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怎么鉴别
一、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体
康熙前期胎体虽然较精细,瓷质坚实紧密,但仍未能摆脱明晚期厚重的特征。到了中晚期,才变薄,接近于雍正的轻薄俊秀。现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体厚薄均匀,入手沉稳凝重,胎薄却过于轻薄。胎体有粗细两者,细的不像真品的滑润细腻,细抚摸其有粗糙的感觉,从胎体上很难区别其真伪。
二、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质
康熙器釉质细润,紧密融合于胎骨的上面,截然一体。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称。这种釉色在现代仿品中很难见到。现在运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虽也细润,但是火气太大,显得格外刺眼。现在的仿品,做旧手法很多,对于火气的处理,一般采取打磨或酸性药水浸泡,打磨处理,表面有细微的划痕,浸泡的话,表面过于粗糙老旧。
三、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开启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窑器多小件,少见大器,而民窑青花器物的造型丰富多样,又多见大器。我们通常见得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也大多数出之民窑。
古瓷的鉴别,以形为第一: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见的现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纹不明显,而且仿品尚未发现带明显黑疵点。
2、瓶、罐之类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层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国及前些年的仿品依旧无法做到这样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处,还是不够角,给人一种弱的感觉。
四、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画工
由于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画工,早、中、晚期画风有所不一样,大致画风区别如下:
1、清康早期的纹样图案以云龙、山水、楼阁、缠枝、莲纹居多。盘、碗、内壁则多绘图案,画面保留着崇祯、顺治的遗风。皴法依旧,山水的线条很是粗放,画面格局充实而且紧密,给人紧凑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浓深,远色较淡。
2、清康中期的绘画水平较早期大为提高,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格调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窑停烧,一批画师大家回到了民间,使这一时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浓淡深浅,阴阳向背,表现的淋漓尽致。民窑烧造出一大批精品,风格飞扬跳跃、挥洒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绘画技法以深染多见,譬如:山水在浓笔勾勒后,再用淡笔,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晕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画法在晚期较为多见。
康熙青花画色区别:
1、宝石蓝,康熙青花的最纯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祯以及顺治时期已经见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选浙料,加上认真淘洗,反复研磨。才使青花发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纯蓝,稍次点的是蓝中带紫。
2、偏灰蓝色,这种色调多见于康熙早期,是由于原料配比和烧成气氛等要素未能经严格掌握所致,和宝石蓝相比显得较差。
3、浅淡青花,这种色调康熙各个时期均有,但是以后期居多。现代的仿品中青花发色大多是偏灰,有些发蓝也是没有真品那样的浓翠,仿品中的山水画也无法达到“墨分无色的效果”。
五、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识
康熙青花款识非常复杂,现主要有官窑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号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识的器物,除了古铜彩器物外,多为青花釉里红盘,这种器物在传世品中具有一定数量的,有大小两种。现代仿品中此类小盘已经出现了很多,但是绘画技法却远不如真品,现代仿品的画风松散乏力。最重要的区别是釉里红的发色不能够达标,大多现淡褐色,显得发灰暗。
❷ 怎么鉴定康熙五彩瓷器
简单介绍
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当时五彩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也用在釉上装饰,成为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制的彩瓷。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参见“五彩”。
基本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 《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康熙五彩,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 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部分图样
康熙五彩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罐等都超过前代。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❸ 清朝瓷器怎么鉴定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干隆前期都有。
四、干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干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干隆粗。干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干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干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干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干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干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干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干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❹ 清朝康熙年间如何以人物画法鉴定五彩瓷器
一、人物纹饰特征1 人物形象早期人物形象硕大,顶天立地,主体突出,笔法写意,生动豪放。中期以后以刀马人物为题材,绘画细腻,且人物也潇洒飘逸。到了康熙晚期至雍正,人物缩居画面一角,形态弱小纤细,着色也浓淡不一。2 面部及五官的画法康熙五彩瓷器用笔简练,但下笔准确,表现力强。所以画面部及五官时,因人的身份、精神与个性不同画法也就不同。但简练突出并不等于简单草率,因此画眼时,特别注重点睛,而这一点是用侧锋将笔端的长毫斜笔重按,使人物眼珠藏在眼帘内,成一条黑色短线,显得含蓄传神。至于武将,可用中锋点睛,使其看来圆而突,表情便显得不怒而威了。嘴巴的画法,男人大而方,女的则为樱桃小嘴,老人的当然是扁而瘪,小孩则为圆而突。面部的画法,男的多为国字脸,女的当然是瓜子脸,老脸变成申字形,而童脸扁圆苹果样。但康熙五彩瓷器的人物脸形,肯定多是走样而不端正,而正是如此,才能突显其表情万千的精彩。3 人物及衣纹的画法五彩瓷器画人体,均用红笔画线,来表示手足、胳膊、肚皮的肌肉与肌肤。康熙瓷器的彩绘,主要是以线条立形的陶瓷绘画,所以人体裸露部位如面部或胸腹皆不上色。这种上色的情况还是到了干隆以后才开始出现。同样的在衣纹上,线描的功力更是立竿见影,行笔挺拔而流畅自然,绝不拖泥带水,没有衣纹纷纭纠葛的现象。在康熙的彩绘里,男人往往腰裙宽大,裙头却短,显得腰肥体胖。康熙五彩瓷器中的皇帝、官员或书生,都挺着一个突出的肚子,展示其养尊处优的身份。女人皆是衣袂飘逸而贴身,内外分明,绝不含糊。衣裙连成一套,使其看起来更为窈窕,步履轻盈。二、人物的意象造型1 人物比例 站立时,头与身体的比例是一比七;挺坐时则头身应是一比五;盘坐时则为一比三点五,这是画人体的黄金比例。2 身段武将都不露颈,因此胸腹特挺,威风凛凛,展示个头大的英姿。晚清及后期的武将一般就胸颈拉扯,身段臃肿不堪,形象颟顸。美人则都是削肩,突出身材的修长及苗条,就像现代模特儿,高挑健康,举手投足都带劲,而且康熙五彩瓷器美人皆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表情逗人。反观清末彩绘美人,一般受了晚清画家改琦、费丹旭的影响,虽是无肩,却娇弱无力,脸带病容,反映了晚清时代国家孱弱无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老叟的画法都无胸,使老人家看起来脊椎弯曲,挺不起胸,有风烛残年的感觉。当然,康雍盛世,老年人仍表现出硬硬朗朗,精神矍铄的面貌,所以不管是垂钓下棋,骑驴过桥,他们都直着腰板,秀骨当风。清末以后,国力日下,老人家总是佝偻着身子,挽杖独行,或伫立江边,露出望水兴叹的哀伤表情。那童子的画法就浑圆无腰,好像和合二仙,身躯短,肚皮大,两眼距离大,憨态十足,天真而惹人喜爱。康熙的婴戏图,给人和和美美的感觉,孩子的动作手舞足蹈,爽快利落。清末时彩绘的孩童就显露一幅无所适从的样子,呆板而欠缺表情,像个小大人,脸部眉目千篇一律。男人就一般意象而言,正面人物如清官,其面部轮廓分明,相貌忠厚,而反面人物额窄颌尖,唇薄眼斜,文人学士则印堂饱满,地角方圆。三、传神寓意的人物神态康熙五彩瓷器人物除了典型文化及概括化,更注重传神和寓意,也就是所谓情溢于象,而神藏于形。主张以形写神,并且形神兼备。人物神态配合其身份,一目了然。好像丫头,一定要俏皮嗲笑,小姐则娇容带羞,书童憨态毕露,公子则英俊倜傥。最妙的是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形诸脸上,似嗔似喜,都在眉目之间,这是后代仿品无法掌握到的精神面貌。当然,一系列的典型动作如“纨扇上举扑流萤,纨扇下垂忆深秋”,还有“文生爱扇胸,武生爱扇肚,浪子扇背脊,无赖扇屁股”都只是一些戏剧造型,只得其形而难得其神。最具体的动作,正派人物如清官、书生,一定是高视阔步,气宇轩昂,反派人物如奸人小偷,则踉跄鼠行,形容猥琐,女子则款款莲步,典雅端庄,老人家步履稳重,面部祥和,小童生跳活蹦,喜形于色。
❺ 如何鉴定大清康熙年制底款瓷器
首先要掌握康熙年间瓷器底款的特点,然后对照比较,就可以分辨真仿瓷器了。康熙瓷器底款特点是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着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谢谢
❻ 大清康熙年制底款瓷器,尤其是珐琅彩怎么鉴定
瓷器鉴定首先你要了解大清康熙年制珐琅彩瓷器的特点,然后看瓷器器型、釉色、釉质、艺术性、工艺、彩绘、品相、底足、款识和神韵等,这样才可以准确的判断瓷器的年代和价值。谢谢
❼ 康熙款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
1、康熙瓷器造型特征: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此时,尽管胎土精细,瓷质坚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习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征。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中晚期胎体彩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娟秀。从现在传世的官、民窑此去无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的很精细,这首先应该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术的纯熟。
2、康熙瓷器图案纹饰特征:康熙瓷器的装饰,有绘、印、刻、画、堆贴、镂雕、瓷塑等工艺。青花和五彩的绘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早期的纹饰风格仍留有顺治绘画的遗风,豪放粗狂和精细工丽的并存,在康熙一朝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早期厚胎的瓶类或盘碗,仍以平涂手法绘画,图案板滞。中期的瓷器绘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华喦及四王等人的影响,衡圆舒展,意境深远,同时由于青花呈色完美及新创材料的丰富,使得瓷画臻于完美的境界,中、晚期出现的粉彩、珐琅彩装饰,更为繁多的图案增色不少。
3、康熙瓷器胎体特征:此时的胎土,淘炼的极为纯净细腻,如同糯米粉一般细白,又由于制坯的技术的精密分工和烧成温度的适宜,使得康熙瓷器的胎体具有坚致细密的时代特色,较之明代及后世各朝的胎质更为细润。大器及一般琢器,胎体均较厚重,仍采用分段衔接,但修胎工艺细致,接痕处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到可用肉眼看出。
4、康熙瓷器釉面特征:釉料配置纯净,釉面和胎体紧密地结合为一体。无论白釉、粉白釉或翠亮青釉面,都在细腻似玉的胎体上显示出足够的硬度,并有光亮感。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为康熙瓷的普遍现象,有的器足亦然;而笔筒、花觚类口沿一线粉白釉,则往往给人以厚唇凸起或出边之感,此种工艺方法,宴席至雍正时期。
5、康熙瓷器款识特征: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康熙早期无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均有落款。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
❽ 怎样鉴别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8)大清康熙年制底款五彩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干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❾ 大清康熙年制的底款瓷器怎么鉴定
必须依据实物鉴定!
❿ 康熙五彩的基本特征
康熙五彩的基本特征:
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
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
(10)大清康熙年制底款五彩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征: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1、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
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2、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3、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后来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乌黑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