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太极拳打卡训练方法

太极拳打卡训练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0 12:18:56

① 练习太极功夫有哪些比较好的方式

因为普及的太极拳已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普及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获得健康的身体,其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练太极拳追求技击实战能力的是少数人,而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真正的实战能力培养的内容存在于各派传统太极拳中。当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经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失传殆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东西失传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视技击实战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内容失传,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传统武术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太极拳传人中的少数人而已。
一、基本功的训练;
二、套路的练习;
三、桩功的练习(如:八卦九宫桩,太极十三桩等);
四、内功的修炼(要想成为实战高手,内功也是重要的一环,能够直接运用到实战当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惊人,因为此功不能滥传,所以就不多说了。);
五、辅助功法的练习(如太极球的练习方法,可以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圆活,也能练出各种劲力。);
六、各种推手的练习;
七、实战训练;
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盘架子不要一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比如“八门手法”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复练习,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此外,你还要学习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掌握了这些,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练,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坚持不下来的。另外呢,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开始,你可能坚持不下来,练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体能特别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功夫就会不断进步,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在太极拳练习中,阴阳就是蓄与发,是开与合,是呼与吸,是左与右,是柔与刚,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明白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偏沉,拳经云:“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阴阳,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辅助功法的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单练讲“单练四要”,“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单练者,乃一人独练者也,独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理,合而言之,单练四要也。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千万不要贪多,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重要的是纯熟。正确的练法是,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否则,你看似学的很快,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一个套路纯熟了,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手诀有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这就是外五行。此外还有“内五行”,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练艺不明手诀,犹如暗室无灯,虽苦练一生,亦难成功。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单练功夫到了这时,仍然不能用于实战,必须要经过双练,由老师来给弟子讲明尺寸分毫,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也就是双练。不断地进行体验,总结。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经过这种练习后,才能具备实战能力。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而是外人所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进行实战,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过是小成的功夫。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非常灵敏。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如果说小成是“懂劲”,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这一步,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路子必须要选对,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而且还要下苦功夫,不但练功夫时刻苦,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
武术的实战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靠先天的灵敏来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对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来对付,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而你也会随之变化,但你总能克制对方,甚至对方偷袭你,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而你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这些东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对头,都能练出来的。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没有基本功,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动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二是因为方法不对,拳理不明白。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前面的那个“无”,是什么也没有,你没练当然就没有,你就要通过苦练,练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后面的那个“无”,是你功夫的升华,你的拳法、手法纯熟了,运用自如了,你就“懂劲”了,可以实战了,进一步练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练出来了,你就接近“神明”了。这就是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功夫练到了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靠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靠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始的。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
再说说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推手”多种,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太极拳的“听劲”,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推手训练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伤人,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比试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而专门练推手,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所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太极拳培养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法。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吊起来来击打,这样练习日久,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环状,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吊起来,用手指来点,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不动。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总之,借助于器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绠绳功夫,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你会十分的圆活,能掌握多种劲法。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
太极拳的运作包含着很多技巧和功夫,太极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这就是“功夫”,对方来的劲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劲力,利用手臂的滚动,腰胯和周身关节的协调,很容易化掉对方很大的劲力。这是不难掌握的。推手是包含着技巧的功夫,因为推手是需要“听劲”、“化劲”、“发劲”的。这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掌握的了。为什么有的太极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绵里藏针?因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弄明白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区别及关联,凡是技巧要尽快掌握,尽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极拳高手打人时,一掌将人打出丈外,观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极拳者就会认为,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个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远,这不是功夫是什么呢?可是在我看来,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并不难。因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会动的,其次人的身体是有弹性的,再次人是会呼吸的,这三条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动起来,就会给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机会,就是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我打个比方来说,对方一拳向你打来,你可以化掉、或闪开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时,你的劲可以随着进去,这就叫“随劲”,你随着进去了,对方就会被你一下子击飞出去。这是对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对方不动,你也可以借他的力来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体上一按,随之一抖,他的身体本身就有弹性,你利用的是对方身体的反弹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将对方打出去一丈多远。这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对手总是要呼吸的,当对手吸气时,正是你的劲进入他身体内部的“机”。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劲”,劲多种多样,就象有频率似的,有长、短、断、续,刚、柔的区别,但主要分刚柔两类,刚劲属阳,柔劲属阴,所属经络也不同。往细里分,刚劲有很多种,柔劲也是多种。讲究“八刚十二柔”主要二十种劲法,八种刚劲为:“反弓”、“箭督”、“风猛”、“炮燃”、“雷震”、“电闪”、“山峙”、“刚硬”;十二种柔劲为:“轮转”、“球滚”、“胶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绵软”、“针尖柔”、“箩底丝缠”、“箩中蹦豆”。举例谈一下劲力的不同:比如刚劲中的“反弓”,其实就是抖劲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断开,弓臂反弹所发出的那种抖劲。所谓“箭督”劲,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时一瞬间的那种穿透劲。“风猛”劲,是一种长劲,其劲长而猛也,犹如一股大风。雷震劲,就是一种震动劲,“电闪”劲,就是一种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劲力特点是快。
柔劲中的针尖柔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劲力,练成之后,手指尖轻轻一触对手的身体,其劲力犹如涓涓细流,传入对手体内,对手会感觉顿时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滚劲是一种圆活劲,磁吸劲如同磁石见铁的那种吸引劲,这里就不一一解释各种柔劲了。太极拳劲法很多,并不局限于“八刚十二柔”这二十种劲力,但是主要强调练成这二十种劲力。当你练成了这二十种劲力时,你的太极拳功夫已经完全可以应付实战的一般需要了。
当然了,你打随劲也要将劲力发整,这样才会有威力。但是,把劲练整了并不容易,需要练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协调,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劲本身也是功夫。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你一掌击出去,打在对方身上,对方身体看似没有动,可是对方的内脏却能受伤,这就需要相当的功力了。

② 怎么练好太极拳

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第一个进步阶梯: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第二个进步阶梯:

内外相合

着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进步阶梯: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

第四个进步阶梯:

融进内功

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来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第五个进步阶梯:

内在充实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特别是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里像是充满内气的气球,充实饱满;好象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自然轻松,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成为混元整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答案补充 第六个进步阶梯:
过河扔船
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学会24式,学42式、48式、88式等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却不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拳架研习熟练后,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为学日益,初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入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了。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答案补充 第七个进步阶梯:

自然无为

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这个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这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此时,太极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

③ 练太极的方法和注意要点有哪些

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运动太极拳有助于缓解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帮助患者康复。因为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

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三、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练习。

④ 怎样练习太极

太极拳动作轻灵、缓慢,是非常适合老年人锻炼的运动,老年人适当的练习太极拳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舒筋活络的作用。不过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如果练习不当,容易造成膝关节损伤,出现膝关节疼痛,所以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时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预防膝关节损伤。那么老年人练习太极拳时有哪些主要注意的?

1.做好准备活动

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时要做好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减少肌肉、韧带的粘滞性,增加肌肉弹性,同时也促进关节囊分泌更多的滑液,减小关节的摩擦,使关节更灵活,从而可以预防关节和韧带损伤。老年人在进行太极拳练习之前的准备活动,应该从腿部练习开始,比如像慢跑、压腿、踢腿等,动作要轻柔缓慢,踢腿要先慢后快。

2.正确姿势练习

很多老年人练习太极拳没有进行系统训练,在练习太极拳时缺乏必要的协调能力,不能够很好掌握技术动作。错误的动作会使关节活动轨迹异常,关节软骨受到的压力增大,加速磨损。关节软骨是关节的保护垫,关节软骨磨损就会失去对关节的保护作用,关节骨两端发生硬性摩擦,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关节肿胀、疼痛。所以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要加强基本动作姿势学习,按规矩练习,不要随意比划。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对镜练习”来纠正错误姿势。

3.合理安排强度

太极拳的标志动作是马步蹲裆,当膝盖弯曲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为体重的4~6倍。如果膝关节长期处于负重状态,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引起膝关节疼痛。所以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时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练拳时身体起伏不宜过大, 蹲起不宜过深、过频繁,以免引发膝关节损伤。

4.加强营养补充

对于经常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加强关节营养的补充也很重要,比如氨糖。氨糖是形成关节软骨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软骨基质和关节液的成分,可以促进关节软骨修复与再生;

⑤ 太极拳怎么练

先练杨氏24式,再练陈氏56式
注意:
一 头部要领

1. 头要正直,不准低头仰面,左右歪斜,更不许摇头晃脑.陈鑫曰:“练拳自始至终顶劲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者无所附攀,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顶劲,既百会穴轻轻上提之意,这样可使头部自然正直.牵领周身.
2. 面部表情庄重平和,自然放松,不得紧张或抖擞精神.更不能在发劲时瞪眼或咬牙切齿.
3. 二目平视,意向何方,眼神先去,随后手、身、步同时而去,眼神要随主要手足运动,不要死盯一手一足眼要统领全局,兼顾左右.
4. 口唇轻闭,齿要轻合,舌尖微顶上颚,连接任督二脉,可增加口腔津液,即能润喉,咽下又可利于胃肠消化.
5. 用鼻自然呼吸,如感觉不通畅,可微开口徐除呼吸.
6. 下颌微收.两耳静听身后,头脑空灵,不含杂念.

二上肢要领

1. 肩,松肩沉肘是陈氏拳重要要领之一.松肩,即用意识放松两肩,肩能松才会有下坠之感,会自然沉下,久之,肩关节既会圆转自如,使腰脊之劲传达于手指.肩不但要松,还要有微合之意,这样有助于含胸,练拳时两肩要齐平,不能前后摇膀,以防破坏立身中正.“松肩坠肘”还要注意不要将肘紧贴肋部,防碍肩关节的灵活牲,腋下应保持一拳的空隙.
2. 肘,肘始终要微曲下沉,勿直.它是上肢第二道防线.肘贵沉,但沉肘不可贴肋,动作定势时,肘尖要与膝关节上下呼应相对,将劲合住.
3. 手腕,手腕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大.练拳时腕要松沉,并要求“坐腕”,运转时要柔和并有韧性,掤劲不丢,勿“荡腕”(飘荡之意),腕软弱无力,易被采、拿,但腕也不能硬,硬则滞,滞则僵,僵则感觉不灵易被对方所制.
4. 掌,陈家沟太极拳套路中以掌为主.掌型要求五指自然靠拢舒松,大指与食指间间微有空隙,掌型如瓦,故曰“瓦棱掌”.顺缠为小指领劲拇指合,逆缠为大指领劲小指开,指尖既不能用力后翘,也不能过于弯曲前合,掌心要虚.握拳要松.
5. 拳,四指并拢,卷曲掌心,拇指曲贴手中指中段,拳不得握得太紧,当拳发出到达终点的瞬间骤然握紧,后立刻松握.
6. 勾,五指自然撮拢,通常为曲掌变勾,起刁、拿作用.

三躯干部要领

1. 胸,陈家沟太极拳采用腹式逆呼吸方式,上下鼓荡,含胸蹋腰是保证这一方式的重要要领,含胸即两肩微合,不凸不凹,胸部感觉宽舒,呼吸顺畅.腰要竖直下蹋,胸腰折叠运化在技击中起到很大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
2. 腹,腹要松沉,下腹为丹田之所,也是蓄气之源,练拳时腹部随动作开合,呼吸鼓荡,逐渐小腹充实圆满.似打足气的皮球.富有弹性,日久会感觉到腹内有种能量随意旋转.
3. 腰,腰是躯干转动的中轴,对拳术招势起到牵领作用,通过旋腰转脊推动劲力运行,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要求腰轴要竖直、稳定、圆活.勿倾倒,歪邪,软散,练柔劲要活腰,练发劲要拧腰,练合劲要蹋腰.
4. 臀,练拳时臀要收进,称“收臀”,收臀提肛能使气团聚小腹,使躯干保持中正,决不可翘臀、突臀,技击中臀部可用来攻击对方腰、胯等部位.

四下肢部要领

1. 裆,会阴部(两便之间)称作裆,陈家沟太极拳要求裆贵圆、虚,避免尖裆或夹裆.要圆裆先要松裆,胯根里收,两膝微向内扣,会阴虚虚上提,裆部才会转动灵活.腰胯松沉,臀微内收,裆劲自足,足底自然生力,桩步自然稳固.
2. 胯,胯关节要求松开,胯松开腰腿的动作才会灵活协调.“腹沟”(前侧腹与大腿根部)要凹进,不得挺直成“人字”胯,影响胯关节的灵动及内气的下沉,胯关节僵硬腰腿就很难相随.
3. 膝,下肢腿部支撑全身重量,膝关节负担量最大.因此,膝关节必须有力、灵活.练拳时膝关节根据腰胯顺逆运转变换虚实,定势时两膝微向里扣,合往裆劲.弓步时弓腿(实腿)膝关节不可超过足尖,以免失去平衡.,另一腿(虚腿)膝关节微曲,不可挺直.膝关节后“委中穴莫软”.指要有力,但不僵硬.
4. 足,足是根基,根基不稳身法必乱,所以足要稳固,又要灵活,涌泉穴要虚,弓步时足尖稍内扣,两足运行时要分虚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样才能步履沉稳, 出足轻灵.练功开步时,足跟贴地面轻轻铲出,足指微上翘,如履薄冰,进退转换时足划弧线.

上述简要介绍了陈家沟太极拳的修炼规矩与要领,初学者要认真揣摩,细心领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修炼太极功夫是一项细致入微的人体再塑过程,只有入规矩,才能出规矩,渐至随心所欲,心意事成,即拳论云“动即是法,不在外面.”

⑥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有位明师教你,你才能练会太极拳。其次,做好练拳之前的热身运动(活动);之后练太极拳的基本功;然后练拳(拳架),动作正确、规范,在太极拳的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指导下去练拳(拳架);保证每天4个小时以上时间,几十遍的去练拳架。

【基本方法】
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节奏而形成的),这是作为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⑦ 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练习太极拳需要注意的事项:

1、太极拳训练方法

1) 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 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 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2、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1)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

2)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3)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4)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

5)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6) 练习太极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同时,在练习时应多加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习和不断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7)太极拳打卡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

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

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⑧ 怎样练太极拳

怎样练好太极拳 ----摘自《武林》
第一阶段
1. 轻。拳论说:"一举动,周身都要轻灵。"初学者虽不容易做到轻灵,但逐步从轻字入手,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练好轻动作就为以后练功打下基础。一则可以在动作的轻重上减少注意力;二则在兼练沉着功夫时也不致抖动而事半功倍;三则练松静功时要靠轻功作基础才能练好。
2. 慢。太极拳的动作应比一般拳术慢,尤其在初学阶段,更须刻意求慢。这样的练法,一则可避免动作草率而影响姿势的正确;二则初练时先养成慢练的习惯,自后越练越灵活,仍可在动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
3. 圆。太极拳裏,每个动作都是走圆弧线。在路线上,即使是一个很细小的动作,都应保持固有的弧线。练功在动静转换、相互回圈中,都是以圆弧动作为阶梯的。
4. 匀。练拳时,不论速度快慢,都应保持相应恒定的速度去完成整个动作过程。方法是,每次出手,应把动作过程看作是无数个"点"相接,不要只把它看作只有起止两个点。这样就能使动作无形中有按"点"运气的意味。久练之后,动作自然能在任何速度下都不会失去应有的匀速了,也能避免浮滑的毛病。

第二阶段
1. 灵活。上阶段的要求是端正匀称,本阶段的要求是轻灵圆活。灵活应从动作的形象上去寻求,初学者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如果原来的架子练得够开展,这时应酌量收小一些,使之与紧凑的要求相配合。
②速度上不必再刻意求慢,应当使手的动作比较自由,或者稍稍放快一些。
③打拳时,不要只动四肢,不动腰部。须知腰是全身的主宰,只有腰部轻松灵活,才能控制全身各部。
2. 松静。即全身放松毫无牵挂的意思。只要精神不紧张,自然能把肌肉放松。练习的方法是:首先情绪上做到"纯任自然";其次不但要松肩、松腰,全身处处都应放松,使之互相配合。
3. 完整。这就是说,动作形象要完整一体。"有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外形和意识尽可能做到协调,手脚同起同止,互相照应。
4.连贯。即连续不断的意思。配合圆动作进行,即所谓一环连一环。但速度上要求加以控制,否则就会过于圆活,而流于漂浮。

⑨ 怎样练太极拳

【基本方法】初学者应跟从老师学习, 否则以下一些基本要求便不知做对没有.
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节奏而形成的),这是作为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⑩ 如何练好太极拳

【基本方法】
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节奏而形成的),这是作为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功能】
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内家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练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阅读全文

与太极拳打卡训练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踢腿减肥最有效方法 浏览:764
花王泡沫染发使用方法 浏览:91
有什么方法杀蛐蛐 浏览:832
异步电机轻载震荡抑制方法研究 浏览:476
学习技能计算方法 浏览:503
触点插座开关安装方法 浏览:118
植物接种方法一般分为什么和什么 浏览:111
大众车钥匙使用方法 浏览:910
平衡核心力的训练方法 浏览:380
底盘悬挂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浏览:917
如何记叙自己的方法 浏览:257
手机扁平化解锁方法 浏览:716
常用细胞克隆化方法 浏览:893
检测毛囊需要用哪些检查方法 浏览:301
如何学习好日语的方法 浏览:86
食盐除了食用还有什么方法 浏览:182
二苯胺鉴定最简单方法 浏览:65
win10系统界面大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20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有效治疗方法 浏览:868
福建金刚板安装方法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