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挫折的调节方法有哪些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事发生,而此时,悲伤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把这种挫折化为向上的动力才是上上之策,女性相对来说,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弱,因此,更应该学会心理挫折的调节。
(1)慢慢学会自制及接受痛苦的事实,在遇到意外的不幸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并逐渐接受这已不可挽回的事实。要采取多种方法化解内心的痛苦。不要自暴自弃,多想想那些能帮助你度过困境的人或事。
(2)将内心痛苦的感觉说出来,尽情发泄:说出内心的痛苦,会使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人也就渐渐恢复正常,这一点对女性来说更为有效。激动时甚至可以泣不成声。
只要痛苦的情绪渐渐消除,就能够解决问题,并勇敢地面对困境后的新环境。
(3)缅怀过去,化悲愤为力量:这项工作的困难在于,往往必须从死亡或其他重大变故中站起来,有时会迫使你做出很困难的决定或采取极不容易的行动。
(4)肯定自己的信心,以便找到生命的新义:身心上的重大伤害,伴随着的常是生命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变故通常会粉碎看似坚强的假象,暴露出生命的微不足道,及认清一向被奉为生活最高目标的事业、名利、权利、健康、财富等那些非生命全质的东西。
女性不能因生活有阴暗面而否定生活美好,毕竟美好是生活的主流。
(5)与别人分享共度难关的经验:吸收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当你与别人分享惨痛经验时,你除了帮助别人之外,也同时治疗了自己的创伤。
② 面对挫折有什么方法
1、及时调整。
首先,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沂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其次,要冷静、客观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办法。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分析确立的目标是否治当,自己的智力、能力、体力是否与目标相适应,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要适当降低或更改,更不要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
2、正确归因。
在认识和对待挫折时,要学会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一般分为内因和外因2种,倾向于外归因的人常常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I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正确归因是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弄清楚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还是两者皆有。
3、合理宣泄。
遇到挫折所产生的情绪如流水一般,堵是堵不住的,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方法是进行合理宣泄,如进行一场流汗的运动,找亲友、爱人倾诉等。
4、接纳自我。
面对挫折,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自信,不因挫折而丧失信心和锐气。不要认为“我不行”,不要一味地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而是要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时,正确认识别人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心理学上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必然的情绪反应,会给人带来实质性伤害,表现为失望 痛苦 沮丧不安等。挫折易使人消极妥协。挫折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挫折情境,二是挫折认知,三是挫折反应。
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反应,是应激反应的一种,即个体陷入挫折状态后启动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③ 调节挫折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事发生,而此时,悲伤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把这种挫折化为向上的动力才是上上之策,相对女性来说,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弱,因此,更应该学会心理挫折的调节。
(1)慢慢学会自制及接受痛苦的事实,在遇到意外的不幸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并逐渐接受这已不可挽回的事实。要采取多种方法化解内心的痛苦。不要自暴自弃,多想想那些能帮助你度过困境的人或事。
(2)将内心痛苦的感觉说出来,尽情发泄。说出内心的痛苦,会使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人也就渐渐恢复正常,这一点对女性来说更为有效。
只要痛苦的情绪渐渐消除,就能够解决问题,并勇敢地面对困境后的新环境。
(3)缅怀过去,化悲愤为力量。这项工作的困难在于,往往必须从死亡或其他重大变故中站起来,有时会迫使你做出很困难的决定或采取极不容易的行动。
(4)肯定自己的信心,以便找到生命的新义。身心上的重大伤害,伴随着的常是生命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变故通常会粉碎看似坚强的假象,暴露出生命的微不足道,及认清一向被奉为生活最高目标的事业、名利、权利、健康、财富等那些非生命全质的东西。
女性不能因生活有阴暗面而否定生活美好,毕竟美好是生活的主流。
(5)与别人分享共渡难关的经验。吸收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当你与别人分享惨痛经验时,你除了帮助别人之外,也同时治疗了自己的创伤。
④ 1.面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建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
2、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
3、应激发探新的热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是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4、会自我疏导,合理渲泄法、移情法、升华法等。
第一,沉着冷静,不慌不怒。
第二,增强自信,提高勇气。
第三,审时度势,迂回取胜。所谓迂回取胜,即目标不变,方法变了。
第四,再接再厉,锲而不舍。当你遇到挫折时,要勇往直前。你的既定目标不变,努力的程度加倍。
第五,移花接木,灵活机动。倘若原来太高的目标一时无法实现,可用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来替代,这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
第六,寻找原因,理清思路。当你受挫时,先静下心来把可能产生的原因寻找出来,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情绪转移,寻求升华。可以通过自己喜爱的集邮、写作、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锻炼等方式,使情绪得以调适,情感得以升华。
第八,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第九,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当人们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时,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医生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 使你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十,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快乐的良方。
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吃亏是福”、“破财免灾”、“有失有得”等等来调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难得糊涂”,冷静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调整心态。
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面对挫折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彻悟人生的大度。一个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境,就需要升华精神,修炼道德,积蓄能量,风趣乐观。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⑤ 应对挫折的17个方法
一、倾诉法。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对失衡者的心理给以适当抚慰,鼓起你奋进的勇气,受挫人会在一番倾谈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优势比较法。受挫后有时难于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以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序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挫折承受力。认识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挫折同样蕴含力量,挫折刺激能激发的潜力,正确运转挫折的刺激,挖掘自身潜力。
三、目标法。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干扰,去努力进行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是人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起始阶段。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从心理上走出了挫折,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 心理宣泄法。人在受挫时,会产生很多负性情绪,这种情绪靠堵是堵不住的,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合适的场合发泄出来。这种方法一般包括“出气室”宣泄,书写宣泄,向人倾诉宣泄。“出气室”宣泄法是指在专门建立的软体房间内,对橡胶制品类的物体大打出手。当然作为学生,没有这一条件,找一个僻静的角落,对树木、石头发泄一通,效果也是一样的。书写宣泄,是通过写信、日记、绘画等形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向人倾诉宣泄,则是把自己的烦恼、愤怒、痛苦等向老师、朋友或亲人一一倾诉或大哭一场,以缓解心理压力。一般说来,受挫时由于负性情绪的干扰,个体容易变得思维狭窄、固执、偏激,缺乏对行为后果的预见性,而通过适度发泄,情绪放松,则认知恢复正常。
五 注意转移法。即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的事情上转移开来。遇到烦恼苦闷之事,可采取暂时回避的方式,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散步,进行体育运动或做其他有意义的事。这种方法很有效。
六 反向思维法。即换个角度看问题,或从光明的角度看问题。在遇到挫折时,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想,努力从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从而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生活中自会有“否极泰来”、“因祸得福”之事。
七、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目前,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均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一些大医院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及不少大学也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辅导中心。“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调整情绪,从而使心理健康成长。例如,有一位新生还不适应环境,抑郁、苦闷。幸亏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使她重新恢复了自信,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投入到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去。所以说,心理咨询师调适挫折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会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
.......方法其实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是你自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⑥ 人生难免有挫折.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是战胜挫折的前提.鲁迅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厄运.”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在我们对挫折案例的分析中发现,与其说遭遇的是挫折、困难、失败本身,还不如说是他们对挫折、困难、失败本身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态度.要有效应对挫折,首先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二、把握正确的应对原则
把握正确的应对原则是战胜挫折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对挫折的有效应对,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1.接纳挫折拒绝逃避原则
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无法回避困难与挫折,只不过是有的人经历的多点,有的人经历的少点,有的人经历的重些,有的人经历的轻些,与其无法拒绝倒不如我们直接面对它、接纳它,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拒绝它,甚至用逃避、对抗的方式来消极对待现实,最终会使我们在挫折面前丧失信心.我们要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待挫折,挫折的发生有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接纳的同时,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它,实际上有时我们从使人沮丧、绝望的挫折中又看到了希望,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暂时接纳它等待时间的评判.挫折不可避免,回避只是暂时的解脱,只有面对挫折,才能使自己走向成熟.
2. 正视挫折恰当评价原则
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无需慌张,要沉着冷静恰当评价挫折的危害.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表面上感觉它的影响特别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挫折本身的评价容易出现偏颇.一是过分概括化,即由一件事情的失败推断出自己在每个方面都不行的错误结论.这种不合理的信念会产生自责自罪、自暴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的情绪.二是过分扩大化,即将一件很一般的事情的失败误认为是发生了非常可怕的事,把事情看成灾难性的、糟糕透顶的,从而一蹶不振.
3.利用挫折充分发展原则
在挫折面前,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挫折是心理预报系统.充分利用挫折的打击使自己的头脑更加清醒、冷静,更加客观、现实,通过探明挫折根源,我们可以找出失败的原因,对前面的努力进行总结、为后面的努力指明方向.从而有效的转化不利因素,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学会“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才能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
4.挑战挫折灵活应变原则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挫折、失望,在挫折来临时,面对打击,我们如何维持内在的生命之火?这就要主动地去挑战挫折,主动接受挫折情境的考验,主动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在战胜挫折中取得经验,并不断成熟起来,培养良好的个性和积极进取的品质.具有较高挫折调节力的人,面临挫折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进击,努力改变.同时要善于灵活应变,及时理智地转移目标和情绪.在受挫后,及时调整近期目标,改变行动策略,从而切实起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作用.
三、 运用适宜的应对方法
正确运用具体的应对方法是抵御挫折的关键.下面介绍几种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方法.
1.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当我们遭遇挫折,受到沉重的打击时,当心灰意冷时,适当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增强信心,就能从内心给予自己新的动力与支持.
2.信念改变法
信念改变法就是用一些肯定的叙述来代替对自己的否定性对话,用积极的句子来代表你内心的一种真实愿望,让它把你所希望的东西带进自己的生活.有意识地进行积极、肯定的自我叙述性训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自己的信念系统,让你能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为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周围的困难.信念的改变与强化并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肯定句很简单,但在运用它来改变我们对挫折与生活的部分看法时却十分困难,因为有些看法可能你已经坚持了好多年,用一些新的肯定句来对已有的信念进行洗刷和冲击,就会增加你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或者是思维本身的惯性力量也在增加你接受新信念挑战的难度.积极、肯定的自我叙述性训练,刚开始时,就好像是在和过去的“你”作顽强的对抗,深深体会改变的困难,慢慢来,坚持下去,信念就会改变.你必须反复不断地去使用一些正面、积极的自我对话性句子,让其深深地渗透到你的生活实践中,最后彻底代替了你的否定对话和自挫想法,时间长了,它自然就融入到你的行为方式当中.
⑦ 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1,改变认知--树立良好的认知模式。事物本身并不可怕,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人能从挫折中收获很多的。
2,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总结经验教训,使之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培养将强的意志和毅力。
3,着重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而不是逃避,给自己失败找理由。
4,学会自我安慰,认识到挫折和失败的普遍性。
5,做事前先把任何结果都想到了,这样就比较能接受结果了。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你的估量范围内。
加油哦!
⑧ 怎样面对挫折
挫折是人生的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消磨人的锐气,也可以砥砺人的勇气。关键看我们如何面对。
造成人生挫折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界客观因素,一类是内在主观因素。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人对原因的归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惯常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会、他人的权力、自然界的力量等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支配自己成功、失败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正确归纳,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部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
具体该怎样化消极为积极,增强自己的挫折适应力呢?可以采用以下手段:
(1)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坎坷,事业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纵观古今,许多成就大业的人,无不是从逆境和坎坷中磨砺过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中获得进步的。
(2)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
事业遭挫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都具有两重性。逆境可以向顺境转化,顺境同样也可以转化为逆境。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受到挫折的时候,在失意中,能否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能否发现自己好的一面、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重新站立起来。当你在失望和沮丧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你就会突然发觉,天空原来是那么辽阔,阳光原来是那样明媚,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从而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3)对挫折不妨看淡一些。
逆境可以磨砺人,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破除障碍和不良情绪而得到新的突破与发展,心理素质达到更高的层次。
事业遭挫会强烈地影响、刺激人的心理和生理。然而,挫折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应当面对它,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已经过去,就应当丢开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记忆里,更不要时时盯住它不放。
(4)锻炼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每个人对挫折的感受和对挫折的承受程度不同,与其适应能力有关。一般来说,适应能力越低,对轻微的挫折就越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较低;适应能力越高,对挫折就不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越高。
人的适应能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挫折经验有关。经历坎坷,有较多挫折经验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挫折率要高,挫折承受力和对挫折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也更高。
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锻炼:
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在挫折中学习和掌握对付挫折的方式和技巧,增强适应力。
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即不断地让自己经受磨难,自找苦吃,对自己进行加强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最终使自己能经受住任何残酷的打击。
心理上经常作好对付挫折的准备。挫折既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作好随时应付挫折的心理准备。挫折适应力和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有很大的关系。
(5)积极地对待挫折。
只要积极地对待挫折,挫折情境就可以消除和改善,则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乃至不复存在。积极地改善挫折情境,可以从三方面努力:
①预防挫折产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能够预防挫折的产生,首先就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测,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能做出正确的估价。
②改变挫折隋境。
挫折发生以后,经过认真分析,如果引起挫折的原因和挫折的情境是可以改变或消除的,则应通过各种努力,设法将其改变、消除或降低它的作用程度。
③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
有些挫折情境一旦发生,是无法消除或一时无法改变的,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能力不济等等,这时,就应设法降低和减轻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影响。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这样,就能提高受挫者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加重新奋起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