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篇文章,怎样分析,怎样总结
你好
阅读一篇课文,一定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并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学习概括节意的基础上,如何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归纳:
1.连接每段段意就是主要内容
在认真阅读课文后,概括出每段的大意,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综合组织一下,就能归纳出主要内容了。综合组织意思就是,主要内容并不完全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要区别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完全舍去。
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可以根据白求恩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在课文的重点段2、3、4节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用节意归并的方法在文字上进行适当的删增,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语句和段落
《赵州桥》、《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基本都是找文中的过渡句、中心句等本身有概括作用的句子来归纳总结。
3、叙事类的文章,灵活使用归纳方法
《走完长征的婴儿》《带刺的朋友》,是记叙多件事的,可以通过先找几个事件——表达事件——归纳事件的方法进行训练。
《狼牙山五壮士》是记叙单件事的,可以通过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恰当地连贯起来,用小标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归纳。
《观潮》则与前面的文章略有区别,它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来后的壮观景象,进行归纳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次进行组织归纳。很明显,本文的重点是潮来时。
归纳主要内容,要在“重点”两个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但是总会有一两个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这些段落中。我们要学会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从而归纳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要注意两点: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两个重点段,应准确判断,才能正确地归纳主要内容。二是归纳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归纳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语句可多可少,但是要写明白,重点突出,因此,要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恰当地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
满意请采纳
B. 赏析文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内容。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内容的好坏。作者是通过内容来叙述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情、故事的,所描写的场景,所要表达的意境,全在文章内容! 二:结构。如果文章像一座建筑,它的结构就决定的建筑的大小和内容了。耸天高楼和简朴农房就是很好的对比。结构是最能看出文章特点的地方,结构不同,作用和利弊也就不同。 三:手法。一篇文章成品你最先看到的是内容,但最初着笔时是用手法开始的。手法很关键,看的是在处理文章细节和整体文章的修剪雕刻! 四:背景。写作的时间、年代、原因,这些都是赏析文章的关键。
C. 怎样阅读和赏析一篇文章
赏析一篇文章,可运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先把文章浏览一遍,想一想写的是什么;
2、再通读一遍,圈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圈出揭示文章中心的文句;
3、分段细读,圈出哪些词是在表达意思上的关键词语,划分段落并确定段意;
4、在默读的基础上,复述全文大意,要求结合关键性的词语,列出提纲;
5、根据揭示中心的文句,对文章进行缩写练习,要求把圈出的词、句、段尽量用上;
6、通过读、写,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7、根据圈出的文句和中心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8、在写读后感的基础上,从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等方面进行评点;
9、在评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明自己的主张。
D. 怎么分析文章
一、找准赏析美点
“美点赏析”题最重要的是找准文章的“美点”。不同风格的文章,其“美点”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文章的“美点”可从以下方面来找。
1、形象美。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无不是作者精心描述的对象。如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淘金者,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父亲,透露着对儿子的深情;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郑愁予诗歌《雨说》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这些作者精心描述的形象,或高大,或亲切,或感人……他们都可以是我们赏析的“美点”。
2、结构美。一篇好的作品,无不注重结构的紧凑与清晰。记叙类文章往往有线索贯穿,结构按事件要素变化,或按表达方式转换。说明类文章常见的是“总——分——总”结构,或在此基础上变化的“总——分”或“分——总”结构,或者按逻辑关系布局。议论类文章一般是“引论——本论——结论”式结构。在赏析文章结构时,要注意抓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抒情句等重点句子。如刘成章《安塞腰鼓》中,抒情句“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以自然段的形式反复出现,将每一次对安塞腰鼓的不同描写自然隔开,使得行文流畅,结构清晰。
3、语言美。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如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修饰、限制类词语的准确严密性,描述类文章中动词和形容的生动形象性。可以是句式品析,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可以是修辞颀赏,如比喻、拟人的生动形象,排比的气势,反复的强调作用等。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中的辛辣讽刺,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热情赞美。可以是文章主旨句、哲理句的理解与阐释。甚至还可以是叠音词、拟声词或成语的大量运用,长短句的交叉,骈散句的结合等。
4、手法美。文学作品往往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因此,文章的表现手法也是可以赏析的“美点”。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设置悬念、对比、侧面烘托、伏笔、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讽刺等,并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5、文体美。不同的文章体裁,有其不同的文体美。如记叙文的叙事线索,记叙要素,精彩描写;说明文的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议论文的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反驳有力;小说的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引人入胜等。
6、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美,如林嗣环《口技》;或描绘生动的景象,使文章具有绘画美,如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的文章充分利用汉语音韵铿锵而和谐的特点,使文章朗朗上口,易于诵读;或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视觉冲击,这在散文和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
二、规范答题语言
1、按要求有步骤的答题。如“任选文中的一处美点进行赏析”,答这类活动空间丰富的赏析题目,一般要采取“三步答题法”,即“指出文章美点——举例——结合例子进行美点分析”。若是题目已经限制“美点”,如“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则要从所限制的“美点”中寻找“美点”,依然采取上述“三步答题法”答题。若是题目对“美点”限制得非常明确,如“举例分析文章所运用的对比”,则应按照“举例——分析”的原则二步答题。
2、精心组织简洁流畅的语言答题。答“美点赏析”类题目,一定要反复锤炼语言,做到语言精练、流畅,逻辑性强。如语言特色的赏析:“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特别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如……(举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本文语言极富哲理,如……(举例),告诉我们……,使我们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写作手法的赏析:“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如……(举例),将……和……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的特征。”“本文开篇直接点题,中间一唱三叹,结尾紧扣题旨,首尾呼应,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文体特色的赏析:“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的说明顺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本文运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准确,论证严密,阐明了……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
E. 如何分析文章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例如: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②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③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一段三句话里有对应的词语:面孔、头发、胡须。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鲁迅的外貌的,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可见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为:①|②|③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例如: ①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③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①句引用孟子的话,②句紧接着解释,③句对①②句中所讲的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可见①②句之间,间隙最小,是第二层,解说关系,③与①②句间关系疏远,是第一层,并列关系。 2、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F. 如何写作文分析
一、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题目,等于是一篇好作文的开端,题目要新颖,与众不同才能引人注目!
二、开头、结尾
文章的开头是龙头,结尾则是凤尾。开头多种多样,一旦想出好开头,笔头的文思就会源源流出。常见开头有以下几种:1、开门见山。2、提问引人关注。3、概括揭示。4、描写环境。5、倒叙,制造悬念。这样,才会制造一个好开头,才是一篇好文章的开端。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中的结尾也是其文章精华之处,有的结尾发人深思,有的结尾自然收笔,有的结尾刁钻古怪,耐人回味,还有的结尾,要挑选一种比较与文章相配的结尾来写,收笔也美观大方。
三、用词妥当,修辞正确
用词妥当,会使文章显得更丰满、具体。一篇文章,平淡无奇,加上几个修饰词,才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同时要注意库存,把好词好句印在脑子里,才会活学活用,还可以加一些合理的想象,使文章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在一篇文章里,一定要注意条理,文章不能文不对题,杂乱无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列提纲,脑子里有这么一个轮廓,再细细描绘。描绘过程中,要现实,不能写什么“公鸡下蛋”之类的,否则会闹笑话。还要注意标点,不能乱点,标点也有标点的规律,该停顿就停顿,该省略就省略。
五、巧设布局,详略得当
一篇文章到手,就得定个布局,这怎么写,那怎么写。这个布局好比一个猪肚,很多很大,但也有详略,如果没有详略,文章就显得干巴巴的,只有一个骨架,像流水帐,因此,不能犯这个毛病。
这就是作文的五点,我概栝了一下,我想作文做到这五点,就没什么大难了。
作文重在真实。真情实感是可以打动人的。我总结写好作文的方法如下
1考场作文
在考场上,写作文的方法略有不同。首先要根据所给范围确定自己所要选择的角度。角度以积极向上,新颖为宜;其次命题,对于一篇话题作文,题目若能显露出中心而又不太过直白,那么就差不多了;再者正文,很多人喜欢在开头结尾上大下文章。其实还应就文章的基调而定。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直接叙事,也有不错的效果。细节上,注重描写和修辞,但不要大篇幅,安排巧妙的文章往往可以制胜
2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要写出心里最原始的感受,不需要刻意的修饰。但是也要注意顺序的清晰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G. 语文阅读分析方法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三.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四.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五.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六.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张”的观点态度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或将“李”的观点态度说成是“张”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七.不明事理,偷换概念
不明白原文所阐释的道理,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义理混淆不清。
八.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