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肺结核要做什么检查
一、肺结核的诊断
要作出肺结核的正确诊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即:
1、是否为肺结核;
2、有无活动性;
3、是否为传染源(排菌).
要获得肺结核的正确诊断,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结核菌素(PPD)试验、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等各项资料,其中以痰结核菌检查最为重要,(因痰涂片检查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是能够排出结核病菌的,故传染性最大,也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加以综合分析,才能达到。
二、如果你是在医院诊治的,应该转诊到县疾控中心或指定的医院进行免费检查和治疗。检查痰菌、拍片、肝功能等。
三、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复查痰菌,结核病人复查痰菌的多少有无、直接关系到病情的转归。
痰菌复查:
初治病人第2、5、6月各一次;
复治病人第2、5、8月各一次。
四、为防治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需要检查肝功能。
五、疗程结束时需要拍一张X线胸片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病情的转归。
② 结核病怎样检查
您好,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精神不良、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检查包括痰涂片检查、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希望能帮到你。
③ 结核病检测新方法 — TB-IGRA
历史上,结核杆菌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导致数亿人死亡,被称之为白色瘟疫。从结核杆菌的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耐药率以及高死亡率这些特点来看,虽然政府对结核病防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仍会给结核病患者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结核病还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为了提高民众对结核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
TB-IGRA理论依据--T细胞免疫原理
工作原理:机体感染结核杆菌以后,存于血液中的特异性淋巴细胞会在再次接触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时,产生和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干扰素g。通过对该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可以对疾病的感染状况进行判断。判断机体被结核杆菌感染的风险。根据这个原理,选取存在于结核杆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编码的ESAT-6和CFP-10作为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与新鲜采取的肝素钠抗凝全血或者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充分混合孵育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或者免疫斑点法检测特异性g-干扰素的释放。结果不受卡介苗干扰,提高了结果的特异性。
TB-IGRA应用现状:
IGRA技术是国际最新的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体外免疫诊断方法;
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已被广泛应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检测,包括结核病辅助诊断; 高危人群筛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体检等(含不孕不育人群);
美国和日本已经将该技术写入该国用于结核防治的指导原则中。
适应人群:
lindalex's blog
④ 检查结核有几种方法
首先要明确结核部位的、建议做血沉、X光片、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
意见建议:建议如果确诊至少要连续服用一年的化疗药、抵抗结核细菌
⑤ 结核杆菌检查是结核病的特异性诊断吗
结核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采取涂片检查法或细菌培养法。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在我国非典型分枝杆菌尚属少见,故抗酸杆菌阳性,肺结核诊断基本即可成立。除了痰液,尚可采取咽喉部分泌物、胸液、腹水、尿液、脑脊液、胃液、脓液、粪便等标本进行检验。结核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采取涂片检查法或细菌培养法。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在我国非典型分枝杆菌尚属少见,故抗酸杆菌阳性,肺结核诊断基本即可成立。除了痰液,尚可采取咽喉部分泌物、胸液、腹水、尿液、脑脊液、胃液、脓液、粪便等标本进行检验。阴性。即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培养未检出结核分支杆菌。结核杆菌检查临床意义检查结果为阳性者,即可诊断为结核菌感染,常见于各种结核病。通过涂片检查到抗酸杆菌可初步诊断为结核病,同时应做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与其他分支杆菌的鉴别,如果培养出结核分支杆菌或PCR技术检测TB-RNA阳性即可确诊为结核病。
⑥ 肺结核诊断标准
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均依据我国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 2008),目前最新的肺结核诊断标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WS 288-2017)。
结核病是危害我国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性疾病。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了《肺结核诊断标准》(WS 288—2008)对肺结核患者的及时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医学界对肺结核的认识不断加深,国际上对于肺结核范畴进行了调整,同时儿童结核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内的新的结核病诊断技术不断出现和应用。2008年颁布实施的《肺结核诊断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需要,需要予以修订。
本次修订与2008版《肺结核诊断标准》相比,主要内容变化如下:
1、结核病病原学实验室检查:分枝杆菌涂片检查,增加了荧光染色显微镜检查;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增加了液体培养基培养检查方法;增加了分子生物学检查。
2、肺结核确诊病例由具有细菌学阳性结果,改为具有病原学阳性结果(包括:细菌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或具有病理学阳性结果。
3、结核病辅助检查,增加r-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查。
4、增加支气管镜检查及气管、支气管结核镜下表现。
5、在附录中,增加结核病病理学检查内容。
6、增加了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内容
7、增加了儿童肺结核诊断特点内容。
⑦ 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
肺结核(WS 288-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
结核患者发病时,大多不易查出其传染来源。当易感者与具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时被感染。
1.2 临床表现
1.2.1 症状
咳嗽、咳痰≥2 周,或咯血为肺结核可疑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变进展 ,患者可表现咳嗽、咳痰、咯血痰或咯血,盗汗,疲乏,间断或持续午后低热,腰部酸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患者可伴有月经失调或闭经,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症状,儿童还可表现发育迟缓等。
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特别是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以及结核性胸膜炎时,多伴有中、高度发热,胸痛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
当有支气管结核时,咳嗽较剧,持续时间较长;支气管淋巴瘘形成并破入支气管阻塞气道或支气管结核导致气管或支气管狭窄,可伴有气喘和呼吸困难。当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时,还可表现肺外器官相应症状。
当肺结核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时,多有中、高度发热,咳痰性状则会有相应变化,如咳黄、绿色痰等。
少数患者还可伴有结核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表现,包括: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结核风湿症等。
患者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症状为主要表现,有少部分患者即使肺内已形成空洞也无自觉症状,仅靠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1.2.2 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当病变为大叶性干酪性肺炎时,局部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有空洞合并感染或合并支气管扩张时,可闻及干或湿性啰音。少部分患者延误诊治时间较长或合并一侧肺不张时,可表现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健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叩诊为过清音等。
当病情严重时,患者除呼吸系统体征外,还可表现面色萎黄,结膜、甲床和皮肤苍白以及消瘦等相应部位体征。
当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时,早期于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随着胸腔积液的增加,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叩诊呈浊音至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至消失。当积液吸收后,若有胸膜增厚、粘连,则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可塌陷,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
1.3 胸部影像学检查
不同类型肺结核的典型胸部影像学表现如下:
1.3.1 原发性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病灶及胸内淋巴结肿大或单纯性胸内淋巴结肿大。
1.3.2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大小、密度一致的粟粒状阴影;亚急性或慢性者病变以上、中肺野为主,病灶可相互融合。
1.3.3 继发性肺结核胸片表现多样,轻者可仅在肺尖部呈现斑点状、索条状阴影或锁骨下浸润、或边缘清晰的结核瘤,重者可呈大叶性浸润、空洞形成、支气管播散、大叶或小叶性干酪性肺炎。反复进展至晚期病变,胸片常显示单发或多发纤维厚壁空洞及病龄不同的新旧支气管播散灶,多伴胸膜增厚、心脏气管移位、肺门上提、肺纹理呈垂柳状、代偿性肺气肿等改变。
1.3.4 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及渗出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X 线无明显阳性征象。渗出性胸膜炎可有小量胸腔积液,影像学表现为横隔阴影增厚、肋膈角变浅。若出现中等量或大量胸腔积液,可表现为外高内低分布均匀大片致密阴影。
1.4 实验室检测
1.4.1 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检查及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是常用两种检查方法。每例初诊患者应至少涂片检查3 份痰标本,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查。
1.4.1.1 痰涂片镜检结果
1.4.1.1.1 抗酸杆菌阴性(-):连续观察300 个不同视野,未发现抗酸杆菌。
1.4.1.1.2 抗酸杆菌阳性:
——报告抗酸杆菌菌数:1~8 条/300 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3~9 条/100 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1~9 条/10 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1~9 条/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10 条/视野。
1.4.1.2 培养结果
1.4.1.2.1 分枝杆菌培养阴性(-):培养8 周未见菌落生长者。
1.4.1.2.2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培养基斜面菌落分散生长,占据斜面面积的1/4 以下者。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培养基斜面菌落分散生长,占据斜面面积的1/2 以下者。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培养基斜面菌落密集生长或部分融合,占据斜面面积的3/4 以下者。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培养基斜面菌落密集生长呈苔样分布,占据全斜面者。
1.4.2 结核菌素试验:主要采用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
结核菌素试验72h(48h~96h)检查反应。以局部皮下硬结为准。
1.4.2.1 阴性:硬结平均直径<5mm 或无反应者为阴性。
1.4.2.2 硬结平均直径5mm~9mm 为一般阳性。
1.4.2.3 硬结平均直径10mm~19mm 为中度阳性。
1.4.2.4 硬结平均直径≥20mm(儿童≥15mm)或局部出现水疱、坏死及淋巴管炎者为强
阳性。
1.4.3 抗结核抗体检查等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可供参考。
1.4.4 组织病理检查。
2 诊断原则
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细菌学实验室检查为主,结合胸部影像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的。咳嗽、咳痰≥2 周或咯血是发现和诊断肺结核的重要线索。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发现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最主要的方法。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凡符合下列项目之一者:
3.1.1 5 岁以下儿童:具备1.加1.2 者;或具备1.2 加1.4.2.4 者。
3.1.2 具备1.3 中任一条者。
3.2 临床诊断病例
凡符合下列项目之一者:
3.2.1 具备1.3 中任一条及1.2 者。
3.2.2 具备1.3 中任一条及1.4.2.4 者。
3.2.3 具备1.3 中任一条及1.4.3 者。
3.2.4 具备1.3 中任一条及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者。
3.2.5 疑似肺结核病例经诊断性治疗或随访观察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者。
3.3 确诊病例
3.3.1 痰涂片阳性肺结核诊断
凡符合下列项目之一者:
——2 份痰标本涂片抗酸杆菌检查符合1.4.1.1 阳性结果中任一条。
——1 份痰标本涂片抗酸杆菌检查符合1.4.1.1 阳性结果中任一条,同时具备1.3中任一条者。
——1 份痰标本涂片抗酸杆菌检查符合1.4.1.1 阳性结果中任一条,并且1 份痰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符合1.4.1.2 阳性结果中任一条者。
3.3.2 仅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阳性肺结核诊断
符合1.3 中任一条,涂片阴性并且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符合1.4.1.2 阳性结果中任一条者。
3.3.3 肺部病变标本病理学诊断为结核病变者。
⑧ 目前实验室对于结核病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1. 结核菌素试验 目前全球均推行纯蛋白衍生物(PPD),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监测卡介苗接种质量和发现患者和选择预防性治疗对象。采用皮内法,72h检查反应,测量局部硬结反应的横径和竖径,按测得的实际大小记录,并注明水泡、丘疹等反应。结核菌素试验阴性(<5mm)表示未受结核菌感染外,还应该注意影响因素,除病变反应前期,技术因素外,年老体衰、营养不良、病毒性疾病、晚期肿瘤、艾滋病、免疫抑制剂等均能影响结核菌素的反应,使其呈阴性。
2. 涂片镜检法 是发现传染源,确诊结核病、确定化疗方案和考核治疗效果的最重要依据,诊断前应3次痰标本涂片查抗酸杆菌。尽量取支气管深部的痰,量不少于3ml。缺点是敏感性较低,如每ml含的菌量少于104则难以获得阳性,而且不能区分死菌、活菌,也不能区分非结核抗酸杆菌。
3. 细菌培养法 可克服涂片镜检法的缺点,但常规培养方法需2-8周才有结果。快速法可缩短报告时间,但条件要求较高。
4. 其他 血常规通常无改变,严重病例可继发贫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活动、进展肺结核的部分病人血沉增快,但无特异性诊断意义,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对诊断仅有参考价值。
⑨ 肺结核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病史和症状体征
(1)症状体征情况:肺结核患者的症状一般没有特异性,但明确症状的发展过程对结核病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体征对肺结核的诊断意义有限。
(2)诊断治疗过程:确定患者是新发现还是已发现病例。不少肺结核患者首次就诊多在综合医院,且接受治疗,应记录首次诊断情况特别是痰排菌情况、用药品种、用药量和时间、坚持规律用药情况等,这对将来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如果是复发患者,治疗史对判断耐药情况有参考意义。
(3)肺结核接触史:主要是家庭内部接触史,对邻居、同事、宿舍等有无肺结核患者也应了解。记录接触患者的病情、排菌情况、治疗方案和用药规律情况、接触时间、接触密切程度等。
2.影像学诊断
胸部X 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方法,可以发现早期轻微的结核病变,确定病变范围、部位、形态、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阴影的伴随影像;判断病变性质、有无活动性、有无空洞、空洞大小和洞壁特点等。肺结核病影像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上叶的尖后段和下叶的背段,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清楚和变化较慢,易形成空洞和播散病灶。诊断最常用的摄影方法是正、侧位胸片,常能将心影、肺门、血管、纵隔等遮掩的病变以及中叶和舌叶的病变显示清晰。
CT 能提供横断面的图像,减少重叠影像,易发现隐蔽的病变而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比普通胸片更早期显示微小的粟粒结节;能清晰显示各型肺结核病变特点和性质,与支气管关系,有无空洞,以及进展恶化和吸收好转的变化;能准确显示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
常用于对肺结核的诊断以及与其他胸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可用于引导穿刺、引流和介入性治疗等。
3.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制订化疗方案和考核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每一个有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肺部有异常阴影的患者都必须查痰。
(1)痰标本的收集:肺结核患者的排菌具有间断性和不均匀性的特点,传染性患者查一次痰也许查不出,所以要多次查痰。菌阳患者1 个痰标本涂片检查约80% 阳性,2 个痰标本涂片检查约90%阳性,3 个痰标本涂片检查约95% 阳性。通常初诊患者要送三份痰标本,包括清晨痰、夜间痰和即时痰,如无夜间痰,宜在留清晨痰后2 ~ 3 小时再留一份痰标本。复诊患者每次送两份痰标本。无痰患者可采用痰诱导技术获取痰标本。
(2)痰涂片检查:简单、快速、易行和可靠的方法,但欠敏感。
每毫升痰中至少含5000 ~ 10000 个细菌时可呈阳性结果。常采用的是齐-尼氏染色法。痰涂片检查阳性只能说明痰中含有抗酸杆菌,不能区分是结核分枝杆菌还是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由于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少,故痰中检出抗酸杆菌有极重要的意义。
(3)培养法: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常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同时也为药物敏感性测定和菌种鉴定提供菌株。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费时较长,一般为2 ~ 6周,阳性结果随时报告,培养至8 周仍未生长者报告阴性。常用的培养方法为改良罗氏法和小川法。近期采用测定细菌代谢产物的BACTEC TB460 或BACTEC MGIT 960 法,约2 周左右可获得结果。
(4)药物敏感性测定:主要为临床耐药病例的诊断、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以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
(5)其他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检测特异性DNA 片段、色谱技术检测结核硬脂酸和分枝菌酸等菌体特异成分以及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等,使结核病快速诊断取得一些进展,但这些方法仍在研究阶段,尚需改进和完善。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常应用于支气管结核和淋巴结支气管炎的诊断,支气管结核表现为黏膜充血、溃疡、糜烂、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和支气管狭窄,可以在病灶部位钳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对于肺内结核病灶,可以采集分泌物或冲洗液标本做病原体检查,也可以经支气管肺活检获取标本检查。
5.结核菌素试验
广泛应用于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而非检出结核病。结核菌素试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结核病诊断有参考意义。由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推行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能区分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感染还是卡介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因此,在卡介苗普遍接种的地区,结核菌素试验对检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推荐使用的结核菌素为纯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PPDRT23,以便于国际结核感染率的比较。
结核菌素试验选择左侧前臂曲侧中上部l/3 处,0.lml(5IU)皮内注射,试验后48 ~ 72 小时观察和记录结果,手指轻摸硬结边缘,测量硬结的横径和纵径,得出平均直径=(横径+纵径)/2,而不是测量红晕直径,硬结为特异性变态反应,而红晕为非特异性反应。
硬结直径≤ 4mm 为阴性,5 ~ 9mm 为弱阳性,10 ~ 19mm 为阳性,≥ 20 或虽< 20mm 但局部出现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愈强,对结核病的诊断,特别是对婴幼儿的结核病诊断愈重要。凡是阴性反应结果的儿童,一般来说,表明没有受过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可以排除结核病。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结核病,因为结核菌素试验可受许多因素影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需4 ~ 8 周才建立充分变态反应,在此之前,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营养不良、HIV 感染、麻疹、水痘、癌症、严重的细菌感染包括重症结核病如粟粒性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等,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则多为阴性和弱阳性。
⑩ 结核病怎么检查需要几天吗
当前结核病实验室检查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细菌学和相关指标(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痰液中查到结核杆菌,结核病的诊断就可确诊,这也是选择化疗方案和判断疗效的重要依据。结核菌培养需耗时4~8周,但灵敏度及准确性均高。近年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迅速发展,并用于结核病病原的检测,使结核病的快速检测得到了解决,同时血沉、血常规、活性酶(如ADA)及检测血清中结核抗体(TBAB)均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另外,纤支镜及胸腔镜检、淋巴结的穿刺或活检,肺活检和胸腔活检,送病理检查均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