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园林植物造景形式美原理中常用的对比手法有哪些
形式美中的对比手法有:
体量对比:景物大小、粗细、高低的关系2.方向对比:姿态上有向上型、平行型和无方向型 3.色彩对比:不同颜色的互补、衬托
4.虚实对比:常绿和落叶树形成树冠的虚实对比 5.空间对比:营造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
6.质地对比:运用粗、中、细不同质地的植物给人不同感觉
‘贰’ 论述园林布置形式与设计方法
一、园林布局的原则园林布局的概念
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好的布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须统一考虑,不能分割开来,地形、地貌经过利用和改造可以丰富园林的景观,而建筑道路是实现园林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将生命赋予自然,将绿色赋予大地,没有植物就不能成为园林,没有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不会满足园林的艺术要求。好的园林布局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要结合。
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二)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着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1)地形、地貌和水体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电影《城南旧事》中讲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积成山,在湖内布置水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活动场所,这样不仅改造了环境,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景观秀丽、环境优美的园林景点。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从远处运土把坑填平,虽可以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但不会有今天这样景观丰富的园林。
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阳公园中有很多大树为原居住区内搬迁后保留下来的,此公园于1999年建成,这些大树,在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们多数以“孤赏树”的形式存在,如果全部伐去重新栽植新的树木,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不会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关于这一点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已有前车之鉴,一般居住区在建成后,要求很快实现绿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积种植草坪,同时为构图需要,配以一些针叶树,绿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没有注意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难找到纳凉之处,这样的绿地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在园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考虑远期效果,又要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
3)主题鲜明,主景突出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植物园的主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植物进行鉴定、引种、驯化,同时向游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类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因此,在布局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使主题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作中,绿化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重点,美化才能实现其艺术要求园林是由许多景区组成,这些景区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区在园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其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五节内容(四)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二、园林静态布局
(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1)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1)景物的最佳视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30cm,对景物细部能够看清的距离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类型的视距在250~300m左右,当视距在500m左右时只能辨认景物的轮廓,因此,不同的景物应有不同的视距。
(2)视域正常的眼睛,在观赏静物时,其垂直视角为130度,水平视角为160度;但能看清景物的水平视角在45度以内,垂直视角在30度以内,在这个范围内视距为景宽的1.2倍。在此位置观赏景物其效果最佳,但这个位置毕竟是有限的范围,还要使游人在不同的位置观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需预留较大一个空间,安排休息亭榭、花架等以供游人逗留及徘徊观赏。
园林中的景物在安排其高度与宽度方面必须考虑其观赏视距问题。一般对于具有华丽外形的建筑,如楼、阁、亭、榭等,应该在建筑高度1倍至4倍的地方布置一定的场地,以供游人在此范围内以不同的视角来观赏建筑。而在花坛设计中,独立性花坛一般位于视线之下,当游人远离花坛时,所看到的花坛面积变小,不同的视角范围内其观赏效果是不同的,当花坛的直径在9~10m时,其最佳观赏点的位置在距花坛2~3m左右,如果花坛直径超过10m时,平面形的花坛就应该改成斜面的,其倾斜角度可根据花坛的尺寸来调整,但一般在30~60度时效果最佳,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其中1997年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花坛,其直径近百米,且为平面布置,所以这种花坛从空中俯视效果要远比在广场上看到的效果好得多。
在纪念性园林中,一般要求其垂直视角相对要大些,特别是一些纪念碑、纪念雕像等,为增加其雄伟高大的效果,要求视距要小些,且把景物安排在较高的台地上,这样就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2)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在园林中,景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景物要在不同的位置来观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根据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其垂直视角的差异划分为平视风景、仰视风景和俯视风景三类。
(1)平视风景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的风景。这种风景的垂直视角在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范围内,观赏这种风景没有紧张感,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特别强,这种风景一般用在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在园林中常把要创造的宽阔水面、平缓的草坪、开辟的视野和远望的空间以平视的观赏方式来安排。
(2)仰视风景一般认为当游人在观赏景物,其仰角大于45°时,由于视线的消失,景物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高度感染力,在效果上可以给人一种特别雄伟、高大和威严感。这种风景在我国皇家园林中经常出现,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体中,在德辉殿后面,仰视佛香阁时,仰角为62.,使人感到佛香阁特别高大,给人一种高耸人云之感,同时也感到自我的渺小。
仰景的造景方法一般在纪念性园林中常使用,纪念碑、纪念雕塑等建筑,在布置其位置时,经常采用把游人的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内的方法,不让游人有后退的余地,这是一种运用错觉,使对象显得雄伟。
我国在造景中使用的假山也常采用这种方法,为使假山给人一种高耸雄伟的效果,并非从假山的高度上着手,而是从安排视点位置着眼,也就是把视距安排很小,使视点不能后退,因而突出了仰视风景的感染力。因此,假山一般不宜布置在空旷草地的中央。
(3)俯视风景及效果当游人居高临下,俯视周围景观时,其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这种风景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这种风景一般布置在园林中的最高点位置,在此位置一般安排亭廊等建筑,居高临下,创造俯视景观。
另外,在创造这种风景时,要求视线必须通透,能够俯视周围的美好风景,如果通视条件不好,或者所看到的景物并不理想,这种俯视的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某公园原设计一俯视风景,在园内的最高点安排一方亭,但由于周边树木过于高大,从亭内所看到的风景均为绿色树冠所遮挡,无法观赏到园内美好的景观。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三种风景在园林布局中要很好地结合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平地、山地、河湖等地形变化,创造成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风景,使富于变化的风景为游人创造欣赏不同风景效果的条件。杭州园林中着名的“三潭印月”为平视效果,“灵隐韬光”为仰视风景,而华山、泰山等为着名的俯视风景。
(二)开明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处理
1)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同时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正是开辟空间,开朗风景的真实写照。
开朗风景由于人们视线低,在观赏远景时常模糊不清,有时见到大片单调的天空,这样又会使风景的艺术效果变差,因此,在布局上应尽量避免这种单调性。
在很多园林风景中,开朗风景是利用提高视点位置,使视线与地面形成较大的视角来提高远景的辨别率的,例如我国着名的风景点黄山、庐山、华山、泰山等,由于视点位置高,视界宽阔,成为人们喜爱的风景名胜,正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所留下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的风景就为闭锁风景。
景物顶部与人视平线之间的高差越大,闭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则闭锁性越弱。闭锁风景的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长时间的观赏又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内的风景均为闭锁风景。
一般在观赏闭锁风景时,仰角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人感到过于闭塞。
另外,闭锁风景的效果受景物的高度与闭锁空间的长度、宽度的比值影响较大,也就是景物所形成的闭锁空间的大小,当空间的直径大于10倍周围景物的高度时,其效果较差,一般要求景物的高度是空间直径的1/6~1/3时,游人可以不必抬头就可以观赏到周围的建筑,如果广场直径过小而建筑过高都会产生一种较强的闭塞感。
在园林中的湖面、空旷的草地等周围种植树木所构成的景观一般多为闭锁风景,在设计时要注意其空间尺度与树体高度的问题3)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对立统一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在园林风景中是对立的两种类型,但不管是哪种风景,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在风景的营造中不可片面地追求强调某一风景,二者应是对立与统一的。开朗风景缺乏近景的感染力,在观赏远景时,其形象和色彩不够鲜明;而长久观赏闭锁风景又使人感到疲劳,甚至产生闭塞感。所以园林构图时要做到开朗中有局部的闭锁,闭锁中又有局部的开朗,两种风景应综合应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在开朗的风景中适当增加近景,增强其感染力。在闭锁的风景中可以通过漏景和透景的方式打开过度闭锁的空间。
在园林设计时,大面积的草坪中央可以用孤立木作为近景,在视野开阔的湖面上可以用园桥或岛屿来打破其单调性。着名的杭州西湖风景为开朗风景,但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及苏、白二堤等景物增加了其闭锁性,形成了秀美的西湖风景,达到了开朗与闭锁的统一。
‘叁’ 如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借景和对景手法
组景手法,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由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只就其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手法作一些分析。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试看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10米,但觉得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北京故宫中的干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干隆皇帝之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肆’ 园林设计中地形处理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在园林地形的处理过程中,因其功能所创造的景观效果地形的类型及范围也不同。因此,要结合类型和范围来进行合适的地形处理。
1、在人们集散、休息及进行一些活动性的休闲园林区域中,宜处理为平缓的地形。平缓的地形观视效果上流畅舒展,视野开阔,公园中的平坦草坪景观。
大草坪是人们活动和休息的好地方,小孩嬉闹,可以尽情玩耍,而不用担心地形的复杂变化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而背后的树林为平地的宽阔基面作了垂直形态上的景观,同时也起到了背景的衬托作用。
平地缺少私密性和活跃性,景观趣味性差,要靠空间与空间、景观要素与空间及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补充。平地内部空间最突显的景观要素对景观有决定性作用,运用低平形体来补充或强烈的垂直形态作对比,可使景观效果显着增加。
平坦的地形中,远处以绿树作为背景及鲜花作镶边,平坦的地形里水池自然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弥补了平坦地形的单调性,使平地与垂直低挖形态的景观要素相互结合。
2、在园林中一些需创造出瀑布、跌水、泉、涓流等水景及有特殊景观要求的可处理成起伏的地形。起伏的地形为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该地形中可灵活多变的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效果丰富多样。
起伏地形从形态上讲是地形的升与降的结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变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使地形既相分割又相联系,成为一体。在起伏较大的地形上部可布置假山,塑造成上部突出的悬崖式陡崖,并置以泉水或作成跌水形态的景观相结合的做法。假山泉水的布置有动态效果,使整个地形的处理更加真实、自然
3、在园林中因功能要求,可通过地形的变化来划分不同的区域,使空间既彼此分隔又相互联系。一般综合性公园都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块,因其功能不同,地形的处理也有所变化。
娱乐休闲及休息集一体的园林用地以平坦的地形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场所,平地上的铺装为人们提供了集散场所。而坡地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所,再通过植物使平地与坡地相结合,使整个空间既相彼此分隔又相互联系。
4、在园林的地形处理中,忌将地形处理成馒头形。这一形态既不符合自然地形的演变规律,也不符合园林美的法则。在地形的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表土,对地形进行适当改造,在满足排水,适宜植物生长等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进行地形改造。
园林地形的处理的原则
1、因地制宜,随势生机。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及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
2、因景得宜。地形处理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因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地组景,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为我所用,因此,地形的处理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造园前必须进行地形处理。
我国皇家园林颐和园堆土成山即成万寿山,随之在山上建造佛香阁,登阁揽胜,可俯瞰昆明湖和万寿山前山景色,举目西眺,玉泉山宝塔近在眼底,西山层峦叠翠。
抬头北望,色彩渲丽的众香界、智慧海,仙台放彩,佛香阁犹如巨擘,将万寿山一带和几十里内的优美风景尽携与周围,成为一重要园林美景,这一切无不归功于万寿山和佛香阁平地而起。
3、地形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每块地形的处理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4、符合园林美的法则。园林是人为的艺术加工和工程措施而成的。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园林美具有多元性,在园林的地形处理中必须遵循园林美的法则。
‘伍’ 在设计中经常会使用的对比方法有哪些
1、字体颜色对比
运用色彩对比的文字排版可以起到突出重点、区分信息、装饰画面的作用,同时不同的颜色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合理的运用色彩对比,可以让设计更符合所它所表达的内容的属性,在标题设计中会比较常用到此手法。
2、图文对比
图片与文字的组合方式有很多种,如:并列排版、文字绕排、图叠文、文叠图等等,图片出现的形式主要分规则的几何形和不规则的异形两种,这些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纯文字的版面虽然也可以排得很好看,但是会缺少有图片时的视觉冲击、感染力和美感,如果把图片去掉全填满文字,该版面的张力与美感瞬间就没有了。
3、立体字与扁平字对比
这种对比效果在广告设计中比较常见,例如把标题设计成3D的立体效果,副标或者内文用扁平效果,或者某个画面的主视觉就是立体,标题则直接用扁平字等等,出来的效果也很不错,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很强。
以上就是关于平面设计中常用的对比方法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本平台。
‘陆’ 在园林设计中,是如何将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宽阔的
小中见大的手法主要是运用各种元素的对比,使人在较小的空间里,产生相对宽敞的感受。至于手法么,只能告诉你我知道的一些手法。
空间的扬抑控制,先抑后扬。
开辟透景线,形成借景,框景,漏景。增加空间里面的层次于深度。
利用曲折变化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缩小景物尺寸,形成咫尺千里的感觉。
在相对较空的空间中,中心放空,景物外移到四周,增强对比,形成宽敞的感觉。
‘柒’ 中式园林景观有哪些设计手法
中式园林景观中的设计手法那就很多了,在设计的时候中式景观庭院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设计灵感,以当地的自然条件为依托,景观的设计要在考察完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特征的后,才进行构图设计,下面简单来说一下: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堆山、理水、植物和建筑四大部分,中式园林设计采用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
构图方式以曲线为主,讲究曲径通幽,遵循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以木质的亭、台、廊、月洞门、花格窗等形式将园林整体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形状,起到分割视线的作用,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实现整个空间内部的对比、主从、藏露、疏密、起伏、层次与渗透等变化,在有限的空间内让人体会到咫尺千里的自然意境。同时注重细节设计,从大门的垂花门到隔扇窗的窗格与裙板,无一处不精致、耐人寻味。
‘捌’ 园林建筑的方法和技巧是什么
园林建筑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立意,选址,布局,借景,尺度与比例,色彩与质感共六种。
园林建筑设计和任何一种建筑设计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空间。建筑空间是建筑功能与工程技术和艺术技巧相互结合的产物,都需要符合适用,坚固,经济和美观的原则。此外,在艺术构图技法上也都要考虑诸如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和对比等原则。与大自然相协调。美的景观效果加好的思想内涵。
一、立意。指园林建筑设计的思想和哲理。在园林建筑中有意境、意趣和灵魂,能引起人的互动,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是主观的想象,也是客观的反映。人文学科与理科的相互结合。用立意与思想去表达园林建筑设计的东西,用恰到好处的手法去描述,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美的故事和宗旨。
二、选址。指选择园林建筑座落的自然环境。一般规则式园林选址在平地地段和坡地上;自然式园林选址在山地,湖泊和平原三者兼备。傍山、错落,临水、平远。
园林建筑选址地理因素如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也要详细了解,这些对绿化质量和建筑布局都有影响。园林建筑选址,在环境条件上既要注意大的方面,也要注意细微的因素,要珍视一切饶有趣味的自然景物,一树、一石,清泉溪涧,以至古迹传闻,对于造园都十分有用。或以借景、对景等手法把它纳入画面。或专门为之布置富有艺术性的环境供人欣赏。
三、布局,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园林建筑由独立的建筑物和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即用建筑物来点缀风景,使自然风景更加生动别致。园林建筑由建筑组群自由组合的开放性空间。也具开放性,但一般规模较大,建筑组群与园林空间之间可形成多种分隔和穿插。建筑组群多采用分散式布局,并用桥、廊、道路和铺面等使建筑物相互连接,但不围成封闭性的院落。此外,建筑物之间有一定的轴线关系,使能彼此顾盼,互为衬托,有主有从。
园林建筑对比、渗透与层次,有体量对比即大和小的对比;形状对比,建筑单体,庭院空间。明暗虚实对比,以暗托明。先抑后扬。明暗的关系有很多时候又是实和虚的关系。组织空间的渗透与层次。有相邻空间的和室内外空间的。园林建筑空间序列通常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空间组合形式。园林建筑创作,需从总体上推敲空间环境的程序组织,使之在功能和艺术上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艺术即观赏上要做到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
四、借景。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借景的方法包括“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具体有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借景有远借邻借之分,俯借仰借之分。俯借是居高临下俯视低处之景。把园外景物引入园内的空间渗透手法是远借。对景、框景、利用空廊互相渗透,和利用曲折、错落变化增添空间层次是邻借。因时而借。即借四季的时节不同会呈现不同色彩与特点的景色来构景。
五、尺度与比例。在园林建筑中空间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是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是决定建筑尺度的依据,正确的尺度应该和功能,审美的要求一致,并和环境相协调。园林建筑的尺度,还要考虑和山石,池沼,树木,雕像和渡桥等彼此之间的关系。适宜于室内小空间景物的尺度不能应用于庭园中的大空间,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丛,小巧玲珑的曲桥和平直宽阔的石拱桥,用来组合空间,在尺度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
比例和尺度一样重要,尺度和比例紧密关联,都具有涉及处理建筑空间各部位的尺寸关系,好的设计应该做到比例良好,尺度正确。园林建筑除了房屋本身的比例外,园林环境中的水,树,石等各种景物,因需人工处理也存在推敲其形状,比例问题。
六、色彩和质感。色彩和质感的处理与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有密切的关系。形,声,色,香园林建筑艺术意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中形,色范围更广影响也较大。在园林建筑空间中,无论建筑物,山石,池水,花木等主要都以其形,色动人。色彩有冷暖,浓淡的差别,色的感情和联想,及其象征的作用可予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质感表现在景物外形的纹理和质地两个方面。纹理有直曲,宽窄,深浅之分;质地有粗细,刚柔,隐显之别。质感虽不如色彩能给人多种情感上的联想,象征,但质感可以加强某些情调上的气氛则毋庸置疑:苍劲,古朴,柔媚,轻盈等建筑性格的获取与质感处理关系很大。总之,色彩与质感是建筑材料上表现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共存,只要善于利用它去组织节奏,韵律,对比,均衡等各种构图变化,就有可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玖’ 对比手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园林中的对比手法 对比是园林造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对比可突出主题,强化立意,也可使相互对比的两个事物相得益彰,相互衬托,创造出感人至深的景观效果。 1.疏与密的对比。在园林设计中,各造景要素在布局上,总是要求疏密得当,尤其在自然式园林中,疏与密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对比关系,是设计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一布局原则中,就可看到在自然式园林中疏密对比的强烈程度,即使是仅有三棵树的种植,也要两棵靠拢,第三棵远离,来强调疏密之间的对比,创造出自然优美的园林景观。 2.藏与露的对比。中国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向来以含蓄为美,利用障景、框景、漏景及各种划分园林空间的手法,来达到园虽小,景愈深的艺术效果,这里其实就是一个藏与露的问题。藏与露的强烈对比是为了加强表现的效果,障景并非把景物障去,而是创造景观,慢慢地把景观向游人展现。 3.动与静的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表达的色彩上的对比,同时也是动与静对比的一个典型例子,大片的绿色给人以恬静之感,这绿丛中的一朵红花却注进了动的美感,许多园林绿地以给人们创造一片宁静、安然的环境为目的,但这宁静必须加以动的衬托,所谓鸟鸣山更幽是也。光平如镜的湖面,一叶扁舟使湖面更加清明、恬然,又不乏生活的情趣,幽深的山林中,突现一个人工亭,给山林增添了一种动感。这些都是静动对比的例子。 4.开敝与闭锁的对比。园林中开敝空间与闭锁空间的强烈对比,能给游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效果。沿着密林中的曲径,登极峰顶,眼前突现波光粼粼的湖面和万船竞发的场面,游人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感慨?(王荣华 ) 园林 对比 [来源] 云南园艺博览
‘拾’ 园林设计中运用哪些方面的对比进行艺术构图
变化与统一
对比与调和
韵律与节奏
比例与尺度
均衡与稳定
比拟与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