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修辞手法中的“比拟”是什么意思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1)比拟又可以叫做什么的说明方法扩展阅读:
比拟的作用
1、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2、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比拟的构成
1、感情性格的转嫁,把人的感情性格转用于物上。
2、动作,行为的转嫁。有两种情况:由人到物的转嫁和由物到人的转嫁。
3、呼唤的转嫁,把适应于人的呼唤转用于物上。
4、称谓的转嫁,把适用于人的称谓转用于物上。
5、人称的转嫁,用指代人的代词指物。
B. 拟人在说明方法中叫什么
比拟。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拟人句的好处:
拟人句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童话是想象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句话出现比喻词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比喻句,不是拟人句了。总之,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它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C. 比拟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原词】比拟
【释义】
指的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格),是将人当作物、将物当作人,或将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作为一种修辞格,比拟又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将物当作人来写。拟物又有两种,一种是将人当作物来写;一种是将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D.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一、两者修辞手法不同:
1、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写。
2、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拟举例,
举例:小鸟在树上唱歌,这理就是把小鸟(动物)拟人。
比喻举例:
举例: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这理是把人比喻成像一只受伤的小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1、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2、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比喻举例: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
比拟举例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4)比拟又可以叫做什么的说明方法扩展阅读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
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共计63种。
E. 请问什么叫做比拟手法
借助想象力,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前者称为“拟人”,后者称为“拟物”。
比拟与比喻的分别
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拟却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人与物融合的写法。
例句一
春天花儿(本体)盛放,好像美丽的小姑娘(喻体)。
* 有本体、有喻体,所以这一句是比喻。
例句二
花儿含羞答答的垂下头来。
F. 比拟是什么,并举例哦
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例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分析:在这段话,作者把波浪比作人,像人一样会”歌唱“,如此拟人,使午画面上的这些自然景物,栩栩如生,生动活泼,使得作者的情感在特定环境中的满腔情怀形象化了。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例句: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而是认得上乘法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分析:翅膀是属于鸟类的。作者却赋予维吾尔族姑娘以翅膀,并热情地讴歌:维吾尔族女拖拉机手驾驶铁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地飞驰。在这段话里,作者把人拟为了物。
(6)比拟又可以叫做什么的说明方法扩展阅读:
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喻
比拟和比喻人们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如下:
1、意思不同
比喻是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比如“战士像青松一样挺拔”这个比喻句,就把“战士”挺拔的身形比喻成挺拔的青松,借青松展现战士的英姿。
而比拟则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比如说“小溪大声的呼唤母亲。”小溪不可能像人一样,而是将小溪直接模拟成一个思念母亲的游子来写。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比喻和比拟是有差异的。
2、两种手段的形式构成上也有不同。
比喻句一般都是由涵盖了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例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宗璞<< 紫藤萝瀑布>>)一句,本体是“盛开的花”,喻体是“张满的帆”,喻词是“像”,三者构成了比喻句的基本形式结构,而且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
比拟却不同,例如“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一句,拟体完全在句中没有出现,仅仅把“春风”的吹拂拟人化来写作,描绘出它温柔的特征。
3、从两者的侧重来看截然不同。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 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G. 比拟是什么手法
比拟 (又名比体):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作用:1.增添特有的情味。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3.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网络链接:http://ke..com/link?url=_G0nyTh6u5kUNHo_wLsR5gyePoZXJzBfDsPK81py47Ga#5
H. 说明方法有哪些
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假设。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的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真实性,周密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8)比拟又可以叫做什么的说明方法扩展阅读:
说明文三要素:
1、内容的严密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I. 比拟和比喻、拟人有什么区别
一、性质不同
1、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2、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3、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二、作用不同
1、比拟: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2、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3、拟人: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三、特点不同
1、比拟: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2、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3、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J. 修辞手法有哪些,说明方法有哪些
一、比喻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3对事物进行比喻:
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二、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1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种类:
(1)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2)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五、对偶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作用:使文章整齐匀称,有高度的概括性,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1)正对 (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反对 (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干坤。
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3)串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六、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2)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七、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1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2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九、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