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批驳了哪些论点
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❷ 创造宣言13段论证方法
摘要 亲
❸ 创造宣言论证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具体介绍如下: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着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❹ 创造宣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相关信息介绍: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
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陶先生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其中重要的一个主张,就是创造教育,就是致力于为受教育者建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无论是在他所开办的晓庄师范。
❺ 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批驳了哪些论点
摘要 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❻ 创造宣言论证方法及作用
创造宣言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作用如下:
1、运用比喻论证,语言生动幽默,这篇文章在议论的过程中, 大量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如: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创造宣言课文分段:
1、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2、第二部分(5~11自然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3、第三部分(12~15自然段):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4、第四部分(16自然段):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❼ 创造宣言各段论证方法及作用
摘要 你好,亲,很高兴为你解答,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
❽ 创造宣言的论证思路是怎么样的
在议论文中,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因此,这类题型才会成为中考的热门考题。
先抓住语言标志,辨识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即看一下全文或段落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或总分结构。按照第一步分析出的结构特点,对文本或段落进行划分。归纳出段落或层次的段意(层意)及论述要点。
有条理的论述论证思路。论述时使用一些加强层次感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把第三步归纳出的段意、层意或论述要点串联起来。
但是,并不是这样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拿高分了,最好还要使用一些能显示议论文文体特征的词语,如先提出问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或希望。
❾ 创造宣言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创造宣言》介绍
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018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出自《陶行知全集》 ,作者是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❿ 创造宣言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创造宣言的论证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即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11段):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创造宣言》结构提纲:
1--2段,引出创造的话题。3-4段,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5--11段,批判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也就是从反面指出如何才能创造。12段,号召献身于创造。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创造宣言》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
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
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
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