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无数据计算题解决方法

无数据计算题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0 10:20:14

㈠ 高中化学的计算方法

技巧1 代入验证法
对于选择型计算题,可将所给出的选项逐一代入题目,看其是否符合题设要求,分离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氢气、氧气和氯气,引燃,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则气体在同条件下体积之比为( )。
A. 12:4:3 B. 11:5:1 C. 5:6:1 D. 11:2:6
解析:本题可利用的信息是: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及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题时可将选项逐一代入题目,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依题意,发生的反应有:
; ,将题给各选项代入推断,只有按11:5:1体积比充入氢气、氧气和氯气,才能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B

技巧2 赋值假设法
在解决无数据计算、字母讨论、以比值形式作已知条件这一类问题时,赋予一些具体的量值(根据题目实际选值),化抽象为具体,可起到快速解题的作用。
例2. 有一块纯铜片,因保存不善,在空气中生锈,假设铜锈化学组成为碱式碳酸铜 ,且不含其他杂质。某同学将该铜片粉碎,在空气中充分灼烧,使其完全变成黑色物质至恒重。发现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则原铜片生锈率为( )。
A. 47.23% B. 34.04% C. 48.61% D. 无法计算
解析:对于化学反应体系中存在某种守恒要素,而题目又没有给出数据的习题,解决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赋予合适的值,“合适”的含义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数值,使计算最简捷。部分同学会认为本题无数据,所以无法计算,错选D。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当碱式碳酸铜净减质量等于铜变成氧化铜净增质量时,反应前后固体质量恒重。
设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x,铜的质量为y
△m △m
222g 62g 128g 32g
x y
根据题意,有: ,解得: 。采用赋值法,取碱式碳酸铜为 ,铜为 ,则 中含铜质量为: 。
铜片生锈率为:
答案:B

技巧3 守恒法
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关系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代数和守恒等。(1)质量守恒。宏观特征: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微观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数守恒;(2)得失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3)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离子反应中,方程式左右两边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和相等。
例3. 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 , , ,则 为( )。
A. B. C. D.
解析:任何电解质溶液均为电中性,都存在电荷守恒,利用电荷守恒可以计算离子浓度、判断离子共存等。题给溶液中, 浓度很小,可不考虑;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 、 、 。根据 可知 ,同一溶液中,溶液体积相同,离子浓度之比等于离子物质的量之比。设 浓度为x,根据溶液中离子电荷守恒,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有: ,解得 。
答案:C
一、计算的基本步骤
1. 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2. 求出已知物和未知物的摩尔质量(有时可用物质的量等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的化学式下面,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的化学式前面有化学计量数,必须用这个化学计量数去乘有关的摩尔质量)。
3. 把已知和要求的量(用x代表)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中有关化学式的下面。
4. 将有关的四个量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x。
5. 简明的写出答案。

二、应注意的问题
1. 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净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因此不纯物质的量必须换算成纯净物的量,才能按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进行计算。
2. 在比例式中,同一物质用同一单位,不同物质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单位,只要注意它们成比例关系就行。
3. 如果是离子反应,可以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利用电子转移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例题:甲、乙两位学生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甲取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0.10g二氧化锰,经混合后装入试管中加热,待收集到所需氧气时停止加热。试管冷却后,乙称得甲留下的反应混合物的质量为4.04g,将它继续加热,直到氯酸钾全部分解,得到氧气672mL(标准状况)。求甲实验时氯酸钾分解的百分率。
解析:从题给已知条件可知,解题时应从乙得到的氧气的量入手。
设乙分解 的质量为x,甲分解 的质量为y。

解得:x=2.45g
在4.04g混合物中: 。即甲分解 时得到的KCl质量为1.49g,由此可计算y:

解得:y=2.45g
故甲实验时 分解的百分率为:

答:甲实验时氯酸钾分解的百分率为50%。
本题若从物质的量入手计算会更简便。
解:设乙分解 的物质的量为x,甲分解 的物质的量为y。

在4.04g混合物中: 。即甲分解 得到的 的质量为1.49g,由此计算y:

故甲实验时 分解的百分率为:

答:甲实验时氯酸钾分解的百分率为50%。

㈡ 初中化学无数据计算

计算题中无数据,合理数值随意取。
例: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置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容器内的固体质量不变,则放入容器中的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解析:此题需要知道反应前容器内的固体是铜粉和碳粉,反应后容器内的固体是氧化铜,也就是说,铜变为氧化铜时结合了的氧元素的质量应该等于原来的碳粉质量,设原来有铜64克(随意取),那么它变为氧化铜时结合的氧是16克,那么原来的碳粉质量也就是16克,所以放入容器中的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64:16=4:1

㈢ Excel合并计算总是提示无数据被合并计算

电脑Excel在合并计算的时候,总是提示无数据被合并,是因为你选定的格式和区域有所不正确所导致的,最好重新来进行有效选定,才可以达到理想的计算效果。
人们通过输入设备,把需要处理的信息输入电脑,电脑通过中央处理器,把信息加工后,再通过输出设备,把处理后的结果告诉人们。
其实这个模型很简单,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处理的信息是1+1,你把这个信息输入到电脑中后,电脑的内部进行处理,再把处理后的结果告诉你。
早期电脑的输入设备十分落后,根本没有现在的键盘和鼠标,那时候电脑还是一个大家伙,最早的电脑有两层楼那么高。
人们只能通过扳动电脑庞大的面板上无数的开头来向电脑输入信息,而电脑把这些信息处理之后,输出设备也相当简陋,就是电脑面板上无数的信号灯。
所以那时的电脑根本无法处理像现在这样各种各样的信息,它实际上只能进行数字运算。
当时人们使用电脑也真是够累的。但在当时,就算是这种电脑也是极为先进的了,因为它把人们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
随着人们对电脑的使用,人们发现上述模型的电脑能力有限,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就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为些人们对电脑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这种模型:
就是在中央处理器旁边加了一个内部存储器。这个模型的好处在于。
先打个比方说,如果老师让你心算一道简单题,你肯定毫不费劲就算出来了,可是如果老师让你算20个三位数相乘,
你心算起来肯定很费力,但如果给你一张草稿纸的话,你也能很快算出来。
可能你会问这和电脑有什么关系?其实电脑也是一样,一个没有内部存储器的电脑如果让它进行一个很复杂的计算,它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算出来,
因为它的存储能力有限,无法记住很多的中间的结果,但如果给它一些内部存储器当“草稿纸”的话,电脑就可以把一些中间结果临时存储到内部存储器上,
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再把它取出来,进行下一步的运算,如此往复,电脑就可以完成很多很复杂的计算。

㈣ 三道化学问题

1、这是一道无数据计算题。计算题中无数据,合理数值随意取。设原混合物中含氯化钾74.5a克,氯酸钾245b克。【74.5是氯化钾的相对原子质量,245是氯酸钾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是因为好用给出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2KCLO3===KCL+KCLO4+O2可以求出氯酸钾245b克能够生成氯化钾74.5b克,生成高氯酸钾138.5b克。
根据“完全分解时,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原混合物的两倍。”可以得:
74.5(a+b)/[74.5(a+b)+138.5b]=2[74.5a/(74.5a+245b)]
上面这个2元2次方程却应该不会解,我也一时看不出答案,暂时就写到这里吧。
2、“金属在化合物中都显+2价”,所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M+2HCl=MCl2+H2
a 2
2.8 0.14 解之: a=40【这叫做它们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设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3x,5x,7x。则有:
(3x*4+5x*2+7x*1)/(4+2+1)=40 解之:x=280/29 代入可得
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3x=29 5x=48 7x=68
【解法如上,此题数据有误。估计应该是“有A、B、C三种金属的混合物2.32克,答案肯定是24,40,56】
3、(1)写出制取过程的三个化学方程式。
依次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H2O+CO2=2NaHCO3
(2)若用水100克,则制取时需要NaOH多少克?
把上面的第二,第三个化学方程式相加:NaOH+CO2=NaHCO3 可以看出,反应中并不需要水,所以给出的水只是溶剂。根据溶解度9克,制备晶体33克,一共需要生成碳酸氢钠42克,根据NaOH+CO2=NaHCO3 可以求出制取时需要NaOH 20克。
(3)若用NaOH(固)17.86克,则需水多少克?
同第二问。根据NaOH+CO2=NaHCO3 用NaOH(固)17.86克可以求出能够制取碳酸氢钠37.5克,要制备晶体33克,则母液中只能够溶解4.5克,根据溶解度9克,可以求出需水50克。

㈤ 初中化学中无数据计算题的方法

一、利用质量相等求解
例1 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中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是() A.11 :14 B.20 :14 C.44 :25 D.16 :25
解析 本题涉及铜跟氧气的化合反应和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其原因是跟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碳酸钙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抓住这一关键即可列式求解。
设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高温=CaO+CO2 100 44 x a x=25a/11
2Cu+O2=加热=2CuO 128 32
y a
y=4a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不变原容器中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44:25

㈥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转载自化学老师的日志

告别“差生”的7条策略(化学)

每个学生,就都想成为优秀学生,肯定不会甘愿当一个“差生”。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被定格在“差生”的行列而不能自拔。某一天,你突然感到:化学竟然这么难?!我听不懂!

其实,不是化学太难,而是你的学习方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只要方法得当,你完全可以很快告别“差生”!使你的化学成绩发生质的飞跃。去体验做学生的乐趣。

一、尽快去找你现在的化学老师,让他告诉你以前学过的最关键的知识点是哪些,然后在短期内补上,目的是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教学进度,能听懂老师讲授的新知识点。摆脱“差生”的困绕。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这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象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赶紧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想办法让你现在的任课老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手把手地教会你“补”的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研究课本与做题的关系。研究课本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比6甚至3比7。所谓“研究课本”是指一字一句地阅读课本内容,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要马上去问老师,认真听老师的分析,纠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甚至顿悟:“原来是这样啊!”那些平时困绕你的许多问题,答案原来就在课本上!你甚至会为此而感到悔恨:“我怎么连课本都没有仔细地看过一遍!!!”至此,你才明白,原来你并不笨,只是当时没有研究课本而已。

但是,一做题,你可能又没有了信心:有不少的题你根本无从下手。

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4比6”的意义就在于此。把化学归为理科,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不过这时,你心里一定要清楚:你没有必要做对每一道题!能做对60%~70%就达到目的了。在从“差”到“优”的转化过程中,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但是,研究完课本不马上去做题,过一段时间后再做,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 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只有通过做题,才能检验你对课本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且,只做课本上的题也是不够的,每一节都要做一些任课老师推荐的课外习题(但是题量不宜太大,以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做题,你就逐渐的有一些问题产生,有一些奇思妙想出现,你就会发现你也可以象那些“优秀生”一样,经常去问老师!经常与老师交流。然后你就会体会到:学好化学原来如此简单。在此基础上,你还会逐步体会到:只要方法得当,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每一个学科都能学好的。

二、争取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说给老师听。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面对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人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解答。程度差的同学往往还没有听明白,老师就往下讲了。课堂上讲的内容,有很多时候又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的没有完全理解,就有可能导致下面的更加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听课失败,如果课后又没有进行及时的补救(如:马上追着问老师),逐渐就会沦为“差生”的行列。

那么,身为“差生”的我,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

不要怕回答错误,不要怕出丑,不要计较别人的善意笑声。只要你不是故意捣乱,没有人会责怪你。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下面该着重讲解哪一部分?是否该“再讲一遍”?这时,老师会进行提问、设问,要求学生举手回答或集体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要积极的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大声说出来,让老师听到,尽可能使老师下一步的讲解是针对你的理解而进行的。

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三、上课坚决不能“跑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跑神造成的。“跑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苦思冥想其他问题的、有瞎想其他事情的、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听课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是“不会学习”或“狂妄自大”的重要表现!只要你跑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跑神,你才能进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阴影,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两个最重要的睡眠时间。一个是晚上11点之后一定要开始睡觉,一个是中午要有10到 30分钟的午休时间。这是你从“后进生”迈向“优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绝“打瞌睡”。有不少同学在寻找自己学习的失误时都忽略了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处理不当,对于中等以下程度的学习者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你可以回忆你的学习历程,你肯定也有过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是经常在中午时去操场打球,还是连续有一段时间总是中午有事?总是熬夜?导致白天瞌睡难耐?!特别是晚自习效率极低,完不成作业!逐步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其次,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三闲”做坚持不懈的斗争。所谓“三闲”是指:闲话、闲事、闲思。这是做学生的最大敌人。能控制住“三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四、避免总是被老师“伤害”。

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愿意伤害学生。但是如果你经常被老师“伤害”,那就离“差生”不远了。老师怎么会“伤害”学生呢?当然,这里的“伤害”不是人身伤害,而是老师无意间扼杀了你的思维。这种情况主要是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造成的。我们都知道,不论干什么事情,关键在于“落实”。就学习而言,老师讲的再好——“天花乱坠”,“生动有趣”,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最终不落实在作业上,特别是数理化,只讲不练,一切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学生很难应付现在的各种考试。因此,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好数理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统计结果表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99%与此有关。作业是考察你对课本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载体。每一次老师在评讲作业时,你都没有做或大部分没有做,都是直接听老师直接把答案讲出来。那么,你就一此又一此地丧失了培养和训练你的思维的机会。

学生还没有认真、细致地思考,就听到了答案,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大是伤害。

教师是一种培养人的职业。教师都想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负责任的教师总是想尽办法不伤害学生的思维,把评讲作业的时间一再后推,甚至宁愿不讲,而把答案以“告示”的形式公布出去。老师的这些良苦用心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理解的,因此,就有不少同学经常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久而久之,就沦落为“差生”。那么,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差生”的行列而又想赶紧跳出来时,就必须注意这一点。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无论如何也完不成所有的作业,但是,你必须在老师讲之前做一部分,比如:隔一题做一题。而事实上,每一节,只要你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整地做8之12道题,基本上就可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优秀学生而布置的。因此,身出“差生”行列的你,根本没有必要全部做完。具体做多少,你自己心中要有个目标, “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你没有完全被老师“伤害”,就会进步。有时候,进步会在“名次”上体现出来,有时候,可能只有你自己和任课老师清楚,这也是 “有自知之明”。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上课时没有紧跟老师的思路,没有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设问性问题”,在老师把答案说出来之前你还没有进行任何积极的思考,对你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如果经常受到这样的伤害,你听课时就会觉得“稀里糊涂”、“听不懂”,这时,你要及时的解剖自己:“我是否跑神了?!”。

五、经常去找老师,把你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讲给老师听。

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会了,但是再做类似的题目的时候,还是不很顺手。这说明你对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时,你可以不去找老师,因为经过努力你完全可以做出答案,有时只是差那么一点点;但是,我建议你去找老师,把你的理解详细的说出来,老师一听,就会发现你知识上的缺陷或解题方法上的不当之处。老师的三言两语,就会使你的能力发生质的飞跃。事实上,这才是教师职业价值的最大体现。

六、记住化学方程式,你会马上感到化学容易多了。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不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在某中意义上可以说:差生与优秀生的本质区别可能就是几个化学方程式。

七、马上准备一个“备忘本”,把问到的知识记下来。

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但是优秀学生“一错再错”的几率要远远小于“差生”。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优秀学生之所以能在各种考试中保持较好的成绩,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把不会的知识真正问清楚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真正”两个字呢?因为我们的“差生”遇到不会的题目有时也去问老师,也耐心地听老师讲,也听懂了。但是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听懂了的知识再写出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急急忙忙地去做下一题或干其他事情去了。几天后考试时又遇到了这样的题,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写不完整,有那么一点还没有理解,“卡壳了”,重蹈了“一错再错”的覆辙。若是当时问过之后,马上把它完整的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马上“打破沙锅问到底”,就不会出现后悔莫及的事情了。正所谓“行百步而半九十”。就差一个“写下来 ”,却道出了“优生”与“差生”的丁点区别,天壤之别!

除此之外,备忘本上还可以记其他知识,如规律性的知识、你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你认为容易忘的知识、一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碘的特性(升华、遇到湿润的淀粉变蓝);氟的特性(与氢气在暗处爆炸、与水反应放氧气、AgF易溶于水、HF能腐蚀玻璃);漂白粉的制取、使用、失效原理;卤水的成分;具有漂泊性的物质等等。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每一处都在教学中实践过。结果证明,“差生”之所以差,“优生”之所以优,关键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差和优。“差生”要转化为“优生”,关键是要转变学习习惯,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无定法,却也不可无法,“差生”是“当局者迷”,作为“旁观者清”的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差生”尽快冲破迷雾,清清楚楚学习,明明白白考试,昂起头来做一个优秀学生。这大概也是老师最快慰的事情。

㈦ excel求和某两列,若遇到单元格为无数据三个字就按0计算,怎么列公式

公式前面加if函数,if(iserror(sum(a2:b2)),0,sum(a2:b2))

㈧ 初中化学无数据计算 常用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中有一类计算题,整道题不出现一个数据,全是文字叙述,这类计算题即为“无数据计算题”。其实,这类题不是真的没有数据,而是数据被隐含在题目中了。解题时只要从基础知识入手,精心分析潜在条件,就不难使隐藏的数据“显露”出来,从而找到量的关系,进而求解。下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挖掘。
一、利用质量相等求解
例1 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中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是( ) A.11 :14 B.20 :14 C.44 :25 D.16 :25 解析 本题涉及铜跟氧气的化合反应和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其原因是跟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碳酸钙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抓住这一关键即可列式求解。
二、利用等量代换求解
例2.若千克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产物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 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A.20% B.40% C.50.4% D.80% 解析 很显然,经过一系列反应之后,所得产物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和原混合物中的铁在质量上发生了等量代换,求铁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即是求氧在化学式CuO中的质量分数。氧的质量分数=(16/80)×100%=20%,故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也为20%,答案为A。
三、利用假设数据求解
例3 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 :1 B.2 :3 C.5 :6 D.6 :5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化学式计算的选择题,可设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求出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再求其比值。 答案为C。
四、利用质量守恒求解
例4 炭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酸钙完全分解、炭完全氧化,如果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总质量,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五、借助化学方程式求解
例5 在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经过滤得到固体物质与所加铁粉的 质量相等,求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

㈨ 初中化学无数据计算题

设C的质量为X克,碳酸钙的质量为Y克
则有:X+Y=X*44/12+Y*44/100
X=0.21Y
X/(X+Y)=17.4%

设硫酸的质量为X克,硫酸铜的质量为Y克
CuSO4+Fe=FeSO4+Cu
160----------固体质量增加64-56=8克
Y-----------------a
a=Y/20克
增加的质量Y/20克,与和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相等
H2SO4+Fe=FeSO4+H2
98--------56
X--------Y/20
X/Y=0.0875

㈩ 向一定量的NaOH固体中加入由硫酸铜和硫酸组成的混合物的溶液,充分搅拌,恰好完全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

40/9

与无数据计算题解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什么方法纠正nl不分 浏览:992
颈部淋巴瘤治疗方法 浏览:301
宝宝思维训练方法 浏览:965
第四单元数学比较大小的解决方法 浏览:776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典例分析有解析吗 浏览:966
真假钱的辨别方法视频 浏览:494
朗逸空调清洗方法视频 浏览:266
屋顶坡度的形成方法有哪些 浏览:540
有什么可以减双下巴的方法 浏览:327
气动减震器漏气检测方法 浏览:907
登山杖使用方法图 浏览:730
皮肤发黑快速恢复方法 浏览:237
用什么方法解题最好 浏览:965
登录微信的第二种方法该如何操作 浏览:999
解方程方法与步骤四年级 浏览:764
触宝拨号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37
买手套掌围测量方法 浏览:810
接发球的技巧和训练方法 浏览:150
感冒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浏览:641
什么方法祛斑效果又快又好 浏览:657
© Arrange www.lostcanyon.org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