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析一个具体建筑 一般从那几个方面分析
建筑的三要素是、坚固、实用、美观。
由此衍生出三大专业;结构、建筑设计、建筑景观 。
所以要从这三方面来谈,具体有以下:
1、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总平面、场地设计)。
2、建筑单体设计(各层平面功能分布、建筑立面风格设计等)。
3、建筑的交通系统(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
4、建筑景观分析(包括室内装饰设计、建筑外围的景观设计)。
5、建筑的结构体系(承重体系、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等)。
建筑设计之前的场地现状分析:
1.场地分析。
在作品集项目的前期调研中,第一步要做的往往就是场地分析,这也是整个项目前期调研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场地分析的整个过程,就是对项目地点物理、社会特征的评估,以此发现当下环境中的现有问题,从而在未来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增强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寻找到一个最恰当也最适宜的解决方案(要点3)。
换句话说场地调研就是 建筑设计的逻辑构建的初步过程,对场地的具体分析,能帮助建筑师确定建筑物的位置、方向、 形式以及 不同空间的差异性和重要性。
而这些元素也会影响着建筑结构的选择可持续性、建筑材料以及最终采用的建筑流线等,只有在这些元素的综合考量之下才能最终发展出一个“因地制宜”的最佳设计。
2.囊括信息。
在发现了场地问题之后,很多人常带不知道如何解决, 甚至完全不清楚应谈是体研哪些间题股来说,场地分析的数据可以分为两大类:硬性物理数据、人体感官类数据。
所谓硬性数据,主要包括场地边界,场地区域,公用设施位置,轮廓,尺寸,场地特征,气候,法律信息等(要点4), 这也是在早期现场调查中需要重点查看的第一步数据信息。
而人体感官类数据即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某种程度上,这会影响着建筑的材料选择、空间处理、功能排布等等。通过以上数据的归纳总结,才能在项目设计中器找更系统的方式进行设计。
3.筛选、提炼与深化。
通过对场地的具体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大家对于项目场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根据已经选定的项目主题与观点,对场地数据进行筛选与提炼。
比如,有的学生作品是设计一个旅游采摘园,那么在场地分析的数据中,应该重点注意的信息有人流、入口,距离交通具的距离,如何到达场地,周围人群年龄阶段,周围作物生长情况,花期,乡寸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想要接着设计理念继续发展,就会产生许多的分支。
如果主题是为了带动城乡发展,吸引城市人口,那么就需要针对调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点目标群体的喜好和出行时间等展开具体调查。
如果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自然放松的环境就需要考虑每个重 点地区给人的不同感受,风的流向,流速,植被的选择,噪音和温度。
4、常见的调研基本信息。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每一个项目场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看某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环境关系等待看大家去发现,但在这其中,也并没有一些共性可寻以下,是康石石为大家列举的一些常见的调研基本信息,大家可根据具体的场地分析灵活运用。
(a)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的建筑行业,表现在建筑设计中。主要考察的周围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般在进行场地分析时,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附近是否有可能产生车辆或者行人交通的强聚集?现有车辆运动模式是什么?主要和次要道路公交线路和站点。
当下的街道照明情况:
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人流进入场地的方向,在进行分析时,可以对不同交通工具进入场地的点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入或路过场地的时间,方式等展开独立分析,从而为以后的功能主次、空间分布提供定的参考价值(要点6) 。
同时,大家还需要对附近的现有和拟议建筑用途进行一定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新建建筑会根据荷载不同,对紧邻的建筑下层土壤进行压缩,从而会对周围建筑的地基产生破坏。
具体距离的限定需同时考虑两栋楼的相对高度,太阳光照这一年中的阳光和阴影模式,以及地形和土壤结构注太阳光照在南北半球是相反的)。
( b)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主要包括山谷、山脊、 科坡等的地形,植被、 绿化、灌木和树木、开放空间等。不同的地形,建筑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要点7) 。
比如,钭坡会影响整个建筑在场地里的外观,但也可能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契机,比如设计成个流动或和环境相互交映的建筑。
在建筑设计中,植被应该尽量保留,同时可以融入到设计之中,可以利用植被的自然空间来设计建筑的外部活动空间,植被和地面的相对高度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高度。
另外,如果要把植被引入建筑内部空间,需要考虑地下是否有停车场等限制因素,不同高度的植被需要的土壤厚度也不样。
同时,很多人在设计中会常常忽略现场的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的承载力不同,相同荷载的建筑对于需要的地基类型和深度也会产生影响(要点8)。
❷ 基坑开挖时与相邻建筑基础相邻如何开挖及防护措施措施
1、基坑开挖时与相邻建筑基础相邻的开挖方法:
(1)、两基础均为J-7独立基础,采用间隔分段施工法,并加围护桩支护。
(2)、为了减少对邻近建筑的影响,采取(4000×2400)基坑土方分成4次开挖,3次浇筑,分段施工、围护桩支护。
(3)、尺寸为4000×2400,为了减少施工时对建筑物基础影响,先用木桩或椎108钢管桩(4米长,一头作尖)齐排压入土中,入土深度约3.5m,压入土中的竖向排桩中心间距为300mm,长6000mm,将一排竖向工字钢用20槽钢横向水平连接保持整体性,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
(4)、两侧施工完后,再用20工字钢做水平横(对)撑,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横(对)撑水平间距1200mm,围护支撑施工完后,开始挖土。
2、基坑开挖时与相邻建筑基础相邻的防治措施:
(1)、压密灌浆加固方法:
压密灌浆的加固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浓浆置换和压密土这一方法。
先采用注浆法加固土体,待到土体容重增大后,孔隙比减小后,就会发现土体抗剪强度、压缩模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原先增加几倍到十几倍。
采取此种措施后,建筑物在很短时间内即有所回升,不均匀沉降相对减小,而且房屋原有的斜拉张裂缝和承重墙顶部的横张裂缝均有不同程度的弥合,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一般而言采取的措施顺序如下:
a、加固部位:根据经验,降水影响范围为60m,开挖影响范围约为48m,并且当建筑物的基础在垂直于基坑开挖边缘这一方向上的刚度较弱时,建筑物的水平拉伸将成为建筑物损坏的主要原因,故靠基坑一侧出现多处裂缝,加固土层为杂填土层。
b、加固顺序:从外围开始给杂填土层注浆,深度接近基坑开挖深度。
c、注浆材料: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压力:浅部注浆终压为500一l000kPa,深部终压为1600-2000kPa。
d、扩散半径尺值可根据理论公式计算,有效影响半径工程依据现场灌浆试验结合工程经验确定。
e、注浆孔的布置:注浆孔分两排,第一排垂直孔,第二排倾斜孔,斜孔紧贴建筑物基础施工。
首先施工垂直孔,注入浆液在地层中形成一道垂直幕墙,以阻止地基土土体的侧向变形及斜孔浆液外侧渗流,再通过倾斜注浆孔向地基下层注入浆液,以改善地基土力学性能指标。
f、注浆量及水灰比:根据现场试验,水灰比定为l:l,渗入适量水玻璃(3%);注浆量可由公式推算:Q=1000 。
其中Q是注浆量(L),V是土体积(m3)是土的孔隙率,K是经验系数(0.3-0.5)取0.5,施工中确保每米注入水泥量不小于80kg。
(2)、采取防护措施。
加固固然重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采取一些减少地表沉降的措施更有现实性。
根据实践经验,采取分层分段开挖,地下连续结构等效果比较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基坑施工时间不宜过长,整体施工粗精得力,工程才能够顺利完工。
(3)、确定降水井数量。
降水量的多少势必会对深坑基坑产生分裂等影响,要及时根据各个地层的情况,实施有效的降水方法,以及建立可行的降水井,保证深基坑的稳定性。
(4)、其他预防措施:
正因为影响深基坑的因素各种各样,造成基坑的变形以至于建筑物塌陷,以及周边建筑物开裂等情况,在采取以上三种措施的时候,还要注意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当发现基坑变形的时候,或者出现一些危险情形比如说当时的环境局限性时,就要果断处理,以底板分块施工或者是增加斜支撑等方式来解决这样的矛盾。
即使周边环境不出现过多问题,在深基坑开挖时也要注意及时将主动的土压力降低,可以采取墙后卸土的方式。
一旦周边环境有局限性时,就要用草袋等压在坑内底角的被动区。如果在深基坑开挖的时候。,遇上流砂严重的情况,就要不断地往坑里面填水,以保证安全性。
a、基坑的开挖与土地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若要保证土体的形状以及保证土体的稳定性,就必需要进行适宜的基坑支护设计。
b、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实测数据收集是很重要的工作,它为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及准确的预测分析周边建筑沉降提供了数值依据。
c、影响基坑周边建筑沉降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支护桩布置情况、距基坑距离、时间效应、压密注浆等,基坑支护设计中一定要合理把握,以期达到更好的支护效果。
(2)周边建筑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基坑开挖是设置管井井点降水,以利开挖人员和机械作业及土体装卸运输。
顶层6.0m以内用长臂挖掘机开挖,开挖过程中坑内用小型装载机配合,将远离挖机的土方推至挖机的工作范围内。
基坑开挖包括接触网支柱坑、钢柱基础坑、拉线坑开挖等,根据开挖方式可以分为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
开挖方法
基坑开挖方法因基坑土质不同而不同,根据经验,按路基土质类型,基坑开挖方法有以下几种:
1、硬土类包括土夹石、硬土、砂岩、风化石等,这类土质密实,自结合力强,可采用坑的办法开挖基坑,非雨季人工开挖不会塌方,不需坑壁支撑防护。
2、碎石类包括石夹土、碎石、填方土等,这类土质自结合力不均匀,稳同性较差,适应于挖小坑、局部支撑的方法。
3、流沙、高水位土质类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护圈进行施丁,类似沉井法,采用此法可节省木材,经济、可靠,便于施工。
4、坚石、次坚石类采用控制爆破法。当采用法兰盘支柱时,只需按要求钻孔灌注锚栓。
5、机械开挖基坑是使用机械化操作、利用旋转钻头来开挖基坑,相对于上述传统的人工开挖基坑,机械开挖速度快,规格统一,对路基密实度影响小。机械开挖在土壤中有较大石块或施工机械不便到达时,使用受限。
参考资料
网络-基坑开挖
❸ 如何利用功能分析进行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
如果感觉不知道的太多
就针对具体问题找答案吧
不要求急功近利~
我觉得能照顾到一下就行了
基地同城市道路的关系及其位置对建筑相应的要求。基地同城市道路的关系有三种:
1 、基地面临交*路口。要求建筑具有一定标志性,并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和休息空间。
2 、基地面临主要道路。立面处理最为重要,可入口,停车,但在城市主干道上不宜开入口和停车场,因为会降低车辆行驶速度。
3 、基地面临次要道路。立面处理可稍简化,适合入口停车并宜退让红线较大距离,以使对行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
4 、基地面对着道路。建筑适宜有一定的层次感,通常使用的手段是在建筑上开口。
5 、道路需要疏浚。当道路转折角度过大,视线不便时,需考虑使一部分基地作为舒缓道路的过渡部分,有适当面积的铺地及不遮挡视线的绿化,以满足人行交通。
建筑与周边旧有建筑的关系。
1 、建筑同周围建筑围合成庭院。
2 、建筑遮挡旧有建筑。
3、 透过建筑能看到旧有建筑。
4 、建筑同旧有建筑在高度上或形式处理上的统一或对比。
停车场的设置。
停车场一般应位于城市次要道路边上或L型道路的交*端口。
快速建筑设计的设计过程:内部功能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
内部功能分析
1、功能组成;动静,公私分类;面积方块图;空间的特殊需要;门厅,楼梯间,卫生间的大小,数量,位置;注意是否有面积过大的房间。
2 、根据建筑密度和基地面积估算出一层面积和层数,并在总平面图上确定建筑的主次入口,停车位置和基本流线,并按比例画出建筑的基本布局。
3、功能流线图。
4、层高和结构形式,柱网布局。
外部环境分析
1、城规要求:建筑密度50%,容积率,高度控制,绿化率,入口要求,消防疏散要求,日照间距。
2、地形地貌分析。
平整地形建筑布局可适当灵活扭曲,复杂地形建筑布局宜完整简洁。
十字路口或缺角地形中建筑处理宜为锯齿型或弧型,城市边角料地形中不宜多实际功能。
坡地地貌依据其起坡角度的大小,可采取全埋,半埋,架空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建筑与等高线一般有平行和垂直两种关系;根据落差的大小可选择跌落半层,一层;落差应结合停车场等功能进行有效利用。
临水地貌应注意两点原则:建筑平面舒展,立面轻盈;建筑可适当延伸至水面并与水面产生关系。
3、基地周边环境景观,视线,噪声分析。
4、基地周边原有建筑物的高度,布局,立面及屋顶形式 。
5、基地内部原有绿化,遗址等要素分析。
6、基地所在地的气候和风土传统。
建筑造型分析
1、办公楼与旅馆立面处理外窗较为规律化,可通过窗的设计和突出局部构架使构图活跃。
2、博物馆,展览馆类建筑主要依*天窗采光,故外立面较实,可通过对天窗造型;运用片墙,构架;墙体内陷做洞口处理;具厚重感的体块咬合;墙面突出片墙或凹进做侧窗;墙面做影壁;建筑与水结合等手法进行活跃化。
博物馆,展览馆的用窗常用形式主要有天窗,高窗,侧窗,局部有高角窗处理,由于功能的文化性需要,经常有局部与大片玻璃幕墙对比的运用。
3 、综合体建筑的处理没有固定原则,依据气候,位置,功能的不同可运用墙体,虚构架,廊道,窗等建筑元素进行活跃。
常见问题:
1 、平面中易忘指北针,剖切符号,主次入口,室内外不同地平的标高,房间名称,楼梯指针,
消防楼梯,室外台阶,通高线,上层悬挑的投影虚线,在2层以上平面中若能看见屋顶,要将屋顶打格同室内空间区分开来。有要求时需进行无障碍设计和电梯设计以及停车位设计,室外地砖一般到1500X1500左右。
2 、剖面中易忘画女儿墙,室内外高差,标高,梁线,不宜画阴影和材质表现,可画人表达尺度。
3、总平面中易忘指北针,主入口标识和标层数,宜打阴影,并应与平面图方向一致。(避免理解混乱)
4 、立面处理形式感应较强,多用虚实对比,突出的片墙和框架,隔栅,遮光板,百叶窗以及各式的窗(横竖条窗,大小点窗,方窗圆窗,侧窗,天窗,高窗,玻璃幕)雨蓬等突出。光影关系应强烈,适当辅以绿化,时间充裕时应将建筑外轮廓线加粗,并画出材质(木,砖,石,涂料,铝板,玻璃,混凝土等)
5 、2000M2以下的建筑楼梯间一般不多于4个(特殊需要除外),卫生间不多于3个,楼梯间和卫生间合并设置时位于入口或建筑端部,位于入口时宜与人流进入方向一致,尽量不使楼梯中间平台正对大厅和入口。(视觉效果差)分开设置时常位于主体功能之间,形体上可做凹进处理。
6 、建筑形体布局常用的有一字型,L字型,T字型,十字型,工字型,王字型。设计时按功能灵活使用,比如工字型的一边可扭转或改变形状。
7 、流线宜简洁通畅,景观丰富。
8 、透视图畸变不宜过大造成变形。透视图背景是天故比轴侧图方便绘制。
9 、楼梯间一般3M X 6M左右,卫生间(男女合计)6M X 6M左右,蹲位900X1100,应至少配有公共盥洗室。
10 、单间面积较大时,需考虑独置或置顶以及疏散。
建筑设计手法笔记
建筑设计手法
手法的涵义:建筑形象的构图、建筑形象的气质、以及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形态的和谐性,手法比技巧抽象和有情趣,它贯穿于立意构思到细部处理。
建筑设计手法的基本内容:立意性手法:通过什么素材和手法,表现什么意境和思想。解决心理需求、情态和审美的内涵。如空间的缓冲处理、空间的延伸作用、形态的人情味。布局性手法:将意具体化,把形式转化为形象。如将建筑语言化、符号化,产生众所周知的共识性符号,然后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门窗、檐部、栏杆、踏步等。〔把朦胧、抽象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形象,首先要善于思考,即形象思维,或称视觉思维,心目中的建筑形象,既包括历史和现实的,也包括自己萌发出来的形象。〕单体处理手法:布局完成后要研究具体形象的细节安排,如门窗要考虑比例、高低、大小、前后、明暗、色调,材质。细部处理手法:细部即细小处、局部,室内装饰视距近、对象具体,细部很重要,尤其材质、色泽、转折、过渡、收头更为重要。
建筑造型设计手法实例:古希腊波赛顿神庙(正三角形的稳定)。日本京都人脸住宅(明喻)。美国纽约利华大厦(垂直与水平裙房的比例、高层下端内缩收头、高层顶端的收头)。美国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尖三角隐喻飞机,群体的秩序感、韵律感)。苏州拙政院香洲(仿船坊,由平台、廊亭、外廊、内厅组成,整体比例确当、既分又合、虚实-全虚、半虚、实-处理有序、高低错落)。
几何分析
把建筑抽象为最简单的基本形体,研究其形式关系,这就是几何分析法。是一种从大处着眼的方法。
黄金分割: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比2/1,以短边长截钭边,钭边剩下长度截长直角边,交点两侧比为黄金比。此比构成的矩形最和谐。
古典主义三段式:檐部、柱廊、基座之比为1/3/2。
几何分析实例:北京故宫太和殿(等边三角形的下半部叠两个圆形)。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九宫母题,渐次减少方柱体)。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位于国会前广场三角地,贝聿铭大胆把它安排成两个平面为三角形的建筑,用块体的切割、挖补、移位的手法设计立面。
建筑形象的轮廓线:上海外滩建筑群、巴黎埃菲尔铁塔、阿尔及尔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西安小雁塔、印度泰姬陵,都是抛物线、圆尖顶外隐含圆尖线。
建筑的轴线
中轴线或视觉重心线。把握轴线是很有用的设计手法。
对称轴线:特征是庄重、雄伟、空间方向明确,有规则。性质1:左右物对于对称轴线的对称性越强,轴向强度越强。性质2:限定物的自对称性越强,轴向强度反而减弱。
非对称轴线:一般与建筑形象的重心相一致。
轴线的暗示:1、用功能性的墙体、坡道。2、用形的有序排列,如柱列、窗。3、线型连续的点列。4、墙面漏窗。5、形的轴向暗示。
轴线的转折手法:轴线的交叉、转折、过渡较难。处理方法为1、作暗示性的饰物,起指路标作用。2、加强主要轴线的强度。比如说作起首处理。
轴线的起讫及收头:上海鲁迅公园鲁迅墓建筑,墓碑形似终端,但实际轴线未终了,应在墓碑后处理过渡物,如用松林,正如天王殿,正面是弥勒,后面是韦驮,就避免了造成轴线终结。
建筑的虚实处理
虚和实即物质实体和空间,墙、屋顶、地面实,廊、庭院、门窗虚。虚又可以引伸到实墙的凹面,因为凹面增加了阴影和空间,而实又可以引伸到凸面。
建筑立面的虚实法则 左右的虚实法则是对称性的,左虚右实和左实右虚等价。分几种节奏关系:大虚大实、小虚小实,以实为主和以虚为主都可以。随机的、似对称非对称的较难把握。上下关系的虚实是不等价的。一般说,上下的虚实可以用三段式来处理。罗马斗兽场,三层虚的连续拱圈上是一层实墙,显得有一定视觉重量,立面形象完整,券间墙都作倚柱,其凹凸和阴影的作用,也增加了形象的虚的成分。某体育馆顶有一个宽大的尾盖,把原来外面的空间放在里外之间,增加了层次。
空间和实体的关系 1、空间为虚,实体为实,虚因实而生,实之目的是虚。2、构成空间的实体,因其大小、位置、形状、质地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构成空间的视觉能量。3、空间之应用,必须用实体来限定和表达。实例:上海教育会堂中庭空间,用水池切入,实楼梯联系上下,玻璃引入街景。中国园林一般一面紧,一面松。上海商城入口,既封闭,又通透。杭州西湖小瀛洲水中有岛,岛中有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建筑群的虚实分析 北京的传统民居是组织了外实内虚的空间。现代居住区将密集的住宅做成开放式,然后与公园相邻,空间结构是公园(公共空间)-中庭(半公共空间)-小路(半私密空间)-住宅(私密空间)。苏州网师园东部为多进式布局的居住性建筑,中轴线规划,密集,中部为园林主体,水池形成大空间,为了增加层次,将水池东南角和西北角做成港湾形式,以小桥分割,西部以一墙之隔引向建筑,墙下一廊,引入的院子以池水和建筑收头。杭州玉泉以两个观鱼池为中心,组织起两个院落,以景区之空始到建筑之实,又到鱼池之空结束。西泠印社把山顶空间围起来,但围而不闭,宜于远眺,疏密有致。
建筑的层次
层次与造型 [距离的远近不同产生景物的层次,没有层次,景物一览无余,也就没有情趣了。欧阳修蝶恋花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增加层次的手法有,设围栏物、改变地面材料、改变地面或空间的高度、使用家具围护、使用玻璃隔断。大凡层次处理,一定要注意格式塔法则,即凡事都应当注意自身的形状,不但注意实的、使用部位,还要注意空的、不使用的部位。单视场:一眼望去能见到数个层次的。桂林榕湖饭店四号楼入口内庭院,门斗到门厅,门厅通过大片玻璃看到内院,内院又有水池、绿地、廊、楼梯,进入内院又须转弯抹角。广州白云宾馆入口小院与门厅有大片玻璃相连,视线通透,院子中小桥、水池、廊、山石林木尽收眼底,一座小平桥把水池分成两个,大的方正,小的曲折,更觉生动[两个空间形态,如果是视觉层次的,有两种做法,要么完全一样,要么完全不一样]。上海某别墅客厅,在客厅可见餐厅和门厅,形成三联空间,使客厅与门厅间有过渡,厕所在客、餐之间的廊边,既有暗示,又隐蔽,客厅餐厅间用高低步、对柱分隔。昆山中国银行底层空间,中庭和营业厅用柱子分隔,中庭与门厅用不同层高处理,中庭与后部,用柱又用不同层高区别。多视场:多视点感受时的建筑形象,从入口到出口沿线都能感受到,有如展览馆内的人不断改变视角。此时人对空间的层次感受,以记忆的形象为主,辅以逻辑思维完成。多视场层次,不可能让每一空间都有强烈个性,只须使人记住流线,即层次的结构,也就突出了要记住的主要空间。多视场的层次,设计在关系。一组空间,有大路、小路,有亭子、草地,大路让人快行,小路让人慢步,亭子用于休息,草地可以随意,空间形态与功能是一致的。苏州留园的入口非常巧妙。上海鲁迅陈列馆,进厅后向右参观,一路三折到休息厅,上楼亦如是。大型江南私家园林苏州拙政园,空间构图必须注意多视野层次。拙政园原东部是明王心一归田园居,西为张氏补园。从原来中部腰门入院较为合理。长弄堂从东北街到头是腰门,开门见山,以山障景,造成非视野层次,绕过假山,豁然开朗,是个十分丰富的单视野层次,可见到远香堂、南轩、荷风四面亭、池水、小山、见山楼、香洲等;可供选择的路有三条;园中还有园,东南角的枇杷园、西部之园都自成一体。还有更小的层次小庭院,如海棠春坞、玉兰堂,层层深入,其趣无穷,这就是空间层次手法。小沧浪是单视野层次观景佳处,通过小飞虹(廊桥)可见荷风四面亭,属典型空间层次手法。
建筑层次的运用 用多层次来解决私密功能要求,如住宅、办公中的经理室(经过秘书室到经理室)。还可以解决有聚有分的功能要求,如展览馆建筑,不封闭空间,只起隔挡作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空心圆形建筑,玻璃顶,人乘电梯上,沿螺旋形展览空间走下来;洛杉矶海特旅馆中庭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理论的典型表述,在一个大空间里,划分出限定不太强烈的小空间,产生空间层次效果,体现当代社会的交往精神。空间层次还可以用来解决深度感要求。住宅的空间性质和关系比较单一,空间不大,处理时不能大手大脚,应该精打细算。起居和餐厅在一起时,要适当作一些暗示以交代分隔,有大空间需要时则可以合二为一。[有的空间对内是外部空间,对外是内部空间,这被称为重置空间。][有的空间分隔用的手法很特殊,比如把一个西方古典式的门廊倒置、斜放,非同一般,不但有了层次,还令人激动,这被称为手法主义。]广场是没有顶盖的建筑,也有层次问题。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起始于一个长方形广场,然后是一个正梯形,再加一个椭圆形,然后是教堂。效果是气势非凡,有利于远看的教堂视觉形象。美国圣地亚哥霍顿广场,三大块,用廊式符号化了的分隔来处理,上下内外都有交织,有分有合,十分有机。现代广场空间层次手法有多种形式,廊、绿化、雕塑,还向高度方向发展,使用下沉广场、天桥、楼廊等,使空间更多样。
收头方法
一个形体的边界,或起始,或终止,或转折,进行处理使之有一个完美的交代,这就是收头。基本法则为:形象终止要有交代。不理想的形象要设法隐蔽。不同的材料平面交接要用凸凹缝。不同的材料立体交接,阴角可直接交接,阳角处理要用线脚、凹槽、压条把阳角转变为阴角。近年来,建筑形象上多用空架子表述形式,作为收头,有的不合逻辑,显得虚假。有的建筑形象由地面钻出来,好像没有作完,就是没有在地面上作收头。两个立方体相贯,需要有咬合部,不能面面相贴。坡屋顶的相贯也要咬合,这样才符合逻辑。窗和洞口在面上通过对位关系,确定收头之处,如果边界与边界的位置含混不清,其形态就不会好看。几种材料的交接最好不要作平接,要有凹凸处理,不能凹凸处理作凹线也行。
建筑的尺度
建筑形式以多大尺度为合适,建筑的内部形象尺度如何统一,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建筑的尺度以人的尺度为基准。人的基本尺度是:站高1700、头顶距目120、重心高1000、垂手指尖至地700、两手距1700、举手高2100、肩宽500、坐小腿高440、坐肘高660、坐顶高1320。人的空间要求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适度,6平方米以下适合1人书房,6-12平方米适合4人以下交谈,12平方米以上可供5人以上活动。人与人的空间关系的参照:相好者的空间距在两臂内(1.5米),不识者在四臂外,排斥者在六臂外。日本的席为空间单位,一席2平方米,两个人的情感空间是四席半,9平方米最理想。建筑尺度反映在建筑体量、内部空间尺度和建筑空间场-建筑物、空间、人之间的统一关系。宗教建筑之所以祟高,是以大的空间压倒心灵,要有升腾感,高度要超过人的20 倍。上海南京东路建筑的高大是因为路狭的原因。对建筑的尺度判断来源于人的经验:认知部件门、窗、台级、檐部、栏杆、阳台等大小基本固定的局部形象上。有一些巨大体量的建筑,不能用窗来作尺度参照,就要完全取消熟知的建筑构件和心理模式,得以用车、人来参照,千万不能似是而非,令人难以捉摸。同一建筑形象中,尺度要统一,德国莱比锡的联军纪念碑(战胜拿破仑)拱门巨大,门下的台阶不是台阶,高达一层楼,使建筑尺度混乱,人们不觉其伟大,只觉其巨大。建筑与环境的尺度应当统一,特别是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周围的高层建筑,体量与西湖不协调,显得西湖小了。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的场空间,对人的影响可以用等值线表示,内侧一面的房角、门、窗、饰物的影响要大一些。内部空间一般较外部空间小,视场收,视距近,还要亲切可人,处理手法有:室内空间太高,可把墙角降低作圆角;空间太低,可以把墙角向内移,作圆角。适宜的高度与面积的关系是:H=lg(S+1),如果是走廊,S=16.18*宽。卧室、书房、阅览室等需要静的地方,高度宜低,一般为2.5米,就寝、写字还可更低。跳层大厅一般不宜太狭,宽至少不小于高度。
空间的组织
空间的眼即建筑的关键空间。公共建筑中一般为路线相交的门厅,园林建筑中一般是院子,住宅中是起居室,饭店里的餐厅,宾馆里的中庭。空间的组成由围(可以有缺口,更生动)、覆盖(有关怀、保护作用)、凸起(如台、坛)、凹入(有隐藏、安全感)、设立(如碑,空间边界不确立)、地面材料不同等七种构成方式。空间的类别有并置(性质相同排比)、重置(大套小,前套后)、主从(一主数从)、宾主(两个空间性质不同,地位相近,最好有一个过渡空间)、顺序(有顺序关系)、综合性(多种关系)六种空间。空间的组合手法一是每个单体空间形式的选取,二是这些空间怎样组织。实例:麻省理工学院宿舍(并置,蛇形弯曲,单元并列);客厅里沙发围出的一圈(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宾主,秘书处和会议厅间用门厅过渡)。空间既要分隔,又要流通,分平面和立体两方面。平面实例:美术馆;金鱼廊;杭州玉泉;上海豫园。立体:两层合一不宜太狭小,宽不小于高,上下层的高宽比最好一样,不宜太扁,如太深感觉较差,上下之间流通部分最好作曲线形状,有动势,并用吊灯或其它有形之物(楼梯栏杆、观光电梯)沟通上下。空间的方向性即导向性:长方形长为主向;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有静止感;圆形有运动感又有旋转的感觉;直角三角形有四个方向作公共空间较好;非直角三角形有六个运动方向有来去匆匆的感觉。实例:体育馆作成圆形,适合观看比赛,圆形有向心的兴奋性,但开会不宜;帐蓬结构空间自由多变,宜于展览会、运动场、健身房、候机楼及文娱游乐场。
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建筑形象不含其他意义,建筑形象只要符合自身的艺术法则的要求-变化和统一、均衡和稳定、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以及层次、虚实、方向性。二是认为建筑形象要反映文化,表达某种意义,表现船帆、飞翔。形的基本心态:立方体静穆、理性、方直;长方体理性、划一、有方向性;柱体确定性、严肃性、纪念性、祟高性;锥体和棱锥稳定性、永恒性;圆柱体如果高大,运动感强烈,严肃性减弱。建筑形体是由以上这些母体构成的。而建筑设计的文化有一些是由象征符号如蝙蝠、鱼,隐喻如黑瓦白墙中黑喻水以避火,文字如匾额、楹联等表现的。西方古典手法:古希腊古罗马用柱式(陶立克平直,喻男性美;爱奥尼奥带卷涡,喻女性美;科林斯带藻叶,来自科林斯一位少女的墓碑,少女的奶妈把祭篮放在长有茛菪草的碑顶,到了春天茛菪草伸出篮子,沿着它成长起来,成了涡卷形的曲线)、柱廊、山花、水平檐部、连拱。中世纪用尖拱,拱中向上升腾,用尖塔,用作成拉丁十字的平面象征耶稣受难。文艺复兴时期形上多用圆和正方,强调水平构图。文艺复兴以后的古典主义强调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国古典手法:长期稳定不变,宫殿高大,开间11间,饰物多;宗教建筑中的塔又是楼阁,又高耸入云,既世俗又至高无上。民居都是分进布局,显示内向。园林布局自由,强调人的个性,树姿顺其自然,池水则求静。现代建筑手法:形象从原来的建筑抽象出来。表现出为人的情态。赖特说我喜欢抓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有诗意的环境。
建筑方案设计的运作
有人喜欢从内容出发,有人喜欢从形式出发。前者缺少创造性,不是建筑创作,立体不会好,但是基础。后者常用,对基地和设计手法对象都要熟。还有一种是构成式的,以一个体系为出发点,作各种变换,形成方案,难度较高。第四种是意象性的,把某意念投射到某种形象上,让人联想,一经点破,越看越象,如聂耳纪念碑-琴台-耳字,这需要建筑师的自我修养。一般要经过主体分析、环境构思、个性创造几个环节。
❹ 建筑基地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1)周边交通
(2)建筑
(3)基地与马路的连接方式
(4)出入口都在哪里
(5)为什么放那里
(6)基地内的地形地貌
(7)水文
(8)景观
(9)基地内的交通
(10)建筑与周边的协调
拓展资料:
建筑基地是指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道路红线
(1)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其连接部分的最小长度或通路的最小宽度,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条例。
(2)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
(3)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基地高程
(1)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
(2)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基地安全
基地如有滑坡、洪水淹没或海潮侵袭可能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❺ 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对周围建筑物是否产生影响应从哪几方面论证
6.取水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区地处赣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项目建设区域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层及下伏第三系新余群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地层中下部的圆砾、砾砂层,厚度12m。下伏基岩由第三系新余群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为相对隔水岩层。建设项目是抽取浅层地下水作为空调冷、热源用水,日用水时间为12小时,也就是说每天有约12小时停抽恢复,此外,所有的循环水还通过回灌井实施100%的回灌,分析认为在停抽时地下水降落漏斗可基本恢复,取水不会对周边地下水水位及富水性产生不良影响。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施工图设计文件,本项目均为高层或大型工程,基础形式均设计采用桩基础,持力层选择中至微风化的基岩中,在上部含水层中抽取地下水一般不会对项目建设区的岩土层性质造成太大的影响。6.1对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 经调查本项目区抽水影响范围内,基本无其自备取水井,不存在与其它地下取水工程存在争水的问题。项目设计日取水量为600m3/h,经计算本区地下水开采补给量(可采资源量)为701m3/h;且地下取水经循环后100%重新回灌返回含水层;此外,本项目设计日取水仅12h,年取水仅7个月;加之本区位于赣江之滨,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根据上述情况分析项目取水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影响不大。6.2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本区周边以新建高层建筑为主,基础形式多采用桩基,由于区内地基土层性质优良,依据南昌市多年开采地下水的对周边影响的程度分析,本工程取用地下水将不会对周边环境(岩土层的压缩变形、建筑物的沉降等)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本工程取水点距赣江大堤大于400米(现试验井均在400~460m),根据《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该范围在该条例规定的管理范围(250m)之外。建设单位由于本项目其它工程建设的需要,曾根据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专门委托湖南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总院开展了“江中置业新洪洲项目商业区防洪影响评价”,并提交了经水行政管理部门审查认定的评价报告,现直接引用该评价报告结论:“建设项目不会对堤防、护岸及其它水利工程和设施产生影响”。6.3对其他用户的影响 调查发现,项目建设区的抽水影响影响范围内无其它用户使用地下水资源,当地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用水均依靠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本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基本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因此,本取水工程不构成对其他取水户的影响。
❻ 怎样写建筑周边认识的报告
我是建筑学大三在读本科生。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大纲或方向吧
1 那座建筑本身的基本情况要写明。如建筑年代,建筑意义(何人何事用过),建筑形式(砖混结构,还是框架结构,还是一种新技术),建筑材料(石材为主,钢和玻璃为主还是混凝土为主)
2 建筑周边环境的调研。这牵扯到了城市肌理的问题。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环境。A 建筑周边的建筑性质,住宅还是商业区。
B周边建筑的年代分布。
C周边绿化的情况。
D 道路的分析。主干道次干道对与座建筑的关系
E 周边建筑层高的分析。这个尺度协不协调有关系。
F 周边居民的情况,人的方面是必须写进去的,因为建筑与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分析周边的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和生活层次。
大概这些吧,经常做这样的分析,比较有经验了。希望有帮助。
❼ 如何对一栋建筑物及其周边街区的关系进行分析
我个人认为从几个方面:
1、对周围人员出行的影响,有没有噪音,
2、外观上,与周围的建筑有没有不协调。
3、环保,该建筑的排污和排气是否合格。有没有大功率电器,影响周围居民用电。
4、经济方面,该建筑会不会给周围人带来收入。
❽ 如何分析一个公共建筑
LS给了施工方面的分析,来补充一下建筑学方面的分析吧
环境(地域文脉、历史背景,地形,植被水文,日照朝向,主导风向,周边建筑用途[居住、商业etc.],周边交通[道路等级,转弯半径,交叉路口,有无枢纽etc.],周边人群构成,周边建筑天际线等)
建筑内部(用途,规模,服务人群,功能分区,水平与垂直交通,空间公共等级划分,结构形式,材料肌理,服务设施,无障碍设计,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可以分析空间使用现状)
还有建筑表皮的肌理和建筑形态处理形式
❾ 如何进行建筑分析
其实分析建筑的过程和设计建筑的过程是一样的。差别可能就是你是后来者,还需要理解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设计者本身不需要,因为他身处其中。你可以自己想想,我大概解释一下。
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周边调查,区域分析,前期策划。包括功能考虑,其需要的面积,城市规划对其的限定,周边有什么其他重要的建筑,人员交通的周边情况,业主的想法意见,当时的学术走向(很重要)。
接下来是方案阶段,有什么主要的概念,你可以把最初的一些比选概念找出来,分析一下现行方案的优点,是什么情况导致了这个选择。这个阶段还可以分析建筑师本人的情况,是否有主观的意向在里面(肯定有)。平面的大致构成,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竖向分析,立面的构成关系,比例,体块分析,结构体系,设备体系等等。
当然通常你找不到这么详细的资料还能把一个建筑分为方案和实施两个阶段啦。但是有的话最好。
接下来实施阶段(包括施工图阶段的修改)有什么变化,历史上有什么事件对其有影响的,建筑师本身对其有什么影响的。还有建筑的细部,材料,构造,平面立面等的最终结果,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最后就是完成至今的情况。业主及使用者的反馈,业界的评价,维护情况,有无加建改建,社会历史对其有无影响,建筑师本人对其评价,相互影响,现在的面貌,历史上的评价。
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有创意的角度应该也万变不离其中,因为如果与这座建筑的诞生无关的分析,那就是瞎掰了。不过我想你可能也用不着做这么庞杂,如果你只想分析一下其建筑学的东西,就是纯理论的方面也可以,主要就在方案阶段。但是如果你能把其它的社会历史背景穿插进去,一定能分析得更全面,找到一些背后的东西。
❿ 怎么分析图
说国外的设计师是艺术家,国内的设计师只能自嘲“画图狗”。如何做出艺术品般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巧妙地演示方案,让听者更容易接受你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不妨看下文的10种实用且易学的分析图表达方法。
1. 巧用纹理、色彩填充,突出重点
由内至外,同一色系的色彩逐步减淡,同样走向的方格密度逐渐增大,层次分明而不杂乱,一眼就可以看到整个地块的位置和周边建筑情况。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2. 重要节点彩色突出,线条粗细区分主次
交通分析图中,重要的换乘节点以橘色突出。以黑色粗线表示城市主干道,以深灰色细线表示支路,主次分明,纷繁而有序。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3. 圆圈标记重点,聚焦注意力
当展示范围比较大,又需要展示细节时,除了简化背景,也可以试试以多个不同半径的圆圈达到逐步聚焦的效果。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甚至在分析周边环境时,干脆只展示圆圈范围内的内容。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4. 圆圈数量+大小表示概率密度,清晰直观
下图为旧金山各个街道的受伤概率图,比单纯的数字表达更清晰直观,能够快速判断出哪里不适合建造车站、商场这类流量大的建筑。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5. 多图叠加,不同尺度地形同步了解
以建筑物为中心,逐步缩小比例尺,是不是有点儿像我们看地图时,滚动鼠标一步步放大的效果。多图叠加的形式,能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尺度了解建筑物周边的地形。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6. 丰富的icon+多彩文字标示,通俗易懂
这个方法常用在功能空间说明中,icon有助于理解,鲜艳的色彩条便于区分,能够快速了解到各功能空间的排布。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7. 按元素分层,清晰直观
下图从上到下为每一种元素单独设一层,如屋顶、建筑主体、树木等,场地的现状和城市布局的逻辑性看起来会更加的直观清晰。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8.平立剖集中展示,视角更立体
以镜面的方式将平、立、剖面的内容展示到一张图上,更直观立体,我相信不是设计师,也能看懂。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9. 多元素联合示意,清晰易懂
利用绿植、人物、家具,摆件、多形态箭头等元素,演示各个区域的功能,以及室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生动形象,清晰易懂。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10. 实物模型做底图,真实直观
无论是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还是光线走向,实物模型给人的感觉都比电子模型更加真实。你看下面的流线分析图是不是更生动直观?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在实物模型剖面图上标注节点做法,这样看上去就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了。
分析图表达的10个简单技巧
方案分析图的表达方法还有很多种,“走心”是关键,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