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么方法可以学修辞手法
一、比喻
《手术台就是阵地》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手术台”比作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当时紧张、危急的气氛。意在歌颂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还有《鸟的天堂》、《林海》、《沙漠里的船》和《彩色的翅膀》等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拟人
《大海的歌》和《骄傲的孔雀》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大海的歌》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它能唱歌、传情、表意。《骄傲的孔雀》则把孔雀当作人,它能思维、有表情、神态活泼。
三、借代
《帐篷》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作者借“帐篷”歌颂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帐篷为家,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金色的鱼钩》和《手》等课题也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四、双关
《种子的力》这个题目就是一语双关,表面写种子的力量无穷,赞美它是世界大力土;实际写中国人民有一股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抗日力量,赞美了抗日的烽火扑不灭,中华民族具有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落花生》、《古井》和《挑山工》等题目也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五、引用
《“你们想错了”》引用了方志敏烈士的原话,这句话不仅是他对敌人的严厉驳斥,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还有《兄弟便是朱德》、《半夜鸡叫》等课题也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六、倒装
《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课题,采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郑振铎告别亲友、离开祖国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再见了,亲人》也采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七、设问
《幸福是什么》这一课题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用设问句作课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发人深思。
总而言之,文章的标题对一篇文章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Ⅱ 如何落实拟人修辞手法的教学
。如果有人在你身上乱刻乱画能不板着脸说吗?同学们今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要符合事物的特点,又要合乎人的心情。师:我再出一道题请同学们用拟人的手法练说。小溪水哗哗地流淌着。赵欢:小溪水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歌手在欢唱着。李明:小溪水不知疲倦地在欢唱着。师: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俩的说法谁的正确呢?王慧:赵欢说的是比喻句,李明说的才是拟人句。师:王慧说得对。比喻和拟人是有区别的:比喻着重把两种事物拿来相比。拟人是把事物直接当
Ⅲ 语文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该如何使用
修辞可在描述事物时用
有比喻
拟人
排比
反复
象征等等
比喻拟人较常见
作用是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拟人赋予事物生命
更形象
排比可增加句子意韵节奏美
增强语气
增强作者要表达的效果或感情
论证方法用于议论文
有正反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用论证方法
Ⅳ > 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荷塘旧事》教学教案(1)
·“象征”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区别 请看下列句子: (1)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4. 夸张 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题运用修辞手法,富有艺术特色 题运用修辞手法,富有艺术特色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富有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一、比喻 《手术台就是阵地》采用.....·小学语文十二册修辞手法自查卷 小学语文十二册修辞手法自查卷 一、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因为儿子不再会像鸟一样蹦上你的枝头。( ) 2、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 3、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Ⅳ 怎么用修辞方法
夸张:
1.每到秋季,小岛方圆几百里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
2.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火箭样飞翔。
3.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4.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5.团团如果跌一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大致种类:
一、扩大夸张 :
为了达到生动幽默效果,我们往往人为拔高事物特点,使之更高,更强,更快,更多,甚至达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我们先看《景阳冈》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课文把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这种在古诗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它的踪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例如在《我能行》中,“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干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二、缩小夸张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低、更弱、更慢、更少,达到数倍缩小作用。如“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就是缩小夸张的使用。又如毛主席在《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山、乌蒙山分别视为细浪、泥丸,藐视它的小,突出红军的高大光辉形象。许多影视、文学作品大量地使用缩小夸张,甚至把人缩小成比蚂蚁还小的人,从而展开神奇的故事。
三 时间夸张
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事物说成后出现的。这样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过夸张渲染,使内容得到强调。例如: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房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强调了李医生的医术高明。
Ⅵ 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用在记叙、阐明、形貌中,能使事物生动、抽象、详细,给人以光显的印象;化有形为无形,使笼统的事物更抽象详细, 使深奥的原理变得粗浅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尚。送人一枝玫瑰,给人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人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触冬日的酷寒,有了你,人们时辰感触春天的暖和。诚信,人类肉体的创造者,有了你,人间少一些钩心斗角,少一些人情冷暖。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黑色的大党羽。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发生光显的印象,发生激烈的情感,惹起共鸣。 如:腾踊时,容貌像是高兴;打旋时,容貌像是眩晕;倾斜时,容貌像是害怕…((张比方《信心——看帆板扮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炎天辞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感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顺起来;金风抽丰,变得凉快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抽象,使之详细、生动的结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盼望寄予在你们身上。反动加迷信将使你们为虎傅翼,把老一代反动家和迷信家扑灭的火把接下去,后来居上而胜于蓝。”
4.夸大:可以惹起丰厚的想象,更好地突失事物的特性,惹起读者的激烈共鸣。 如:青丝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方式上音节划一匀称、节拍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会合,归纳综合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反句式组成排比,添加语抛,起夸大作用,激烈表达作者的头脑情感。谈论文每每添加语势,起到了夸大论证观念的作用。可加强言语的气魄。用来说理,可把原理论述得更紧密、更透彻;用来抒怀,可把情感抒发得极尽描摹。 如:人生旅途中有几多携手相伴的冤家,几多次披肝沥胆,几多次礼尚往来,又有几多优美暖和的回想
漫漫长路,总有旦夕相处的亲人,几多叮嘱,几多庇护,几多孝心,几多无私。
7.设问:方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惹起读者兴味,惹起读者考虑。在构造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先启后、使层次明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扫尾或开头处,除惹起考虑外,另有承先启后的过渡作用;用在谈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化,头绪明晰。 如:事物的准确答案只要一个吗?
8.反问:以否认的方式表现一定,目标是增强语气,起夸大作用
1、第一人称叙事法
2、第三人称叙事法
3、倒叙法
4、倒叙法
5、插叙法
6、补叙法
7、分叙法
8、详叙法
9、略叙法
10、间接抒怀法
11、直接抒怀法
12、先叙后议法
13、先议后叙法
14、夹叙夹议法
15、以物为线索
16、以人为线索
17、以头脑变革为线索
18、以中央事情为线索等方法.
Ⅶ 怎样给幼儿讲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Ⅷ 如何根据词语修辞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积累知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就没有语文教学。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弄清字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词典弄清它的词义。
词汇贫乏,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这些是许多中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读写过程中努力积累,从而掌握更多的词语。通过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在识记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和运用。通过阅读,我们能辨析句子,看出句子是否合乎语法逻辑,看出语言是否恰当。
二、培养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帮助学生体会意境,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的语言;(3)领会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4)感悟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5)理清作品的结构;(6)体会作品的意境,领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语言优美生动,要把握和理解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还要理解作品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意境,一定要抓住作品中的景象及由此呈现出来的气氛,借此感受置身于此时此景中的人的情感。看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流露。
三、陶冶情操
在阅读中,有很多作品感情充沛,富于想象。如果借助诗句,进行比较异同,触发联想,就会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触类旁通,体验阅读作品中的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如杜甫的《望岳》表达的感情是激越豪壮;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慷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豪放。借助诗的点缀,激发学生步步深入作品殿堂欣赏美,领略美。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好品德。强化民族感情,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提高写作能力
多读多写是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是经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得出来的宝贵经验。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读多写,并规定各个年龄段的阅读量和写作量,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多读多写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与写作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这是学生都明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辟论断,即是最好的说明。只有读书,多读书,以读来促写,从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主张多读多写,以读来促写。毫无疑问,肯定是先有“读”,才有“写”,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多了,才能写得“好”。也许有的学生会说:“我书也读了不少,作文也写了不少,可作文水平为什么提高的不明显呢?”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是读书抓不住关键,没有选择,良莠不齐,漫无目的地抓住什么读什么;二是读书比较随意,走马观花似的读书,有的学生书读得不少,有时一本书还读了不只一遍,关键就是读得不认真,读书时不会加以思考和体会。说到底,还是没有读进去,不会读书,因而很难领悟到作文的要领。大量阅读,带着思考阅读,在此基础上多写多练,肯定会有丰厚的收益,你也一定会写出好的作文。
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不仅有小说、散文,还有唐诗宋词,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这些文章,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同体裁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散文优美富含深意,需要学生慢慢体会,细细品读;而小说则由血肉丰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成,在阅读时需要跟着故事的情感变化转化阅读者的情感;哀婉悲伤的诗歌需要我们将声音放低沉,而情感奔腾豪放的诗歌,则需要激情昂扬。
当前中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存在口头能力表达不足的问题,通过不同体裁、不同情感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更勇敢地表达和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在阅读
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合理的引导,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使之能够在不同的场合顺利组织好语言,然后流畅、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通常情况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默读主要用于提取信息或者快速阅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建议选用朗读,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更显着。通过朗读,学生视之于眼、诵之于口并闻之于耳,达到多种感官功能的有机协调,从而对于课文的理解、极易会更有利,特别是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更达到事半功倍的显着效果。
六、增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每教授一篇新的文章时都会要求学生实现把文章朗读一遍或者多遍,然后再进行作品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帮助学生加强对作品的理解,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对此做重点探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更快速地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并逐渐领会作品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举例来说,史铁生的《我和地坛》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对于自己过去种种行为的悔恨之情;阅读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则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体味。当然,部分文章中的情感过于复杂多变,需要学生更深入、用心地体会,比如郁达夫先生的《古都的秋》,在对于秋景的平静描述下实际上暗含着作者那颗悲凉、漂泊的心,又如莫泊桑的《项链》,除了对主人公悲惨境遇的讽刺外,实际上还寄托了深厚的同情,而这些都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才能品味。语文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语言,可以说每一个字都蕴含作者的情感,因而需要学生从不断地阅读中领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
(二)帮助学生领会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并非是对自体的一个个简单掠过,而是在其中不断地加入自己的想象及联想,因而在潜移默化中从整体上认知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比如巴尔扎克的笔下的守财奴老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生在阅读后对该人物有一个大概了解后,要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就要进行多次的品味。文章中最精彩的描述在于他抢夺梳妆匣的一幕,他大声高呼:“奥,是真金,金子!”学生在阅读这一段落时,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个守财奴,用他那贪婪的目光死命地盯住梳妆匣的丑态,不顾自己年迈的身躯如狼似虎地扑向梳妆匣并霸为己有。当然,在阅读的时候,学生的声音可以表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从而更生动地展现守财奴的形象。教师在指导时,应当提醒学生把口中所读和心中所想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内涵。在阅读方式上,建议教师以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等互相结合,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和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之作,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可能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但是在多次阅读并且分角色朗读后,就能够体会到其他
人对于孔乙己的蔑视、嘲弄及孔乙己个人的邋遢,进而理解鲁迅先生是通过孔乙己这个悲剧性人物揭露和鞭挞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孔乙己,对于他们我们不应当嘲笑,该嘲笑和抨击的应当是害人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并进一步痛斥它对于国民所带来的精神、肉体上的伤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对孔乙己报以同情,然后通过努力学习和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完全区别于封建社会的新路子。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树立爱国情感,真正起到教师育人的作用。
写作时,想象人物在眼前微笑,想象小鸟在书房歌唱,想象树林在窗外静默,你的笔下一定会有幸福和美丽;
Ⅸ 微课《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教学设计 刘晓庆
【学情分析】 比喻和拟人是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中最常见的两种修辞手法,是四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比喻和拟人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给文章增加文采,但是学生容易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混淆。 【学习目标】 1、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点,会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2、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能够判断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3、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句意,能够对比喻句和拟人句做一个分析评价。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能够判断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2、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句意,能够对比喻句和拟人句做一个分析评价。 【学习流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比喻和拟人是同学们在阅读和习作中最常见的两种修辞手法,给文章更有文采。那么怎样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呢? 2、 请同学们先来读一读下面几个句子,想一想,哪些是比喻句,哪些是拟人句? 例句一 天上的星星仿佛钻石在闪烁。 例句二 天上的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 例句三 春天就像慈祥的母亲,很温柔。 例句四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人间。 3、在这几句话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比喻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是拟人句。那么什么是比喻句呢? 二、比喻句 1、概念: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比喻句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是比作的事物或情境,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是、好似、如、如同、宛如、仿佛等。 3、判断标准:判断比喻句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将一种事物或情境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也就是本体和喻体。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例句分析 ①天上的星星仿佛钻石在闪烁。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星星比作钻石。本体是星星,喻体是钻石,比喻词是仿佛。 ②春天就像慈祥的母亲,很温柔。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春天比作母亲。本体是春天,喻体是母亲,比喻词是像。而且春风和母亲,一个是物,一个是人,有本质区别,所以这句是比喻句,且二者都很温柔,给人温暖的感觉,有相似点。 ③小明长得像他爸爸。这句话不是比喻句,不能只看比喻词,虽然小明和爸爸长相有相似之处,但二者都是人,本质相同。 5、例句分析 ①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宛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 比喻词是宛如, 本体是露珠, 喻体是珍珠。 把露珠比作珍珠,抓住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露珠晶莹剔透的特点。 ②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 比喻词是像,好似 本体是菊花 喻体是绣球,丝绸 把菊花比作绣球和丝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菊花从远处看的形状和摸起来细腻丝滑的感觉。 三、拟人句 1、判断标准:判断拟人句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即在句子中能不能找到事物身上有人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的词语。 2、举例分析 例句二,天上的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这里把星星当做人来写,让星星有人一样的动作,眨眼睛,所以这句话是拟人句。 例句四,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人间。这里把春天当做人来写,春天不会走路,但是这句话让春天有了人一样的动作,说春天是迈着步子就走来了。所以是拟人句。 但是例句三,春天就像慈祥的母亲,很温柔。这里虽然表面上是看,以为把春天拟作了人,但是仔细一看,能找到本体和喻体,本体就是春天,喻体是母亲,所以这句是比喻句。如果是把一个事物比喻成人,那么我们只能说它是比喻句,而不能说成是拟人句。 3、例句分析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分别把雨滴、海棠果、油蛉、蟋蟀当做人来写,让他们或尽情跳舞,或点头微笑,或低唱弹琴,赋予他们人的动作,让我们读起来更加形象生动,充满情趣。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你能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闯关吧! 四、闯关练习 1、第一关:读句子,判断它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2、第二关:这段话中,哪些是比喻句,哪些是拟人句? 秋天迈着轻快的脚步走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黄色的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 五、小结 比喻句和拟人句都可以让句子更加富有情趣,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但是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意比喻和拟人句,能够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多写比喻句、拟人句,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文采,更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