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通常哪些方法避免输血

通常哪些方法避免输血

发布时间:2022-06-01 18:13:00

❶ 1.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输血的原则,首先要科学地分析病情,坚持实事求是.对一些可输可不输者应坚持不输;对确实需用者应坚持适量输;对适量输用者应优选成分血输.
通常情况下,失血量在自体血容量10%以下可不必输血(分娩后24小时之内出血的产妇输血视情决定);血容量减少在20%以下,也不必输血,可补充适量的晶体溶液或胶体溶液;当失血量占血容量20-50%时,在补充适量的晶体溶液或胶体溶液的同时,可输用红细胞压积为70%的浓缩红细胞,使受血者体内红细胞压积达到35%;当血容量减少在50%以上时,除输浓缩红细胞、晶体溶液或胶体溶液外,还可适量增输白蛋白和新鲜全血,必要时可输用浓缩血小板.
每次输血前配血是为了防止输血反应

❷ 治疗再障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吗再障能不能摆脱输血广告勿进!谢谢。

您好:
输血是再障贫血的支持治疗中的一项措施,通常是在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或因贫血程度较为严重以及贫血病人在短时间内因其他疾患必须手术者,为抢救其生命,作为术前准备而输血。输血过多反而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西医,采用化疗、激素、输血等方法,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骨髓移植更是患者无奈中的选择。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能因人因地因时灵活机动的用药。中医药不仅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改善造血机能,而且能治病救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补虚泻实,酌情辨证施治。中药治疗以弥补西医治疗之不足,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效果甚佳。

❸ 怎样预防输血反应

摘要:答:预防输血反应有:(1)预防发热反应:输血器具应严格清洗、消毒.输血器在输血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凝集素阳性的病人应输入无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红细胞悬液。(2)预防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者,在输血前30min给予口服或注射苯海拉明或异丙嗪,可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不选用有过敏体质的供血者,要求供血者在供血前4h禁食。

❹ 输血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在犬病的临床治疗中,输血是常用的疗法之一。其意义在于迅速增加循环血量和体液量,增强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增加蛋白质的浓度及血液凝固性,刺激造血机能等。当犬大失血、休克、严重贫血、凝血不良、恶病质状态和蛋白质缺乏症时,输血不仅可迅速补充循环血量和体液量,维持血压;另外,还可增加机体的特异性抗病力。

方法:选择供血犬时,一般选择与受血犬为同一品种的、健康的、1~3岁的年青犬。采血的部位一般在犬的前肢头副静脉,先采供血犬和受血犬的血各10毫升,取5毫升注入离心管分离血清,做交叉配血试验,即将供血犬原血(血清)与受血犬血清(原血),滴于载玻片上,混合均匀,观察有无凝集,如无即可输血。供血犬的采血量应为15毫升/千克,总血量依据受体的体重估计,以每千克体重5~10毫升为宜,采足后用止血钳夹持采血袋上端的软管,防止空气进入,污染血液,在冬季应注意保温。输血时先对受血犬输入生理盐水10毫升/千克,再接上采血袋以每分钟5~10毫升的速度注入血液。如在输血过程中出现呕吐、不安、痉挛、心悸亢进、呼吸急促等,要立即停止输血,采取强心、注入高渗糖、抗过敏及对症治疗措施。

应用输血疗法时应注意的是输血过程中要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特别是采血、输血步骤。当病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急性重度肾炎、肺水肿、肺气肿、脑水肿、白血病等时,应禁止输血。反复输血时最好不要用同一供血犬,以防发生过敏反应。输入的速度不宜过快,严禁输入空气造成血栓、气栓。对配血凝集试验的观察,不能用肉眼确定时,应在显微镜下低倍观察,以防轻度凝集。

❺ 输血技术

第一条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输血申请
第五条 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 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 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 亲友互相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 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和监护。
第十条 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血样采集
第十二条 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第十三条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交叉配血
第十四条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第十五条 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第十六条 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第十七条 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
第十八条 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血液入库
第十九条 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第二十条 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第二十一条 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

❻ 成份输血有哪些

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成分输血已普遍用于临床,成分输血比例的高低已作为衡量临床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国家卫生部将成分输血比例列为评审等级医院的指标之一,三甲医院要求达到70%以上。
一、成分输血的种类: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机采浓缩血小板、机采浓缩白细胞悬液(现以逐渐被取消)、手工分普通血浆、机采新鲜冰冻血浆。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是通过科学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针对患者病情需要而有选择性地输注,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具备以下优点。
1、纯度高、疗效好
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疗效更高。如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浓缩血小板含量可达5.5×1011/(400~500)mL,输入机器单采血小板可在短时间满足治疗要求并避免了输入全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钾、乳酸氨和枸橼酸盐都低,更适合心功能障碍的患者。
2 、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当病毒污染血液时,病毒是不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细胞和血浆中病毒分布较多,危险性相对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危险性也就相对较小。当患者只需某种血液成分时,特别是只需某种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时,就应该只给患者输注这种成分,如输全血则会增加患者感染病毒的危险,而这完全可以通过成分输血来避免。实际上,临床大部分输血患者都仅需输红细胞。另外,通过成分输血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为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创造了条件。对于全血,由于其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蛋白质组成,目前不可能建立一种适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技术处理全血,但当将全血分离制备成不同血液成分时,就有可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研究建立适合该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从而既灭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又保持该血液成分的活力和功能,保证了制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3、不良反应少,输入相对安全
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免疫原少,可减少抗体形成和同种免疫反应,输用这种血可以减少多种血型抗原对受血者机体的刺激,减少输血同种免疫的机会。对一些输全血有反应而又必需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输用成分血,这样既能纠正输血反应又能有效治疗。如对血浆过敏的患者可输用洗涤红细胞,对白细胞有反应的患者可输入少白细胞制剂。
4、稳定性好,便于运输和保存
如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可保存 10 年。
5、一血多用,节约用血
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如全血可分离制备成冰冻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分别应用效益高。如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供者循环血量3000~5000mL可供血小板(3~4.2)×1011/200mL甚至更多,其余血液成分回输入供者,避免了浪费。
6、有效成分活性高
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内制备成,此时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活性还未丧失,各种有效成分在未丧失活性前分离并保存于适当条件下使存活率高,如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在(22±2)℃(轻震荡)条件下用专用袋制备可保存5d。
7、降低费用
成分血实用、经济,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
三、成份输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更多回答请见
http://www.labchina.com.cn/special/2009-06-10-14-06-40/667-2009-07-14-12-06-15.html

❼ 我听说不输血治疗方法比输血治疗更好,有些什么好处呢 希望得到对比答案,谢谢!

医学界以往认为输血是无害的,病人如果想在复杂的手术中保命,只能输血。然而,许多专家现在认为这种观念是错的。

比如,卢卡·韦尔特是一名胸腔外科医师,他说:“我们现在知道输血其实是很危险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

韦尔特医师和其他的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和医学研究报告得出以上结论,他们看出输血不仅提高死亡率和发病率,也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对病人的身体带来危害。

在一个名为《输血》的医疗期刊中,刊登了一份研究报告。在澳大利亚西部,研究员分析四所大型医学中心在六年内实施患者血液管理的临床结果。研究员一共分析60万5046名患者的就医资料,结果显示在落实患者血液管理的期间,血液产品用量减少了百分之41。与此同时,患者死亡率下降百分之28、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百分之15、医院内感染的病例减少百分之21、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脏病和中风的病例减少百分之31。研究显示落实患者血液管理有助于得到更好的临床结果,减少血液产品的用量和节省相关的医疗开销。

世界卫生组织因应医学研究结果以及输血所涉及的医疗成本,在2010年发表一项决议,呼吁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实施患者血液管理(PBM)。患者血液管理的目的是整合多学科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多元的医疗方案,减少输血量和输血的次数,以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并达到最佳的临床结果。

托马索·坎帕尼亚罗是维罗纳大学附属医院的外科医师,他同意使用不输血疗法有许多益处。坎帕尼亚罗医师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接受复杂腹腔手术患者的资料,他说:“论到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生并发症的机会,不输血的比接受输血的还低。许多医学研究报告和数据显示,接受输血的患者会有更多并发症。输血的次数越多,得到并发症和死亡的机率也越高。输血和死亡率之间有直接的关系。”

韦尔特医师说:“在我们动的手术中,主动脉剥离的修复手术算是难度非常高的如果连这么大的手术都能在不输血的情况下完成,那么其他的手术就更不用说了。”

“在过去的25年来,我和麻醉科的同事保罗·格罗西教授都认为不输血比较好。我们和许多骨外科医师合作,他们或许是最先同意使用不输血手术的医师经过多年的合作,我们看出不输血手术是可行的,也是切合实际的,越来越多人接受。”一一 皮娅·迪贝内代托教授,罗马圣安德烈医院麻醉科主任

“有越来越多患者拒绝接受输血。原因不只是出于担心输血本身的医疗风险,也是因为不输血疗法是更好的疗法。假设今天我是个拒绝接受输血的病人,医护人员会提早为我做疗程前的准备,也会谨慎地执行所有医疗步骤。在手术和疗程期间,医生会尽可能不让我失血过多。即使我在手术中大量失血,医生也会把我的血液输回身体。我知道整个医疗团队一定会严谨地遵循一套完善的程序整体而言,我会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一一塞缪尔·马努库索医师,都灵大学和玛丽亚皮娅医院心脏外科医师

纽约布洛克林长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科主管塞西尔•戈代克医生写道:“今天,血液很可能不再被视为是认可的药物治疗,因为血液未能合乎美国粮食和药物管理局的安全标准。既然血液被视为人体的器官,输血就跟器官移植无异了。”他又说:“输血是不是真的能够叫病人得益,目前还有很大争议,所以很多外科医生宁可采取‘避免输血’的立场,他们这样做除了是基于医疗理由外,也顾及法律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输血很可能会完全被其他疗法取代。输血既昂贵,又危险;根本不能对病人提供应有的优质照顾。”

“不输血手术已成为优良的治疗方法,甚至在将来会成为公认的照护标准。——《美国耳鼻咽喉头颅外科医学与外科杂志》(2008;29:270-278的275)

“一系列研究表明输血可能会增加死亡的危险,最严重的就是引起贫血以及大出血。很明显,这种损害不是通过输血血液中的感染因子而是通过血液本身造成的。”——《新科学家》(2008年4月26日:5)

❽ 输血原则

输血 从一个人身上抽取血液输入另一个人体内的称为输血的过程。为使输血成功,必须使捐赠人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对应于接收者的凝集素。换句话说就是捐赠者和接收者的血型必须相容,否则接收者血液内的抗体(凝集素)将攻击捐赠者的血细胞,通过凝集反应形成血凝块。
如果你要输血,会有人来抽取你的血样检验血型,决定谁的血液基因型和相对应。A型血的人可以接受基因型为AA,AO和OO人的血液,B型血的人能接受基因型为BB,BO和OO人的血液。
O型血的人被称为全能捐赠者,因为他们的血能捐给任何人,然而他们只能接受O型血。O型血没有携带凝集原A或B,免疫系统把凝集原看作异物,O型血的人血浆中有抗凝集原A和B的凝集素,因此如果有A,B或AB型血液的话机体不能避免凝集反应。
具有第二种特殊血型AB型的人被称为全能接收者,因为他们能接受来自于所有四种血型的血液。AB型血液的红细胞表面有凝集原A和B,机体的免疫系统把他们看作自身的一部分--并非异物。AB型血液不能产生抗凝集原A和B的凝集素,因此A,B,AB和O型血液出现后也不会产生凝集反应。
输血原则:交叉配血
临床上输血时首选血型为同型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主侧(直接配血); 同时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间接配血)。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方可输血,如果出现凝集反应,特别是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

外科输血

第一节 手术及创伤
一、输血原则
严重的创伤或外科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都可能导致患者低血容量休克。早期的有效扩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紧急复苏:晶体液20~30ml/kg或胶体液10~20ml/kg加温后5分钟内快速输注,根据输液效果决定进一步如何输血。
2.先晶后胶:晶体液用量至少为失血量的3~4倍,失血量>30%血容量时可以考虑胶体液,晶:胶比通常为3:1。
3.红细胞输注:扩容恢复心输出量和组织血流灌注后,如果患者较年轻、心肺功能良好,未必都要输血,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通过输注红细胞纠正组织缺氧。
二、血液品种的选择
1.悬浮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血。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悬浮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三、注意事项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贫血及血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不一样。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剂。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2. 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脏输出血量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 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度、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 50×10^9/L(妊娠性血小板降低)而不一定输血小板,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4. 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能维持正常。即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还会有三分之一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
第二节 烧伤科
一、输血原则
1.烧伤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波及全身的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少尿或休克),而血液浓缩会导致微循环淤滞,影响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因此复苏仅用晶体液是安全有效的(晶体液和胶体液的使用方法可参考本章第一节的输血原则)。
2.烧伤患者短期内发生的贫血一般不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的实施贫血日益明显,可以考虑输血。
3.烧伤早期不宜将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或促进伤口愈合剂,在后期治疗中因凝血因子损耗而没有替代品时,方可以考虑输注补充。
二、血液品剂的选择
1.红细胞
严重烧伤发生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可以通过辅助治疗提高患者自身代谢能力缓解症状,仅在Hb<70g/L或HCT<0.25且供氧不足时才考虑输血。输血应以红细胞为主。
2.血浆
含有多种稳定的凝血因子,可用于大面积烧伤时的各种凝血因子补充。
3.冷沉淀
每单位冷沉淀由100ml新鲜冻存血浆制备,含有纤维蛋白原75mg和Ⅷ因子40IU,可以用于替代疗法。
三、注意事项
1.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破坏在最初8小时最为严重,其完整性一般在18~36小时后才恢复,所以扩容时,烧伤最初的8小时应给予计算液体量的一半,余下的在16小时内给予。
2.烧伤早期不应输注胶体液,需要时至少24小时后方可考虑输用。
3.患者尿量是液体复苏是否有效的指标。在无糖尿和未用利尿剂的情况下,每小时尿排出量0.5ml/kg(儿童1ml/kg)。

❾ 如何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预防输血传播疾病: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避免输血。输血反应是临床输血中常见的副作用,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在输血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加强观察。发生输血反应时, 应积极采取措施, 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为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首先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大力推广成分输血,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临床输血治疗。

❿ 简述输血的注意事项

输血最好首先选择同型血。然后必须做好交叉配血试验。血液不发生凝固才可以进行输血。在输血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输血反应。

阅读全文

与通常哪些方法避免输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账号解决方法 浏览:457
权值初始值有哪些设置方法 浏览:493
有没有什么好的祛疤方法 浏览:137
奔小康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932
小龟王摩托车漏汽油解决方法 浏览:925
加工尺寸检测器具使用方法 浏览:826
小米运动天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95
食品帽佩戴方法图片 浏览:578
浦公英种植方法 浏览:276
枇杷膏食用方法 浏览:411
眼睛电烧伤用什么方法能治好 浏览:972
简单调漂方法 浏览:71
这8个方法来教你如何进行胎教 浏览:28
高二暑假锻炼方法 浏览:686
网球基本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浏览:795
炎症高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808
自制木制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浏览:780
手机有什么方法开机 浏览:846
电缆绝缘体积电阻率的计算方法 浏览:696
有什么方法减肥快速减肚子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