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矿源黄腐酸钾能直接施于土中么
矿源黄腐酸钾是一种溶于水的黑色粉末状物质。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植物生长,对抗旱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产和改善品质作用。主要应用对象为小麦、玉米、红薯、谷子、水稻、棉花、花生、油菜、烟草、蚕桑、瓜果、蔬菜等。
矿源黄腐酸钾
矿源黄腐酸钾八大功效
一、保水:矿源黄腐酸钾是具有胶体性的有机物质,它能使土壤疏松,吸附水量大,透气增湿、养墒,防旱,使土壤有良好的水、气、热条件,适宜于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
二、改良盐碱地:矿源黄腐酸钾的分子量小,活性较高,可以吸附土壤中的有害阳离子,从而降低土壤中盐的浓度,减少盐类对种子和幼苗的危害,改良盐碱地。
盐碱地
三、抗旱 抗寒:1、矿源黄腐酸钾喷施到植物叶片,能够使植物的气孔关闭,减少植物水分蒸腾。2、矿源黄腐酸钾颜色深,有利于吸收太阳能;矿源黄腐酸钾受到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时会放出热量,能使地温提高,从而起到抗寒的作用。
四、抗病虫害:矿源黄腐酸钾能增加植物体内酶的活性,增加植物机体的抵抗力。
五、防重金属污染:矿源黄腐酸钾参与土壤中离子交换反应,把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固定,防止它们进入生物循环。
六、提高肥效:1、固氮:氮元素施到土壤中,很容易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土流失到河流中。矿源黄腐酸钾能够吸附土壤中的氮元素,减少它的挥发和流失,提高了利用率。2、解磷:磷元素施到土壤中,容易被土壤固定。矿源黄腐酸钾能够通过与磷元素的螯合,将磷元素从土壤中解放出来,用于植物的吸收,提高了磷的利用率。3、活化钾:施到土壤中的钾元素大多以钾盐的形式存在,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矿源黄腐酸钾能够通过离子交换功能,使难溶性钾转化为可溶性钾,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钾,提高钾的利用率。4、矿源黄腐酸钾能与难溶性微量元素可以发生螯合反应,生成溶解性好可被作物吸收的腐植酸微量元素螯合物,从而有利于根系和叶面吸收微量元素。
矿源黄腐酸钾的作用
七、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1、矿源黄腐酸钾能刺激根系生长,最终导致作物吸收水份和养份的能力大大增强。2、矿源黄腐酸钾的刺激作用可使植株地上部分营养体生长旺盛。表现在株高、茎粗、叶片厚等。3、矿源黄腐酸钾对分蘖、减少空秕率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增加粮食千粒重,增加粮食产量。
八、调节土壤PH值:矿源黄腐酸钾官能团比较多,既可以和酸结合,又可以和碱结合,能够根据作物需要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三大作用
一、改善土质:矿源黄腐酸钾是微生物的粮食,当微生物出现时,能将养分转化释放出来,被作物吸收,施入进去后能使土壤结构稳定。
二、提高品质:里面含有的腐植酸对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还能预防一些病害。
三、节省成本:矿源黄腐酸钾能提高肥效,节约肥料的使用,也能减少对土壤的影响。
墨十——矿源黄腐酸钾
墨十——矿源黄腐酸钾采用优质风化煤中提取的矿物源黄腐酸与氮、磷、钾络合而成的多类合剂,解决作物增产增收问题。
1、生根促长:本产品含羧基、羟基、酮基、酣羟基等活性官能团,能够刺激植株生长发育,对于作物生根、养根、护根有一定优势。
2、改土固碳:本品能够重构土壤团粒结构,消除板结,使土壤疏松多孔,提高通透性及保水保肥能力:能够活化、络合中微量元素,提高利用率;钝化重金属,减轻污染危害;碳基营养,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具有天然固碳作用。
3、调酸抑碱:本品含有的活性官能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遇酸调酸,遇碱调碱,减少青苔、红苔、白霜,活化养分离子,降低土壤酸化、盐渍化等危害,改善作物根际环境。
4、增效提质:本品与其他化学肥料配合使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肥增效;可促进瓜果蔬菜提前上市,延长采摘期;可直接参与植物新陈代谢,提高光合作用,促进膨果,着色,提升口感。
5、抗逆保水:本品含有的亲水基团,具有良好的保水效果;本品可提高作物抗重茬、抗旱、抗寒、抗病等抗逆能力。
⑵ 地球物理探矿理论与技术方法
现代找矿勘查技术的进步使2000m以内的勘查成为可能(Gordon,2006),基于现代勘查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对深部矿体的预测水平得到了提高,向深部要资源的时机已经成熟。
最近20年来,在金属矿产勘查中,新理论、新概念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矿产勘查的发展,为金属矿产勘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其中,地面时间域电磁法(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高精度重磁法、金属矿地震方法和三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等以大探测深度为特征的地面物探方法及钻孔地球物理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推广使用(Cas等,1995;Salisbury等,1996;吕庆田等,2001,2004),为矿集区找矿发现———隐伏矿的预测和寻找带来了新的机遇。
2.4.1 现代地球物理探矿技术发展现状
在过去,一些勘探者认为物探方法是一个“黑箱子”,多解性高、可信度低。而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量的实践应用,最终使每个勘探者都认识到物探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找矿方法。物探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西方很多国家,尤其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矿业发达国家矿产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探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发明;二是对已有技术的完善升级和更新换代,使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不断提高。新的更强大、更复杂的航空物探方法(如Falcon、MegaTEM、SPECTREM、TEMPEST、HOISTEM、NEWTEM、Scorpion,等等)已成为矿产勘查的重要生力军,从而使区域填图和靶区圈定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TheNorthern Miner,2007;张昌达,2006)。
航空物探方面近年来发展迅猛。澳大利亚合作研究中心矿产勘查技术部研制的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矿产勘查系统(TEMPEST)使用高灵敏度磁探头测量地质体产生的微弱二次磁场,探测深度可达300m。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包括航空重力梯度测量、航空磁力张量梯度测量、先进的电磁方法、矿物化学填图、钻探新技术和三维地震,其中航空磁张量测量技术和航空重力梯度测量技术是重点研发内容。英国ARKEX公司研制成功目前最先进的超导航空重力梯度测量系统,使测量精度提高10倍。澳大利亚BHPBilli-ton公司的航空重力梯度张量测量系统(Falcon)曾经获得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2000年度科学研究成果奖。它脱胎于美国的军事技术,是美国出口管制产品,美国曾经阻止该公司用Falcon(猎鹰)系统在中国进行探矿飞行(张昌达,2005)。加拿大GEDEX公司研发的高分辨率航空重力梯度仪(GedexHD-AGG)于2006年11月获得了伦敦矿业周刊(MiningJournal)颁发的矿业研究(MiningResearch)大奖,据称该仪器能够探测到12km深处的固体矿产、石油和天然气,其准确性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勘查效率,降低了勘查的风险、时间和成本。
在地面物探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加拿大凤凰公司在完善V-5大地电磁系统的同时,推出了V5-2000型和V8阵列式大地电磁系统。加拿大的EM-57、EM-67系列已成为时间域电磁仪器的代表。美国Zonge工程与研究组织相继推出了GDP-16,GDP-32多功能电磁系统,以及能够进行长周期天然场大地电磁测量的多功能大地电磁系统。美国EMI公司在完善MT-1大地电磁系统的同时推出的EH-4电磁系统,已成为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还推出了MT-24阵列式大地电磁系统。Nabighian等(2005)认为没有其他的地球物理方法像磁法一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范围,从行星尺度到几平方米的面积,既花费少又能够提高丰富的信息,而电磁法及重磁法的组合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和勘查手段。电磁法系统多具有频率域和时间域工作方式,能够进行多方法数据采集,如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电磁法和重磁法物探技术呈现出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物探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步伐相对而言比较缓慢,目前还主要处于技术引进阶段,这与我国矿产勘查的快速发展形势很不适应。目前,国家提出要加快自主开发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步伐,物探技术方法的自主研发也应成为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组织一批应用于深部找矿勘查的物探方法仪器研制。
2.4.2 金矿地球物理探矿方法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选择
尽管Au本身有突出的物理性质(密度大、良导电),但由于Au在地壳中的丰度低,即使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金矿床,Au的含量也不会改变含Au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微量元素Au是难以用物探方法直接检测到的。
金矿床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研究金矿床(体)与某些具有地球物理异常响应的特殊围岩、找矿标志层、控矿构造(尤其是断裂剪切带),以及与硫化物(黄铁矿)的伴生关系,观测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响应(异常),解决的是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尤其是深部构造)、岩体、地层、矿源层和硫化物矿化带,以及蚀变带的空间分布等地质问题,进而达到间接找矿或矿床评价之目的(刘光鼎等,1995;赵鹏大,2001;李大心,2003)。
与金矿相关地质体与围岩存在物性参数的差异,是地球物理勘查的基础;被观测的地下介质的物理属性有介质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和温度等参数。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包括电法以及电磁法勘探技术,磁法勘探技术、核法勘探(放射性测量)探矿技术,重力勘探技术以及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等。相对金矿而言,针对不同地质体,选择不同的探矿技术。
(1)追索含金破碎带
用电阻率法、甚低频法及其他电磁场法追踪含矿破碎带(低阻带);用磁法追踪磁性岩中的挤压破碎带(高磁背景中的低磁带);用放射性法圈定破碎带(高放射性带)。这些方法有时还可以了解其产状。
(2)追索含金石英脉
主要用电法(高阻、高极化)和放射性法、磁法,并可了解其产状。
(3)寻找含金硫化物富集带
用电法(低阻、高极化)来进行普查和寻找,可以确定含金地质体的位置、范围、大致产状和埋深。
(4)寻找伴生金矿
利用物探方法对贱金属矿床的直接指示作用,而贱金属矿床伴生金原理开展找矿。如磁法、电法、重力等法寻找和圈定伴生金矿的范围、埋深及大致产状,为工程验证提供依据。
(5)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各种小型构造、成矿地质体
磁法、电法、地震等查明第四系或基岩覆盖下的各种容矿构造和成矿地质体(如含矿斑岩等)空间分布。
(6)进行中、大比例尺填图
方法有磁法、电法和放射性法等。填图的目的是确定与金矿有关的岩石-岩性因素。碳质和石墨化地层、火山沉积杂岩及显示金矿化的其他标志,如:近矿围岩蚀变带、硅化带、绢云母化带、滑石菱镁片岩化带、黄铁细晶岩化带。
2.4.3 金矿地球物理技术找矿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金矿本身的特殊性,造成利用地球物理技术找矿的复杂性,造成获取地球物理信息地质解释的不确定性。如金矿成因类型、矿物组合、构造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金矿地球物理性质及几何特性的多态性;尽管某些类型金矿就其矿石物理性质而言与围岩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往往由于矿体规模小、地球物理场的信息弱,以至难以观测到可以辨识的异常;复杂的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地质干扰背景,常常掩盖了有用的信息。这一切都将导致异常解释发生困难或出现失误。就总体来说,金矿物探异常的解释较其他矿种和领域的物探异常解释来说,难度大、复杂性高。
由于金矿物探异常以及异常解释的复杂性,故这种间接性虽然拓宽了物探找金的应用领域,但同时也使物探异常的多解性更为突出。因此,物探找金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在部署物探找金工作时,要针对不同勘查阶段所探测的金矿宏观目标物以及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积极挖掘物探找金的综合信息。正是由于金矿类型多且地质背景往往比较复杂,因此引起的地球物理场十分复杂,加之金矿物探的信息比较微弱,异常解释的难度大,所以单一物探方法找Au往往很难奏效。
在金矿物探的全过程中,始终要强调综合方法、综合解释。在某一探区布置金矿物探工作,应针对具体的勘探问题或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优选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手段或实施多种探测方法最佳技术组合,发挥多种地球物理参数信息精细分析,以及结合化探和地质资料综合解释的优势。实践表明,科学地综合各种物理场和物理参数的信息,对确定金矿赋存空间、圈定金矿化带和金矿体,以及确定与Au有关的金属矿含量等,都可获得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某种参量的潜在信息量,只有通过与其他参量的综合应用才能发挥出来。而且几种方法提供的综合信息,也绝非单一方法所提供信息量的代数和。在找矿过程中,应力求搞清矿化带或矿化富集部位的宏观物理特征,然后选择最有代表性、针对性的方法,以一定的观测网度和精度获取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综合地球物理信息,并通过地质解释,以形象、直观的图示方式,赋给各种物性体以明确的地质含义。
与寻找其他贱金属矿床不同,利用地球物理探矿寻找金矿难度更大。虽然如此,金矿地球物理技术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中仍发挥了突出作用。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利用高密度电法、EH4等仪器方法在多个金矿山开展找矿工作,在河北峪耳崖金矿外围深部300m以下发现金矿体,在内蒙古苏右旗毕力赫金矿区新发现大型隐伏斑岩型金矿体。从不同侧面证实物探技术在危机金矿山深部资源勘查突破的重要性。
⑶ 黄精的种植方法与技术
黄精是百合科、黄精属植物。根状茎圆柱状,由于结节膨大,因此“节间”一头粗、一头细,在粗的一头有短分枝,直径1-2厘米。茎高50-90厘米,或可达1米以上。花序通常具2-4朵花,似成伞形状,总花梗长1-2厘米,花梗长(2.5-)4-10毫米,花被筒中部稍缢缩,裂片长约4毫米;花丝长0.5-1毫米,花药长2-3毫米;子房长约3毫米,花柱长5-7毫米。浆果直径7-10毫米,黑色,具4-7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黄精分布于中国、朝鲜、蒙古和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东部)、河南、山东、安徽(东部)、浙江(西北部)、江西(铜鼓)等地。生长于海拔800-2800米的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
一、黄精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8月采收黄精果实,立即搓去果肉,用3%的过氧化氢消毒,将种子与湿沙以1:3的比例混匀,沙藏于透气性好的坡地,待种子萌发,按行距10-15厘米条播于畦上,覆盖麦草或遮阴网保湿保温。幼苗出土即揭去麦草或遮阴网,定期锄草,2年后可移栽至大田。
2、切块繁殖:黄精无性繁殖周期相对较短,产量形成快,是生产中最常见的繁殖方式。10月底黄精收获时,将2-3年生、带有芽头的黄精根茎先端幼嫩部分2-3节切下作为种栽。注意尽量不要把须根去掉,在须根干枯前移栽(若须根除去或干枯则种栽形成新的根茎前不会发新根,若保持原有的须根完好则须根仍可保持活力,且可生出新根)。上冻前在畦上盖一层厩肥,有利于越冬保暖。
3、组织培养:用组织培养无性繁殖的苗,经炼苗处理后,按照大田种植标准进行栽培。滇黄精组织培养外植体应在3-4月份选择当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以其根茎为繁殖材料。将所选材料的地下块茎用水刷洗干净,去掉叶片和根系,切下根状茎上的芽,切取顶芽2-3厘米,用200毫克/升羧苄西林钠或头孢唑林钠进行浸泡处理5小时,浸泡时进行振荡(26℃,每分钟112转),取出材料后用无菌水清洗2次,接着用75%乙醇漂洗30秒,无菌水清洗一次,1克/升氧化汞灭菌5分钟,再用无菌水清洗3次。晾干后切成0.5立方米左右大小,然后接种子培养基上。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湿润、阴蔽、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浇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忌连作。前茬种植黄精和育苗的地块不能作为育苗田。在选好的地块上翻耕25-30厘米,整平耙细;开排水沟,沟宽30厘米;做宽1.5米、深20厘米的高畦,畦面整平、压实。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1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50千克、复合肥25千克。
2、移栽方法:获得种栽后尽快栽种,越早越好,9月至翌年3月中旬均可栽种(移栽应在幼苗倒苗后、出苗前)。按行株距25厘米×17厘米开沟种植,沟深10厘米,种栽用多菌灵800倍液和生根粉溶液浸泡10分钟或用生石灰粉拌匀,稍晾干后摆放在沟内并覆土5-8厘米。移栽后需浇1次定根水。
3、田间管理:
①覆盖:黄精种栽下种后要覆盖一层秸秆或树叶、干草之类的覆盖物,一方面可以保墒,另一方面可以保温,使其在发芽前生根。
②锄草松土:出苗后应及时松土除草,保持畦面无杂草。锄草时间一般在出苗期(苗高5-10厘米)、开花前期(4月中下旬),种植第一年需锄3次草,2年以后则无需锄草,只需将长势旺的杂草拔掉。
③追肥:在基肥充足的情况下,一般可不追肥。若未施基肥或基肥较少的情况下,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第1次在黄精出苗时(3月中旬)结合灌水施提苗肥,第2次在5月上旬施促花肥。
④灌溉排水:5月花期黄精需水量较多,如遇干早,土壤墒情较差时,应及时在畦沟放水渗透或喷灌,禁止大水漫灌。8-10月是黄精地下部分迅速生长时期,如遇连阴雨天气,土壤出现积水时,应及时排水。
⑤打顶控旺:打顶时间为展叶期,在黄精展叶8-10节时进行打顶。选晴天06:00-10:00,通过手掐的方法摘除顶芽。
4、采收加工
黄精采收过早,产量还未形成;采收过晚,则密度过大,养分竞争激烈,影响黄精生长。用种子繁殖的黄精3-4年可以收获,无性繁殖的黄精1-2年可以收获。可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到第二年春天发芽前采收。采收的黄精洗净除去须根、残茎,洗净泥土,去掉烂疤,蒸透,晒干或烘干。
三、病虫防治
1、黄精叶斑病:黄精叶斑病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2、黄精黑斑病:黄精黑斑病多在春季、夏季、秋季发生,为害叶片。防治方法为:收获时清园,消灭病残体;发病前期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每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
3、蛴螬:一是精耕细作,深耕多耙,合理轮作倒茬,合理施肥和灌水。二是播种前或移栽前,每亩可用10%的二嗪磷颗粒剂1-2千克穴施或撒施,不仅可以防治当季作物的地下害虫,而且对潜伏在地里的其他害虫虫卵也有消杀作用,从而减轻下茬作物的虫害发生。三是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蛴螬成虫发生旺盛时期,可以利用成虫趋光趋化的特性,在田间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
⑷ 矿源黄腐酸钾拌种方法
矿源黄腐酸钾拌种一般稀释50-100倍,提高出芽率。
矿源黄腐酸钾使用方法:冲施、滴灌、喷灌均可,也可以拌种、浸种、蘸根。可在作物育苗、苗期、花期、蕾期、膨果期等全生育期施用;施用3-5次,长期施用,可改变土壤青红苔现象,达到调理土壤的目的。
矿源黄腐酸钾的作用
1、提高肥料利用率
矿源黄腐酸钾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动提供所需的碳源、氮源,从而促进了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解磷、解钾、固氮,从而大大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提高利用率。
2、改善品质
矿源黄腐酸钾具有全水溶、易吸收、渗透性强的特点,提高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大大增强植物自身的营养,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3、提升作物能力
矿源黄腐酸钾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增强作物抗寒能力。植物根系发达,吸收养分水分能力大大增强,植株健壮,抗病能力强。
⑸ 大棚丝瓜栽培技术与管理
一、培育壮苗
1.适时播种:品种选择。温室大棚栽培,宜选择果肉厚、纤维少、风味美的肉丝瓜品种;播种时期。丝瓜的适宜苗龄为50天左右。一般在越冬的单层棚中栽培,4月末至5月上旬定植;越冬的多层覆盖棚,约为4月下旬。根据定植期与苗龄推算,可比定植期提前2个来月,开始在加温温室中播种育苗;浸种催芽。用55℃左右的温水烫种10分钟,期间要不断搅拌。烫种后,用常温下的水浸种10个小时左右,捞出冲洗干净,甩掉种子上附着的水滴,用透气性较好的湿纱布或湿毛巾等包好,放在28℃-30℃的温暖处催芽;播种方法。可以播在育苗盘中,待子叶展平后再分苗。如果育苗场所比较宽裕,最好直接播到营养钵或纸钵中,以减少用工量。直接播于营养钵时,每钵播带芽种子1粒,覆土2.0-2.5厘米(营养土同黄瓜),浇透水,放在温暖的地方促进出苗。丝瓜比较喜温,最好放在电热温床或架床等育苗床上,也可以扣小拱棚保温。
2.苗期管理:出苗前的管理出苗前给以较高温度管理有利出苗。一般日温为30℃左右,夜温15℃以上,地温30℃左右;出苗后的管理幼苗出土后适当降低温度,抑制下胚轴徒长。日温保持在20℃-25℃、夜温10℃-13℃、地温20℃-25℃。尽量增加室内光照强度,土壤不干不浇水。真叶出现后,温度要逐渐升高,日温为25℃-28℃、夜温13℃-15℃、地温25℃左右。让土壤见干见湿。如果发现叶片颜色变浅,叶片变薄时,就可以用0.246毫克/千克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及时除草和防治蚜虫。在定植前1周逐渐加大通风量降温、控水进行秧苗锻炼,提高秧苗的适应能力。
丝瓜种植
二、适时定植
1.塑料薄膜大棚的准备:需要更换新膜最好在前一年秋天进行,越冬棚内冻土层浅,解冻也快,适于提早定植。进行多层橙盖的大棚,在定植前半个月就要准备好二层幕、小拱棚、地膜等多层覆盖材料。
2.整地施肥:深翻地20厘米,由于丝瓜生长期很长,可以一直收到上冻拉秧,因此要多施基肥,2/3全园撒施,1/3沟施。可按1.2米间距作畦,在畦中间开沟施肥,沟1锹深,撒肥厚度10厘米左右。然后合畦,畦高10厘米左右。将畦面刮平,提前1周覆土地膜。
3.定植时期:无论单层棚,还是多层覆盖大棚,丝瓜的适宜定植期要比黄瓜稍晚几天,最早与黄瓜同期。丝瓜比黄瓜喜温,不能盲目提前,以免发生低温冷害。
4.定植方法:丝瓜在大棚内生长发育比露地栽培旺盛,因此要比露地的栽植密度小些。1.2米宽畦栽双行,行间距离50厘米左右,株距50厘米左右。选寒末暖初的晴天上午,打好定植孔,选优质适龄壮苗,湿坨下地,每埯施磷酸二铵5克做口肥,肥与土拌匀以免烧根。苗坨顶端与畦面等高或稍高出畦面,用土填充苗坨与定植孔周围土壤之音质缝隙,使幼苗根系与周围土紧密相接。浅透定植水,待水完全沉下后封好埯以利保温保湿。
丝瓜种植
三、定植后的管理
1.缓苗期的管理:定植后,进行多层覆盖栽培的应立刻扣上小拱棚。这个时期关键是严密闷棚升温,促进缓苗,不达38℃不用通风。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5天左右就能缓苗。如遇寒流,在大棚周边围上草苫保温。
2.缓苗后到根瓜坐住前的管理:当心叶见长时,幼苗就已经恢复生长,要立刻浇适量缓苗水以促进生长发育。这个时期主要以防寒保温为主,不超过35℃不通风。要适当控水蹲苗,促进发根。多层覆盖,白天打开,以利增加透光量。缓苗水浇后,表土见干时立刻用竹竿插直立架,然后“8”字形绑蔓上架。一般根瓜下的侧枝全打掉。
3.结果期的管理:大棚春季的环境条件不利于丝瓜坐果,丝瓜又不像黄瓜的单性结实力那么强,需要辅助人工授粉。如果人手少,也可以使用浓度为15-20毫克/千克的2.4-D溶液喷花或涂抹果柄,以提高坐果率。结果期需水需肥量急剧增加,要加强肥水管理。根瓜坐住后结束蹲苗,开始追肥灌水,结果前期每天灌1次水,后期1周左右灌水1次,每公顷追施磷酸二氢钾或硝酸铵224千克,刨坑施或顺水追施,施肥后及时灌水。丝瓜全生育期追肥4次左右。进入结果期,外温逐渐升高,当夜间棚内温度不低于13℃时,可撤掉小拱棚。当棚温超过30℃时开始通风,先开门或在大棚两边扒缝通小风,逐渐加大通风量,卷起大棚四周膜,下午棚内温度降到25℃左右时闭风;当外温不低于13℃时,昼夜通风。9月份开始逐渐缩小通风口,最后完全闭风保温。随着植株生长,不断绑蔓上架,根瓜上部的侧枝选强壮者留5-7个左右,结瓜后摘心,主蔓离棚膜15厘米左右摘心,如果大棚架能吊蔓,那么主、侧蔓均可任意生长,不进行摘心。
丝瓜种植
四、病虫害防治
丝瓜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霜霉病、蔓枯病等。其中褐斑病为害较大。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属真菌病害。初生病斑水浸状,后呈黄褐色或灰色,边绿黄褐色,严重时全叶枯死。虫害主要是瓜蚜:炎热多雨季节容易发生。要加强轮作,注意园田清洁,减少越冬蚜源,发现蚜虫及时防治。
五、收获与采种
收获是在开花后两周,一般果顶饱满、果皮出现光泽时采收。采收时不要硬拉,最好用剪刀剪。大棚每公顷产45000-60000千克;留种要采取隔离措施,或束花人工授粉。选留具本品种特征的中部果实做种瓜,开花后40多天摘下后熟,然后剖瓜取子,晾干后贮藏。
⑹ 地苦胆种植技术
地胆草(学名:Elephantopus scaber L.)菊科,地胆草属,直立草本,生于草地上,茎2歧分枝,有时全株有白色粗毛。基生叶丛生,叶片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边缘稍有钝锯齿;茎生叶少,极小。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成束,生于枝顶,花紫红色。瘦果有棱,顶端有4~6枚长而硬的冠毛。8至9月开花,10至11月果熟。全草入药
栽培技术编辑
1、选地整地
选择轻黏土、腐质土为好,不易高燥和阳光直射强烈的地区栽培。地整好后,翻耕,施农家肥。
2、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龙胆种子细小,千粒重约24毫克,萌发要求较高的温湿环境和光照条件。25℃左右7天开始萌发,幼苗期生长缓慢,喜弱光,忌强光。生产上种子繁殖保苗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精耕细作,加强苗期管理,保持苗床湿润,用苇帘遮光。
(2)分很繁殖法
秋季挖出地下根及根茎部分,注意不要损伤冬芽,将根茎切成三节以上段,连同须根埋入土里,覆土,保持土壤湿润,第二年即可长成新株。
(3)扦插繁殖
花芽分化前剪取成年植株枝条,每三节为插穗,剪除下部叶片,插于事先准备好的扦插苗床上,立即浇水,土温18~28℃约3周可生根,成活率和达80%左右。
3、田间管理
龙胆幼苗生长缓慢,生长年限长。苗期应及时除草,春季干旱时应灌水,雨季注意排水。花期追肥,如不留种,8月花蕾形成时应摘蕾,以增加根的产量。植株枯萎后清除残茎,再在畦面上盖3~5厘米粪土,以保护越冬芽安全过冬。
4、病虫害防治
褐斑病、斑枯病、花蕾蝇等可用常规方法防治。
⑺ 矿源场的结构、组成和类型
地球各层圈、各地体中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一性是造成矿床分布不均匀性的根本原因。一些地区以富含某种(些)成矿元素为主,而另外一些地区则以富含另一些成矿元素为主。据此可以对矿源区域作出划分,根据其规模的不同,笔者将矿源区域划分为三个等级。
(1)地球化学省或金属省
地球化学省或金属省是指明显富含某一种或若干种化学元素的地壳的一部分,占有较大的区域。从成矿学角度常称其为金属省或金属成矿省,如中国南岭区W,Sn,REE地球化学省或金属省。这一个级别的矿源区常对应于成矿省或成矿带。
(2)矿源场
矿源场指在地球化学省中,某些金属相当富集,具有作为矿质来源条件的地区,从中可直接提供成矿物质。如在山东全省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地气法测量均表明,在胶东有面积约3000 km2的金的地球化学场(图3-1),在此范围内在玲珑、焦家、三山岛、大尹格庄一带有金的矿源场(图3-1的A图中Au > 5.0×10-9,B图中Au > 2.0×10-9的区段)。
(3)矿源体
矿源体是指富含成矿物质并直接对成矿作出贡献的地质体,如矿源层、矿源岩等。矿源层为富含某些矿质的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层,矿源岩为富含某些矿质的各类侵入岩体。
以上三个层次的矿源区域中,有关地球化学省或金属省的内容已在前文中涉及,这里着重讨论矿源场和矿源体的若干问题。
1.矿源场
一个矿源场大体相当于一幅1∶20万~1∶5万图幅面积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构造-岩石建造特征。它可以兼有结晶岩基底和沉积盖层,也可以只有其中之一。它包括侵入地层中的大型侵入体及有相当厚度的沉积建造或变质建造。
图3-1 山东地区地球化学场及矿源场
(据谢学锦,1998)
上图据水系沉积物测量,下图据地气法测量
矿源场的边界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区较易界定,在古老岩石发育区难以界定,尤其是其深部边界更难厘定。但在研究程度较高的矿集区和矿田中,由于有较完整的三维地质和物化探资料,大体确定矿源区边界是有可能的。在大体确定边界后,可概算出矿源场的体积,计算其成矿元素含量及其中可能被活化析出的数量,即可得出参与成矿作用的矿质数量。这与矿源场的构造、岩石、流体,以及所处温度-压力-深度条件密切相关。例如,矿源场中的岩石组构包括孔隙度、裂隙度、渗透率等,对成矿流体的运移有较大影响。矿源场内发育的断裂裂隙,则是有利流体运动的通道。
矿源场在地壳中产出深度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①地表矿源场。大型矿源岩(层)的露头区,可作为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的物源区,成矿流体主要是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另外,大型内陆湖泊因长期接受岩石风化产物可作为某些元素的矿源场,海洋更是很多成矿物质的矿源场(如盐类)。也即矿源场有固态和液态,但主要是固态。②地壳浅层次矿源场。包括变质结晶基底、各类侵入岩体和地层,成矿流体包括大气降水、上升岩浆热液和地层原生水等。③地壳深部(含上地幔)矿源场。包括下地壳麻粒岩、花岗岩化及混合岩化带、壳幔混熔岩浆,以及以地幔组分为主的岩浆和流体等。
矿源场与储矿场的关系:矿源场是提供矿质来源的地质-地球化学场,储矿场是发生成矿作用形成矿床的地质场。这二者在形成时间上有先有后,矿源场在先,储矿场在后。在空间关系上则有三种情况(图3-2):①矿源场与储矿场重合一致,但储矿场小于矿源场,产于后者的有利构造-岩石部位。例如斑岩铜矿;②储矿场产在矿源场之外的毗邻地段,如某些河流砂矿床;③储矿场与矿源场有较远的距离,说明成矿物质析出后经过较大距离的搬运,如某些原生金刚石原来产于地幔中,后经长距离搬运产在近地表角砾岩筒中。在后一种情况下,追溯其矿源场有一定难度,尤其在构造复杂地区。
图3-2 矿源场与储矿场的空间关系
上图表示的是在成矿作用期间的相关位置状态。如果成矿后在矿源场和储矿场之间发生较大的构造变动,如大断层等,则可以分割两个场,使它们的关系复杂化。
2.矿源体及其成矿效应
矿源体或称矿源地质体包括矿源层、矿源岩,以及含矿质较丰富的盐湖、潟湖、局部封闭的海底热卤水池等。在区域成矿研究中,矿源体的确定,既需要成岩、成矿的理论分析,更需要具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所提供的测试数据。它不同于上述矿源场研究中可允许有一定的推断因素,它要求有确实的证据。
(1)矿源岩——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研究表明,在地球层圈的长期分异过程中,或者在岩浆的运动分异或侵位后就地分异过程中,发生了类似冶金过程那样的金属元素分馏,从而形成了金属富集的矿体。按照酸度等参量不同而划分的各类岩浆岩都具有各自的专属元素组合。某类岩浆岩中富含某些成矿元素,即成为矿源岩。Krauskopf(1967)指出,各类岩石中相对富集的元素是:
超基性岩:Fe,Cr,Co,Ni,Au。
基性岩:Ti,V,Mn,Cu,Zn,As,Mo,Ag,Cd,Sb,Hg。
中性岩:无特别富有的元素,Ti,V,Cu,As,Zr,Ta较丰富。
酸性岩:Li,Be,Nb,Sn,Ta,W,Tl,Pb,Bi,Th,U,F,Br。
碱性岩:Li,Zr,Sn,Sb,Ce,Au,Pb,U,Th。
之所以某类岩浆岩与某些化学元素有上述的亲缘关系,可从岩石中造岩元素与这些亲缘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方面加以探讨。富含某些成矿元素的岩浆即矿源岩浆,它们经过分异、分馏作用,丰度较高元素可形成矿床,如岩浆矿床、岩浆热液矿床;或是在矿源岩浆岩暴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使有用物质进一步浓集成矿,如红土型镍矿。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指一定的岩浆岩类型常与一定类型矿床有亲缘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的联系。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成矿专属性表现最明显,酸性花岗岩-流纹岩系列的成矿专属性也有特色。关于各类岩浆岩与金属矿床的成因关系参见图3-3。
对于岩浆岩成矿专属性的成因,探讨尚不深入。研究表明,某种岩浆岩中本身富含某些特征金属元素,这些成矿元素在地球化学性质上与造岩元素有一致性,但也有差异性。它们的一致性使成矿元素有伴随主要(造岩)元素转移(浓集或分散)的可能。然而随着岩浆作用的演化,岩浆所处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造岩元素与造矿元素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明显,以致发生分馏或分异,在适当条件下,显着的分异作用使成矿元素大量富集成矿,并表现出与母岩的亲缘关系。
图3-3 岩浆岩与金属矿床的关系
(据斯米尔诺夫 B И,1976)
矿源岩供应矿质的方式主要有:①经过岩浆分异作用使成矿元素集中在岩体的某一局部空间如某岩相带内而成矿;②岩浆演化过程中,因气液分馏作用使岩浆中成矿物质被带入到岩浆派生的流体中而在围岩内通过充填、交代等方式成矿;③岩浆岩体完全固结后,后来的地质作用导致热液沿岩体孔隙、裂隙渗流,发生水-岩反应,将岩石中的有用组分活化淋滤而参加到成矿热液中去;④岩浆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作用,大量无用组分被带走,有用组分得以浓集,如高岭土矿床、稀土金属矿床;或是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有价值的重矿物得以在有关水系沉积物中富集形成砂矿床,如锡石、金刚石的砂矿床。
(2)矿源层
矿源层一词是Knight于1957年提出,强调大量矿床的矿质最初是来自沉积岩层的特定层位。后来这个概念被扩大,泛指已初步富集某种(些)成矿组分的岩层(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即在该种岩层的沉积、堆积、成岩和变质过程中,某种(些)成矿组分在其中有相当的含量(明显高于地壳平均丰度)。例如,云南东川式铜矿层的下伏岩层——因民组紫色层含铜高达(1300~1920)×10-6,高于地壳铜丰度的几十倍,被认作是东川铜矿的矿源层(冉崇英,1989)。
一些重要的矿源层及其可贡献的成矿组分有:
黑色页岩:U,Ge,Mo,Ag,Ni,Au,V,Bi,C。
煤层:U,Ge,Mo,Ag,Ni,Au,Bi,C。
石油及沥青:V,Mo,Ni,Pb,Zn,Cu,Cr,Co,Sn,C。
磷块岩:P,U,V,Mo,Pb,REE,Ag,Nb,As,Ni,Cr,Co,Cd,Sc。
蒸发岩:Li,Sr,Zn(Ba,Cs,Pb)。
铁质红土:Fe,Co,Ni,As,Be,Cr,Mo,Cu(Sc,Se,V)。
富铝红土:A1,Be,Ga,Ti。
热卤水层(池):F,Cl,Br,I。
矿源层的形成时代有新有老,古老的矿源层如绿岩相,分布面积广,富含Au,Ni,Zn,Cu等,是许多大型矿床的矿源层。黑色页岩多发育在古生代,为铜、铀、钒、铂、金矿床的矿源层。中生代含有机质岩层很发育,分布于各种盆地中,富含一些金属组合,常能为矿床形成提供部分矿质。
黑色岩系中含有丰富的金属,是一种重要的矿源层。其中Ag,Cu,Ni,V,Zn高于海水中含量25×105~8×105倍,Cr,Pb则高于17×105~30×105倍,只有Mo最少,但也可富集到30000倍左右(据Holland,1979)。这可能是由于黑色页岩中有机质的作用和粘土质矿物的吸附作用,能使一些金属聚集而构成矿源层。
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矿源层,是认识层控矿床成因的有效途径。赵振华等(1983)在总结中国层控金属矿床的地层含矿性时,提出五点认识:①绝大多数控矿岩层的成矿元素含量都很高,构成矿源层。某些矿床的矿源层是含矿层的下伏地层,也有些矿床的成矿物质由上覆地层淋滤而来;②矿源层中的成矿组分很少是单一元素,往往是多种元素,如Pb,Zn,Cu,Hg,As,Au,Sb等含量都高,这就决定了中国层控矿床元素组分的多样性;③控矿地层周围的老地层也往往具有较高的成矿元素背景,这些老地层可作为矿源层中成矿物质的原始来源(陆源、壳源),或称间接矿源层;④有些层控矿床在矿体附近围岩中显示出成矿元素的负异常(低于区域背景值),这可以说明,在成矿过程中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发生了迁移,并向矿体集中;⑤控矿地层中的有机碳含量一般较高,常出现沥青等物质。
在深入探讨成矿作用和矿质来源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深部矿源层(区)的问题。很多重要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几乎都被限制在一个不太大的固定地区内,如南岭钨、锡、稀土矿化区,长江中下游铁、铜、硫矿化区,湘黔汞、锑矿化区,赞比亚-扎伊尔铜矿化区等。在这些地区中的矿床有多种成因类型,成矿也不受固定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时代的限制,这说明矿化集中区的形成,一定有一个能持续稳定提供某些成矿物质的源地,是它给这些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金属。因此,人们设想可能存在着深部矿源层,这种矿源层(岩)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其初始物态都需要探讨。
查明一个地区矿源层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矿床的时空联系,显然对找矿是很必要的。另外,矿石和岩石的概念本来是相对的,可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现有富矿的越来越少,一部分今日的矿源层(岩)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会被开采利用而成为矿床。因此矿源层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经济意义,尤其是含有多种金属,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矿源层。
⑻ 地黄种植技术及亩收益
地黄的种植效益主要根据它每亩的产量而定。产量高的效益自然就高,相反,产量低其价格自然也不足。如果一亩产量不足500kg的话,那么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还会亏本。
通常一亩产量至少需要800kg才有利润空间,其效益在有4000元左右。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成熟的种植技术,保证地黄的生长,提高产量,扩大自己的种植效益。
地黄种植技术:
1、外植体的采集及处理
在秋季(9~10月)的时候挖取地黄地下直径约1.0 cm左右、无病虫害的健壮根茎,用洗涤灵和自来水冲洗干净,切成1.0~1.5 cm长的根段。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漂洗30 s,0.1%升汞消毒7~8 min,无菌水冲洗5~6次。
2、诱导外植体生长与分化
将消毒处理好的外植体用灭过菌的剪刀或解剖刀去除接触过消毒液的断面,露出新鲜组织。将根段及时接种到培养基MS 6-BA 0.05~2.0 mg/L NAA 0.01~0.5 mg/L上。
注意不要下端朝上。接种好的材料在温度24℃左右、光照12 h/d、光照强度1 500 lx下进行培养。接种1周后,开始在根上露出黄绿色芽点,15 d左右长出不定芽,30~40 d后芽长到2.0~3.0 cm。
3、继代增殖
将上述芽苗取下,接种到培养基MS6-BA1.5 mg/LNAAO.1 mg/L上,10 d后芽苗基部产生芽丛(3~5个),20~30d后新芽长至1.0~2.0 cm左右。每30d左右继代一次,增殖系数控制在3倍左右,在保持芽苗良好增殖同时,获得壮苗。
(8)矿源地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鲜地黄性凉,凡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忌食,另外寒性体质的人也尽量不要食用,对于阴虚肠躁便秘不可食用,否则会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
2、鲜地黄忌与萝卜,葱白,薤白,韭白一同食用;地黄忌用铜铁器皿煎服。
3、鲜地黄虽可以降火气,但是切莫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可是会物极必反,对于一些本身体质虚寒的人来说,喝太多鲜地黄泡的水会导致败血,所以且喝且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