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果园土壤免耕法
果园土壤免耕法,是对园中行、株间土壤长期不耕作而仅用除草剂除草的果园土壤管理方法。
免耕法的优点是长期不翻耕土壤,保持土壤自然结构和状态,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恢复,水土流失少,且节省劳力。事实上在我国各地果园,至今仍未大范围地开展正规系统的免耕法研究和推广。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非常习惯果园土壤耕作和间作;同时,在我国果园土壤肥力多数偏低,施肥不足或不合理,灌水量不足或根本无水可灌的情况下,实行完全的免耕法管理园土,是否适宜以及长期效果和效益等,均未得到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所证实。此外,关于适合免耕的土壤条件、气候、最佳年限、可行性和途径等,尚需较长时期的研究。
因此,北方果区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果树生长阶段等因地制宜的选择果园土壤管理方法。干旱缺水的旱地果园,应采取覆盖管理方法。水分充足的地区,可以采取生草管理法。在新栽幼树园,为了以短养长,和培肥园土相结合,可采用绿肥作物间作覆盖法。对于各种成龄果园,尤其是水、肥俱缺的果园,应结合增施肥料,而采用覆盖管理法。
② 怎样进行果园的土壤管理
成年果园土壤管理要根据果园土壤覆盖的程度进行科学的调控。如空隙大,可采用清耕—作物覆盖法或生草法;如土壤空隙小,也可采用清耕法。
几种方法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有利弊。各果树主栽区应根据当地树种、自然条件、园艺设施等特点,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地予以灵活选择应用,才能达到果园土壤管理的预期目标。
③ 怎样采集果园田间试验土壤样品
答:对于多年生长在同一地点的果树,每年都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同时也排出一些废物,不断改变土壤环境。因此,田间试验土样采集与制备方法与基础土样大致相同,但由于是在果树不同生长发育期间取样,故也有不同之处。
(1)采样时间
田间试验土样的采集是在果树生长期间,根据测定项目要求而采集的土壤样品,每次采样必须在追肥之前或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因为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以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为例,最大差异可达1~2倍,土壤温度和水分是主要影响因素。同一时间内采集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样深度
果树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广度,根系密集层的位置,年周期中根系生长的动态变化以及随着树龄的增长,根系生长发育的进程,根系吸收和运输,贮藏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等均与土壤环境、施肥技术等有密切关系。对于不同树龄的果树不同生育期采样的原则是采集根系密集层的土壤,幼龄树可浅些,一般0~30厘米为宜;结果树可深些,根据土层厚度、树龄、垂直根系分布特性,一般0~30厘米、30~60厘米为宜;新建果园可浅些,老果园可深些。
(3)采样点位置
果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受砧木种类、品种、树龄、土壤条件、地下水位、地势、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由于果树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因而对土壤采样提出更高要求。对于苹果、梨、枣、柑橘等果树,在每一个果园选取不少于10个点,对每一个点取样。通常在果树滴水线(树冠投影线)周围30~40厘米的范围是根系密集分布区,也是果树吸收养分的主要区域,因此土壤采集需要在该区域进行。在所选的每棵树的周围,在其滴水线内外各30~40厘米圆周范围,分4个方向采集8个点的土样。将全园80个点的土样混合为一个,风干后送实验室测定相关土壤指标。
(4)采样方法
普通土样用土钻垂直采集,测定微量元素土样的采集与普通土样同步进行,采样时避免使用铁、铜等金属器具。如果需要测定深层土壤的养分,则可用同样的方法采集30~60厘米土层土壤。具体方法见图4-3。
④ 果园土壤怎样改良
应用耕作或生物手段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农业措施。土壤肥力是以土壤中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胶体为基础,在太阳辐射热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下,对自然灾害与水肥具有一定调节、缓冲的能力,因而可以长期合理地供应果树养分、水分。
在中国,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曾提到要改良土壤结构;公元前1世纪,《氾胜之书》还提到要用有机肥料培肥土壤。美国赫尼克(Hinicke)和巴乔(Bat-jer,1931)的调查结果,果园下层土质粘重,通气性不良,是造成根系窒息、使果树死亡的主要原因。鲍埃汤(Boynton,1943)认为,果园土壤的物理性状较其化学性状更为重要。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前,重点是施用石灰,大面积改良土壤的酸度,以后逐渐注意到改善果园的下层土壤,以减少果树生理病害和提高果实质量。中国的果树多栽于丘陵、山地、沙滩及盐碱地上,有机质含量少,土质瘠薄,结构不良,微生物活性差,不利于果树生长发育。但在长期轮作绿肥后,即使在少量施肥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丰产。施肥补偿果实和枝叶消耗的养分约占60%,其余40%由土壤自身供给。果园土壤肥瘠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和含腐殖质层的厚度。因此,果园土壤改良的目标应是:①水分、养分贮量丰富,能不断地供应果树生育各阶段的需要。②具有良好的生理调节机制,使土壤在不良条件下仍然具有正常供应果树养分的可能。③热、水条件稳、匀、足、适,能保持土壤生理调节机制始终运行正常。
中国果园土壤改良的主要方法,包括深翻熟化土壤,压土或掺沙,洗盐除碱等:
深翻熟化土壤
对土层厚度不足50厘米,下层为硬土层或砾石层的瘠薄山地,或30~40厘米以下有不透水粘土层的沙地,均应深翻熟化土壤。例如:对红壤丘陵柑橘园,经深翻50厘米,每株分三层埋入绿肥,和山草100千克,和一定量的水库泥、人畜粪水,过磷酸钙0.5千克、石灰1千克后,比深翻改土前有机质增加1.18倍,全氮量增加3.14倍,土壤容重(克/立方厘米)降低20.8%,须根大量增加,生长结果明显改善。
深翻改土时期,苹果、梨等落叶果树,宜在采收后根系第三个生长高峰期前进行。柑橘类在9~10月间,或在4月进入雨季前进行。
深翻改土常用的方法有:①扩穴(放树窝子)。在树冠投影外缘,挖宽1米左右的环状沟,深度达到根分布层之下。随着树冠扩大,隔年或数年进行一次,直到全园完成,适于劳力少或面积大的果园。其缺点是每次扩穴,都要动土伤根,掌握不好,会对果树造成不良影响。②隔行深翻。第一次先每隔一个行间进行,第二次再进行另一行间,全园分两次完成,便于机械操作,每次只伤一面根系,对果树影响较小。但需要较多劳力。③全园深翻。将栽植穴以外的土壤一次深翻完成。完成后便于平整土壤和果园耕作。但需劳力多,成龄果园因伤根多,故最宜用于幼龄果园。④爆破松土(闷炮扩穴)。用炸药爆破,以疏松底土层。适用于丘陵、山地或下层为紧实的重粘土果园。炮眼设置在树冠投影以外,深约1米左右,可按爆破深1.5米,直径2米左右的范围来考虑炮眼数和炸药量。
深翻挖出的表土与心土,应分别堆放。填沟时,先在沟底放入适量树枝、蒿秆或杂草等,以提高底土的通透性,然后填一层表土,一层有机物和肥料,逐层拌匀,最后将心土覆于沟的上层;沙粘相间的冲积土,应先拌匀后,再逐层混合肥料;红黄壤果园,宜在增施有机肥和磷肥的基础上,每公顷加施1.50~2.25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深翻时要避免断伤直径1厘米以上的粗根。翻出的根系,随时覆土加以保护,以防干死。填沟完成后要充分灌水,促使土壤沉实,根土密接,以利加速恢复根系活动。排水不良的土壤,深翻后,底层必须按行填碎石,以成阴沟排水道,排泄底层积水,避免窒息根系,影响果树生育。
压土(培土)或掺沙
在山区薄地、沙滩地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通过压土或掺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进保肥保水能力,加厚土层,为果树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落叶果树多于秋末冬初,南方橘园多于5月或9月根系生长高峰期前进行。沙土以压粘土、塘泥、田泥、阴沟泥等;粘土宜掺沙或沙质土。数年或每年进行一次。每次压土或掺沙厚度不能超过15厘米,一次压土过厚,将影响根系呼吸,造成果树生长不良。
洗盐除碱
盐土含有大量氯化钠和硫酸钠等可溶性盐类;碱土是土壤粘粒和胶体表面有较多吸附性钠离子,都能影响果树生存或生育。在含盐总量超过0.3%的盐碱土上栽植果树,必须先洗盐除碱,使盐碱含量降低到0.2%以下,达到果树能忍受的水平。主要方法有:①根治。采用明沟排水或暗管排水(见果园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结合定期引淡水淹灌,淋洗土壤,使可溶性盐类排出果园。②转化。施用硫酸钙(石膏)使土壤吸附性碳酸钠等转变为可溶性硫酸钠等,然后定期引淡水淋洗,将其排出果园。施硫酸钙时,应耕入表层,并保持一定土壤湿度,以加速转化。在富含碳酸钠的土壤上施用硫磺,待硫磺氧化后产生硫酸,也可使强碱性碳酸钠转变成危害性较小,和可淋洗的中性硫酸钠,然后再用硫酸钙使碳酸根变成不溶性钙盐残留下来。③控制。在盐碱较轻或次生盐碱土上的果园,可以通过营造果园防护林、勤中耕和覆盖等措施,以降低风速,减少土壤蒸发,间接防止可溶性盐类向上移动,进入果树根层,是控制泛碱泛盐的重要手段。但仍应与引灌淋洗等措施相结合。
⑤ 什么是土壤耕作进行土壤耕作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土壤耕作方法又称土壤耕作制度,是指根据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的特性,采用机械或非机械方法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协调土壤中水、气、肥、热等因素为目的,为作物播种出苗、根系生育、丰产、丰收所采取的一系列改善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它是提高园艺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介绍六种土壤耕作方法,对比其各自的优缺点。
清耕法(休闲法)在生长季内多次浅清耕,松土除草,一般灌溉后或杂草长到一定高度即中耕。此法在果园、菜地、花圃均可应用。
优点:
缺点:
因此,在实施清耕法时应尽量减少次数,或者在长期施用免耕法、生草法后进行短期性清耕。
生草法生草法:用种植草来控制地面,不耕作,一般选择禾本科、豆科等牧草种植,通过刈割控制过旺的生长和增加一定的产草量,此法在果园、风景园林和大面积公共绿地(草坪)均可施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在果园和风景园林的土壤管理上。
蔬菜秸秆覆盖
清耕覆盖法清耕覆盖法:在果树最需要肥水的前期保持清耕,在雨水较多的季节进行间作或生草,在旱季来临之前割草覆盖或沤制肥料的管理方法。
特点:综合了清耕、生草、覆盖三者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者各自的缺点。
免耕法:对种植园不进行任何耕作,完全使用除草剂来除去种植园杂草,使种植园土壤表面呈裸露状态的土壤耕作方法。
因此,近些年在发达国家,主张采用半杀性除草,即只控制杂草的有害时期或过旺的生长,保持杂草的一定产草量,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称改良免耕法。
休闲轮作休闲轮作种植某种园艺作物后休闲一段时间,具有使土壤肥力自然恢复和提高,减轻作物病虫草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的优点。但是对土地资源紧张、人口众多的中国不宜使用此法,不过近些年已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开始试行。从园艺作物种类上说,对于多年生的果树不易实施,但在蔬菜、瓜类和草本花卉上可以施用。
⑥ 果园的土壤管理方法有哪些
纵观世界和我国各地果园土壤管理的经验,管理方法主要有清耕法、清耕—作物覆盖法、生草法、覆盖法、免耕法等。欧美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果园土壤管理以生草法为主,果园生草面积达55%~70%以上,甚至高达95%左右,因这种方法便于机械作业。我国的果园土壤管理长期以来以清耕法或清耕—作物覆盖法为主,占果园总面积的90%以上。免耕法和覆盖法有一定发展,生草法正在试验推广中。
⑦ 果树土壤施肥的方法有哪些
答:果树主要是靠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土壤施肥必须掌握果树根系生长、分布及其吸收特性,才能将肥料施到根系最适宜的吸收部位,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能。
(1)施肥部位
一般果树水平根的分布要比树冠扩展范围广而远,往往超过树冠直径的1~2倍;垂直根多在100厘米范围内。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根,水平方向多分布较树冠稍远些,垂直方向多密集于20~40厘米之间。所以将肥料均匀地施在根系密集层为最理想。由于根系具有趋肥性,生长方向常以施肥部位而转移,因此,将肥料施在比根系集中分布的位置略深稍远些,可诱导根系向纵深发展,扩大吸收面积,以增强树体的抗逆性。施肥深度和广度随树种、品种、树龄、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和肥料种类等而变化。幼龄树根系浅,分布范围小,以浅施为宜;树龄长,根系扩展范围广,扎得深,应扩大施肥范围和深度。根据对25年生的苹果树进行施肥部位的试验,除无肥区外,在树干附近(0~0.914米和0~1.829米)施肥的树体表现最差,叶色浅,落叶早。而在树冠外缘或稍外缘的效果最好。
(2)施肥方法
①理论依据:果树根系的生长具有向肥性,水平根和垂直根均有这种特性。由于施肥方法不同,根系分布也有较大差异。肥料深施和广施,可诱导根系向土壤不同层次纵深生长;反之,浅施肥料,则根系分布也浅。关于施肥深度的影响,也与根系分布情况、肥料种类、施肥时期有关。一般在生长后期或休眠期,即使断伤部分根系,影响也不大;但在生长季节伤害根系,会破坏根系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的平衡关系,对果树的生长发育不利。因而基肥深施为好,追肥则以浅施为安全。在降水多的地区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果园,土壤有浸水的地块,基肥深施,因土壤通气不良,易产生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等而引发根系致毒腐烂。所以低洼多雨地区的果园,应特别注意排水、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以防毒害。
肥料性质不同,施肥方法也有所不同。有机肥料分解缓慢,肥效长,宜堆沤腐熟后作基肥均匀深施;速效性的化肥,易溶速效,肥效短,在土壤中渗透性强,一般易作追肥浅施。
如对成年苹果树采用全园施肥和环状施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园施肥区各类根量多,分布均匀,范围也广。环状(轮状)施肥区根量少,分布不均,一般仅在施肥沟附近分布最多。且全园施肥区比轮状施肥区单株产量高,平均果重也大。
根据对28年生的慈梨(株行距3.6米×3.6米)观察表明,环状施肥不如沟施或全园撒施再锄入园内,后者的树体生长发育较好。因为成年树根系已布满全园,局部施肥不能满足果树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从根系分布密度来看,全园施肥和环状施肥交叉进行较好。
在现代果园施肥中,特别强调根据果树种类、环境条件、栽培措施,以及土壤测试结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肥料种类、施肥时期、施肥量、施肥方法,才能达到科学施肥、经济用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②施肥方法:
A.环状施肥:又叫轮状施肥,是在树冠外围稍远处挖一环状沟,沟宽约30~40厘米,深约20~40厘米,把肥料施入沟内,与土壤混合后覆盖。此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用肥等优点,适于幼龄树使用(图6-1),但挖沟时易切断水平根,且施肥范围较小,易使根系上浮而分布于表土层。
图6-3 条状沟施肥
1.树干 2.树冠 3.条状沟D.穴状施肥:即在树冠外围滴水线外,每隔50厘米左右环状挖穴3~5个,直径约30厘米左右,深约20~30厘米。此法多用于追肥,如施液态肥,以减少与土壤接触面,免于土壤固定(图6-4)。
图6-4 穴施法
1.树干 2.树冠投影 3.施肥穴E.全园施肥:即在果园树冠已交接,根系已布满全园时,先将肥料撒于地面,再翻入土壤中,深约30厘米左右。但因施肥较浅,常诱发根系上浮,降低根系抗逆性。若与其他施肥法交替进行,可互补不足,充分发挥肥效。
F.灌溉式施肥:即将溶解度大的肥料溶于水中,与喷灌、滴灌相结合施入土壤中。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灌溉施肥,由于施肥均匀,根系吸收面积大,既不伤根,又保护耕作层土壤结构,节省劳力,供肥及时,肥料利用率高,增产效果明显。灌溉式施肥,对树冠相接的成年树和密植果园更为适合。
⑧ 果园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哪些
我国现代果树产业发展的方针是“上山下滩”,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果树栽植在山区、丘陵、沙滩及盐碱地上。这些地区一般土质瘠薄、结构不良、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因此,应通过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协调。
果园土壤改良,主要包括深翻熟化、加厚土层、淘沙换土、培土掺沙、低洼盐碱地排水洗碱、酸性土壤增施有机质和石灰等。
我国地域辽阔,不良土壤种类繁多,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采取经济有效改土措施,建立优质果园,对延长果树寿命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⑨ 果园土壤怎样进行管理
果园耕作及培肥的技术措施。果树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人、畜的干扰或破坏,使园地土壤的理化性状恶化,肥力下降。为防止土壤恶化,进而改良、培肥土壤,给果树根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果园土壤管理的基本任务。
管理原则
幼龄果园,树株较小,园内有较多的空地,树盘和行间土壤应分别管理。果树树冠垂直投影的土壤面积,称为树盘,是果树水平根的分布范围,幼树时期一般超出树盘(见根),树盘及其周围的土壤管理,直接与果树生长结实有密切关系,通常采用清耕、覆盖和喷洒除草剂免耕(见果园除草剂)。果园行间土壤管理,主要是间作作物(见果园间作)和种植绿肥(见果园绿肥)。此外,也可以实行行间生草法。成龄果园,果树已充分长大,根系已满布园地。此时土壤管理应全园统一考虑。中国果园多数以清耕法为主,欧美果园则多用生草法。此外,还有覆盖法。
果园土壤管理,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清耕法
每年对全园土壤进行多次耕耘,保持常年土松无草。工具多用犁、中耕机或锄、锨等。在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果实采收前后,或雨季到来之前,进行中耕,深度10~15厘米,近树干处稍浅;春、秋季则需浅耕,深10厘米左右;生长期间,根据杂草孳生和降水情况进行多次耕耘。达到灭草、保墒、防涝,和改善土壤微生物活动的目的,加速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可给养分的释放,以及防止返碱;在降水量大,土质粘重的南方常绿果树果园,则应在做好水土保持和排除积涝的基础上,雨季深中耕通气,伏旱时则浅锄保墒。清耕法易促使土壤有机质的过度消耗,不能长期维持地力和较大幅度增产,在风沙地区和水土流失地区,还易使土壤受到侵蚀。
生草法
是欧美广为采用的方法,日本苹果园也较多应用。生草法分永久生草和短期生草两类,前者在果园定植的同时,在行间播种多年生牧草,定期刈割,不加耕翻;后者选择1~2年生草,逐年或越年播于行间,待花前或秋后收割。中国北方果园降水少,灌溉条件差,故常以1~2年生绿肥间作生草,20世纪70年代,开始少量试用永久生草法。
果园生草法使用的草类有禾本科的鸭茅草、紫羊茅草、鹅观草、黑麦草、野燕麦等;豆科的三叶草、小冠花、苕子等。用豆科和禾本科草混种,对改良土壤有良好作用。美国生产红色苹果的果园,常以禾本科草为主,以免在果实着色期,不易控制由豆科牧草所提供的氮素营养而影响着色。果园种植禾本科草,需适时补追氮肥,在生长季节,还要大量浇水,免除草与果树争夺肥、水。为了避免草与果树的竞争,株间实行喷洒除草剂或清耕;在果树花期前后,草高达30厘米时,应及时刈割,割后留茬约10厘米,每年约刈割4~6次。割下的草,散撒于果园,或覆盖于树盘;或用作饲草,造肥还园。生草若干年后,应进行条状间隔深翻,使牧草更新复壮,杂草占有一定比例时,应翻耕重种。
果园生草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团粒结构,减少果树营养亏缺症;促进果实成熟和枝条充实,增进果实品质;减少土、肥、水的流失和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等对果树的不良影响。行间耕锄少,节省劳力,成本低,雨后便于机械化作业。生草制需有充分的灌溉条件。
覆盖法
中国南方柑橘园用覆盖法有悠久历史,广东化州红壤柑橘园,从橘树定植开始,用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进行覆盖,厚约6~9厘米,以后每年添草,保持原有厚度;日本稻区果园,常用稻草覆盖,每公顷果园覆盖稻草40吨,以后每年补充10吨。欧美各国也有用覆盖法。中国在80年代起,在旱地果园大量推广覆草制作为节水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见图)。
覆盖材料为有机物,如稻草、麦草、杂草、秸杆等,或用地膜,如透明膜、黑色膜、黑白双重膜、银黑双重膜、银色反光膜、杀草膜、防蚜膜等。其中,以透明膜最常用,一般厚度0.002~0.003毫米,覆盖范围视覆盖材料的数量而定,可行树盘周围或行内覆盖,也可采用全园覆盖。覆盖前,应深施基肥,中耕除草,平整地面,用有机物覆盖,厚度至少为20厘米,以免杂草孳生。以后逐年加盖10厘米,4~5年后耕翻,重新覆盖。覆盖后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山地果园水土冲刷,避免雨水打击地面,破坏土壤结构;管理简单,可节省中耕除草和灌溉所消耗的劳力和能源;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并能使四季或昼夜土温比较平稳,适合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用地膜覆盖,以早春开始为宜,幼树盖树盘,大树除行间留50~80厘米走道外,全面盖膜,紧贴地面,然后用土掩埋膜的四周。春季可提高土温,根系生长早,有助于开花结果。当土温达到20~25℃,或杂草开始生长后,为防止膜下地温过高和杂草孳生,从行间走道上取土,加盖于地膜上,厚约10厘米,既可拦蓄水土,还可兼防桃小食心虫出土。覆膜一般应每两年一次。
果园用有机物覆盖需草量大,且易招致鼠及虫害,需做好树干的保护工作;果园长期覆盖地膜,由于补给肥料困难,容易造成果树营养亏缺或通气不良。
⑩ 什么是果园土壤客土法
北方地区一些果园由于建在河滩地,土壤往往过砂,漏水漏肥。另一些果园却由于土壤过黏,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可采用客土法改良这些土壤的质地。
对于漏水漏肥的砂土,应根据土壤沙性的大小和沙砾的粗细,在地面铺5~10厘米淤土,再经机翻或人工方法将淤土和砂土混合。对于土层下有沙层或沙层下有黏土层的河滩地土壤,通过深翻可打破原有的沙层或黏层,使之充分混合。也可采用在定植时在定植穴内装土、定植后逐年掏砂换土的改良方法。如果土壤过于黏重,通透性差,可采用掺砂法改良质地。
一些地方采用无机物覆盖翻耕的方法改良土壤质地。采用的无机物包括沙粒、细煤渣或黏粒等。一般做法是黏质土壤果园,加沙或细煤渣等物,沙质土果园加黏土,先覆盖于树盘表面,然后结合秋耕或秋施基肥,进行两者的均匀掺混(深度以30~40厘米为宜)。
土壤改良的时间以建园前一次性改造完毕为好。但由于工作量大,实际上难以一次完成。一般是从建园开始,到定植后的3~5年内完成。当树盘根际土壤的泥沙比例调整到黏壤至砂壤土质地时,便可停止。若在此基础上,以后每年再进行有机物覆盖,则将会使土壤理化性状改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