使用移情训练法时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G.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等。优缺点:调动孩子的潜能,师资水平不高。
(1)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主要有: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
虽然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学前教育”都对孩子有益处,甚至还会可能害了孩子。
目前,上面有不少机构打着“学前教育”的幌子,忽悠了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名,实则上课内容无非就是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知识,对孩子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学前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幼师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期间,孩子还将与其他孩子共同学习、交流、生活,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控力、自信心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对孩子将来上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踏上社会,都必不可少。
“师生比”是从数量上衡量教师能否满足学生(幼儿)需求的指标,表示的是平均每个教师能够教导学生的数量。比值中,学生数量越少,则师资的供给越丰富,反之则有可能存在师资供给的短缺。
学前教育不是拔苗助长提前学习,而是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为将来的正式学习做好准备,都能擦亮眼睛,挑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切勿“心急乱投医”,成了黑心教育的“韭菜”。
H. 重金悬赏:移情训练步骤(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回答)
迄今好像并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训练程序,所以也不敢乱推荐。毕竟这这种训练因人而异的。推荐你看一本书吧。
《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是美国纽约大学着名的儿童与发展心理学教授马丁、L、霍夫曼撰写的一部道德教育心理学的专着。
这本书可能可以给你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