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卢梭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应当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探求教育的规律。
(2)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他的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说各级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学。
(3)夸美纽斯关于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其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它包括: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守这些规律;既然教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发现、探明这些规律。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将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让儿童遵循自然的率性发展。
② 卢梭对儿童的“自由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卢梭看来,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因此,遵守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坚决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的活动,并尽可能多地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能用自己所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
③ 卢梭所认为的“自然后果”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卢梭还认为12岁以前的儿童没有道德概念,不宜对其讲抽象的道德概念。若需要只能用“自然后果”的方法进行教育。“自然后果”即对于儿童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他,而是利用过失的自然结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卢梭认为,在幼儿,感觉中不存在的东西,在其大脑中也不会产生相应的观念,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及其结果的意义。例如孩子打破了房间里的窗子,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卢梭主张在对待孩子的缺点、错误或过失行为时,可以结合孩子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教育,使他们在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中接受教训,从而改正缺点和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卢梭认为,受风吹不是惩罚,而是过失的自然后果。其实这还是惩罚。
④ 简述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着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卢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爱弥儿》,通过这部名着,卢梭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作了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揭露,阐发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难免有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应该指出,他在与封建教育的搏斗中提出的新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从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了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希望儿童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不但获得劳动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些思想不但在当时是进步的,今天也仍有意义。
关于智育,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等。综观卢梭关于教学的论述,其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见。
卢梭反对封建文化,他根据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12岁以前要远离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进行感觉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卢梭的感觉教育把发展感官与读书学习截然分开,当然失之偏颇,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强调感觉训练,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其中很多见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实践。
⑤ 卢梭提出的幼儿教育方法有哪些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认为,研究教育要先从研究学生开始。应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行起来容易的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自然主义的思想和方法。
“自然教育”的目的观: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目的观。
论教育的作用:卢梭在书中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对《爱弥尔》的评价《爱弥尔》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论着,其中所论述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
当然,《爱弥尔》一书所反映的卢梭的教育思想还具有一些不足。
⑥ 卢梭对儿童的教育分为哪几个阶段
法国卢梭从自然教育的理论出发,依据儿童的发展,将其发展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
1、婴儿期(0-2)
卢梭将从出生到2岁划为婴儿期,他认为应以体育保健为主。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智慧的工具。体育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时的体育主要是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其关键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
他反对捆绑婴儿的四肢,要求衣服宽松肥大,使婴儿的肢体可以充分自由活动,而且衣服不宜穿得太多,应该养成他们适应各种天气变化的能力。
卢梭还主张婴儿应该由母亲哺乳,由父母亲自养育。儿童还应该培养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赖医药的治疗。不能溺爱儿童,不强迫或加速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
2、童年期(2-12)
2岁至12岁为童年期,卢梭称这一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童年期的孩子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缺乏理性的力量。所以这个时期不要直接对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因为外部感觉器官是智力教育的前提。
为了发展外部感觉器官,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为了触觉,应该让孩子亲自去摸去抓每件东西,多在黑暗中做游戏,由此使儿童了解感觉与引起感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发展视觉,要让儿童尽早地学习写生画和制图;为了发展听觉,卢梭主张应使儿童练习唱歌,注意发音纯正、清晰,并习惯听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
对于儿童的味觉和嗅觉,卢梭认为不应该竭力加强发展,儿童的食物应该是自然的,简单的。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详细地研究幼儿外部感觉器官的教育问题的人,这对后来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少年期(12-15)
12至15岁为少年期,卢梭认为这时是“劳动、教育、学习的时期”。因为儿童到12岁时已经有了强健的身体,有发育良好的感官,有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这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卢梭认为应该以有益的、必需的、正确的和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的知识为主。
他尤其重视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物理、几何以及读、写、算等学科的学习。他完全排斥神学,但也排除人文学科,认为这些学科要到15岁以后才能学习。除智育以外,卢梭对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减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者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只有劳动才使人“过着自由、健康、诚实、勤劳和正直的生活。”卢梭要求爱弥尔首先学习农业劳动,因为农业是最诚实、最有益于人类的。但他又让爱弥尔看到农业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是不自由的。所以爱弥尔还要再学习一种劳动技能。
他认为,在人类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而手工劳动中最有益、最适合学生兴趣的是木工。木工可使人灵巧、机敏,能发展人的优美典雅感,他要求爱弥尔每周要有二天的时间到木匠的工场里学习木工技术。这时期的教育使爱弥尔既有工匠的双手,还有哲学家的头脑。
4、青春期(15-青春期)
15岁到成年为青春期。卢梭称这个阶段为“激动和热情”时期,应该进行道德教育。
卢梭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来看待道德和道德教育,他认为人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欲,即“自爱”,“扩张自爱而爱他人,这就变成为道德”。基于这一认识,他把道德教育的任务归为: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为了培养青年善良的情感,应当让青年去观察人类的苦难、贫困和悲伤的情景,以培养同情他人的感情。
为了培养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历史和伟人传记。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则需要实际的练习,即社会道德的实践。总之,他认为在道德教育方面“一定要少说多做”,“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以实例教育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⑦ 卢梭认为人们接受的教育的来源分别是什么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但观念和道德并不是先天的,人们生来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他认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有三个来源:即来自自然、来自人和来自事物。其中,“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又指出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他由此便得出结论:只有使我们力所及的两种教育(人和事物的教育)去服从于力所不能及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三者通力合作,并指向于同一目的时,才能使人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在这里卢梭提出了一个十分可贵的思想观点:“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在“遵循自然”这个问题上卢梭比夸美纽斯前进了一步。他没有采用引证自然的方法,没有任何神秘主义色彩。卢梭关于教育的三个来源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但是却反映出卢梭已接触到遗传、环境与教育三者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这样一个教育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⑧ 卢梭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卢梭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⑨ 卢梭主义儿童观是什么
卢梭儿童观理论基本内容及其启迪
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起始阶段。18世纪,卢梭提出的儿童观对现代幼儿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卢梭在论述中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家庭、社会期望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全新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么看待儿童、如何认识儿童、如何对待儿童。[1]不同时期和不同意识形态下产生的儿童观是不一样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儿童观对全世界的儿童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儿童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当前,很多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仍然没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本文从卢梭的儿童观入手,探寻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 卢梭儿童观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内容
卢梭在《爱弥尔》中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这种人性观是卢梭儿童观的基础。卢梭在论述“自由”和“人的天性”中指出,要给予儿童自然的教育,让儿童的天性在自然条件下自由发展。
总结卢梭的儿童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儿童就是儿童
儿童就是儿童,要承认儿童生活的价值。从现在的儿童心理学方面来说,就是不要轻视或否定儿童的做法,致使儿童在童年享受不到应该拥有的欢乐;不要让儿童的生活蒙上成年人生活的阴影。这种观点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生活是有价值的,童年就是儿童极其珍贵的财富,任何人都不应当以任何方式去剥夺这种财富。卢梭认为:“我们对于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而不想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2](本文以下引用皆出自《爱弥儿》)卢梭认为,儿童区别于成年人的特性就是发育不成熟。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不能脱离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看法,要把儿童当作儿童,而不是以成人世界的观点束缚、否定儿童,这就是尊重儿童的表现。卢梭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提倡儿童的率性发展,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主张儿童自主发展,不要过多干预,良好的教育是需要的,但必须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1.2、 儿童是发展变化的人
童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卢梭认为:“每个年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成熟时期。”儿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时期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不同的,这样才能给予儿童适合自然发展的教育方式。把儿童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是在不同的时期给予其不同的教育方式。卢梭指出,应该把属于儿童的东西还给儿童,他反对以为了儿童将来的发展为理由,违背儿童的发
⑩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也常提及“消极教育”。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原因是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被迫只能接受这种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因此卢梭认为针对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养一些人成为人。
综上所述,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戏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