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类遗传病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A、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A正确;
B、推算后代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属于遗传咨询范畴,B正确;
C、家系分析法是人类遗传病研究最基本的方法,C正确;
D、21三体综合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到两个子细胞,D错误.
故选:D.
‘贰’ 人格的影响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近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健全的人格非常必要。
一,自立意识
二,有自信心
三,保持自尊
四,有自制力
五,乐观向上
人格因素在团队绩效作用中的路径分析
一、人格在团队绩效研究中的概况
随着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团体协作成为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方式,个体人格和团体人格特征与团体绩效的关系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组织管理中常常强调员工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依存,在完成组织任务时重视团队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独立表现。由全体员工构成的组织团队是被认可的,是核心所在。团队提供的服务满足了员工的社会需求,培养了员工的参与感和情感卷入,那些需要弹性和一定难度的决策工作,尤其需要在团队组织的背景下完成。
用人格特质来预测职务绩效,长期以来一直是工业组织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但其预测效度却因缺乏一个统一的可以接受的人格分类框架而受到很大争议。研究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需要一个能全面反映正常人群人格特征的人格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对各种影响团队绩效的人格因素进行分析。
二、人格因素影响团队绩效作用的三种路径
(一)个体人格因素层次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最早提出了人格特质词汇学假设理论,卡特尔在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描述人格的词汇进行因素分析,找到了16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特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通过临床研究和大量的实验,发现了3个独立存在的人格维度。后继的研究者围绕这些人格特质进行广泛的研究,在人格对绩效的预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自大五人格理论提出后,一个比较统一的人格分类框架逐渐形成,大量研究围绕大五人格因素和绩效的关系全面展开。Barrick&Mount( 1991)元分析发现大五人格对绩效有一定的预测力。其中责任感是个体绩效稳定而有效的预测源,其他四个维度的预测力局限于特定职业群体或绩效指标,或者两者相关系数较小。
在这之前,我国学者刘玉凡、王二平对国外的一些研究进行综述,发现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大五”可以较好地预测工作绩效,特别是周边绩效。而在人格五因素里,责任感又是最为有效的预测因子。新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该研究还考虑了不同工作类型和多种绩效效标,结果发现宜人性对服务类工作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外向性对管理类工作有较好的预测效度,责任感可以最有效的预测不同工作类型和不同绩效标准。而Tett&Burnett提出了人格和绩效关系的模型,认为人格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工作行为进而影响绩效,而作业特征、个体所属群体和组织的因素是人格特质和工作行为之间,以及工作行为和作业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随着团队研究的开展与深入,大五人格与绩效的研究由个体水平上升到团队水平,团队人格特征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受到关注。
(二)团队人格特征层次对绩效的影响
1、团队人格特征对作业绩效的影响
Hofman(1959)注意到团队成员的人格特征与团队绩效的关系。他发现,异质性群体能采用更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其问题解决质量优于同质性群体。概括相关研究,发现有三种基本的研究模式:
第一种模式用得分高(T>55)的成员所占团队人数比例来定义团队人格特征。Barry&Stewart用此法考察了责任感和外向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发现责任感和团队过程变量以及团队绩效不存在显着相关。但是,外向性和团队对任务的专注程度呈线性负相关,即外向的成员越多,团队就越难集中精力于团队任务;两者还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具体而言,外向成员所占比例中等的团队,共任务专注程度不如低比例或高比例的团队。外向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呈倒U型,即外向成员所占比例中等的团队,其团队绩效高于低比例或高比例的团队。
第二种模式用得分最低的成员的分值作为团队人格特征。Barirck&Stewart发现,团队平均的能力、外向性和神经质得分与团队生命力呈正相关;外向性和团队生命力成正相关;团队能力、责任感、宜人性、神经质的平均得分与团队绩效呈正相关,责任感、宜人性和外向性的最低得分和团队绩效正相关,责任感得分的方差和团队绩效负相关。此外,团队凝聚力是外向性的平均得分与团队生命力、神经质的平均得分与团队生命力之间的中介变量。Neuman和Wright验证了人格对团队绩效有额外预测力。 他们把团队特征定义为得分最低成员的工作技能、认知能力和人格的得分。
第三种模式为控制其它变量后团队人格对团对绩效的影响。LePine发现,控制了认知能力的影响后,团队的人格特征仍能有效预测团队在新环境下的绩效。[7]开放性和成就动机与团队绩效呈正相关,而可依赖性与团队绩效则呈负相关。团队成员角色转换能力在团队的人格特征和认知能力与团队的适应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团队人格特征对关系绩效的影响
LePine认为团队人格特征和团队的关系绩效可能存在关系。他对团队沟通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比较成员能力最低和责任感最低各自三个团队的沟通过程,发现前者克服不便进行沟通的数量是后者的一倍;队友对低能力者的需求的关注比对低责任感者的关注多一半。在2001年他提出了团队成员对低绩效者的反应模型,并在2003年扩展并实证检验该模型,结果发现:低绩效者的特征如能力,动机水平和遵从性会影响到队友对他的归因,进而影响到队友对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后援行为被认为是关系绩效的一种表现。Poter和Hollenbeck等人直接证明了团队人格特征和团队内的后援行为的关系[3].他们发现,后援需求合理性越高,队友间的后援行为越多。研究还发现后援行为的接受者和提供者的人格特征与需求合理性存在交互作用。提供者的神经质得分也有类似影响,当提供者的神经质得分较高,高的合理性导致较多的后援行为,但若提供者的神经质得分低,合理性高低对后援行为没有影响。
(三)团队人格的特征的整合模式
研究水平从个体扩展到团队,需解决的核心问之一是如何将个休特质表现整合为团队特征。Barrick等首次系统论述了团队特征的整合方法及其依据。他认为,常用的整合方法有三种:一是均值法,用所有成员特质表现的均值作为团队特征。该方法含义明确,操作简单,但有时总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简单相加可能会掩盖某些重要信息。二是方差法,将团队特征定义为所有成员特质表现的方差。这种方法常常用于研究团队的同质或异质性对团队的影响。三是极值法,分为最优表现和最差表现两种形式。前者把表现最优的成员的特质当作团队特征,后者则采用表现最差的成员的特质作为团队人格特征。
团队成员对团队资源的支配能力会制约本人对团队的影响程度。比如团队正式领导或团队的精神领袖,对团队资源的支配能力高于其他成员,所以他们的表现对团队的影响较其他成员大。Lim发展了均值法的一种变式,适用于有层级关系的团队。结果表明,应用这种方法操作的团队人格特征对团队绩效的预测力强于均值法和最高得分法。方差法的变式是比例法,即计算拥有某种特质的成员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叁’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杂交是遗传学研究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所以生活周期的长短和体形的大小是选择遗传学研究材料常要考虑的因素。昆虫中的果蝇、哺乳动物中的小鼠和种子植物中的拟南芥,便是由于生活周期短和体形小而常被用作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大肠杆菌和它的噬菌体更是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常用材料。
生物化学方法几乎为任何遗传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所普遍采用,更为分子遗传学所必需。分子遗传学中的重组DNA技术或遗传工程技术已逐渐成为遗传学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系统科学理论(systems theory)、组学生物技术、计算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是系统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肆’ 研究人类遗传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系谱法
2、双生子法
3、跟踪调查法
4、数据统计法
5、锡细胞遗传学方法
6、生物化学方法
7、种族差异
比较法
8、关联分析法
9、免疫学法
10、DNA分析法
‘伍’ 研究遗传病的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方法是什么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遗传病是父母的遗传物质(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按照一定的方式垂直传递而引起的疾病,缺少这种遗传基因就不会发病。
遗传病的特点为患病是终生性的,有家族性。通常,它在孩子出生时就会表现出来,如先天愚型、多指等,但也有一些是在生后生长发育到某一阶段才表现出来,比如肌营养不良症到儿童期才发病,秃发症也是在30岁后才发病。
有些遗传病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人的身高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但如果在出生后加强营养和锻炼,孩子就有可能比父母高。
(5)研究遗传因素最好的方法是扩展阅读: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类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常表现为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黑朦性痴呆病、糖原代谢病Ι型、粘多糖病Ι型、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方式特点为:
1、患者的双亲往往无病,但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2、不是连续传代,即不代代传,是散发的。
3、如果是近亲婚配,子女中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高出许多。遗传风险预测:如果患者是纯合子,其父母往往表面正常,但再生一个孩子可能有25%的复发风险。
如果夫妻一方患病而另一方完全正常,子女虽不会发病但却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如果夫妻一方患病而另一方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子女中有1/2发病,有1/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X连锁显性遗传病这类是性染色体遗传病,较为少见,表现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遗传方式特点为:
1、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为患者。
2、女性患者往往多于男性患者。
3、可以代代连续传递。遗传风险预测:如果患者是父亲而母亲是正常人,所生的女儿全部患病,所生的儿子全部正常;如果父亲是正常人而母亲是患者,所生的孩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患病概率都是1/2。
X连锁隐性遗传病这类是性染色体遗传病,较为多见,常表现为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尿崩症等,遗传方式特点为:
1、往往只见到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少。
2、表现为交叉遗传,即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将来只能传给女儿;女性患者的儿子都是患者。
3、由于交叉遗传,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都可能发病。
4、女性患者的父亲肯定是患者。遗传风险预测:如果父母无病,所生的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均不发病;如果父亲患病而母亲正常,子女都不发病,但女儿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如果母亲患病而父亲正常,儿子均为患者,女儿不患病。
如果母亲是杂合子而父亲正常,儿子有1/2患病,女儿有1/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如果母亲是杂合子而父亲患病,儿子有1/2患病,女儿有1/2患病,另外的1/2女儿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多基因遗传病这类遗传病是指多个致病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发病率远低于以上提到的4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单个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
发病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环境因素在这类疾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精神分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唇裂、腭裂、脊柱裂等先天畸形,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特点为:
1、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一个人是否患病。
2、一群人中的大部分人患病可能性接近于平均水平,但当某个人的患病可能性接近或高于发病所需的最低致病基因的数量,这个人就会患病。遗传风险预测:一个人是否容易患病,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大小程度称为遗传率,一般用百分率(%)来表示。各种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率是有差别的,如果遗传率是70%-80%,则遗传基因在患病的可能性上起决定作用,环境因素较少。如果刚好相反,则环境因素对患病可能性有重要作用,遗传作用较小,只30%-40%。
‘陆’ 心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的遗传因素通常使用什么方法
如果想确定是环境因素还是遗传因素,可以用双生子研究。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基因型基本一样,不一样的只有环境,这种情况下的的任何实验变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双生子研究并不是标准的真实验设计,因为有多额外变量没有控制。
如果合适的话,应该也可以做新生儿研究,新生儿的行为基本没有什么环境的影响,可以视作只有遗传因素的作用,比如对人基本表情的研究就是用的新生儿研究,发现喜怒哀惧是人类的基本表情,是天生的。
不过这些都不是真实验设计
‘柒’ 研究基因遗传规律的主要方法
研究基因遗传规律的主要方法是[
]
A.由基因表达出的性状推知的
B.仅从理论分析总结出的
C.用显微镜观测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
D.通过测交实验总结的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进而控制生物性状,所以基因和性状之间有对应关系。研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可以推测基因的传递规律。
考点名称:生物的性状
1、生物性状:生理方面的特征,形态方面的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2、性状类型: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3)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4)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5)显性相对性: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中不分显隐性,表现出两者的中间性状(不完全显性)或者是同事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共显性)。
知识点拨:
1、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生物性状的鉴定: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合——测交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杂交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自交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测交
‘捌’ 行为遗传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人类的行为遗传研究
在人的行为遗传研究中,双生儿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晕车、晕船、梦游、便秘、夜尿、睡眠中磨牙等行为在一卵双生儿中有很高的一致性,说明它们有遗传基础,不过对这些行为的遗传分析不容易进行。关于智力的遗传方面,一卵双生儿研究、智商测定和系谱调查结果也都说明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可是由于智力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个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智力测定又不象其他性状的测定那样客观,所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人类中也有一些由于单个基因发生突变或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而造成的行为异常。例如严重的苯丙酮尿症(见先天性代谢缺陷)患者智能低下,脑电波异常,步行困难,这是单个基因突变的结果。自毁容貌综合征患者也表现为智力发展迟缓,全身运动发生障碍,是伴性隐性突变所致。克氏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见染色体病)患者的智力也都明显下降。有人认为染色体组型为XYY的男人进入青春期后性格易变得凶暴,犯罪率高。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说持有异议。
生命活动是一系列行为的总合。一定的行为既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命,也是繁衍种族的需要。动物具有求偶交配及照料后代的行为,说明自然选择不但保留了对个体生存有利的行为模式和基因,而且还保留了保证种族繁衍的行为模式和基因。英国行为遗传学家N.廷伯根研究刺鱼(Gasterosteus sp.)的精细求偶行为和雄鱼为抚育幼鱼而牺牲自己的行为就是着名的例证。[2]
其他研究对象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对于多种化合物具有趋向或趋避行为,这一行为过程涉及化合物识别、信号输入和鞭毛运动三个环节。通过对失去趋向或趋避行为的大肠杆菌突变型的研究得知每一环节的生理活动和一系列基因有关,这些基因的位置已经测定。此外,大肠杆菌对于冷热也有趋向或趋避行为。在同时存在使大肠杆菌趋向的化合物和使它趋避的温差的情况下,大肠杆菌能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向或趋避的反应。
草履虫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当它碰到障碍物时能逆转纤毛摆动的方向而后退,然后再游向新的方向,这种行为称为回避行为。已经分离得到的突变型包括不能后退的直进突变型、超后退型、旋转型、缓慢型等,涉及的基因也有若干个。草履虫的鞭毛摆动方向的改变与体内外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和膜电位的改变有关,而这些改变又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改变极其相似。
‘玖’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PCR特异扩增ITS序列
这是目前鉴定物种和做分子分类研究的最主流的方法.原理是:ITS序列是中度重复序列,广泛分布于基因组并且是同步进化的,而且不同物种间进化差异很大,它的碱基序列同源性的程度决定生物之间的亲源关系远近,并可以以此来作为分类依据划分物种.另外对于未知物种,可以通过与GENEBANK提供的序列比对来确定该物种的分类归属,达到鉴定的目的.ITS序列在核糖体大小亚基的rRNA之间,核糖体大小亚基的rRNA序列非常保守,便于设计PCR过程所需的两端特异性引物,进行典型的锚定PCR.
差异显示PCR
可以用来研究同一个体不同生长时段和不同组织(或分化结构)或者不同个体之间基因表达差异.原理是:根据中心法则,每一个阅读框要表达必须先转录成mRNA.那么在不同细胞内只要存在基因差异表达现象,肯定就会存在不同的mRNA.我们可以提取细胞的mRNA,然后将其反转录为cDNA,并以此来作为PCR模板.由于mRNA的3端具有polyA特殊结构,因此可以这样设计引物:引物1与cDNA的polyT互补,引物2随机合成大约10bp左右.PCR产物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这样通过PCR就可以显示并放大出mRNA的差异,从而找到差异表达的基因.
R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样性)
基于RFLP(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样性) 和PCR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用来研究分类的技术.原理是:不同物种的DNA序列不同,那么用同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会得到不同的片段,这些不同的片段中,有很多长度也会有不同.通过同样两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根据酶切位点序列设计互补序列并额外添加一段特异性序列,用T4连接酶补平,经过两次PCR扩增(预扩增和二次扩增),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银染色后用专门的分析软件分析,根据条带分布差异的程度来划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拾’ 研究人类遗传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人类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①系谱分析。用于研究决定人类性状或疾病的基因的传递规律。
②数理统计。通过群体的调查和系谱分析并将获得的资料经过数学处理,可以测定人类某些性状或疾病基因的分布频率,了解其传递规律及与种族、群体、环境、迁移、婚配方式之间的关系。
③细胞遗传学方法。染色体技术和人类性染色质(X染色质和Y染色质)的研究结果可广泛应用于染色体异常疾病的诊断、性别鉴定、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等。医学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为人类遗传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见核型)。
④体细胞遗传学方法。在人类基因定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常应用于肿瘤遗传学的研究。
⑤生物化学方法。层析、电泳、色谱分析 、同位素示踪等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代谢缺陷、血红蛋白异常和各种综合征的研究。这些方法非但可应用于出生后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也可以应用于孕妇羊水及其脱屑细胞的产前诊断,以便在孕期中就去除先天性代谢异常的胎儿,这对预防遗传疾病有重要意义。
⑥免疫学方法。人类体细胞免疫学特性的研究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同种异体脏器的移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可揭示它与某些遗传性疾病发生的关联。并为阐明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来源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⑦双生儿法。通过双生儿之间的异同对比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个体表型的相对效应的方法,它是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经典方法。