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浙江自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大纲

浙江自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大纲

发布时间:2022-05-11 04:37:00

‘壹’ 浙江大学心理学考研大纲在哪可以下载到那

浙江大学心理学考研是统考,大纲直接用统考的大纲就可以了。
另外,2017年心理学考研大纲将在2016年8月或9月由教育部发布,现在很多准备参加2017年心理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备考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2017年的考试大纲。在这里,博仁考研建议同学们在新大纲没有发布以前,考生可以以2016年的心理学考研大纲作为参考,指导自己的复习,因为考试大纲不会完全发生变化的,即使大纲变化,也只会是一些知识点的增加、删除,或者是表述的变化,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2016年心理学考研大纲可以到网络的文库下载的:http://wenku..com/view/ebb927b8aaea998fcc220efa

‘贰’ 自考心理学大纲

心理学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普通心理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70分、实验心理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7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题型和题量分别为单选 65×2分,多选10×3分,简答5×10分,综合题3×30。

‘叁’ 考研考心理学需要看什么书是不是统考的那本大纲就够了

从07年开始 心理学就是 全国统一考试 一张卷 300分 基础心理学是重点
以下是我找到的部分大学招收心理学研究生的参考书籍 ,你可以参考一下
中山大学
3、普通心理学 (150分)
参考书目: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或者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心理学研究方法(150分:其中心理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占80分,心理统计占70分)或 高等数学(C)(150分,由中山大学数学系命题,具体要求请参阅研究生院相关招生网)参考书目: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请参考第1至第5章内容;其它部分内容可作心理实验设计例题使用和帮助理解变量控制等问题。虽然阅读第5章以后的章节有助于理解某些问题,但并不会针对感觉、知觉等具体内容进行考试);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孝玲,《教育统计学》(修订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或者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与发展心理
《普通心理学》叶奕干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儿童发展心理学》("总论"、"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刘金花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
应心
《普通心理学》 叶奕干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心理与教育统计》 张厚粲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
《学校心理测量学》 顾海根编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西北师范大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教1991版。
彭聘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师大2001版。
戴海崎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版。
张厚粲着《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
邵瑞珍等编着《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1997版
林崇德着《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
陈琦、刘儒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大1997版。
吉林大学
应心
《心理学原理》车文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认知心理学》王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社会心理学》十三所高校,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生理学》上海一医大,人民卫生出版社。
祝你考研成功!

‘肆’ 心理学考研的参考书籍目录和今年的大纲拜托各位大神

可以看看历届真题,这里有一份最全的考研历年真题资料分享给你

链接:https://pan..com/s/1liaK4BXq1uwkEyN3bkrcLA

提取码:i7bd

通过不断研究和学习历年真题,为考生冲刺阶段复习提分指点迷津,做真题,做历年真题集,对照考纲查缺补漏,提高实战素养,制定做题策略,规划方向;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伍’ 浙江2010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复习大纲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遗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f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豳匡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
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
婪干扰效应。
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日医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办、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 :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一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摘要)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范畴
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乙(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品德要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概念
.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果程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f三,课程资源 ……:上-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
1.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3.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p
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一…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五、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
1.教育论文的含义。
2.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3.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概念。
2.教育叙事的特点。
3。教育叙事的分类。
4.教育叙事的标准。
5.教育叙事的写作。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随笔。
2.教育随笔的特点。
3.教育随笔的结构。
4.教育随笔的写作。
—(四)教育刘》叫”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案例。
2.写教育案例的作用。
3.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
4.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什么是教学反思。
鸾。移什么。
2.“教学反思”思什么。
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的内容。
5.写好教学严/6l:
5.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
1.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分类。
3.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4.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
1.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
2.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
3.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1.班主任是学岁产—.山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四)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内容
(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一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危机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1.教育技术内涵。
.2.教育技术发展。
3.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4.教育技术应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教学设计
1.需求分析。
2.学习者分析。
3.内容分析。
4.目标分析。
5.教学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1.教育技术基本观念。
2.教育技术基本要素与过程。‘
3.教育技术中的教师。
4。教育技术中的学生。
5.教育技术中的知识与资源。
6.教育技术应用与角色。
(三)教学媒体理论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演示型教学媒体。
3.交互型教学媒体。
4.过程型教学媒体。
5.评价型教学媒体。
6.教学媒体发展。
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一)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开发。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二)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三)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1.社会性支持软件类型及教育应用特征。
2.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四、教育技术应用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3.教育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4.教育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h改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陆’ 求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设置课程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课程主要涉及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本章重点:
1. 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3.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本章难点:
1. 心理学的概念
2. 心理学的流派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 什么是心理学
二、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 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 格式塔心理学
五、 精神分析学派
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 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二、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测验法
三、 实验法
四、 调查法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 认识内外世界
二、 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心理学的概念
(二)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三) 心理学的分支
(四)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四、 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心理学的概念
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帆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领会: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本章重点:
1. 意识的概念
2. 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3. 生物节律
4. 睡眠与梦
5. 催眠现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 什么是意识
二、 意识的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 什么是注意
二、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三、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 生物节律
二、 睡眠与失眠
三、 梦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 催眠
二、 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意识的概念
(二) 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
(三) 生物节律的特点
(四) 睡眠的阶段
(五) 失眠的种类
(六) 梦的特征与研究
(七) 催眠的概念、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理论

四、 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
识记:意识、无意识
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二)生物节律
识记:生物节律、日节律
领会:生物节律与睡眠
(三)睡眠与失眠
领会: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失眠的种类在城的种类!!:i;
(四)催眠现像
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本章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3. 视觉、听觉的机制
本章难点:
1. 感觉、知觉的过程
2. 社会知觉的过程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 感觉的一般概念
二、 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二节视觉
一、 视觉刺激
二、 基本的视觉现象
三、 视觉的机制
第三节听觉
一、 听觉剌激
二、 基本的听觉现象
三、 听觉的机制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 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 知觉的特性
三、 知觉的种类
第五节社会知觉
一、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 社会认知的过程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感觉的基本概念
(二)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三) 基本的视觉现像和机制
(四) 基本的听觉现像和机制
(五) 知觉的一般概念
(六) 知觉的特性和机制
(七)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八) 社会认知的过程

四、 考核要求
(一) 感觉概述
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
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
识记: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
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
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像
(三)知觉--感觉的整合
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
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四)社会知觉
识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的特性
领会: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的类别、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关系,了解遗忘的规律及主动遗忘的作用、记忆与学习的关系,掌握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及学习策略。
本章重点:
1.记忆的过程
2.记忆系统
3.遗忘的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
4.学习的策略
本章难点:
1.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3.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三、记忆的类型
第二节 记忆系统
一、感觉记忆
二、短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第四节 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学习的分类
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柒’ 心理学复习大纲有些什么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2、三过程 五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年)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o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o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o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着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o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o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o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o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o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o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o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关键期 1、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见书P20-21)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定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阶段: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 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四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定义: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 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 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见图),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男女水平基本相等,男性分布更离散;结构差异各有优势领域 o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手段循序个别学习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差异表现 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

‘捌’ 谁有浙江大学心理学考研书籍和考研大纲谢谢

因为本科学的是社会工作,接触了心理学,结果发现自己真的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大概是个人性格的关系),因此决定考研,考浙大心理学,第一次考了342(政治71、英语59、专业课212),当年浙大的复试线是340,有幸进入复试,结果毫无疑问地被刷下来了。工作一年后决定重新考研,于是毅然辞了职,来到杭州,这次考了384(73、74、237),2012年复试线347,这回如愿以偿考上了。
也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吧,希望对正在考或准备考心理学的有所助益。政治、英语就不多谈了,一来自己考的也不高,考研论坛上前辈的经验之谈也有很多,我也就不再赘述。政治10月份后再准备不迟,红宝书或者序列一多看、多背几遍,问题一般不大;英语是一个重要的门槛(50%左右的考研人死在了英语上),坚持每天看一篇英语报道(ABC、Economist、TIMES),考前三个月每天写(或者背)一篇作文(先小后大),记住,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样一来,70分以上肯定没有问题。
重点来说一下专业课。
一、关于参考资料
这方面各个帖子已经说得很清楚,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只说一句:8月份前每门课看的书越多越好,8月份后只看其中一本书。5本书读1遍,不如1本书读5遍。

科目书名作者出版社说明心理学导论(100分)Ø 普通心理学Ø 社会心理学彭聃龄侯玉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导论占专业课100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彭老师的教材堪称经典,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下面的参考书在图书馆有空就看看。社会心理学今年可能考简答。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孟老师这本书相对比较老,但在情绪调节部分写得很实用。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有些内容跟彭本不同,可以作为参考,在认知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此书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表象理论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等方面讲述的比较详细。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了解一下重要的流派如结构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本书对复试较有用。如果要系统的学习心理学,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发展心理学Ø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老师的《发展心理学》是必看的经典教材;朱智贤老师的《儿童心理学》中对儿童的一些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讲得很全面、很透彻;桑标老师的书内容充实、排版清晰,可以和林崇德老师的书相互补充。发展心理学朱志贤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Ø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覆盖了考试大纲90%的内容,知识点讲解非常详细。本书谈到了很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伍新春人民教育出版社本书内容比较全面,但细节知识不够详细。实验心理学(60分)Ø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本书吸取了杨治良《实验心理学》书中的很多精华(郭与杨是夫妻,书本结构相似,因此不用买杨老师的书),部分知识的翻译来自国外教材;多看几遍,理解实验逻辑。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在实验设计部分理论扎实、逻辑性强。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舒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讲的是实验设计以及相应的各种统计方法,有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书目看看。心理测量学Ø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戴海琦老师的书内容和考试大纲比较吻合,曾连续几年的统考测量大题都来自该书的课后习题;郑日昌老师的书可作参考。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统计Ø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老师的统计教材是经典教材,考研必看,其它教材可作为参考。学统计要克服畏难心理——统计出题不难,重点掌握推断统计中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数学基础、原理及其使用前提等。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关于学习方法
1.参考书的阅读顺序
一般顺序是导论—实验—统计测量—发展教育,以难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先难后易;复习前期要注重顺序,后期根据需要灵活看书。
2.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第一轮复习时可不做笔记,但第二轮开始必须进行;
(2)笔记怎么做?不是照抄知识点,而是画框架、建体系、记疑点和感悟点。
3.真题的使用方法
纵观这几年真题,命题老师的命题思路越来越清晰、手法更加娴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目越来越灵活,不可能押题、猜题;2)注重与现实相联系;3)考点回归基础(难度均值0.5区分度最大),更注重知识广度,每个地方都是考点;4)更加注重考试的心理学素养,不仅要大量涉猎心理学书籍,了解并熟记经典理论及心理大家的基本思想,更要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4.关于复习规划
每一轮复习要根据自己的总体规划进行,即第一轮复习(7月前)仔细复习完所有课程,在保证完成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看几本书;第二轮复习开始则只看一本书,但每本书要看5遍以上。具体复习计划见下:
1)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12年7月)
本阶段跨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要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本专业考生要在抓好专业课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温习指定参考书,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升阶段(12年8月-12年11月)
本阶段,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根据大纲,每一门课程建立相应的记忆模型,根据模型回忆出知识框架和相关知识点。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12年12月-13年1月)
强化记忆,能够根据目录、框架图背诵出所有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玖’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和大纲

大纲在我空间里:你去复制嘛(太多了,回复粘贴不了)
http://hi..com/oizgc/blog/item/82b691d119e53d3f960a16d4.html

2010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
考研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考研参考书: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
一般推荐参考以下书籍:
1、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①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朱智贤着:《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伍新春等着:《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心理统计与测量
①心理统计学
张厚粲主编:《心理与教育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心理测量学
郑日昌等着:《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实验心理学
孟庆茂、常建华编着:《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治良着:《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普通高等教育出版社

‘拾’ 我想自学心理学,想知道大学四年的课程,还有需要考的证件,还有希望能推荐两三本心理方面的书。

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引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为中等学校培养心理学科的师资和从事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及社会需要的心理学专业人才。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应用等。
考研的话 报名是每年的9月到10月 需要本科学历 一般大四上半学期报名
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推荐
普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是没有看这本就别考了,绝对的主要复习参考资料!

(2)普通心理学 叶奕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也挺重要,有些内容跟彭本不同,可以作为参考

(3)心理学与生活 Gerrig Jimbardo

这本好玩是挺好玩,但对考试帮助不大

(4)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 叶浩生

主要了解一下重要的那些流派如结构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

实验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

(2)实验心理学 朱滢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实验心理学 孟庆茂

(4)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实心绝不能只看一本,上面四本都挺重要,另外还有

(5)实验心理学纲要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心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金志成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的那本主要看的实验设计,金的那本主要看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和实验结合统计方法

(7)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这本书超级有意思,里面有很多着名实验,看着又有趣又了解了着名实验

心理统计

(1)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其实这一本就够了,其它的爱看不看,内容差不多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张敏强

(3)教育统计学 王孝玲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

这本是主要的,因为考题是北师出的啊,和大纲也比较吻合

(2)教育心理学 皮连生

个人认为这本虽然体系不好,但是今年那题奥苏伯尔就考的里面的题目,所以不能轻视

(3)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这本据说很重要。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精) 林崇德

(2)发展心理学(简) 林崇德

这两本虽然是一个人写的,但内容有很多不同,对比来学

(3)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

这本随便看看

心理测量学

(1)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崎

这本是我主要的复习材料,内容和大纲比较吻合

(2)心理测量学 郑日昌

(3)心理测量 金瑜

(4)心理与行为测量 凌文铨

其实后两本不太有参考价值

还有心理咨询师
三级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
(以下条件满足其一)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二级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
(以下条件满足其一)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报名时间各省市都不一样 条件也有差别
2011版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新版教材现在已经由民族出版出版。
教材教辅
1.国家心理咨询师教材教辅(全国用)
指定教材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11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11版
(3)《心理咨询师(二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11版
(4)《心理咨询师(习题与案例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民族出版社,2011版
这是最新版的心理咨询师教材相关资料。
推荐书 入门的就是《心理学与生活》
其他的就看教材吧 反正要广泛阅读

阅读全文

与浙江自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大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关羽上王训练方法 浏览:905
旅行社如何引进客流的十种方法 浏览:209
秃顶快速治疗方法 浏览:626
华为清理手机垃圾方法 浏览:940
秒开手机壳的方法 浏览:654
胎儿月份计算方法 浏览:299
电暖地暖的安装方法 浏览:757
季节性肠炎治疗方法 浏览:105
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论文 浏览:551
40425的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842
定性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浏览:408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浏览:832
塑料瓶微生物检测方法国标法 浏览:484
ahc眼膜使用方法 浏览:331
最简单的补肾治早泄方法 浏览:520
静电手环的使用方法 浏览:997
开账的步骤与方法 浏览:280
养金鱼简单方法 浏览:828
手机遥控长虹电视方法 浏览:36
蒸芋头粉中间夹生有什么补救方法 浏览: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