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厉兑穴最简单取穴方法

厉兑穴最简单取穴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12 01:37:09

Ⅰ 脚底都有什么穴位

中医历来就特别重视足部的保健与治疗,人体脏腑的12 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介绍几个: 1、隐白穴:健脾回阳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等。 2、厉兑穴:通调肠胃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点压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3、至阴穴:清热散风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可以点按去火点至阴穴。

Ⅱ 厉兑穴的定位

1.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2.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处取穴。体厉兑穴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Ⅲ 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内庭穴)

内庭穴首见于《灵枢•本输》,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荥穴。在五行中属水,具有清胃泻火、通经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病证之要穴,临床以泻法为常用。

内庭穴准确位置: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如图

内庭穴具有如下功用:

1.清热泻火。

荥穴,性善清热;又按五输穴生克补泻法,胃经实证发热,应当取厉兑穴,因厉兑穴为井之所出,脉气尚微,所以有“泻井当泻荥”的原理,因此可以用泻内庭穴治疗一切胃火亢盛的症状。临床上可根据病症搭配相关穴位用之。同时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少食辛辣肥甘之物,少熬夜,多吃青菜水果,可有效地清降胃火。

2.治肠胃病。可用于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痢疾的治疗。自古便有相关运用记载,如《千金要方》曰:“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绝。”由此可见,内庭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确有很好的实效性,尤其对胃火旺盛引起的食欲亢进有显着的控制作用。

3.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中内庭穴还常用于消渴病、口歪、面瘫、面痛、荨麻疹、痛经、足背肿痛、肥胖等病证。

内庭穴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把脚抬起,放另一腿上,用对侧手之四指置脚掌底托着,手大拇指在脚背,并置于次趾与中趾之间,脚叉 缝尽处的陷凹中即是。

内庭穴的日常运用:

弯曲大拇指,用指尖下压揉按穴位,早晚各1次,先左后右,各揉按1〜3分钟。

治疗功用:清胃去火,理气止痛。

内庭穴配伍

鼻出血 | 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内庭穴。

按摩顺序与技法:发现鼻子出血马上抬起头,用手掌轻拍额头数十下,再用中指轻按神庭穴1分钟左右,然后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迎香穴1〜3分钟,最后按压内庭穴3分钟。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牙龈肿痛 | 配伍穴位:天冲穴、大迎穴、合谷穴、内庭穴。

胃痛 | 配伍穴位:中脘穴、肓俞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内庭穴。

牙痛、咽喉肿痛:内庭配合谷治疗。

鼻衄、牙龈出血:内庭配上星治疗。

足背肿痛:内庭配八风治疗。

痛经:内庭配陷谷治疗。

胃痛、腹胀、吐泻:内庭配足三里治疗。

湿热泄泻:内庭配内关、曲池、天枢。

口歪:内庭配地仓、颊车、颧髎、攒竹治疗。

内庭穴禁忌:

内庭为荥穴,荥穴宜泻之,根据子母补泻法也应泻之本穴,故不宜用补法,虽然本穴可灸,但根据穴性,临床一般不用灸法。

Ⅳ 健脾养胃,供应和运行气血的源头!只要6个特效穴位

足阳明胃经——健脾养胃,促进人体自我消化

大家都知道胃主消化,把食物消化掉,而且在中医讲胃为后天之本,就是日常的饮食营养都是靠胃来供应。所以,胃是很重要的。但是讲到美容呢,就要从面部来讲,面部气色不好、皮肤容易松弛、容易长痘痘、容易脸色苍白以及气血供应不上,可以从胃经来调整好。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命之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生病没关系,只要能吃便有希望康复。但是假如有一天食欲不振,吃不下去东西,或者是根本就不想吃东西了,事情就难办得多了。当一个人胃气不在,吃不下去东西,营养来源渠道也就中断了。

生活中我们看见过这样一些女孩儿,身材苗条,眉目清秀,但吃得很少,有时候还经常忧郁,晚上睡不着,指责两句就能哭鼻子。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80%都有脾胃问题。

有些女孩儿吃得很少,突然一下就胖得惊人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中医说,思伤脾。脾胃是彼此相和的,这种感觉与我们常说的肝胆相照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脾伤得太重,就会存湿,湿气一多就会直接阻碍血液的流动速度,当然也就影响了胃气。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忧伤、生气就会出现胃不舒服,有的吃不下去饭,有的玩儿命吃饭,这都是脾胃功能不和谐状态的表现。时间长了,胃部功能就不好了,再严重者就可能会导致脾胃器机紊乱或者胃溃疡,更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或者胃癌。


中医传统医学认为,在人体上共有十二条经脉、八条奇脉,循环运行于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针灸理论正是基于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十二经脉以其主导的脏腑功能为主命名,胃经就是十二经脉中的一条,全称为“足阳明胃经”。 胃经是分布在人体正面的一条很重要的经脉。

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是对消化系统来说非常重要的穴位。

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 皮肤没有光泽,显得黑、黄。

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

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不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有虚弱、麻痹。

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着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主要穴位有45个。

其中有这样几个穴位是非常的重要,它们是整个胃部经络上的特效穴位,只要运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技巧就可以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1.厉兑穴

位于人体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厉兑穴”名字的渊源:厉是噩梦的意思,兑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沼泽,厉兑的意思就是掉进了噩梦的沼泽中。所以这个穴位对平时爱做噩梦的人来说特别有意义,对这个穴位施针或按摩,可以缓解每晚噩梦的症状。另外,对于有神经错乱症状的人来说,厉兑穴能够静心安神。

按摩手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攥一攥第二个脚趾,这么一攥,厉兑穴就攥住了,再扭扭脚趾肚,最后用指甲掐脚趾肚。同时把10个脚趾都掐一掐,这对于安眠特别有好处。这样一来,晚上就不爱做噩梦,就该做好梦。


2.内庭穴

内庭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以艾条点燃后对对应脚掌前部的里内庭穴施以温和灸,艾条距皮肤1.5cm,灸至患者感到局部灼热为度。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性腹泻多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而致,表现为肠鸣、泄泻、舌苔垢腻。里内庭为奇穴,艾灸里内庭可振奋脾胃阳气、调理气机、消导积滞、清利湿热,从而恢复肠胃功能,达到止泻效果。内庭穴治疗实火牙痛。

3.陷谷穴

陷谷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

有相当多的孕妇在妊娠后期会出现下肢浮肿,轻度浮肿常常是下午较明显,早晨可消失,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则称为“妊娠水肿”。对于下肢浮肿的孕妇,可让其采用平卧位或下肢略为抬高的体位,然后从足背开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轻柔,手法以按、压、推、摩、轻捏交替混合使用。在按压推揉的过程中,要以陷谷穴为重点。该穴在脚背上第二三趾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按压此处,对颜面浮肿、水肿、足背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

4.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按压解溪穴,反应有局部酸、麻、胀感。同时活动双患肢。解溪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亦可治膝关节炎,对糖尿病、头痛、目疾、精神病也有医疗作用。治疗手腕扭伤最有效的是指压“阳池”。以手腕为中心,往不痛之处弯曲,用拇指一面吐气一面强压10秒钟才放手,如此重复3次。如果是脚脖子的话,指压“解溪”也很有效。指压要领同前,在指压后肿消、痛止。

5.丰隆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丰隆穴的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当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中医讲的痰湿,是指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词,指轰隆打雷,按摩此穴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每天按压1 3分钟。


6.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古今大量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往内按即可;

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最后要说的是,因为我们按摩胃经的主要目的是调节胃肠功能。

所以,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按揉穴位了,特别是足三里、天枢这几个重点穴位一定要按到,然后在睡前一个小时左右灸一会儿,灸过喝一小杯水。

每天早上7—9点沿着胃经的循行进行敲或者按揉是最好的,这个时间段是胃经经气最旺的时候。

Ⅳ “第二厉兑”穴具体位置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第二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二毫米处。

Ⅵ 怎么找准足三里的位置

怎么找准足三里的位置

怎么找准足三里的位置,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是大部分的人都哟听过的一个穴位,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常按足三里也有很多好处,以下怎么找准足三里的位置。

怎么找准足三里的位置1

要准确找到穴位位置,我们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首先,我们得先从专业中医书籍上找到穴位定位的书面描述,比如:足三里穴,书上介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其次要有一定的现代解剖学基础知识。再结合经络学里面介绍的一些穴位定位法,综合起来就能够准确找到穴位了。

常用的穴位定位法有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和手指比量法。

在我们身体上有一些固定的明显标志,以这些固定的标志来定位取穴的方法就叫体表定位法。比如鼻尖上面就是素髎穴;两个眉头中间是印堂穴;两个乳头中间取的是膻中穴;肚脐眼就是神阙穴等。

骨度分寸法是以人体上的骨节作为主要标志,用来测量人体身上各个部位的长短、大小,并且依照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一个标准。比如: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为12寸;两侧的前额发角之间为9寸;两乳头之间为8寸;胸剑联合中点(剑突)至肚脐为8寸;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为12寸;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

要重点说明的是,骨度分寸法里面提到的“寸”,并不是我们日常丈量的尺度单位,而是指“等分”。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每一等份就是一寸,都按此标准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还有一种方法叫手指比量法,是以自身的手指为标准,用来度量取穴,这种方法也叫做同身寸。

比如足三里穴,以外膝眼为起点,用手指比量法,往下量手掌4指(3寸),就能定位出一条横线;在小腿前面我们摸到的裸露在皮下的骨头就是胫骨,在胫骨的外侧取1横指(1寸),就是一条纵线,横线与纵线的交点就是足三里穴了。

还有一些简易取穴的办法,比如:双臂屈曲,自然下垂并夹紧胸壁,肘尖正对处是章门穴;握拳,中指指尖按压处就是劳宫穴。诸如此类的穴位相对能更容易准确定位。

对于大多数穴位来说,按照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够准确找出具体位置。假如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只能求助专业的中医医生了。

此外,有些人可能还会有一些顾虑,“万一穴位按压按错了、按坏了怎么办?”一般来说,除一些特殊的禁忌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安全的。比如:骨折、脱位、皮肤破损的地方;对于孕妇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不能轻易过度按压,一些有滑利、耗气动血的穴位,如:合谷穴、肩井穴、三阴交穴等,都是忌讳;对于一些身体羸弱的人,进行穴位按压不宜过度,避免耗气伤血。

简而言之,穴位按压保健,以自身感觉舒适、良好为度。如有不适感觉,应该及时停止。

怎么找准足三里的位置2

足三里简介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穴是保健大穴,已经深入人心!今天上午门诊来一奶奶89岁,精神不错,步履稳健,只是诉牙疼。

张嘴一看,满口牙齿,整整齐齐!

满屋病人及家属均在唏嘘老奶奶身子骨硬朗。

扎针止痛后,都禁不住向老奶奶取健康经!

“30多年前,我50几岁,闹胃病,村里有个老教师帮我扎了足三里穴,从那以后,我按照老师说的,自己采艾叶,卷成艾条,每天灸足三里,后来我胃病没了。

可是,灸足三里已经成习惯了。

现在孩子孝顺,我也不用自己采艾叶了,孩子们每年给买现成的艾条,我每天坚持灸足三里,浑身有劲儿,基本没闹过毛病,没给孩子找过麻烦!”

下面我们来揭开足三里的神秘面纱!

足三里又名,下陵穴,胃管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

一、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

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

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通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

二、下陵。

下,下部。

陵,土丘也。

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沉积后堆积如土丘。

三、胃管。

胃,土也。

管,管道也。

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四、胃经合穴。

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脾属土,故本穴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因为足阳明经多气多血,足三里穴又是胃经的合穴,所以他的功能强大,治疗范围广泛。

消化系统疾病,恶心呕吐、呃逆反酸、腹痛拉肚、便秘调理都是他的强项;神经系统疾病,“治萎独取阳明”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的调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相关疾病、脊髓损伤等都会得到更多气血的濡养,以促功能恢复;更年期的调理,膝关节病,下肢疼痛、麻木等等都有可喜疗效;

而且足三里穴保健、强壮功能强大,羡慕开头的奶奶,那就一起做起来。

灸足三里,走起!

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能有些够治疗胃部的疾病的`作用,腹胀、腹痛通过艾灸足三里都可以得到缓解。建议患者应当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有效的缓解症状。同时还是要注意适当的多锻炼一下身体。

怎么找准足三里的位置3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

足三里是中医概念所指的一处重要穴位,位于足阳明胃经,左右腿各一个。足三里的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取穴的时候,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胫骨外侧边缘向旁量1横指(中指),就是足三里穴。

1、足三里的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的前外侧,胫骨与腓骨之间,犊鼻穴下方三寸的位置。犊鼻穴也就是外膝眼的中心处。如果要找到足三里,就要知道外膝眼的位置。顺着自己膝盖前正中线往下摸,可以摸到髌韧带,髌韧带的两侧有两个凹陷的地方,内侧的凹陷叫做内膝眼,外侧的凹陷就叫做外膝眼。

2、取穴方法

(1)找到外膝眼后,用自己的手掌往下量四横指,胫骨外侧边沿就是足三里穴,按压有酸胀感。所谓四横指就是除掉大拇指外,用其它四指并拢。然后进行测量,即为同身寸的三寸。

(2)取坐位,膝关节呈90度,用手掌心按住同侧的膝盖顶部,五指自然朝下。定好中指指尖的位置,往外侧一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

(3)取站位,腿要绷直,弯腰,用同侧手的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除了大拇指外,其余四指头垂直向下,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

3、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常用于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肠虚弱、腹泻、便秘、急慢性胃肠炎、肥胖等问题。由于足三里有出色的养生功效,民间素有“每天按摩足三里,胜吃一只老母鸡”的说法。

Ⅶ 第三厉兑穴的取穴方法

第三厉兑穴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三趾甲根边缘下方约二毫米处,稍微靠第二趾。

Ⅷ 教你脚上9个穴位按摩,按一按好处多

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步履轻快,精神充沛,是人体气足神旺的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百倍的感觉。而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可见脚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脚部保健则是养生延缓衰老的好方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1、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2、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3、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4、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5、内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6、大敦穴: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7、隐白穴: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8、厉兑穴:通调肠胃

专家说,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点压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9、至阴穴: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Ⅸ 厉兑穴的准确位置以及取穴方法

【定位】:

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操作要点】:

浅刺0.1~0.2寸。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主治】:

足背肿痛, 齿痛,口㖞,咽喉肿痛,鼻衄,癫狂,热病。

Ⅹ 【笔记】秋-立秋-胃经|8月6日-厉兑(快速止吐)

定位

1.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2.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处取穴。体厉兑穴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主治

1. 齿痛,口㖞,咽喉肿痛,鼻衄,癫狂,热病。

2. 足背肿痛。

临床运用

戒酒综合征

1、主穴:百会、神门、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2、配穴:重症配水沟、大陵;手抖、出汗、恶心呕吐配内关;焦虑不安加神庭;癫痫加大椎;震颤配筋缩、阳陵泉;意识模糊配少商、厉兑;幻觉配攒竹、少冲。

3、方解:百会位于头部,属督脉要穴,内通于脑,可镇静宁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宁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别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经的三阴交、胃经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之功。

配伍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多梦。

按摩 :用大拇指指尖掐揉200次,用于治疗 癫狂、梦魇 。

艾灸 :艾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 牙痛、鼻出血 。

刺血 :用三菱针点刺放血1-2毫升,可治疗 梦魇、失眠 等。

刮痧 :从趾关节向足尖刮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 多梦 。

阅读全文

与厉兑穴最简单取穴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陶瓷煲使用方法 浏览:665
地毯掉毛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614
腹泻大便潜血如何治疗方法 浏览:192
根达菜种植方法 浏览:523
定主题的几种常用方法 浏览:544
翻盖平板电脑操作方法 浏览:155
男生烫发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556
眼部按摩变大的方法步骤 浏览:903
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为 浏览:473
女性斑秃治疗方法 浏览:869
如何称赞自己的学习方法 浏览:969
膝盖刮痧的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340
麻雀观察方法视频 浏览:219
机场常用的除冰雪方法哪几种 浏览:361
加固梁张拉的方法常用的是 浏览:570
篮球的练习方法有哪些 浏览:472
奔驰保护器检测方法 浏览:231
轮廓度计算方法 浏览:895
华为手机支付宝声音设置方法 浏览:581
遥控飞机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