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知道如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之二——边读书边思考
我认为这主要是孩子的读书方法不当造成的。据调查
,90%以上的学生都喜欢课外阅读,
只追求生动的故事情节;或是心血来潮式的随意性阅读,
只是眼睛看到,基本不过大脑;或是浮光掠影式的浅层
这样阅读,不必说对读者人文素养方面的陶冶提升,
之二:边读书边思考“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如影随形。只读书而不思考,则读书便觉得乏味;只思考而不读书,则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所以,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与思考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边读书边思考,还是读完后再思考呢?这个要按照个人的读书习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别人的读书方式不见得对你管用。
边读边思: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养成随时看书随时思考的习惯。如边读书边思考想象作者描写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如边读书边思考作者所写事情,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当时自己是怎们想的,怎么做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写……这样读思结合,既可以避免漏掉重要的知识,又能收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效果。超前悬思:就是在看书(包括章、节、段)之前,先作预想猜测,试着悬想一下下面要说些什么,然后边读边猜。运用这种思考方式展开阅读,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心理上有一种急于想了解下文内容是否
与猜想的内容一致的意向。因此,大脑对文字语言的选择性理解的效率大大加快,有时只需扫视几个词、几个句子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猜读有助于
理解,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又
可以避免消极地跟着作者走,而是和作者一起探讨、商榷。
笔录所思:就是随时用笔记下自己思考的东西,特别是把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记下来,既是思考的积累,又是进一步思考的依据。
思考使人清明,思考使人和谐,思考使人缜密。对一本好书做深度的思考,便是让自己的思想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在书中所描述的时空里翱翔,那是多么幸福一件事情啊!
㈡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能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想象练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智力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很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结合阅读教学的经验,我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耳闻目睹文中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小兴安岭的物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在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时,我又分别出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优美的风景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对小兴安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至此,我让学生练习类比想象,与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也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用配乐朗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学《月光曲》一文的第9、10自然段时,用普通的教学方法较难使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那种意境,就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运用幻灯片、乐曲和富有感情的朗诵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全面体会情感。我在播放《月光曲》的旋律后,有感情地朗诵:“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学生边听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被月光曲的优美旋律和动情的朗诵所感染,又为穷兄妹俩酷爱音乐的精神和贝多芬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心所感动。
二、品读词句入境,边读边想。
学生在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时,必须要朗读课文。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叙述的情节,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篇课文的开头是写凡卡在圣诞节前夜,在满架的楦头的鞋店里,在昏暗的神像面前准备给爷爷写信。由于学生与凡卡的生活环境大大不同,很难体会到凡卡的当时心情。我先让学生看插图,再指导学生品读词句,如“昏暗的神像”让你想到什么……然后大家再交流所想象的画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凡卡担心的真正原因。在课文第8自然段,凡卡向爷爷诉说了自己痛苦的学徒生活,是从挨打、挨饿、挨冻,睡不好三方面来叙述的。我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找出一些动词,如“揪”、“拖”、“揍”、“戳”,在学生理解词语后,我就引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去读,同时学生也让学生边读边想,自然地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之中,想象出一个个画面:老板、老板娘怎样打他。下文写凡卡每天挨饿,夜里睡不好觉,我都让学生去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想象画面。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也更同情凡卡了。
三、画出文中图景,促进想象。
我们在读文章时,通常是边读边想,在头脑中浮现出与文章相关的图景。因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创造性地画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画出文章中所写的山水。学生都会从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中去想象画面,并能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古诗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参考诗句的意思来绘画。“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中有太阳、山峰和云雾,“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中有瀑布和山川,最后一句写出了瀑布之长。诗句中写出了山的高大,瀑布的浩大气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与想象,画出的图景会更加丰富美丽。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四、续编文中故事,展开想象。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会激发学生的联翩浮想。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后,我又让学生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续写故事。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凡卡在后来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种种遭遇。又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是桑娜拉开帐子,告诉丈夫:她已经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了。故事到此结束,已经让学生体会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特地安排了续编《穷人》的故事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地表达。我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的同时,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故事续编得合情合理。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当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总结的几点经验,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是最理想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积极启发引导,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灵感,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能够飞上蓝天,自由翱翔。
㈢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做法
西达中心学校 王川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说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牛顿由一个苹果落地,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炉子上的水壶能被烧开的水蒸气推开壶盖的现象想到了发明蒸气机,赖特兄弟由飞翔的小鸟想到发明飞机,贝多芬由盲姑娘如痴如醉执着追求音乐的景象,联想到创作经典名曲《月光曲》有了想象,科学家发明了无数的高科技;有了想象,艺术家创作了绝世无双的佳作;有了想象,音乐家创造了动人的旋律;有了想象,文学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诗篇,孩子们充满了个性化的想象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何等重要。那么在阅读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尝试教学。
一、用音乐渲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这门艺术,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它可以超脱文字、穿越时空,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声响的刺激来激活思维,开拓想象,陶冶情操。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播放了一段群鸟欢叫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欣赏。看看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一面欣赏着优美的旋律,一面发挥着丰富的想象。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我听到了悦耳的鸟叫声,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有的说,我听到了鸟儿们飞翔扑翅的声音,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正准备展翅高飞的情景;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一起追逐、嬉戏、打闹;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鸟的天堂音乐的渲染,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情景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我想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创设情景,就会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天空里展翅翱翔。
二、用图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插图在一篇文章里是特色镜头,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绘制的,往往呈现故事的高潮,集中反映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图文对照,更能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我的心绷紧紧的,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年轻的战士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上邱少云的动作、神态、表情,然后启发学生由外表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世界。当大火把邱少云整个包围住时,他是怎样想的?当熊熊烈火在他身上肆意燃烧时,他又是怎样想的?这样一问补充了课文的空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依据教材,在奇思妙想中深刻领会了英雄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三、借助课文空白续编故事,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部分课文在文中或文末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借助想象,填补空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学生读完了《凡卡》一文后,教师可问:凡卡的信爷爷收到了吗?当他梦醒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考片刻后,一个跃跃欲试。又如教学《西门豹》这一课时,西门豹为摸清底细,刚到邺这个地方找了一位老太爷了解情况,后来不动声色,将计就计,到了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他也来送新娘,假戏真做,铲除了恶霸,破除迷信,这一天漳河两岸的老百姓也都来了。他们深受教育,十分感激,学生在理解了这些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空白想象那位老大爷也来了,当他亲眼目睹这一切之后,他又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再在全班汇报最后它续编成一个小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里。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又落实了读写结合的训练目标。
四、借助反复朗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反复朗读中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是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要读出画面,读出意境,就要发挥想象。在教学古诗《山行》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理解大意以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配上音乐,教师动情范读,孩子们边听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孩子们根据诗的内容,听后大胆发挥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山上云雾缭绕,半山腰上还有几户人家,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我仿佛看到了在晚霞照在火红的枫叶,在晚霞的映照下美丽,,我仿佛还听到了可爱小鸟在树头欢叫,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啊,我立即要求再入情入景的朗读,学生个个摇头晃脑,如醉如痴,这样的想象既省去了教师许多枯燥的讲解,又把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让学生们反复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自己当成主人翁,展开联想,说说你在朗读时想到了什么?读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雷利和妈妈在机场送爸爸时,一家人手牵着手,有说有笑,依依昔别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雷利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耍的美好时光,有的说我想到了雷利抚摸蓝盔发呆流泪的情景,有的说,我想到了雷利的妈妈、奶奶抱着爸爸的遗像痛哭的样子这样的想象,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多么难得,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释放,使课堂再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扮演体验、编排课本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的扮演课文角色,编排课本剧。如在教学《将相如》中的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时,就可以借助文本内容和插图,想象廉颇脱下的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廉颇会怎样说,态度怎样,表情怎样,蔺相如得知又会怎样做,怎样说,表情怎样,请同学们展开理想象,大胆创新,编成课本剧,布置适当背景,添置合适的道具、服饰,也可以化化妆。先在课后编排、表演,然后再在课堂上表演,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这样既增强了孩子们动手动脑能力,又获得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表演诗句内容,课前我让学生自制了几只黄蝴蝶,并提前通知大家上课那天都穿黄衣服,课上由两名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表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表演十分生动、形象,学生自导自演,让生活进入了课堂,让课堂充满了欢乐。
六、巧设悬念,变换课文角色,培养学生想象
有些课文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如《跳水》一文中故事情节层层推进,由于顺利返航,水手们悠闲无事,于是拿猴子取乐,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最后遇到危险,船长急中生智,孩子得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假设性想象,此时假如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你们有哪些好办法,学生列举了一些方法之后,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
七、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语文教学要注重双基训练,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也就是基本的字、词、句,重点的词句就像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白桦树为什么号叫,它会号叫什么?指导学生抓住号叫一词,来展开想象。又如教学《月光曲》,可引导学生抓住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个重点句,启发孩子们想象贝多芬听了盲姑娘这样说,他会怎样想,他的心情怎样?通过想象,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深刻,体会也会更深刻。
想象的火花一旦擦燃,是无止境。它可以补充语言文字的空间,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进入高层次情感体验的表现。愿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㈣ (句子展厅 边读句子,边想象画面”是我 们学习文章的好方法。看到下面几个 词_
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的好方法就是首先要多阅读几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读得多了之后,自然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㈤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的情景
我觉得这段话描写的方法就是刻画一个场景,然后勾起了作者的一些想法
㈥ 边读边想象画面。
阳光满屋,书香缕缕。 有位伊人, 轻袖罗裙, 手持书卷, 细细品, 不知门外少年心
㈦ 什么读书方法能在头脑里出现一副画面
你好,快速阅读法可以在脑海中出现一幅画,快速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是一种线式阅读、面式阅读。
《快速阅读法》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飞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
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更多关于快速阅读的内容可以到贴吧《速读》吧交流学习,里面有很多练习者的经验分享。
㈧ 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这样做有什么依据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0
㈨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
一、利用文中插图,激发想象
低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地让插图动起来。
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册教材《识字5》一课时,书本为学生提供了夏天的动物和植物的画面,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培养想象力的四步法,结合教材的图画进行了分步教学,效果非常好。
1.勾勒出形态。“图上有哪些动物和植物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对图画中的景物有初步的了解。
2.染上色彩。“你能说说这些动物和植物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们给图画增光添彩,“可爱的青蛙”,“会唱歌的蝈蝈”,“金黄的向日葵”,“雪白的茉莉”……让黑白的画面成了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