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可想而知,一个连课都听不懂的人要想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则无从谈起。所以,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提高听课水平,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你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应用能力,从而由征服一门学科到到征服所有不擅长的学科,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1、积极主动地听课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看法,所谓的上课就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预习功课了,只要把老师的讲过的内容像鹦鹉学舌那样重复几遍,不就能圆满完成任务了吗?
实际上,中小学的课程(尤其是中学)并不好对付,在毫无准备(预习)的情况下听老师讲课,顶多只能懂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想要做到彻底理解,几乎不可能。
真正所谓的“上课”,就是把自己事先做过或思考过,但又不怎么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去求得解答的线索,然后再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这样你必须做好预习和复习。
2、预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预习三部曲)
(1)、预习第一阶段
先把教科书通读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
(2)、预习第二阶段
研究课本后的问题或习题,将它们解答出来,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
(3)、预习第三阶段
利用参考材料,将没有学过的内容(后几课)做一番预习,能做到这一部,不仅预习的兴趣会迅速增加,而且预习的功夫也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然在预习阶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过头来复习以前的部分,所以“预习”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复习”因素,兼有双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说过的“七分预习,三分复习”。
3、复习的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1)、复习第一阶段把课堂上学过的内容重温柔一遍、实际上,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这样:“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但总比一点都不复习好得多。
(2)、复习第二阶段
把课堂上学过的重点摘出来,整理在笔记本上,这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3)、复习第三阶段
做练习(这是加强应用能力的问题)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你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应用能力。
在“能力的内涵”一文中,我们将“能力”区分为“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与“专业知识”,其中,尤以学习能力为其他能力之基础。因为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么东西),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所以说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有人学的很快,有人却学得既慢又辛苦,原因何在?其关键即在学习不懂得使用方法。认知到学习有其方法,经常演练这些方法使之成为习惯,学习将会又快又透彻,能力、知识的成长也就会加速。
一般而言,学习新事物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拆解法(top down)。当面对的是既成的一套的知识系统,最好的方式是先将整套知识分拆为局部(子系统),了解个别部件(子系统)本身的意涵、整体与子系统间的关联、以及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关联性,通透了解后,进一步再针对个别部件往下拆解、分析更小的部件。充分掌握事物的结构与层次,即能透彻了解整个事物的内涵。
譬如学校的学科就是一个系统,传授时会区分为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各有数个章节,各章节还可往下细拆为几个小节,部分、章节与小节中有其关联性,这都是方便学生吸收的做法。可惜的是,部分教师讲授过程中,易忽略提醒学生所在的章节属于整体哪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何,导致学生最终只学到个别部分的知识,反而忽略学科通盘的融会贯通,沦为见树不见林,同样犯了学习不用方法的毛病。
学习的第二种方法是并整法(bottom up)。当面对的事物未经整理成套,或是资料取得有困难时,即须由搜集资料做起。搜集资料的过程犹如瞎子摸象,一开始资料不足时,仅能摸索到少数部件,随着资料的累积增加新的部件,搜集到六、七成后,即可尝试由已整理的资料,去推断事物可能的全貎。犹如一开始虽是摸到象鼻、象脚,但有六、七成把握后,可尝试跳脱部位的层次,推论其整体为何。在此过程中,要交互运用归纳、推论及系统思考的技巧,练习去推论整体的轮廓与内涵。
举例来说,联强早期切入资讯通路时,对资讯通路并不熟悉,只能透过资料的搜集了解通路。一开始先看到以消费者为销售对象的门市为主要通路,其本身包含了大型连锁卖场、一般门市等业者,随后发觉通路业者尚包括非门市业者,其销售对象则以政府机关、教育单位、企业行号等,其业者大致可区分为大型系统整合商(SI)及一般加值商(VAR)。随着时间演变,又陆续加入电视购物、网路购物等业者,渐次拼凑出通路的全貎。
学习的第三种方法,则是拆解法与并整法的混合运用。在透过并整法掌握事物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样貎后,即要跳脱个别部件的思维,往上提升到全体的层次,再透过推论,以top down的方式重新拆解、架构其组成系统,对整体的掌握度即可提升到不同层次。
上述三个方法都易于了解,但三种方法运用的熟练度与火候,就决定了能力的高度。因此,将学习方法运\用得愈熟练,甚至进一步将其内化成为习惯,即能提升学习能力,进而推升整体能力的层级。(Y50427)
学习能力就是要求个人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也正为如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多更快。一个组织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它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创新,而创新则来自于知识,知识则来源于人。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的比对手更快。”学习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技能组合以及刺激学习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不应该停止学习。因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需要胜任工作的能力和能够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每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而为取得新的生存技术就必须不断学习。如果停止学习,必定会落后于人,而在当今社会里,落后就会被淘汰。
‘贰’ 怎样把学习提高
1.严格自律的同时养成习惯
自律是一切的基础。当自律能力不够时,我们可以寻求外力帮助,例如上交手机,请家长代为监管。
同学,自律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我们应该长期保持的习惯。只有将自律变成一种习惯,才可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2
.
分析自己,高效努力
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各科成绩,哪一个是自己的弱势科目?哪一个科目最没有信心?从最有信心但是成绩偏低的科目入手,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和短期内提高一定的成绩。
3
.注意方法的总结
方法总结的基础是 与班级平均分齐平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法的内化和总结,归纳自己在学习时,哪些习惯有助成绩的提升,也可以多和同学交流,采纳他人的方法。
4
.
善于学科迁移
学科迁移是指将自己优势科目的方法迁移到弱势学科上,例如在英语学习中,背单词是一个提高成绩的好方法,那么在语文学习中也可以多积累素材用来提升成绩。
5
.及时总结,改进不足
当每次考试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失分点归纳成几个板块: 粗心,知识掌握不足,运算能力弱… 及时改进让每一次考试都成为自己提高成绩的帮手。
6
.
在此预祝你学业进步!
‘叁’ 如何能提升学习能力
1、把注意力放在需要的地方。比如你觉得自己哪个科目学起来较为吃力,就在哪个科目上花更多时间和精力。
2、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中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梳理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容易丢分的知识点;再者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任务,一一的去落实。
3、向自己提问。针对学习内容提问时,强调事件、原因、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你可以一边阅读或学习,一边提问。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和记忆阅读材料,因为自问自答就是加深记忆的过程。那些能在你脑中留下印象的内容才更有意义,所以更容易记住。
4、做作业时,先从难的科目入手。比如,你有化学、数学、英语和语文作业。如果你觉得化学难,那就先从化学作业开始做起。难度大的作业应该趁着头脑清醒的时候完成。
5、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为了让学习记忆变得简单起来,一些记忆技巧对学习记忆也是有帮助的,比如谐音法、图像法、联想法、结构法等等。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其中的“编码定位记忆”就用到了谐音转化记忆、意义转化记忆、形象转化记忆、位置记忆、联想记忆,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构式的记忆。这些方法在特定内容的记忆上有很好的帮助。
6、发展批判性阅读的技能 。当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需要应对更加繁重复杂的阅读任务。如果阅读技巧欠缺,无法辨别文中的重要信息,学生就会感到压力和负担,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在阅读中寻找重要信息的技巧。阅读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寻求帮助,改变这一现状,比如我刚提到的精英特速读的快速阅读技能,对快速抓取书籍要点有很好的帮助,或者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等等。
7、加强应试能力 。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解题技巧欠缺。也许学生对某个知识已经理解了,但考试时临场发挥欠佳。应试的策略包括:在考试前复习时,区分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应对考试时的紧张感;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以完成所有题目。
8、寻求帮助。当面临某个学习任务却毫无头绪的时候,千万不要默不作声,就此放弃;你应该向他人寻求帮助。
‘肆’ 提高学习能力的方式和方法
1、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这里面的态度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时时保持学习态度,人外有人的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是有可能在某个方面比你更加出色,当然这一切都是时代发展的特点,因此抱着学习的心态面对一切,能够让自己学习得更快。
2、加大自己的学习动力,面对人生遇到的事物,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能带给自己什么,那样才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去学习,要不然学习效率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果当自己学习动力不够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比如想想美好的事情,想想对比的巨大差距。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需要我们了解接触,在这个时候,学习的能力就代表着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意味着会在不经意间错失机会。
学习,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也就意味着对这个时代的适应度,所以,我们不但要不断的学习,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选择你所需要的
学习是有目的地,开始的第一步是要正视自己,明白自己现在的能力,所处的位置,面临的问题。
明白自己的能力,才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和能够使用的方法,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开始起点,明白自己面临的问题,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特别是对于没有相应基础,新接触的东西,不但要抱着十二分的热情去做,还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
在这期间,应该明白自己现在属于初学者,要抱着空杯的心态去学习,而不是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技能,可以熟练应用了。所能够做的,是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时间去学习,利用自己所能够接触到的资源去学习,同时,还要告诉自己要坚持学习。
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这样,但是我会,在接触一个新的东西时,稍微学到一点什么,掌握一点技能,就会认为自己已经全部掌握了,已经很厉害了,所以就会拿着这一点东西去解决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毕竟只是掌握了一点皮毛,甚至入门都差很远,所以在解决问题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继续学习,而是会抱怨这些东西没用,会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些东西。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会让人在短时间内否定自己的选择,长此以往下去,还会逐渐的让人否定自己,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伍’ 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
1、学习要立即动手 不要害怕艰难,所谓的难都是自己想象的。开始动手后你会发现你面对的只是一个个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直接去解决就是了。搞清楚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2、开始学习前先找一个好教练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他人所摸索出的一套成熟的方法。找专业的教练学习、取经,绝对比你自己花时间摸索划算。 3、学会将任务拆解 不断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然后去一个个完成。这样不断地进步,更容易激发你学习的兴趣。 4、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去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效率往往都会很低。如果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大概率的原因是目标感丢失。针对办法是揪出问题学。如果你带着问题去看一本书,又因为这本书勾出了更多的问题,吸引你去看另一本书,学习的乐趣自然就出来了。 5、二元论 快速建立对一个领域基本认知的办法是二元论,即找到两个针锋相对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吃透。文艺复兴有达芬奇、密柯兰基罗,唐诗有李白、杜甫,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吃透两者,便对这个领域有了更综合、更深入的理解。 6、顺藤摸瓜 学习最好的方法是顺藤摸瓜,当遇到一个好的作者时,不如将他所有的书都买来看看,跟着这样的高手学习,你会进步神速。 7、定期做一些研究性小课题 把这个领域的书全部翻一遍,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吃力,看了几本以后,建立了基本的知识坐标系后就会特别轻松。 8、与领域高手建立连接 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你可以认识你想认识的任何人,认识后你可以关注他的事情,进入他的圈子,甚至与他发起协同。 9、到这个领域的知识圣地去一趟 很多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参加清华北大是有道理的,地理上的摆放,哪怕是隔着围栏看一眼也会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10、分清舒适区和学习区 学习有舒适区和学习区之分,有效练习只发生在学习区,一旦学会了某个东西,就别在上面继续花时间了,立即转入下一个难题。 11、保证学习动力 学习没了动力时多去想想,如果你学会了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起心动念是支撑我们的真实动力。 12、知识体系化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让知识变得体系化,将自己所学知识罗列出一个清单,进行一次有意义的表达。 13、记住关键词 关键词的本质是信息压缩,把一块知识打包压缩成一个词存在脑海里方便调取。 14、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例如上下班途中、健身房锻炼时听一些有意义的课程或相关知识讲座,学习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
‘陆’ 高效提高学习的方法
1、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必须有目的地预习
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如果课堂上课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
因此,要成为学霸,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地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瞪大眼睛听讲,最后只能自证智商确实存在差异!
课堂听重点太重要了,特别是对于N多年没踏入课堂的人来讲,集中精神听讲基本不可能,时不时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立难安,尽管大多数时候在开小差,但我对上课内容吸收非常高效,这归功于有目的的预习,带着问题听课,一旦老师讲解到问题内容,自然就全神贯注!
2、记忆衰退理论:必须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及时复习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也非常重要,并非复习就有效果,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
什么才是最佳的时间节点?
实验给出的建议是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很难再遗忘。
但对于较为繁重的学习,这近乎不太可能,自考君个人的实践是:即时复述很关键(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12小时或睡前温习很重要(最好是通过题目巩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复习,效果通常就已经非常不错。
3、记忆编码理论:必须动手构建知识树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效果取决于信息编码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
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而建立知识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串联、和组织!
以年初的考试学习为例,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课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
知识树一旦被搭建出来,每一个节点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与周边知识节点的一次连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知识树也就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生命力,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团浆糊,毫无头绪!
4、内隐语言理论:打破学习错觉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学得好,是错将熟悉当做知道。
比如我们学习一个章节内容,画了重点记号,甚至还做了笔记,这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学得很好,对知识点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书做个简单的自我检测,瞬间就会忘掉三四成。
再比如,问自己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囚徒困境”?心里是不是很快闪出“两个人”、“博弈”、“策略”等关键词,觉得对这个问题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来,你真的知道吗?
在学习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我们的内隐语言抓住了几个关键点,就会产生学习错觉,误以为都知道,但知识点不是孤岛,是由逻辑关系构成的,这需要外部语言去描述、串联,唯有经过外部语言检验,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因此,必须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认知心理学推荐生成与测试两种办法:
生成效应是指向同学、朋友、家人解释解释所学知识,在解释过程中,主动思考组织知识,构建出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甚至是请教别人时恍然大悟,另外做讲座之类的对掌握知识非常有用!
5、情绪绩效理论:压力是资源
考场发挥和临场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的个人心态抵得上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苦功!
这里涉及到情绪绩效理,即情绪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情绪太低或太高都会损害绩效。所以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压力或压力过高都会影响发挥。
6、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学习的一种
有很多关于学习时间与效率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就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长时间无效学习尤其会让人心生厌恶。
要想长期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就不能一次过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确保每次学习时精力都能够恢复。
对于长期的学习,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强度学习时间,避免精神疲劳或逆反心理,简而言之:
1)短期内,要合理调配好学习与休息,避免过度透支精力和兴趣,要细水长流。
2)长期看,长时间的坚持学习,能够让身心能逐步适应,之后可逐渐增加学习量和学习强度。
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