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向菩萨问讯的方法

如何向菩萨问讯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4 20:10:45

A. 佛教,请问如何向观音菩萨求愿

如果得了业障病,或者忏悔错事求菩萨满愿的。一般来说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先教对方求忏悔,这个忏悔是从心里开始忏悔,比如说杀业,杀鸡鸭鱼等乃至蟑螂虫子的业,或者喜欢吃这些动物的话,你要先忏悔。尤其是蛇肉,狗肉,还有野生动物的肉。因为野生的动物都很有灵性,比家养的有灵性,更接近于人。尤其是蛇。吃蛇的人,果报都很可怕。嗔恨心很强才会堕落为蛇,吃了蛇,那它冤魂的报复心就更强烈。一定要忏悔。忏悔以前不知因果,乱造杀业,邪淫业,偷盗业,恶口业,表示以后不再造这个业。

第二步:忏悔完,还要补偿,就像你杀了我,跟我说对不起了,但是我的痛苦还在啊,所以要补偿,让我远离痛苦。这个补偿就是你要发愿去放生,诵经,布施,建寺,然后功德回向给你伤害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这就是补偿。

那么到底要补偿多少才可以呢,这就是第三步,虽然你有发愿了,愿力够不够的问题。比如你杀业过重的话,不是放生几百元就可以消业的,我们要愿力要抵得过业力。那么怎么知道放生多少钱,诵经多少部才能可以呢。这就需要去到菩萨面前去问杯了。比如你说放生每个月100元,一年够不够,菩萨应杯了,那么你就可以了,没有应杯,你就加两年,三年,直到菩萨应杯。菩萨要是应杯了。那表示菩萨同意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你要履行你的承诺,就是这么简单。

第四步,交待对方每次诵经前也要把自己忏悔的话和发愿的话重新说一遍,加强我们的潜意识,然后开始诵经或者放生。

碰到业障病或者求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发愿,发愿是最关键的,只有发愿了才能马上就好。宣化上人常常说学佛的如果不发愿,就好比结了满树的果实不去采摘。愿力是很关键的。当然,以上的只是简单的方法,是个模式,但是如果你去用,也可以帮人解决很多困难的,主要是你足够相信菩萨,相信佛法。来源于积善网。

B. 如何拜佛+问讯【组图】



拜佛流程:


关键:虔诚、恭敬!


印光老法师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应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

地藏菩萨 图像前:合掌

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三称表示念三遍。南无读音:拿摩)


1,发愿:

我今礼拜佛

求佛慈加被 (加被 就是加持、保佑的意思)

我与诸众生

病苦悉消除

免难消灾障

福寿永安康


弟子○○○至诚祈求大悲大愿地藏王菩萨,怜悯有情,加持弟子,令我及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病苦消除,身心健康,寿命延长。


(这个字句,主要是祈愿的内容,你可以自己变动下,我只写个大概的范本)


2,礼拜磕头 若干个


(慢慢从少到多。十个 二十 一百 二百)

每次合掌磕头一个时,拜下去时说一句:顶礼南无地藏王菩萨



3,感恩:(拜完后,合掌称念佛名)


南无地藏王菩萨(十声,或更多声)


感恩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声)



4,回向:(合掌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END>


每天坚持,最好起早,或晚上,均是安静时来做。

拜时不要过快,过快不好。不快不慢。最好拜到出汗。108个 冬天衣服穿的多肯定会出汗。15分钟左右 108个。

出汗的话注意别贪凉受寒。


拜时怎么数数:你先拜几个计算每个的时间,然后取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当中就不用计算到底多少个。只管专注于当前一个拜佛即可。


虔诚礼拜,必获加持!

C. 请问忏悔拜佛要问讯吗问讯动作是怎样的最好附图片。

阿弥陀佛

拜佛贵在诚敬,可以先问讯也可以不问讯,图如下

忏悔最重要的不是拜佛和念忏悔文,

忏悔的意思是后不复造,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乃至不要犯错。

天天读经念佛,哭着念忏悔文,后面继续犯错,那不叫忏悔,那叫骗人。

净空法师---你要想真正忏悔消除业障,忏悔不是念念忏悔文业障就消掉,我心里悔过了,悔过要付诸实现才能忏悔得掉。心里悔过,还照做,那怎么叫忏悔?忏悔的定义是后不再造。我知道悔过了,我以后再不造这个过失,这叫真正忏悔,业障才能忏除得掉。忏悔了,明天再干,干完了再忏悔,悔过又再干,这一点用都没有,这是自欺欺人,欺骗佛菩萨,这不可以的。所以要晓得忏悔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修法。

净空法师---怎么样叫真忏悔?过去所造一切恶业的时候,事过境迁,了了就了了,不要再去想它了,把那个心集中起来专想阿弥陀佛,再不想罪业了,那罪业就没有了。天天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这叫消业障。所以消业障、忏除业障,念佛是最有效果的。

D. 如何向观音菩萨发愿

很多人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里,观音菩萨都是慈悲的化身,世间也流传着“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的佳话。在普陀山的观音圣像更是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信众来朝拜供养,其中不乏三步一拜的虔诚信徒,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大的信心呢?这一切肯定是因为观音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但是生活中很多人为什么一直在拜菩萨求菩萨,却感觉不到菩萨的保佑呢?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求菩萨的时候记住这三点,菩萨的保佑一定会降临在你的身边。

第一点求菩萨时要称颂菩萨的名号
很多人拜菩萨的时候就是只顾着一心一意的念叨自己的所求,比如菩萨保佑我发财,菩萨保佑我长寿菩萨保佑我家庭和睦等等,其实这么做肯定是不太如法的,拜菩萨时,我们一定要先称颂观音菩萨的圣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不管是烧香还是拜佛或者转绕的时候,都要在心里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可以出声念诵,也可以心里默念,这样就能和观音菩萨相互感应,菩萨也会知道你的所求。而且这样念诵还有无尽的功德。《法华经》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行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从这个角度看,持诵其他菩萨的名号根本不如观音菩萨。

第二点要时常念诵六字大明咒
说起六字大明咒,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嗡嘛呢巴美吽”这六个字有无尽的功德。《宝箧经》中云:“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使福德具足,。诵此咒时,九十一恒河沙数佛陀亲临,微尘数菩萨亦亲临,且天龙,鸠盘荼,四大天王等亲临而守护之。其人身内一切有情,能获不退转菩萨位。”可见六字大明咒的功德不可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时常念诵,就算不去寺院拜佛烧香的时候,也应该在生活中多多念诵,就像经中说的,你念诵的时候佛陀还有各大菩萨就会在你的身边保护你。

第三点要对观音菩萨有信心
不管是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还是念诵观音菩萨的心咒,要想得到加持护佑,所求之事如愿,前提是自己要有信心,佛法入海,唯信能入。如果没有信心,那么念得再多也起不到作用,并不是菩萨不保佑你,而是因为你没有信心,接收不到菩萨的加持。好比一个人躲在屋里,外面阳光再怎么温暖也是照不到他的。所以一定要对菩萨升起坚固的信心。

从前有一位老和尚在行脚途中,见到一座山上发红光,知道那里必定有修行人,于是上山查看,结果发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说她每天都念“嗡嘛呢巴美牛”数十年如一日。老和尚慈悲的说:你念错了应该是“翁嘛呢巴美吽”,老婆婆一听特别伤心,觉得十几年的修行白费了,马上更正过来,老和尚下山以后再回头一看山上原来的红光已经没有了,他赶紧跑回去告诉老婆婆:“我刚才开玩笑的,您念的嗡嘛呢巴美牛没错。老婆婆听了顿时露出笑容,又改回原来的念法,山上再度出现了红光。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念诵咒语或者名号时候,信心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信心念错了也有无量功德,因为佛菩萨没有分别,只要有信心他们就能感觉得到,一定会赐予加持和保佑的。

所以以后在烧香拜佛的时候一定要生起信心,在信心的基础上念诵佛菩萨的名号或者咒语,那么一定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的。

E. 怎样上香,问讯

礼佛前,先要净(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

上香的方法 ­

①将香点燃后,②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④再举香齐眉,⑤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⑥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总括而简单。 ­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 ­

F. 在家拜菩萨像,要怎么拜具体的方法,比如口中诵什么,要磕几次头,跪拜几下之类的,越详细越好。

在家礼佛仪式:http://www.zhfgwh.com/lifo/lfzs/11497.html

1、 两手十指并拢合掌当胸,距胸一拳远,站离拜垫约三寸,两足成八字,左右足跟距约二寸,足尖距约八寸。

2、 身前躬,同时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心;两膝分开跪于拜垫上。
(没有跪拜用的蒲团,可以直接跪在地板上)

3、 左掌按于拜垫左前方。

4、 右掌移至拜垫右前方,两掌距六寸许。两肘对两膝。

5、 两足尖往后滑,使足背挨拜垫,臀部尽量下坐,不要抬起。

6、 头叩于两掌中间的拜垫上。

7、 两掌向外翻转,令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故曰头面接足礼)

8、 两手屈指如轻握拳,立即边翻转边伸直手指,令手心按于原处。

9、 头抬起。

10、右掌移至拜垫中心。

11、足尖前移,令足心着垫,臀部抬起,两膝离垫,起身。

12、同时左掌离垫,移至胸前如合掌状。

13、右掌撑起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

14、拜毕尚有一礼,名曰问讯,当拜毕两手当胸时,鞠躬,将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后,将双手食指竖起相合,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间齐,再边徐徐下移至腹前,边右手置于左手之上,(手心向上),两大拇指相注,手便散开而退。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

如果楼主有持咒习惯的话,可以在漱洗、整装、肃容后,先念21遍净法界真言、7遍净三业真言、3遍坛前普礼真言
(前二者随意或站在佛台前合十念诵,坛前普礼真言一边拜一边念)

G. 合十与问讯的基本动作都是什么

合十

"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合十对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甚至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躁时,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合掌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 还有,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萨顶礼,可以用问讯或礼佛的姿势表达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也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

合十或问讯,虽然是佛教徒长用的生活礼仪,但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最终目的除了达到端正仪容的身仪之外,也是为了让心沉稳、安定,达到向内收心的效果。让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与寺院的步调融合在一起。

〖动作解说〗

合十

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

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H. 路上偶遇僧人该怎样恭敬问讯

路上偶遇僧人恭敬问讯,首先从心上要恭敬,这个很重要,此外依照问询的礼仪:

  1. 首要忠诚地合起双掌,目光凝视中指指尖。

  2. 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改换姿态。

  3. 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悄悄相接触,食指尖也悄悄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

  4. 此时,双手的姿态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好像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顺祥和。

  5. 双手维持这个姿态通过胸前,一向抬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明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忠诚、恭顺而谦虚的情绪。

  6. 随后再悄悄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态,然后放下双掌。

I. 礼佛问讯的手势

礼佛礼仪须知

① 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 拜佛——大殿中央拜殿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③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④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⑤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不可戏动。

⑥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先向佛礼拜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礼佛,就是向佛礼拜, 是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靡然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养塔寺和佛菩萨形像、赞叹诸佛相好庄严、歌颂佛德,或以各种乐器演奏妙音、合掌、低头鞠躬、跪拜……。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告诉我们: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礼佛的功德最大。

礼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静室,或安有佛菩萨圣像的客厅等,都可以行之。要是没有佛菩萨圣像的(如住营房的军人、单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郊野,面向西方,合掌问讯,然后十念(十念法:正立合掌,念六字或四字佛号,尽一口气为一念,这样连续念十口气,叫做十念。但必须把念出来的声音自己听得清楚。气长气短可以随各人的自然,不可勉强伤气)即可。平常行、住、坐卧,心心念念不离佛号最好。

礼佛前,先要净(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① 将香点燃。

② 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

③ 安置胸前,香头平对佛菩萨圣像

④ 再举香齐眉。

⑤ 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

⑥ 开始用左手分插香。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 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僧”。总括而简单。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请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请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支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长香时一样。

佛弟子们恭敬虔诚的第一个表示,就是肃立(两脚与肩同宽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说:“两掌合紧不留馀隙,是为外道合掌,第一 会沦为外道,(因心为形役,难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 会感生在无佛的地方,不闻三宝之名”。[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于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

礼拜,闽南语都叫“拜拜”,也就是对佛菩萨像虔诚的恭敬作礼之举动,其法是: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无量劫数的父母冤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起礼佛,愿你们以此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注:此种观想礼佛的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若常如此观想礼佛,不仅能超度你所观想的,而且能为自己灭障消灾。即念经、持咒或持佛菩萨圣号时也是一样,不可忽视)。观想后,弯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把)。

(2)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把)。

(3)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把,合共叫“两把半”。这是老名词)。

(4)以头垂叩于两掌中间拜垫上。

(5)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

(6)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

(7)左掌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立起。合掌依然。

(8)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这叫问讯。

以上为一般之礼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莲花部及金刚部”等之合掌与礼拜方法。行者皈依后,自有上师亲传,此处不赘。

念佛(包括持咒等)是没有什么固定形式或某种拘束的,只要恭敬虔诚,心念专一,屋内、屋外(厕所或不洁之处除外),山林、旷野、立念、坐念、大声、小声、有声、无声……无一不可,若能心专意诚的多念,自然会有地藏经所说的:“舍一得万报”的大利益到来(当然不一定是今生),念到无念而念,一心不乱,心之内外都为佛所充满时,就已经达到了禅定的境界了。如能念到连梦中在遭遇各种情况之下,也能把佛号念到脱口而出时,则生西已是毫无疑问了,你的道业也可以说已有成就了,愿共勉之!

忏悔是在佛菩萨圣像前,至心发露自己今生或以往不当的过错,誓不再犯的意思。详细一点说:“忏”是梵语“忏摩kKasamayau”的略称,与我国的“悔过”的上一个字合并,就叫“忏悔”(如今各寺传三坛大戒,登坛所行的忏悔礼拜仍叫“忏摩”,其他时候很少用),意思就是请求容忍我悔罪,让我有改过迁善的机会,并祈求谅恕的意思。也就是检讨自己的得失,陈露先恶,改往修来,求佛菩萨鉴察。有些人除每日功课后常行忏悔之外,有时在得罪了人、触犯了尊亲师长,或做错了事心中感到不平安时,或犯了自己所不知道的过错时,也常在佛菩萨圣像前忏悔。在寺院中,除了以上个人的方式外,另外就是 团体的,逢双日的晚课拜“大忏悔文”。其他如[法华忏]、[梁皇忏]、[观音忏]、[地藏忏]、[金刚经忏]……等,都是为超度亡魂用的,个人也有拜的,但不多。

“念珠”,有人叫“数珠”,也有人叫“佛珠”,它是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用以计数和束心的工具。

念珠,梵名叫做“钵塞莫”。木槵子经说:“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灭烦恼报障者,当贯(串)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弥陀、达摩、僧伽名,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满一百万遍者,常得断百八结业,而得无上之胜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盘“。

念珠的粒数,按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1080粒(这种念珠,因太长,或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念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下品为27粒。另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共9种。

念珠的粒数各有其含义:1080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而成为1080粒;108粒的,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种境界,与修证同)之54位;42粒的,乃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是表示声闻之27贤圣;21粒的,是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生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说的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携带方便,分108数的1/3或1/6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其他深意。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据[数珠功德经]的记载是这样的:

铁者:5倍;

赤铜者:10倍;

珍珠珊瑚者:百倍;

木槵子者(又名“无患子”,可能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邪之功用故也):千倍;

莲子者:万倍;

帝释青子者:百万倍;(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无数倍。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为:

香木者:1分;

𨱎石(黄铜)、铜铁者:2分;

水精、珍珠者:1分;

莲子、金刚子者:2分;

诸宝及菩提子者:无数分。

另外,如[瑜伽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对念珠之功德均有记载。总而言之,所说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胜和最大,这是佛教中,无论出家在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者,都喜欢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唯凤眼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经加持后,也有以一当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们,如要使用念珠,最好还是用菩提子,即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长道业也。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轮到母珠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佛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拇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馀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经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我以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什么是回向” ?你可以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课后大众或个人的回向?你可见过佛教发心善信所因的各种书刊的后面,每一本都有回向偈或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善业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们自己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果,回向菩提。[大乘义章九(卷)]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标),故名回向”。往生论下卷说:“回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第七卷说:“众生无善,我有善失,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音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由于回向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向众生与菩提。

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的后面,易行品弥陀章赞弥陀偈、起信论……等之后面课诵本早晚课诵后,各种经典完了时,都有回向,古德们和今天先进大德们发心所印的书刊之后,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回向偈或回向文。

回向,也就是发愿,所有大德们的回向文中,以云栖宏大师的回向文最长也最完善,大德们不妨找来参考参考。所以,无论是念了经、持了咒、拜了忏或持了佛菩萨的圣号,或做了什么慈善好事之后,都要赶快回向。这比我们在世间积蓄财宝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受惠无穷,千万不可疏忽放弃。

不过要注意:若仅为个人的福德回向,所得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必需为十方法界所有众生着想,这样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佛门里的规矩

这一篇我们所要谈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家修学佛法的居士们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门里有很多规矩,所谓规矩,是一种定下的准绳。俗话说:“规矩能成方圆”。那就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规定的标准,循着这个规定的标准,那才能塑成一个完美的形体来;如果把规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们把规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门里来,那么佛弟子就没有违规毁矩的了。

大凡各种宗教里,都有他们的规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谓佛门里的规矩,是指佛教里无论修学哪一宗派,共同约守的一个清规,虽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来的。这个规矩,是不同于世俗的,是严肃的,恭谨的,如法的,而达到自律。这里所谈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规矩;好比禅宗、律宗、密宗,尚有其个别的规矩。就不在这里赘述。

(一)规矩的基本要素

哪些是规矩的基本要素?第一,恭敬的(意)。第二,庄严的(身)。第三,谨慎的(口)。这三者表示了身口意的清净,它可以摄心一处,自然而然可以循规蹈矩,使佛门更能令众生崇敬与归向。

第一, 恭敬的——就是说一切思维言行与身、口、意三业,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而自然生起对三宝——佛、法、僧——的无上崇敬与仰慕,也就是说在佛门的一切一切不能离开恭敬心,舍开恭敬心,便不能有所利益,那么佛门的规矩,就是以恭敬心为起码的条件,在在处处都对三宝五体投地的礼拜、歌颂、忆念与追随。

第二, 第二,庄严的——佛门内的佛像、寺院、经典、法器、僧伽,乃至一草一木,莫不是庄严的,庄严着无上的菩提。这一切都时刻在无语的开示着我们,只是我们没有用庄严心态去观察、去觉得,往往忽略了庄严给予人们的启示。在佛门里,您不去庄严自己的心,如何能体会庄严的道场?您更不用庄严道场的心,您又如何能庄严自性的佛陀呢?佛法是不舍离庄严的,舍离了庄严,那与污秽的世俗又有何两样呢?

第三,谨慎的——指对言语和行为而说,这道出身教与言教的无形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时常将恭敬与庄严的心,处处表现出佛弟子不同于凡夫俗子庸浮散乱,时时为凡夫俗子的表率,经常由身教中去启示人生宇宙的真理,叫别人一看,也可以皈向佛陀座下。所以佛门中的规矩,有了这个因素在,自然使它产生了自他二利的功效。

1、 佛像——凡佛弟子见佛像必须恭敬、礼拜、供养、护持,虽然是木雕、纸印、泥塑,应观做等同真佛,所以不论佛像在任何地方都应如是,不可分别像之好坏、大小、寺院或家庭,如是作观,福不唐捐。凡“买”或“要”佛像时,一律要说“请”,不能说“买”或“要”,附带说明:佛经、佛具、香花,如用钱买,或向他人要,也应一律说“请”,此是恭敬心。

2、 有的佛像是纸印的,日久欠净,或有破损,实不能再供,应于佛像前言明另请新像再供,此旧纸佛像可恭敬焚化,切不可任意撕毁弃置,如是所做,即如出佛身血,罪堕无间;另木刻泥塑之像,如有损毁失修,佛弟子应护持圣像,发心修补,金漆剥落,当发心再贴金刷漆;因众生礼佛,即能成佛故,可知佛像可度众生,常令相好光明,令众生起欢喜赞叹心。尚有金银、玛瑙、玉、翡翠等制佛菩萨圣像,不可毁坏,改做其他装饰物品,如是所作,则获重罪。有人制香,香上有观世音菩萨纹形,焚香时显现菩萨形状,香熄之后,圣相塌毁;又有人以蜡烛做成观世音菩萨形状,上有灯蕊,以火燃化,烛燃相毁;以上两则,殊大不敬,商买之人,被财货所迷,不知所造无边重业。又有用佛像作为商标者,众生不察,难免任意丢弃,实非所宜,皆不知佛陀伟大,众生滥用胡为,皆失谦恭,罪报难逃。

若画佛像,要用好笔、好墨、好纸。若绣佛像,要用好针、好线、好布。若印佛像,要用光泽好纸、形色清晰、印刷精美。若雕佛像,以金、银、铜、玉、翡翠及诸般宝石,或檀香、沉香等上木、瓷釉上料,印刷雕塑诸佛菩萨圣像,应沐浴斋戒,燃香谨制,摄心一处,不令分心,感应道交,可获不可思议功德。

配身小佛像之挂链及配汽车之挂像,有欠恭谨,然作方便,未尝不可。若存恭敬,尚可获福,如有亵渎,仍自获罪。所以配身小佛像不可当做装饰品,那根本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态度,而应有虔诚祈求加被护身一切吉祥想。

还有一种卡片印的佛菩萨圣像,可以带在上衣口袋。这种卡式小佛像,是为了个人在旅行、在作客、在单宿舍时,做功课取出供养礼拜,乃便所需。有人也兼用为护身平安之用,原无不可,但也以存恭敬心,难遭遇想。此种小佛像,只宜放上衣口袋,如放裤子口袋,即为不敬,利而未获,过咎先至。

再有,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将佛像当做艺术品做摆设陈列欣赏,或与其他物品杂陈并列,皆非正因。如能劝化他人勿做艺术品欣赏,而应恭敬、礼拜、供养,则为利他觉他的菩萨行了。佛教徒见到佛像,无论大小及任何形式,必须要恭敬、礼拜、供养,福德无量。

此外,有见到每一佛者,皆应恭敬,如[地藏经]中有“称佛名号品”,又如[千佛名经]及[万佛名宝忏]中所载名号皆由世尊金口宣说。一一佛名皆常恭敬、礼拜、供养,功不唐捐。

最后要知道的是迎请佛像时,无论是铜的、木的、瓷的、纸的,一概以难遭遇想,恭敬捧迎,不可轻率从事,佛像用双手捧于胸前,切记不可反复在腿上,不可像包东西一样,用手一提。请纸像最易犯过失,把佛像拿着垂向膝下,或夹在腋下,如是种种不敬之过,看来没有什么,其实不知不觉中已获罪过。凡诸佛像,那必须视同报身、化身佛一样的尊敬,此种功德又岂是凡夫俗子的我们所可揣摩到的呢?

J. 如何求佛菩萨才会灵验

净空法师---求佛菩萨为什么不灵?“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不到是因为你有业障,你业障消除没有不感应。可是一定是如理如法的去求,你用贪、嗔、痴求,佛菩萨不会增长你的贪、嗔、痴。佛菩萨不会帮助你造恶业。你果然是行善,是为众生,佛菩萨感应道交。为自己不可能,绝对没有感应。为自己如果有感应那是邪魔,魔促成你的欲,魔帮助你做坏事。佛菩萨不会帮助人做坏事,只给你善缘不会给你恶缘。由此可知,凡是助长我们欲望,助长贪、嗔、痴,自己要有高度警觉——恶缘,不是善缘。

供佛,记住要用自己的财物。用别人的财物来修福——错了,自己一点都得不到。一定要用自己的,不能用别人的。有的人到佛菩萨面前大修供养,求发财,求升官。跟佛菩萨许愿:“我要是升了官,发了财,我再来还愿,再来给你大供养。”跟佛菩萨谈条件——贿赂,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这种供养不但没有福,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保佑我发财,我发一百万,我一定拿一万来供养你。”佛菩萨哪有那么傻,让你占九十九万的便宜,哪有这个道理?你把佛菩萨看作什么人?所以这样的供养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要看到人来修供养——好事情,不见得是好事情。你要去打听打听他的动机是什么?你才晓得他是福还是祸。那个供养,又得不到升官,也发不了财,回过头来就怨恨佛菩萨,“这个佛菩萨不灵,我去供养,他没有保佑我发财……”,就怨恨,再毁谤三宝,那个罪业就越造越重。

有一位法师,这位法师现在也不在了,过世了。生前他常听我讲经,有一天他问我,他说:“净空法师,你常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非常怀疑。”我说:“你为什么怀疑?”他说:“我向地藏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来。”这是台湾的德融法师。我就问他:“请问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众?住多少人啊?”他说就他一个人。我就跟他讲,“没有必要啊!我是地藏菩萨也不给你。为什么?你一个人嘛,一个人没有需要啊,为大众,这个求是对的;为个人享受是错误的。”

你对这个修法有怀疑,不能够以真诚心去修,那感应就很难达到。如果你深信不疑,真诚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应。世间一般人遇到灾难,纵然读到这个经,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萨保佑他,也未必能济事,未必能够真的有效果,什么道理?没有做到至心。

现在有人求而不得感应,都是精诚不足。精是专,专一;诚是诚敬。还有一些人读了这个经,没有能够圆解,心量很窄小,只是在佛菩萨面前诚心诚意来求,处事待人接物就不诚实。能不能求到?求不到。诸位要晓得,一诚一切诚,它是性德,你这样才能消业障。在佛菩萨形象面前露一点诚心,离开佛菩萨形象,跟大众接触之下,恶念又起来,烦恼习气又现行,没有用处。

现在有许多人说,念《地藏经》,也依照《地藏经》里面所讲的去修行,但是得不到果报,于是谤佛、谤法,说《地藏经》不灵。他没有晓得,他自己错解如来真实义,不是经不灵。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没有达到“善”的标准,没有人想到。善的标准是什么?“净业三福”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世间善人的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你做到了,你是世间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础上,你连这个标准都做不到,你学佛是佛门外的学佛,没有入门。

阅读全文

与如何向菩萨问讯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鱼石脂软膏的使用方法 浏览:524
苹果手机的通知声音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67
七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计算方法 浏览:577
sbs包管子简单方法 浏览:82
鱼贝类品质评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836
水泵灌注桩施工方法视频 浏览:798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浏览:133
醋鹅子做醋方法步骤 浏览:53
召唤电脑灵魂的方法 浏览:114
马拉松训练方法讲解 浏览:42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 浏览:416
情感渗透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749
用牛尿洗头的正确方法 浏览:894
抓羽毛球拍子正确方法 浏览:766
三星显示器感应开关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38
吸入硝酸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618
如何撩帅哥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768
小型投资者最佳方法 浏览:500
国内罗西尼自动手表如何调试方法 浏览:786
装修支线的连接方法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