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辨别人民币硬币的真伪
纸币真伪的识别通常采用直观对比(眼看、手摸、耳听)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即通常所说的一看、二摸、三听、四测。
(一)眼看。用眼睛仔细地观察票面的颜色、图案、花纹、水印、安全线等外观情况。人民币的图案颜色协调,图案、人像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人物形象表情传神,色调柔和亮丽;票面中的水印,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灰度清晰;安全线牢固地与纸张粘合的一起,并有特殊的防伪标记;对印图案完整、准确;各种线条粗细均匀,直线、斜线、波纹线明晰、光洁。
即观看票面外观颜色、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胶印缩微文字、红色和蓝色纤维、隐形面额数字、光变面额数字、对印图案、横竖双号码。
(二)手摸。依靠手指触摸钞票的感觉来分辨人民币的真伪。人民币是采用特种原料,由专用抄造设备抄制的印钞专用纸张印制,其手感光滑、厚薄均匀,坚挺有韧性,且票面上的行名、盲文、国徽和主景图案一般采用凹版印刷工艺,用手轻轻触摸,有凹凸感,手感与摸普通纸感觉不一样。
(三)耳听。通过抖动使钞票发出声响,根据声音来判别人民币真伪。人民币是用专用特制纸张印制而成的,具有挺括、耐折、不易撕裂等特点,手持钞票用力抖动、手指轻弹或两手一张一弛轻轻对称拉动钞票,均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
(四)测。测就是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和专用仪器进行钞票真伪识别的方法。如借助放大镜来观察票面线条的清晰度,胶、凹印缩微文字等;用紫外灯光照射钞票,观察有色和无色荧光油墨印刷图案,纸张中不规则分布的黄、蓝两色荧光纤维;用磁性检测仪检测黑色横号码的磁性。
硬币:(一)对比法
对比法是识别金属假币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收到一枚的硬币难以辨别真伪,那么,用3~5倍的放大镜,与一枚真的金属硬币仔细一比较,一般都能辨别出真伪。真币的外形都很规整,硬币的边部光滑平整,币面图案花纹文字清晰、细腻、挺刮、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正、背面图案的中心线基本对正重合,有着柔和的金属光泽。而假币往往外形不怎么规整,特别是假币的边部,很容易有毛刺或者起线不圆滑,厚度不均匀,图纹文字模糊发虚,正、背面图案的中心线错位较大,其金属色泽发白发闷,有的虽然也有金属光泽,但其光泽发散。在硬币的材质方面,真币材料都是高品质的金属材料制成,而金属假币的制造者选用的金属材料不可能用材精良,这样就使得假币的色泽难以做到与真币一模下样。更重要的是假币的制造者没有压印硬币的专用压印机和印模,他通过真币翻制出来的印模,由于没有专门的造币制模设备和专业工艺技术,在其翻制模具过程中一般不可能做到与压印真币的印模完全一样。因此,采用与真币的对比法,通常可以识别不少假币。
(二)测量称重法
如果我们通过上面的对比法,仍难以把握金属硬币真伪,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测量称重法来进行鉴别。当我们拿到一枚金属硬币的时候,可以先用一把千分尺来仔细测量上下金属硬币的直径、厚度,如有条件,还可以用工具显微镜检测其清边宽度是否匀称、清边高度和清边是否对称,然后可以用精度不低于0.001g的衡器检测一下硬币的单枚重量。假币的直径、厚度、清边宽度、单枚重量等重要的技术参数都难以达到与真币完全一致。因此,通过测量称重法也可以鉴别出金属硬币的真伪。
(三)图纹重合比照法
对于有些采用高科技仿制的质量较高的金属假币,我们则采用对接重影比较仪下进行图纹重合检查,将真币和待测币放在对接重影比较仪下,仔细地对两枚硬币的图案、花纹、文字进行重合比较,仔细观察两枚硬币的图案、花纹、文字是否完全重合。因为假币制造者重新制作的印模是难以做到与真币印模完全一模一样的,必然在某些细微末节处会出现不同。那么,用对接重影比较仪把真、假币放在上起做对比重合检测就可以鉴别币的真伪了。
(三)合金成分分析法
这种检测分析方法比较专业,不是随时随地到处都可以有检测的,如遇到数量较大难以辨别的金属假币,建议可以送到国家造币厂去检测,通过对硬币金属材料的分析,辨别其真伪。
㈡ 如何鉴别铜钱的真假
如何鉴别铜钱的真假呢?首先看形制
铜钱是当时政府铸造的,必然留下当时的风格。这个风格包括文字风格和铸造技术。宋朝的钱币和清朝的钱币在文字上完全不同,就是同样是清朝的康熙钱,各个局的风格也不一样。
看铜制
铜制是当时钱币生产技术的体现,比如宋朝的钱以青铜为主,少有白铜的,但是清朝钱以黄铜为主,部分有红铜的,根据不同的铜制可以作出大体判断。
看包浆
包浆是钱币的重要判伪的根据。绝大部分铜钱由于年代久远,放置的条件不一样,包浆自然也不同。传世黄亮、黑漆古、生坑锈等等不一而足。假币如果不做包浆,给人的感觉就是刚出厂的生涩状态,这就是经常在行家口中的“火气重”。
看磨损程度
钱币在当时是用来使用的,除了少量的钱完全未流通外,大部分铜钱都会或多或少留下磨损的痕迹。不是边有磕碰,就是穿口有使用痕迹。但是要看清是不是人为后做出来的,老磨损必然也带有老包浆,和现在新的不一样。
摩擦法测试
将锈色满身的钱币的边道,在水泥地上或者在细砂纸上摩擦几下,观察期露出的铜色与同时代钱币的铜色是否相符。若使拼合而成的钱币,摩擦后有可能露出拼合的缝隙。
字迹模糊分辨
假币的字迹一般模糊,而真币适用时间长了,经过长期磨损,字迹也回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靠参照钱体铜质磨损情况来看。
听古铜钱声音
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
水煮古铜钱
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针扎古铜钱
古铜钱的真锈比较坚硬,用针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剂做作的假锈,具有软性,用针很容易扎入,针立而不倒。凡针立于锈上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
延伸:铜钱的分类有哪些?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㈢ 如何辨别真假纪念币
1、选择正规的销售渠道:销售网点必须是中国金币总公司分支机构、中国金币特许零售商和特约经销商,有正规的门市和拥有中国金币总公司颁发的中国金币特许零售商“授权书”及中国金币特许零售商“标志”;
2、通过产品题材鉴别真假:购买前,最好登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币总公司官方网站及中国金币总公司客服中心核实题材,如果在以上渠道查不到,则基本为假冒品;
3、通过发行要素鉴别真假:贵金属纪念币发行要素主要有产品的主题、图案、面额、材质、规格、发行数量、发行时间、鉴定证书等,以上要素缺一不可;
4、通过工艺质量特点鉴别真假:贵金属产品大多采用特定规格的喷沙工艺处理,细分为均匀喷沙、渐变喷沙、多层次喷沙、反喷沙、装饰性网格喷沙等多种效果,且采用严格的浮雕设计和造型过程,色彩饱满,油墨分布均匀,与底面浮雕对位准确;
5、通过鉴定证书鉴别真假:真的鉴定证书由权威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出具并有行长签名手迹字样,从1999年开始采用了专用的熊猫满版水印防伪纸张,文字编号清晰,图案颜色轮廓清楚,层次感好。
(3)金属币真假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贵金属纪念币自1979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第一套贵金属纪念币开始,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辉煌的发展历程,累计发售15余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的金银纪念币.
题材有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大熊猫及珍稀动物、十二生肖、中国古典文学名着、古代科技发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名画名家、宗教艺术、体育运动、军事科技等,内容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㈣ 怎样辨别钱币的真伪
一、纸币的主要防伪特征
1.水印水印是在纸张的抄造过程中施加的安全措施,是运用特种工艺改变其纤维的分散程度而形成的。因水印的制作需要高超的技法、复杂的工艺和专用设备而颇具防伪效能。在迎光透视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轮廓清晰、立体感强,并具浮雕立体效果的水印图纹。水印通常又分满版水印和固定水印。满版水印是整个票面均规则地分布着若干相同的水印图案;而相对于钞票上印刷的图案没有固定的位置。固定水印是指水印图案固定在票面的一定位置,常以人像、建筑物、动物或完整的几何图案作为水印的题材。我国现行流通的第4套人民币纸币中,壹圆券、贰圆券和伍圆券均使用了有满版古钱币水印的钞票专用纸;拾圆券、伍拾圆券和壹佰圆券使用了固定人像水印的钞票专用纸。固定人像水印位于钞票正面的左侧,依次为农民头像、工人头像和毛泽东侧面头像,层次丰富、神态逼真。
2.安全线安全线也是在纸张的抄造过程中,运用特种工艺施加在纸中的一种防伪标志。其特点是在迎光透视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自上而下贯通整个票面的一条规则的有一定宽度的线。第4套人民币中,1990年版的伍拾圆券和壹佰圆券钞票正面的右侧施加了一条不透明的安全线,而与之混合流通的1980年版的伍拾圆券和壹佰圆券钞票中未施加安全线。
3.对印图案对印是一种特殊的印钞工艺。在印刷钞票时,采用专用印钞机使钞票正背面特定位置的图案一次印刷完成而形成“对印图案”。其特点是在迎光透视的条件下,可以看到钞票正背面相对位置的两个不同颜色图案的所有线条完全重叠;同时,和单从一面观察相比,迎光透视吻合后的图案,其线条的颜色因两面相对位置不同颜色线条的完全重叠而略有变化。第4套人民币中,壹圆券、贰圆券和伍圆券正面左侧国徽下方和背面右侧年版号上方的小花均为“对印图案”。
4.多色接线图纹多色接线图纹亦为特种印钞工艺印刷而成。其特点是一个图案上的线条由多种不同的颜色组成,不同颜色线条的相接处过渡自然,无漏白、无搭接、无错位现象。第四套人民币中,壹至拾圆券钞票正面中央部位衬托面额数字的花鸟图案以及伍拾圆、壹佰圆背面右上方衬托面额数字的花团均为多色接线图纹。
5.雕刻凹版印刷 雕刻凹版印刷亦为特殊的印钞工艺,其印品的特点是色泽浓郁,富有光泽,层次丰富,线纹隆起,具有其它印刷方式印品所不备的
特殊质感。用手触摸凹印图案上的点与线均有凹凸的感觉。雕刻凹版印刷是雕刻艺术家和制版专家使用雕刻工具采用手雕、机雕并结合其它方法将设计好的图案“雕刻”在特制的金属板上制作成凹印原版,凹印原版上的图案是由凹入金属板面的点、线组成的。采用特种制版工艺由原版制成印版并结合特殊的印钞工艺,最终使印品上的油墨凸于纸张表面。因雕刻凹版印刷的制版要应用特殊的技法,印刷还要采用特殊的印刷材料、印刷设备且印品质量独特,模仿或仿造极为困难,故而雕刻凹版印刷一直是钞票的主要防伪措施之一。现行流通的第4套人民币中,壹圆至壹佰圆券正面人像、行名、花边、盲文点、面额数字和背面的国徽、风景、花边、少数民族文字、行名、汉语拼音等均为雕刻凹版印刷。
6.无色荧光图纹无色荧光图纹是用含有荧光材料的油墨印刷而成。其特点是在普通光下不可见,而只有特定波长的紫外灯光下方可显现黄绿色的图纹来。第4套人民币中,1990年版的伍拾圆券和壹佰圆券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用无色荧光油墨印有“WU SHI”“50”、“YIBAI”、“100”的字样。而1980年版的伍拾圆券和壹佰圆券则无此项防伪特征。
7.磁性印记磁性印记是用含有磁性材料的油墨印刷而成的。用磁性检测器测试票面上的磁性印记便会显示磁性信号。第4套人民币中,伍拾圆券和壹佰圆券(包括1980年版和1990年版)的正面、背面的黑色凹印部位均印刷有磁性印记。
二、金属币的防伪特征
金属币通常采用特殊合金材质和特殊结构工艺作为其主要防伪特征。
1.特殊合金现行的新版金属流通币中,壹角、伍角和壹圆硬币的材质分别是特殊铝合金、特殊铜合金和钢芯镀镍;而金属流通分币的材质为特殊铝合金。
2.特殊结构现行流通的5角硬币其边部的丝齿是间断的,称为“间断齿丝”。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币其边部使用了先进的对称滚字技术,两组对称滚字为:“ZHONG GUO”和“★★★”。我们称之为“周边滚字”。
三、人民币的真假识别
识别真假人民币纸币的方法可归纳为“眼看,手摸、耳听、笔拓和仪器检测”。
1.眼看看钞票的水印是否清晰,是否有浮雕立体效果,目前已发现的假币中也有有水印的,但它是用无色油墨印刷而成,虽有轮廓但没有真币水印的特殊质感;看有无安全线,有的假币亦有安全线,但它也是用油墨摸拟印刷而成,且没有立体感;看对印图案的线条是否完全吻合,看多色接线图纹的颜色衔接处过渡是否自然,有无搭接、错位的现象;看凹印图案是否均由点、线构成。目前发现的假钞大多数是利用彩色复印机和胶印技术复制的,其所有图案均是由多种深浅不同的网点组成,没有凹印图案的特点,用放大镜观察即可识别。
2.手摸真币上凹印部位用手触摸有凹凸的感觉,而假币不具有这个特点,用手触摸手感平滑。
3.耳听印刷钞票所用纸张极为特殊,纸质坚韧,挺括耐折,用手弹甩或抖动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所用的纸张在抖动时声音发闷,纸质也没有真币纸张的特点。
4.笔拓把一张薄纸敷在钞票水印位置和安全线位置用铅笔拓,是真币纸上则会出现清晰有层次的水印轮廓图和一条自上而下连续的安全线拓痕,而假币则没有上述效果。
5.仪器检测用荧光灯检测钞票的荧光图纹。真币在荧光灯照射下,在特定位置会显现黄绿色的荧光;1990年版伍拾圆、壹佰圆券的假币之中有的无上述特征,有的虽有荧光图纹出现,但色相和真币相左。用磁性检测仪检测磁性印记。需要提醒的是,在购买钞票检测仪器时一定要选择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鉴定的仪器,否则会以假乱真或以真乱假。
识别真假金属币可按以下简单方法进行。手感或称量单枚金属币的重量;目测比较金属币的色泽、直径、边厚和图案的清晰度;壹圆金属币可用磁铁吸起。
若对所持有的人民币的真假产生疑问,可按上面所涉及的人民币的主要防伪特征和识别方法进行“综合判断”;亦可找一张(枚)面额、发行年份与其相同的真人民币进行仔细比较, 要寻找两者的差别而不是相同之处。但是,若遇到更为复杂的情况时,那就要送到银行去检测识别,因人民币上还有其它技术秘诀,但这只有技术权威部门掌握了。
㈤ 怎么辨别清朝铜币的真假
一、听声音定真伪。铜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钙化。金属撞击时声音沉闷且小时为时间久远即是真币。
二、闻气味定真伪。铜币会有其自身的铜腥味,氧化之后味道会变小。所以腥味小的币为真,否则为假。
三、舌头舔定真伪。用舌头舔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即假币。
四、比较定真伪。我国古代铜币均为手工制造,不免有所不同。当市面上的铜币互相之间所差微乎其微时,可能就是假币。
五、水煮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币。
拓展资料:
铜币,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铜币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有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钱,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㈥ 真黄金纪念币要怎么样验真假
1、通过产品题材鉴别真假
在购买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前,最好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和中国金币总公司官方网站及中国金币总公司客服中心核实题材,如果在以上渠道查不到,则基本为假冒品。
2、通过发行要素鉴别真假
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要素主要有纪念币的主题、图案、面额、材质、式样、规格、发行数量、发行时间、鉴定证书等,以上要素缺一不可。
3、通过工艺质量特点鉴别真假
我国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大多采用特定规格的喷沙工艺处理,可细分为均匀喷沙、渐变喷沙、多层次喷沙、反喷沙、装饰性网格喷沙等多种效果,而且采用严格的浮雕设计和造型过程,色彩饱满,油墨分布均匀,与底面浮雕对位准确。
4、通过工艺质量特点鉴别真假
我国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大多采用特定规格的喷沙工艺处理,可细分为均匀喷沙、渐变喷沙、多层次喷沙、反喷沙、装饰性网格喷沙等多种效果,而且采用严格的浮雕设计和造型过程,色彩饱满,油墨分布均匀,与底面浮雕对位准确。
㈦ 如何辨别铜钱的真假
辨别铜钱的真假可看材质,例如明代嘉靖之前以青铜材质铜钱为主,明中期之后逐渐推行黄铜,如果青铜铜钱是明代嘉靖之前铸造的,就说明是现代仿制的。也可看铜钱包浆,铜钱经过上百年至上千年的流通使用,表面会形成厚实的包浆,而仿制的表面光洁如新。
1、看材质
铜钱的真假也可以通过闻气味来辨别,如果铜钱的铜腥味较重,就说明是现代仿制的。因为古代铜钱经过长时间氧化,铜腥味基本挥发殆尽,一般闻不出味道。
㈧ 如何辨别定制金银币的真伪
定制金银币一般采用纯金、纯银的材质,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无论是重量公差还是尺寸公差都控制的非常严格。
那么如何根据定制金银币的工艺效果和材质辨别真伪呢?
一、工艺效果
1、喷砂效果
将喷料(金属砂、石英砂)高速喷射到需要处理的工件表面,可细分为均匀喷砂、渐变喷砂、多层次喷砂、反喷砂、装饰性网格喷砂等多种效果。
真币:定制金银币色彩饱满,油墨分布均匀,与底面浮雕对位准确,不偏印、不露印。
假币:油墨分布不均匀,易出现偏色、露白等现象。
二、材质与重量
真币:我国发行的定制金银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金币、银币)》,多采用纯金、纯银材质,重量公差、尺寸公差控制严格。
假币:大多采用铜镀金、低成色银等材料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完全失去了贵金属的保值作用。
三、专用防伪工艺
真币:针对定制的金银币有专门的防伪工艺,包括隐形雕刻、激光幻彩、变色油墨、斜丝齿、全齿间隔半齿等,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
假币:不具备类似的防伪工艺或防伪图案不清晰,消费者可对照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公告进行识别。
说了这么多,最后提醒大家:想要辨别定制金银币的真伪,就一定要对定制金银币的工艺效果和使用材质有所了解,这样也能对金银币的定制更有把控,更清楚什么样的工艺效果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㈨ 如何辨别真假铜币
一、看古铜钱铜质
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辽代较多。
青铜容易断裂,断裂面无铜色,而将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铜色即显。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如果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可判定是后铸无疑。
二、听古铜钱声音
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
三、闻古铜钱气味
古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皆可判定为假货。
(9)金属币真假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铜币的保存注意事项:
1、避免潮湿
铜钱的保存方式不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它的品相,建议大家在保存它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让它直接跟空气接触,尤其不能跟潮湿的空气接触,因为在跟空气接触以后就可能会出现氧化反应从而影响到它的品相。
2、避免汗渍
在观赏铜钱的时候,如果需要将它拿出来,一定要用镊子或者自己带上干净的手套将其取出来,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手上的汗渍影响到钱币,让钱币的品相因此受损。
㈩ 怎么识别铜钱的真伪
中国从有货币算起,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钱币的品种不下有数干种,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称“物以稀为贵”。大凡收藏钱币的人总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贵钱币,这种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鱼目混珠,伪品便出现了。因此,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钱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本文想就几种钱币作伪和鉴定的方法,以及鉴定钱币所应具备的一些知识等方面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
1.古钱作伪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种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气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
制造伪钱一般采用母钱翻铸的方法,极少有用钱范作伪的。古代铸钱,放入砂箱中的母钱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于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压力均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薄一致。而作伪者一般仅雕刻一枚母钱,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样是母钱翻铸,由于母钱的数量和铸造工艺不一样,翻铸出来的钱币厚薄因变形而不同。
古代铸钱从砂模中取出的钱币毛坯往往成树形,需要加工打磨,由于古钱形制是方孔圆形,所以翻铸出来的钱币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时旋转打光,钱币边上留下的锉痕并不成直线状,而成弧线形,与钱边平行,从清代咸丰钱中的一些大钱还可以隐约地观察到,即使如此,由于年代的久远,钱边的锉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伪者锉毛坯时只知道反复锉磨,使钱边光滑就行了,形成钱边的锉痕杂乱无章,或者呈直线状,使人有一种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币的加工方法与众不同,它们被加工时尽管也可能数十枚地串在一起,由于形制上并不是圆的,所以锉磨的痕迹或与钱面垂直,或与钱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线状。而赝品一般并不注意这些,大多留有合模范线。
鉴定钱币,钱穿即钱币的方孔也是应注意的地方,这是作伪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钱币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之后,人们使用时是用绳索之类的工具将钱币串在一起的,所以,随着钱币流通时间的增加,钱穿经自然磨损已不再像新出炉的钱币那样棱角分明了,有的甚至会造成钱穿变形。伪钱却不同,钱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锉痕迹。
由于作伪者使用真钱翻制砂模时用力不匀,不但使钱币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钱币文字的高低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在真正的古钱中不多见。
由于用翻砂法作伪会带来如此多的麻烦,容易被识别,因此,作伪者常常会加上一些铜锈来加以迷惑,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鉴定知识,而不单单从翻砂这一点来推敲是否作伪。
(2)改刻法。
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种是直接在钱币表面阴刻文字。出现阴刻文字的钱币大多是半两和五株钱两种。作伪者常常会在钱币表面刻上一些吉语或意义隐晦的符号、数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钱币边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纹图案,这些附加在钱币上的文字、符号、数字和花纹,由于是后刻上去的,往往与整个钱币不相协调,给人有一种多余感。
一种是对原有钱文进行改刻。这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钱币面文的改刻;一是对钱币背文的改刻。
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大化”三字刀发现较多,算不上什么珍贵,而“齐返邦张大化”六字刀却不然,发现较少,于是,作伪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将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鱼。乍看起来,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规整,符合先秦齐刀特征,文字有的也一样,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文字排列拥挤和改刻时留下的刀痕。对钱币面文改刻,有的采用将文字铲去,如将太平天国背圣宝小平钱的“天国”两字铲掉,使之成为出谱的横读“太平”背“圣宝”。又如将康熙通宝之“熈”字铲去第一笔撇划成简体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钱币中,有一种利用旧有光背铜钱磨去面文进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读半两钱,粗看上去,制作、锈色、包浆等都相当的好,但看文字却让人生疑,“半两”二字与钱面一样平,这在秦汉半两钱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细细品味,“半两”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笔锋处留有刀痕。
据说,改刻钱币还有一些离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铜镜刻成钱币等。
以上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作伪者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迹,经常会施以假锈,这种假锈正因为是假的,所以与钱币自然生成的真锈不一样,容易剥落,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与整个钱币极其的不相协调。然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赝品。由于清代距今不远,雕母大多没有锈迹,这样便给了作伪者可趁之机,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钱币那样做假锈。如何区别雕母真伪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铜雕琢而成,色泽温润、金黄,刀痕尽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动,浑成一体,而伪品却不然,不仅所选择的铜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于是模仿之作,钱面文字总显得有些呆滞,缺乏精神,尤其是满文,特别要当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钱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制品。作伪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铸成的,则比较容易识破。
(3)嵌补法。
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钱币常常会因错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较特殊的版别,例如合背,这种因铸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别,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钱币为少见,对于收藏者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品种。作伪者利用这点,或者将两枚钱币磨得很薄之后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钱币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少见的合背或面文。用这种方法造假的钱币,无论从文字、还是从锈色等方面观察,似乎都无懈可击,但轻轻地扔在台面上或地上,发出的声音与真正的合背等钱币相比较,真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赝品的制作方法也类同于此。
挖补作伪是嵌补法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有偷梁换柱的感觉,即挖出钱文中的一个字或两个字,然后用其他钱币上的钱文代替补上,使之成为珍稀钱币。如北宋“圣宋通宝”小平钱是罕见珍品,作伪者将普通的圣宋元宝钱之“元”字剂去,然后取下与宋钱文字风格接近的其他钱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圣宋通宝”。再如将“庆元通宝”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宝”的“武”字嵌入,就成了“庆武元宝”,变成了一种臆造品。挖补作伪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迹:一是,嵌入的文字与其它钱币文字风格不一致;一是嵌补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丝马迹,或用假锈遮盖。前者只要熟悉一个时代一种钱币文字的书法风格,还是比较容易辨识的,后者除了用传统方法辨别外,还可以用现代科技的探伤仪器进行识别。
钱币作伪除了翻砂、改刻、嵌补三种主要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蚀法,在一块铜片上用油漆或蜡勾勒出所需要的钱币轮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蚀剂中,待一段时间后取出。用这种方法作伪的钱币比较少见。现代人作伪不仅运用传统工艺,而且还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运用电脑,尽管这种方法在古钱作伪中还不曾见到,据说在银铜币膀品中已有发现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古钱辨伪的方法
(1)传统鉴别法
①辨字:
我国的货币文化从产生、演变与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中国,当金属铸币产生之时,就在钱面上铸造了文字,或表示币值,或表明地名,或为钱币之名称,没有文字的铸币相反倒显得比较少见。不同时代的钱币钱文具有它所在时代的文体风格和韵味,后人尽管可以学习前人,但毕竟是一种摹写,充其量也只能达到维妙维肖的程度,由于手势、运笔、气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这样,对古钱上的文字进行辨伪,就成了钱币鉴定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这里,我们可以举较为典型的不同时代的钱币文字特征来加以说明。
先秦时期是我国货币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货币经济得到了确立,金属铸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时期的铸币主要有刀币、布币、圜钱和楚货币四大系列,无论是哪一个系列的货币,它们大多铸有文字,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征是:纤细、流畅、售秀,布局随意得体。由于先秦铸币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钱范上铸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显的刀刻笔意,并且一气呵成,没有改写的痕迹。又由于当时铸币文字是由铸钱工匠所为,所以文字并没有同时代青铜容器上的铭文来得规矩、严谨,布局相对来说也显得粗放,但前后连贯呼应,生动自然。先秦铸币文字所具有的这些时代特征,即使是一位对此颇有研究的行家,也难以达到出神入化、毫无差异的程度,更何况大多属势利之人的作伪者们呢?
以悬针篆体自成一格,为后人所推祟的王莽钱币除货泉、大泉五十、货布、大布黄千外,其它都比较少见。因此,存世的赝品就显得比较多些,有的超过存世真品本身的数量。通常所见的王莽钱伪品主要有货布、大布黄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种。一刀平五千又称错刀、金错刀,真品“一刀”两字在环首的肉上,为阴文嵌金,伪品则或无“一刀”两字,或“一刀”两字为阳文,据说还有用金粉之类的东西描写“一刀”两字等,作伪方法相对来说容易辨识些:货布、大布黄千尽管存世和考古发现较多,但由于其文字、制作之精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深受收藏家们所喜好,就文字书法而言,货币、大布黄千的钱文最能体现王莽钱文的风韵和水平,纤细而有力,流畅而隽秀,布局得体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伪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铸造出来的赝品尽管文字与真品达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来的生气,而显得木然,字口浅平。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制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钱币钱文的鉴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过接触大量的实物加以体会、咀嚼,然后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个时代每种钱币钱文的书体特征和风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书法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②辨锈:
辨锈,是鉴别钱币真伪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辨锈,即辨别铜的锈色,一般指铜锈。铜锈是指由于铸造年代久远,铜钱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又由于地理、地质、入土时间等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积程度亦不尽相同。这种在钱体表面由铜胎自身发出来的质地坚硬牢固的小粒或块状铜锈,一般称为“自然锈”或“硬锈”,用指甲或刀削等难以剔除,分布自然得体。铜锈因土层所含的化学元素不同,显现出来的颜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绿、红、蓝三种。
辨锈,首先要知道假锈的一些作伪方法,要不然,就会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据前人的经验,我们将假锈的主要制作方法归纳如下:
a.用漆和颜料拌和涂在伪钱上,做得好的几乎可以乱真,但时间一长,容易脱落。
b.用松香或胶水及颜料拌和做假锈,效果没有第一种方法好。
c.将伪钱放入潮湿的土中或半于湿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锈,这种作伪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产生的效果比前两种来得真切,但一经磨擦,仍易脱落。
d.将伪钱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铜,形成的绿锈带有结晶状。
e.将伪钱浸入硫酸溶液中,尽管会迅速生锈,但钱币表面受损严重。
f.将铜锈配上粘合剂、酸类溶液,涂在伪钱上作伪,这种方法产生的假锈比较牢固,锈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当。
知道了假锈的作伪方法,对我们鉴别铜锈真伪大有好处。无论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假锈,其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是:质地松脆,由于大多不是由铜胎内部自然产生,而是利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钱体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称为“浮锈”或“粉状锈”。真锈由于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随意得体,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而假锈却不然,由于要做得逼真,能与真品混淆,在铜锈分布上,作伪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后反而露出了马脚。
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安徽、江苏等地发现的钱币中,钱体表面也会生成类似粉状锈那样的真铜锈,对具有这种铜锈的古钱不能一概而论地都定为赝品,它们真假的区别在于,钱币真品生成的类似粉状锈的铜锈不像假锈那样浮在钱体表面,而是由铜胎中自然发出,因此,与钱体连成一片,不易剔除。鉴别钱币真伪时,应该尽量多地了解有关钱币的来源、发现地或出土地等资料。
需要指出的是,钱币表面不是都有铜锈的,先秦时代楚国金版就是如此,尽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时间,其色泽依旧,金光闪闪。鉴定这些东西,光凭锈色,会一无所获,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同文字和当时的制作技术等结合起来分析判断。辨别无锈的清代钱币使用同样的方法。
钱币大体上分为“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钱币,表面一般氧化比较严重;熟坑,是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品。熟坑的钱币经过人们长期流传、抚摸,钱体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层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泽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俗称为“包浆”,虽是极薄的一层,但放在水中煮洗不会脱落。伪造的包浆一般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水冲刷,会基本消失。还有一种是将钱币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时间久了,也会在钱体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薄衣,打光之后宛如包浆一般,对此应特别加以注意。包浆中比较常见的是呈黑褐色的传世古色,又称“黑漆古”。传世古色伪造的方法常常见到的有两种:一是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之冷却,钱的表面便产生黑色,再放在衣袋里,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与真钱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却之后,用布沾上油脂在钱体上搓擦。这种方法偶有带红锈的。二是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用前种方法加工,色泽与真的传世古色相同。对于这种带有传世古色的伪钱除了采用识别真假包浆方法外,还应根据文字、形制和制作等加以仔细辨认。
③辨形制:
钱币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规定。形制包括钱径、钱穿的大小,钱体的轻重厚薄,内外郭的宽狭,钱背的深浅等诸方面。我国自金属铸币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不同时代的钱币形制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径庭。熟悉历代钱币形制变化,对鉴定钱币真伪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我国钱币形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仿制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圆钱,三是机制不带方孔的圆钱,如银元、铜元。
先秦时代的钱币形制尽管众多,但仍可以理出几条主要线索来。先秦货币可以分布币、刀币、图钱和楚货币四大系列。布币是由仿制青铜农具钱搏而来,各种布币的主要区别在于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较轻薄。刀币是由仿制青铜工具刀削而来,形制上基本相似,齐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圆首刀则轻而薄小。圆钱一般为平背,齐、燕两国铸行的方孔圆钱面有郭,三晋地区的圆孔钱则没有,据说它们都是由仿制玉壁而来。楚蚁鼻钱是仿天然贝而来,金版仿龟背而来。先秦货币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与其他历代货币风格迥异。
秦汉六朝时期开始,我国货币正规化、一统化,一般都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制。这种方孔圆钱的钱币形制一直被延续到民国初年,历时二千余年。秦汉六朝时期,半两钱除四株半两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馆所藏一枚秦半两重64克。后期小而轻薄。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行的五株钱,钱背一般都比较深峻、狭缘。六朝时期铸行的永通万国、五行大布等虽然在大小上有区别,但形制上类同。隋唐五代钱币中出现了宽缘者。
宋代钱币一改前制,钱背平浅,外郭大多较宽。金代钱币与宋徽宗时铸造的钱币一样,都相当精美,钱背较深,显得轮廓分明。元明钱币也是如此。清代钱币则又恢复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点,不同的是,面背内外郭都比较浅显,道光以前的钱币实行一等制,咸丰之后则出现了大钱。
尽管方孔圆钱依然铸行,从清代光绪年问开始出现机器铸造的货币,主要有银元和铜元,民国时出现过机铸的镍币、铝币等。光绪年间曾铸造过一批机制的方孔圆钱,多见宝浙局等。
④辨制作:
了解各个时代钱币铸造技术对鉴定钱币来说,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国钱币铸造在唐以前采用的是范铸法,唐以后采取的则是母钱翻砂法。唐以前的钱范有几种质地:泥陶范、石范和铜范,它们并不是同时被使用的,而且一个范能够铸多少数量的钱币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早出现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铸一钱。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石范和铜范,布币石范通常是一范铸两钱,即在一块钱范上刻有两枚布币型腔。而一块刀币石范能铸造的数量就不止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铸造技术而言,钱币面范为石范、背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范体热变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先秦时代对于铜范的使用仅见于齐刀和蚁鼻钱,尽管以前着录中有布币铜范,但实物未见。齐力铜范铸钱采用的是立式叠铸技术,它不直接用于铸钱,铸钱时仍需翻制泥陶范。蚁鼻钱铜范在当时被直接用于铸造,据说目前蚁鼻钱铜范仅发现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县文物组在横山采购站拣选到的两件,相当精美与完整,一次可铸币分别为66枚和67枚。秦汉六朝时期泥陶范、石范、铜范同时得到使用,并且一次铸币数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东省博兴县贤城村发现的一块榆荚半两钱范一次可铸钱176枚,实属罕见。
隋唐时期货币的铸造量大大提高,可是从没有发现过用于铸造钱币的诸如钱范之类的工具,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被鉴定为母钱的唐代乾元重宝钱,表明当时已经开始使用母钱翻砂法的铸造工艺,这种工艺直接影响到以后历代铸币技术。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齐物》的记载,我们了解到古代母钱翻砂铸钱的大致工艺过程:用四根木条作空框,中间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钱,再把同样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钱的背面,这样完成数十框,上面留出浇口,用绳捆紧加固,将熔化的铜液浇注进去,待冷却后开框,则成树枝形的钱,然后逐一摘断磨锉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铜钱。在这里,母钱实际上充当的是钱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铜、锡原料精铸而成,由中央颁发到各地,各地据此翻砂铸钱。母钱之上是雕母。所谓雕母,就是在一块铜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钱币样式,现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宝当十雕母大钱。母钱之下是样钱,样钱是用母钱翻砂铸成的,是正式大量铸造流通钱币之前铸造的样品。清代的样钱分为两种:一种是部颁样钱,一是进呈样钱。对于母钱翻砂法的工艺流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也有记载: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体”。
虽然隋唐以后我国铸钱普遍采用了母钱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铸“永隆通宝”使用的是范铸法。几年前,北京曾发现过一块同治重宝当十砖范,说明清代铸钱也有偶用钱范的情况。
在基本了解了我国每个历史阶段铸币工艺的大致情形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伪钱的制作水平,就能比较清晰地作一对比。
(2)现代科技鉴别法
在我国,铜钱基本上是用青铜铸成的,明代晚期才开始出现用黄铜铸造的钱币。每个时代铸造的铜钱,它们的化学成份是不同的,《周礼·考工记》就曾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合金成份的比例。这样,为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资料。
①破损性化学成份分析:
所谓破损性化学成份分析,就是将某一时代的钱币去除表面的铜锈,从显露出来的真铜中取出若干标本,进行铜、锡、铅等各种元素成份所占比例的化学分析,最终得出这个时代各种铜钱所含各种化学元素所占的百分比。利用这种化学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鉴定钱币真伪。但是这种破损性化学成份分析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要损坏钱币,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慎重,否则,将珍稀钱币也这样进行分析,岂不是糟蹋?
②无损伤性成份分析:
同破损性成份分析法一样,无损伤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对铜钱化学成份的分析,得出铜、锡、铅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这个时代铜钱化学元素含量的一个相对稳定值,并通过它来鉴别出同样的铜钱是否为同时代所造,由此得出钱币的真伪,这种方法较破损性方法更先进,它采用的是质子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并由计算机计算得出结论。
无论是破损性化学成分分析法还是无损伤性化学成分分析法,说到底,研究的是铜钱的质地(当然其它质地的钱币也同样适用)。根据铜钱的不同质地,来鉴定钱币的真伪,这些方法是相当科学的。但是,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往往碰到的问题是需要马上作出判断,而它们却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因此,就显得不很实用,这就需要我们凭自己的经验察颜观色。我们知道,同样是铜,又分为紫铜、青铜、黄铜等等质地,这些不同质地的铜钱所显现出的铜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它们的含铜量都在70%左右。所以,这为我们进行钱币辨伪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红钱是用紫铜铸造的,所以色呈红色,假如出现一枚黄铜色(清代制钱一般用黄铜铸造)的新疆钱,则极可能是伪造的,应认真对待。也就是说,鉴定钱币的真伪,也应注重铜钱的色泽。
除了上面讲到的化学成份分析方法外,对铜钱进行探伤测定,尤其适用改刻、嵌补的钱币赝品鉴定。
不管怎么样,鉴定真伪是收藏和研究钱币的基础,不懂得鉴别真伪,也就无从谈起收藏和研究。鉴定钱币真伪,需要大量触摸实物,仔细观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不断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伪存真,为现实生活服务。
3.鉴定古钱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鉴定,是一门综合各类相关学科知识的学问,单靠有限的专业知识,是解决不了某些问题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具备比较广泛的知识结构。
鉴定古钱首先要熟悉历史,不仅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断代史和专门史,这是鉴定的基础。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货币史。货币的发生、发展与其它历史事件一样,有着一个历史过程,对于这样一个过程的了解,至关重要,否则,就无从知道货币制度的沿革、货币流通与铸造情况 等许多重要问题。
第三,要具备钱币学的知识。钱币学是一门研究钱币发生、发展与钱币不同版别、质地、形制、铸造等特征的学科。在中国历史上,钱币根据厚薄、大小、钱文、纹饰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版别来,特别对宋代钱币,人们研究的侧重点更是在版别方面。钱币一般有铜、铁、铅、金、银等质地,哪一个朝代曾铸造过哪一种或几种质地的钱币,对于鉴定来说,尤其显得重要。而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铸造钱币使用的工艺技术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铸法,唐以后使用的是母钱翻砂法,就是这两种铸造钱币的方法在各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水平也不尽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鉴定钱币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学、书法、篆刻,并具有一定的修养。我们在谈论鉴定真伪时,常常会提到文字的风格、精神、气息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与抽象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具备美学,书法、篆刻等知识,是极其难得要领和体会的。除此之外,还应具有语言学和文字学、文献学的知识。我们经常遇到的是中国的钱币,因此,古汉语和古文字学的知识,对鉴定钱钱币也相当的重要,不能忽视。
总之,鉴定钱币,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修养和锤炼,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鉴定钱币真伪的窍门,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